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能源汽车数据库
1. 大家觉得新能源投资怎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隆基股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横店东磁(002056)、金风科技(002202)和宝新能源(000690)等。
本文核心内容:新能源行业整体融资情况、单笔融资情况、投融资轮次、投融资区域分布、融资产品、投资主体、新能源行业产业投资基金、全球新能源行业兼并重组代表性事件
1、新能源行业投融资热情持续高涨
根据IT桔子数据库,整体来看2015-2021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融资金额及投资事件数量均呈波动递增趋势。2021年,我国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事件金额呈现直线上升,由2020年的722.17亿元大幅增长至2021年的1016.28亿元,同比增长40.73%;投资事件数量由2020年的71件增长至2021年的142件,同比增长100%。2021年我国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及投融资金额均达到历史峰值,行业投资热情持续高涨。
截至2022年6月17日,中国新能源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共89件,已超过2020年全年
投融资事件数量总和;累计投融资金额高达487.54亿元,达到近年来第三高点。
注:上述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6月17日,下同。
2、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仍处于早期阶段
从单笔融资金额来看,2015-2021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融资单笔投融资金额梯级分布较为明显,2020年7月18日,宁德时代定增募资,得到了由高瓴领头,本田、JPMorgan、国泰君安、UBS瑞银、太平洋保险和北信瑞丰基金认购的共计197亿元融资;2021年6月10日,三峡新能源(三峡能源.600905)IPO上市,融资金额更是达到225亿元,行业单笔投融资事件金额也达到历史峰值。
反观2015-2019年,我国新能源行业整体投资金额较小,单笔事件投融资金额均未超过50亿元(2018年最高单笔投融资金额为50.0亿元);2015和2017两年更是未超过10亿元。
从投资轮次分析,目前新能源行业的融资轮次仍然处于早期阶段,C轮后的融资寥寥无几。根据前文的分析,尽管自2020年起,新能源行业的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水涨船高,但是结合轮次分析来看,主要由于当年新能源行业处于“风口”,普遍存在融资的早期创业公司融资上涨的情况,2021年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3、新能源行业投融资集中在江苏、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
从新能源行业的企业融资区域来看,目前江苏省的融资企业最多,2015-2022年6月17日累计达到113起,其中2021年全年江苏省新能源行业累计融资事件达到17起,而2021年全年全国新能源行业融资事件总计136起,由此江苏省的新能源行业投融资活跃度可见一斑。
4、新能源行业投融资集中于锂电池相关产品及新能源产品技术研发领域
2021-2022年6月17日,我国新能源行业的投融资事件汇总如下:
注:查询时间为2022年6月17日,下同;其他燃料、能源电池包括风能、火能、动力电池等燃料及能源电池。
从2021-2022年融资企业的主营产品及业务分析,2021-2022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热点一直为锂电池及相关产品以及新能源产品及技术研发领域,并且以锂电池及相关产品为主:2021年锂电池及相关产品投融资事件占比38.29%,新能源产品及技术研发领域投融资事件占比31.23%;2022年1-6月锂电池及相关产品投融资事件占比29.33%,新能源产品及技术研发领域投融资事件占比17.20%。
5、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者以投资类企业为主
根据对新能源行业投资主体的总结,目前我国新能源行业的投资主体主要以投资类为主,占比超50%;代表性投资主体有中金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和高瓴创投等;实业类的投资主体有中石化、比亚迪、小米集团、中国中车和宁德时代等等,占比21.40%。
6、新能源行业产业投资基金
目前新能源行业的产业投资基金比较多,目前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查询到相关产业基金共13家,分别为:白城市创新能源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安鹏行远新能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创(北京)新能源汽车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宇曜新能源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深圳市前海燊泰新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湖北长江蔚来新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光大中船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广州怡珀新能源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容百新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东华迪新能源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湖北新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大丰新能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无锡江南仁和新能源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其管理规模分别以0-5亿元为主。
注:查询时间为2022年6月17日;带*号的机构目前没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
7、新能源企业横向收购扩大规模
目前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兼并重组事件较多,从全球的角度分析,目前兼并重组的类型主要为中游企业横向收购扩大规模。
8、新能源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总结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 氢燃料电池车,怎么又“火”了 | 汽车产经
进入2021年,从一些车企发布的信息来看,此前大部分只用于车展展示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进入量产落地,示范运营的阶段。
除开篇提到的东风宣布获得了至少100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订单之外,此前,上汽大通也曾表示今年可能会在上海嘉定地区投放四五百台EUNIQ 7用于网约车运营;长城也宣布今年其首款氢燃料电池SUV即将量产,并将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展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车队。
不过,即便如今在政策的支持之下,各个企业在氢燃料乘用车领域的布局有所加速,但是与美、日、韩等国家已经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推向私人市场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甚至,在我们向多个车企了解相关项目的进展时,收到的回复也基本为“不清楚、不了解”,或者“相关信息还较为敏感”。在大部分车企战略中,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地位可见一斑。
而在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汽车产业分析师张翔、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副理事长缪文泉等行业专家看来,也基本一致认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发展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很远。
至于部分车企为何近来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有所加速,张翔向汽车产经表示,应该“主要是想利用补贴政策的红利,多做一些技术积累,为日后的竞争打下基础”。
3
进入私人消费市场,还要五年以后
根据工信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到2025年,我国的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有望达到10万辆左右。而到2030-2035年,其发展目标则是达到100万辆。
根据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情况来看,显然在上述目标中,商用车将成为绝对的主力。那么在乘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还有多远呢?
国内某氢燃料电池零部件企业相关负责人向汽车产经表示,目前我国在整车、系统和电堆方面均已有所布局,但零部件方面的相关企业仍较少,特别是最基本的关键材料和部件,如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等;国内虽有相关企业开始介入,但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可靠性和耐久性仍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关键零部件及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
除此之外,此前,长城旗下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雪松还曾表示,在进行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行业标准、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例如,长城研发的储存氢燃料的70MPa塑料内胆,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的优势。这一技术在国外已经实现了商业化,但在中国却不允许。
关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何时能进入私人消费市场,此前,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曾表示,燃料电池车在商用车领域2~3年内便会到相当可观的规模。但是在乘用车领域,能够真正实现小批量上市,让消费者去买,还需要差不多5年的时间。
对此,张翔也表示认同。在他看来,从目前美、日、韩等国家的情况来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进入私人消费市场的前提条件是车辆稳定、技术成熟,同时要有一定数量的加氢站。“经过5年的技术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后,在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很可能会率先开始向私人消费市场推广。”
3. 上海新能源汽车牌照政策 2021
一、上海新能源汽车牌照政策是什么
1、上海新能源汽车牌照政策如下:
(1)车主购买新能源汽车用于非营运且个人消费者名下无在本市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的,继续免费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额度;
(2)对使用专用牌照额度的新能源汽车,实行一车一牌制度。
2、法律依据:《机动车登记规定》第七条
申请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应当如实向车辆管理所提交规定的材料、交验机动车,如实申告规定的事项,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机动车的合法性负责。
第六条
车辆管理所应当使用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受理申请人网上提交的申请,验证申请人身份,按规定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
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标准和软件全国统一。
二、汽车上牌流程是什么
1、驾驶人获取车辆合格证;
2、驾驶人保存好购车三联发票;
3、驾驶人缴纳车辆购置税,拿到正副税本;
4、驾驶人准备好各种证件;
5、驾驶人车管所登记并查验车辆;
6、驾驶人选择车辆号牌号码;
7、驾驶人缴费后等待拿号牌。
4. 新能源汽车品牌排行十强有哪些
新能源汽车品牌有:
1、特斯拉:特斯拉公司(Tesla Inc.)是美国一家产销电动车的公司,由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工程师于2003年7月1日成立,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硅谷地带。
特斯拉汽车公司以电气工程师和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命名,专门生产纯电动车,生产的几大车型包含Tesla Roadster、Tesla Model S、Tesla Model X。特斯拉汽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公司,其推出的首部电动车为Roadster。
从2008年至2012年,公司在31个国家销售超过2250辆Roadsters。公司在2010年开始为英国和爱尔兰市场生产右侧行驶的Roadster,并扩大销售至澳洲,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2016年11月22日,公司已完成对太阳能公司SolarCity的收购交易。
2、LEXUS雷克萨斯:雷克萨斯(LEXUS)是日本丰田集团旗下全球著名豪华汽车品牌。创立于1983年,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北美便超过了奔驰、宝马的销量。1999年起至今,其连续位居北美豪华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
雷克萨斯是日本丰田汽车旗下于北美、欧洲、亚洲、中东、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销售的独立高级轿车品牌。
3、BMW宝马:宝马公司创建于1916年,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BMW的蓝白标志宝马总部所在地巴伐利亚州州旗的颜色。
百年来,宝马汽车由最初的一家飞机引擎生产厂发展成为以高级轿车为主导,并生产享誉全球的飞机引擎、越野车和摩托车的企业集团,名列世界汽车公司前列。宝马也被译为"巴依尔"。
4、比亚迪BYD: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1211.HK),创立于1995年,2002年7月31日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是一家拥有IT,汽车及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
比亚迪在广东、北京、陕西、上海、天津等地共建有九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7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将近20万人。
5、Cadillac凯迪拉克:凯迪拉克(Cadillac)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一个豪华汽车品牌,在北美甚至成为高品质与豪华的同义词。
百多年来,凯迪拉克汽车在行业车内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缔造了无数个豪华车的行业标准。被一向以追求极致尊贵著称的伦敦皇家汽车俱乐部冠以“世界标准”的美誉。
5. 5万以下5座的新能源汽车有什么
黑猫!现在优惠力度很大,这车空间很大,坐四个人没问题。还是长城背书,感觉长城这个车企做事还是很踏实感觉。如果你认定了新能源车,那就只有长安奔奔E-Star国民版了,没有之一。它是五座车高配3.98万加1000元可以选装快充,续航同样是301公里又是大厂出品值得信赖。长安奔奔那款车没有看到过,关注过,网上也很多视频,应该是不到5万,车身尺寸小,车速不会太高,如果通勤应该还可以,快充需要加配貌似1000块。
长城欧拉R1是近期刚刚上市不久的全新微型纯电动汽车,外观采用了日本流行的K-car设计风格,看起来非常讨喜,甚至比小蚂蚁还要耐看一些。预算五万左右,说实话,考虑polo或者高尔夫新车是没希望的 但不妨碍你找辆二手车!不推荐电动汽车的原因就是非主流,不方便,无残值。你应该把选择放在二线品牌,标致雪铁龙,可以买到三年左右的308,408,C4l,三厢车,空间也大得多。
6. 轻量化材料成新能源汽车“减重”突破口
中国能源报
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突破整车轻量化等共性节能技术。近日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技术路线图2.0》(以下简称《路线图2.0》)也明确了我国今后 汽车 轻量化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新能源 汽车 每减重10%,续航里程可提升5%-6%,轻量化是新能源 汽车 节能、降耗、增加续航里程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那么,我国新能源 汽车 轻量化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发展呢?
多因素制约新能源 汽车 轻量化
区别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 汽车 的三电系统会导致整车重量增加,进而增加新能源 汽车 行驶时电耗,减少续驶里程。
“对于相同车型,三电系统引起的增重会导致整车增加约200-300kg的重量,也就是说,新能源 汽车 空载时的重量差不多相当于传统车满载时的重量。” 汽车 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教授王登峰认为,新能源 汽车 三电系统的轻量化是整车轻量化的关键。“同时,新能源 汽车 轻量化系数要比传统燃油车高1.5-4倍,而系数越大,表明整车轻量化程度越低,所以新能源 汽车 对于轻量化的需求更为迫切。”他进一步指出,由于车辆行驶时有动载荷,车身重量的增加还会降低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相关资料也显示,重量明显增加,还会对车辆动力性、制动性、被动安全、车辆可靠和耐久均带来不利影响,而轻量化则是消除这些影响的重要应对手段之一。
同时,王登峰也指出,目前我国在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等材料的应用,零部件结构设计工艺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问题同样制约着新能源 汽车 轻量化的发展。
轻量化材料数据库体系尚未建立
相关资料显示,车身、内外饰和底盘约占整车总质量的2/3。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目前三电系统轻量化进程缓慢,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问题暂时无法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新能源 汽车 整车的轻量化技术重点应放在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上,这也是 汽车 轻量化最基础、最核心的手段。
据了解,碳纤维复合材料、铝镁合金、先进高强度钢是目前车企 探索 的三大方向,这三种材料替代当前的主流材料低碳钢,可分别减重60%、40%、25%。
同时,王登峰认为,通过购买国外材料的数据库无法很好解决国内 汽车 制造商产品开发问题,“国内外材料牌号不同,即使是有对应关系的同类牌号,材料性能也存在差异。”他表示,应通过解决建立材料数据应用体系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王登峰呼吁,相关材料厂商应积极加入到建立材料数据应用系统中,编写材料数据库方便 汽车 制造商使用,多方共同解决材料数据在 汽车 轻量化方面的问题。
铝合金或成未来五年轻量化重点
《路线图2.0》中指出,实现 汽车 轻量化,近期以完善高强度钢应用为体系重点,中期以形成轻质合金应用体系为方向,远期形成多材料混合应用体系为目标。到2035年,预计燃油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25%,纯电动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35%。
“这三个应用体系是根据我国 汽车 行业发展需求所建立,”王登峰解释,“现阶段我国轿车车身用材因成本问题暂时以钢为主,这确实符合市场竞争。”他进一步表示,现阶段应将重点放在解决高强钢和超高强度钢在轻量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强调建立钢的应用体系,包括关键技术、相关标准的建立、钢的轻量化应用数据库体系等。
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王登峰表示,“随着新能源 汽车 的快速发展,我国 汽车 市场不会一直以经济型轿车为主,所以铝合金在下一个五年会成为轻量化重点,包括高强度铝合金的开发、材料特性研究等。”
据了解,目前国内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刚刚起步,还处于技术 探索 和积累阶段,原材料成本高及加工效率低,依然阻碍着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对于《路线图2.0》中提到的多材料混合应用体系,王登峰表示,随着材料技术进步和发展、成本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更多性能比碳纤维复合材料更优越的复合纤维材料。“虽然现在因为技术和成本问题还不能很好应用纤维复合材料,但纤维复合材料的高性能低密度的特性之后会在车辆上应用越来越多,也会成为2031-20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
7.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新能源汽车专业就业前景光明。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竞聘,做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到4S店做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师;还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生能够在现代电力企业和研究设计单位、新能源设备制造、变频器制造、电气设备制造等相关单位,从事产品研发、系统设计、规划、运行维护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可以到上海博世汽车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了解一下。上海博世汽车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旨在核心培养“学历+技能”或纯技能汽车专业人才的汽车院校,保时捷授权品质实习生项目(PEAP)上海培养基地,德国T_V授权新能源智能汽车认证培训中心,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德合作项目华东“德国汽车机械电子师资格证书项目”授权单位等,隶属上海市交通学校全日制中专月罗路分校,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大专月罗路分校。
上海博世汽车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00余名,中高级职称85%以上,其中高级职称27人,“双师型”教师47人。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实验设备精良,拥有全市长期的汽车实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