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能源汽车总经理
❶ 三巨头齐聚京城,车展前要搞事情
ARCFOX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 俞晨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ARCFOX αT有着工况653km超长续航、4.6s百公里加速度、0.27Cd国产SUV同级最低风阻系数,全息座舱科技,以及近L3级自动驾驶等产品表现,有着如此亮眼数据的ARCFOX αT能否闯出高端智能纯电SUV市场一片大大天地,值得我们期待。
❷ 市场销量持续回暖,北汽蓝谷卡位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
在持续反复的疫情笼罩下,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在巨变中超车前行。根据中汽协的预测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有望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7%。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先行者,已历经1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洗礼的北汽蓝谷,又将如何应时而动、提前卡位?
2021年,北汽蓝谷毅然按下转型变革的加速键,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在组织架构、品牌定位、产品结构等方面全面发力,走出了一条浴火重生的“二次创业”之路。
此外,北汽蓝谷持续拓展换电业务,为破解行业痛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助力。目前,北汽蓝谷已在北京、厦门、兰州、广州等22个城市投放约3.3万辆换电式电动车,累计建成配套换电站277座,数量全球第一。其中,北汽蓝谷在北京市投放换电出租车2.4万辆,建成165座充换电站,城区平均服务半径2.78公里、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营。接下来,北汽蓝谷换电业务将在11个试点城市重点发力,同时推动各省会城市的落地推广。
前IBM董事长路易斯·郭士纳曾以《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讲述一个昔日的产业引领者成功转型的故事。北汽蓝谷则正在为我们讲述另一个关于“大象跳舞”的故事。
❸ 北汽蓝谷巨亏损29亿,只因销量下滑所致
10月29日晚间,北汽蓝谷(SH600733)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9.22亿元,同比下降78.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亏损28.84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3.13亿元,同比明显扩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❹ 北汽新能源与协众国际合作北汽集团将入主协众董事局
7月31日,协众国际与北汽集团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继续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空调制系统。北京新能源汽车公司总经理郑刚表示,此前他已经与协众在供应链方面进行了合作,这种战略合作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提升竞争力的目的。北汽集团子公司海纳川香港投资上月入股协众,持股比例为33.16%,为第一大股东。董事长韩永贵表示,目前没有推动海纳川上市的计划,也不会由协众上市。主要是由于目前上市时间不成熟,加上海纳川资本构成复杂,暂时没有迫切的资金需求。他强调,上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继续表示,海纳川入股协众,是为了实现整车与零部件的合作,增进互惠互利。合作也有利于北汽集团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战略的实现。他预测北汽集团即将进入协众董事会。对于北汽集团上市的进展,他指出,进入资本市场是BAIC的目标,一切按计划进行。收购协忠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具体时间表尚未公布。
❺ 国创中心原诚寅:汽车企业该如何实现联合研发丨共话新十年
【编者按】2020年,是一个新十年的开端。这个新十年,将是汽车产业新四化转型变革成果落地的关键时刻,虽然方向明确,但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
尤其是在这个产业变革的关键时刻,全球汽车企业都进入了困惑期和探索期。电动化路线依然摇摆,智能汽车到底如何定义,无人驾驶到底能产生多大价值,人类的出行还将如何改变?
新的十年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探寻。新春伊始,万物复苏,车云携手移动出行创新智库,共同推出特别访谈——共话新十年。
本期是系列访谈的第四期,车云网创始人程李对话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原诚寅。
遵照这样的原则,国创中心根据自身实力聚焦到非常明确的几个方面:第一,打造一个真正开放开源的整车验证平台(包括实体车和数字孪生);第二,下一代汽车电子域控制器架构;第三,在燃料电池领域关注与整车匹配的控制策略。此外在智能网联层面上,国创中心聚焦于感知融合层面。
在中国,与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相关的研发公司数以千计,但不少企业所聚焦的领域和研发的产品多少有些千篇一律,而车企们需要的仍然还是能深入触及行业痛点的技术。
“没有必要去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我们只要找到行业痛点。这个痛点经过分析,大家有需求能推动产业落地,那我们就围绕这个痛点去发力。”原诚寅表示。
除此之外,国创中心还吸纳大量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发,例如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吉利等知名主机厂以及电池领域知名企业如宁德时代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创中心建设的牵头机构,北汽不仅向国创中心输送了很多核心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还在国创中心启动开放开源的整车平台建设时,拿出自身整车平台与国创中心合作,并与后者建立联合实验室,提供前期的硬件资源。
在原诚寅看来,北汽扮演的是一个“带头大哥”的作用。“北汽和相应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冲在前头的责任,这对于国创中心起步的成长、确立方向、形成基本的机制体制和运营是有帮助的。”
而在与其他包括车企在内的产业链企业的合作模式方面,多元化是主要关键词。例如,产业链合作伙伴与国创中心一同参与科技部或者地方上的项目是最直接的模式;国创中心通过整合车企实验室,开放给行业,向行业推广;国创中心联合车企在前瞻技术上进行探索。将核心环节的技术搭载到合作伙伴的车上,向车企推广,此外还包括人员的培养以及与车企联手推广技术向产业化加速转化,推动创业公司的成长等等。
除此之外,外国车企也在未来国创中心吸纳的合作伙伴列表当中。“我们一定要开放,一定要跟国际水平对接,大家关起门来自己搞是没有竞争力的,我们要把国际上的优质领军技术人才引进来跟我们合作。”
在国创中心的规划里,未来其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这样不单单是一个车企占绝对的主导的地位,也有零部件企业,甚至还有可能和汽车行业之外的力量去融合,其他领域的企业也能够进来,这对国创中心来说也会更健康。”
技术和平台共享化将成为可能
国创中心要打造的是共用的技术与共享的平台。在原诚寅看来,平台的核心在于一定要支持多款车型,并且,在多款车型中一定要尽可能让零部件的兼容性提升。
在原诚寅看来,共享平台一定是可以实现的。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架构,当平台化达到高度的兼容时,整车厂可以发展“代工概念”。当年,北汽与麦格纳谈判成立合资公司时,原诚寅及其团队就已经提出了这一想法。
“把代工的概念做起来,如果有主机厂有产能过剩,别的企业需要开发他的产品,可以在通用平台基础上进行加工,他只要做代表他产品的特点的生产设计就行了。这样能有效利用产能,同时降低企业投入的风险。”
事实上,这正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趋势,平台化、模块化逐渐成为车企的技术核心。国际上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大众最新的MEB纯电动平台。
在国内,车企们也在积极推出车辆的模块化架构,例如吉利近两年内推出的BMA、CMA模块化架构以及纯电动专属架构PMA平台。尽管每种车型都具备属于自身的不同特点,但所使用的平台架构基本为统一平台。
“因为我们的判断,90%的驾驶者是开不出来区别的,而且也感受不到区别,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共性的平台化技术一定是在整车企业中会有市场的,而且这个东西还会继续延展,零部件也会变成子平台。比如说燃料电池就会有人提,有没有一个共性的燃料电池平台化技术?”
原诚寅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通过共享平台所生产的车辆将占市场整体的10%-15%。而随着平台化基本架构的逐渐成熟,产品开发周期也将压缩至30个月到36个月。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未来车企也将逐渐加快产品迭代速度。
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的趋势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残值问题饱受外界诟病,甚至成为消费者不愿意购买的重要原因,在原诚寅看来,关键原因在于车企没有打通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但问题的本质在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服务体系。
原诚寅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趋势:
第一,受大趋势影响,新能源汽车整体还会保持增长。
第二,在增长的前提下,产品结构将迎来调整。随着补贴退坡,客户为导向的产品定义会对于销售产生巨大的影响。整车厂需要明确定义目标用户需求。
第三,智能化的技术会快速的上升至应用层面,但是L4以上的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周期要走。辅助驾驶功能将更加完善。
第四,目前占主流的基本为纯电动产品,未来会出现燃料电池、增程式、以及48V微混动力车型,供给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第五,除了对私人销售,网约车与共享汽车将迎来数量上的剧增。“卖车不再是车厂唯一创造收益的路径,一定是从简单的产品制造商,向产品加服务提供商去转型,整车厂一定要把出行服务做起来。”
车云小结:
传统燃油时代,平台化与模块化是车企实现大规模生产,摊销成本的重要手段。
当产业变革,汽车以新的面貌、新的动力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软件与硬件的结合,让纯电动车时代下的平台化承载了比普通燃油车更大的意义。
车企间的联合研发,在国际上早已成为趋势,在国内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车企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并实现战略合作。
然而,类似于国创中心这样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让企业间的合作有了更多机制上的保证。
不过,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成果有限。除了北汽集团之外,其他股东方的参与感还较弱。如何真正实现车企之间技术研发的共创与共享,还需要很长的道路要走。
新十年,我们但见其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❻ 北汽新能源——一个最不像国企的国企
文/张锴
受新能源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影响,2019年新能源市场依旧已惨淡收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产销数据显示,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
纵然“寒风凛冽”,但北汽新能源依旧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据数据显示,2019年,北汽新能源销售150600辆,高居榜眼,而在纯电动领域更是继续蝉联国内第一的位置。
与此同时,伴随着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下北汽新能源也走过了自己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北汽新能源的发展史,也是整个行业发展的缩影。
或许正是因为北汽新能源稳扎稳打的进程之下,下一个十年,它依旧充满看点。1月15日,北汽新能源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举行了“十进制,新出发”主题战略发布会。在发布会现场,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仿列发布了北汽新能源“2029计划”,这意味着,北汽新能源又将向下一个十年发起总攻。
所谓“一个目标”,是坚持“一个卫蓝梦,两个世界级”的企业愿景;而“两大路径”,是打造行业命运共同体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三大举措,则是指构建数字化研发能力,丰富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深度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型谱,打造AI工厂、实现C2M的个性化生产。
面向未来十年,北汽新能源立足中国市场现状及自身资源禀赋,勾画出全新蓝图,开创“卫蓝之旅2.0”新时代。而这正是建立在10年“北汽人”的努力成果之上。回望这10年,北汽新能源愁过、哭过、也笑过,而曾经的选择和坚持,也终将成为其下一刻的荣耀。这就是北汽新能源,一个最不像国企的国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❼ 2019年产量仅4.4万辆,北汽新能源重提与比亚迪电池合作
电车汇 消息:1月15日,北汽新能源在亦庄蓝谷基地举行了成立十周年发布会,发布会上北汽新能源披露了诸多正在进行中的战略布局,其中包括与比亚迪等同行 探索 合作的可能性。“我们和比亚迪的电池合作正在探讨和评估中。”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马仿列表示。最近比亚迪新推出的刀片电池产品颇受关注,也让比亚迪能否以电池供应商的身份与车企同行展开更多合作受到关注。
北汽新能源的隐忧
2020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能源 汽车 补贴退出、特斯拉国产都被认为将改变现有竞争格局。作为电动 汽车 领头羊,北汽新能源虽然在2019年完成了全新品牌和产品阵营的梳理、升级,但压力值仍然较高。
电车汇依据北汽蓝谷公布的产销快报统计显示,北汽新能源2018年的累计产量为110069辆,当年的销量为158012辆,产销量差别并不大,但是2019年的数据却让人颇为意外,2019年北汽新能源累计产量为44337辆,当年的累计销量却是150601辆,产销量之间的差额超过了10万辆。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汽新能源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能过剩的迹象。
在此次庆典上,北汽新能源发布了“2029年计划”,其中就包括未来十年的电池规划——以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燃料电池“三位一体”的能源驱动系统构建多元化能源体系。
虽然大部分整车厂商强调“术业有专攻”,要专注于整车技术开发,但在国内整车厂商中,除了比亚迪,长城过去两年也开始高调打造自己的电池产业板块,同样推出了新的电池技术概念。国际上,大众等主机厂也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领域展开研发,通用、宝马都进入了电芯材料的研发领域。这使得这些主机厂同时具有了动力电池供应商的角色。
马仿列表示,与比亚迪的合作 探索 不仅仅在电池领域,运营、技术等方面都有涉及。随后他还补充说到“我们和长城也在合作”,马仿列认为,在共同做大新能源 汽车 蛋糕这个共同目标上,国内车企同行的合作共赢是大趋势。
北汽新能源与比亚迪之间的“恩怨”
电车汇依据2019年上险量统计的结果显示,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分列第一和第二,两家车企占2019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的31%,如果比亚迪能够成为北汽新能源的电池供应商,极有可能改写动力电池行业格局。
虽然此次北汽新能源提及与比亚迪的合作,但实际上,北汽新能源与比亚迪的互动并不是第一次,2018年2月,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亲自率队到访比亚迪,双方团队就三电系统、 汽车 电子、新能源车底盘等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展开交流,且就合作方向达成了高度共识。并称比亚迪方面希望与北汽新能源在一站式服务、三电系列产品、智能化 汽车 电子等方面建立更深入的合作。
一个月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 汽车 零部件展主题技术交流会在北京新能源 汽车 科技 创新中心(中国蓝谷)举行,此次交流会上,双方团队就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动力总成、 汽车 电子、元器件、车身附件、新能源车底盘等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展开深入交流。除了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到场以外,采购中心的部分管理人员一同参加了交流会。
在电池供应领域,北汽集团目前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供应体系。据电车汇数据智库统计,2019年1-11批新能源 汽车 推荐目录中,北京新能源车型电池单体供应商主要是宁德时代、孚能 科技 、国轩高科、力神这几家。
而北汽新能源想要抛弃这几家电池供应商寻找“新欢”也并不容易。以孚能 科技 为例,其动力电池不仅专供北汽新能源,并在2017年9月与北汽集团联合投资80亿元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而国轩高科更是北汽新能源B轮融资的投资方。只不过是北汽新能源“专属”电池pack厂近段时间陷入风波,不过双方的合作仍然保持,并无退出迹象。
同时与韩国SK合资的电池工厂也已于2019年12月竣工投产,后者生产的锂离子软包电池将为北汽集团高端品牌ARCFOX提供配套。但与众多厂商一样,由于电池是电动 汽车 核心零部件,而其技术的提升以及成本瓶颈的突破正在以多种路径展开,且主动权并非掌握在整车厂手中,因此,多元化的电池技术应用和合作成为包括北汽新能源在内的整车厂商的共同选择。
对于比亚迪而言,近两年除了发展新能源 汽车 整车业务外,也在推动核心零部件外供,尤其是动力电池外供,据电车汇统计,目前比亚迪已经给长安新能源的乘用车提供电池配套,给中联重科、蜀都、东风等企业的商用车提供电池配套。倘若比亚迪动力电池能够进入北汽新能源的供应体系,对于比亚迪的电池业务而言,也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文章摘自 电车汇 20200116 发自北京
❽ 北汽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打造“共享工厂”
在2018年泰达论坛上,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与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都提到了一个词“开放共享”。北汽新能源将开放制造、开放供应链,并且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安鹏基金,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资金、人才、技术等的竞争延伸到了整个行业运营、服务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与生态系统建设能力的竞争,甚至已经到了我国的本土品牌与跨国车企在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竞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单打独斗是没用的,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参与其中的企业可能涉及多个行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北汽的开放共享是具有前瞻性的。
大开放深融合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旋律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认为:“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轻量化特征的技术革命推动下,共享化、服务化、平台化为特征的模式创新作用下,整个汽车产业正在以超预期的速度发生深刻巨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这样一个时代的节点上,大开放深融合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旋律,走开放道路,谋共赢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对于时代之问的有力回答,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应对行业百年变革的真实写照。”
针对汽车行业的开放共享,徐和谊提出了三个观点:
第一就是要立足技术突破,全面强化研发领域的改革开放。当下的汽车行业正处于科技革命催生的产业链上,这要求我们从技术层面加快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倾斜。北汽集团已经在技术层面融入开放共赢,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为原则,联合共建世界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高地。
第二就是要围绕资源共享,加快实现产业链的开放合作。传统车企在整车制造方面的优势与互联网企业在把握用户需求的能力相结合,多领域协同共创汽车产业的未来。
第三就是要聚焦模式创新,探索生态圈的开放合作,打造品质消费新模式。北汽的朋友圈正越来越大,发展之路也越来越快。
北汽的“开放共享”战略如何走
如果说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的态度是面向整个汽车行业的,那么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的讲述则是把开放共享的战略落到实处的做法。
在技术上,重点强化开放和共享,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北汽新能源建立了共享共建共制共用的理念,并且将两款全新的电动汽车的平台向社会开放,通过向外部的服务来实现技术和创新的共享。
在制造资源上,北汽新能源愿意与全球的汽车的玩家和客户实现共享,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业务就是与全球领先的高性能汽车的制造商麦格纳公司合资成立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制造基地,未来将会向多品牌的客户开放。
在供应链的开放共享上,最主要的就是北汽新能源建立了自己的一体化动力总成公司,这家公司凝聚了九年的核心技术,在保证北汽新能源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服务于所有业内的同行。
最后是资本的开放和共享。北汽新能源参与投资的安鹏基金是北汽在北京市的支持下建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基金,这个基金一方面是着重于前瞻技术和创新技术的开发,另外一方面是产业孵化和产业发展的投放。郑刚表示,北汽新能源热忱的欢迎技术拥有者和产业所有者跟来共同研究探讨。
北汽新能源一直坚持越开放、越融合的发展理念,与整个行业共同成长。
北汽已经实现的开放共享
尽管北汽的开放共享战略是在今年年初才正式提出,又在此次的泰达论坛上再次强调的。但是北汽的开放共享之路早已开启。
2017年10月,北汽集团与网络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宣布将以网络Apollo开放平台为基础,北汽集团车辆将借助网络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于2019年前后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车辆量产,2021年前后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车辆量产。除了网络之外,北汽还与科大讯飞、华为合作,发力智能网联汽车,并推动平台共享化。
2017年12月,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北汽新能源总部中国蓝谷。北京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的发起共建方达到15家,涵盖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通过开放共享促进技术升级,跨界打造了“共建、共治、共赢”的生态圈。
2018年8月,北汽集团与长城汽车基于零部件共享方面进行整合,在越野车的混合动力技术进行共享,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合作和横向融合,培育中国品牌自身的优势。
除了在产品制造上的布局,北汽打造的“轻享出行”共享出行平台也正快速成长。此外,北汽新能源基于国际化通用AUTOSAR标准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与国内外一流供应商展开全面合作,整合了全球的优质供应商资源来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三电控制系统。
正如徐和谊所言,大开放深融合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旋律,在开放共享上,北汽新能源已经拿出了实际行动,开放共享的态度也是诚意满满。可以预见,未来的北汽新能源将成为造车的孵化器。
❾ 【汽车人】卸任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马仿列“功成身退”
“马仿列加入北汽新能源事业6年来,无论身居何处,始终以身作则,高度服从组织安排,识大体、顾大局,主动担当、工作勤恳、为人正直、细致踏实、兢兢业业,为北汽的新能源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对马仿列任职期间所做出的努力、取得的业绩和无私的付出,北汽蓝谷董事会做出的评价,正是他过去多年工作的一个缩影。
文/《汽车人》管宏业
6月8日,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个人身体及年龄等原因,马仿列已向北汽蓝谷董事会提出辞去董事、经理的申请,且不再担任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职务,并获得批准。
春种一粒黍,秋收万颗子
自2014年3月加入北汽新能源以来,马仿列参与了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多个关键节点做出重要决策。特别是担任总经理成为公司一把手后,行业变化一日千里,市场形势剧烈变化。面对压力,马仿列扛起担子,加快产品开发和一系列生产经营重点项目推进,建成启用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夯实了新能源技术进化、产品升级的基础,并主导推进事业部制改革,进一步释放企业经营活力。可以说,正是在马仿列的带领下,北汽新能源在恶劣市场形势下不仅稳住了基盘,产品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产品向上、品牌向上”战略取得成效。
受整体车市下行、新能源补贴加速退坡、限行限购红利消退等因素影响,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出现首次同比下滑。北汽新能源2019全年累计销量15.06万辆,连续第七年斩获纯电动汽车市场销量第一。在行业普遍下滑的趋势下,北汽蓝谷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销量持平上一年,营收大幅增长三成。
产销不滑坡的同时,北汽新能源大力进行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产品竞争力,旗下A级以上车型销量占比达到80%,与上年同比提高了64%;已售产品均价超过12万元,同比增长超过50%,“产品向上”成效显著。以新一代EU系列为例,2019全年累计销售突破11万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单品销量冠军,也是国内惟一年销量突破10万大关的新能源车型。
随着高品质车型得到市场认可,北汽蓝谷的品牌影响力同步跃升。2019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中国500家最具价值品牌榜,北汽新能源品牌价值评估为372.65亿元人民币,位列第174名,成为连续两年惟一上榜新能源车企。因在质量管控上的出色表现,北汽新能源连续5年被评为CACSI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第一。
在品牌建设方面,北汽新能源聚合全球优质资源打造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ARCFOX,相继在日内瓦车展、上海国际车展推出后,受到市场强烈关注。另一方面,北汽集团整合旗下自主板块资源,焕新推出中高端BEIJING品牌,打造EU、EX等系列热销车型,以新能源、新技术为核心,推动北汽自主品牌全面创新发展。
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发生,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经营节奏。马仿列带领公司经营班子,第一时间投入战斗,成立领导小组和防疫专业小组,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确保了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
经历10年发展的北汽新能源,已经构建了符合现代化企业治理要求的体系化能力,已从最初行业先行者成长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叠加疫情及全球石油价格下跌影响,市场下行压力加大。但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发展前景依然向好。马仿列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可逆转,只是快与慢的问题,不会从根本上、方向上去动摇;此外,新能源产业已作为国家战略来发展,国家的决心、意志、政策支持不会变。
今年年初,在2020北汽新能源全球伙伴大会上,马仿列公布了北汽新能源的下一个十年计划,并提出了“一个目标,两大路径,三大举措,四大体系”的路线图。作为新能源汽车第一股,北汽蓝谷将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新、特为目标,立足技术创新,围绕“产品向上、品牌向上”战略,持续推动降本增效,坚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线,持续发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实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2.0阶段的“二次破局”夯实基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据北汽蓝谷董事会披露,马仿列今年已60岁,临近退休,加上长期高负荷运转和工作强度,近期身体健康状态不佳。出于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北汽蓝谷董事会同意了马仿列的辞职申请。他将继续以专家顾问身份留任。
工程师出身的马仿列一直保持着严谨缜密、艰苦奋斗的作风。从大学毕业开始干汽车至今整整35年。“我是学内燃机出身,毕业35年以来几乎在汽车企业各个岗位都工作过,对产品乃至产业都有相当理解。但随着新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变和环保压力下,使传统汽车必须向新能源化电动化转型,这种技术革命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不久前,他在给北汽新能源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写道:“没有岁月静好,惟有坚韧不拔。”他认为,当前世界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着颠覆性变化,从消费需求到产业特征都截然不同,朝着全面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快速转变。“守成不变只有死路一条,惟有未雨绸缪、主动变革,才能在大变革中求生存谋发展,最终在竞争中胜出,成为行业引领者。”
自马仿列提出辞职后,不少行业观察人士多少感到有些意外和不解。经过多年深耕调整,北汽新能源兵强马壮,品牌焕然,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最好阶段。高端品牌ARCFOX万事俱备正待上市,势必成为北汽新能源事业的又一生力军。在做足了准备工作后,大幕开启前悄然离开,体现了完全不计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这个时候卸职,马仿列完全是从工作角度着想,更有利于下一任领导者完整开展工作,有利于北汽新能源的发展。
“马仿列加入北汽新能源事业6年来,无论身居何处,始终以身作则,高度服从组织安排,识大体、顾大局,主动担当、工作勤恳、为人正直、细致踏实、兢兢业业,为北汽的新能源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对马仿列任职期间所做出的努力、取得的业绩和无私的付出,北汽蓝谷董事会做出的评价,正是他过去多年工作的一个缩影。(文/《汽车人》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❿ 昔日的自主“一哥”:北汽新能源 销量大幅下跌亏损严重
10月份,北汽新能源销量为2037辆,同比下降76.32%。今年前10个月,北汽新能源累计销量为23123辆。而在去年的1~10月份,北汽新能源的累计销量为106983辆。
1~10月份,北汽新能源同比下降了78.39%。
实际上对于北汽新能源销量的下跌,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对于现状并不好的北汽新能源来说,在这个时候推出ARCFOX品牌,虽然时机不好,但也是无奈之举。
在后期的文章中,车快评会详细分析一下北汽新能源旗下的这个全新的汽车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为车快评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且图文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盗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到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索取稿酬或者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