汽车配件市场前景
A. 听说现在汽车配件市场前景很好,
是的,汽车后市场马上迎来井喷的时代,现在一般的县城汽车保有量都在6000-10000辆左右,比较好的县城甚至超过两万辆。每辆车年消费1000块就有千万元级别的市场。如果做汽车配件的话,我建议你了解一下好美特汽配连 锁,听说投资5-8万就可以开店,滤清器、刹车片等易损件产品都有齐全。
B. 从事汽车配件生意前景好吗
如果做的比较大 管理也好的话利润还是可观的管理很重要的 有好多的生意失败 赚不到钱都是管理的疏忽 利润走小道了 没有进老板的口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此祝你天天开心快乐
C. 汽车配件的前景怎么样
在一定时期内国内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额较低,与销售额高达百亿美元的跨国巨头相比,中国汽配企业规模明显偏小。而且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向来以廉价而闻名,跨国大型企业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兴市场不但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范围逐渐延伸到了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伴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将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但是中国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和质优价廉的特点短时期内不可能一下转变,因此汽车零部件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出口和国际化为主旋律。汽车零部件新技术发展呈现以下几个主要趋势:开发深度不断加深;零部件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提高;零部件电子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清洁环保技术成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在一定时期内中国汽配产业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诸如产业基础差、结构不合理以及研发不足和缺乏名牌等等
D. 2020年汽车配件行业前景如何
一、理由一:国内乘用车需求复苏提供零部件盈利好转的基本土壤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深度监测及营销渠道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0-2021年认为国内乘用车将景气逐步向上,核心三大支撑点:1)未来10年中国乘用车消费远没到零增长时代,“经济韧性+全面放开二胎+个性化消费”推动下销量同比增速中枢或 3%,销量峰值或出现在3000万辆。2)购置税补贴带来的透支效应经过 2018-2019 年调整已反应充分,且从微观交强险数据可见 2019 年 11-12 月份传统车同比销量已结束近 2年负增长实现持续转正。3)全国依然有 18 个省/市汽车千人保有量低于平均值 144 辆,且以三四五线城市为主,未来汽车消费潜力依然较大。基于以上,预计 2020-2021年乘用车需求有望逐步回升至2018年水平(复合增速 4%)。
2020-2021年国内乘用车需求有望逐步回升至2018年水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理由三:5G 商用加速智能网联推进带来新增市场空间
智能与网联相伴相生,两者将共同推进人类通往自动驾驶的长远未来。实现自动驾驶理论上存在两种技术路径:
1)车辆本身实现高度智能化能应变各种的环境条件。2)车与车、车与交通的联网,通过智慧交通规划实现无人驾驶。ADAS 和 V2X 分别是实现这两种技术路径的基础所在,这两者也是我们通常所讨论的汽车新四化的智能/网联。
提高效率+提高安全是无人驾驶对于整个社会提供的价值所在。智能和网联是真正实现汽车变成移动数据终端的两大推手,所创造整个市场空间(硬件+大数据)是万亿级别。国内 ADAS 行业规模 2019 年超过 150 亿元,2021 年超过 400亿元。全球 ADAS 行业规模 2025 年超过 2000 亿元。
E. 卖汽车配件有前途吗
每个城市(或地区)都有不同的标准,工资高低均有不同标准或其他条件所决定,具体可参照本地区劳动人力部门相关标准。销售类的工资一般较高,如有不少企业对销售类岗位人员工资采取“上不封顶”的制度,这样的现状有许多。以下为决定销售类工资标准或高低的几个方面:
基本工资换算标准参考: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销售提成(或奖金)+各种补贴。
D、 部门业绩:如经营指标、任务指标、职责履行情况、工作绩效考核结果等确立一定的涨幅或处罚标准。
E、补贴类:
1、包括有交通类、伙食、工种特殊类(特种业)、住房、加(夜)班等多项补贴;
2、各类补贴见本人务工单位(或公司、厂矿)的薪酬制度标准。
F. 汽配行业未来有前景吗
有的,因为汽车已经成为出行的大众选择方案。汽车保有量是非常大的。已经变成和吃饭差不多一样的重要程度了。虽然不会有大增长,但是市场还是非常巨大的。
G. 汽车零配件前景如何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领域最大的蛋糕。在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迎来爆发期。
目前,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已占整个行业销售额的75%以上。由于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起步较晚,规模经济尚未形成。外资企业重压市场,民族品牌生存压力日趋加大。有专家呼吁,从政策设计层面加大对民族品牌的扶持,并全面审视汽车零部件产业国产化政策产生的实际效果,在此基 础上,划定内资民族品牌的最低市场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