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汽车 » 新能源汽车为当地带来产值

新能源汽车为当地带来产值

发布时间: 2023-05-16 17:41:47

A. 新能源汽车下乡:三大基础带来三大利好

B. 比亚迪能给郑州带来多少gdp

新浪科技
31.8万粉丝
关注
行业巨头相继落子中原,郑州搭上新能源末班车?

新浪科技
2022-11-07 17:16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官方帐号
关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新方向。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 宋豆豆 报道
2021年11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成立之初便重磅推出了《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对十个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沿城市的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深度分析解读。
今年,21世纪经济报道与汽车之家强强联手,在去年《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拟)将于年底发布,选取城市从去年的10个扩充为15个,核心数据也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产业端数据,扩充了新能源汽车城市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征、消费保障等消费端数据。
在报告正式发布之前,我们首先将15个新能源城市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与盘点,在去年《寻找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基础上,今年的系列报道升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
最后一站,来到喊出“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口号的郑州。
8月24日,一款荣威iMAX8EV纯电动商务车在郑州经开区量产下线,标志着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年产30万台的整车第二工厂正式投产。
“从2017年9月27日投产至今,我们在郑州已累计生产120万辆汽车了,仅整车不含上下游产业链,上汽在郑州创造的产值累计已超800亿元。郑州基地已成为上汽乘用车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制造基地和最重要的出口基地。”上汽乘用车郑州分公司总经理丁波难掩喜悦。
5年突破百万辆,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是郑州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的一抹靓丽剪影。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换道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掀开了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回首过去,在21世纪初中国汽车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期,郑州未能抓住乘用车市场的发展红利期,但不可否认的是,郑州也积累了一定的汽车产业基础,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基地、海马汽车等6家整车企业以及精益达、比克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150余家。
凝视当下,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增长期,看到600公里外的合肥押注蔚来,1000公里外的上海抓住特斯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化身“风投机构”深度参与造车,收获巨大关注的同时,构建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为“合肥们”崛起的重要支撑,郑州开始坐不住了。
在新与旧的裹挟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筹码被摆上牌桌,郑州也逐渐开始显露“野心”。从引进比亚迪项目,到宇通集团旗下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项目开工,再到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二期投产,甚至在官方文件中直接“点名”两家造车新势力——重点引进特斯拉、蔚来,郑州毅然投入到“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竞逐赛中。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认为,目前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形成了以宇通客车、新能源专用车(环卫车)为代表的国内领军企业,为做大做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健全,产业联动性有待提高;二是缺乏乘用车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三是创新投入不够,行业人才缺乏,高层次产业人才供给能力不足形成掣肘;四是充换电站建设缓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配套还需提升,应用场景还需扶持。
再造一个“富士康”?
提到郑州,除了胡辣汤、烩面被津津乐道之外,富士康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12年前,当深圳富士康准备将工厂内迁,落地郑州惊讶了所有人,但也开启了郑州产业升级和城市跃迁的新篇章。
十余年的开花结果,郑州富士康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最直接的影响是GDP和就业。数据显示,自2010年富士康在郑州建厂以来,为约30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此外富士康进出口额一度占郑州进出口总额的近81%。
与之相伴的是相关配套产业接连涌现。富士康进驻的郑州航空港区陆续吸引了3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郑州举足轻重的千亿级支柱产业。
在富士康的带动下,2018年郑州GDP破万亿,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之后稳中有进,在中部六省省会中仅次于武汉,坐实中部“第二城”交椅。
如果说上一个十年依靠富士康单核驱动,那么下一个十年随着新能源龙头企业比亚迪“落户”郑州,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了新的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郑州基地坐落于郑州航空港区南港,与位于北港的富士康遥相对望。
比亚迪和郑州的牵手不可谓不迅速:2021年9月,河南省政府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9月,郑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在郑州航空港区注册成立;2021年10月,郑州比亚迪7.27亿元竞得郑州4宗约4104亩工业用地;2022年5月,郑州比亚迪竞得约4417亩工业用地。
据了解,比亚迪兴港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由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投资约120亿元,占地约2500亩,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60亿元,计划2023年年内建成投产,达产后总产值10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总产值200亿元,提供约1万个就业岗位。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将以此次项目开工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双方战略合作,积极助力河南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事实上,兴港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只是比亚迪郑州生产基地的一部分。目前坐落在郑州航空港区南港的比亚迪生产基地已在建设当中。据推断,郑州比亚迪生产基地建成后,年产能或将达到40万辆。
尽管比亚迪在西安、长沙、长春等多地布局,郑州并非其唯一的宠儿,但比亚迪的落子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提供了新的可能。
除了比亚迪之外,已投产的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第二工厂未来将有更多纯电动、混动车型将布局投产;位于郑州市经开区的宇通集团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项目已开工,基地建成后,将实现纯电及氢燃料电池全系卡车的规模化生产,预计到2031年,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一汽解放新能源汽车郑州基地项目完成签约,进一步深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今年8月郑州市政府与汽车玻璃制造商福耀玻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为后者规划500亩左右的用地规模。
不仅如此,河南省在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配套设备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加速布局。9月宁德时代洛阳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中州时代)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主要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生产线。
此外,焦作的电池原材料供应商多氟多、洛阳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创新航、许昌的配套设备制造商许继电气等均集中在郑州都市圈内城市,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较强竞争力。不过需要警惕可能导致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局面,这将不利于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
电动化错失先机,加速追赶自动驾驶第一城
事实上,与许多从零开始追逐风口的城市不同,在这座占地7567平方公里的城市,郑州汽车产业基础并不薄弱。汽车产业成为其确定的战略支撑产业之一,主要布局在郑州经开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县、管城回族区、荥阳市。
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个汽车制造厂的落地,会吸引数十家、上百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入。”
当下郑州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工厂、郑州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汽车等6家整车企业,已形成了客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三大整车生产格局,涵盖客车、皮卡、SUV、MPV、轿车、轻卡、中重卡车等系列化的产品体系,整车产能达到161万辆,并引进投建兴港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拥有宇通重工、郑州红宇等专用车企业15家;拥有精益达、比克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150余家,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30%,全市汽车产业规模约2000亿元。
聚焦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之一,郑州第一批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序幕。
然而,与同为中部城市的长沙、合肥相比,郑州并未把握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相关企业近20家,2021年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67万辆,这与2021年排名第一的上海(产量为63.2万辆)有着超出10倍的差距,对于试图跻身第一阵营的郑州而言并不容易。
今年上半年郑州市新能源车产量约1.75万台,仅占全市汽车产量(16.45万台)的10%。同期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2万辆,同比增长30%。
有分析认为,郑州汽车产业的转型起步较晚,主要由于郑州在传统汽车产业上相对发达,若全力押注新能源汽车产业,难免会产生“抢自己饭碗”的顾虑,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郑州并未抢到先机。
不过,随着汽车电气化变革的大幕拉开,燃油车领域蛰伏已久的郑州看到了希望。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的相继落地等顶层设计的加持为郑州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广袤的空间。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中便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千亿元级郑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022年2月,《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直接“点名”两家造车“新势力”——重点引进特斯拉、蔚来汽车等,宣告河南加入特斯拉第二工厂“争夺战”。
今年5月,河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比例超过40%,努力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力争推动全省汽车整车产值达到5000亿元、零部件及配套产值达到5000亿元、销售及增值服务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
除了省级层面的支持,郑州也将野心全部写入规划中。
今年6月,《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发布,鼓励上汽集团、东风集团产品结构调整,布局生产畅销新能源车型,加快推进比亚迪乘用车项目建设,支持其他重点企业加强合作提高产能利用率。“十四五”期间,全市力争新引进2家以上实力雄厚的新能源整车企业。
同期,郑州市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动力及燃料电池产能达到15万套,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产能达到10万套,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此外,郑州在2020年便牵头组建城市群申报了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并于2021年底得到正式批复。按照《郑州城市群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实施方案》,郑州将在4年示范期内示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4445辆,建设加氢站82座。
需要注意的是,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汽车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革。
郑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部署中大力强调汽车智能化发展,比如《意见》提出,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0家以上、5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2-3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基本构建,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力争达到30%。
目前中原科技城已引入华为河南区域总部、阿里云中原研发交付中心、网络自动驾驶基地、东软华北区域总部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企业。
此外在无人驾驶公交领域,郑州加入了“自动驾驶第一城”的争夺战。2015年8月,自动驾驶客车在郑开大道上公开路试;2019年5月全球首条在开放道路上运行的自动驾驶公交线路在郑东新区智慧岛开跑;2020年6月,宇通自动驾驶客车在国内开通首条自动驾驶商用智能公交线路;去年底网络自动驾驶公交开启运营,首批投入运营的有10辆,巡航速度为每小时近40公里。
不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或发放政策先行区道路测试牌照,或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区域相比,如何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以及加大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切入汽车工业智能化升级,是加速追赶自动驾驶第一城的郑州需要思考的课题。
新能源渗透率显著提升
一个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氛围的驱动。
截至2022年6月底,郑州市汽车保有量约445万辆,在全国各个城市中排名第六。相比整体保有量而言,郑州市汽车的千人保有量成绩更为突出,达到349辆,仅次于苏州,排名全国城市第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千人保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2年3月,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7.8万辆,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14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辆),与苏州、武汉水平相当。

2022年上半年郑州市新能源乘用车销量4.5万辆,同比上涨72%,低于全国115%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6%,较2021年同期的渗透率11%已有显著提升,且高于全国22%的渗透率水平。
根据汽车之家平台数据分析,郑州新能源消费关注指数0.95,郑州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注程度属于“比较关注” ;新能源消费购买指数0.57,新能源购买偏好度处于中等水平。
从具体车型上看,郑州市新能源销售品牌以中国品牌和新势力品牌为主,合计占比达91%。其中,中国品牌占比57%低于全国水平(66%),造车新势力品牌占比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销量排名来看,厂商在郑州的销量断层严重、市场集中度高,上半年销量破万的厂商仅有比亚迪,其他销量均不足5千台。

从车身形式来看,郑州新能源用户更偏好SUV。分级别市场来看,郑州用户对各类SUV的喜好均高于全国。

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趋势和未来的销量空间也让更多经销商积极涌入。根据汽车之家经销商信息数据统计,郑州共448家经销商;其中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1%,略高于全国89%的平均水平。
产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作支撑,而市场需求的原始驱动力就是消费。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除了产业端不断发力,如出台《郑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郑州市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若干政策》等多项政策外,郑州也在加快需求端的拉动。
2022年5月,全国多地通过派发消费券、购车发补贴等方式提振消费市场,郑州官宣发放总额达1亿元的消费券,发放数量近2万份,最高额度8000元。6月1日至8月31日,在郑州市范围内汽车销售企业购买小型非营运车辆并完成新车注册卡牌手续的消费者,均可申领。
9月郑州再度发放1亿元汽车消费券,共计1.8万份,其中燃油车消费券8千份,共计4千万元;新能源车消费券1万份,共计6千万元,重点支持新能源车购车消费。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期间,在郑州市各区县(市)指定的汽车销售企业购买5万元以上小型非营运车辆(包括新能源车、皮卡车,不包括二手车交易)的个人消费者(户籍不限)和企业并在郑州市办理新车注册上牌手续的购车者,均可申领。
“真金白银”补贴之外,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郑州市也在进一步加快并提升充电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
《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30万辆,力争达到50万辆,全省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2000座以上、各类充电桩15万个以上。
“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这是今年8月,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透露的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新方向。理想很丰满,但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竞逐中,能否成就下一个富士康,能否讲述新的郑州故事,需要时间和市场给出答案。
132
23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展望2023年,汽车行业2022年上险复盘:政策助力,新能源高增长
远瞻智库

关于新能源车,车主们最想吐槽的10件事,有没有你的一票否决项?
二师兄玩车
8评论

特斯拉2023生产目标180万辆,平均售价将高于47000美元,毛利率将高于20%
蓝鲸财经

看更多热点资讯

C. 科技赋能促发展,全新模式驱动合创汽车“生命力”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2035)》中提出的“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20%”的中期目标或提前三年得到实现。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规模已经极具规模,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新兴战略体系,行业正在向市场驱动转型。

在这种大前提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在竞争也逐渐激烈,合创汽车品牌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发展步伐,并在年初完成了增资扩股。今年二月,合创汽车融合了珠江投资管理集团和广汽集团的投资,推出了新一代新能源汽车Z03。珠江投管集团,广汽集团和蔚来汽车的强强联手,使得合创品牌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在持续赋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产品、生态、营销、渠道、政策等方面齐头并进才是合创汽车能分得资本给新能源市场红利的主要原因。给了合创作为“后来者”要想走得远的底气。未来如何做到将产品真正连接到现实市场场景,探索更加广阔的汽车生态空间,将会是合创汽车在新能源赛道突出重围的关键。

D. 河南发文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五个目标/五项重点任务

易车讯 日前,河南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深入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抢抓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机遇,加快融入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河南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主要内容如下:

产业布局:以郑州为中心发展整车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乘用车、载货车;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重点发展配套产业,引进培育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以下简称郑州城市群),重点发展燃料电池载货车、客车,加快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应用领先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以郑州、许昌、鹤壁、焦作等市为重点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基地。

主要目标:产业规模跨越增长、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配套能力大幅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有力和公共领域绿色替代。

其中,产业规模方面,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比例超过40%,努力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力争推动全省汽车整车产值达到5000亿元、零部件及配套产值达到5000亿元、销售及增值服务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

基础设施方面,到2025年,全省充(换)电和加(储)氢技术水平和设施规模、运营质量显著提升,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5000座以上、充电桩15万个以上、加氢站100座以上,实现重点应用区域全覆盖。

公共领域方面。到2025年,除应急车辆外,全省公交车、巡游出租车以及城市建成区的渣土运输车、水泥罐车、物流车、邮政用车、环卫用车、网约出租车基本使用新能源汽车;重型载货车辆、工程车辆绿色替代率达到50%以上。

主攻方向:扩大整车规模、做强配套产业和做优增值服务。

其中整车规模方面,依托宇通客车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郑州分公司、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宇通商用车有限公司等企业提升新能源客车竞争优势、新能源乘用车规模并积极发展新能源载货车

配套产业方面,打造千亿级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电机电控产业集群。其中,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将依托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快推动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创新,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锂电池、钠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攻关,加快石墨烯负极、纳米硅负极等电池关键材料和固态动力电池、锂硫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动力电池企业改造升级、扩大产能,引进培育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加快形成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加强技术攻关、做强优势企业、强化推广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和推进融合发展。

其中优势企业方面,研究组建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整合新能源汽车资源,盘活汽车产能。支持企业组建产业联盟(联合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化、专业化企业集团。支持汽车企业通过技术、品牌、股权投资、产能合作等方式联合研发、生产产品,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传感器、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连接器、保险盒、插接件等细分领域,大力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领域补短板,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努力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

推广应用方面,各地城市建成区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环卫车辆、巡游出租车和接入平台的网约出租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省、市级党政机关每年新增、更新公务用车采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50%。以客运车辆为应用牵引,以货运车辆为主要应用场景,以乘用车为辅助,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打造河南氢能文旅、物流示范名片。

E. 北方隐秘新能源汽车大城崛起!青岛建成千亿级产业基地

近年来,全球掀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狂热浪潮。许多国家都将目光聚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上,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

那么,在如此多布局的地区中,谁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呢?

答案是: 中国青岛 。 

说起青岛,多数人第一印象会想起大海。

而提起青岛的工业,很多人也会想起 海信、海尔、青岛啤酒 等知名品牌,总之,几乎不会有人将青岛与新能源汽车联系在一起。

但实际上,除了这些多年积淀下来的明星品牌之外,青岛近年来还在着力打造一项新的支柱型产业: 新能源汽车制造 。

与不少城市的大手笔规划不同,青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在宣传上略显低调。近年来青岛的该产业已经吸引了超过一千亿的投资,目标直指 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 

0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18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寒冬,中国高速增长了几十年的汽车工业面临产销同比下滑的尴尬局面。

而青岛,却在这一年找到了城市汽车工业的突破点。

2018年,青岛地区汽车产业产值1071.9亿元,同比增长14%,主营业务收入1107元, 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

而这种逆袭局面,与青岛近年来一直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息息相关。

近年来,青岛紧跟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机遇,重点引进了包括 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 等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

以此为依托,以 国轩电池、特锐德电气、力神电池 为代表的一众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也纷纷前来落户青岛,在短时间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据统计,截至目前,新落户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已经超过400家,包括北汽新能源项目、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比亚迪纯电动客车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项目130余个, 涉及总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元 。

历经几年发展,青岛地区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 四大重点园区 ,分别是即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青岛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路径十分具有代表性 ,即在政策的引导下,吸引整车龙头企业入驻,在此基础上,青岛又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上下功夫,零部件配套稳步跟进,最终推动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

这一发展思路与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路径颇有些相似 。对标城市的成功经验也为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足够的底气。

而最近,有消息称,青岛地区也正在与 恒大集团 对接新能源汽车项目,近期有望再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 

02

氢能正在发力 

当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是未来相当被看好的方向。

青岛在氢能领域的布局十分给力,短短一个月内先后与 美锦能源、氢能知名企业德国FCP公司合作项目 ,总投资达140亿元。

6月28日,青岛工信局、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与美锦能源签署了《青岛美锦氢能小镇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投资建设青岛美锦氢能小镇,总投资100亿元(具体投入需根据后续达成的正式协议确定)。

据预计,此次青岛地区与美锦能源的合作, 也将以二者所擅长的氢燃料电池整车研发制造为主。

公告中表示,氢能小镇还将涉及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以及相配套的产学研科创中心、燃料电池检测中心等项目。

引入美锦能源的氢能小镇,对青岛来说是一次扩展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

在与美锦能源“亲密接触”后不久,青岛就迎来了氢能发展的第二个大动作。

7月26日, 总投资达40亿的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项目在青岛开工奠基 。

德国FCP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氢燃料研发及生产设备和技术。此次打造的氢能产业园总投资达40亿元,将重点放在 氢能源产品生产及建设全球氢能源技术中国本地化研究中心上 ,推动青岛地区甚至全国氢能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将于明年年底竣工,2021年实现量产。预计中德氢动力公司一期项目 产值将达165亿元 ,可创利税10多亿元。

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不止服务于本地氢能产业的发展,还将 为央企提供核心部件配套 ,预计产值高达260多亿元。

无论是美锦氢能小镇还是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青岛的目光都始终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足以看出这座城市打造未来新支柱产业的决心和魄力。

当然,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青岛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不足。

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青岛在 智能型装备制造、核心研发、高端人才引进 三方面还存在差距。

以三地经验为参照,青岛地区还需要 设立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研发专题,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同时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进人才, 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加长远、持续地发展。

当然,作为国内知名的海滨城市,青岛还应因地制宜, 发挥港口优势, 从货车、船舶等领域入手,推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创造来自青岛的“新世界名牌”。 

F. 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效益

新能源汽车具有经济效益:

1、新能氏盯源汽车森磨能源利用率高,油耗低,使用成本低,比普通汽车节约更多的能源,节约更多的成本。

2、新能源汽车拥有更高的环保性能,可以有效减少空气污染,减少噪音污染,减轻城市交通拥堵,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美观度。此核斗

3、新能源汽车拥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高行车安全性。

4、新能源汽车拥有良好的可靠性,可以有效减少维修次数,提高行车可靠性,提高行车舒适度。

G. 上海:2025年新能源车产值3500亿元/推广氢燃料电池车

在汽车方面,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比重进一步提升,推动重点汽车制造企业加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转型,培育一批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

上海将加快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电池寿命,推动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向系统集成化、结构轻量化、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步进入市场应用,突破膜电极、电堆、质子交换膜等系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完善加氢站布局。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合作,联合开展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车载人工智能计算平台、车联网通信、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专业测试设备、线控执行系统(制动、转向)、高精度地图、传感器等技术及装备研发,探索特定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及应用。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跨越发展工程上,将加快推动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推动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汽车一体化发展,攻克“三电”等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推动重点企业产品向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转型,培育一批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企业。

H. 珠海市透露正与特斯拉、比亚迪等4个项目洽谈

珠海市透露正与特斯拉、比亚迪等4个项目洽谈

珠海市透露正与特斯拉、比亚迪等4个项目洽谈,目前,各地正加速竞逐“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称号。不久前,9个城市争夺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项目的传闻,便可见一斑。珠海市透露正与特斯拉、比亚迪等4个项目洽谈。

珠海市透露正与特斯拉、比亚迪等4个项目洽谈1

据媒体报道,珠海市近期正重点对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进行招商,已初步洽谈特斯拉、比亚迪、小鹏汽车及优品车等项目。同时,据当地发布的《关于坚持“产业第一”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显示,珠海未来新能源产业集群的产值将超2000亿元。

4月25日,时代财经就新能源汽车项目规划等情况采访了珠海市招商署,相关工作人员透露称,目前珠海市主要发力的是新能源的整车项目。“珠海市遵循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的发展规划,所以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整车制造是新能源项目的切口和重点目标(对象)。”

至于在引进整车制造厂的进度方面,前述工作人员向时代财经透露,现阶段珠海市与特斯拉、比亚迪等4个新能源整车项目处于初期洽谈阶段,洽谈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正在初期洽谈,但是项目在没有签约、落地之前都可能存在变数。”与此同时,该人士认为,如果上述整车制造项目都顺利落地,将对珠海的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648.4万辆和650.9万辆,同比增长2.0%和0.2%,增速有所回落;

但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依然强劲,第一季度产销分别完成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均增长1.4倍,市占率达19.3%。中汽协预计,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500万辆,继续成为车市增长的主要力量。

业内人士认为,在此行业背景下,各地政府大力布局新能源整车企业,可以拉动地方整体汽车产业链与周边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这对城市的就业乃至经济增长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目前我国新能源车年产量最多的城市,上海此前不仅引进了特斯拉,还参与了威马汽车的融资,并参股智己汽车等。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以63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其新能源汽车产值更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仅去年的产值就超过1500亿元。

除上海外,曾因投资蔚来等明星企业被冠以“最牛风投城市”之称的合肥,此前还对包括江淮大众、长安汽车二期等50多个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项目进行了总额超500亿元的投资;小鹏汽车首个自建工厂落地肇庆,零跑牵手杭州等,同样离不开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这些新能源车企也成为当地先进制造业的代表性名片。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地正加速竞逐“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称号。不久前,沈阳、广州、深圳、青岛、宜宾、重庆、合肥、武汉、西安等9个城市争夺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项目的传闻,便可见一斑。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产业链配套和消费基地的组合是车企选择扩产落户地的主要考虑因素。”他向时代财经表示,对于车企自身来说,其实是比较希望扩产的,这样车企在全国范围内能拥有更多的生产基地,同时凭借地缘优势在相应地区获得更多的消费人群,也有利于销量的增长。

此外,对于珠海加入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争夺战,有业内人士则认为,珠海市背靠大湾区,海运优势明显,但是由于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供应链配套与长三角仍有一定差距,所以在当地政府没有出台明确的优惠政策情况下,相关项目能否落地仍未可知。

珠海市透露正与特斯拉、比亚迪等4个项目洽谈2

自特斯拉表示将在中国建设第二个超级工厂以来,多个城市都曾与这一项目传出绯闻。

4月24日,根据珠海产业发展大会披露信息,珠海将瞄准年度新签约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500个、注册超亿元制造业项目450个等重量级目标,倒排工期,加强外出招商力度。近期重点对接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已初步洽谈特斯拉、比亚迪、小鹏汽车及优品车,探讨合作可能性,积极推进比亚迪电子、信维通信、莱宝高科、中材锂膜、科恒股份等优质在谈项目。

业内认为,上述消息也释放出珠海市欲参与争夺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的信号。在此之前,已有沈阳、广州、深圳、青岛、宜宾、重庆、合肥、武汉、西安等9个城市与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项目传出“绯闻”。

4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针对此事向特斯拉中国方面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对特斯拉来说,当地产业链配套是否完整,是其选址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降低成本,使利益最大化,是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所有企业所追求的。”4月25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地方政府能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如果没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会让企业生产陷入被动,无形中增加生产制造成本。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鑫磊 摄(资料图)

自上海超级工厂投产后,特斯拉在中国的产能和市场规模均处于快速提升状态。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共交付48.41万辆汽车,同比增长235%,占特斯拉年度全球总交付量的51.7%。今年一季度,特斯拉累计交付新车超31万辆,同比增长68%。而特斯拉中国今年1~3月批发销量累计约18.22万辆,占特斯拉总销量的59%。这意味着,特斯拉全球销量中有近六成来自中国市场。

在今年1月举行的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开表示,公司正在为新工厂进行选址,今年年底可能会有相关信息公布。

在外界看来,特斯拉选择在中国建设第二工厂是吸取了上海超级工厂带来的经验,即越接近当地市场,对生产越有利。同时,本土化生产更有利于其控制成本。

“主机厂选择工厂落户城市主要考虑的是当地产业链配套是否完善、市场需求是否旺盛,以及地方政府给予的包括土地、税收等支持政策力度的大小。”今年2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曾表示。

4月25日,汽车行业分析师田永秋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好的企业引进,将为当地政府带动一批相关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入驻。而相关产业链配套企业的逐步完善,也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进入,提高当地就业率,从而形成正向循环效应,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作为特斯拉的出口中心,出口的`便利性,无疑会是其考虑落户城市的关键一环。田永秋分析称,按照惯例,美国企业的出口方式更多选择的是海运方式。

在田永秋看来,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选址主要会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地理位置的便利性,评估是否便于其出口和销售;二是当地产业链配套是否完善;三是当地给予的政策优惠条件是否足够吸引。

如此来看,在出口便利性上,珠海市拥有着其他内陆城市没有的天然优势。公开资料显示,珠海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右岸,珠江八大出海口的五门(金星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汇流入海处。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全球港口排名”显示,珠海港以全年实际完成货物吞吐量1.28亿吨的成绩,名列全球港口第57位。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市也曾被列入FF国内工厂落户城市名单中。但后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成立而发生了变动。“FF中国总部落户珠海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未来不排除FF会有一部分研发中心设立在珠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此前也向记者坦言。

在多个城市的激烈争夺之下,最终特斯拉第二工厂项目建设会花落谁家?

珠海市透露正与特斯拉、比亚迪等4个项目洽谈3

据南方财经报道,4月24日举办的珠海产业发展大会上,珠海官方称将瞄准年度新签约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500个、注册超亿元制造业项目450个等重量级目标,倒排工期,加强外出招商力度。

近期重点对接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已初步洽谈特斯拉、比亚迪、小鹏汽车及优品车,探讨合作可能性,积极推进比亚迪电子、信维通信、莱宝高科、中材锂膜、科恒股份等优质在谈项目,做好本土企业、商业楼宇“二次招商”,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注入强劲动力。

珠海市招商署主任刘高路表示,将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组建驻外招商部门。抢抓重点经济城市产业溢出和产业转移、央企限时迁出北京等重要机遇,全面铺开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南地区等地多点开花招商。

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丛山介绍,为增强产业发展承载力,珠海将按照1年100亿元、5年不少于500亿元的标准,实施园区配套倍翻计划,解决当前园区配套滞后的问题;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首年熟地整备不少于7000亩,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这也是珠海首次通过特区立法严格管控工业控制红线,严格限制工业控制线内用地改变功能和用途。”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蒋道平说,到“十四五”末期珠海将力争整备工业熟地3.5万亩。

按照目标,到2025年,珠海全市工业总产值要突破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4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低于30%;全市新增15家以上百亿级制造业企业,上市企业超过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

I. 新能源汽车落地湖南湘阴:千亿产值下的“困境”

本报记者 陈靖斌 岳阳报道

某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湖南湘阴,在湘阴建设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让湘阴这座位于长沙以北近70公里的小县城成为众多投资者瞩目的焦点。

据了解,该项目用地总规模约2400亩,规划年产能50万辆,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过1000亿元。根据当地政府要求,项目于2020年6月25日前需具备开工条件。

然而半年过去了,开工条件具备了却未如期开工,项目空地上原来巨幅广告牌却被悄然撤下,县长曾经调研项目的新闻也在政府官网上删除了,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猜想,湘阴引进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到底怎么了?

“只有发展工业才能拉动经济增长,虽然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但实际上并没有招商到太多‘好项目’。”一位政府官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吐露,难得招进新能源产业的“好项目”,到底能否落实推进,目前却仍摸不透,这也使他们十分捉急。

好项目招商难、推进难背后,折射的是省市周边县域的发展难题:一方面是长沙的南拓以及虹吸效应,高新技术企业不愿来,湘阴自身的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带来的实际税收却又很少。而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还面临着规模工业的核查压力,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增长。

这也倒逼着湘阴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而新兴产业是他们首选的发展方向。“湘阴想发展新能源其实也是对新兴产业的博弈,能否产生新的盈利增长点仍未可知。就像谈恋爱一样,来了是喜事,不来你又想着她来,想跟她谈她却只是抛了下媚眼,真的好难。”一位政府官员向记者坦言。

起底湘阴“新能源产业”

某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湖南湘阴,在该县筹建整车生产基地,着实让湘阴赚足眼球。

事实上,对于湘阴而言,该项目落地也确实意义非凡。

湘阴县县长李镇江在调研项目现场时曾表示,该项目填补了湘阴 汽车 生产的空白,必将对全县经济 社会 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对于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33.32亿元的湘阴而言,确实炸开了锅。

根据《湘阴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湘阴县的招商引资取得 历史 性突破,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4个。其中该企业筹建的新能源 汽车 整车及中央电机项目总投资450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过1000亿元、税收超60亿元。

《湘阴县政府工作报告》亦评述称,这是湘阴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项目,既是 科技 密集型产业,又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必将成为湘阴县推动强园兴工的“新龙头”“新引擎”。

李镇江亦在督导项目建设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咬定6月25日前具备开工条件这一目标,严格按照协议要求,坚持技术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然而半年过去了,《中国经营报》记者来到项目现场发现,原来某企业的新能源 汽车 广告牌已悄然撤下,现场仅是一片空地,而政府官网上李镇江于2020年6月1日督导项目建设的新闻,也遭到了删除。

一位政府官员向记者坦言,眼见着好项目好不容易招商引资进来,企业又没说开工,也没说不开工,让他们也很为难。“它在湘阴既拿了地建房地产,也拿了地建新能源 汽车 。而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政府也不是很明朗,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过程中难免会有问题,但迫于产业转型和竞争压力,我们对这个新兴产业也不得不去 探索 ,政府当然还是希望项目能够顺利落实推进。”

产业转型之痛

湘阴之所以迫切希望新能源 汽车 整车生产基地项目能顺利落地,背后折射的是当地县域经济的产业转型之痛。

一方面早在2017年,湘阴就规划5年内主动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和配套,发展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另一方面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湘阴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举动并没有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规划实施将近3年,才有企业弥补县新兴产业链的空白。

事实上,早在2017年,湘阴县就规划以环保设备、城市智能装备为重点,做大做强绿色装备制造产业。而新能源 汽车 产业基地,正是绿色装备制造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根据湘阴县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工业发展的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显示,湘阴县将深入贯彻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依靠园区兴工、项目立园,全力发展绿色建筑建材、绿色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推动新型工业规模升级、质量升级、效益升级,打造千亿园区、百亿产业、十亿企业,实现由工业老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其中在绿色装备制造层面,湘阴将主动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和配套,紧盯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重要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节能和新能源 汽车 产业基地,配套进行零部件生产。着力延伸智能车库、智能电梯等城市智能装备产业链,力争五年内引进相关项目12个以上。

然而“筑巢引凤”也没有引爆湘阴的资本热潮。记者从高德地图上看,湘阴县位于长沙市北部,路程距离77公里,驾车时间约1小时直达。“由于长沙市的工业化发展路径是向南扩张,再加上长沙市先天的虹吸效应,许多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愿意往长沙或者长沙以南交通区位条件更加优越的地方投资发展。”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

财政压力

事实上确实如此,位于长沙以南的湘潭县,离长沙距离与湘阴相当,但其经济发展实力,近两年却远超湘阴100多亿元。

根据湘潭县与湘阴县近三年的《国 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至2019年湘潭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04.27亿元、443.6亿元以及485.0亿元;而湘阴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60.6亿元、331.83亿元以及333.32亿元,三年来两地生产总值分别相差了43.67亿元、111.77亿元以及151.68亿元。

数据显示,湘阴当地的农业生产总值在波动上升。根据《国 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86.15亿元、83.45亿元以及100.97亿元。

而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规模工业总产值也呈波动下滑。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为159家、130家以及119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64.4亿元、275亿元以及288.6亿元。

与此同时,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的财政收入虽然在稳步增加,但其税收收入却在波动下滑。数据显示,湘阴县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15亿元、15.75亿元以及17.4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分别为10.1亿元,11.31亿元以及7.2亿元。

而湘阴的财政支出却压力巨大。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财政一般公共总支出分别为42.8亿元,41.17亿元以及48亿元。

谋求绝处逢生

税收减收的同时,湘阴2020年还面临着巨大的规模工业核查压力。根据政府官网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显示,规模工业核查带来基数包袱,其中2019年国家对湘阴县菲菲毛巾、海日食品、信达电梯、远大可建4家规模工业企业进行了核查,而国家和省统计局已将这4家企业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预计2020年一季度这4家企业工业总产值不到1亿元,同期基数为13.5亿元(不可修正),同比减少12.5亿元,形成了2020年的基数包袱。根据联网直报平台数据显示,全年将背负60亿元的基数包袱,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湘阴的工业增长。

而这也倒逼着湘阴不得不选择对新兴产业进行博弈,以谋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事实上,除了招商引资某世界500强入驻湘阴发展新能源产业外,2020年10月,湘阴正式获批湘江新区新片区,全境纳入《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株潭都市区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范围。

也得益于该县纳入湘江新区新片区的契机,2020年12月18日,湘阴县首次推动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据悉,本次集中签约项目16个,开工项目6个,新签约项目总投资115.9亿元。据了解,此次签约开工的项目涵盖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及配套、绿色新型新材料等类别,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项目8个。

“湘阴无论是想发展新能源还是推动产业项目集中开工签约,其实都是政府对新兴产业的一场博弈,能否产生新的盈利增长点仍未可知,真心希望项目都能够顺利落实推进。”一位政府官员如是说。

(编辑:赵毅 校对:翟军)

J. 中国近十年新能源汽车总产值

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456.7万辆。
1、近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2、2014年,我国新老败能源汽车纯含悄产量仅为8.4万辆,销量做渣为7.5万辆。
3、2021年,其产销量同步翻倍增长,均超过250万辆。
4、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前九个月产量达471.7万辆,同比增长1.2倍,销量已达456.7万辆。
5、截至2022年9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增至23.5%。

热点内容
水晶皮卡丘图片 发布:2024-11-14 10:52:44 浏览:484
进口大众商务车7座图片及报价 发布:2024-11-14 10:41:51 浏览:539
款别克gl8商务车 发布:2024-11-14 10:41:51 浏览:204
域虎自动档皮卡 发布:2024-11-14 10:40:39 浏览:908
适合自驾西藏的商务车 发布:2024-11-14 10:40:28 浏览:498
进口拖挂房车选购 发布:2024-11-14 10:29:08 浏览:828
我的世界建筑现代内饰教程 发布:2024-11-14 10:23:16 浏览:60
梦见长豪车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发布:2024-11-14 10:13:58 浏览:409
泗洪汽车城汽车价格 发布:2024-11-14 09:58:49 浏览:685
什么车适合拖挂式房车 发布:2024-11-14 09:51:29 浏览: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