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发展现状
① 新能源车充电桩的规划现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引言: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要求主要就是对于充电桩的规划现状,要知道现在新能源充电桩规划现状主要是因为我国是以小区为主,而且物业情况也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停车位现在也比较紧缺,所以是很难去发展一些公共充电桩,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如果无法充电,那么就没有办法去开车。现在主要问题就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是比较多的,但是充电基础数量还不足,是没有办法去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所以这样就很容易降低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再加上现在充电设施规划还不完善,很多信息是不被用户所知道的,所以也存在着很多充电桩被闲置的情况,就会导致非常多的问题出现。
总结
最后对于充电桩的问题,相信在未来很快就能够得到解决,现在各个企业也都加大了对于充电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消除一些安全隐患,提高充电桩的服务质量。
② 共享充电桩产品发展现状怎样
随着电动汽车普及,共享充电桩产品是朝阳产业。
③ 电动车充电桩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稍微大点的城市,都会在商场,小区,公寓配自动充电桩,就拿我工作的杭州来说,我前前后后换了好几个小区住,都配有自动充电桩,而且每天都是满员的,价格在一块钱三小时,两块钱六小时,三块钱九小时。现在都不让私自接拉插座,这个会推广,发展前景不错
④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产业发展如何
据电动君了解,中国充电站的保有量从2010年的76个以年复合增长率90.2%增加到2015年的3,600个。同时期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从1,122个以年复合增长率87.7%增加到49,000个。除了公共充电桩,2015年私人充电桩保有量接近50,000个,商用充电桩(用于公共汽车、物流车辆、企业和公共机构)合计约50,000-60,000个,从而使国家的充电桩总数高达近160,000个。
具体情况如下:
电动君点评:
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扶持以及企业投入增加,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近两年迎来了跨越式发展。而且我国发展以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路径日益清晰,这意味着充电桩后续将不可避免地迎来建设高潮,并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显著投资机遇。
⑤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发展现状如何
⑥ 智能电动汽车充电桩发展前景怎样
这个还是不错的,不过有很多充电的。
⑦ 汽车充电站行业的前景怎么样
汽车充电站行业的前景非常好。
早在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布《关于加快电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的基础设施。充换电站数量要达到1.2万个,充电桩达到480万个,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直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40亿元。
如此巨大的产业蛋糕,各个大小企业纷纷跃进。想方设法建立充电点,先把坑占着。各大企业都是看好这个行业的潜力,希望以后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以后行业有新的发展机会,也可以有所收获。所以在产业后期的发展中,各大企业必定会经历一次洗牌,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会被洗掉,留下的是资金实力强,规模大,决心大的公司了。
首先,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以上,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本配套设施,也必不可少。
其次欧洲各国以及我国个别省份相继给出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我国在2018年4月份也已实施双积分政策,国内很多车企已经开始向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转型,从这一系列的政策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最后,充电桩的建设也已纳入到市政建设中,新建小区以及公共停车场必须预留充电桩建设位置,个人认为,充电桩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拓展资料:通信方式
电动汽车充电桩属于配电网侧,其通信方式往往和配电网自动化一起综合考虑。通信是配电网自动化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区域不同、条件不同,可应用的通信方式也不同,具体到电动汽车充电桩,其通信方式主要有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
(1)有线方式
有线方式主要有:有线以太网(RJ45线、光纤)、工业串行总线(RS485、RS232、CAN总线)。
有线以太网主要优点是数据传输可靠、网络容量大,缺点是布线复杂、扩展性差、施工成本高、灵活性差。
工业串行总线(RS485、RS232、CAN总线)优点是数据传输可靠,设计简单,缺点是布网复杂、扩展性差、施工成本高、灵活性差、通信容量低。
(2)无线方式
无线方式主要采用移动运营商的移动数据接入业务,如:GRPS、EVDO、CDMA等。
采用移动运营商的移动数据业务需要将电动汽车充电桩这一电网内部设备接入移动运营商的移动数据网络,需要支付昂贵的月租和年费,随着充电桩数量的增加费用将越来越大;同时数据的安全性和网络的可靠性都受到移动运营商的限制,不利于设备的安全运行;其次,移动运营商的移动接入带宽属共享带宽,当局部区域有大量设备接入时,其接入的可靠性和每个用户的平均带宽会恶化,不利于充电桩群的密集接入、大数据量的数据传输。
⑧ 新基建下对充电桩建设形势展望
【精品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仝宗旗
(中国电动 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
一、国内充电基础设施政策分析
为加快国内充电基础设施的推广建设,规范行业 健康 发展,更好支持新能源 汽车 推广,相关部门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表1 涉及电动 汽车 充电设施政策汇总
为加强规划指导,《电动 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提出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 汽车 充电需求。并将全国分为加快发展地区、示范推广地区、积极促进地区三个区域,明确分区域建设目标。并要求“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 社会 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每2000辆电动 汽车 应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
由此可见,制定政策的整体预期是电动 汽车 与充电桩的比值达到1:1,同时有一定数量的集中充换电站来完善充电服务。
图1 “十三五”期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分区域建设目标
电动 汽车 从结构区分,主要可分为纯电动 汽车 和混合动力 汽车 两类,其中,纯电动 汽车 (非换电模式)对充电桩的依赖度较高,其整个生命周期主要通过充电桩来完成能源补给;相较而言,混合动力 汽车 对于充电桩的依赖度偏低,混合动力 汽车 又可分为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PHEV)和非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MHEV),其中MHEV完全不通过充电桩来进行能源补给,而PHEV也只有少数情况下通过充电桩来进行能源补给。从技术原理上分析,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电动 汽车 都需要充电桩来服务。
电动 汽车 从车型区分,可分为商用车和乘用车,各自的充电场景有别。商用车中,纯电动商用车占绝对主导地位,主要可以分为纯电动公交车、纯电动客车、纯电动货车、纯电动环卫车等。商用车使用频率普遍较高,对充电桩有更强烈的需求,主要通过公用类充电桩和专用类充电桩完成能量补给。乘用车存在个人自用和商业运营两种情况,其中,个人自用乘用车由于使用强度不高,且普遍有较固定的行程,如能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基本上可以通过较低充电功率的私人充电桩完成日常充电,并通过公用类充电桩完成应急补电;用于商业运营的乘用车,由于使用强度较高,行程不固定,虽然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可以每日对车辆进行一定程度的能量补给,但是其对公用类或专用类充电桩的需求依然强烈。乘用车中,纯电动乘用车占比较高超过80%,这其中又有较大比例作为共享 汽车 、网约车电动投入使用。
结合行业企业反馈,各类电动 汽车 对于公共充电桩(公共包含公用类和专用类)中的直流充电桩的需求情况不同。纯电动公交车、纯电动客车对直流充电桩需求比约为5:1,纯电动物流车、纯电动环卫车对直流充电桩需求比约为7:1。新能源乘用车对直流充电桩需求比约为20:1。由于交流充电桩充电功率普遍较低,充电速率较慢,预测未来公共交流充电桩主要布局在商超停车场、居民区停车场以及各种分散式停车场,同时也会与直流充电桩进行搭配建设。公共交流充电桩主要以辅助身份与直流充电桩共同搭建公共充电网络。从近一年的公共充电桩中交流、直流充电桩月保有量和月增量分析可以发现,其比值为6:4,预期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都会维持在这个比值。而私人充电桩也难以实现电动 汽车 与充电桩的比值达到1:1。
综上分析,未来电动 汽车 与充电桩的比值将不会维持为1:1。
二、我国充电桩发展现状
1.近五年整体发展情况
2015~2019年,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持续增长。2019年底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51.6万台,是2015年底的近九倍。截止2020年4月,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已经已超过54万台。我国充电市场规模已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2016、2017年新增公共充电桩数量保持在9.1万台左右。2018年增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增加14.73万台,2019年有所放缓,公共充电桩新增12.89万台。放缓直接原因是新能源 汽车 销售数据低于预期,主要原因是充电桩利用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企业的积极性。
图2 2015~2019年新能源 汽车 总销量与公共充电桩保有量比值变化
图3 2015~2019年新能源 汽车 增量与公共充电桩增量比值变化
2015~2019年新能源 汽车 总销量与公共充电桩保有量比值维持在8上下,2016年后比值缓慢上升。2016年新能源 汽车 增量与公共充电桩增量的比值为5.55。2017年、2018年维持在8.5,进入2019年上升到9.36。随着充电市场的日趋成熟,运营企业已经摒弃了跑马圈地式运营,开始采取按需发展,适当先行的策略,车桩增量比值在增大。
2.公共充电桩地域分布现状
我国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公共交、直流充电桩数量分布(见图4)。
图4 各区域公共交、直流充电桩数量分布图
华东地区不管从公共交流桩、公共直流桩还是公共充电桩总量看都是七大区域之首,公共交流桩占比稍高;其次是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公共交流桩和公共直流桩。西北地区由于人口稀疏和 汽车 保有量较低,导致其公共交流桩和公共直流桩数量都较少;东北地区主要由于过低的温度不利于电动 汽车 的推广,从而导致此地区公共交流桩和公共直流桩的数量都排名垫底。
华东地区分布着将近一半的公共充电桩,总量超过24万台,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分别占比21%、13%,数量11.4万和7.2万,这三个地区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43万,占比接近80%。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分别有4.6万和3.4万。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占比仅为4%和2%。
3.各充电运营企业规模及市场占有率情况
截至2020年3月,全国规模充电运营企业(运营超过1000台)24家,共运营公共充电桩538554台,占比99.42%。
图5 规模充电运营企业-运营充电桩数量
全国前十名充电运营企业共运营497760台,占比91.89%。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这三家运营企业处于第一梯队,共运营充电桩371732台,占比达68.63%。头部运营企业处于绝对市场主导地位,是新能源车主充电的主要服务商,但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充电运营行业还处在百花齐放的阶段,初具规模的运营企业数量繁多,需高度关注充电运营企业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充电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三、新基建下充电桩建设形势思考及建议
1.充电桩发展存在的问题
电动 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近几年各区域充电桩发展情况看,加快发展地区、示范推广地区和积极促进地区间差异明显。三个地区规划建设目标占比分别为加快发展地区52.08%、示范推广地区45.83%、积极促进地区2.08%。而根据2020年4月中国充电联盟所统计的数据,加快发展地区75.33%、示范推广地区22.82%、积极促进地区1.24%。涵盖了东部沿海省份的加快发展地区分布着更多的充电桩,示范推广地区和积极促进地区这些省份的充电桩建设数量更少,数量不仅远低于目标建成数量,占比也远低于目标占比。充电桩运营企业布局公共充电桩的积极性,主要由当地保有的电动 汽车 对充电桩的需求而定,这也是导致三个地区间公共充电桩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对不同类型电动 汽车 车主建设私人充电桩意愿收集后发现,相较于纯电动 汽车 车主来看,混合动力 汽车 车主对于建设私人充电桩的意愿不是很高。此外,充电桩未能全部顺利充电、充电桩利用率较低、私人车主难以随车配建充电桩比例较大也是主要问题。
2.基于新基建对充电桩发展的思考
(1)高可靠性、长寿命是新基建下对于充电桩的基本性能要求
传统基建“铁公基”中的房建、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设计寿命通常为50年,由于设计使用寿命较长,在适度超前建设部署的前提下,可以满足后期延迟到来的经济发展需求。而对于充电基础设施,当前充电桩产品的设计寿命通常在10~15年左右,质保年限通常为1年,与传统基础设施50年的设计寿命相差甚远,难以满足新基建形势下对于基础设施超前部署的高可靠性、长寿命的刚性需求。
充电桩的使用寿命与多个因素相关,既与产品本身的整体设计、物料选型密切相关;又与产品的使用环境、操作规范密切相关。充电桩系统设计需要满足不同阶段、不同车型充电对于功率大小的需求。在产品设计方面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当前布局阶段单桩配置功率不宜过高,后期扩容阶段通过简易措施便可提升单桩容量。
(2)电网协同、双向化是智能电网对于充电桩的调度功能要求
智能电网概念自提出以来,在不同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我国通过多个示范项目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在配用电领域,智能化终端设备和智能仪表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关键设备。充电桩作为配用电领域的核心设备之一,必须通过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与电网的有机融合及协同,使充电桩具备可调度能力,并能与电网实现双向互动,紧急情况下为电网提供功率支撑。
(3)充储结合、柔性化是智能电网对于充电桩的技术弹性要求
在城市配电网中,随着充电负荷的急剧增加,电网峰谷差日益加大。如果完全采用配电网增容方式去解决,则会面临着投资风险大和设备利用率低的棘手问题。即使采用有序充电技术,也受制于用户使用习惯、价格弹性系数、时间窗口等多因素限制而难以达到最佳效果。为了延缓设备增容,可以利用储能系统与充电桩相结合,提升充电设施的弹性,降低对电网的峰值功率需求,实现充电桩的柔性接入电网。
(4)无感充电、人性化是充电用户对于充电桩的互动体验要求
与传统电气设备、加油枪不同,充电桩作为新能源 汽车 时代用户频繁自主操作的一种电气设备,既要充分考虑其安全可靠性,又要在智能化时代下建立与用户的体验关系。国内当前应用的充电桩系列产品,多为传统工业时代的产品设计思路,对于用户体验考虑不足,普遍存在操作复杂、信息不直观、交互体验不好等问题,不能满足未来场景用户高频次交互的体验需求。
在未来的场景中,无论是集中式充电场站还是分散式充电设施,充电桩均会成为一个高频次操作的电气设备,需要更新设计观念,实现无感充电,提升充电设施的人性化特质。
3.对充电桩未来发展的建议
新基建给充电桩行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战略机遇,紧抓 历史 机遇,引领行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必将促进中国充电桩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及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将充电桩的安全性放在第一要务,只有将安全风险控制到最低,才能更好促进行业长久发展。
(2)全行业需明确充电桩是为电动 汽车 服务的基础设施,需加强车企与桩企间的技术交流,增加车桩充电匹配性测试,不断优化车主充电体验,加深充电过程中车桩的数据交互,同时促进双方在 汽车 销售后市场合作。
(3)充电运营商应更多关注公共充电桩的整体性能,提高充电服务整体水平。运营商应加强彼此间的互联互通,解决找桩难、充电体验差和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并存的问题。
(4)推进产业标准化,尤其是充电桩产品的标准化,收集行业各方意见,尤其是要高度关注车企的意见。
(5)重点关注小区内充电桩的建设问题,相关方要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动小区内充电桩的建设工作。提倡私桩共享,促进小区内电容的有序调配。
⑨ 汽车充电系统发展前景怎样
汽车充电系统发展前景:
2019年3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地方财政补贴对象由车辆购置改为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桩有望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充电桩行业现状如何?驱动力和阻碍何在?未来又将趋向何方?
一、充电桩是为电动汽车提供交/直流电的充电装置
充电桩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其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相连接,输出端通过充电插头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充电桩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可以固定于地面或墙壁。
交流桩通过车载充电机充电,输出功率一般为7kw,单桩制造成本仅为800-1200元,但充电时长8-15小时;直流桩直接为电池充电,功率在60kw以上,满电状态仅需20-150分钟,但单桩制造成本约5万元,且会对电池造成损伤。
二、中国充电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8年11月,发改委、国家能源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计划》中指出力争用3年时间大幅提升充电技术水平,提高充电设施产品质量,加快完善充电标准体系,全面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显著增强充电网络互联互通能力,快速升级充电运营服务品质,进一步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和产业格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8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处于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仅仅达1.8万台,2016年后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达到14.1万台。到了2017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增长超20万台。截止至2018年全国充电桩数量为29.9万台,同比增长39.72%。进入2019年3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38.4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21.9万台、直流充电桩16.4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0.05万台。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度的提高,未来电动汽车充电桩将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2012-2019年3月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六、中国充电桩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智慧慢充桩+大功率快充站”充电设施体系是行业未来走向
1、交流桩仍是电动汽车最主要充电方式,引入智慧充电系统有望破解电网负荷不足问题。住宅小区以及工作、娱乐和消费场所是交流桩主要落地场景,智慧充电系统通过有序充电和调整功率实现错峰充电,在电力不扩容的情况下实现“一车一桩”的电力配置。
2、直流快充站满足临时性、应急性充电需求,大功率充电是其关键支撑技术。大功率充电技术可实现“充电10-15分钟、续航300公里”,充电便利性有望比肩燃油车加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⑩ 充电桩行业未来几年的前景怎么样
充电桩保有量情况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备受瞩目,但是充电桩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里程焦虑仍然是掣肘的“短板”,因此,其入选为亟待突破的新基建之一。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1.9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为51.6万台,私人充电桩数量为70.3万台。2020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6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加1.5万台,私人充电桩增加1.1万台。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