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能源汽车过剩
1. 汽车产能利用率低,应该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汽车产能利用率低,应该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有相对过度的问题,而不是绝对过剩。有两个原因:首先,从市场需求中,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需求非常大。目前的产量尚未达到多余状态。因此,没有绝对的过度问题;第二是要看到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不高,竞争力不强,盈利能力很低,尤其是电池,不仅高,而且表现不佳。当然,过量的眼睛只能相对盈余,而不是绝对过剩。
任何行业,一旦存在一个盲目的发展问题,不可避免地消耗竞争激烈的竞争,降低技术标准,减少研发力量。因为过度和无序的市场竞争,不可能使公司开发,创造新的,传播技术,只有数量和规模的文章,这无疑是集体自杀行为。
2. 产能过剩现象加剧 车市快速回暖下的“暗斑”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汽车行业整体下挫明显,数家车企销量遭遇腰斩,上半年东风雷诺等车企无奈退市逃离,即便是下半年车市好转连续数月保持上升势头,一汽夏利、华晨汽车等品牌依旧没能逃脱市场的淘汰,还有力帆、众泰等品牌仍在生死边缘挣扎。
随着部分车企的退市,以及汽车行业利润下滑、库存积压等种种问题的频繁出现,隐藏在看似美好的数据表象下的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这个让业内人士产生隐忧的问题再次被提及,且这一现象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车企。
日前,一份据称由车企内部人士提供的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下称《通知》)被媒体曝光,这份落款日期为11月13日的《通知》称,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拟对全国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进行摸底调查,要求各地在11月18日前上报所属地区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进展和运营情况。并点名要求各地上报恒大、宝能自2017年以来在当地的汽车投资项目进展。
显而易见,在近几年政策多方面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市场无论是在销量,还是市占率,都出现迅猛增长,而由此带来的各方资本纷纷涌入,甚至是宝能汽车、恒大汽车这样的房地产跨界造车大军,无一不是在产能方面“遍地开花”。
眼下,在新能源车企建厂圈地,以及传统车企加速优胜劣汰等多因素作用下,产能过剩问题已经不容回避。
产能过剩由来已久今年近一成车企产量为零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2020年第11期)数据显示,在总共被统计的88家汽车企业中,今年10月汽车产量为零的汽车企业竟然多达17家,前10个月产量低于500辆的共有25家,其中,有8家生产企业今年未生产过1辆汽车,占比接近一成。
在合资阵营,丰田和本田也在抓紧扩张产能,均计划将在华产能提升至200万辆。由于这两家企业目前产能利用率较为紧张,且销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扩充产能尚在合理之中。
销量连续增长的蔚来汽车,正在与合作伙伴(江淮汽车)一起进一步提升产能,明年1月产能将提升至每月7500辆;同时,威马目前也有两大生产基地,公开资料显示年总产能达25万辆,但其今年前10个月累计交付量却不到2万辆。
不难看出,即便是头部车企,产能利用率仍然存在过剩的隐患。自2018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连续下滑,今年更是因为疫情受到重创,一边是销量的大幅下滑,一边是车企不断的扩产,基于目前的市场环境,短期内汽车产业很难再出现大幅增长,市场也由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状态。销量下滑、利润锐减以及产能负担带来的双重压力,让很多企业不堪重负。对大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产能分配以及完善的体系能力进行自我调整,但很多被市场边缘化的车企,他们将如何选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
目前很多汽车制造公司基本都把R&D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新能源汽车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此外,消费者还担心新能源汽车续航时间短、续航时间短、充电太麻烦等问题。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展现状如何?今天就给朋友们讲讲电动汽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新能源汽车目前怎么样:现状。
消费者认可新能源汽车吗?新人&rdquo不可否认,在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发展是大势所趋,并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席之地。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9.4万辆,同比增长53.8%,销量77.7万辆,同比增长53.3%。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已基本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主要汽车公司也宣布了停止销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战略机遇期。消费者迟早会面临买不到燃油车的局面。
新能源汽车现状如何:消费者的担忧
新能源汽车虽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日常使用需坦春求,在政策和企业的不断努力下,新能源汽车能够取得快速的质的飞跃。现在,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建成了具有必要规模、覆盖多个领域、满足跨区域收费需求的基础设施网络。从网络规模来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已经具备必要的服务能力,充电桩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为7:1。值得一提的是,自2006年以来,国家电网已建成5526个充换电站和4万多个充电桩,目前已全部建成&ldquo六个垂直,六个水平和两个环。高速公路快速收费网络覆盖16省121个城市。其中,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站间平均距离小于50公里。所以我觉得很多消费者担心的电动车长途出行问题,在很多区间早就不存在了。此外,未来消码羡费者可以选择的新能源汽车也不会局限于纯电动汽车。&ldquo基本上要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续航4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至于500km和600km的续航能力,消费者只要肯花钱就能买到。未来充电技术也会迟信拍发展,20分钟充电到80%肯定是可以实现的。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符合时代的。随着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终将成为时代的主流。朋友的失望,石油资源的枯竭,政府的支持,基本上都在帮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技术还不成熟,还不能像燃油车再充燃油那样快捷方便,但新能源汽车的潜力非常大。让我们期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百万购车补贴
4. 车企规划达官方目标10倍 新能源车或将产能过剩
瞭望|警惕新能源车产能过剩风险
◆ 规划产能已经远远超过预期,产能过剩风险日渐累积
◆ 各类资本竞相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形成大量产能
◆ 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面临严重产能过剩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中国制造2025》中也被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既能够缓解当前所面临的能源与环保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推进我国由传统汽车大国向现代汽车强国转变。
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各类投资主体竞相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分别是2012年的63.3倍和60.7倍,已经连续3年在全球产销量排名第一,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相伴的是,该产业产能过剩风险正在不断累积。当前,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未雨绸缪化解新能源汽车市场产能过剩风险。
【警惕产能过剩风险日益加剧】
一是规划产能已经远远超过预期,产能过剩风险日渐累积。
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但是,根据中国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了200个,相关投资金额高达10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设定目标的10倍。以上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能过剩已现端倪。
二是各类资本竞相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形成大量产能。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力扶持,各类资本潮水般地涌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造车运动”。一方面,传统的车企纷纷宣布了几何级的产销增长计划。如北汽新能源计划2020年实现年产销50万辆,比亚迪计划到2020年投资150亿元实现60万辆产能等。另一方面,一批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乐视汽车、蔚来汽车、车和家等,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均对上述车企进行了投资。
此外,一些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开始涉足新能源汽汽车领域。如格力集团、五粮液集团、中信集团、汉能集团等均通过各种方式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许多没有造车经验的投资主体纷纷杀入该市场后,在短期内快速形成了大量产能并为产能过剩埋下隐患。
三是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面临严重产能过剩。
国内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异常迅猛。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从2014年到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8%、324%和78.6%,2016年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据测算,当前形成的产能若全部释放,会形成170GWh/年的巨大产能,大约是目前市场实际需求量的7倍多,可以满足年产500万辆的电动乘用车和50万辆电动大客车的总需求,而按照相关规划,我国到2025年都达不到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量。
【过剩风险三大成因】
首先,过度补贴等产业政策增大了产能过剩风险。
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补贴、技术研发扶持、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最大源动力。除了中央补贴外,很多地方政府按照1:1的比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配套补贴,两级政府的补贴总额高达6万~10万元,一些小型电动车变成了零成本甚至负成本。受高额补贴诱惑,大量企业不按市场实际需求过量生产,有的企业甚至违规造假“骗补”,从而埋下产能过剩隐患。
另据威尔森咨询公司发布的《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报告》,若扣除政府的补贴,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平均市场成交价格是合资品牌的2倍,即自主品牌车价格优势主要靠政府补贴来维持,未来随着补贴的退坡制度实施乃至完全取消,面对合资品牌强大的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国内大量靠政策刺激而建立起来的车企必将面临市场清洗,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产生严重产能过剩危机。
其次,单一GDP政绩观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产能过剩风险。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风险高企与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政绩相关。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具有产值大、利润高、带动性强等特点。新建项目产能一旦形成,必将大幅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例如,某汽车集团新能源乘用车在某省的项目建成后,按年产60万辆车估算,年产值将高达600亿元,占到全省GDP的1.5%。
受利益驱动,各地政府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均热情高涨。目前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中,大部分企业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这种不顾本地发展条件而盲目跟风上马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的做法,将给以后的产能过剩埋下隐患。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影响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优势企业和高效产能无法进入,弱势企业和僵尸企业得以生存,加剧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风险。
再者,行业进入门槛低也易形成大量低端过剩产能。
相比较传统汽车制造业极高的进入壁垒,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主要集中在电池等几个大的核心零部件上。据测算,传统燃油车的盈亏平衡点为200万辆,而电动车的盈亏平衡点仅为10万~20万辆。正是相对较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使新能源汽车易成为资本追逐的“香饽饽”。
当前,一些并不具备研发、生产以及制造新能源汽车能力甚至缺乏造车经验的企业,利用新能源汽车行业较低的进入门槛,采取控股、合资建厂、切入供应链等投资手段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短期内易形成大量低端过剩产能,给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策兼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其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继续优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根据最新产业及市场发展变化情况,研究编制新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各个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战略与目标,避免由于盲目发展引发产能过剩。
完善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出台相关采购细则,通过技术标准控制、比例控制等推进政府采购活动有序开展,有效化解新能源汽车的过剩产能。
推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伙伴关系,促进市场各个主体共同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克服政企信息不对称、产业政策滞后、政策实施效率低下等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其二,优化政府补贴扶持方式,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目录的技术门槛,并对进入目录的相关产品进行动态调整;改变当前补贴发放的“普惠制”,转为“奖优扶强”,提高财政补贴的扶持效率。
为防止过度补贴,建议地方政府的补贴方向由鼓励购置转为支持使用,对使用环节可以增加使用年限等要求,出台停车费减免、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过桥费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扶持力度等。
借鉴国外经验,实施“汽车折价退款”的以旧换新政策等。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监管力度,针对“骗补”行为,建议政府部门联合相关行业协会等共同进行监管,同时建立匿名举报机制和奖惩办法,利用互联网及媒体实现社会监督。
其三,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改变单一的GDP政绩考核观,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以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统一各个地方的财政政策,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以及车型目录,取消地方目录,强制规定进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强对集中采购的管理,推进政府、国有企业、公共交通等单位在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招标程序等方面更加公开透明,防范各地对本地车企照顾行为的发生。
其四,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培育发展消费市场。
加强示范推广,进行消费引导。提高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数量和质量,营造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同时,强化消费引导,加强政府和企业协同合作,从低碳出行理念等方面共同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
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方面包括出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等,“硬件”方面包括充电桩、充电站、售后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培育消费市场。主要是围绕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支持国内过剩产能走出去,加快培育知名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在商业模式上,探索推进电动汽车或电池租赁服务、整车或固定充电桩共享服务,以及分时段租赁等。
刊于《瞭望》2018年第14期
5. 新能源汽车会产能过剩吗
“新能源车将出现产能过剩,无人驾驶就是忽悠。”潍柴董事长谭旭光这句话引起了很多的讨论,以下是谭旭光董事长一些讲话内容: “我们这几年,新能源行业比较热闹,我对热闹的定义就是‘一窝蜂上了’,然后无序竞争,新能源的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的产能过剩,我这话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不是乱说的。利用资本市场对新能源 汽车 的资本概念,我们有很多公司掺杂私活,通过资本市场膨胀财富,导致了资本市场对新能源的一种无序的资本膨胀。(最近)甚至有个别的科学家,出来张着嘴胡说,为了挣钱,这不行!”
“新能源的到来给传统能源带来了 科技 进步的动力,降低油耗,提高效率,是实现传统化石能源动力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能源结构是多元化组合,这是未来的方向,不可能依靠化石能源。”
很多人说谭总思维保守,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些评论真的很 搞笑 ,谭总管理千亿集团公司,见过风风雨雨,这样一个经历丰富的老总被一群“小屁孩”教训,可笑可笑。我不是说我们质疑谭总是不对的,而是不经过思考就反驳别人观点是不对的。反正我看完谭总讲话,我自己也思考很久,我认为他的逻辑非常严谨,新能源产能过剩是极大可能的。
举个例子,新希望股价从2018年年底开始上涨,持续到2020年9月达到顶峰,随后便开始下跌,2021年8月开始一波反弹。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因为新希望完美的诠释了周期作用。在养猪不赚钱时,大多数企业都不会扩大企业规模,而当养猪赚钱了,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养猪行业中,大企业也不停的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猪出栏量。市场价格继续上升,企业养猪量继续增长,企业财报非常漂亮,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入养猪行业,促使养猪企业不断的扩大规模。而到某个时间段,市场上猪肉饱和,供应达到均衡,但是企业生猪出栏量远远大于市场消耗量,这时候便出现生猪产能过剩,猪肉价格下跌,企业利润骤减。企业为了活下去只能缩小规模,减少产能,淘汰存货。等到猪肉市场再次出现供不应求,那么新一轮猪周期又开始了。还有个例子三一重工,机械周期股,这里就不细说了。
新能源 汽车 也是一样,目前市场占有率低,加上国家对新能源的大力支持,只要你能生产出来,几乎就能卖掉。这时候很多的新能源 汽车 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新能源 汽车 不断的扩大产能,扩大市场占有率。新能源 汽车 目前业绩是非常好看,而当新能源 汽车 出现市场饱和,之前新能源 汽车 产能就会远远超过市场消耗量,这就出现新能源 汽车 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将会淘汰大部分的新能源 汽车 ,同时也会减小新能源企业规模,最终达到一个燃油车,新能源车均衡的市场状态。前段时间国家出台了禁止新能源车无序扩大产能的文件,鼓励利用现有制造基地合理生产,这也是阻止产能过剩的一种措施。
新能源 汽车 后面难逃周期,锂电、光伏、风能都一样。周期不可能消灭,只能通过一些手段减弱周期的作用。我希望未来中国新能源能够引领世界,能够出现全球新能源 汽车 品牌、全球光伏风电品牌。但作为一个小散户,我目前没有买入任何新能源资产,不是我不看好,而是目前走势没有达到我的买点。股吧里那些痛骂谭总的人,不同意谭总观点是不是因为手里有新能源股票或者新能源基金呢?反正当初三一、新希望也是被痛骂,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