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后底改装
㈠ 底盘加强件和防倾杆的作用,汽车改装族必知!
在汽车底盘的改装项目中有一项叫做防倾杆,防倾杆的硬度是由制作材质、杆身、杆径、杆臂的长度以及和杆身所成的角度所决定。杆身越长则硬度会减弱,杆臂越长反而会增加其硬度。由于车宽的限制,所以汽车改装时杆身长度不太容易改变,但杆径和杆臂的长度还是比较容易调整的。
前后下巴、井字架是安装在前后桥与车架底盘前后方的连接部位。主要作用是加强前底横梁与底盘的连接强度,加强车架底盘的整体刚性的同时减小离心力,还有抑制车身扭曲造成的底架位移形变,可改善过弯时的性能。后顶吧是安装在后避震塔的塔顶位置上。主要作用是用于增强车尾箱的强度、减弱车厢后部由于离心力造成的横向扭曲,减少过弯时汽车尾部的侧倾,同时提高车辆过弯时的性能。中间结构杆是安装在车底盘中间的左右底盘的地方,主要是用来提高车底盘的整体刚性。后安全顶拉杆安装在车后方的安全带左右两边的位置。用于加强车身的整体刚性和过弯的平稳能力。
你的汽车改装完底盘能否更加稳定,除了弹簧和避震器的搭配,更应该要好好考虑汽车的防倾杆。这种学问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和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来的,而改装的真正乐趣就在这里。
重磅福音来袭!最新智能钥匙舒适进入系统
最新宝马水晶档把,MKL出品的璀璨水晶套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㈡ 汽车改装底盘有什么要求
这个是不能进行安全方面的大改,另外就是在整体车身高度和重量上不能变动太多
㈢ 汽车底盘改装知识
底盘的改装包括悬挂、避震、变速箱、刹车、轮胎、轮圈等。
1、原装车的悬挂一般较软,是为了照顾乘坐的舒适性,因此改装底盘必须强化悬挂和避震。
2、变速箱强化,为了适应更大的马力。一般就是调条齿轮,改改离合器等等
3、为了提高车子在现有马力下的中短途冲刺力,通常是用增大尾牙(也就是驱动桥壳内的锥形齿轮)增大终传比的方法来实现。
4、大马力当然需要高性能的制动系统!大直径的制动盘,高温度的刹车皮,还有多活塞的制动卡钳都是改装刹车的必备品。
5、为了获得更好的抓地力,更高的乘坐质量,更优良的操控能力,换装四条高性能的轮胎
㈣ 汽车改装底盘可以升高吗这样合法吗汽车的轮胎尺寸可以改吗
随意升高底盘是违法行为。汽车轮胎尺寸不可以更改。汽车年审时需有一项检测,是检测汽车轮胎尺寸的,所以必须以行驶证,轮胎原厂的尺寸相匹配,否则年审都不能过关。更改轮胎尺寸和升高底盘极易造成车辆出厂不匹配,行驶过程当中产生安全隐患。
㈤ 汽车底盘加高怎么改装
底盘改装的第一步应该从选一条适用的好轮胎开始。轮胎是汽车性能的终端输出,再好的性能都必须靠四条轮胎才能表现。轮胎的改装不外乎加宽、降低扁平比、胎质的改变。 除非马力大幅度的提升,否则入若只单纯为了提高循迹性通常加宽10~20mm就足以应付一般道路上较剧烈的驾驶方式,而且不致造成转向特性及悬吊负荷的改变。随着动力性能的普遍提升,扁平比的降低已是时势之所趋,通常也是配合着轮胎加宽、轮圈加大所做的调整。以市场主流的1600c.c.车种为例,-14,改装时则以195/55-15或205/45-16为主要选择。
㈥ 汽车改装底盘的程序及功用
汽车改装底盘的第一步应该从选择一套适用的好轮毂和轮胎开始。因为轮胎是汽车性能的终端输出,再好的性能都必须依靠轮胎才能表现。而轮毂又处在轮胎的中心。
有足够的例子使我们相信,超过半数以上的改装车主改装轮毂是为了美观,除了美观的因素,铝合金所制成的轮毂散热效果要比铁铸的轮毂好很多,轮毂的重量才是改装时最应该考虑的因素,在赛车场上改装轮毂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争取更大的空间,以便容纳更大的刹车盘及卡钳。
接下来就轮到避震器和弹簧,有人会把避震器和弹簧分开改装,但资深改装人员的建议是高性能避震器应该和渐进式短弹簧一起改装。因为高性能避震器都有它最佳的工作行程范围,而原厂的弹簧无法使高性能避震器发挥最大的效益。如果不得已必须分开换时,应该先换避震器,避免只换短弹簧时避震器抓不住弹簧的情况。渐进式短弹簧是降低车身重心的正确途径。
第三步是换防倾杆,大家可能对于防倾杆的功用有不了解之处。防倾杆只有在左右悬挂动作不同步时才会产生作用,也就是说防倾杆的主要功能在于抑制侧倾,对于改善平路上高速直进时的漂浮感并没有帮助。如果你的车过弯或变换车道时的侧倾让你不能接受,那么你应该先换防倾杆。如果连正常行驶时都会有令人不悦的漂浮感,那么你应该先从避震器和弹簧下手。
高性能避震器和短弹簧虽然也会改善侧倾,但绝不可以加硬避震器和弹簧来抑制侧倾,这会使舒适性和经过不平路面时的循迹性严重劣化,配合防倾杆改装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当你花了大笔资金把车子从轮毂、悬挂进行强化时,千万不能忽略最后设定、调校的工作,只有细心的设定才能把改装后的性能充分发挥,从胎压、定位角度、再到车身配重平衡,该做的一步都不能省略,而且每次改装都必须重新进行设定,这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