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配件不符
① 在汽修店被坑了怎么办,如何避免汽修踩坑
去汽修店,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踩坑呢?
1.刚买的配件被更换
汽车配件副厂源很杂,一般不通过检验就出厂,没有合格证书,至于保证期,是买卖双方私下商定的,有的甚至没有任何保证期。此外,除了原厂零件外,还有翻新零件冒充新零件、拆解零件冒充新零件等假冒伪劣行为。一般发动机以外的任何配件,如油封、发电机、空调器压缩机(多件及辅助件)、三栅、油泵、汽油滤清器、刹车皮等易损部件在这种情况下都是常见的。建议更换前检查配件包装是否美观,配件编号打印字体是否清晰,配件包装贴纸纸张是否完好。
② 汽车配件如何分辨真假
分类: 体育/运动 >> 赛车/F1
问题描述:
汽车配件如何分辨真假?
解析:
七个计谋分辨汽车配件真伪
有调查显示,30%的车辆故障原因是由于消费者不良驾驶习惯造成的,70%的原因则是由于汽车零配件的质量和装配技术等问题引起的,而其中使用假冒伪劣零配件造成车辆机体损害的情况占据大半。
伪劣产品引发事故
假冒的汽车配件与正宗的商品虽然在外观上相差不大,但在内在质量和性能上悬殊,车辆装用假冒伪劣配件后会给车主造成极大的损失,轻者返工复修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危及行车安全,甚至造成交通事故。技术监督局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低劣的制动摩擦片质地坚硬,材质不均,尺寸不符合标准,与制动鼓配合不良,制动时摩擦系数小,使用中容易出现制动效能低、发响等不良现象而危及行车安全。再如,使用劣质轮毂,将会产生振抖,降低驾驶的操纵性和舒适性,降低相关机件的疲劳强度而加剧磨损,行驶中因散热不良容易爆胎。
■7个计谋辨真伪
第1计不贪便宜
在汽配行业,假货的价格通常要比真货便宜好几倍,当然这是以品质的差别为代价的。所以最好留意一下常用汽车配件的价格,若发现产品的价格与印象中的价格相差过大,就要提高警惕。一定要弄清低价产品是商品正常折价、降价,还是假货浑水摸鱼。
第2计观察包装
一般来说,正宗产品的外包装盒上字迹清晰,套印准确、色彩鲜明,标有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注册商标、厂名、厂址以及电话号码等,有合格证和检验员章,一些重要部件如分电器、喷油泵等,还配有使用说明书;而不少假货的包装印刷很粗糙,也没有使用说明书。正宗产品印字为统一标准规格,字迹清晰正规;而假冒伪劣产品在包装上总能找出破绽。
第3计选择“原配”
车辆如关键部件出现故障,应该去厂家指定的汽配点或维修站选购原厂正宗零部件;而非原厂装配的伪劣配件往往容易造成车辆机体的损害。
第4计目测颜色
某些原厂配件表面指定某种颜色,若遇其他颜色多半为假冒伪劣产品。
第5计观察油漆
某些不法商人将废旧配件经简单加工?拆装拼凑、刷漆包装?后冒充合格品出售,非法获取高额利润,这些配件从外观油漆或性能检验即可鉴定真伪。
第6计细看材料
正宗产品的材料是按设计要求采用优质材料,而伪劣产品多用廉价低劣材料代用。如发现新零件上有锈蚀斑点,橡胶件出现龟裂、老化现象,结合处有脱焊、脱胶现象,这样的配件多半有问题。
第7计有无防护
大多数汽车零部件都在出厂的时候涂有防护层,如活塞销、轴瓦用石蜡保护;活塞环、缸套表面涂防锈油,并用包装纸包裹气门、活塞等后用塑料袋封装。如果密封套破损、包装纸丢失,防锈油或石蜡流失,即便不是假冒产品也是损坏产品。
天气渐渐暖和了,不少车主正准备着手为爱车贴防爆膜。来自汽配市场的反馈表明,汽车防爆膜假冒产品比较多,技监局的有关人员在这里具体介绍一下真假防爆膜的识别方法。
巧识真假防爆膜
劣质防爆膜
1.粘性差、易断裂,发生意外冲撞下的玻璃碎片易飞溅伤害人体。
2.劣质膜大多采用粘胶着色法着色,即在粘胶中加入颜料后涂在无色透明膜上。这种膜不耐晒且易褪色,日久天长会褪成无色透明。
3.劣质贴膜阻挡紫外线辐射的效果不理想,不仅伤害人的皮肤,还会加速车内真皮和塑料件的老化。
优质防爆膜
1.优质高档的膜表面都有一层防划伤层,在正常使用下能保护膜面不易被划伤。
2.正品膜上印有防伪标识,消费者可以索取质量保证卡。质保卡通常包含质保项目、年限、赔付方式,以及真实可寻的制造商名称、地址和电话。保质期通常是5到8年。
3.具备隔热与防爆性能。
③ 我想购买汽车配件,该如何鉴别好坏
劣质配件引起的故障 一辆东风汽车6100型发动机维护时,更换了新油底壳后行驶不足2000km,就出现发动机烧瓦抱轴恶性事故。经鉴定:原来是新装上的油底壳漆层遇到机油接触后产生脱层,漆皮膜将机油滤清器堵死,机油进不了油道所致。 一辆bj2020型吉普车启动困难,经诊断是起动继电器损坏,更换新件后仍然如此。再从另一辆车上拆下一个正常使用的继电器装上,故障消失,原来是新换继电器属伪劣产品所致。 警惕伪劣配件装车 目前的生产厂家大都非常重视产品质量,所生产的零部件在材质和加工上都控制很严,汽车出厂后,出现的故障也比较少。而有少数汽车配件生产厂家由于生产条件所限和利益驱使,不注意产品质量,使大量劣质配件流人汽修市场,给用户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灾难。在汽车使用中发生的故障,有很多是由于使用劣质配件所致。例如低劣的制动摩擦片质地坚硬,材质不均,尺寸不符合标准,与制动鼓配合不良,制动时摩擦系数小,使用中容易出现制动效能低、发响等不良现象而危及行车安全。使用劣质轮毂,将会产生振抖,降低驾驶的操纵性和舒适性,降低相关机件的疲劳强度而加剧磨损,行驶中因散热不良容易爆胎。因此在汽车的使用中,应注意了解所使用的(新车)配件不足之处,有助于汽车故障的判断与排除。新的不等于好的,有些经常发生而又不易排除的故障,很可能就出自于新配件。 近年来,新闻媒体经常披露假冒伪劣汽车配件产品坑害消费者的事件,引起了广大用户的关注。改革开放带来了汽车配件市场的迅猛发展,但由于配套措施没有跟上,目前汽车配件市场比较混乱,假冒伪劣配件惊人,给用户带来较大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在选用汽车配件时,若不注意对零部件的检查和识别,将有缺陷的配件购回后不能正常使用,这既影响整车寿命,又会造成浪费,甚至留下隐患,导致机械或交通事故。因此加强预防和认真鉴别汽车配件真伪十分重要,即使是名牌产品也不能忽视,尤其要杜绝假冒伪劣配件装车,确保车辆的安全运行。 汽车配件的鉴别内容 (1)有无锈蚀、霉变和老化:汽车配件在存放中,由于材料本身质量、储存环境、储存时间等原因,容易引起干裂、氧化、变色、老化等物理现象。若发现配件有以上情况不能购买。 (2)有无裂损、毛刺。结合平面是否平整,往往伪劣产品外观上光洁度较低,而且有裂纹、砂孔、夹渣、毛刺或碰伤。例如气缸垫挤压变形,使用中容易引起密封不严而烧蚀,导致漏油、漏气和漏水;活塞及环工作表面有毛刺容易拉缸;曲轴臂圆角处有裂纹,装车后高速运转,可能会出现断裂的机械事故。 (3)有无弯扭变形。例如轴类零件和轮胎存放的方法不妥,容易产生变形,实际尺寸达不到使用要求。 (4)有无松脱和卡滞现象。例如离合器片铆钉松脱,制动皮管脱胶,电器零件接头脱落,纸质滤芯接缝处脱开等现象不能使用。选购发电机、起动机、分电器时,应转动自如,否则不能装用。 (5)有无装配记号,总成部件是否缺件。装配记号如正时齿轮记号、活塞顶部标记应完好清晰,它是保证机件正确安装关系的重要依据,没有装配标记或标记不清时,绝对不能选用。总成齐全完好,才能保证顺利装车和正常运行,一些总成件上的个别小零件漏装,会给装车造成困难,往往因个别小配件短缺,用户是难以解决的。 (6)零件表面无防护层。为了便于保管,防止零件磕碰,零件出厂之前,都有防护层。例如缸套、大小轴瓦、活塞、气门等一般都用石蜡保护,以免其表面损环。尤其一些重要配件表面若无防护层,多为水货。 (7)有无产品说明书、合格证,尤其包括配件上的厂名和注册商标。一些重要部件和总成类,如化油器、分电器、发电机等出厂时一般带有说明书,合格证,以指导用户使用维修以及安装注意事项,若无这些多为假冒伪劣产品。 (8)规格型号是否符合使用要求,选购汽车配件时要查明其主要技术参数,特殊技术要求应符合使用规范,虽然有些配件外观相差无几,但稍不注意就装不上车,或留下人为故障隐患。 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鉴别方法 选配汽车配件时,首先采取宏观目测。产品表面质量是评价优劣的第一印象,目测可发现裂纹、锈蚀、毛刺和碰伤等质量缺陷;然后采取比较法检验,即用类同优质产品进行比较,也可发现问题;必要时有些汽车配件可用量具检验鉴别,常见宏观目测可从以下方面鉴别: (1)颜色:如某些原厂配件表面指定某种颜色,若遇其它颜色为假冒伪劣产品。 (2)包装:原厂配件包装一般比较规范,统一标准规格印字。字迹清晰正规,而假冒产品能从包装上找出破绽。 (3)外表:原厂件外表印字或铸字及标记清晰正规;而假冒产品外观粗糙,质量明显粗制滥造。 (4)材料:原厂配件的材料是按设计要求采用优质材料,而伪劣产品多用廉价低劣材料代用。 (5)油漆:某些不法商人将废旧配件经简单加工(拆装拼凑、刷漆包装)后冒充合格品出售,非法获取高额利润,这些配件从外观油漆或性能检验即可鉴定真伪。 假冒伪劣产品装车的危害 汽车配件的选购,是决定汽车维修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汽车配件市场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让人真假难分、良莠难辨;加之多数用户缺乏对配件质量的检测手段,只能从产品包装外观、规格尺寸等方面进行选用,不可能对其内在质量进行检测或化验,致使假冒伪劣配件畅通无阻,严重影响了汽车维修质量,给用户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危及行车安全,误国误民。车辆装用假冒伪劣配件,使得用户叫苦不迭,轻者返工复修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危及行车安全,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④ 采购汽车配件供应商老是送错配件,要怎样才能避免错误
1、首先是发给供应商的订单需要明确、清晰:产品的型号、数量、交期都要非常准确。确保订单准确送达供应商;
2、如果是供应商自身的问题,要建立供应商评审机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要淘汰,对于供应商过失造成公司损失的要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