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品经理
Ⅰ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0亿
近日,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10亿元,增幅达900%。
资料显示,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6月,法定代表人为方驰,经营范围包括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新能源汽车整车、智能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由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目前,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仍以2-4万元/月薪资招聘车身电子工程师,1.5-3万/月薪资招聘产品经理(商城)等职位。
Ⅱ 特斯拉还能火多久
一
特斯拉的股票,真的值这么多钱吗?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对特斯拉未来价值的评估,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模型。
方舟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凯西·伍德对《巴伦周刊》说:
凯西·伍德对特斯拉的未来价值描述如下: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利润率结构,远远超过仅仅制造 汽车 。
这样一来,特斯拉的股价如此高,似乎也说得通了。
但是,类似的机会,对于其他电动车厂商而言,甚至对于尚未正式入场的那些巨头们,是不是也一样摆在面前呢?
二
最近,电动车企业特别火。
蔚来股价创出 历史 新高,市值上攻突破500亿美元大关,超过宝马,超过通用 汽车 ,远远抛开福特 汽车 。
理想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也紧随其后,股价高得不像初创公司。
还有资深选手比亚迪,自称是“电动车里的华为”,认为早晚会超越“电动车里的苹果”特斯拉。
这世界变化真快,就在去年,人们还在问:
特斯拉还能活多久?
华尔街做空特斯拉的投资大佬们一直耿耿于怀,坚持不退场,认为特斯拉的火爆只是泡沫。
就在去年底,蔚来 汽车 的股价最低跌到了1.19美元,
似乎就在这大半年来,新能源 汽车 来了一个大反转,蔚来 汽车 股价几乎涨了40倍。
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们的火爆,我想大概有(且不限于)如下几条:
1、中国占了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半壁江山;
2、国货品牌的崛起;
3、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和消费者敢于尝新;
4、智能化的电动车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新玩具;
5、新能源 汽车 公司从零开始,反而没有负担;
6、企业创始人就是产品经理,用互联网思维来造车。
起初,人们普遍怀疑,外行造车,真的行吗?
这些半路出家的没有技术背景的家伙,如何去和那些有百年 历史 的 汽车 竞争?
后来人们发现,那些 汽车 大企业,原来是一群恐龙。
《终极新能源时代》一书对此作出了分析:
丰田 汽车 在电动 汽车 方面慢人一步的原因之一是,其受到了巨大的金字塔结构中的供应商的束缚。
日本 汽车 制造业有80万人,其中60万人都是从事零部件制造相关产业。
汽车 产业巨大的金字塔形的产业结构,成为丰田本田们的沉重负担。
因此,这些企业在从燃油 汽车 向电动 汽车 的转向中,显得犹豫不决。
同时,传统 汽车 行业依赖于售后服务赚钱,也让顾客越来越不满意。
为什么传统厂商转身那么慢?《终极新能源时代》还给出了另外一个原因:
想要在百年一遇的大变革时代中生存下来,必须做到“简单思考、迅速行动”。
回头看看,特斯拉的成功并不是仅仅依靠其先进的技术,其采用的电动机和其他工厂一样,电池用的也是通用品。
特斯拉用的是互联网快速迭代的思路,重视设计,市场上对标精准,简单聚焦做爆款。
还有一个原因, 特斯拉和蔚来 汽车 们,是数字化时代的“ 汽车 原住民” ,创始人使用的也是互联网的话语体系,而传统厂商们则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
我自己的一点切身感受是, 未必新生代有多厉害,而是老家伙们太不争气 。
你用一下传统豪华车令人发指的交互系统,就会感慨,这帮家伙为什么连个导航都做不好。
三
所以,本文的标题《特斯拉还能火多久?》,也可以换为:
电动车还能火多久?
我记得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倍受怀疑的巴菲特做过一个演讲,他以二十世纪初的 汽车 行业做类比,来隐喻人们对互联网的狂热。
他列出一份长达70页的清单,包括了美国所有的2000家 汽车 公司。
巴菲特的观点是:
虽然 汽车 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但却对投资者产生了相反的冲击。
芒格对互联网的态度则是:
所以, 互联网会让美国的企业少赚钱而不是多赚钱。
但是,对于好赌的投资人而言,巴菲特这套“老派保守”的投资思路可不适用。
新能源,自动驾驶,共享网络,这么好的主题,这么大的想象空间,这么性感的未来,这么好的筹码,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也许没谁能看准最后哪几家公司可以跑出来,那就“买下整个赛道”。
当年连“共享单车”都能赌,聪明人当然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
人类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一个超级商业主题,泡沫从来不是问题。
我们要的是想象和筹码。
四
那么,最后跑出来的,到底是哪类公司?
文章开头说了一个投资人对特斯拉的预期利润模型:
物理商品的售价+服务的利润+网络及AI服务的利润。
上一个这种类型的公司应该是苹果,市值过两万亿了。
苹果手机卖得贵,服务利润还在快速增长。
现在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几乎都是“云服务”公司。
类似于微软的Office365,奈飞的月费,再包括蔚来 汽车 的电池月费,以及设想中的特斯拉自动驾驶服务的月费。
b、云服务的技术那一头,是人工智能。
然而,模型再好,也要回到商业的本质。
好的公司,一定要有定价权,也就是拥有某种形式的垄断。
从目前看来,电动车的“垄断性”还很模糊。
如果以智能手机类比,电动车是系统+硬件,基于AI的自动驾驶,还要加上一个: 共享网络中车辆的密度 。
以及,传统厂商会杀个回马枪吗?可以预见的是,市场最后的赢家会很少,寡头化将比燃油车时代更加厉害。
五
现在电动车赚的钱,一部分是行业转移的财富,一部分是未来想象的财富。
财富转移之激烈,让人想起了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的“ 破坏性创新 ”。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系统地研究“大公司为什么会失败”。
他提出“破坏性创新”这个新概念,并得出了一个结论:
越是管理卓越的公司,在“破坏性创新”时刻到来的时候,就越难以摆脱困境。
超级大公司被不起眼的小公司击败,这一景象几乎出现在所有的行业,从百货、金融、电脑硬件到互联网。
如今,在电动车领域,“破坏性创新”显得更加残忍。
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成立没几年的电动车公司,市值远超老牌 汽车 企业。
作为“破坏性创新”的实践者和受益人,贝佐斯和马斯克反复强调组织的“Day1”和“创业精神”,其公司本身也在“自我破坏”,不断加速进化。
我们也会注意到,现在领跑公司,创始人都是“产品经理+商业操盘手”,并且受益于互联网对传播效应的垄断。
总结
最后,总结10条:
1、“破坏性创新”赚的钱,首先来自于财富的转移,而非重新发明轮子。
2、从硬件到服务,从网络到AI,商业的利润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3、新贵公司会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赚钱,但从价值上却是掠夺者,摧毁者。
4、物理世界的价值,与数字世界的价值,不仅是融合,也是控制权的争夺,和权力的交替。
5、商品如飞刀,出手而不脱手。商品在商家卖出去之后,才开始真正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其硬件售价的价值。
6、物理世界的商品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宜,但其本身并不构成垄断性,而是为了构成“飞刀出手后”的网络效应。
7、垄断性要么出现在人的大脑网络里,要么出现在数字网络里,要么出现在时间网络里。
9、这是一个“信仰”和“怀疑”难以辨明的时代,你不能全信马斯克,也不能忘掉巴菲特。
10、我们既要想办法跟上浪潮不被抛弃,又要谨防自己被浪潮中的泡沫吞噬。
Ⅲ 国家主导,优惠少则5000、多则2万!新能源汽车市场要爆发
[汽车之家行业]?超值优惠!少则5000元,多则2万元,近二十家企业的数十款新能源汽车参与。2020年7月24日,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在青岛正式启动。这是对7月15日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的积极响应。全国农村用户朋友们,做好买新车的准备了吗?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即农村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深度依然不够。“我们希望政府应该在宣传方面加大力度,多搞一些新能源汽车知识普及活动,逐渐取缔低速电动车,让安全实惠的中低端新能源汽车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张永伟说。据悉,在山东济宁、菏泽等对低速电动车有限行规定的城市,中低端新能源汽车有很好的市场。刘磊也表示,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是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广的关键,希望国家借此活动继续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力度。(文/汽车之家刘宏龙)
Ⅳ 马不停蹄 造车新势力各掌门"亲力亲为"
造车新势力的鼻祖特斯拉最近消息不断,今早刚被传出国产Model3标准续航版本可能降至23万,后来又传出特斯拉中国官方否认此消息。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更没闲着,最近一周更是刮起了创始人各种亲自出镜风。
打破"鄙视链"争取"活下来"
造车新势力经过四五年的发展,现在判断各家造车新势力的命运还为时尚早,但蔚来拔得头筹,任一品牌都有可能"大器晚成",谁能笑到最后还难以判断,在疫情影响下的经济下行环境中,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蔚来
理想、小鹏、威马
天际、拜腾、爱驰、合众、零跑
数不清的PPT造车代表
不过整体上来看,目前蔚来汽车拔得头筹,不仅在美股上市,产品线也较为丰富,紧随其后的三家是理想、小鹏、威马。如果按现阶段发展的状况,基本分级如上。
根据瑞银证券测算,电动车的盈亏平衡点大约为20万辆,起步是10万辆。直播时代来临,各路造车新势力打破鄙视链,直播带货、直购模式、都是为了能在这个冬天"活下去"。
绿擎观察:
所有的造车新势力,尤其是头部代表,要挺过这个经济寒冬,需要积蓄力量,迎接挑战。在CEO带领下,先生存,再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Ⅳ 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产品经理吃香吗
吃香。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其智能驾驶功能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会全面普及的功能,销量会越来越高,即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产品经理吃香。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Ⅵ 何小鹏的不一样 | 汽车产经
NGP城市智能导航辅助驾驶
而无论是飞行汽车,还是智能机器马的打造,同样向外界塑造了小鹏这个企业的技术形象,不断强化了科技标签。
何小鹏给自己品牌的定位是“智能+帅气”,因此在不断强化智能标签外,小鹏也在与年轻人实现共情。
今年,小鹏与NBA中国结为官方市场合作伙伴,在12月30日,小鹏汽车热爱探索之夜全网直播,街球王吴悠、扣篮帝陈登星、卧佛昆仑僧勾手大爷张雨忠和梁山黑鹰欧文惹与小鹏车主同场竞技。小鹏希望以探索者的姿态,与热爱生活,喜欢挑战的车主们实现精神共鸣。
写在最后
其实造车,一直都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
何小鹏用了7年时间,将小鹏汽车带到了如今的高度,但中国市场一年销售2000万辆乘用车,小鹏只占了很小的份额。
人们描绘着未来智能化、自动化的移动出行体验,但量产L3级自动驾驶也才刚刚在德国合法落地。
在1024科技日上的采访中,当何小鹏被问到程序员有什么特点时,他说:“老实、实干,会赚钱、不会花钱,当然这是开玩笑的。”
但何小鹏没说的,是他内心的那团火。
他坚信一些东西,坚信科技与智能一定可以推动出行的变革,相信中国的创新一定可以引领下一个时代,相信未来出行的变化一定比今天想象的更多,也相信小鹏就是科技变革中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而造车,的确需要一点理想与浪漫。
Ⅶ 买车后秒变产品经理,OTA竟有如此魔力
上周聊特斯拉2400元解锁座椅加热,发现大家对这种付费远程更新的模式很感兴趣。之前小侦探测自己的小鹏P7时,还挖过一个有关OTA的“坑”。不可否认的是,用车两个月,我发现不同品牌之间的用户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区隔。在小鹏P7更新V2.1大版本之前,我们就先聊聊OTA对车企和用户粘性的影响吧。
在座的各位,如果您尚未购买新能源车,看完文章后可以根据自己对OTA的期待来选择是否购买这类车型;如果您已经是新能源车主了,也可以在评论区畅谈一下自己对OTA的理解。
■特斯拉是OTA鼻祖?有个品牌“呵呵”了
我一直持有这样一个观点:人养车,车也养人。购车之后,车辆的实际表现一定会影响车主的驾驶方式、用车习惯甚至对车的理解。买小鹏以前我在开自己那台汽油车的时候,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一帮人聊OTA,更不相信OTA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现在发现,如果P7不支持OTA,我可能买车后就对小鹏完全不关心了——如同那台汽油车,产品的缺点能忍则忍,忍不了就在论坛里吐吐槽。
都说汽车将从工具属性变成陪伴属性,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OTA的支持与利用。当然,OTA也是一把双刃剑,FOTA的背后是对安全性的又一次挑战。大家如果对技术感兴趣,下次咱们可以继续聊聊与OTA相关的安全机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Ⅷ 产品经理的段位——说说腾讯的产品职级
本文作者梁宁,曾经江湖人称中关村第一才女。本文首发于她的微信公众号“闲花照水录 ”(cafeday)。
昨天和李阳、梦雨吃饭,说到产品,我又感慨在腾讯收获良多。
这篇可以看作我之前写的两篇《 腾讯产品的第一堂课 》和《 腾讯的职级系统 》的第三篇。因为想简单介绍一下腾讯产品的职级概念。
我和梦雨说,一个人觉察自己或他人的天分,不是一下子就发现自己什么做的还不错,而是,你发现你自己或者某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厌其烦。
比如厨师切菜摆盘不厌其烦,摄影师寻求光线不厌其烦,码农抓 bug 不厌其烦,你面对奇葩创业者不厌其烦……只有你不厌其烦,甚至乐此不疲地在这里耗掉了一万小时,才有可能成为高手。
而我,去年遇到很多达不到腾讯二级产品经理水平的人出来创业,拉团队找投资,立志打造三到四级的产品。此事频发让我极为郁闷,很烦。
然后就顺着说下,腾讯产品的职级。几个大点,可以大致衡量你面前的这位产品经理在哪个段位。
一级产品经理:初级、优化特性、提升数据
产出:优化现有产品特性
其实一级产品经理,应该叫产品助理。一个没有任何产品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可以用 1-3年 的时间,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助理。
他需要做的第一个修炼是,锁定一个自己喜欢的产品,画出让它持续运营的完整服务流程,并估算整体服务成本。(参见《 产品经理的第一课 》)。
如果你始终对属于 UI/UE 的界面细节充满热情,而对一个产品 “它是怎么运作的”“它输出的服务到底好在哪里?” 没有系统求索的耐性。那么其实,从最初,就应该有自我认知:自己适合从事 UI/UE,而无法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
当你注意到一个产品,首先关注的是 “它是怎么运作的。”“它输出的服务有什么不同。” 那么就可以开始进行产品助理的二等、三等修炼。
初级产品经理分三等。核心工作就是优化特性,提升数据。
1-1:建立对产品的完整认知,懂得让一个产品持续提供服务的显性特性与隐形特性。而不是总被表面的显性特性所迷惑纠缠。
1-2:告知需要优化的点,能够完成优化,实现产品数据表现的提升。
1-3:告知需要提升的产品数据,主动判断通过优化哪些特性,实现数据提升。
总结,当你达到 1-3,就已经成为了产品特性的专家,可以考虑挑战中级产品经理的工作。
如果某人不能首先关注产品服务总流程和总成本,其实,他不适合做产品经理。
如果某人总是基于对手特性或者自己的模糊体验,提出优化需求,但不以数字结果为导向做事前评估和事后总结。那么此人也不适合做产品经理。
二级产品经理:中级、定义产品并运营产品
产出:一个能在市场中持续运营的产品
初级产品经理是已经有一个产品在这里,通过优化特性,来提升数据。而中级产品经理则是,公司目前没这个产品,需要定义这个产品的服务内容,及全部特性,并实现它,运营它。
不以数据结果为导向的产品优化,都是耍流氓。
同理,不以服务运营结果为导向的产品定义,都是耍流氓。
或者说,不能清醒评估,在当前的资源限制下,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服务品质,凭借这个服务品质所能够达到的口碑强度,从而撬动市场的可能,就做了产品定义,这就是耍流氓。
为什么创业只能依赖单点突破?
因为,创业者没有那么多的资源。
打比方来说,要想对现有市场产生有效的冲击,需要的服务品质感,或者口碑强度要达到 130 分。
而按照当前定义的产品范畴,创业者手中的资源能够完成的服务品质感,或者口碑强度顶多达到 70 分。
最后,他确实实现了完整的产品服务流程,并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但是,70 分无效。于是,这只是一次无效的攻击。
应该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缩减产品范畴,或者说缩减服务范畴。
所谓的单点突破,不是企业 ALL in 一个产品。每一个产品都包含无穷的范畴,足以吞噬一家创业公司的所有资源。
单点突破:是在可控资源里,控制一个产品的范畴,在有限的范畴中,磨出最有意义的一个特性点,这个点,最少要达到 130 分。如果满分一百的话。
中级产品经理也分三等:
2-1 定义产品,控制产品范畴与整体服务成本。定义并打磨核心特性点。
2-2 根据渠道特性,优化产品。取得规模用户。
2-3 优化用户动线,巩固用户黏度。平衡收入与用户黏度。
什么是渠道特性?其实之前有篇文章含含糊糊地说过(《 参见改变大河的流向 》)。
比如就内容来说,微信朋友圈、微博、网络搜索,都是强大的渠道,但是这几个渠道的特性完全不同。
即使都是腾讯自己的用户流动,QQ、手机 QQ、Qzone、微信、门户……当他们汇集在不同渠道,反应出的群体特性也非常不同,想从腾讯的不同渠道引出用户,也需要做不同的优化。
所以看到了吧,在达到 2.3 之前的腾讯产品经理,是不需要考虑钱的问题的。也就是,腾讯培养一个产品经理从 1.1 到达 2.2,其实一直都是在养兵、练兵。
而让无数创业者痛苦的要死的大量腾讯产品,其实只是腾讯内部的练兵之作。
所以我觉得腾讯很可怕。
三级产品经理:高级、定义并驾驭战略产品
产出:创业项目,或者公司战略项目
前天,一个朋友要做一个产品,找我出主意。我听完,我说感觉你说的是个二级产品。基于你们这个行业正在整体变化,及你们公司的战略也在转型。这个二级产品,帮不了你,也帮不了你们公司。只会最后,让你特别对不起给你加班熬夜干活的那帮兄弟。
我建议呢,要不做个三级产品,要么就消停。维持现状也好过发起特疲劳的无效攻击。
比如,罗永浩的坚果是个三级产品。
手机市场,苹果好像三体星人封锁地球人的科技发展一样,封死了手机科技变革线。
这样,手机企业的发展,要么突破苹果的技术概念封锁,向上探索移动科技的奇点。要么,就在苹果的技术概念封锁线下方,做一个科技玩具公司。
罗永浩的坚果,玩具特性做得非常好。他用丰富的痒点取代痛点,直搔他粉丝的痒处。(参见我的《 痛点痒点 》)
他直说:科技以换壳为本,乐死我了。身边不少人想买一个坚果,是觉得以后可以 99 块,换一种情怀。
为什么说坚果是个三级产品,因为它是在移动科技没有重大突破前的手机消费的另外一种特性趋势,并可以对锤子科技形成战略支撑。
所以,三级产品,是能够符合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的行业未来趋势,或者消费心理的新特性,并对公司的发展形成战略支撑的产品定义。
二级产品和三级产品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你的产品占公司总资源不到 10%,或者占市场总份额不到 5%,那么就是二级产品。
如果你的产品占公司总资源超过 20%,或者占市场份额超过 5%,那么就是三级产品。
二级产品经理和三级产品经理的关于产品的具体工作是一样的,但是承受的内部决策压力,和外部竞争打击压力不一样。需要协调和调动的公司内部资源,和外部产业资源也不一样。需要的决策力、领导力、跨文化沟通能力都不一样。
做二级产品和做三级产品的感觉,类似让一个人走一米高的独木桥,和走 100 米高的独木桥。走的动作都一样,但心理体验完全不同
四级产品经理:大神、奇点探索者
产出:神级产品,开启一个时代
四级产品大神,是奇点的探索者(参见《奇点临近》)。或者说是风口的发现者。
iPhone 是神级产品。特斯拉是神级产品。
特斯拉,不单纯是一个新能源车。新能源这个概念,对一般汽车用户,即不痛也不痒,甚至会担心因为是新能源而给自己造成不便。
特斯拉,它是一款智能汽车。汽车自发明百余年,进步一直在物理机械。而特斯拉,将汽车的历史进入了智能与人脑连接的时代。即使没有新能源情怀,也足以封神了。
所以,雷军的风口理论,适用于 2-2 级以上的产品经理。
因为从 1-1 到 2-2 的历程中,这个人已经熟练掌握了在有限的资源里,控制完整的服务,并且打磨出最有效的特性。
没有扎实的 2-2 能力,即使有幸被三级风甚至四级神风吹上天,也很快就会摔下来,不用等到风停的时候。
----------
腾讯的产品职级,是非常具体而复杂的一个完整系统。对产品经理的评估点包括基础素质、关键素质、专业能力、市场能力、运营能力、领导力,六大模块数十个能力点。我这篇,只是概述下不同段位的大特征。管中窥豹而已。
Ⅸ 以「碳中和」概念为例,聊聊产品经理的底层逻辑
近来在各种场景听到「碳中和」和「碳达峰」概念越来越多,为了不落伍,抽时间了解和梳理了碳中和的概念,并结合过往经历做了结合,探讨下产品经理从业的底层逻辑。
「碳中和」概念
碳达峰是指排放二氧化碳达到峰值,碳中和是指净0碳排放,即排放碳与吸收消耗的碳能互相抵消。
之所以讲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因为地球温度上升带来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荒漠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世界各国行动起来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降低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
上中学时就提保护地球环境的《京都议定书》,十几年过去了,「碳中和」概念大火,在于中国制定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在中国的强大执行力下,这目标大概率是可以实现的。
实现路径
而现实与目标之前的差距,会带动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革。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是火力发电、生产制造、汽车尾气等。
火力发电与国家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有关,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诸如水电、 风电、 光伏发电、核电等。而诸多新能源都存在发电量不稳定问题,也存在与用电高峰不匹配的问题,这就需要有智能电网对电力做高效调配,也需要大的储能设备将多余电力储存下来,在用电高峰进行释放。即能源与传输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创新与变革,才能符合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
生产制造也是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来源,而这又与中国是世界工厂的现状有关。在生产制造领域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固碳方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且通过碳交易市场的方式,将碳份额转化为可交易的权益,反向促进生产制造低碳化。
解决汽车尾气问题,这两年有非常明确的路径,就是新能源汽车,各家公司都在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大众对于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销量也逐步走高。
个人选择
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时间点,是国家除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目标之外,仅存的横跨数十年的明确时间点的目标。也即是个长时期、确定性高的大历史进程,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个人,拥抱历史进程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
购买新能源汽车似乎是不用选的选择。家人近期也因为新能源车的能源价格购入新的汽车,绿色出行的同时,还能降低出行成本。家用电器上,则是在城市或农村,根据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太阳能,用于照明或其他,起到节能环保作用。日常食品选择上,更加选择除牛之外,低碳食品。
工作或投资选择上,则要认可碳中和这个大确定性,择时择机进入,顺应时代潮流。
偏好or 逻辑
最近看了一篇人工智能行业报告,报告中对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投融资情况、市场增长,技术方向、公司、落地场景均做了详细阐述。作为人工智能方向从业人员,结合多年来选择,仍然会感觉到如果从顶层到落地,而非因为工作机会到多年后看到行业报告,前者目标和逻辑会更加明确,也能更加聚焦打造长期价值。
「碳中和」概念也类似,有了对概念与趋势的了解,拥抱低碳生活和促成低碳社会,总会少一些纠结。
小乐帝,一线AI产品经理、科技优秀作者、产品经理读书会创始人。
「产品经理读书会」
专注于爱读书爱思考的产品人提供读书推荐、产品思考、以书会友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