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汽车 » 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自燃

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自燃

发布时间: 2022-10-21 15:51:08

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频发,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新能源汽车自燃的事件越来越多,也让新能源车主开始摆脱担心自己开的车子,某一天会不会也着了呀,毕竟生命安全,可是容不得开玩笑的呀。新能源汽车频频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电池,它本质上仍然没有改变温度的变化,会对电池的性能造成很直接的影响。

除了新能源汽车厂商下的功夫不够多之外呢,就是技术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这种东西它本身就是不稳定了。它就是比燃油汽车的发动机油箱要更容易出问题,这是技术的弊端,不单纯是新能源汽车厂商的问题,现有的技术还没有发达到,那种可以保证汽车电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安全稳定运营的程度,这还需要时间,只不过厂商在卖车的时候肯定不会说这个东西。

⑵ 特斯拉、蔚来、理想……新造车为什么爱自燃

作者 | 周继凤

​编辑 | 金玙璠


新能源 汽车 自燃、起火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不过这一次又加入了新选手。

5月8日,一辆理想ONE新能源 汽车 在湖南长沙市街头发生了引擎舱冒烟着火的情况。根据网上流传的现场视频,事故车前机舱冒出大量浓烟并有起火现象,明火被熄灭后,车辆前脸和前机盖几乎全部被烧毁,所幸无人受伤。“恭喜理想ONE正式跨入新能源大家庭。”该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如是调侃。

事后理想 汽车 官方微博迅速回应:经过现场检测,车辆电池系统没有出现问题,目前车辆已经移到安全区域进行检测,有后续调查结果会及时发布。

当事车主在理想官方APP中回复称,初步判断此次起火原因不是增程器和油路问题,也不是电池的问题,等待后续的调查。

双方第一时间撇清自燃与电池的关系。这并不奇怪,近年来新能源 汽车 自燃事件屡见不鲜,其中多例事故问题出在电池身上。

在国内新能源 汽车 补贴政策的背景下,新能源 汽车 销量一路高歌猛进。据新能源 汽车 国家大数据联盟所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达381万辆,占 汽车 总量的1.46%,并且新能源 汽车 增量连续两年超过100万辆,呈快速增长趋势。

据《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自2019年5月以来,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新能源 汽车 安全事故79起,涉及车辆96辆。其中,47辆事故车接入了国家监管平台,28起事故在发生前10天内国家监管平台已对其进行过预警提醒。

对于车企而言,新能源 汽车 的安全隐患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 。比如,去年因多起自燃事件,蔚来不得不一口气召回了4803辆,损失惨重,特斯拉也多次因国内外的自燃事件股价应声下跌。

此次理想 汽车 自燃,再次将新能源 汽车 推到风口浪尖。人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新能源 汽车 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新能源 汽车 为何老是自燃?购买新能源车还有安全保障么?


燃 财经 从自2019年以来发生的新能源车自燃事件中,挑选了事故披露信息较为清晰的18起作为样本。品牌方面,国内造车新势力中,蔚来 汽车 发生过多次起火事件;领头羊特斯拉亦不能幸免,其中发酵最大的当属特斯拉“421大火案”。2019年4月21日,上海徐汇区裕德路泰德花苑小区地下车库内,一辆特斯拉轿车突然冒出白烟,进而起火燃烧,火势还殃及了周遭停泊的其他车辆,自燃过程全程被监控器记录下来,一时间谈特斯拉色变。

从电池类型来看,相当多的事故车配置了三元锂电池;从事故发生时的状态来看,处于行驶状态的为四起,占比约22%,处于充电状态的为五起,占比约28%,处于静置状态的为七起,占比约38%,未知状态的两起。另外,自燃事故多集中爆发在夏季;乘用车的事故远高于专用车。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新能源 汽车 国家大数据联盟副秘书长刘鹏在一次微课堂的分享中也验证了这一点,充电过程、充满电后的静置状态是着火事故的主要构成部分,新能源 汽车 安全事故大多发生在高SOC(State of Charge,即“剩余电量”)状态;在全国车辆安全事故中,乘用车事故占比高于专用车,达到56.9%,其中三元锂电池占比最高,达到88.89%。

具体到事故原因,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燃 财经 表示,新能源车自燃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汽车 底盘发生碰撞时,内部电池包里的电芯或者高压器件受到挤压或穿刺,以及电池包内部其它部件在碰撞中也有发生短路甚至起火爆炸的危险,易引起火灾。

以2019年4月22日一起蔚来ES8事故为例。西安一辆正在维修中的蔚来ES8突然着火,调查结果显示,事故车辆由于之前底盘曾遭受过严重撞击,导致动力电池包左后部外壳与冷却板大面积变形。

随后,蔚来在短时间内接连发生自燃事件。最后经蔚来和专家组调查发现,造成车辆出现缺陷的原因是,动力电池模组内部走线方向存在问题,导致线束与电池组框架摩擦,并被盖板挤压,极端情况下会磨损线路绝缘层,进而造成短路,过热后失控起火。

为此,蔚来不得不召回搭载2018年4月2日到2018年10月19日期间生产的动力电池包的蔚来ES8电动 汽车 ,共4803辆 汽车 。

第二,电池前期热管理不足,加之高温季节内部温度偏高,易引起电池热失控。

如2019年3月份,深圳连续发生多起北汽威旺407EV自燃事件,事故认定,北汽威旺407EV使用的一组43.5kWh的三元锂电池组存在质量问题,导致频繁出现热失控事件。

第三,也是最常见的情况,即新能源车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尤其快充方式下,电池风险加大。

目前电动车动力电池主要为锂电池,分为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钴酸锂等。其中,磷酸铁锂密度差,续航力较低,应用少;锰酸锂循环寿命和能量较低,不适合用于动力 汽车 。目前最为电动车企青睐的是镍钴锰酸锂电池,即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于锰酸锂,可达到200~300wh/kg,续驶里程也更长。

三元锂高续航,能量密度大,活性大,但也容易热失效。“一旦过充,也就是电量充太满,容易产生结晶,刺破电池隔膜,发生短路,或产生大量余热进行燃烧。”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敬忠曾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道。

新能源 汽车 领域资深专家王朋波对燃 财经 表示,“起火事故基本上,要么是充电导致的热失效,要么是被撞击或者曾经受到撞击,完全静置状态下自己起火的事故,极其罕见。”


“前些年,整个行业野蛮生长。一方面是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标准逐年提高,整个行业成本压力越来越大。”长期观察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分析师王旭表示。

相比2017年,2018年的补贴政策对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以及能耗水平的门槛提高,比如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门槛,由此前的90Wh/kg提升至105Wh/kg,续航里程的门槛由此前的100km提升至150km。也就是说,续航里程不到150km的车型将不能拿到补贴。

2019年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补贴门槛,纯电动乘用车工况法续驶里程不得低于250公里,相比于上一年的最低续航要求,提升了100公里;同时,降低了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货车的补贴标准,补贴退坡幅度超过50%。

而另一端的消费者也更看重续航里程。不止一位购买或准备购买新能源 汽车 的消费者向燃 财经 表示,除了牌照外,续航里程是购车首先考虑的因素。


“双重‘压力’下, 车企为了提高续航里程,吸引消费者,赶上政策,不惜铤而走险,压缩研发周期,减少安全性测试,留下了不少隐患 。”王旭表示。

汽车 行业分析师任万付进一步称,“把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到某一个等级,需要12-24个月的验证周期,如果安全性耐久性的测试被人为砍掉,还没有完全验证就进行商业化应用,安全隐患自然也就留下了。”他认为,不止是电池,新能源车“急功近利”背后,隐藏着诸多隐患。

崔东树也透露,最近一系列自燃事件的核心原因是“ 设计不合理 ”, 而不仅是电池本身的问题。“归咎于三元锂电池,是别有用心的说法,或是借此来保护落后产能 。”他说。

王朋波亦表示,三元锂电池的电芯活性确实较大,但安全性,还与电芯之间是否有隔绝热失效扩散的材料、电池BMS管理策略、电缆线路设计、散热系统设计、电池壳体结构设计、整车结构防护有关联。

其一,为了提升续航里程,当前的纯电动车大都将动力电池布置在底板下方,电池面积大,几乎覆盖整个底板,其周边到车身边缘的距离通常不会很大,因此在碰撞或托底时容易被挤压。其二,近年来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提升过快,伴随的就是电芯稳定性的降低,在机械载荷下发生热失控的风险加大。因为补贴政策对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有要求,为提升整包能量密度,国内的纯电动 汽车 倾向于将电池包壳体结构做的尽量轻巧,导致对内部模组和高压器件的防护不足。


“从最近的政策可以看到,国家对新能源 汽车 的技术要求在逐步放缓。”任万付表示。

4月23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退坡幅度减小。新政还修改了新能源电动车补贴的续航里程数,大于等于300、不低于400公里补贴1.62万元,大于等于400公里补贴2.25万元。

任万付告诉燃 财经 ,“几年前,新能源 汽车 的续航里程平均也有100多公里,现在平均续航里程已经达到了300公里,有些产品的续航其实可以达到700-800公里。但 政策对续航里程的要求停留在300公里,基本上是行业的平均水平 。”

在此背景下,充电模式也被一些业内人士呼吁需要改进。与直充补电相比, 换电模式更能提前获知电池的安全和使用状态,但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对燃 财经 表示并不看好该模式


其中,易观分析师宋谨称,换电模式确实可以快速实现能源补充,减少续航焦虑,但现阶段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做换电投入产出比太差。首先,动力电池的标准化还不完善,规格存在较大差异;其次,2019年我国电动车销量为120万辆,具体到每个型号,规模都不大,暂时很难盈利。

电芯本身也有进步。王旭对燃 财经 表示,目前技术在不断进步,比如比亚迪最近研发的“刀片电池”,相比传统磷酸铁锂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了 50%,各方面的特性都可以与三元锂电池一较高下。

“事实上,在国家对能量和续航里程提出更高要求后,安全隐患并没有加大,原因在于,着火的都是老旧产品,并不是新产品。”崔东树表示,目前来看,解决问题还是要靠产品技术提升,补贴政策也要引导技术升级,推动行业进步,而不能够简单地保护落后产品。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旭为化名。

⑶ 又起火了11天内竟发生6起电动汽车起火事件

11天内接连发生6起新能源 汽车 起火事故,新能源 汽车 的安全问题再一次的被推向舆论的高潮。新能源 汽车 的产品质量如何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如何保障?

理想ONE起火

5月8日上午,理想ONE在湖南长沙某街道正常行驶过程中发生自燃,据车主透露:这辆新能源车刚提7天,才上的临时牌照,幸好自己当了5年消防兵,事故发生时,车辆有两声爆炸声,用了三个灭火器灭火,但效果不明显,后来事故地点附近的保安帮接了水枪,最后用水枪喷水才把火熄灭。

同日下午,广东东莞塘厦镇田心社区一充电站内的一辆面包车在充电时起火,火灾现场还不时传出爆炸声,火势极为迅猛,现场浓烟滚滚,周围正在充电的车也受到殃及。幸运的是,此次起火未造成人员伤亡。

近段时间,新能源 汽车 着火事件接二连三发生,较早的一起是4月28日发生在深圳塘尾的事故。据悉,事故车辆是在充电完成11分钟后,引擎盖部位开始冒烟,充电站管理员和现场两位司机随即使用充电站灭火器灭火,但是火势发展迅猛,最后于凌晨3点左右在消防人员的施救下被扑灭,事故共导致5辆新能源 汽车 被烧毁,4台充电桩报废,所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本以为在这次惨重的教训下此类事件应该告一段落了,没曾想进入5月事故发生的更为频繁。

5月4日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九堡街道客运中心发生一起自燃事故。据了解,自燃的新能源面包车采购于2019年年底,使用还不到半年,行驶过程中突然冒烟,司机下车后就开始燃烧,火势迅猛并伴随着滚滚浓烟,还时不时传出一声声燃烧爆炸的巨响,最后经过消防的施救,才扑灭了大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5月6日

在新疆阿克苏市上海路金州万象城小区内,一位电动车车主在发动车时发现前引擎盖起火,随后便下车取灭火器没有成功,后来报警之后才由消防扑灭,由于火势过猛,车辆被烧的只剩下铁架,无人员伤亡。

5月7日

5月7日杭州一辆新能源车撞上栏杆后发生自燃,车内两名人员被送往医院,最后由消防人员扑灭。经过猛烈燃烧后,车辆只剩下空架,车辆具体故障不明。

自燃事故发生的原因

在短短11天内便发生6起新能源车自燃的事故,5月7日甚至有两名人员受伤被送往医院,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截至目前得到的回复多是:电池系统没问题,原因不明,事故正在调查中。

一般情况来说,车辆在行驶状态起火的原因比较复杂,充电时发生火灾的情况则更为容易使用户产生错觉——充电时更为容易着火?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统计的6起事故中,有3辆车处于驾驶状态,有1辆车处于充电状态,有1辆车处于静止状态,有1辆车遭受碰撞。根据2019年8月,新能源 汽车 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的《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结果显示,行驶过程与静止状态的车辆自燃比例较高,而充电状态时车辆自燃比例较低(注:比例基于已查明起火原因的车辆)。因此充电时更容易起火说法是不够合理的。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深圳塘尾事故车辆的电池和充电桩都是正常的,湖南长沙理想ONE的动力电池系统也是正常的,而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事故各方的权益如何保障?

车辆自燃事故可能涉及包含充电站、充电桩、自燃车辆的车主以及其他被引燃车辆的车主在内的权益。

在4月28日深圳塘尾充电起火事件中,因为塘尾充电站提前为充电站和充电桩购买了保险,因此塘尾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损失可以获得相应赔偿。

按以往的经验,被引燃的车辆大都是按照传统燃油车进行理赔。但是自燃车辆想要获得理赔就显得尤为麻烦了,因为新能源 汽车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可能会存在动力电池系统缺陷、电池材料不过关、电池使用不当等问题,而这些便会严重影响事故责任的判定,如果遇到无法鉴定结果的情况会导致举证困难、责任无法判定,导致索赔困难。

如何避免自燃事故的发生?

每一次 汽车 事故的发生都牵着人心,尤其是看着火势在几分钟内迅速爆发,内心充满了恐惧与无助,不断发生的自燃事故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而作为自燃事故可能涉及的各方群体,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首先,充电站应该购置齐全的保险业务,定期对充电桩进行检查与维修,在场站内配备较为充足的灭火器、灭火沙等设备,对场站管理人员进行应急救援的培训。

其次,新能源车企必须将车辆接入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管平台。数据显示,国家监管平台对新能源 汽车 自燃事故可以起到很好的预警提醒作用;此外新能源车企还要提高产品质量,理性对待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在企业内部建立电池安全测试的规范和标准。

最后,新能源车主平时要定期对电池进行养护;学会科学充电,充电时一定要把充电线和车辆紧紧地贴住,不滥用充电插头;尽可能的避免碰撞;雨天或者台风天尽量避开积水过深的道路;车主不要随意随意改装电路,不然有可能拿不到理赔;适当让车辆休息,使电池降一降温;充电时不要在车上休息或在充电桩附近吸烟。

⑷ 新能源汽车出现自燃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新能源汽车出现自燃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电池,电池因为以下几个原因,有可能会出现自燃现象。第1个原因是电池的质量不好,如果说厂家制造的质量不好,那么他发生自燃的可能性就会更大。第2个原因是电池的温度过高,比如说在夏天的时候温度太高的话,它就有可能会自燃。第3个原因可能就是电池受损,比如说经过什么地方的时候,不小心刮蹭到电池了,那么电池就有可能会自燃。

一.电池质量不好

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仍然不算是特别的完善,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所以说有一些不成熟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它就有可能会出现自燃的情况。所以我们在购买这些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应该要尽量购买一些大牌子,不要去购买那一些不太出名的汽车,这样子就能够提高安全性。

大家看完,记得点赞+关注+转发哦。

⑸ 五问充电站起火爆炸:电动汽车自燃谁买单

4月28日凌晨,深圳塘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发生一起车辆起火爆炸事件,现场共5辆新能源车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所幸无人员伤亡……
5月4日,浙江杭州,一辆新能源车发生自燃,现场浓烟弥漫。消防员将火扑灭后,车被烧得只剩一个空壳……
近期,关于汽车起火的事件频频发生,每一则汽车起火事件都令人揪心,尤其是进入消费者没几年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更是备受关注,甚至不少车主开始惶恐自家车辆会不会在哪一天突然发生自燃。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期间,从研发、测试到生产,安全一直各方强调的重中之重,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事件仍有发生,消费者该如何放下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担忧?我们以涉及多方的深圳充电站起火这一事件来深入探讨。
1.谁最先起火,事故原因是什么?
5辆车均受损,很大可能是由一辆车先起火,引燃周围的另外4辆车,受损车辆中包括吉利帝豪EV、北汽新能源EU系列、比亚迪秦EV等,那么到底是哪一辆车先起火的呢?
根据媒体报道,本次起火事件是由陆地方舟威途Z3车型在充电后自燃引起,所在充电站的充电桩为深圳鸿嘉利,现场两辆Z35物流车所搭载的电芯其中一辆是来自苏州宇量的三元锂电,另一辆电芯来源尚不清楚。
充电桩企业深圳鸿嘉利发布了充电桩后台数据并进行初步判断,事故原因为白色陆地方舟Z35(车牌号:粤BD0***1,某品牌338.4V 156.8Ah型号电池)纯电动车发生自燃引起,并在4月28日当天发布了情况说明,说明中具体介绍了现场情况:
白色陆地方舟Z3(粤BD0***1)车辆于4月27日20点40分进入本充电站,在现场管理人员指挥下停在9号充电桩位充电,后面陆续有4辆小车进入本充电站停在白色陆地方舟Z3(粤BD0***1)旁进行充电。
4月28日凌晨1点26分,白色陆地方舟Z3(粤BD0***1)后台数据显示充电桩已经完成充电并自动断电,显示BMS的SOC满中止。
(充电桩后台数据)
凌晨1点35分,引擎盖部位发生冒烟,本站管理员和现场两位司机迅速使用充电站灭火器灭火,无奈火势发展迅猛,引发爆炸,引燃附近充电车辆,凌晨1点45分消防车辆抵达现场展开灭火,于凌晨3点左右全面控制住安全隐患问题。事件共造成5辆汽车被烧毁,4台充电桩报废,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身为电芯厂家的苏州宇量在第二天也发布了声明,声明表示,“经查烧毁的两辆Z35物流车有一辆装配我司电池,但另一辆装配其他厂家电池。消防部门对受损车辆进行拆解后发现,我司电池在严重外部火烧的情况下完好无损,没有发生燃烧,目前火灾具体原因还在调查。”
截至发稿时,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8天,但陆地方舟一直并未作出回应对事件进行说明。为了弄清楚自燃发生的原因,汽车头条APP拨打陆地方舟电话,接听客服表示,“该事件属于质量部门负责,目前的具体处理结果尚不清楚,需要联系江苏陆地方舟。”
于是汽车头条APP电话联系江苏陆地方舟,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现在还没有复工,然后搪塞了几句就匆匆挂掉了电话。看来,自燃事故发生的原因尚未调查清楚。
2.充电容易导致自燃?
不仅是此次深圳充电站起火事件中的物流车,不少乘用车在充电期间也发生自燃现象,比如在去年某品牌电动车在夜间充电过程中发生起火燃烧,那么是充电导致车辆自燃的吗?
在2019年8月,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曾发布过《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报告中显示,从2019年5月至8月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79起安全事故,涉及车辆96辆。
其中,在已经查明起火原因的车辆中,行驶状态的车辆比例为41%,静止状态的车辆比例为40%,充电状态的车辆比例为19%。由此可见,与行驶状态、静止状态相比,充电状态并非大头。
此外,根据从2015年到2019年新能源汽车起火状态划分可以看出,行驶中的占比逐渐减少,充电中的也逐渐降低,停置状态和原因不明的占比逐渐增加。从2019年全年数据来看,停置状态、行驶状态、充电状态和起火时状态不确定的占比分别是32.81%、29.69%、18.75%和18.75%。因此,根据车辆所属状态来判定自燃原因并不可靠,还得看后续调查结果。
3.谁为自燃事件买单?
在此次深圳充电站着火事件中,塘尾充电站亮出了为充电站和充电桩购买的保单,此次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损失可以获得相应赔偿。
那么自燃车辆的车主和其他被引燃车辆的车主能否获得赔偿呢?
翻看以往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情况,有的是车辆厂家主动赔偿,有的是保险公司按照车主购买的自燃险进行赔付,也有双方沟通无果状告到法院。总之,关于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事故的赔偿判定结果五花八门,相同的是,大多数案例都是参照传统燃油车的保险情况进行赔付。
一位保险人员表示,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索赔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会遇到无法鉴定结果的情况导致举证困难、责任无法判定。
新能源汽车是新技术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燃油车具有了一些新的风险,例如动力电池系统缺陷、电池材料不过关、电池使用不当等,这也使得新能源汽车保险的事故责任认定变得十分困难。
目前定则的关键在于自燃发生的原因,倘若是质量问题又在质保期,那么基本就确定是厂家的责任;倘若是电路改装等个人原因,那只能车主自己承担了。
(国内某新能源车企保险部人员提供的附加险)
购买自燃险是转移风险的好方法,自燃险是附加险,但在很多自燃险中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电机和电控引发的自燃并不在自燃险理赔范围,投保时还需多加咨询。
其实,业内一直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后续的保险服务,但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风控难度、出险率、案均赔款都与传统燃油车有很大差异,还需要时间来研究,因此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险迟迟没有落地,而保险的完善无疑会减轻潜在消费者和车主对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焦虑。
4.如何避免自燃事件的发生?
由于汽车结构复杂零配件多,使用周期长,会存在线路老化等潜在引发自燃的因素,因此自燃事件是没有办法完全避免的,哪怕至今有上百年历史的燃油车的自燃事故发生率也高居不下。
据可查的与车辆自燃相关的官方数据显示,上海消防部门曾表示“2011年共接到900多起汽车燃烧火警,平均每天约3起,其中大部分为自燃。”按照2011年上海民用车辆329量的保有量粗略计算,上海该年汽车自燃事故率超万分之二。
既然无法避免,那能否进行预警提醒呢?答案是可以的。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显示,2019年5月至8月期间,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共发现79起安全事故,涉及车辆96辆。其中,47辆事故车辆接入国家监管平台,28起事故在发生前10天内国家监管平台已进行预警提醒,预警率达59.57%。
除了预警,提高产品质量从根本上降低自燃事故的发生显得更为可控。中国科学院院士、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曾指出,当下新能源车企对电池产品的测试验证还有不足。
欧阳明高进一步解释,目前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企业内部的电池安全测试标准,甚至没有电池安全测试能力,再加上部分企业强行使开发周期为24-28个月的动力电池产品追上一年一调整的补贴周期,进而导致电池的研发、测试验证周期不得不缩短,因此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5.车企如何把好安全关?
过去几年,车企为了使获得的补贴最大化,过度追求高能量密度、超长续航等,不少企业还将大功率快充作为卖点,殊不知测试工作不充分会导致产品本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业内关注度最高的新能源车非特斯拉莫属,一方面是特斯拉官方宣称的快充速度:V3超充桩最大功率为250kW,充电5分钟能实现120km的续航里程,另一方面是特斯拉国内外自燃事件的频发,而快充也是很多媒体猜测其发生自燃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对安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说比亚迪今年发布的刀片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相比,刀片电池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甚至比一般磷酸铁锂电池的针刺实验结果还要出色。
比亚迪官方视频显示,当进行针刺实验时,三元锂电池发生爆炸和剧烈燃烧;普通磷酸铁锂块状电池产生大量烟雾;而刀片电池不仅无烟、无名火,而且表面升温幅度小(仅30℃-60℃)。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甚至放话:“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中彻底抹掉。”而刀片电池的真正实力当真如此,还是也会发生自燃董事长被打脸,还得关注其后续表现。
此外,如今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时间的延长,给了车企更长的缓冲期。同时,补贴新政还强调了“技术指标稳定”,这意味着政策对电动车的要求不再是盲目追求“能量密度”。产品换代周期的放缓,也使得质量更加有保障,自燃事故率也趋于降低。
自燃一定是车企的责任吗?并不是,车主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尽量避免私自改装,还应对车辆进行定期保养检查,并时时保持警惕,以应对突发的自燃事件。
自燃事故的代价有大有小,我们为何不将其尽量降到最低呢?毕竟,只有整个行业自燃事故减少,消费者才能相信新能源汽车是安全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⑹ 让“自燃”成为历史:比亚迪的一小步,电动汽车的一大步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来越成熟,以及以往鼓励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补贴政策即将退出,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种种迹象表明,三元锂电池尽管仍是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但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潮趋势正铺面而来。

而随着“刀片电池”的诞生,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低、整车续航短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扭转。不仅是小微型纯电动车,即使是更加主流的A级轿车或者紧凑型SUV等车型,甚至是比亚迪汉EV这样的C级车搭载“刀片电池”后续航里程也能满足用户需求。再加上高安全性能和成本优势,“刀片电池”完全可以从三元锂电池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重塑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

总结:

王传福认为,过去几年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不切实际的追求,带偏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新能源乘用车安全口碑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刀片电池”要将动力电池发展引回正道。这一点直击电动汽车安全这个用户最大的痛点。

从技术特点和优势来看,“刀片电池”毫无疑问对其他汽车厂家具有吸引力。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比亚迪动力电池已经获得东风、丰田、奔驰等外部客户,不久前获得了初创电动汽车公司——理想汽车的订单。

而弗迪电池等5家新成立不久的弗迪公司将拥有更多自主权,从而加速推动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的独立。据了解,弗迪电池重庆工厂年产能将达到20GWh。

在3月29日的发布会上,比亚迪集团副总裁兼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表示“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汽车品牌,都在和我们探讨基于‘刀片电池’技术的合作方案”。可见“刀片电池”的受欢迎程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愈发成熟,用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并且对安全的追求一如既往的背景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刀片电池”会有一席之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⑺ \"谣言\"大揭秘:新能源车自燃率高实际起火概率远低于燃油车!

每当问起为什么不选择新能源汽车这个问题,总能得到几乎相同的答案:充电慢、价格高、实际体验不如燃油车、残值率低下、以及还有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不安全"。

这个所谓的不安全就包括新能源汽车太容易火了,"火"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火,新能源车型因为自燃这受到了尤其多的诟病。

所以这就和飞机与汽车谁更安全一个道理,虽然飞机的事故率远远低于汽车,但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就是特别严重。

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国家也有强制标准,要求新能源车型必须有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同时明确了电池单体"失控"后,必须要在5分钟以内不发生任何的起火爆炸,以便提供充足的逃生时间。

写在最后:

诚然,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存在很多问题,今后也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但每一个新兴技术想要变得成熟,都需要经过这个阶段,到现在还一味的给新能源汽车抹黑的,既不道德也不仗义,同时也希望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多点包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⑻ 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不到油车一半,真的吗

7月29日,河南安阳一新能源 汽车 在充电中起火


今夏以来,中国新能源 汽车 再度迎来频频着火的季节,让人感觉,电动 汽车 起火概率相当高。但是,来自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管平台的数据,却与我们的直觉相反: 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不到传统燃油车的一半。

9月20日,在南京空港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全球智慧出行大会(GIMC2020)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介绍了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管平台在新能源 汽车 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他介绍,2019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万分之0.49,2020年是万分之0.26,比燃油车的万分之1到万分之2,要低很多。


孙逢春院士在GIMC2020演讲

1

国家平台七大总结

孙逢春介绍了国家监管平台发现的新能源 汽车 起火事故7大总结。

结论1

新能源 汽车 着火事故比例低于传统燃油 汽车

2019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着火事故率是万分之0.49(2019年事故涉及187辆,2019年保有量约381万辆)。2020年以来,新能源 汽车 年化火灾事故率是万分之0.26(因新冠疫情总体出行里程减少)。而根据公安部门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传统车的年火灾事故率约为万分之1-2。

结论2

中国新能源 汽车 着火事故率显著低于国外水平

2012-2019年特斯拉安全报告表明,每行驶2.8亿公里,就发生一起特斯拉燃烧事故,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燃烧事故率是4.47亿公里1次(2018年-2019年国家监管平台统计数据)。

结论3

涉及大型车企着火的车辆较少

结论4

着火车辆中乘用车占比较大 (2020年目前统计的54辆着火车辆中,乘用车25辆,占起火车辆46.3%,专用车25.9%,客车24.1%,其他3.7%)

结论5

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较好

结论6

运动状态下着火车辆较多。 静置31.4%,行驶状态40%,充电状态17.1%,未知状态11.4%。

结论7

2017年及以前出厂新能源 汽车 事故率较高。

孙逢春还介绍,国家监管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能够对可能发生起火的车辆做预警。新能源 汽车 燃烧事故是“可发现、可预判、可处置”的。


国家监控平台的预警能力

截至2020年3月,发生燃烧事故的车辆,有70.9%接入了国家监管平台,其中又有62.9%的车辆,在事故发生10天前,国家监管平台进行了预警提醒。

2

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国家监管平台这一结论?

分析1:新能源 汽车 起火事件就是这么多吗?

孙逢春介绍,至2020年3月,新能源 汽车 接入国家监控平台的比例是81.89%。照此推算,如果有新能源 汽车 起火,至少八成会被记录在案。

不过, 越是老的车,越可能没有接入监管平台,而他们的起火概率比后来的车要高。 一是因为当初的技术水平差,二是一些部件老化,或无人看护。这一点,国家平台的结论也是认可的——2017年及以前出厂事故率较高。

其次,虽然监控平台接入比例比较高,但是不是所有起火都被监控了?国家监管平台“2020年目前统计的54辆着火车辆”,没有说明统计截止时间。而根据 我看到的一份基于媒体报道的统计,2020年截至9月3日,就有76起新能源 汽车 起火事故。

我个人认为, 真实的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可能要在国家平台统计的水平上高不少。

另外,在对比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和燃油车起火概率时,要考虑到,目前保有的新能源 汽车 都还比较新,而燃油车要老的多,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可能新能源 汽车 起火概率要相对升高一些。

分析2:乘用车占比较大?

这点,如果考虑新能源乘用车在新能源 汽车 中占比目前近8成的背景,而实际起火占比仅46.3%来说, 乘用车虽然占比大,但起火概率更小。

而且,乘用车起火容易被外界获知,而客车、专用车的起火,如果发生在企业内部场所,可能更容易被掩盖,而没有被记录下来。

分析3: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较好?

2017年之前,中国新能源 汽车 大部分用的磷酸铁锂,但是如监管平台所说,起火比较多。磷酸铁锂本征安全性较好,但在中国新能源 汽车 实践当中,似乎并不支持这个结论。可能是在起火速度和爆发性上,磷酸铁锂比三元好一点。

分析4:充电状态起火不多?

⑼ 新能源车为什么自燃事故频发

自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电池部件的老化,外部的碰撞,还有高温天气和电池的热失控以及高负荷等等,都会引发能源车自燃。然而在能源车中,有60%的能源车是因为电池本身的热失控导致的。

电池之所以会出现热失控,是因为电芯中发生了不可控的剧烈放热反应,也就是电池的温度不停的升高,最终因为温度过高导致电池爆炸,最终导致了能源车的自燃。

同时,最好不要立即充电,也不要选择快充,可以在不使用的情况下慢充,等到充满之后就可以使用了,这样不仅可以保护电池,也能够防止能源车自燃。能源车虽说充电比较麻烦,但是对于现如今的社会来说,能源车是一个新的趋势,未来也是很普及的。

热点内容
进口小铲车价格及图片大全 发布:2025-04-24 18:45:09 浏览:852
宝马x3内饰小 发布:2025-04-24 18:33:32 浏览:561
张家口去海南岛旅游多少钱 发布:2025-04-24 18:32:31 浏览:916
奔驰c200图片新款内饰图片 发布:2025-04-24 18:26:53 浏览:904
qs8888豪车 发布:2025-04-24 18:20:14 浏览:778
新版路虎极光内饰图片 发布:2025-04-24 17:59:48 浏览:506
重庆市江北区房车营地 发布:2025-04-24 17:59:41 浏览:323
内饰雀眼枫木 发布:2025-04-24 17:58:08 浏览:312
苏州大通房车地址 发布:2025-04-24 17:52:10 浏览:386
2014越野二手车贩毒 发布:2025-04-24 17:44:41 浏览: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