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张存满
㈠ 新能源汽车距2020年目标还有多远
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
“在这5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显着成效,凝聚了多方共识、聚集了各方资源,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近日,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蓝皮书》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吴卫如是说。
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更是提议,有必要将2017年作为时间节点,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阶段性评估。
筛选出《规划》的具体目标一一作考。不过,作为指导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规划》的内容丰富而详实,难以简单概括或盖棺定论,因为,此次梳理内容指向的是《规划》中提出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保有量
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成效:有序递增
解读:对于2015年产销量50万辆的目标,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销量达到30.7万辆;2014年和2013年这一数据分别是7.5万辆和1.76万辆。2013年~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销售39.96万辆。再加上“十城千辆”阶段的示范推广,距离50万辆的目标不足10万辆,目标完成度超过80%。
而后两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序递增。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2万辆和2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2%和21.5%。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3万辆和2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8%和33.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为4.9万辆和4.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8.8%和12.8%。中汽协预计,今年完成70万~80万辆的目标问题不大。对于2020年200万辆的目标,多数业内专家都抱有很大信心。500万辆的累计产销量似乎也并不困难。
关键词充电设施
目标: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
成效:全面开花
解读:充电基础设施跟不上一直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障碍。不过,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花,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18.1万个。其中,城际高速快充站已形成“六纵六横两环”格局。去年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区域完成充电1.45万车次,充电量达12.3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15%。在私人充电桩领域,居民专用充电桩的建设矛盾有所缓解,整车销售企业配送专用桩的安装比例已达87.7%,较去年中期提升约10个百分点。
重点区域方面,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北京市推广新能源汽车数量为13.54万辆,与之相配套的充电桩建设数量为9.23万个。北京已经基本形成六环范围内半径5公里的公共充电圈。
18万公共桩、87%的专用桩安装比例、重点区域5公里充电半径,这些数字有力证明“车桩规模基本匹配,重点区域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基本满足需求”的目标基本实现,扣除实际应用中的便利性和经济性问题,95%的完成度算得上一个客观评价。不过,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建桩热和用桩冷并存,据了解,我国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城市中心区的充电桩几乎24小时不停充电,但位置偏僻的充电桩却几乎闲置,且闲置的充电桩数量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关键词动力电池
目标:到2015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Wh/kg以上,成本降至2元/Wh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Wh/kg以上,成本降至1.5元/Wh以下。
成效:任重道远
解读:关于动力电池,《规划》中的目标已经相对保守,2016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公布的一些指标对动力电池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50Wh/kg,系统比能量达到250Wh/kg,单体能量密度达到650Wh/L,系统能量密度达到320Wh/L,满足300km以上纯电动汽车应用需求,电池系统成本降至1元/Wh;到2020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200Wh/kg,系统比能量达到120Wh/kg,单体能量密度达到400Wh/L,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40Wh/L,电池系统成本降至1.5元/Wh。
7月初,中汽协副秘书长许艳华表示,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可以达到100~350Wh/kg。科技部部长万钢也曾公开表示,每隔四年左右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的能力密度可以提高一倍左右,成本可以降低50%左右。记者从市场实际运行情况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00Wh/kg左右,电池包120Wh/kg左右;电池包成本在1.5~1.8元/Wh,电池单体的成本在1元/Wh以下,基本完成了《规划》中提到的2015年目标。但这一目标并非2015年实现,而是滞后了1~2年的时间。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要达到《路线图》所提出的2020年目标,似乎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电驱动系统
目标:2015年目标为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kW/kg,成本降至200元/kW。2020年目标为驱动电机平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效:从有到优
解读:近年来,我国驱动电机产业保持了产销规模的持续增长,新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出现。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蓝皮书》称,我国驱动电机及电机控制器的集成度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指标逐步接近2020年发展目标。我国乘用车驱动电机产品功率密度已经达到3.3~3.6kW/kg,最高转速提高至12800rpm以上;商用车驱动电机转矩密度达到18N·m/kg以上,最高转速达到3500rpm以上;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到12kW/L以上,控制器效率达到98%以上。总体而言,我国乘用车驱动电机技术指标继续保持国际先进,商用车驱动电机技术指标保持国际领先,电机控制器指标正在迅速赶超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关键词燃料电池汽车
目标: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成效:黯然失色
解读:燃料电池技术方面,日本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丰田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已经量产并上市,在美国、日本其售价相当于一辆B级车的价格。在我国,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显然处于边缘地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还没有量产产品,个别企业样车的造价更是高出丰田量产车多倍。氢燃料商用车已经有示范应用,但在产品性能和售价方面仍有差距。2016年,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张存满曾表示,中国氢燃料汽车技术落后国外发达国家5~10年。
㈡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有哪些专业能评职称
1.Xi安汽车职业大学院系设置:汽车工程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系(省重点建设专业)、电子工程系、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系、汽车电子技术系(省重点建设专业)、汽车改装技术系、新能源汽车技术系、城市轨道与铁路工程系、铁路机车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铁客运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系机械工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 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车型方向)、保险专业(汽车保险方向)、会计专业、道路运输与路政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汽车检测专业、汽车电器维修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汽车服务与营销技术专业附属中学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汽车整车及附件营销、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车身修理、汽车改装技术(赛车方向)、汽车改装技术(赛车方向)2。 Xi安汽车职业大学专业设置。2019年新增10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所属院系名称为交通工程系路桥工程系新能源汽车系新能源汽车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车辆工程系汽车服务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数字媒体技术系物联网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智能制造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系城市轨道与铁路工程系市场营销系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汽车工程系、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系(省重点建设专业)、电子工程系、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系、汽车电子技术系(省重点建设专业)、汽车改装技术系、新能源汽车技术系、城市轨道与铁路工程系、铁路机车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铁客运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机械工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系、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经济管理系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车型方向)、保险专业(汽车保险方向)、 会计学专业、道路运输与路政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交通运输技术系汽车检测专业、汽车电器维修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服务与营销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车身修理、汽车改装技术(赛车方向)、汽车改装技术(赛车方向)3、 Xi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省级较好专业名单6序号专业名称层次及批准文号批准年份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2009)40号2009.122汽车电子技术(2010)32号2010.103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2011)55号2011.124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2012)45号2012 2010.056汽车应用技术学院级西汽院教(2010)1号2010.054、Xi安汽车职业大学简介Xi安汽车职业大学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本科交通职业大学,在国内较早获得国家计划统招资格。 学校位于Xi市临潼区秦王一路1号,建筑面积38.4万平方米。绿源校区位于古城Xi安白鹿原大学城,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有专兼职教师728人,全日制学生12000余人。
㈢ 安微汽车职院技术学院怎么样
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还不错的。
学院位于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安徽省汽车工业技工学校;2007年,升格为安徽汽车工业技师学院;2010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成立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据2021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总占地面积328亩,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学院下设2个教学系部,开设专业23个;现有校内专任教师155人。
院系专业
据2021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机电工程系和汽车工程系2个教学系部,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数控加工、广告设计与制作、商务礼仪、物流管理、仓储物流技术、幼儿教育、护理、安全技术与管理、智能控制技术等23个高职专业。
㈣ 智评2020 | 刘小稚:中国汽车大象结盟的时代来了
市场和客户是决定造车势力生路的关键。
文丨智库君
2019年,动荡中的中国汽车市场仍在继续下滑,存量时代的竞争已然开启,行业深度调整。
2020年,一只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扇动翅膀,一场席卷全国的疫情牵动着国人的神经,记忆中樱花缤纷的武汉蒙上了重重阴影。
汽车市场持续下行的迷雾尚未吹散,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又给中国汽车业带来了难以预测的影响。未来趋势何在?市场将走向何方?迷雾之中,应何去何从?
春节前,在《致敬2019|中国汽车的“成人礼”》一文中,智库君回顾了中国汽车产业所经历的非凡2019,希望透过中国汽车产业过去一年里发生的点滴事迹和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帮助中国汽车人更好地看清脚下的路。
近期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正式推出《智评2020|汽车产业的下一个黄金十年》特别栏目,邀请了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的专家们,对中国汽车未来的格局和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继上期邀请智库专家资深汽车媒体人钟师(《智评2020|?钟师:汽车需求还是回到本来面目》)后,本期将对话智库专家亚仕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刘小稚。
面对“黑天鹅”乱飞的2020年,刘小稚认为,合作必将是未来全球汽车行业的大势。
“汽车工业的发展很难独奏,只有合作,甚至可能是大象和大象之间的结盟。这将在技术研发、资源协调、投资布局、市场拓展、商业模式创新、国际运营等方面各自发挥优势。”
疫情对行业影响几何?
智库君:在销售端,疫情会对中国汽车市场造成怎样的冲击?影响会持续多久?会否加剧车市下行的幅度?
刘小稚:疫情一定会对中国汽车行业产生冲击,包括汽车研发、制造、供应链、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尤其是对供应链的打击,不仅对中国的汽车制造产生影响,甚至对全球也会产生深远影响。但是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不会因为疫情的出现而消失,中国拥有强大的市场和消费力,相信中国车市能够熬过这次危机。
当然,具体的影响程度和时间则要看这波疫情何时能够得到控制,库存/现金流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能否熬过这次危机。目前来看,武汉以外的地区疫情都已经得到初步控制,疫情对今年一季度的车市会有比较严重的影响,尤其是1月和2月,随着工厂的持续复工,预计3月份会有明显的起色,对于全年来说影响不会太大,春节过后本来就是汽车销售的淡季,疫情的发生会刺激一部分消费者的首购需求,疫情结束后这部分需求将显现出来。
智库君:在生产端,疫情会对车企、产业链的零部件供应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刘小稚:延期复工,生产线停滞,即使复工前期的生产效率也会受影响,疫情对车企的供应链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日产汽车由于中国零部件的断供导致停产就是最好的例子。再拿新能源汽车来说,关键的零部件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的供应能否跟上是关键,像比亚迪这种产业链整合度特别高的企业压力则会相对较小,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智库君:就细分市场来看,疫情会对哪些品牌、哪些价位区间、哪类车型造成更大的冲击?
刘小稚:从19年的车市来看,日系品牌,如本田,丰田,豪华品牌,如宝马奔驰,这些品牌本身就处于产线满负荷生产,供不应求的状况,这次疫情导致的延期复工,产线停摆对于它们来说会有较大打击。另外这次疫情将会刺激一部分对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高端车型的需求,未来这部分功能可能会是消费者较为关心的部分。
2020中国车市走向何方?
智库君:总体来看,您觉得中国汽车市场2020年,会继续下滑,还是回暖?
刘小稚:从目前来看,疫情导致2020年第一季度汽车市场受挫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但是为了应对这次疫情,各地都有望出台刺激车市的相关政策,所以我认为全年的角度来说影响并不会太大,全年小幅度下滑的可能性比较大。
智库君: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会回暖吗?市场的空间会增长多少?
刘小稚:随着特斯拉的国产化,合资企业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价格不断逼近燃油车,部分车型续航里程已超过600公里,充电设施的扩大布局,再加上2020年补贴退坡可能性不大,我看好今年的新能源市场。
智库君:您怎么看上汽和广汽之间的结盟?有哪些值得期待?又有哪些挑战
刘小稚:2019年我曾经说过,汽车工业的发展很难独奏,只有合作,甚至可能是大象和大象之间的结盟。这将在技术研发、资源协调、投资布局、市场拓展、商业模式创新、国际运营等方面各自发挥优势。
当然,如何有效的平衡协调双方的利益是合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智库君:您觉得中国车企间的结盟和“大众福特、FCA与PSA”这些国际巨头之间的结盟,有什么异同?
刘小稚:还是上面说的,产业到现在,没有独奏,只有合奏。这些结盟大同小异,时代发展的产物,有些是形势所逼。但合作能够直接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减小投资风险。这必将是未来全球汽车行业的大势。中国车企现在开始合作不算太晚。由于国企与国企之间的合作,达成合作意向可能会相对更容易,这应该是个优势,竞赛就看结盟后的领导力。
智库君:车企和互联网公司的关系错综复杂,目前,大多数车企都是同时与多家互联网巨头达成合作,而互联网巨头也是在努力扩充自己的朋友圈版图。您怎么看这种竞争与合作关系?
刘小稚:汽车最终会从完全机械式产品随着过去20年技术的发展演变成高智能的产品。互联网巨头是车企在这个变革初期的促成科技及手段的推动者,他们应该会有更多的合作。
智库君:互联网公司与车企合作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互联网公司究竟要不要造车?
刘小稚:我个人认为车企和互联网会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智库君:有人说,智能网联汽车才是造车新势力活下去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他们生产的是电动车,您怎么看?
刘小稚:今后的交通运输工具都离不开智能网联。市场和客户是决定各种造车势力生路的关键。
附: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专家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付于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秉刚????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
安庆衡????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北汽集团董事长
左延安????前江淮汽车董事长
赵福全????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沈进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
赵??英??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林??雷??大钲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梅松林??威马汽车首席数据官
何??仑??网通社汽车研究院副院长
钟??师??资深汽车媒体人
张君毅????平安集团智慧企业副总经理兼CSO
刘小稚????亚仕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徐向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蔡??蔚??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
吴松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
施雪松????腾讯车联副总裁、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顾剑民??法雷奥集团中国区CTO
崔东树??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郑??赟??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㈤ 智评2020 | 郑赟:疫情预计导致整年车市下滑5%-8%
智库君:您怎么看上汽和广汽之间的结盟?
郑赟:更多是一种态度。结盟这个话题在主机厂应该说很早就在探讨,但存在不少落地的难度和顾虑,各主机厂各自为营,不太愿意做这方面的尝试。我们不能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诸多新课题如自动驾驶,并不是说上汽与广汽合作就会产生新的突破,挑战在于,联盟的具体操作形式是否能够解决一些根本问题,例如对于核心技术人才的获取,如果上汽和广汽分别没有,合作了仍然不一定有。
联盟更多展示的是中国自主品牌在“新四化”趋势下的态度,大家都在积极的探索如何更好地去打造汽车生态圈,更好地各取所长。我们也期待上汽广汽的联盟能够有亮眼的产出,跳脱出一些传统的国资限制,做一些更市场化竞争的动作,但这是比较有挑战的。
智库君:您觉得中国车企间的结盟和“大众福特、FCA与PSA”这些国际巨头之间的结盟,有什么异同?
郑赟:各自所处的汽车市场发展阶段不同,中国车企更多的是希望在即将出现颠覆性趋势的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而国际品牌更多的是在品牌和产品组合,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等角度来开展宏观的协作。个人认为在汽车行业进入到下一个革命周期的时点,合作与结盟的对象不应该只在同业间探讨。
智库君:斑马重组之后,阿里取得了控股权。您怎么看互联网公司和车企在合作过程中的话语权之争?
郑赟:斑马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还是很有跨时代意义的。对于跨行业的合作,车企与互联网公司都应该从宏观战略视角出发,寻找整体战略棋局上的业务发展机会。对于斑马来说,阿里有实控权更有利于依托YunOS来进一步的持续发展,是个不错的结果。
智库君:车企和互联网公司的关系错综复杂,目前,大多数车企都是同时与多家互联网巨头达成合作,而互联网巨头也是在努力扩充自己的朋友圈版图。您怎么看这种竞争与合作关系?
郑赟:现在还处于“跑马圈地”的初步阶段,扩充是为了让自己在操作上多一些灵活性。要形成较为稳定的格局大概还要经历3、4次的矛盾调和,例如自动化驾驶方面形成相对聚焦的标准,例如在消费者数据处理方面形成更成熟的方案等。
智库君:互联网公司与车企合作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互联网公司究竟要不要造车?
郑赟:互联网公司已经认识到,传统汽车公司都是有自己的看家本领的,造车是件不容易的事。
智库君:有人说,智能网联汽车才是造车新势力活下去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他们生产的是电动车,您怎么看?
郑赟:整个汽车行业发展的颠覆性趋势是把车从一个交通工具变成一个大的智能终端,对于新势力来说的确需要从智能网联,或者更聚焦一些,从智能座舱视角来率先切入,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同时,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在客户体验满足上,也更没有包袱,更容易聚焦。
附: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专家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付于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秉刚????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
安庆衡????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北汽集团董事长
左延安????前江淮汽车董事长
赵福全????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沈进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
赵??英??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林??雷?大钲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梅松林??威马汽车首席数据官
何??仑?网通社汽车研究院副院长
钟??师??资深汽车媒体人
张君毅????平安集团智慧企业副总经理兼CSO
刘小稚????亚仕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徐向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蔡??蔚??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
吴松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
施雪松????腾讯车联副总裁、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顾剑民??法雷奥集团中国区CTO
崔东树??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郑?赟??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㈥ 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前途几何 成为主流吗
大势所趋!为了环境必须有突破
㈦ 同济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4年12年,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2年,同济大学国家863牵头课题启动11项,合同经费近1.3亿元;全年进校科研经费11.2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0%,其中纵向8.6亿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200余项,合同经费达4.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41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2000万以上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项,项目获批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获批经费3.1亿元,比2011年年增长63%;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共获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各类基金项目41项,其中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9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项。
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20多亿元, 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 截至2014年12月,同济大学建设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设有国内首个“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总投资4.9亿)、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此外,在国务院2013年1月16日讨论通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中,由同济大学领衔,经2011年总体专家组评审获得第一名的“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建议又被列为中国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首位。 基地类型平台或基地名称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土建结构预计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重点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基础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中心教育部土木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企业数字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建筑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海洋地质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节能与环保汽车创新引智基地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引智基地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引智基地2011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资料来源自2014年8月同济大学科技处 ) 学术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该刊以报道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环境及节能、车辆工程等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主,业已形成鲜明的同济特色。201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了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同济自然版学报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为70.2,首次超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排名全国第一。
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
《城市规划学刊》
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城市规划汇刊》,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术期刊。该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
《德国研究》
1986年创刊,研究对象以德国为主、兼顾欧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该刊所刊登的文章经常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下属的各类刊物全文转载,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8年起它入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4年第8期《今日中国》杂志(德文版)还专门介绍了《德国研究》杂志的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8年创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首家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力学季刊》
1980年创办并公开发行。该刊自1993年起连续被选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选为核心期刊;是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力学学会主办的工程力学学科的学术刊物。
《岩土工程师》
1980年创刊,该刊已被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知网收录。 图书馆藏 根据2014年8月图书馆网站显示,图书馆藏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超过404万册,电子图书约 180万种,纸质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订购了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
㈧ 汽车英语翻译
car[英][kɑ:(r)][美][kɑr]
n.汽车; 车厢; 轿车;
复数:cars
易混淆单词:CARCaRCar
例句:
1.
How many days do you rent this car?
这辆车你要租几天?
2.
May we leave our car here?
我们可以把车停在这儿吗?
㈨ 专升本可以考合肥工业大学吗
可以的。
合肥工业大学(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主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 ,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19] [123] 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2]
学校创建于1945年,几易校名,1958年正式定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历经与安徽工学院、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合并重组,先后隶属高教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教育部管辖。
截至2022年6月,学校占地总面积5千余亩,在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设有22个学院(部),开设101个本科专业;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专任教师2300余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4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
历史沿革
办学溯源
1、原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
历史照片
历史照片(9张)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安徽省教育厅决定在省立第七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立蚌埠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
1946年9月,国民政府安徽省教育厅决定,将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校于当月29号启用新印。
1947年6月3日,学校校址由蚌埠迁淮南洞山。8月,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在淮南洞山正式成立。学校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三科。
1949年1月,淮南解放。2月2日,淮南煤矿特区政府接管了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 [5-6]
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50年1月,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改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归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6月20日,学校改归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领导。10月,学校改名为淮南工业专科学校。11月28日,淮南煤矿管理总局通知学校改名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由煤矿管理总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双重领导。
1951年3月13日,学校更名为“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其任务是专门培养煤矿工业所需的技术干部。4月17日,学校改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6月18日启用新印。 [5-6]
合肥矿业学院
合工大历史沿革图
合工大历史沿革图
1955年2月,高等教育部和燃料工业部同意在合肥新址建校。3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合肥矿业学院,隶属煤炭工业部。1955年暑假后,各专业全部招收4年制本科新生,停招专科学生。 [7]
1956年6月,西北工学院矿区开采专业学生65人、教师9人及专业设备一并调整到合肥矿院。暑假后,各专业全部招收4年制本科新生,停招专科学生。
1958年9月,合肥矿业学院改名扩建为合肥工业大学,属国家教育部和安徽省双重领导,迁合肥建校。10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正式成立。 [8]
1962年,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60年,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部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徽建筑工程学院。7月,工大附属中学成立。10月22日,合肥工大被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全国32所重点工科院校之一。同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9]
1970年,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安徽工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学校采矿系和地质系的煤田地质专业分出成立淮南煤炭学院。1977年,重新招收本科生,1978年,重新招收研究生。
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4]
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9]
1990年11月22日,学校培养的首位博士研究生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1995年10月10日,由学校和安徽省财政厅共建的合肥工业大学财经学院正式成立。
2、安徽工学院
合工大历史事件摄影资料
合工大历史事件摄影资料(12张)
1951年,皖北干校并入(合署)皖南革命干部学校。
1952年,皖南革命干部学校、皖北干校合并组建安徽干部学校,后更名为安徽行政学院。
1958年,安徽行政学院、芜湖电力学校(机械科)合并升格为安徽工业专科学校,蚌埠工业专科学校创建,安徽省建设厅干部培训班、沈阳计划经济学校和苏州建筑工程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创建。
1959年,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安徽机械学院,蚌埠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蚌埠机械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部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徽建筑工程学院。
1961年,蚌埠机械学院、芜湖电力专科学校、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淮南化工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并入安徽机械学院。
1962年,安徽轻工业学院、安徽交通学院、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专科部分)并入安徽工学院。
1978年,合肥工业大学农机系分出,恢复安徽工学院建制,改名为安徽农机学院,后安徽农机学院更名为(复名)安徽工学院。
合并组建
1997年2月,机械工业部正式通知,安徽工学院与原合肥工业大学组建为新的合肥工业大学。 [6]
1998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合肥工业大学被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0年9月20日,合肥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
2002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成立。
2001年,学校开始建设新校区——翡翠湖校区。
2003年8月,翡翠湖校区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
200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6年,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0]
2009年,学校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计划。
2007年,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创办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10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对口支援北方民族大学。同年9月,由新华社安徽分社、安徽省科技厅和合肥工业大学三方联合共建的科学研究机构——合肥工业大学工业信息研究院成立。 [11-12]
2012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13]
2013年5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合肥工业大学。9月,合肥工业大学工业与装备技术研究院成立。 [14-15]
2014年,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2015年7月,学校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16]
2016年6月,学校由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与原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合并组建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
2017年2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3月,学校获批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9月,学校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17-20]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合肥工业大学位列其中;同月,学校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2月,合肥工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1-24]
2019年5月,蚌埠市人民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合肥举行。7月,学校与华为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安徽首个5G联合创新实验室。 [25-26] 10月20日,加入“城乡规划扶贫联盟”。 [27]
2020年10月16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28]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