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做电动汽车的人
Ⅰ 绿源电动车的创始人
倪捷,浙江省东阳市人,现任金华市绿源电动车公司董事长,金华市政协委员,被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
“绿源公司董事长倪捷是代表电动车产业界的灵魂人物。他从一家小企业开始艰苦创业,以务实的态度开拓市场,并取得了成规模的研究开发成果,对中国电动车的技术发展有独到的见解”。这是“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简称IEEE)的文章对倪捷先生的评价。作为电动车行业的公益代言人,倪捷先生先后获得“先进社会主义建设者”、“2005年度十大风云浙商”、“2005年度中国工业经济十大新闻人物”、“2005中国工业行业领军人物”等诸多的荣誉与称号。
Ⅱ 蔚来汽车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蔚来汽车是一个有中国人创立的中国汽车品牌。
2014年11月,蔚来由李斌、刘强东、李想、腾讯、高瓴资本、顺为资本等深刻理解用户的顶尖互联网企业与企业家联合发起创立,并获得淡马锡、网络资本、红杉、厚朴、联想集团、华平、TPG、GIC、IDG、愉悦资本等数十家知名机构投资。
2015年,蔚来车队获得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锦标赛历史上首个车手总冠军。2016年,蔚来发布全球最快电动汽车之一的EP9,创造了纽博格林北环等国际知名赛道最快圈速纪录以及最快无人驾驶时速世界纪录。
(2)中国第一个做电动汽车的人扩展阅读
相关事件:
2018年8月14日,蔚来汽车赴美上市传闻终落实锤,其备受瞩目的财务数据也一并揭开神秘面纱。
根据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的F-1招股书文件,2018年1~6月,蔚来汽车实现总营收4599.1万元,其中汽车销售收入4439.9万元,净亏损33.26亿元。
截至2018年7月31日,蔚来汽车首款量产车型ES8已经交付了481辆,有超过17000辆ES8的订单未完成。
根据此前公开的计划,蔚来汽车在今年10月1日前要实现1万辆创始版ES8的全部交付。目前看来,离目标交付数字相距甚远。
Ⅲ 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创始人
中国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很早了,但是都没有量产,只是在实验室或者一直处在样车阶段,这算不上是创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应该是比亚迪的王传福。
Ⅳ 请问中国第一辆电动汽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者说是哪一年
第一辆乘用车应该是2008年比亚迪的F3DM-插电式
最早的纯电动汽车是比亚迪的E6在2010上的
Ⅳ 请问中国第一辆电动汽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者说是哪一年
1995年,孙逢春院士带领团队造出了中国第一款纯电动大客车“远望号”。1994年,首批200辆比亚迪电动汽车作为出租汽车在深圳街头亮相。试用过程后,经过改进和完善后,将批量生产,面市销售。
Ⅵ 叶文贵:电动车的开山鼻祖,30年前就差点在中国干出一个特斯拉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
在 历史 的大舞台上,人们最能记住的,往往都是追梦成功的传奇人物们。
像新全球首富马斯克,他的故事早已传遍大街小巷,疯狂的人生,天马行空的理想;
他的电动 汽车 版图之宏大,让人们一度认为,他会是继乔布斯之后,唯一能改变世界的人。
其实不然,早在30年前,就有一个中国人,已经开始构筑电动 汽车 的版图,差点就改变了世界。
他的一生比谁都精彩,他曾有着“温州第一能人”的美誉,他曾是温州第一经营大户,他发行中国最早的私营企业股票,他造出了中国首辆混合动力轿车;
一个农民白手起家,身价千万,却散尽家财闭门造车,只为了圆电动车之梦,关于他的故事,无论是在当年还是现在,大多数人依旧在用“太疯狂”“太超前”来描述着他的造车计划。
今天的故事,是一个执着于自己制造电动轿车的传奇农民企业家叶文贵,“唐吉柯德式”的造车梦。他是彪悍且诗意的,他是温州人浪漫务实主义的一个强烈侧影……
壹
浙江出过两个“中国首富”: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但在30年前,温州的首富却是苍南县金乡镇一个叫叶文贵的人。
在万元户都凤毛麟角的80年代,出身农村的叶文贵这时已经身价千万,但他不会想到,正是这辆承载了他梦想的电动车,让他从风光的山顶坠入事业的深渊。
他为梦想耗尽所有家财,甚至被吴晓波公开嘲笑“注定了将一无所获的荒唐梦想”“打造出来的实是一堆会跑的废铁”(《大败局》2001),其晚景不可谓凄凉寂寞。
彼时的叶文贵像是与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为虚妄的理想而活,败而不悔。然而让叶文贵没想到的是,这个曾与时代抗争的“堂吉诃德”骑士,如今却被证明了是一位真正与未来博弈的预言家!可惜可叹又可悲...
叶文贵1950年4月出生于浙江温州苍南县金乡镇。受家族经商文化熏陶的叶文贵从小就有商业头脑,经常会做一些小生意。
1969年,19岁的叶文贵到黑龙江七台河市插队,在国家号召致富时,浙商出身、精明能干的他很快就发现了商机:把那边的黑木耳运到浙江,再把浙江的茶叶、虾皮卖到东北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后来,他还利用东北优质廉价的木材资源,和几名老乡办起了锹柄厂。到1978年回乡时,他身上揣着六七万块钱,要知道那时的万元户,比现在的首富要让人羡慕得多。
贰
1978年底,回到老家金乡镇的叶文贵,进入文成县民政局所属的五金厂工作,但只在文城县民政局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放弃了铁饭碗,回到当时已是温州经济核心重镇的苍南县金乡镇,再次开起了工厂, 理由居然是:民政局工资只够抽烟,但我每天还得喝一瓶茅台,要花11块7。
此时的金乡,以铝制徽章、标牌为主的家庭工厂已悄然兴起,一面面招牌在召唤吸引着各地来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叶文贵发现商机多得是,金乡遍地是钱;
他先后创办了轧铝厂、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等6个厂,而且是办一个火一个。温州市场上,很快就只有叶文贵一厂独大,所有国营企业同类产品都悄无声息地撤了出去。
叶文贵重视技术创新,总是快人一步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他想方设法引进大学生进企业工作, 还无师自通地实行股份合作制,像模像样地发行了股票,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发行的私营企业股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叶文贵两次登上《人民日报》,他的事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 社会 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在叶文贵的厂子里转了三圈后,说他是“新型的企业家”; 加拿大机电教授教授鲍勃惠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看望叶文贵,赞叹说:“在中国农村,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
叁
在万元户还是彼时财富的代名词时,叶文贵已坐拥了千万元资产,成为了创业的典型,温州的第一位首富。
当时的温州市委书记也被叶文贵创业天赋和强烈的企业家气质所感染,在一次大会公开赞许他为“温州第一能人”。
到了1987年,叶文贵的包装材料厂年产值已超过一千万,这一年,后来成为中国首富的宗庆后还在乡下种茶,南存辉还在走街串巷补鞋,李书福还在做冰箱零部件;鲁冠球、冯根生他们也刚刚事业初成,而马云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正沉浸在落榜的沮丧中。
浙商博物馆前后收到过吉利、众泰、万丰奥特等多家知名浙商企业捐赠的 汽车 ,但是露天摆放的一个红色玻璃钢 汽车 车架壳子,却是人们最爱拿手机对着拍照的物品。这辆“破车”被拍得很多,却很少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家庭还为拥有一辆自行车而努力,桑塔纳也刚刚以天价进入中国;
而那时的叶文贵已经开始把目光放到了电动 汽车 领域,就算散尽家财也要造出最好的中国品牌电动车。
那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连小 汽车 想都不敢想的年代,只上过初中当年才38岁的叶文贵居然异想天开敢在乡下研发生产电动 汽车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认为他“疯了”,是在痴人说梦。
1988年,坐拥千万资产、风头正劲的叶文贵突然他停下手中全部生意,并拒绝所有人的拜访。
怀着雄心勃勃的理想和抱负,叶文贵决定摘取“工业文明皇冠上的明珠”——造 汽车 ,而且是几十年后的现在都够时髦的电动 汽车 。和他的造车相比,李书福只能算晚辈,那时的马斯克才17岁。
肆
彼时的叶文贵像是与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为虚妄的理想而活,败而不悔。吴晓波在走访了叶文贵之后,写到:“一个只有小学程度的中国农民耗尽了他的前途、生命和金钱”。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因为意识过于超前,技术也远未成熟,以及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等原因,叶文贵的造车梦破灭了。千万财富散尽,只留下一台红色电动轿车。
其研发出的电动轿车,没能实现商品化,最终因财力所限不得不于1995年中止了该项目。但如今回想,一个农民能在上世纪90年代造出续航达200公里的电动 汽车 ,在当时完全不输世界先进水平。
令人意味深长的是, 他的儿子在清华大学读的便是 汽车 制造专业,对他而言,自己的造车梦并没有终结。
什么白手起家、艰苦奋斗、闯荡天下、勇于创新在叶文贵身上都得到了印证,像是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胜利者勋章。
所谓“精神”,似乎更加偏爱成功者经验。人们总爱给创业者的历程挂上玫瑰色的光芒,使之成为某种符号或隐喻。至于失败的结局,难道就不值得说道了。
那么失败者的凯歌,又该由谁来唱呢?
可惜的是, 2017年3月13日凌晨5点,“温州模式”早期标志性人物,曾经的“温州第一能人”、首富叶文贵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8岁。
叶文贵去世当年,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扶持电动 汽车 ,规定公共停车场必须有专门的充电桩,购买电动 汽车 有一定比例补助。一年后,温州瓯江口新区生产出第一辆威马电动 汽车 。此时,距离叶文贵造出第一辆电动 汽车 已经过去二十八年。
谁又能想到,那个当年与时代抗争的“堂吉诃德”骑士,如今却成了与未来博弈的预言家!
时间可以掩盖一切,却无法抹去这段距离。这或许便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更是这个时代与叶文贵的距离。
如今,叶文贵一句不起眼的话始终在耳边盘旋。那是他站在他过去的铝板加工厂里说的一句话,“25年干的事情,现在还在干,还是有生意。”
这句话里充盈着他自己的骄傲与无奈,骄傲的是他25年前创办的工厂依旧活得有滋有味,无奈的是好像这个 社会 的改变并不如他预想中的快...
参考资料:
浙江日报《中国电动车开山鼻祖,浙商传奇叶文贵因病去世》、
浙商杂志《温州传奇首富离世,超前30年的造车梦,不是大败局》、
华商韬略《这位农民企业家,30年前就差点在中国干出一个特斯拉》、
钱江晚报《中国农民电动 汽车 第一人,前温州首富叶文贵辞世,他的一生太传奇!》、
温州晚报《温州传奇人物叶文贵走了!他在造中国首辆混合动力轿车时,马云在读师范,宗庆后在蹬三轮卖冰棍...》
Ⅶ 电动车是谁发明的
现今,电动自行车已风靡全球.其轻巧便捷,节能耐用,无污染无噪音,深受骑行者青睐.其经济造价,实用性能逐渐取代自行车,成为主流代步工具.据网载,全国大中城市拥有量突破百万辆,中小城市也在20-50万辆.上海,天津南北两大生产基地大量出口海外.笔者一个同学(原天津自行车厂),于2000年在古巴建厂.就地生产销售自行车和电动车.介绍说,中国不少厂家遍及拉美,非洲等国. 那么,如此热门的电动车发明人是谁呢?发明原理依据什么?我来告诉大家. 发明人:原天津自行车二厂厂长李其祖. 九十年代初期,全国自行车行业首先进行了助力车研究.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思路大都离不开"动力传动".即:电动机或汽油机通过链条带动后轮.也有前轮上方由汽油机胶轮与前带摩擦产生动力.由于其笨重,所需动力大,问世不久就慢慢淘汰了. 李其祖原籍上海,七十年代初曾任天津自行车厂动力科工程师,后升任该厂总工.全厂二十多条自动生产线,都由他担任主设计.后调任自行车二厂任厂长兼总工,期间,主抓总工办和开发办,万人大厂很快改变了落后面貌.(详情不在本文叙述) 在其主持工作期间,经常给年轻的技术人员讲授技术课,启发大家科研积极性.记得有一次,他讲到"永动机"问题.他说,永动机到底能否实现?现在无法肯定,但真正的助力完全可以实现.提示大家放弃原有的"动力传动"思维,在电动机原理上做做文章.一辆自行车加上人的重量,启动需5公斤推力,骑行起来因为有了惯性,(加速度)只需1公斤推力维持匀速.我们只要解决5公斤推力,助力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之后,大家苦思冥想终无结论...... 揭谜底那天,厂长拿来一台经改装的电动机,电动机转子中轴加长,分别由电机盖两侧探出10公分.接通电源,电机平稳的转动着...... "哪位看出点名堂了?"厂长问道. "......"静场. 接下来,他关闭电源,把电机两端固定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U型铁架上问:"看明白了吗?" 啊!场上气氛顿时热烈起来.议论纷纷. 当厂长接通电源后,电机的定子(外壳)飞转起来...... 原来是将电机的转子变成定子,定子变成转子啊!这么简单的道理,谁能想到呢? 时隔不久,天津的第一辆电动助力自行车问世了.
Ⅷ 第一辆电动汽车是哪个公司制造出来的
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是西门子发明的,在发明了电机之后西门子就很自然的将电机应用到马车上,做成了简易的电动汽车,当然,那时候的蓄电装置太落后,就发展成了后来的电车,然而电车机动性太差没能统治世界而被后来崛起的奔驰燃油汽车替代,随后出现了廉价的福特T型车彻底埋没了电动汽车。
Ⅸ 李斌哪里人
李斌哪里人
国籍:中国 ; 出生地:安徽
李斌(1974年6月22日-),中国著名企业家,出生于安徽,毕业于北京大学,蔚来创始人,现任蔚来董事长、CEO。 他与人联合成立北京南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后创办易车公司,并于2010年带领易车网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曾当选GQ杂志“2017年度人物”,被评为“年度企业家”。 2020年12月18日,《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发布,李斌位列第24名。
联合成立了北京南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中国主机托管服务商的先驱,李斌自1996年至2000年任其董事及总经理。
1997年创办北京科文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0年,李斌联合成立了北京易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从那时起至2006年担任该公司董事及总裁。
2002年底,李斌和曲伟海共同创立了新意互动广告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
2005年,易车公司创始人李斌先生担任易车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2020年6月,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为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并出任董事长一职。
现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CADA)副会长。
2020年12月31日,北京易车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李斌退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职位,由刘文华接任。
2021年1月5日消息,近日,北京易车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李斌退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职位。
2021年2月,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李斌退出公司法定代表人。
Ⅹ 中国第一辆电动汽车
加剧和汽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使传统内燃机汽车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石油消耗和进口量不断攀升,给油耗大户汽车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发展电动汽车的呼声迅速升温,不少知名的整车厂商都已宣布将很快推出自己的电动车产品,彷佛电动车的时代已经招之即来了。然而,电动汽车的技术现状和产业化前景究竟如何,电动汽车距离广大消费者到底还有多远呢?现实的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电动车的历史与现状 电动汽车的历史其实早于内燃机汽车。当德国的戴姆勒和本茨于1883年发明汽油发动机汽车时,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已于10年前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在1900年时,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相比还占有压倒性优势。然而此后内燃机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而电动车技术发展缓慢,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内燃机汽车后来居上,成为汽车行业的绝对主流。 目前,电动汽车技术也有了一定进步,在短途低速、城市公交及旅游区交通等特定用途已经得到应用,但是,主要由于电池性能和成本的限制,电动汽车在轿车领域内才刚刚起步,距离质量稳定、符合标准地大批量生产,依然还是“长路漫漫”。人们普遍青睐的高功率高性能电动轿车,更是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针对纯电动车续航里程严重不足的现状,有汽车公司提出制造双模电动车,即PHEV(可外充电式混合动力)。PHEV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并早已有了一些改装车、试验车问世。这种汽车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上增加了纯电动行驶工况,并且加大了动力电池容量,使车辆在纯电动工况下可行驶50~90km,超过这一里程,则启动内燃机工作。这实际上是介于混合动力汽车与电动汽车之间的一种过渡性产品,采用“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工作模式,特别适合于日均行驶里程有限且基本固定的工薪族使用。然而这种同样要采用内燃机的双模电动车,首先离不开传统发动机技术,因此和传统发动机一样要面对能源挑战,同时迄今为止也并没有产业化的成功实例。 电动车的发展瓶颈 近几年,我国对纯电动车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一些技术难点正逐步被克服,但是仍有很多业内专家对当前的电动车技术及其产业化前景存有质疑,归纳起来电动车的发展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动车电池 电动汽车对电池的要求极高,必须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电和深度放电的性能,而且要求成本尽量低、使用寿命尽量长。目前,铅酸电池作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因其成本较低,而且能够高倍率放电,依然是唯一可供大批量生产的电动车用电池。但是铅酸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和能量密度都很低,以此为动力源的电动车不可能拥有良好的车速及续航里程。其它较成熟的电池,如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虽然性能好于铅酸电池,但含有重金属,价格较高,且用完遗弃后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都不适宜大批量生产。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考虑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车的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优点:工作电压高(是镍镉电池、氢镍电池的3倍)、比能量大(可达165WH/㎏,是氢镍电池的3倍)、体积小、质量轻、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在锂离子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较被看好,这种电池虽然比能量不及钴酸锂电池,但是其安全性高,单体电池的循环次数能达到2000次,放电稳定,价格相对便宜(相比于钴酸锂电池),可能成为未来电动车动力的新选择。然而,即使是这种比较便宜的铁锂电池,其成本依然十分高昂。假如一款成熟的电动轿车按整备质量1.5吨、最高时速130Km/h,一次充电续驶里程200Km(60Km/h等速)来计算,所需的磷酸铁锂电池(76AH、工作电压320V)将重达350Kg,仅仅电池的价格就大约在10万RMB左右!即使在电池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汽车公司,对外也承认他们的双模电动车要比现有的同级别车型价格高出7~8万元。那么有多少消费者愿意花15万去买一款相当于夏利的动力的紧凑型车呢?这正是全世界电动车无法形成气候的根本原因之一。总之,目前尚无一种高性价比的电池能够同时满足电动车产业化的性能与成本需要。]二、其它技术瓶颈 1、电池使用寿命短而更换成本高:现在国内多数锂电池生产厂家提出免费质保期限只有一年,2008奥运会唯一指定锂电池供应商中信国安的锂电池,免费质保期限也只有二年。如前所述,即使是一辆性能相当普通的电动车,电池成本也要8~10万RMB,如果一年或二年后消费者要自费更换电池,其费用将是多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