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安全生态安全
Ⅰ 生态旅游如何改革
生态旅游的改革创新,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出台保护生态环境的规范性文件。其次,要改革过去简单粗放的管理手段,形成一整套完整规范的旅游服务产业体系。最后,要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提供安全的,环保的,趣味性的旅游产品。
Ⅱ 生态安全意义是什么
广义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含义。即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外交、军事上的范畴。即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经济的衰退,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你可以去网络去看看~~很全的~~祝你开心~
Ⅲ 简述对生态旅游者常用的管理措施
一、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
旅游者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颇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有必要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规范性管理。这种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科学区划分流和疏导游人,合理确定与控制生态环境容量和经济总量,避免生态旅游区超负荷接待游人。
(一)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的目标
1.促进旅游者满意度的提升
满意度是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景区停留游览之后对整个游览经历的个人感知评判,该评判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景区的资源、景区的环境、游玩的心情、行程的安全度等。对游客的管理可以促进上述四个方面的优化,从而提升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满意度。
2.强化对旅游过程的控制
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就是通过对旅游主体实施全程控制和管理,将旅游过程置于管理者的掌握和控制中,保证旅游全过程的流畅性、安全性以及满意性。对旅游过程的控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旅游者个人行为的控制,其二是对旅游者的流动规模和流动方向的控制。这两个层面的控制都必须以整个生态旅游景区统筹管理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生态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者实现合理的组织,避免因旅游者拥挤而出现游程中断或暂停,保障旅游者获得最佳的空间感受和旅游经历,同时也确保管理者对旅游全过程的安全性实施监控。
3.优化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效益
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为实现生态旅游景区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旅游景区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旅游者行为规范化来说,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的管理能够减少因旅游者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降低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巨大生态压力,使生态旅游景区中的生态环境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对旅游者进行事先的行为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旅游者因不遵守规则而造成的意外伤亡事故,因此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有助于增加生态旅游景区的社会效益。同时生态旅游景区中旅游者的安全也成为生态旅游景区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景区形象和品牌较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的内容
1.规范旅游者行为
规范旅游者行为是指从道德标准出发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加以纠正。生态旅游景区中常见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包括:乱扔乱刻,破坏公共设施,损害树木,践踏草坪,随意给动物喂食,随处吸烟和点火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被视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生态旅游景区中由于旅游者在新环境中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淡薄而时有发生。为此,生态旅游景区应采取措施,对旅游者进行行为规范。
2.对旅游者实行环境意识教育
环境意识又称生态意识,其核心是具有生态意识成分和特征的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态知识、生态规律、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环境伦理、生态文化理论及审美知识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要使游客真正懂得作为一个生态旅游者,必须履行生态义务,奉行生态道德,提倡生态文明。
3.保障旅游者安全
在自然型生态旅游景区中,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如不加以制止或限制有可能演变成为事故或灾难,因此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应该根据不同的生态景区环境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行为的指引,避免因旅游者行为不当而引发各种悲剧。
4.保护生态旅游景区资源
保护生态旅游景区资源主要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对旅游者流量、容量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是针对资源保护的措施,防止人为破坏。
Ⅳ 生态环境也属于安全领域吗
生态环境不属于安全领域,属于生态学领域。生态安全属于安全领域,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生态安全由此正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Ⅳ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安全对保持植物生态系统、动物生态系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稳定性,对促进防洪安全、人居安全和人类健康安全,
对发展国家生态旅游、气象环境,对促进国家政治、军事安全等重要方面意义的分析,以生态修复为基本内容的水土保持措施是生态安全以至国家安全的有效手段。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衡量生态安全的标准是大范围内动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功能的正常发
挥和动植物间物质能量转移的稳定性,应和国家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在同一层面,是国家安全的又一种外延。
Ⅵ 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安全的区别是什么
生态安全包括水生态安全、大气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等概念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子项目,一个是总体,一个是具体的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一小部分
Ⅶ 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指生存与发展的不良风险最小以及不受威胁的状态。
生态安全强调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从范围大小也可分成全球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等若干层次。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即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而且在生态意义上也是健康的。其本质是要求自然资源在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稳定、协调、有序和永续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人地矛盾加剧。尽管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已取得不小成就,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逆向演化的趋势;由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没有得到减缓,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与迅速扩大,及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本身安全的生态问题,一次次向人类敲响警钟。
因此,不管作为个人、聚落、住区,还是作为区域和国家的安全,都面临着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构成国家安全、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保持全球及区域性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人类的普遍共识。
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长期性的特点,其内涵十分丰富。
1.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环境或人类生态条件的一种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必备的生态条件和生态状态。也就是说,生态安全是人与环境关系过程中,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2.生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安全。生态安全由众多因素构成,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满足程度各不相同,生态安全的满足也不相同。若用生态安全系数来表征生态安全满足程度,则各地生态安全的保证程度可以不同。因此,生态安全可以通过反映生态因子及其综合体系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地评价。
3.生态安全是一个动态概念。一个要素、区域和国家的生态安全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可以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反馈给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条件,导致安全程度的变化,甚至由安全变为不安全。
4.生态安全强调以人为本。安不安全的标准是以人类所要求的生态因子的质量来衡量的,影响生态安全的因素很多,但只要其中一个或几个因子不能满足人类正常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生态安全就是不及格的。也就是说,生态安全具有生态因子一票否决的性质。
5.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域性质。真正导致全球、全人类生态灾难不是普遍的,生态安全的威胁往往具有区域性、局部性;这个地区不安全,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地区也不安全。
6.生态安全可以调控。不安全的状态、区域,人类可以通过整治,采取措施,加以减轻,解除环境灾难,变不安全因素为安全因素。
7.维护生态安全需要成本。也就是说,生态安全的威胁往往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人类活动引起对自身环境的破坏,导致自己生态系统对自身的威胁,解除这种威胁,人类需要付出代价,需要投入。这应计入人类开发和发展的成本。
Ⅷ 国家生态安全讲了些什么呢
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容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生存和发展所处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实现生态安全,主要是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种质资源、大气等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永续利用,使之适应国民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所体现的“人力资本”以及机器、工厂、建筑、水利系统、公路、铁路等所体现的“创造资本”持续增长的配比要求,避免因自然资源衰竭、资源生产率下降、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我国来讲,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安全势在必行。
当前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
1.国土资源安全。国土资源安全是指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始终处于一种有效供给状态,即在动态上满足当代人和未来所有人发展的需要。国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生态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千米,风蚀191万平方千米。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千米,近1/3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胁。200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森林资源和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另外,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来储存垃圾,一些难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污染物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引发环境危害。
2.水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就是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是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亿立方米~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已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亿立方米~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目前有2/3的城市出现供水不足,上百个城市甚至严重缺水,3.6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卫生标准。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2002年我国约有192.4亿吨废水超出环境自净能力。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0.0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亿吨,比上年增加2.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亿吨,比上年增加6.6%。而废水处理率很低,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导致我国主要河流普遍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海洋污染也比较严重……水资源的危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大气资源安全。大气资源安全是指大气质量维持在受纳体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对受纳体造成威胁和伤害的水平。目前我国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数量很大,远远超过大气的承载能力。2003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58.7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791.4万吨,生活来源的367.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1048.7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846.2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202.5万吨。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比上年增加8%~15%左右;工业粉尘排放总量1021万吨,比上年增加12%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941万吨,比上年增加1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近1倍。我国每新增一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为日本的近两倍。根据环保总局发布的《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41.7%,较上年度增加7.9个百分点,但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
4.生物物种安全。生物物种安全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相关生态过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现在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
我国生态安全现状
我国生态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1.生物生态堪忧。主要集中在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等方面。由于森林砍伐、湿地开发、外来生物物种入侵以及人类的其他活动,导致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急剧缩小。近50年来,我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的有10余种,还有20余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2.土壤生态问题恶化。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下降,酸化、盐碱化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呈现出多样性和复合性,已有约1/7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我国受酸雨影响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4,长期的酸雨加速了土壤的酸化过程,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危害严重,盐碱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10左右,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下降。土壤荒漠化使土地资源大量丧失,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虽然我国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目前荒漠化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控制。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8.7%。由于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突出。
3.水患问题繁多。表现为淡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严重,水涝灾害频繁。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主要河流污染严重,水质差。由于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水利设施不配套、城市管网水漏失等原因,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为了获得淡水资源,人们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力度,导致地下水耗竭,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等生态问题。目前全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水质的恶化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出现频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6年,重庆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同年,8次台风过境使我国部分省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灾。台风“碧利斯”来袭时,湖南、广东、福建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共有800多万人受灾。
4.环境生态问题严重。环境污染是破坏生态平衡、危及生态安全的罪魁祸首。人类功利地对大自然的盲目攫取和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因素,主要是长期沿袭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同时,一些地方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薄弱,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也是造成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保护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将全民动员,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
Ⅸ 生态安全的定义
生态系统 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指生存与发展的不良风险最小以及不受威胁的状态。 一是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含义。即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外交、军事上的范畴。即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经济的衰退,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广义生态安全概念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1989)提出的定义为代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Ⅹ 生态安全的安全现状
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重:土地退化、生态失调、植被破坏、生态多样性锐减并呈加速发展趋势,生态安全已经向我们敲起了警钟!
就当前来说,我国的生态安全危机集中表现在4个问题上: 国土资源安全是指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始终处于一种有效供给状态,即在动态上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发展的需要。
1. 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遍布各地,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而且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特别是河网沟渠边坡流失和海岸侵蚀比较普遍;水土流失在农村、城市、开发区和交通、工矿区都有发生。
2. 中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3.31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84.3%。人均占有草原0.33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扭转。
3. 截止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与生活;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2%。
4.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列第6位。中国森林资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森林面积、蓄积不断增加,结构逐步改善,质量有所提高。森林面积和蓄积均居世界前列。但森林覆盖率仅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居世界122位。森林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匀,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
5. 1997年至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5.7%,8年之间净减少耕地746.7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仅1亿公顷左右,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现有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存在土壤养分失衡、肥效下降、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一是中低产田所占比重偏高,全国高产稳产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二是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养分不均衡。三是“占优补劣”现象严重。在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仅重视数量平衡,忽视耕地质量平衡,新增耕地质量偏低,使中低产田的比重继续增大。四是土壤酸化加剧,退化严重。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壤退化。
6. 另外,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来贮存垃圾,一些难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污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引发环境危害。 水资源安全就是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是水资源的供需的动态平衡。
1.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一年的用水总量已达到5600亿立方米。目前有2/3的城市出现供水不足,上百个城市甚至严重缺水;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尚未达到卫生标准。
2. 我国现有水资源浪费严重。主要是低效率使用,重点是农业的大水漫灌和工业生产中的低重复使用,万元GDP用水量,发达国家一般在50立方米,而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730立方米。
3. 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82.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21.1亿吨;城镇生活污水261.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90.7%和74.2%;城市污水处理率45.6%。
4.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5. 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5%;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5%;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占14.8%;Ⅴ类水质湖库6个,占22.2%;劣Ⅴ类水质湖库10个,占37.0%。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
6. 2004年,全国近岸海域共监测246个站位,一、二类海水比例占49.6%;三类海水占15.4%;四类、劣四类海水占35.0%。四大海域比较,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渤海和东海污染有加重趋势。
7. 2005 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 82 次,累计发生 面积约 27 070 平方公里,东海仍为我国赤潮的重灾区。赤潮主要对沿岸鱼类和藻类养殖造成影响,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 6 900 万元。 大气资源安全是指大气质量维持在受纳体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对受纳体造成威胁和伤害的水平。 2004年监测的342个城市中,132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达到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劣于三级的城市有69个。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占统计人口的33.1%;暴露于未达标空气中的城市人口占统计人口的66.9%。2. 目前我国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远远超过大气的承载能力,且有加重趋势。2004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891.4万吨,生活排放量为363.5万吨。烟尘排放量1095.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886.5万吨,生活排放量为208.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904.8万吨。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近一倍,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 3. 2004年,全国出现酸雨的城市298个,占统计城市的56.5%。酸雨频率大于40%的城市占统计城市的30.1%,其中湖南常德、江西德兴、浙江丽水、安吉、开化酸雨频率为100%。4. 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汽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507万辆和2742万辆,摩托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1700万辆和7900万辆,农用运输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200万辆和2500万辆。2004年,中国石油消耗3.1亿吨,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机动车。
5. 2004年春季,中国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比上一年同期明显增多。 生物物种安全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相关生态过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 生物多样性是物质资源的巨大宝库。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的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湿地),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只有约40%的自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得到较好的保护。
3. 另外,出现的与物种相关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生物体,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想的灾难性后果,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对这种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采取慎重态度。中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把国家生态安全问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同时,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我国34个省市均发现了外来侵入物种,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生态系统,物种类型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如草本植物大米草、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动物类麝鼠、非洲大牛蛙、食蚊鱼;外来病害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等。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并构成潜在威胁,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灾害频发,甚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