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结构性过剩
A.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如何实现供、需双向发力是关键
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又一部纲领性文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从时间上来看,目前距离2025年还有5年时间,而在这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需要从5%左右上升到20%左右,需要向上跃升的跨度较大,如何实现目标成为业内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如果按照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来测算,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要实现销量占比20%的目标,每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必须达到30%以上,难度是很大的。他认为,要推动实现20%的目标,需要向欧洲国家学习,也需要双向发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推进。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未来五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潜力将会被很大程度地激发出来,这是整个产业和市场针对未来电动化大趋势所做的全方面发展培育换来的。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国和制造国,单一的国内市场需求仍有限,未来新能源汽车出口或将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尝试的方向,届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会实现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模式。该资深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我国电动化乘用车整体渗透率将达到38%,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将达到20%。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B. 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2017年12月26日,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该公告针对购置新能源车辆给予免征车辆购置税,自2018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
而享受该政策的新能源汽车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通过新能源汽车专项检测,达到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标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新能源汽车经销商在产品质量保证、产品一致性、售后服务、安全监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这一政策的推出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连续6年免征车辆购置税。因为早在2014年7月,国务院就已经宣布,自2014年9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面对这样赤裸裸的“偏心”,不难看出国家对于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决心。而对于此前饱受“2018年新能源车补贴将提前退坡”消息煎熬的车企而言,这一政策的推出无疑将是一针强心剂
C. 1108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哪个品牌是领头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达到了千万的级别,面前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如果说到领头羊的话,比亚迪品牌是当之无愧的。
相信比亚迪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D. 深评:新能源行业“并购潮”要来了
在新能源汽车的“淘金之地”,产能过剩成为悬在头顶的利剑。2021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联合推出“十城千车”计划,被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起点。在政策和补贴的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从无到有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太多,处于小而散的局面。”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近日在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也直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显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竞争发展与结构调整并重的新时代。
兼并重组过剩产能是个好办法。
如果100个人中只有一个能活下来,还会有人争着扑向这么残酷的赛道吗?在微观世界,几乎没有人做出这样的选择。不过,从产业角度来看,各大企业都在翘首以待:这是新能源汽车的赛道——现在产能严重过剩。
盈余到什么程度?据中汽协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为每年2669万辆,同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36.7万辆。按此计算,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5.1%,闲置产能超过2500万辆。
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盲目的后续投入。早在2021年5月,中国就有308家注册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截至今年5月,全国共有71家整车集团,新能源汽车企业超过455家。
虽然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持续上升,但部分企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保证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中国汽车经销商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闫景辉表示,很多尾部新能源车企陷入销量低迷、产能闲置的困境,都是因为此前产能档期过大,却没有重视技术研发造成的。
我们发现,在近50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中,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居多,大企业仅占14.6%,注册资本在4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占41.3%。总的来说,大而不强。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马太效应将持续增强,弱势企业生存将更加艰难。
产能过剩的加剧不仅会导致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甚至可能导致价格的恶性竞争。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恒表示,对于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重组或淘汰是大势所趋,必须尽快决定。他认为,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的表态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并购整合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特征。
虽然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但绝不能盲目进行。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将有效利用闲置汽车企业和工厂的剩余产能,将资源集中在需求较强的企业和行业的中高链,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源集中度,这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整个行业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并购带来的隐患也值得警惕。由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机会众多,很多企业争相生产电动汽车。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也有一些企业没有对电动汽车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将发动机换成了电机。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并购浪潮中的投机行为。
合适的最小容量利用率是多少?
产能利用率低已经在行业上演。今年年初,江苏暴露出产能过剩。据其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至2021年,产能利用率逐年下降,从78%降至33.03%,严重偏离了产能利用的合理范围。其中,淮安、镇江、南通、泰州汽车产能利用率不足10%,常州、苏州不足20%,闲置产能超过20万辆。
除了江苏,江西也被国家发改委公开点名为投资过热。据悉,江西引进了国米君、山东凯马赣州分公司、条汽车等企业。,计划产能超过200万辆,但江西去年在全省生产了40万辆。
华北理工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认为,很多新能源车企陷入产能闲置的困境。根本原因是他们不重视技术研发,导致补贴回落后产品失去竞争力,现有产能逐渐成为大规模落后产能。
然而,这些问题似乎远不是这里企业淘金热的影子。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和市场之间的前景空,车企对新能源汽车销量抱有乐观预期,产能规划也是基于市场预期。根据CCID研究院数据,“十四五”广东、江苏、陕西、山东预计产能分别达到523万、471.5万、349万、309.5万。整车项目上,江苏27家,浙江21家。
汽车公司也同样雄心勃勃。BAIC新能源、比亚迪、特斯拉、蔚来、理想的产能将分别达到138万辆、133.5万辆、105万辆、35万辆、30万辆。
从结果来看,需求增长明显滞后于产能增长。那么,如何平衡呢?或者有多少容量利用率是正常的?
据工信部企业及产品公告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64家车企实际生产新能源汽车。根据487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统计,这一比例仅为13%。到2021年,虽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比例大幅提升,但2021年的预期最大值为300万辆,几乎是计划产能的九分之一。
对弱势新能源车企更致命的是,这两三百万辆车的“头部集中度”非常高,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龙头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而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也来分一杯羹,让弱势新能源车企的份额微乎其微。
蔚来汽车负责人告诉,汽车产能利用率需要达到80%才能保证利润。目前新势力中,只有特斯拉个别季度实现了净利润,其他大部分新势力只有毛利率,但净利润尚未转正。头部车企还是这样,那么弱势车企呢?
我们需要多少纯电动汽车公司?
新能源汽车的超车发展确实给行业带来了很多弊病。或许在新能源汽车的起步阶段,国家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规划指导图供行业整体了解。单纯用政策支持或财力补贴鼓励汽车企业发展,导致了很多“劣币”的出现,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其他汽车企业竞争,是以假乱真。
事实上,近两年来,造车新势力领域出现了一轮洗牌,包括 Ranger 、林赛、百腾、Future、博骏汽车等众多造车新势力,而爱知、杜云、新特等新势力均实现量产交付,但发展前景并不十分乐观。那么,到底谁会留下来呢?
事实上,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已经出现了几轮并购。早在2021年,我国就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鼓励SAIC、一汽、东风、长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并购,鼓励BAIC、广汽、奇瑞、中国重汽进行区域并购。这种思路被业界称为汽车兼并重组的“四大四小”模式。
2021年,工信部再次发布《关于加快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为汽车行业定下基调。到2021年,前十大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形成3-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尽管政策频出,但国内汽车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可以说,国内汽车企业之间已经发生的并购,除了政府的牵线搭桥和外国投资者的推动之外,与市场因素无关,结果很多重组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并重组似乎有所不同。美好的未来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在这一领域努力。近年来,汽车企业之间、汽车企业与跨境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渐成为后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发展模式。
2021年以来,长安新能源、 北汽新能源 、 奇瑞汽车 、一汽汽车等主流车企要么引入新投资者,要么完成资产重组,爱知汽车、江铃集团、 长安汽车 完成对江铃控股的混改。2021年3月,比亚迪与丰田汽车合资的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两个合作伙伴在技术上是平等的,代表着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新的合资时代已经开启。
不仅是车企之间,科技公司进入后,也推动了这种融合的发展。比如今年3月,网络和吉利成立的杜畿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而新一轮的整合已经开始出现。比如刚刚与一汽集团完成合作的小米集团,正在积极商讨收购宝沃。此前与360牵手的 哪吒汽车 、计划以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的格力电器等。但是,要想彻底改变行业现状,还是需要一种真正残酷的并购整合方式。
美团CEO王兴曾经预测过中国车企未来的格局,他认为下半年基本是“3+3+3+3”的竞争。其中,三家央企为一汽、东风、长安,三家地方国企为SAIC、广汽、BAIC,三家民营企业为吉利、长城、比亚迪,三家造车新势力为理想、蔚来、小鹏。
无论最后谁留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的加速,毫无疑问,寡头企业将会诞生,代表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舞台。 @2019
E.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一是充电基础设施仍然是发展的短板。我国现在车桩比只有3.5:1,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持续增长,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整体规模仍显滞后。2020年规划建设公共充电桩数量约50万个,但是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模仍然不匹配。另一方面,充电设施的布局也不够合理,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还不到15%,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存在着运营企业盈利困难和消费者充电价格偏高的双向矛盾。
二是政策体系仍需要完善。在货币化支持政策逐步退出的情况下,使用通行便利等后续接替的政策需要提前研究,抓紧布局。国家部委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支持政策的衔接还不够充分。不同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部分城市设置地方目录,导致消费者选择车型空间大大的压缩,造成了市场的割裂,抑制了发展的活力。
三是核心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突破。从动力电池来看,高端产品与国外的差距不大,但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在先进技术研发、产品的一致性保障以及国际化发展方面,与跨国企业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整车来看,真正意义上新一代纯电驱动的平台大多还没有纳入企业的研发计划,已有的平台大多是利用原来燃油车进行的改装性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在拉大,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还亟待完善。
四是后市场流通服务体系还有待健全。在售后服务方面,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的质保内容参差不齐,电池以旧换新的政策也不相同,售后服务配套体系滞后,对培育消费市场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市场评估标准的缺失,流通体系的不健全,车辆保值率低,影响新车市场的长远发展。
此外,虽然双积分办法已经发布,但是部分企业还面临着较大的达标压力。以2016年为例,123家汽车整车企业当中,有42家没有达到燃料消耗量标准的要求。其中,也有产销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少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产品规划布局方面,距离2019年和2020年积分比例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