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研发人员数量
Ⅰ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一、缺乏核心技术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与我国传统汽车相比取得了巨大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新能源汽车在开发过程中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技术有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核心部件的性能和质量可以看出,我国的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新能源汽车要占领国际市场是极其困难的。
四、投资不足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并没有增加,政策支持也没有放开。许多新能源汽车公司可能会放缓整体发展速度;由于资金不足,一些公司甚至可能因为承担不起高昂的成本而濒临破产。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人员并不多。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的失败。
Ⅱ 工信部修改新能源车企业准入规定,着重审核企业技术保障能力
2月10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已经实施了2年半,与发改委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称为“双资质”。
本次征求意见稿中作出了十项修改,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删除了之前对于准入企业“设计开发能力”要求的大部分内容,调整为对“技术保障能力”的要求,这意味着放宽了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设计研发机构的要求,也降低了对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数量以及岗位分布的要求。
附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表明,对于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已经全部删除,替换为对“技术保障能力”的要求。
2020年1月11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2020)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就重点谈到了“加快改革创新,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
上述修改代表新“准入规定”对新能源车企的设计研发能力与生产制造能力进行了分离。业内专家认为,不同于此前的设计开发,技术保障强调的是生产,一些外资车企仍然不具备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开发能力,或者设计开发中心在国外,新规为这些外资新能源车企在中国落地生产创造了条件。
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不再作为审核整车企业的核心指标,这将降低获取造车资质的技术门槛。
此前,大部分造车新势力在披露公司概况时会刻意着重指出研发团队和人员占比,并对研发中心等部门进行浓墨重彩地描述,主要就是为了展示公司符合“老准入规定”中与“设计研发”相关的规定。
而新“准入规定”附件4《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中,删除了“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人)”、“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能力及设计开发过程说明(包括研发机构和人员、开发工具和设备、开发过程描述等)、“产品开发主要设施设备(含必要的软件程序)清单”等内容;在附件6《新能源汽车年度报告》中,删除了对“新产品研发情况”、“研发能力和条件建设情况”的内容。
汽车业投资人士则认为,新“准入规定”能帮助一些造车新势力“起死回生”。“目前国内拿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新造车企业,许多不一定有原厂全面开发能力,新规可能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让他们能够通过其它车型导入的方式做下去。”
另一方面,近期新能源车安全事故频发,新“准入规定”的风向转变也被认为是有关部门开始更着重新能源车安全性的信号。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中对新能源汽车保障能力主要包括整车动力驱动测试能力、控制软件分析测试能力、硬件在环测试能力、单个箱体的动力蓄电池包(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能力及耐环境性(高温、低温、振动等)测试能力、电子电器件的电气性能基本测试能力、高压电安全测试能力。
插电式混动车还应具备发动机性能/工况排放、能耗、电机性能、机电耦合装置性能综合测试台架;燃料电池汽车的还应具备燃料电池系统性能测试台架、车载氢系统泄漏及高压气体安全方面的测试仪器和设备。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啸林告诉我们:“相比外观设计和高科技概念,今后新能源产品的营销传播趋势将是主打耐久性和稳定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Ⅲ 7月销量:蔚小理新势力地位不保,主机厂比亚迪、五菱强势
【EV视界报道】按照我们以往的经验,7月份是国内车市传统销售淡季,但今年7月份国内汽车市场淡季不淡,销量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7月份的销量一扫疫情期间的阴霾,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回暖,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尤其火爆。
据乘联会分析称,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上升,新能源市场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而随着消费人群的快速增长、及新能源车型选择的日益丰富,消费偏好也逐步回归理性。所以说,上汽大众的ID.纯电家族能拥有如此的销量成绩,这与其推出的ID.4 X、ID.6 X、ID.3这三款可满足不同消费者家庭所需的车型有莫大关系。虽然在此之前,因受到原材料的影响而造成车型价格有所提高,但是却销量没有丝毫的影响,这背后我看到的,绝对是上汽大众ID.纯电家族产品力的很好体现。
此外,除了这三款纯电车型外,大众的另一力作,中型轿车<a class="hi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EV视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Ⅳ 比亚迪年报七大信息:新能源市占率第一,汽车毛利率近22%
如今当全球汽车企业产、销盘踞低位,收入、盈利不断承压,比亚迪在保证营收的同时,似乎正展现出不同的经营思路。
4月21日,比亚迪发布2019年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7.3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4亿元,公司2019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7.41亿,同比增长17.71%,较去年同期增长的22.18亿现金流,成为上市车企中为数不多现金流正增长的之一。
比亚迪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集团将继续加大供应链体系开放,推进子公司的独立运营和市场化。通过比亚迪近来的经营活动与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分拆业务已经成为比亚迪新的经营策略之一,简单来说,比亚迪准备对外销售更多的汽车零部件。
在汽车预言家看来,从某种方面而言,比亚迪2019年度对于营收背后的调整、集团内部经营策略的变化以及人才制度的倾向等方面,是更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
1
新能源汽车市占率保持第一
目前,比亚迪财报将产品和服务划分业务单元,共分为三个报告分部。根据财报中“报告分部的财务信息”一项,“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收入包括对外交易收入与分部间交易收入(对内交易收入)。2019年财报中,上述对外、对内板块的销售额分别为105.06亿元和120.13亿元,较2018年分别增加17.39%、减少27.68%。
通过变动比例来看,该板块对外业务正在增长,这也印证了比亚迪希望从内销转外供的经营目标。此外,同动力电池业务相比,比亚迪半导体业务的规模较小。公开信息显示,比亚迪半导体业务主要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等业务。4月15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通过下属子公司间的股权转让、业务划转完成对全资子公司比亚迪微电子(已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内部重组,比亚迪微电子受让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100%股权和广东比亚迪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并收购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智能光电、LED光源和LED应用相关业务。比亚迪半导体拟以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照此说法,比亚迪半导体将形成多元化股东结构,寻求独立上市。
金融机构花旗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若比亚迪半导体业务独立上市,或将大力提高现在上市公司的现金状况,并为电池业务的IPO奠定基础。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乘用车电气化的市场空间约600亿,若比亚迪半导体能做到15%全球市占率,对应100亿营收,其拆分上市的市值约300亿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Ⅳ 中国新能源汽车研究机构数量
14万家。根据查询中国新能源消息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研究机构数量是14万家。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于2018年3月,是科技部推动建设的第二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是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Ⅵ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劣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在主流新能源汽车领域如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缺乏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在技术创新的能力方面,我国目前仍主要停留在改进型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
资源察赋方面劣势是石油资源相对缺乏,开采难度大,难以长期依赖进口;煤炭资源比重过高,存在较大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天然气资源分布不均衡,过于集中在分布西部地区。
在资金方面也存在劣势:与丰田汽车、通用汽车等大型跨国汽车公司相比,我国国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实力相对较弱,在国内金融发展市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我国国内企业难以承受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
在政府方面,尽管我国财政收入规模较大、增长很快,但可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和推广的资金相对不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尽管我国研发人员总数很大,但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并且就研发人员的素质而言,与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
在产业内竞争与合作方面存在的劣势为:国内汽车企业互相之间合作意愿较低,很少通过合作研发与推广来降低风险和成本;目前除奇瑞、吉利等少数厂商外,国内主要汽车厂商如一汽集团、上海汽车、东风汽车等对长期依赖合资企业,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