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汽车 » 京威股份无新能源汽车资质

京威股份无新能源汽车资质

发布时间: 2023-01-10 13:36:22

❶ 合众、新特、敏安、云度、长江负面频出,为什么国产车那么“衰”

“造车新势力没戏”“新势力纯属搅局”“新势力就是圈钱”“新势力注定会消亡在历史长河”……造车新势力自诞生以来就被各种声音唱衰着。

2018年时业内普遍预测,2019年将是新势力的“生死年”“洗牌年”。

正因为很多人出于习惯性地质疑造车新势力,所以出现了很多片面报道。不能否认有些是确有其事,但更多的是未经证实的负面事件。

3.对于公司持有的新能源整车公司长春新能源、深圳五洲龙、江苏卡威的参股股权,未来将择机转让。

4.终止旗下参股公司——深圳市五洲龙

5.与江苏卡威的股权交换重组计划,以及以该重组为前提的对长春新能源35%股权的转让。

一系列公告宣告着京威股份对新能源整车领域的跨界投资项目彻底画上句号。

❷ 2019即将过去,新造车势力们吹过的牛实现了吗

2019年,是新造车势力们崛起的一年,也是新造车势力们悲惨的一年。在2018年仍处于“PPT概念”阶段的它们,终于在2019年实现陆续量产并交付,也仍这批饱受外界嘘声的“梦想家”们长吁一口气。如今,2019年来到尾声,新造车势力们在本年度究竟经历了什么呢?咱们今天就来回顾盘点一下。

“催熟”背后的窘境

在2016年6月,国家共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30项,涵盖推广、行业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管理等多个环节。至此,全国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新能源车投资热潮,根据统计,2015-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10262亿元,已公开产能合计约2124万辆。

紧随其后的是敏安汽车,在今年7月宣布京威股份对外宣告,终止所有新能源整车项目的开发议案,直接导致敏安汽车上上下下所有员工“被迫放假”。而刺猬汽车虽因名字火热一时,但因与云度Π3高度相似,反引来质疑。不过一年过去,官网以及网上的消息,依旧停留在2018年4月份的发布会上,也许这也能算是一种无声的退场吧。

大咖点评:

2019年对于新造车势力们来说,过得并非太平,在自燃、故障、维权等经历下,没有一家车企不是遍体鳞伤。伴随2020年补贴彻底退出,传统造车势力的加入,届时留给新造车势力们宣扬梦想、施展拳脚的空间,又还能剩多少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❸ 京威股份锂电池怎么样

京威股份锂电池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京威股份锂电池能量高,具有高储存能量密度,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可达到6年以上,具备高功率承受力,便于高强度的启动加速,自放电率很低,重量轻。

❹ 燃油车有限松绑,反手送给新能源一首《凉凉》

作为新方向的新能源 汽车 在还未真正铺开走红的情况下就将陷入“尴尬”境地?

蔚来 汽车 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第一股,但其上市后市值一路向下如今已经面临着“1美元退市”危机。10月14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造车新势力蔚来 汽车 正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洽谈超50亿元的融资意向,两天之后,16日浙江吴兴区委宣传部对这个消息作出回应,“洽谈过,但无意向性协议。鉴于评估风险过大,已停止进一步洽谈。”

值的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蔚来 汽车 第一次和有政府背景的地方产业资本谈合作。之前,蔚来 汽车 曾透露亦庄国投的100亿融资计划,不过5个月过去了关于这笔100亿元的计划并没有更多信息更新。

这种情况显然与之前甚至是去年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从15年开始许多地方政府对新能源 汽车 的项目保持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就在去年宝能操盘下的观致 汽车 还在包括陕西、江苏、云南等多个地方开建新能源 汽车 基地,各地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而这些之前动手较早的地方都已经获得了车企的入驻,比如温州的威马、铜陵的奇点、上饶的爱驰等等。

但从去年年底开始地方政府对新能源 汽车 的态度更加谨慎了。一方面是新发布的《 汽车 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对新建独立纯电动 汽车 企业投资项目所在省份提出明确约束条件,尤其是产能利用率和配套环境;另一方面,这些新能源造车企业的成长期可能较预期更长,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烧钱”才能达到盈亏平衡,在没看到收获之前先需要承担更多的资金压力甚至项目风险。所以, 财经 界就有媒体提出了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投资热情降温的说法。

新能源 汽车 经历三连跌,市场研究机构也对新能源今年的销售目标更为谨慎。如中金公司就决定将2019年新能源 汽车 销量预测由130万-140万辆下调至120万-130万辆,与2018年基本持平。中金公司作出这个“下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广深燃油车牌照放开,新能源销量降速更快。

而实际上,自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释放 汽车 消费潜力, 探索 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之后,广深并不是出手最利索的地方。

9月12日,贵阳市人民政府废止了《贵阳市小客车号牌管理暂行规定》,并在公布之日起开始正式取消摇号购车。广州先是从今年6月份到明年12月份增加10万个购车指标,又在9月29日宣布增加1万个指标。深圳在2019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普通小 汽车 增量指标4万个,海南也同时宣布深圳在2019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普通小 汽车 增量指标4万个。

在目前新能源车并未解决充电问题和续航焦虑的情况下,这些新能的指标或对限购的解禁多半都会转化为传统燃油车。这种情况下,市场研究机构下调预期自然就不难理解,甚至部分新能源 汽车 企业开始离场。ST新海,原本是一家聚焦通信网络设备业务的公司,其在2016年以5.33亿元收购了陕西通家38.07%的股权。如今,ST新海正在变卖这些资产;京威股份从2014开始大规模投资新能源 汽车 ,4年间投资300亿元购入多家新能源 汽车 的股份,计划投资开建秦皇岛德龙 汽车 整车项目。如今,京威已终止所有新能源整车业务的开发。

新能源车没发热前会变凉吗?

对资本吸引力减弱、限购限行优势降低,新能源会就此变凉吗?显然不会。

目前新能源的三个明显的痛点是,一充电不便;二、续航焦虑;三、价格高企,而新能源车的环保节能性则是公认的。而三个痛点当中,解决了后面两个第一个就不是那么“致命”了。

今年1~9日,广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为3.14万辆,增幅高达138%,其中9月销量增长100%。9月份的增长主要原因是Aion S,这款车续航里程突破了500公里,有消费者测得实际续航达到了484公里。这基本上也就是燃油车满油的行驶里程了。并且,不是只有广汽新能源一家的有这个成绩,小鹏G3的续航里程也到了500公里的级数。紧接着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达到这个级数,里程焦虑就应该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比续航里程对销量制约更大的是新能源高高在上的价格,传统燃油车的价格在国产车的努力下已经降到10万级别了,但新能源车的国产车价格动辄都在20万左右。这高出的价格当中一半都是动力电池的成本,但随着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的不断建厂、扩产,加大出货量,电池业内判断,未来几年动力电池每年大约降5%。

❺ 京威股份的介绍

2007年12月11日,京威股份经商务部《商务部关于同意北京埃贝斯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商资批[2007]1994号文)和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批准证书》(商外资资审字[2007]0455号)批准,京威有限以2007年6月30日为基准日。

❻ 京威股份会是下一个宁德时代吗

不会。
很多股民幻想京威股份成为下一个宁德时代时,10月13日京威股份发布的一份减持公告给投资者浇了一盆冷水,预示京威股份不是下一个宁德时代。
京威股份公告称,10月13日公司接到股东德国威卡威股份有限公司所持公司股份减持达1%的告知函。

❼ 新能源车产销资质大起底,15家车企仅6家有车在售

暂停发放了大半年的新能源车“准生证”,最近由前途汽车打破,前途取得工信部的审批后,新车量产上市将被开绿灯。然而,缓慢的资质发放频率,对大批对产销资质渴望的新能源车企,包括新造车势力来说,就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悬挂在它们的颈脖上。

“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在日前举行的2018智能汽车国际研讨会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道出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解释了相关部委暂停发放资质的原因所在。从2017年5月22日至今,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大门已经关闭了整整一年时间,背后原因众说纷纭,但都避不开对已领取生产资质的15家新能源车企项目进展不一、表现悬殊的问责。

一方面是部分获得资质的企业,迟迟未进入市场,除了北汽新能源和江淮大众以及知豆,其他企业丝毫没有成为市场主流车企的迹象。

另一方面,对资质近乎“饥渴”的新造车企业,尤其是产品进度推进较快,以及融资金额排名前列的一二梯队,却又迟迟无法得到资质。为了抢新车上市的进度,一些新造车势力甚至被倒逼迂回生产——— 寻求代工或收购有资质企业。可以说,近两年冒起的新造车势力,如果说之前仍处于“PPT造车”阶段时,没有领到生产资质实属合理,那么过去一年资质发放近乎停摆后,让逐渐走向量产、走向市场的新造车企业,无奈地成为了被“歧视”的一方。在新能源车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把资质给到对的人,依旧有待破局。

停审现有新能源产能严重超标

从2016年3月17日北汽新能源拿到首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再到2017年5月22日江淮大众获得最后一张生产资质,短短14个月时间,发改委共发放15张新能源牌照。业内曾经普遍认为新能源生产资质发放10个最合适,随着兰州知豆拿下第11张牌照,渴求新能源一纸准生证的新造车势力欣喜若狂,加快递交申请,以期占得先机。然而,这扇资质大门却在江淮大众领到第15张牌照之后,在没有正式文件的情况下关闭了,至今仍无重启的迹象。

为何发改委暂停发放新能源生产资质?这必须从发放新能源牌照的初衷说起。

发改委发放新能源生产资质,本是为了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也即是“鲶鱼效应”来搅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不过,从目前拿到牌照的15家新能源企业的进展来看,产品推出普遍缓慢,竞争力弱,根本无法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更遑论对传统车企造成冲击,完全辜负了国家的期望“目前审批工作处于暂停状态,主要原因是之前国家层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审批规则相对宽松,审批速度过快,获批的企业实力参差不齐。”一位消息人士解释说,发改委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从2017年5月开始暂停审批工作至今。

拿到新能源生产资质的15家车企分别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按照传统车企、新造车、汽车产业链三大势力划分的话,传统车企势力有5家企业,分别是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淮大众、江铃新能源、金康新能源;新造车势力最多,有7家之多,包括前途、知豆、云度新能源、河南速达、合众新能源、陆地方舟、国能新能源;剩余的万向集团、长江汽车、敏安汽车则属于汽车产业链势力。

南都记者统计发现,这15个获得新能源准生证的“天之骄子”,现有产能加起来达到91万辆。据不完全统计,正在排队等待资质审批的新进入企业超过了20家,产能是这15家车企的两三倍之多。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将达200万辆,而现有的新能源产能已经严重超标。新能源造车热急需降温,从狂热回归理性。

事实上,拿到发改委生产资质的15家车企,并非都可以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他们还需通过工信部的考核,产品被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即拿到工信部的“生产资质”,方能上市销售产品。而这15家车企中,获得工信部生产资质的只有6家,分别是云度新能源、北汽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兰州知豆、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原因是很多车企的生产基地建设缓慢,始终无量产车影踪。

尴尬15家车企仅6家有车在售

记者调查发现,在领取牌照超过一年时间以上的今天,有量产车型上市销售的只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奇瑞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兰州知豆等6家车企,另外还有前途汽车、江淮大众、合众新能源、陆地方舟4家车企计划在今年推出首款量产车型,而其余5家车企中,除了重庆金康此前表示首款产品将于明年推出市场之外,敏安、万向、速达、国能都尚无十分明确的上市时间表,也常被称为“僵尸企业”。

有产品在售的6家车企中,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均出自传统车企。其中,北汽新能源早已是行业的佼佼者,其目前最受瞩目的大事并非产品或销量,而是上市。事实上,北汽新能源2009年创立之初,就被北汽集团规划为未来独立上市公司来运营,甚至从2014年开始筹备上市。今年4月27日,北汽新能源与成都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SST前锋)的关联交易方案获批,这意味着北汽新能源这一国内新能源整车巨头终于登陆A股。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本届北京车展上明确了北汽新能源的上市时间表———2018年第三季度。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北汽新能源全年销量达到了10.3万辆,位居比亚迪之后,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排名第二。依托传统车企的开发平台和技术沉淀,奇瑞新能源和江铃新能源也双双排进去年新能源销量榜前十,其中奇瑞共销售3.68万辆新能源汽车,江铃则售出3万辆,分列第六名和第七名。

在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十车企中,有四家车企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除了上述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以及江铃新能源之外,另一家就是近两年在新能源市场大放异彩的知豆。兰州知豆旗下已有H1、D1、D2、D3等车型上市,2017年实现销售4.25万辆,排在奇瑞新能源和江铃新能源前面,在去年排行榜中名列第四,仅次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和上汽乘用车。成立于2015年的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2017年估值超过12亿美元,目前累计销量逾10万台,占据新能源乘用车逾10%的市场份额,纯电动乘用车13%的市场份额,足迹遍布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近20个国家。在今年由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科技部、中关村等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知豆以宁波首家“独角兽”企业的身份亮相,未来发展前景备受看好。

云度新能源则在去年迅速推出首款量产电动车π1,今年3月再神速推出π3,并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全球首发A+级纯电SUVπ7,据称这款车将于明年上市销售,将具备L3级别自动驾驶能力。

涉足乘、商两个汽车领域的长江汽车,也高调参加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带来9款产品,包括3款乘用车和6款全新纯电动物流车。据了解,长江汽车依托母公司香港五龙电动车集团在电池材料、电池生产、乘用车/商用车/客车生产、汽车设计全产业链的优势,目前在北京、上海设有研发中心,在天津、辽宁建立了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在重庆建立了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在中国、昆明、贵州建立了整车生产基地,甚至在美国有海外生产基地,整车年产能达10万辆,在15家获资质车企中与江淮大众并列第一。

统筹策划:南都记者 钟键挺 张泽彤

采写/制表:南都记者 何羽 钟键挺  实习生:贡芊芊

编辑:张泽彤

❽ 新能源资质被叫停 豪掷713亿的万向如何发力

近日,万向集团官网披露,万向两个项目正在就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公众参与信息公开,一是年产80Gwh锂电池项目,计划投资685.74亿元;二是年产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计划投资27.45亿元,地点均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斥资713亿元押注新能源业务版块,万向再一次用行动证明了造车的决心。或许,印在万向官网首页的那句"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已经成了万向的精神信条。造车,哪怕是"愚翁移山",也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杀出一条路来。

自1999年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来,万向已默默耕耘19载,不论技术、资本还是供应链,万向都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在工信部近日出示的《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中,万向电动汽车赫然在列,将被暂停受理其《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

豪掷713亿,新能源资质却被关"小黑屋",这样"潜龙在渊"多时的万向,究竟还能不能一飞冲天"缓称王"呢?

从A123到菲斯克万向的投资并购热潮

1999年,已在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风生水起的万向宣布早进入汽车行业,要打造清洁、廉价的新能源汽车。三年后,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万向正式成为一家当时的新兴造车势力,并开启了累计投资近百亿元的清洁能源的自研发、并购、投资行动。

其中,最大的一笔收购来自美国A123。2012年7月,累计亏损约7亿美元的锂电巨头美国A123系统公司申请破产,国际上掀起了一阵哄抢A123的浪潮(美国A123在锂电材料领域全球领先)。最终,万向击败美国江森自控、日本电气(NEC)和德国西门子,以2.57亿美元成功购得美国锂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的全部股权。

自此,美国A123变成了万向A123,万向也从一家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摇身一变成为极具潜力的动力电池企业。不过,收购A123之后,万向集团并没有以A123为核心大肆发展电池业务,而是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向电动汽车领域逼近。

2014年,万向又以"白菜价"1.5亿美元收购了由先后出任宝马、福特设计中心总裁的亨德里克——菲斯克一手创办的菲斯克汽车公司(14亿美元打造),并更名为 Karma 汽车,在美国南加州的MorenoValley市建立新工厂。值得一提的是,菲斯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曾一度与 特斯拉 分庭抗礼,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特斯拉的一生之敌。

连续收购美国A123和菲斯克的万向,虽没能在当时一飞冲天,但实则已成为了新能源领域不可小觑的潜在巨头。此后,万向,还先后投资了美国固体动力公司(SolidPower)、美国离子材料公司,以加强在新型动力电池——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能力。

"潜龙在渊"多时,万向新能源业务已成气候

如果说此前万向一系列的研发、投资、并购是一种"潜龙在渊"的蛰伏,那近两年的万向其实展现出了一种蛟龙出海的姿态。

2017年2月,万向A123获上汽通用260万套48伏超级磷酸铁锂电池订单,订单金额超10亿美元。同年12月,万向集团官网发布消息称,万向A123被选为通用汽车/上汽通用BEV2项目动力电池供应商(随后删除消息,但并未否认)。

据悉,BEV2项目为5亿美元以上长期业务,万向A123已经拿到通用汽车/上汽通用几乎所有类型电池业务定点供应商资格。预计到2020年,万向将占有上汽通用电池总用量超过85%的市场份额。

此外,得益于插电混动市场的崛起,万向A123在今年1-8月的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中,已经杀入前十,位列第八,成为了实实在在的锂电巨头。到目前为止,万向集团拥有了在动力电池、启停电池、储能电池等生产研发能力以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全球拥有7个研发基地和制造基地,电池业务订单超过300亿元。

另一方面,2016年,万向集团旗下的Karma汽车位于美国南加州MorenoValley市南工业区的工厂建设完成,研发的豪华混动跑车Karma正式下线,并于2017年5月5日在莫雷诺谷工厂首次交付客户,并在北美14个经销点面向全球进行销售。

今年9月,Karma汽车公司的首款豪华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Revero在南加州正式向全球亮相。据了解,这款售价13万美元的豪华车型是全球首款同时涵盖电力、汽油、太阳能三种能源的混动车型。

此时的万向,已经完成了从电动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研发生产的闭环,并在各个领域的研发技术上均处在T1行列。中国有句古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概就是形容万向这样细腻又持久的布局吧。

资质被关小黑屋,万向能否"缓称王"?

如今,万向又拟713亿元,在萧山经济开发区建80Gwh锂电池、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进一步向新能源领域"亮剑"。

事实上,早在2017年5月,万向集团宣布将在未来7-10年投入2000亿人民币,在浙江萧山打造一个以新能源汽车和相关制造业为核心的十平方公里的数字城市——"万向创新聚能城"。显然,本次巨额投资是"万向创新聚能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不论从技术、资本还是供应链来看,万向都做好了一飞冲天的准备。不过近日,万向的新能源步伐似乎遇到了一点点障碍。

11月7日,工信部出示了首批《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中,万向电动汽车赫然在列,将被暂停受理其《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理由是获得资质后长期不生产新能源汽车。

另一方面,今年9月,通用汽车宣布原计划10月生产混合动力汽车" 别克Velite 6,将推迟生产,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原因正是万向集团旗下的A123Systems生产的电池未能达到通用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标准。

除此之外,已在汽车领域深耕19年的万向集团,至今还没有一款在市场上具备足够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相较于以上两点,没有冲击市场的汽车产品对万向来说才是更致命的痛点。

尽管1999年进军汽车领域,2002年便成立汽车公司,但万向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始终还是一个新兴造车势力,而众所周知,2018年是新兴造车势力分水岭,有无量产车型是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链美如画的万向,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然落后不少。

当然,后发也有后发的优势,至少避开了早期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选择上的摇摆不定,以及技术落后带来的品牌掉价。至于已谋划19年的万向汽车最终能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铸就新能源帝国,还是要看后续车型能不能契合各细分领域的消费心理了。 @2019

❾ 京威股份有整车生产牌照吗

京威股份没有整车生产牌照的。
京威股份(002662.SZ)10月27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不生产整车。京威股份主要生产低价底部小盘新能源车、负极钛酸锂电池、智能汽车零部件内外饰件等。公司与各大新能源巨头均有合作,包括特斯拉,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比亚迪、恒大新能源汽车。兼具市场两大主线新能源汽车与负极钛酸锂电池。

热点内容
c型房车可以拖挂么 发布:2025-02-04 03:51:40 浏览:377
房车酒店上海周边 发布:2025-02-04 03:50:59 浏览:431
rv90b型房车故障多 发布:2025-02-04 03:33:07 浏览:832
霸气皮卡丘女生头像大全集 发布:2025-02-04 03:13:31 浏览:125
帝豪锁车显示红点闪 发布:2025-02-04 03:08:16 浏览:33
长轿车价格 发布:2025-02-04 02:58:50 浏览:805
有厕所和浴室的改装房车 发布:2025-02-04 02:58:47 浏览:593
四川拖挂式房车定制厂家 发布:2025-02-04 02:58:47 浏览:362
自行式房车四驱 发布:2025-02-04 02:30:56 浏览:927
福田五星雷沃电动三轮车价格 发布:2025-02-04 02:26:36 浏览: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