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与旅游安全
⑴ 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一、《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期刊,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执行总编为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于2003年荣获第七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称号。
[编辑本段]二、《中国国家地理》发展史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万册。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该杂志全面改版,页数增至84页,翌年增至100页。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亦在台湾、香港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编辑本段]三、《中国国家地理》发展思路
192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梅纳德·威廉斯在给主编的信中说:“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段话,成了《国家地理》杂志所有记者为之骄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号杂志以“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为主打,其主办者称发行量突破100万册。 在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看来,这是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杂志发展再一次强力突围。
内容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办公室内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其办公室靠着经营部门,编辑部则在另一栋楼办公。“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去年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的真实
杂志在近几年获得高速成长,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有发现的欲望,同时对已知世界也有再发现的愿望。《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 据了解,《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 1998年,《地理知识》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几年时间里,杂志发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创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 “另外像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从而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来解决更是一个谎话。因为沙尘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告诉记者,“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
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是创刊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1997年月发行量约为1万册。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现名,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 这一思路还大有进一步具体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内容都要经过被关注、认知和解读,其内在价值才能被受众所认识和接受。而受众会注意什么又受到他们既有认识的影响。媒体传递的内容如果既可以归属到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同时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受众的既有认识是诸多观念的有机结合,各种各样的常识是他们构建自己观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实常识原本就是既为公众普遍知晓,又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1]
[编辑本段]四、《中国国家地理》大事记
1950年 我国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施雅风、吴传钧等先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折实”,在南京创办了《地理知识》杂志,经典由此开始。 1972年 《地理知识》是文革后期中国最早复刊的杂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识》并酝酿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识》杂志新增“卷首语”专栏,由执行总编单之蔷执笔,此专栏成为杂志的亮点。 2000年 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会员俱乐部组织了首次“青藏线龙脊行”会员户外科学考察活动,从此,参与会员户外科考的人数每年成倍递增。 2001年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发行,成为大陆地区惟一原创并由出版人购买版权发行他种文本的杂志。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建新的发行团队。 2002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上市发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在发达国家完整落地的媒体。 1月,第一届发行年会召开,发行渠道由原来的40多家增长到70多家,发行市场数量比01年翻了两番。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域名为:www.cng.com.cn,网站功能为每期杂志的内容介绍;地理论坛同时开放,简单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国国家地理》首次广告客户答谢会在北京京城大厦举办。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8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联合举办“回望阿尔金山20年”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开启CNG联合国内著名主流媒体共同关注原生态保护区的媒体联盟报道。 杂志每月拥有固定会员人数达到1万。 2004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创刊,她的宗旨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2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经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专辑,开始了CNG圈点中国的里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川藏线培训。 2005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青藏线培训。 2月—9月,联合全国31个省份的主流媒体开始“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 3月,读者见面会南京站。4月,读者见面会西安站。5月,读者见面会广州站。6月,读者见面会上海站。7月,读者见面会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纪念特刊“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特辑创造了传媒界的奇迹,现已被翻译十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 10月23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庆典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宾共飨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会员人数激增到2万6。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南疆培训。 3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杂志广东移动全线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打造了一条属于国人的景观之路。此专辑也创造了高档杂志单期发行100万册的传媒界奇迹。 10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单期发行100万册庆典在北京华联印刷厂举行。 启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校园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的公益活动。 11月,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开讲。 2007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北疆培训。 1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作为中国移动惟一人文类手机报全国重点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圈点大西北”专辑,用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概念带领国人重新认识西北。 10月,圈点大西北图片展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广场巡回展出。 2008年 3月,与中华书局合作发行《中华遗产》杂志。 5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平台上线。 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内蒙徒步培训。 6月,开启“触摸中国”之旅,对中国的八大极限进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专辑》 7月,港澳繁体字版创刊号上市。 7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先生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美中国》作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全新改版,域名正式变更为:www.dili360.com。 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市。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 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 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辽沈晚报》、《生活报》发起了征集最佳旅游线路的活动 2009年 1月,举办“竹韵人生”摄影大赛的颁奖典礼 3、4月,推出《福建专辑》上下册 4月,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央视网、央视移动传媒,打造大型国庆献礼活动:新中国成立60年—献给祖国“中国最美的地方”。活动将利用央视网的互动平台,依托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中展示的17大类别114处自然人文景观资料,发动广大驴友参与,分阶段推出评选活动。同时利用CCTV电视平台、央视网、央视公交移动电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手机及网络平台进行全程推广。 4月27日,举办“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大赛 5月,举办“花影炫色”、“荒野传奇”摄影大赛。 5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签约摄影师计划启动。 5月,杂志社与Jeep携手启动“寻找中国的Rubicon之路”活动 10月,时逢新中国六十华诞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国家地理》联合中国地理学会推出《发现中国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 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华遗产》亦同时推出加厚版特辑《最具文明意义的100个考古大发现--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专辑》,带给读者又一次科学与视觉盛宴。 2010年,推出《宁夏专辑》上下册(2010年第2、3期)
⑵ 地质旅游的研究进展
地质旅游是近30年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地质旅游概念以来,各国学者对地质旅游研究的关注度逐年提高。目前,世界地质旅游的理论研究着重于地质旅游的定义,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与规划,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地质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地质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国外研究进展
地质旅游的概念最先由Hose于1995年提出,1997年美国国家地理和旅游产业联合会提出了不同含义的“地质旅游”术语,随后很多学者参与讨论和研究地质旅游的这两大定义,并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Stueve等,2002;Stokes等,2003;Newsome和Dowling,2006;Tongkul,2006;James和Hose,2008;Dowling,2009),但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近30年来,国外学者从多个方面阐释了地质旅游的开展、管理、推广及与地方利益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有通过研究利用废弃矿山发展旅游业,从而唤醒矿山活力,增加价值(Calaforra和Fernández-Cortés,2006);针对火山或地热温泉等地的地质旅游活动安全问题进行研究(Heggie,2009);研究地质遗迹地开展地质旅游的可行性及容量,以保护地质遗迹环境和地质遗迹本身不受破坏的问题(Fernández-Cortés等,2006);关于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研究(Spenceley,2005;Billington等,2008);世界遗产的地质学价值及开发地质旅游的潜力(Alexandrowicz,2009);地质公园与地质旅游的关系(Zouros,2004;Zouros和McKeever,2009);地质遗迹旅游对地方经济、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收入的影响(Walpole和Goodwin,2000;Wartiti和Malaki,2008;Dowling,2009);认为地质旅游扩充了地区可持续旅游的内容(Hose,2007);有些学者研究如何将对一般人来说在平时和日常生活中显得太遥远且没有吸引力的地质学通过通俗易懂的图册介绍地质学知识,编制非学术化的地质目录,刺激民众的好奇心,透过地质景观唤醒人们对地球科学的注意(Bertolini和Centineo,2005);地方文化对地质旅游的重要性(Weber,2009;Lemon等,2009);地质旅游的教育、休闲功能(Eder和Patzak,2004;Grosbois和Eder,2008);游客对于地质旅游的认知与期望(Boley,2009);地质旅游与当地居民参与的关系(Farsani等,2009);通过研究西班牙的地质遗产与地质保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出建立法律框架和编撰完整的遗迹目录以保护地质遗产(Carcavilla等,2009)。
在图书与杂志方面,Dowling和Newsome(2006)合作编写“Geotourism”一书,书中讨论了地质旅游的范围和性质,描述马来西亚、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总结欧洲与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经验,介绍美国、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等国家的地质旅游行动,研究了地质旅游的解说系统、地质旅游开发的问题与挑战,同时列举了不少实例作为佐证;Leman等(2008)主编了“Geoheritag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一书,内容主要涉及地质遗产资源、地质遗产保护和地质公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德国出版“Geoheritage”杂志,专门研究地质遗产保护和地质旅游开发。
二、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于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一直比较重视,但是对其开发建设却相对比较缓慢,在地质旅游开展和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滞后。我国学者对地质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公园的建设、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等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都分别成立地质旅游研究中心和地质旅游研究所;另外,国内资源导刊杂志社出版发行一本专门介绍和研究地质旅游的杂志——《资源导刊·地质旅游》。
1978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了地质科普委员会,并多次开会讨论旅游中的科普问题,提出开展科学旅游、地质旅游,并进行旅游地质、旅游地学相关研究;从1981年的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开始,组织了一系列地质旅游实践活动,每年都有数千人次,属于普及性地质旅游;1993年,中国旅游地学会在河北蓟县召开了以“中国地学(地质)旅游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年会。
殷维翰和丁兴旺(1983)提出并探讨了进行地质旅游和建立地质公园的构想,原地质矿产部于1985年11月在长沙召开了“首届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会议”,会议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风景区,鉴于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地貌景观独特优美,地质学家提出了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以加强保护和开展科研、科考的构想。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一直没能开展起来,直到1998年国土资源部协同有关部门才推动了这一事业的发展。目前,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共同构成的三级地质公园体系在我国初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公园管理体系围绕着对地质遗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大原则正在不断完善,同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需要努力探索之处;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质旅游研究和开发也在悄然进行中,在世界遗产中开发地质旅游将成为继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普旅游之后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对于地质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旅游的意义与必要性
地质遗迹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它代表了地球发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意义。通过在世界遗产地和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不仅可以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让旅游者在游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给人一次惬意的旅游经历,而且还可以轻松了解地学知识、促进地质学知识的普及和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国内不少学者和政府都非常关注地质旅游的研究及其对地方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周纯明和曾令初(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扶贫、延长矿区寿命、加强社区和谐、普及地学知识等功能,既保护了地质遗迹,又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地方发展。徐梅(2007)认为,个性化、主题性的地质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并提出,大力发展地质旅游是充分挖掘贵州旅游资源潜在优势,以差异性竞争策略实现贵州旅游业发展后来居上的正确选择,而且贵州地质旅游开发需要走综合性的整合开发之路,带动地方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张玲(2008)认为,发展地质旅游对保护地质遗迹,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2.地质旅游资源方面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形态的构造和形成历史、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主要图书有《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类分区与编图》、《地质旅行》(夏树芳,1998);主要研究论文成果有:吴昭谦(1990)提出中国拥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应当面向世界开展地质旅游;郭威和丁华(2001)讨论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旅游的特色和发展前景;左晓路(1995)对四川地质旅游发展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李治国和高建华(2004)研究了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潜力,提出应做好地质旅游资源评估,并进行配套组合旅游项目开发;唐开疆(2003)分析了世界遗产——长江三峡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出重点进行“无字天书”旅游考察和远古时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这两方面的地质旅游;王嘉学和杨世瑜(2004)针对世界遗产——三江并流区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障碍及对策进行研究;戴亚南(2008)则探索了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3.地质公园方面
地质公园是开展地质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因此,我国学者在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地质公园评定及地质公园的意义等方面研究。陈安泽(2003)认为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地质工作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对促进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赵逊和赵汀(2003)认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中国地学界的国际地位,保护地质遗迹,优化地质环境,推进科学普及,提高旅游科学知识含量,同时也有益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是实现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也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和地质环境;国家地质公园具有美学与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与科普价值,它将在开展地质旅游、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提高旅游业的科学含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后立胜和许学工,2004)。
(2)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研究方面。黄松(2006)提出了地质遗迹的复合型保护开发模式优选思路和5个优选模式;赖绍民和郑万模(2002)认为地方政府应摸清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登录评价体系。王长生(2005)认为对于目前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质遗迹采取“暂缓开发”原则,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3)地质公园的开发和保护方面的研究。卢志明和郭建强(2003)等用系统论的思想把地质公园分为地质系统、保护系统和旅游系统三个子系统。地质公园应该走绿色开发之路,并纳入到旅游产业的链条中,建成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的基地(李双应和岳书仓,2002)。地质公园的建设要注意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毛学翠,2003;孙长远和周淑敏,2005)。李晓琴和刘开榜(2005)认为生态旅游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4)国外地质公园建设开发与保护经验研究与借鉴。主要是总结国外地质公园的经验,提出尽快健全完善我国地质公园管理体制,理顺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实行地质公园管理与经营分离及强化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赵汀和赵逊,2003;郑敏和张家义,2003;夏云娇,2006)。
4.地质旅游开发及产品方面
我国学者在地质旅游的总体规划建设和地质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地质旅游的开发思路和建议方面的居多,如何通过开发新颖的地质旅游产品来满足新世纪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和地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是我国学者和业者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目标。周纯明和曾令初(2007)详细论述了地质旅游的意义和地质旅游产品系列的开发建设对策;高莲凤和张振国(2007)研究山西省地质景观资源分布特征,提出地质旅游总体规划的建设思路,即该省地质旅游线路规划、资源开发规划及地质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方案;庄寿强(2006)提出地质公园中地质旅游的开展及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提出地质旅游的三种类型:弥漫型地质旅游、插入型地质旅游和连贯型地质旅游;庄寿强(2008)提出在恐龙曾出没的地方寻找金刚石这一开拓地质旅游公园的设想就满足了人们探奇的好奇心理及地质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徐梅(2007)探讨了贵州省民族旅游与地质旅游的结合开发思路。吴振扬(2007)在分析香港花岗岩地貌特性、地质旅游特点和目前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香港花岗岩地貌的地质旅游开发思路。谢洪忠和刘洪江(2003)分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地质旅游特色,并提出我国地质旅游开发应突出地质旅游特色、正确认识地质景观、加强管理和引导。同时,还有不少学者针对一些具体的地质公园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研究。
总的来说,国内地质旅游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地质旅游的地质景观资源特征分析、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地质公园的开发与规划建设等方面,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地质旅游的线路安排、地质旅游的配套服务、地质旅游与教育结合、地质旅游与地方特色结合、地质旅游与地区经济建设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地质旅游的理论研究体系和实践开发体系还未成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化完善地质旅游学科建设。
⑶ 十一去哪里旅游比较好呢
看你喜欢什么地方~
乌镇 西塘 周庄 你去过没?
十一旅游 最好提前预订 不然很麻烦
华东五市,苏州,杭州,南京,无锡,上海,双飞六日
昆明,丽江,云南,西双版纳,香格里拉,四飞八日,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日喀则,双飞双卧九日,
青岛,烟台,蓬莱,威海双卧六日
黄山,千岛湖,杭州,水乡乌镇双飞六日,
成都,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双飞八日,
很多旅游好去处
出国的话更多 马尔代夫 巴厘岛 普吉岛等 日韩 欧洲 意大利 法国 瑞士
美洲 夏威夷 西雅图 旧金山 纽约 等
其实网上有很多旅游线路的 除了新浪网易等网站
还有比如专业旅游网站途牛旅游网就有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和线路
去年去美国的就是走的途牛的,很不错,推荐你去看看~
十一旅游注意事项:旅游安全小知识
1、旅游要有明确的目的,事先要有计划。要了解你要去的地方的地理情况,包括地形、地貌、天气等。
2、参加团队旅游时,应选择一家信誉良好的旅行社,途牛很不错,还要签订详细的旅游合同;自助旅游时,最好结伴而行,购买一份旅游意外保险;出行时,还应互相交换导游和同行人员的手机号码。
3、乘坐交通工具时,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勿随意更换座位;头、手勿伸出窗外;上下车时要注意来往车辆,以免发生危险;不带危险或易燃品上车。
4、旅游时不要携带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贵重物品应随身携带;行李如随身携带应注意保管,切勿离手;不要替陌生人保管或携带行李。
5、出入饭店房间随手关门,离开房间应切断电源,勿将衣服披在灯上或在床上抽烟;听到火警铃响,请由紧急出口迅速离开,切勿搭乘电梯;不让陌生人进入房间。
6、每次退房前,请检查您所携带的行李物品,特别注意您的证件和贵重财物;不要带走饭店的物品(这些物品是需要付费的)。
7、外出旅行注意身体健康,要慎吃生食海鲜或腌制的海鲜、已剥皮的水果;不要光顾路边无证摊点;防止暴饮暴食;多喝开水,多吃蔬果类,少抽烟、少喝酒;保持充足的睡眠。提示和警示。
祝旅途愉快
⑷ 国家地理这本书好吗
《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 杂志每年发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这本杂志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杂志即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 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
⑸ 去西藏「徒步旅行」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这几天一位名叫“河南美美”的网络主播,在徒步进藏旅行时发生了意外情况,导致自己不治身亡。这件事情被曝光之后,去西藏「徒步旅行」这个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很多人都知道去西藏旅游是一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徒步去西藏对很多人而言非常危险,因为涉及高原反应和个人的安全问题。
第四:一定要去做身体检查。
前往西藏旅游除了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外,对身体并无特殊要求。有严重呼吸气管、心脏、心血管、精神等疾病的人不宜进藏。建议想进藏旅行的人提前对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心肺方面做一次检查,以确认是否患有以上几种疾病。
总结:去西藏「徒步旅行」是一件必须要谨慎小心的事,如果自己确定要到西藏旅行,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旅途中保证自己的安全。
⑹ 去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旅游都要注意些什么
泰国旅游注意事项:
1.到泰国旅行首先要换好泰币。由于泰国气候比较干燥,要注意饮食,还要带一些日常药品。
2.到了泰国切记不要摸泰国人的头,泰国人认为每个人的头上都有精灵(小孩的头也不行)。
3.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进入供奉有佛像的寺庙之前要先脱鞋,脱帽,当内有宗教聚会时不能进入。女性不能碰触和尚,否则他多年的修行可就毁于一旦(如果要传递东西,让男性代为传递)。
4.泰国是禁止赌博的,就算在酒店住宿的地方也不可以。
5.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住宿的地方是不提供洗漱用品的,需要旅客自行携带。
6.在泰国需要准备付小费的美元一块,五元人民币等。
马来西亚旅游注意事项——季节篇
马来西亚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炎热多雨。最佳旅游时间是5月至9月,这时是东岸最好的" 赏龟"季节。但如果有商务活动的话,最好是每年的3月至11月,因为大多数马来西亚商人于12月到次年2月休假。圣诞节及复活节前后一周不宜前往,同时也应避开穆斯林的斋月和华裔人的新年。
马来西亚旅游注意事项——其他
1.小费: 给小费在马来西亚并不普遍。因为在酒店与餐馆,帐单上已附加一项10%的服务费,所以不必给小费;若帐单上注明要另付服务费(ServiceCharge),则需要付大约10%的服务费
2.货币兑换:当你抵达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的时候,你会发现银行、外币兑换处及ATM提款机在周围比比皆是。对于游客来讲,兑换外币现金的最好去处是“外币兑换处”(Money Changer),这些外币兑换处在马来西亚是有执照的合法外币经营者。
3.营业时间:马来西亚的工作时间,一般是8个小时,星期六半天、星期日休息。政府办公时间,由上午8点到下午4:15。半天工作则从上午8点到下午12:45。银行办公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是由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星期六由上午9:30至11:30。百货公司与超级市场营业时间为每日上午10点至晚10点。
4.电压、插座:电压220-240V,插座为三孔(门票)型英标插座,需要购买一个转换插头。
5.交通:马来西亚的汽车是靠左行驶。外国游客需拥有国际驾驶执照。游客即使从马来西亚半岛入境沙巴和砂拉越州,也需出示国际护照。
(6)国家地理与旅游安全扩展阅读
出境旅游安全注意事项:
安全是享受快乐旅程的保证。出发前最好购买旅游意外保险,如果发生意外能得到及时的救助。
旅途中尽量少带现金,不要将钱放在行李中,要贴身保管。贵重物品不要放在房间内。最好到正规商店购物,买了东西要发票证明。在试衣试鞋时,最好请同团好友陪同和看管物品。
重要证件如护照、签证、身份证、信用卡、机船车票要随身携带、妥善保管。出发前最好各复印一件放在手提包中,原件放在贴身的内衣口袋中。
遇到有人查证件时也不要轻易答应,应报告领队处理。如领队不在场,可要求对方出示身份证或工作证件,否则应予拒绝。若对方是警察,也应记下其证件号、胸牌号和车号。
国外旅游要尊重所在国,特别是有特殊宗教习俗国家的风俗习惯,避免因言行不当引发纠纷。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或政治动乱、战乱、突发恐怖事件或意外伤害时,要冷静处理并尽快撤离危险区域,并及时报告我国驻所在国使领馆或与国内有关部门联系寻求营救保护。
⑺ National Geographic
http://www.teacherblog.com.cn/blog/3505/archives/2006/55693.shtml
发明家贝尔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人类的交流,更在于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带来的意义。这同样体现在对《国家地理》的影响上——他的两项决定为《国家地理》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一是推行了会员制,将杂志卖给每一位想入地理学会的人,买杂志就是入学会、交会费,这为《国家地理》日后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模式;二是大胆起用了只有23岁的年轻教师葛罗夫纳。葛罗夫纳上任后一改《国家地理》的传统编辑模式,将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让给图片,精美绝伦的大图片所造成的巨大视觉冲击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读者的关注,加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朴素的自然状态,《国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视全球的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杂志业。
发明家贝尔所倡导的革新精神为《国家地理》注入了永恒的活力。1910年,《国家地理》采用黑白与淡彩的照片和生动的插画;30年代,《国家地理》开始使用莱卡相机和柯达底片;1959年,《国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制作封面,60年代,《国家地理》的领域开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杂志的领导层则再次打破了坚持几十年的传统,率领杂志迈向具有争议性的领域,开始报导化学污染、核能发电、非法野生动物买卖和人类演化等等课题。同时,唯美的风格又让它显得卓尔不凡。《国家地理》近千分之一的选片率虽然显得苛刻,但一大批充满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优秀摄影师、记者在这里诞生,而那些有灵魂有激情的作品则往往代表了一种标准。它对文字的要求同样严格,它讲究字字珠玑,强调文字与图片的和谐。它注意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知识性,更是艺术感。创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绝不自赏,把握时代脉搏并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这也使它吸引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爱好者。
这种革新的精神同样表现在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业成功。《国家地理》的会员制使它在全世界发展了上百万的会员,它的核心品牌战略使它的产品由期刊推广到图书、印刷品、图片库及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CD-ROM电子产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黄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样被人们所熟知。这也使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非盈利组织。它同时注重发行和国际化,在发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适应潮流的国际化方面都颇有建树。尽管不断有人强调“强势媒体”的文化侵略性,但却不能改变它日益扩张的势头——《国家地理》在全球的发行量已接近千万。
世界各地的地理杂志当然不只有《国家地理》,英国的《地理》杂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国地理杂志《GEO》以及法国的《科学与生活》,都是倡导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于地域性强的特点使得这些杂志的读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内。中国的地理杂志近些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最出名的当属背靠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中国国家地理》。这本脱胎于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的杂志一直以科普内容作为主线,即便在改版后仍坚持着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中国国家地理》靠发行为主要收入,这使它骄傲地宣称内容的独立性,而作为第一家向海外出售版权的刊物也使它对未来的发展颇有雄心,但脱胎于科普刊物的《中国国家地理》显然在内容上科普多于人文,典藏性大于时代感。这便不难理解在美国《国家地理》和另一本中文地理杂志《文明》在如火如荼地做着伊拉克专辑时,《中国国家地理》仍然在不紧不慢地介绍着古老的圆明园。在2002年9月之后,与《时尚旅游》杂志的版权合作,已经让这个充满魅力的黄色方框出现在了中国。
没有人能否认《国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贯彰显和坚持的革新与唯美,这是这本杂志始终如一坚持的气质。
独家图片堪称无人能及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建之初只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科学杂志。从1979年起,该杂志开始以地理为切入点,融入了新闻、生态、环境和人文等多种因素,成为大众杂志。此后,该杂志照片水准一直很高,文字浅显易懂,同时具有文学特质。
为追求图片和文字质量,该杂志不惜巨资投入。看过美国《国家地理》的人都知道,其上刊登的照片绝不是在一般杂志中所能看到的,拍摄者往往需要亲身前往常人难以到达的环境,以特殊手法进行拍摄。例如,该杂志的摄影师要近距离拍摄凶猛的野兽,或潜入深海。
美国《国家地理》平均每年要拍摄和撰写150个专题故事,为此,在世界各地的签约摄影师旅行里程超过100万英里,每个专题都需要耗费几百个胶卷,每幅刊出的图片,都是从上千张候选照片中选出来的。至于拍摄本身,甚至可以与拍电影相提并论。
1992年,为了在西伯利亚做深水拍摄,该杂志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把价值100万美元、重达15吨的摄影器材运至贝加尔湖,总共动用了171个箱子,而最终只刊出6张照片。1995年,为拍摄一个关于恐龙的报道,摄影师皮奥斯和助手托运了42个箱子,仅托运费用就高达6位数。
然而,一些评论人士也认为,尽管实力强劲,但在百花齐放、竞争激烈的时代,美国《国家地理》也仍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这也是该杂志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制造“眼球效应”的原因之一
⑻ 去新马泰旅游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事项吗
去新马泰旅游注意事项:
1、有些用品是必须要带的 ,比如说护照·本人身份证等一些重要证件。
2、还需要带自己习惯用的洗刷用具·毛巾·相机胶卷·毛巾 ·拖鞋及运动型服装。
3、千万不要忘了带手机及相机充电器哦 ,否则会很麻烦的哦·我曾经旅游就遇到过这种状况哦·真的好心急的·破坏了旅游的好心情。
4、记得带防晒用品泳衣哦·还有常备药品。
5、还可以根据个人习惯仔细检查还需要哪些用品·以确保旅游的时候方便·就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游玩一样·。
⑼ 疫情过后去西藏游玩,需要注意什么事情呢
爱客纯玩和川藏线的缘分,已经走了十余年。十余年间,我们直接或间接帮助数万驴友完成进藏梦,现在,还会持续。
如今,想要川藏自驾游的朋友们越来越多,但不少人对于自驾川藏线的疑惑却不少,有人问沿途路况如何?一路走下来完全吧?附近哪里有加油站?轿车能不能进藏?什么车进藏会比较困难?沿途会不会有检查?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首先,在出发前,要注意的事项就是好好检查一下自己的爱车,毕竟318川藏线路况几个地方特别差,对车辆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出发前检查一下车子是十分有必要的。
除了对自己的爱车做一个检查保养外,还应对川藏线/西藏有一定的了解
怒江七十二拐
(1)、身体准备?
年龄最好是在5-65岁左右;无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脏病、哮喘病等不适合到高原旅游的疾病。手术后一年内不建议进藏。
(2)、证件准备?
持有效身份证的大陆居民(新疆除外)及港澳同胞(持回乡证)原件,行驶证、驾驶证、汽车救援卡等要随身携带。小孩儿也可持户口簿原件。此外,进入西藏旅游,部分地区需要办理边防证。
温馨提示:新疆、台湾同胞及外宾目前不能从川藏线进藏。
(3)、川藏线路况怎么样?
川藏线的路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柏油马路+土路+石子路+搓板路,后三种路况很差,需要更加谨慎驾驶。川藏线急弯较多,上下坡坡度较陡,过金沙江后的海通沟还有著名的天险路段,一定要小心驾驶。
(4)、川藏线天气怎么样?
川藏线沿途温差较大,建议带上羽绒服、防寒服和保暖内衣。川藏线在7、8、9月份气候比较暖和,可适当减少衣物,所以此时也是川藏线旅游的旺季。但最好还是穿长袖衣物,以运动休闲类为好。在夏季川藏线,墨镜和防晒物品可是必须准备的。
(5)、川藏线自驾必备物品?
除了个人洗漱用品和衣物准备外
随车工具:必须带齐,除了车轮扳手和千斤顶外小型轮胎充气设备,还要带路线地图、最新电子地图、照明用具、望远镜、通讯工具,还有急救药箱、应急灯、指南针、警示牌等应急装置。
⑽ 青海旅游的注意事项及必去11个景点介绍
青海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山川壮美、民族众多,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本文是我整理去青海旅游的注意事项及必去11个景点介绍的资料,仅供参考。
去青海旅游的注意事项
1、青海 气候比较干燥,应适当加强蔬菜水果摄入以增强抵抗力。虽然青海 的羊肉很好吃,但不能过多食用,会造成上火。这里的水果不是很多,可以携带一些维生素进行补充
2、要记得多喝水,高原空气湿度比较低,会容易脱水引发一些疾病,而且要不断但少量的喝。
3、青海 藏区青梨酒颇为醉人,饮酒以自己平日普通白酒酒量的三分之二为宜。
4、藏区的酥油茶之类食品不太适合内地人肠胃,不能多吃。当地有待客的酥油茶空碗。
5、风沙比较大,注意做好防沙 措施 。
国庆节 去青海湖准备些什么
国庆节期间青海湖的温差很大,根据往年的天气因素来看,一般白天在日照强烈的情况下,温度在20度左右上下,晚上可能在零度左右。如果选择在黑马河过夜住宿,隔天起床看日出的话,恨不得要裹着被子出门呢,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对了,不太建议在黑马河入住帐篷,虽然在黑马河所有住宿都不理想,但是前往不能尝试河边帐篷,说是晚上可以看星星,晚上的确可以看,但是要在帐篷过夜的话真的很冷!
衣物类参考:长袖衬衣2件,薄外套1件,抓绒或羽绒一件,冲锋衣一件,秋衣秋裤1-2套,耐磨耐脏裤子1-2条,一次性内衣裤若干,袜子,手套、拖鞋、帽子、口罩、围巾、太阳眼镜。
食品:带点巧克力什么的高热量食品。路上如果有几餐在火车上的话,大家可以带点水果、零食,其个人情况而定。饮食方面,最推荐的是入乡随俗,喝点酥油茶,吃点牦牛肉包子,可以缓解高原反应的。
药品:其实有高原反应常说要吃红景天、高原安用处其实不是太大。我推荐每天吃两次丹参滴丸、肌苷口服液,平时口服洋参含片,喝葡萄糖水,可缓解高原反应。 如果已经患有感冒,是不许上高 原的。如果您在行前感冒,为了自己着想,最好取消。 高原反应还可能会有头痛,比较适宜的镇痛类药物是芬必得、布洛芬类。别买去痛片、散利痛之类的,刺激粘膜,高原容易出血。 肠胃方面,建议带点保济丸。另外带点复合维生素片,高原菜少,容易缺乏维生素。 其他的带点消炎药、感冒药、创可贴就好了。 一般感冒和有心脏病还是少去海拔高地方
青海湖旅游全攻略必去11个景点
一、青海湖
青海湖是驴友来青海必去的地方,青海省的名称就是因为有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古称“西海”,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和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四面环山,东西南北分别是“日月山,南山,橡皮山,大通山”,发源于青海省海西州天俊县的布哈河是流入青海湖的最大一条河流,所以天俊县也被称为青海湖源头,青海湖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
青海湖美在她的浩瀚、她的深蓝、她的四季变换,她的鸟语花香,还有她环湖三百多公里千变万化的景色。成群牛羊、绿野黄花、沙漠绿洲在这里都能看的到。
最佳旅游时间:
要说什么时候到青海湖最合适,我觉得一年四季都适合,关键是你最希望看到和体验到什么,我列了一个青海湖美景时间表,供驴友参考;
7月初至8月底 油菜花盛开,绿野黄花、湖蓝云白,美不胜收;
4初底至6月底 候鸟最多的时候,轻鸟舞湖,自在啼春,妙趣横生;
4初至5月底,10月中旬至11月底 青海湖边山顶会有积雪,宝蓝湖水,镶银妆白,清净典雅;
11月底至来年3月初 大天鹅在青海湖栖息,拨水飞舞,曲项天歌,高原天鹅湖;
11月底至来年3月底 青海湖结冰期,千里冰封,银装素裹,雪白世界;
4月初,湖水解冻开湖,文开武开,蔚为壮观。
9月初-10月中旬,正值青海湖秋季来临,秋高气爽、水蓝田黄, 雨水 偏少适合出游;
路线交通:从西宁出发,主要有两条线路可以进入到青海湖,分别是北线和南线
北线:西宁-湟源-西海镇(金银滩、原子城)-青海湖 西海镇的金银滩有自行车服务中心,一般骑行的旅友从北线到西海镇,再集结租车向西骑行17公里就到青海湖了。
南线:西宁-湟源-倒淌河-日月山-青海湖 旅行团、包车游还有 自驾游 通常都是从这条线进青海湖。
理想的青海湖旅行线路应该是南进北出的顺时针方向,途径的金银滩、原子城、日月山、倒淌河也是青海著名景点,去了青海湖,按这个走法沿途景点可以一带而过,少走重复路。另外这个方向是有讲究的,藏族有转山转湖的习俗,方向都是顺时针,是藏传佛教的习惯
推荐旅行线路:
一日游:西宁-湟源-倒淌河-日月山-青海湖(二郎剑-南山观海-金沙湾-沙岛)-西海镇(金银滩、原子城)-湟源(丹格尔古城)-西宁;
环湖两日游:D1:西宁-湟源-倒淌河-日月山-青海湖(二郎剑,南山,黑马河)住宿黑马河
D2: 青海湖(黑马河日出-鸟岛-仙女湾-刚察-耳海-沙岛-金沙湾)--西海镇(金银滩、原子城)-湟源(丹格尔古城)-西宁;
注:两日游建议把茶卡盐湖加上,茶卡盐湖在青海湖西边,离青海湖边的黑马河乡集镇80多公里,我一般在第一天下午4点前从黑马河赶往茶卡盐湖,有兴趣的旅友还可以多呆一段时间看日落,然后赶回黑马河住宿,以便第二天看青海湖日出。
景点介绍:
现在请跟着我,依照环湖两日游的顺序带大家先在地图上环湖一周,简单介绍一下青海湖的各个景点:
1、渔场至二郎剑段
门票:10元
南线由109国道刚进入青海湖地区的渔场至二郎剑这大概20公里的一段,是青海湖最美的地方,也是游人最为集中的地方,可以通过当地藏民自家农田或牧场的小道到湖边,道口往往有藏民收门票,可以讨价还价,一个人10元就可以到湖边,油菜花里照相再加5元。
这一段尤其到了7、8月油菜花盛开的时节,金黄色的油菜花,碧绿的青稞田、蓝色的湖水与蓝天白云构成一个无比美丽的画卷,这段地方一定要多花一点时间去湖边玩玩,给美眉拍拍照,还可以骑马,骑牦牛撒撒野。
注意:这一段的来往车辆比较多,很多自驾游的一边开车一边赏景,还随时停车,追尾风险很大,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
2、二郎箭景区
门票:100元(每年10月20日至次年4月15日,执行淡季门票50元);
二郎箭是湖边的一个细长半岛,从高处看,犹如一把利箭插入湖里,这个景区由一个废弃的兵工厂改建而成,湖中还留有鱼雷发射台,是我国第一个鱼雷发射试验基地,因距离西宁151公里,这里之前又被称为151基地。这里有难得的深水良港,游艇等游乐设施比较齐全,是青海湖的核心景区。在景区里可以坐游艇或大巴到二郎箭上观光游览,费用不含在门票里。
这个景区我一般是不建议驴友进的,如果不是想去玩景区里的那些游乐设施的话,很多地方都能到湖边,而且不用花那么多钱。
3、南山观海
门票:无
二郎箭景区对面的南山上有一条通往海南州恰卜恰的公路,公路在南山蜿蜒而上,在山上能够俯视青海湖,这里能够看到湖底因深浅不一而使湖面显出不同的蓝色,二郎剑清晰可见,湖边的草地、青稞田和油菜花田像片片绿的、黄的色块,宁静的湖水向西北延伸,一望无际,湖对岸的沙丘清晰可见,湖中的游艇画出道道白痕,这是一个发呆的好地方。
要花钱进二郎剑景区的还不如到这里来,在景区买船票到了二郎剑上都未必能看到二郎剑的真面目,到了南山就可以全部看到了。
4、黑马河
门票:10元(看日出)
从二郎剑景区沿着109国道向西走七十多公里,就是黑马河乡集镇,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一条名叫黑马河的小河流流过这里并注入青海湖,故名黑马河,由于正好位于青海湖的西南边,而且又是一个集镇,吃住都比较方便,所以人们都喜欢集中在这个地方看日出,看日出的具体地点在离镇子不远的班禅拉泽景区,太阳从东边的海平面上冉冉升起,湖边斑头雁在湖面飞舞歌唱,野鸭在湖里嘎嘎游动。从这里远远望去,还能看到形似三块巨大的巨鼎屹立于波涛之中,这是由密集在一起的白色石灰岩礁石组成得小岛,故称三块石。
夏天天气好的时候,也可以直接住在湖边的帐篷宾馆里,如果拍冷那里还有彩钢房,早上出了帐篷就可以看日出,帐篷的价格是每张床30-50元,具体要看你砍价的本事和入住的时间了,旺季相对要贵。
镇子上宾馆很多,规模都不大,档次也不是很高,标间大多都没有独立卫生间,有卫生间的价格相对较高,条件也很一般,到了7、8月旺季的时候,镇上的床位非常紧张,有卫生间的标间价格在280-350之间,需要提前预定,如果不预定就只能到湖边住帐棚了。
以前班禅拉泽景区是不收门票的,但去年景区的那条坑洼水泥路被重新铺过之后就有人收费了,唉!还不如不修呢。
其实,看青海湖日出,不一定非要在黑马河,从黑马河沿着环湖西路往西北方向的沿途有很多湖边藏民开的帐篷宾馆或接待站都提供食宿,很有名的“旦切大叔的家”就在哪一块,你只要在湖西边,看到的肯定都是同一个的太阳同一个方向。住黑马河的原因无外乎就是食宿上可选择的多一些。
天晴的时候住帐篷宾馆晚上还可以看星星,没有灯光干扰的夜空繁星点点,非常美丽,尤其是在清晨天空刚放一点点亮的时候,是最陶醉人的时候。
5、祭海
门票:无
出黑马河往西北大概十多公里,有一个藏民祭海的地方,藏民在这里通过“祭海”祈求海神对人畜庇佑,祈求风调雨顺。来过青海湖的朋友都有种感觉,就是在环湖公路上看青海湖都是一条线,但祭海这里的公路建在山坡上,由于高于海平面,而且离湖很近,所以看湖是一大片。另外,从黑马河看完日出到这里正好8、9点的样子,太阳升起不久,照的湖面波光粼粼的,建议驴友到这里停下车玩一会儿。
6、鸟岛
门票:120元(每年4月20日至8月15日,其余时间执行淡季门票48元);
鸟岛,因岛上栖息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而得名,位于青海湖的西北隅,距布哈河三角洲不远的地方,有两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岛屿,这两座美丽的小岛,就是举世闻名的鸟岛。青海湖是鸟的天堂,随着青海湖周边自然环境的日益改善,封湖育鱼几十年,到青海湖畔栖息的候鸟逐年增多。
从黑马河沿着湖西公路向西北走六十余公里的有座沙佗寺,沙佗寺岔路口往东有条路直通鸟岛的路,路口有指示牌,非常好找。
每年的4月底到6月初是看鸟的最佳时候,通往鸟岛的这段公路是顺着青海湖最大的河流布哈河修建的,布哈河两岸也有很多鸟,黑鸬鹚、斑头雁、棕头鸥之类的鸟儿都有,站在公路边就能看到鸟儿成群结对的飞来飞去,如果不想花钱进景区,可以在路边驻车观赏,如果还觉得不过瘾,可以从藏民的牧场到河岸边,每人最多10元。
每年入冬到来年开春,也就是11月底到来年3月出,大天鹅会迁徙到鸟岛及石乃亥的泉湾等地方过冬,所以青海湖又称为高原天鹅湖,而且这时候鸟岛景区可以砍价,运气好了,两个人买一张票就可以进去。冬天到鸟岛看天鹅绝对是件浪漫的事,一个诺大的景区只有你和一群天鹅,幻想一下吧,朋友!
7、刚察
门票:无
海滨藏城刚察,是青海湖北面的一个县城,属于海北州,离鸟岛大概40多公里,刚察县这两年非常重视旅游,相继建起了湟鱼家园、仓央嘉措 文化 广场,梵音风语林卡等多处景点。
每年五月底到八月初,青海湖数百万尾湟鱼溯流而上,进入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等几条青海湖入湖河道中产卵,湟鱼的洄游产卵之旅是艰辛、危险甚至是死亡之旅。刚察在紧挨县城西边的沙柳河畔修建了湟鱼家园,在这里可以看到湟鱼的洄游过程。有鱼就有鸟,这里还有很多海鸟,在河面时而盘旋,时而俯冲,很有趣。
六世__喇嘛仓央嘉措在被押解进京途中,行至刚察县境内的青海湖滨时染病去世,为了纪念他,刚察县在县城东边修建了“仓央嘉措文化广场”,喜欢仓央嘉措的人可以到这里拜谒一下他的不朽诗歌。
县城东边315国道经过的小山坡上建有五大经幡片区,即:海上日出招财区、六字真言赐福区、落地佛塔求安区、五彩帆圈保平区、万条彩帆迎瑞区。美其名曰“梵音风语林卡”,很有藏传佛教特色,这也是我在青海见过规模最大的经幡阵了。另外在不远的垭口上还有一段横盖公路的经幡,也很壮观,在这里停车拍照是必须的。
8、仙女湾
门票:60元
仙女湾在离刚察县城十多公里的青海湖边,315国道上有指示牌,湟鱼家园那里有一条通往青海湖农场的路,一直往南就到了,仙女湾主要是一片湖边湿地,景区修了一条通往湖里的栈道,游人转青海湖大半圈到这里已经去了不少次湖边,兴趣大减,所以这个景区少有人去。我个人觉得天气好的时候,这里景色还是蛮好的,具体看我拍的照片吧!另外这里的门票可以砍价。
9、尕海
尕海是距青海湖东北3公里的椭圆形小湖。因青海湖水不断蒸发,一坐沙山把尕海从青海湖母体中分离了出来。从刚察沿315国道向东经过哈尔盖乡,再走十余公里到海晏县境内有一条东南方向延伸的岔路,这就是环湖东路的起点,顺着环湖东路走大概5公里左右就可以看到路的右侧有一汪蓝色的湖水。这就是尕海了,这里有好几条无人把守的小路可以穿过铁路通往湖边,湖水浅而清透,几乎见不到游人,适合喜欢发呆,爱清净的人。
10、沙岛
门票:70元
从尕海往东二十多公里就是沙岛景区,景区内的大沙丘,是湖中沙垄突出水面受风沙作用堆积而成的,恰似一个新月新型沙丘漂浮在水面上,为湖中的一大奇观。沙岛景区内设有多种沙漠游乐项目,每年7月举办的国际沙雕艺术节,我很少带人去这里,主要是大家觉得门票太贵,一般带大家去离这里不远的金沙湾去玩。
11、金沙湾
门票:10无
沿湖东路往东南方向走十余公里就会穿越一处沙漠地带,路边有很多藏民办的沙漠游乐项目,诸如滑沙、沙漠摩托、越野等,这一块地方好玩且我常带驴友去的就是金沙湾了,这里也是由当地藏民把守,讲讲价,每人10元就可以进去,在这里要徒步穿越一座沙丘,沙丘的沙子很细软,脱鞋行走很舒服,这段沙丘很有沙漠的感觉,穿过沙丘再走过一段绿草地就可以到湖边,这里的湖水很浅且清澈见底,可以脱鞋到湖水里嬉戏。想一想,沙漠、湖水、牛羊、草原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你应该平生第一次见吧?
好了,到这里,我们就已经基本上环湖一圈了,我把一些不被大多数人所知,但我认为不错还省钱或不用花钱的地方都搬出来介绍给大家,这些仅仅为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完全准确,仅供驴友参考,具体怎么个玩法,我还是建议驴友根据季节和个人的 爱好 ,去有选择的深度玩,天气差了少去几个地方,天气好了多玩几个地方,时间多了多玩、时间少了少玩,银子多了........,有点废话了,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