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能源汽车何去何从
⑴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未来会何去何从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未来当然有前途。
首先,我们都知道,清洁可再生能源取代不可再生能源必然是大势所趋,不管油价如何波动,石油总有一天还是会被用完的。而且现在石油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容易被人类开采和利用的石油已经少多了。所以说,未来世界的能源消费肯定不会再以石油为主,而作为石油消耗大户的汽车,必然也要面临转型问题,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再者,从汽车产品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对比燃油汽车,构造要更为简单,汽车零部件数量也可以大为减少。所以说新能源汽车对比燃油汽车,故障率更低,安全稳定性更容易控制。而且工业产品所追求的标准化和集成化,相较于燃油汽车,也更容易实现。而且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得到突破,性能上估计也会很快赶超燃油汽车。
最后,对于我国来说,发达国家在燃油汽车领域制造了"专利壁垒"。新能源汽车则是可以帮助我国实现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对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十分有利。所以,新能源汽车当然有未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⑵ 补贴政策为什么改了!新能源汽车何去何从!
小编了解法国汽车生产商psa首席执行官唐唯实向媒体透漏,欧洲要求降低汽车co2排放及要求车企走向电动化的计划可能会威胁到欧洲汽车行业1300万份就业岗位,并且会对亚洲市场非常的有利。
新能源补助有所改变
根据国家政府的最新规划,到2020新能源汽车补助政策将会有所改变,关于2019新能源车补助减少的消息就成为了车企和购买者关注的热点,结果一看2019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太厉害,2020年新能源补助将进行大变动,到时新能源汽车将重新洗牌,传统汽车新能源领域所受到的冲击没有新造车势力大。像不像口头嚷着18岁成年后老子就不管你,但是转身却给孩子找工作、张罗对象的父母?
中国新能源遥遥领先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助政策实施期限将延长至2022底,新能源汽车行业:2019补助或将加速退坡,仍坚定看好电动化趋势,还有不少人讨论30万元补助红线是否合理,是否为间接助力特斯拉打压自主品牌电动车等,在新一轮的补助政策实施之前,政策为各方企业预计留出了三个月的缓冲期。
2018年年底电动车供不应求,与往年情况有些相似,车企和购买者在2019新能源汽车补助进一步退坡前抢闸,赞成的观点大家都一定听了很多,比如高瞻远瞩的:在国家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期,通过很多扶持政策加速新兴战略产业的高速发展,是非常明智的决策,还有以事实说话的,正是政府从10年前就开始大力扶持和强势补助,才有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领先全球的局面。
购买者最关心的话题
中国汽车市场如今被公认为智能化、数字化、电动化等新技术的热土,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而且欧美都跟在中国后头效仿,起头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助,有的甚至补助到2025年,根据根据国家工信部的规划规划,到2020,新能源汽车补助政策将全面退坡,关于2019新能源车补助减少的消息就成为了车企和购买者关注的焦点。
听上去挺有道理,但小编仍是觉得反对的声音肯定更有力气,新能源车的新一轮竞争中,中国完全有可能弯道超车,希望在比亚迪,恒大,根据国家工信部的规划,到2020,新能源汽车补助政策将全面退坡,关于2019新能源车补助减少的消息就成为了车企和购买者关注的焦点。
汽车技术越来越成熟
从政策上看,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助政策相比于之前有所调整,纯电动车型的补助政策调整提高了的技术门槛,并细化了包括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能耗水平补助的技术指标和档位,从电补助要求的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等技术门槛逐年提升就能看出,对全球汽车行业而言,我国电动车真正全球领先的,应该预示着未来的竞争不会只限于互联、电池或续航里程等很多的层面。
而是涵盖设计、互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服务化各个领域的整合能力,整车车企最高可获奖励5400万元据了解,《奖励办法》奖励对象是注册地在大厂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三电”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电控、电机)生产企业,核心技术自己掌控才好车企自建电池厂成趋势受限于行业规模的经济性,真正完全掌控三电、芯片等核心技术的车企。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是否达到大规模商业化的标准,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占比猛进,零部件等技术也在慢慢的成熟,制约整车成本的只剩下动力电池这一座大山。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多久才能普及,将以动力电池何时大规模商业化为首要前提,上牌量居于前列的都是北上广深这样采取严格汽车限购措施,但是车企也要在汽车完成销售、开票、上牌之后才能去申请,很多一二线城市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者是为了号牌不得不买,这也是未来车企的前进方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⑶ 2018新能源销量直线上升,汽车总销量却不容乐观,下滑在哪儿
目前来看,国家还是力推这个行业的,而且油价不是又涨了!所以新能源会很可观。
⑷ 面对补贴退坡,国产新能源汽车该何去何从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去年讨论比较热,正如笔者此前谈到的,新能源汽车属于“政策导向市场”,补贴只是导向的手段,退坡是个必然的过程,现在谈论的话题不是“退坡与否”,而是这种退坡时机是否成熟。我们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只占据整个汽车市场份额极小一部分,不过,增长速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较为乐观,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快速增长,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85万辆,销售7.48万辆,比上一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比上年分别增长2.4倍和2.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比上年分别增长8.1倍和8.8倍。
针对这样的情况,相信这些车企应该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2019年会把重心放在紧凑车型和中型车身上,毕竟电池成本占比更低,受到补贴退坡的影响更小。其次,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不断提高,买车不再满足于代步使用,它们也希望在空间和续航方面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紧凑车型会在2019年迎来爆发,从而取代微型电动车的地位,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中流砥柱。
⑸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面临该何去何从
首先,电动汽车相比于传统烧油汽车来说更加环保。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废气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对石油资源的过度消耗所引起的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电动汽车采用电能作为动力来源,而电能的获得方式多样并且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极其有限。同时,电动汽车完全可以摆脱对石油等非再生能源的依赖,而且能逐步实现对大气的零排放。因此,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电动汽车无论是从汽车行业的发展,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变得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已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和引导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
⑹ 取消动力电池“白名单”的国内新能源汽车该何去何从
而对于“独角兽”宁德时代来说,2018年更是快速扩张的一年:IPO上市,进军欧洲、在德国建立工厂,签下宝马10亿欧元订单,拿下本田56GWh大单,进入戴姆勒、捷豹路虎、大众、本田、日产等国外车企供应链,与上汽、长安、北汽新能源、江铃、东风、广汽、吉利等国内车企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显然在国内已形成了动力电池一家独大的局面。
随着新能源补贴的断崖式退坡,无疑,中国动力电池的“白名单”取消后,松下、LG等国外的电池巨头重新杀进国内市场时,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谁将会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呢?当面对国外早些年已经投入生产的811电池,国内动力电池厂商近两年才开始投入研发的差距,国内动力电池厂商该如何追赶国外的电池技术?而当电动车的安全性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时,中国的动力电池技术是否真的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呢?
或许,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这些问题才是这些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们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