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的改进方案
1. 纯电动汽车续航一直是个问题,未来十几年会有改善吗
纯电动汽车续航一直在增长,从来没有停止,未来十几年肯定会有大幅改善,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目前各大电池厂商和汽车厂商的技术上来看,纯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大幅提升的基础已经具备,当下最需要的是“拉出来溜溜”,转化为现车之后,让大众“品尝”。
总之,纯电动汽车续航虽然一直是行业内的“痛”,但是也是各大厂商的“爱”,因为全球资本都在注视这个问题,谁解决问题,并且得到实施,谁的未来就会更光明,所以未来十几年纯电动汽车续航绝对会得到大幅改善。
2. 电动车设计新方案,将电池填充到座椅下面,这一方法靠谱吗
不论电动自行车还是电动汽车,提升需要的办法无法有两种:车身轻量化,电池扩容。轻量化车身不太会出现在普通的电动自行车上,因为材料成本真的很高,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电瓶扩容。多用铝合金,塑料,碳纤维材料,这在电力过剩电解铝和石墨烯产业大发展的今天会越来越廉价,做好轴承润滑,做好轮胎。
3. 新能源电动汽车未来的出路在哪!
其实第一辆电动车是由安德森在1832到1839年之间发明的,比内燃机汽车早了半个多世纪,内燃机汽车后来者居上的。
由1799年伏特利用金属和盐制造出电池,1821法拉第制出电动机模型后不久,1834年安德森制作出第一台三轮电动车。
1842年达文波特和戴维森一起制造出第一辆有真正意义的电动车,他们首次使用了不可充电电池。1847年,法莫制造了第一辆以蓄电池为动力的、可携带两人的无导轨电动车。他把电动机装在一个轮车上,由48节格鲁夫电池供电。这是美国第一辆为世人所知的电动车。
早在19世纪后半叶的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Robert Davidsson)制作了世界上最初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比德国人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本茨(Karl Benz)发明汽油发动机汽车早了10年以上。
其后,从1880年开始,应用了可以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从一次电子表池发展到二次电池,这对于当时电动汽车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由此电动汽车需求量有了很大提高。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产品,写下了电动汽车在人类交通史上的辉煌一页。
1888年,华德电气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时速可达11公里的电动公共汽车,用于伦敦的公共交通。
1893年莫里斯&萨罗姆电动客车与货车公司开始推动电动运输车。
1896年莫里斯&萨罗姆在纽约创建了第一支电动车出租车队。
1897年伦敦也出现了消防车队。
1897年电动消防车在德国纽伦堡服役。
由于世界油田发现提炼技术的发展使汽油越来越便宜;另外电动机带动内燃机的发展,使其生产加快,成本下降;在20世纪30年代,电动汽车基本绝迹。
第一次 发生在一百余年前,由于当时电池和电动机比内燃机发展更为成熟,且石油的运用还不普及,使得当时电动车在早期汽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第二次 机遇是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开始考虑用其他能源代替石油,包括风能,太阳能,电能等可再生能源。
第三次 机遇是在环境污染被日益关注的今天,各国开始以开发生产零污染的代步工具成为追逐的目标。
电动车和内燃机汽车的历史可以说在历史各有胜负,然而到今天,汽车仍然占据着主要交通工具的位置其实很大原因在于电动车的不可持续使用,和续航能力差的问题。
其实单单电动汽车的使用优点其实还是很多的:
1、 车身: 电动车车身轻盈而且震动小; 而汽车的车身笨重,易损坏路面。
2、 动力机: 电机的噪声小,动力足,操作方便,且没震动; 而内燃机的噪声大,易发热,动力差,震动大,预热时间长,操作性能差,等问题。
3、 清洁: 电机只需在电机注入油膏,运转时不产生其他有害物质,最多油膏溢出造成,造成电机头尾脏; 内燃不仅需要油膏,机油,冷却液,还需要汽油,运转时燃烧汽油产生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苯并芘及固体颗粒物等,能引起光化学烟雾等。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另为内燃机的多种油质容易造成车身脏,而且不易清洗。
4、 维修: 电机结构简单,易拆卸,并且零件少; 内燃机,结构复杂,不易拆卸,零件且复杂,并对钢铁部件要求极为苛刻。
电动车有那么多有优点为何还是不背市场接受,其实最大的原因在于 续航能力差,充电时间长。
由于全球工业,经济的协作越来越密切,人们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并范围越来越广,电动车的不方便就体现出来。
1、续航能力差:电动车最高达到480公里以上;而汽车,平时可达500公里,高速路可达700—800公里。
2、添加能源慢:电动车必须要找到充电桩而且长达8—12小时的充电时间才能充满,出远门或出差时极其不便;而汽车,只需找到加油站,经过几分钟的加油,油箱就可以满了。
3、协作网络差:电动车找个充电桩极其不容易,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不是停着车就是坏了,并且还要交停车费;汽车加油站特别多,每十多公里就一家。
要让电动汽车普及,就必须先解决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差,添加驱动能源慢,协作网络差等问题。
特斯拉和极其多的汽车公司推出了 太阳能车身,车板,车膜等等方案 。但是我想问的是如果连续几天阴天或是遇到雨季,我们该如何解决。另外也有公司也想用 风能代替 ,汽车行驶中确实能产生巨大的风能,可是转换能力不高。
而且不管是风能还是太阳能,对于汽车的 造价提高了不少成本 ,另外 占用的空间也很大 ,因为不管风能还是太阳能都需要能源转换机器。
另外也有最新还在研发的空气电池,石墨烯电池等等新电池方案,可惜还未能实现生产,另外推向市场成本也是很高的。
在这里我相出了两个方案:
1、直接将车轮做成电机:直接将车轮的轮盘做成点击,这样四个车轮的同时驱动,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解决了电机占用的空间;用这些空间直接增加电池的存放空间,增加续航能力;可是存在问题是若是突然一个电机坏了,容易造成车身不稳,引发交通事故。
2、将轮轴直接改成电机:在汽车的两个轮胎之间有一根粗壮的轮轴,平衡车轮的转速。将中间的轮轴直接改装成点击,这样前后共有两个电机同时驱动;这样若是其中一个发动机坏了,另一个发动机也可以起到暂时的驱动作用。但是对于轮轴的工艺要求非常更高,因为轮轴中间将有一段极为细长的部份,用来缠绕铜丝,制作成为发电机。
以上两种方案无疑对电机的工艺要求极为苛刻的,将电机改到车盘下方, 电机必然会受到许多飞尘和水等等的入侵 ,如果密封性能不好,很容易短路或卡死。
另外汽车的前轮必须承担汽车左右移动和转弯的职能,因此能不能装也是问题。
当然在这里我只是提出了可行性方案,至于能不能做和实现将由汽车研发人员决定。
目前市场上的添加能源方案主要在于无线充电器技术和加快充电方案,但是无论哪种,充电再快,最少也要近1小时才能充满(目前快充可以达到半小时80%,慢充6-8小时。),而且快充容易产生极高的热量,容易爆炸或者自燃,容易产生人身安全或是造成重大财务损失;同时对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也是有很大的伤害。
在这里我建议:建立统一的电池标准,直接采用更换电池的方式替代充电方案,将电池更改到前车箱或后车箱(当然藏在车身或车盘也可以,只不过更换电池更难);根据电池寿命每三年缴纳一次买电池的费用,每次更换电池只需缴纳电费。
当然对于不常使用的汽车的用户或许每三年缴一次购买电池费用是极其不公平,所以我这以也准备了另一套方案,根据电池的更换次数来缴纳电池费用。你使用越频繁,缴纳次数也就越高。
当然还需要 一些其他制度和约定来配合 ,比如你把电池的电能直接透支,导致电池损坏等。
如果使用充电桩,那么你必须和各个停车场配合,由于国内的停车场物业公司或开发公司非常多,而且收费和制度各不相同,所以布置充电桩,签合同和各类程序都是十分繁琐的。
若是使用更换电池可以直接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合作,要知道我们国内的加油站可是拥有很多的剩余空间可以使用,增加一两台更换电池的机器不在话下。
同时因为加油站基本都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因此不管是制度和程序都不必如此繁杂。
4.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发展战略与目标
1.自主创新
发展电动汽车要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根据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种基本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特征与发展阶段,灵活运用不同的自主创新方式,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快速进步。
2.重点突破
紧紧把握汽车动力系统电气化的战略转型方向,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电动汽车整车关键技术和商业化瓶颈。
3.协调发展
发展电动汽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发、示范和市场导入初期需要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通过制定引导性政策,产、学、研、用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电动汽车按动力系统电气化水平分为两类:一类是全部或大部分工况下主要由电机提供驱动功率的电动汽车(称为“纯电驱动”电动汽车,例如纯电动汽车、插电式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另一类是动力电池容量较小,大部分工况下主要由内燃机提供驱动功率的电动汽车(称为常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角度看,发展电气化程度比较高的“纯电驱动”电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中之重。要在坚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过渡与转型”并行互动、共同发展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规划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战略。
1.确立“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
顺应全球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技术变革总体趋势,发挥我国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面向“纯电驱动”实施汽车产业技术转型战略,加快发展“纯电驱动”电动汽车产品。实施这一技术转型战略,要依靠自主创新,坚持自主发展,突破电动汽车核心瓶颈技术;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进一步提升我国汽车共性基础技术水平,服务于“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
2.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
我国电动汽车研发在“三纵三横”的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下,经过“十五”“三纵三横、整车牵头”和“十一五”“三纵三横、动力系统技术平台为核心”两阶段技术攻关,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电动汽车研发体系。“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三纵三横”的基本研发布局,根据“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进一步突出“三横”共性关键技术。在“三纵”方面,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纯电驱动汽车的基本类型归为一个大类;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纯电驱动汽车的特殊类型继续独立作为一“纵”;混合动力汽车主要为常规混合动力汽车。在“三横”方面,“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电机”包括电机系统及其与发动机、变速箱总成一体化技术等;“电控”包括“电转向”、“电空调”、“电制动”和“车网融合”等在内的电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技术。 1.面向产业升级需求:产品研发,支撑发展
“十二五”是以汽车电控化和动力混合化两大技术相结合为标志的产品换代与产业升级期。要推进各种常规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技术研发与大规模产业化。力争使我国混合动力客车综合性价比和市场占有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力争使我国混合动力轿车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以混合动力技术为龙头带动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综合集成与全面进步。为我国汽车行业实现汽车产业政策和油耗与排放法规的“十二五”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2.面向技术转型需求:规模示范,产业引领
“十二五”是将汽车小型化和动力电气化相汇合,发展我国小型电动轿车的机遇期。要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探索纯电驱动汽车技术解决方案、新型商业模式和能源供应体系。使我国在以小型电动轿车为代表的各类纯电动汽车普及程度、以示范城市为平台的电动汽车全价值链整合水平、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的车用电池产业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培育我国电动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引领作用。
3.面向科技跨越需求:前瞻部署,创新突破
“十二五”是将能源多元化和动力一体化两大趋势相统一,研究下一代纯电驱动平台,抢占电动汽车高端前沿制高点的科技攻坚期。要攻克以先进燃料电池/新型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一批前沿高端难点技术。开发出具有关键技术综合集成性、先进成果展示标志性、系列化、高级别电动汽车,其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我国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技术强国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5年,在整车、关键零部件、公共平台等29个技术创新方向上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全面掌握核心技术,预期申请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专利达3000项以上。形成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设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产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系统,新增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创新平台25个以上,组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与整车企业。在30个以上城市进行规模化示范推广,在5个以上城市进行新型商业化模式试点应用,为实现电动汽车规模产业化、尤其是纯电驱动汽车销量达到同类车型总销量1%左右的重要门槛提供科技支撑,引领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使我国跻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国家行列。 电动汽车科技创新支撑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具体可概括为技术平台“一体化”、车型开发“两头挤”、产业化推进“三步走”。
1.技术平台“一体化”
为了应对电动汽车技术多元化和车型多样化问题,紧紧抓住“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共性关键技术,以关键零部件模块化为基础,推进动力总成模块化,促进动力系统平台化,实现电动汽车技术平台“一体化”。
动力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单元等关键部件模块化,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和应用,便于电池的维修、更换、租赁、梯级利用和回收处理。以通用化、系列化的动力电池模块为核心,可以形成多样化的车用动力电池系统,结合电机等基础模块,可开发各种纯电驱动汽车;车用动力总成方面,以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模块为基础,进一步提升系统集成层次,可发展出各种新型电气化动力总成;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在电驱动总成方面核心技术相通,容易实现电动汽车技术平台的“一体化”,并可以共同培育一体化的零部件产业基础。
2.车型开发“两头挤”
我国中高级别以上轿车的纯电驱动平台技术尚不成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开发,并作为科技跨越的重点研究内容。与此同时,对于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技术特色、产业优势和市场潜力,在城市公共用大客车和私人小型轿车上优先发展“纯电驱动”电动汽车,然后逐步从两端向中间发展,形成“两头挤”格局,启动大规模市场,并滚动发展,逐步挤占中高档燃油轿车这一市场空间。
一方面,要以城市公交车为重点,在现有常规混合动力大客车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加强各种纯电驱动大客车的开发、推广力度,形成主流商业模式,并继续开展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的电-电混合式大客车的研发和示范。另一方面,发展小型电动汽车(尤其是小型电动轿车)。燃油汽车小型化和电动汽车小型化是全球主流趋势,在中国最具技术特色、产业优势和市场潜力。小型电动汽车可以成为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可以满足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交通可持续发展需求,可以促进我国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以及电池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滚动发展,可以形成大规模市场需求。
3.产业化推进“三步走”
电动汽车产业化初期,电动汽车产业化推进按照“三步走”的推进战略,结合不同阶段的技术进步程度和市场需求状况,把握节奏,分步实施。
(1)第一阶段:2008-2010 年
在大中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2008年开始的奥运示范项目,首次实现电动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行;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大规模示范推广工程,全国13个示范城市约5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投入示范运营;到2010年,示范城市从13个增加到25个,重点转向纯电驱动汽车,全国25个示范城市约8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投入示范运营。
(2)第二阶段:2010-2015 年
实现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技术突破。开展以能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电池模块化为核心的动力电池全方位技术创新,实现我国车用动力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突破。开展以小型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纯电驱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开展电动汽车能源供应体系技术攻关,到2015年左右,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由40万个充电桩、2000个充换电站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满足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示范能源供给需求。为实现电动汽车规模产业化,尤其是纯电驱动汽车销量达到同类车型总销量1%左右的重要门槛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攻克新型锂电池、深度机电耦合、新型电机驱动等前沿技术,研发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下一代纯电驱动动力系统平台,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小规模示范考核。为下一代纯电驱动汽车产业化做好准备。
(3)第三阶段:2015-2020 年
继续推进以小型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纯电驱动汽车规模产业化,并开始启动下一代纯电驱动汽车产业化进程。
在此阶段,以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为主导,开启下一代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产业化。确立纯电驱动轿车主导商业模式,并完善发展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车网融合程度。到2020年左右,为实现各类电动汽车推广普及提供技术支撑。
5. 国家电网:应对用电高峰,试点推行电动汽车错峰充电,此方案可行吗
我认为电动汽车错峰充电这个方案非常可行。
在持续高温天气的影响下,各地区的用电量也达到了历史新高的水平,如果不对各地区的用电量进行严格管控,那么必然会导致电力供应出现严重瘫痪的情况,所以为了解决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国家电网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
一、电动汽车错峰充电这个方案非常可行。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也出现了很多的新能源汽车,由于新能源汽车离不开电力的供应,所以新能源汽车也给电力供应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如果能够选择电动汽车错峰充电,那么就能够有效缓解电力供应系统过于紧张的问题,这对于避免电力供应瘫痪也将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因此我希望新能源车主能够顾全大局,在不影响所有人供电使用的情况下,然后再解决新能源汽车的供电问题。
6. 电动汽车车身轻量化的设计方案包括什么内容
一、车身采用钢板冲压焊接
提升小型车的远程性能,如果考虑车内略重的话,可以取消前轮冲压件改装。基本设计方案就是根据车辆的形状和尺寸,将车顶、侧壁和尾门的盖板拆下,直接将外观和内饰组装在整体车身造型内板或车身加强外板结构上。为了保持整个车身的结构强度和安全带的性能,并提供外部和装饰支架部分的安装位置,可以增加车身的一些部分和外部装饰部分的结构和支架安装位置。
7. 电动汽车,应该如何解决冬季供暖问题
纯电动汽车冬季供暖问题确实是很多电动车的车主都遇到的尴尬问题。用电取暖续航距离就会大大缩短,在现阶段充电桩和其他配套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许多电动车的车主选择不开暖风。当然这其中也有充电费用的因素。
那么,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个不用电能取暖的方案?
答:能,我的设想是给纯电动汽车原厂加装柴暖和电池温度控制系统。
电动车供暖也不只局限于柴暖这一种方案,如果有其他方案和设想,我们也可以一起交流。
8.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动汽车的终极解决方案有那些
亚南集团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动汽车的终极解决方案。氢燃料电池汽车零排放,且一次加氢续驶里程长,加氢时间短,它与传统汽车、纯电动汽车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排放或近似零排放,绿色环保。
(2)能量转换效率高,节约能源。
(3)氢燃料来源广泛、多样化,优化了能源消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