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量比重
⑴ 2020年汽车销量数据怎么看
2020年全年汽车销量2531.1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数据,全年产销分别完成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和1.9%,降幅比上年分别收窄5.5和6.3个百分点。中汽协预计,2021年汽车销量有望超过2600万辆,实现恢复性正增长。
中汽协指出,从细分市场情况来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999.4万辆和2017.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5%和6%,降幅比上年分别收窄2.7和3.6个百分点;乘用车产销占汽车产销比重达到79.3%和79.7%,分别低于上年产销量比重3.7和3.5个百分点。乘用车四类车型产销情况看:轿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10%和9.9%;SUV产销同比分别增长0.1%和0.7%,SUV年度产销规模首次超过轿车;MPV产销同比分别下降26.8%和23.8%;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1.7%和2.9%。
(1)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量比重扩展阅读:
中汽协预测,从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伴随国民经济稳定回升,消费需求还将加快恢复,加之中国汽车市场总体来看潜力依然巨大,因此判断2020年或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峰底年份,2021年将实现恢复性正增长,其中,汽车销量有望超过2600万辆,同比增长4%;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180万辆,同比增长40%。
在新能源车方面,全年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增速较上年实现了由负转正。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0.5万辆和11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11.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万辆和2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5%和8.4%;
⑵ 2021年新能源汽车占比
新能源汽车占比达13.4%。
中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90.7万辆和278.6万辆,环比11月增长12.5%和10.5%;同比去年12月,产量增长2.4%,销量微降1.6%。全年来看,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
2021年,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⑶ 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市场现状是怎样
在南方等等有经济补贴的地方。电动车汽车的后市场还是可以的。望采纳谢谢。
⑷ 氢云研究: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知识产权协同创新研究
我国能源储备较差,且结构不太合理。同时能源消费结构同样失调,煤炭消费占比超过一半,石油消费占比近20%。煤炭和石油的大量使用,不仅带来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消耗,加剧了能源枯竭的危险,同时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特别是使用汽柴油作为燃料的汽车,排放大量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成为城市污染的罪魁祸首。因此作为清洁能源的氢能,其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氢能因其不产生任何有害气体,具备优越的环保性能,使得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汽车发展的终极目标,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都加大了对燃料电池汽车开发的投入。
图2专利申请量排前十氢能企业
以上10家企业业务既涉及燃料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又包含了整车的开发和制造,同时还涉及了供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地域上看,以苏州和上海的企业为主。
3、产业链知识产权协同工作机制
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同时又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在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角逐中,拥有丰富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的积累与储备数据显示,在发明专利授权上我国与国外有明显差距,尤其缺乏像丰田汽车这样知识产权储备良好的车企。另外在产业链间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协同,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前进的步伐。因此,我国企业除了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外,还需要进行产业链之间的知识产权协同,才能提升与国外企业竞争的能力、。
3.1开放专利开源行动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放专利的开源行动是知识产权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不附加任何利益性条件将公司专利对外开放,可加速推进汽车企业采用氢能技术,增加参与氢能汽车开发的企业数量,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跻身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布局的上层,避免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开放专利的企业在该产业领域也可实现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或形成事实标准。
3.2建立专门的专利联盟
专利联盟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协同,通过联盟联合开发、保护和运营氢能领域的知识产权。首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各领域关键技术的知识共享,在此基础上协同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相关技术,申报各类专利,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共享。其次,组建保护协同中心。以中心为载体,加强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的维权合作,实现异地办案,异地执法,提高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维权的效率与效果。最后,以三省一市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建设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统一标准下开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经营,以此加强联盟成员的创新,同时促进联盟成员间的知识产权协作,增强成员在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竞争能力,提升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推动该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3.3组建产业技术联盟
以产业技术联盟为载体进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协同。通过产业技术联盟,整合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机构,形成产业知识产权联盟。通过设立“专利池”、构建知识产权合作战略、组合知识产权、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诉求等措施进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的协同,促进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间的协同和创新,掌握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主导权。
注:本文涉及的专利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专利信息网。(作者:吕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⑸ 长三角“千亿县”再扩容,它的崛起离不开哪些人
数据显示,肥西县以1018.7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跻身“千亿县”,13.7%的增速在长三角所有县域增速中排名第一。具体来看,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434.2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517.5亿元,增长12.9%,主要经济指标彰显了肥西县域经济的旺盛活力。
⑹ 2025年新能源比重目标从25%调至20% 燃油车又赢了
11月2日,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对未来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进行了最后定调: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此外,近日,“中国心”2020年度(第15届)十佳发动机评选在天津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了实车测试,揭开了十佳发动机产生的神秘面纱。其中有八款自主品牌发动机入选。一汽-红旗1.5T汽油机、领克1.5TDMHEV系统、东风乘用车DFMC15TDR、
弗迪动力骁云1.5Ti高功率发动机、上汽名爵全新一代1.5T高功率发动机、长安蓝鲸NE1.5T发动机、长城汽车GW4N202.0TGDI发动机、上汽大通2.0TπBi-Turbo双增压柴油发动机等。
从这一方面来看,燃油车的确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有人认为,混动车型将会大行其道。
目前吉利,比亚迪,广汽,一汽等多家自主车企已经陆续大推混动车型,而且不只是48V轻混,而是采用更大容量电池和驱动电机的强混。
此外,丰田正式宣布,将为广汽集团开放汽油电动混合动力系统相关技术。此外,去年11月丰田和比亚迪合资成立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有坊间传闻指出丰田还把混动技术给了比亚迪。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⑺ 全国各省市新能源汽车产量
从各地已公布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是上海,达到63.5万辆;
其次,深圳、北京保有量也都超过50万,分别为54.4万辆、50.7万辆
⑻ 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市场现状
国家的补贴扶持一直以来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推手,随着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纯电动汽车(EV)普及正在踩下急刹车,2019年销量减少4%,首次出现负增长,叠加疫情的冲击,市场消费萎靡。为提振新能源汽车市场,补贴政策推迟至2022年底。但取消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拼的必定是技术和产品实力。在特斯拉的冲击下,内资企业迫切需要提升技术水平来提升其竞争力。
(一)纯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纯电动汽车将是我国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以能源供给方式为依据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网联化,环保要求愈发严格的趋势下,电动化是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近两年随着技术进步以及禁售燃油车等相关政策的推动,纯电动更是成为各大车企研发的重点。
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各种类别的蓄电池,普遍存在价格高、寿命短、外形尺寸和重量大、充电时间长等严重缺点。但是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行业来讲,纯电动汽车将是我国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⑼ 做一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字数太多发不了。第三章 长三角汽车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 §3.1 长三角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背景 §3.1.1 全球市场规模2006年全球市场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汽车产量达到6800万辆,比2005年增长2.3%,增长幅度与2005年相比下降0.8个百分点,因为受全球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增长幅度为2001年以来最小的。表3.1-1 各类车比重类别基本乘用车轻型商务车重型卡车客车比率%69.625.54.50.4基本乘用车产量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发达地区汽车市场趋于饱和,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是进一步提高汽车质量,尤其是汽车轻量化、节能化发展,而产量增加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档次汽车产量和销量增加较快。这两个原因导致低价、低油耗、低污染的“三低”汽车成为2006年汽车市场增长最迅速的部分。传统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一个成熟而饱和的市场,竞争态势恶化,购买需求年增幅保持在1%的低水平上。而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汽车新兴市场的汽车产量增长则很明显。这四国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19%,超出了2.3%的整体涨幅。 §3.1.2 汽车强国情况美国是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也是汽车零配件开发和生产的第一强国。2005年总产量达到1200万辆,其中,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制造商占到63%左右。2006年三大汽车企业在第三季度共损失74亿美元,其中,通用损失最小,总额为1.15亿美元 ,每股下跌了20美分。福特损失58亿美元,创14年最差记录,每股损失3.08美元。克莱斯勒第三季度收入比2005年同期下降26%。这些显示了底特律汽车产业走向衰退的现实。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2006年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出口量超过国内生产总量的50%,旺盛的国际需求缓解了其国内低迷的汽车市场。由于油价上涨等因素使得低油耗、性能好的日系车成为国际汽车市场的“宠儿”。日本汽车在北美、欧洲等市场销售旺盛。继2005年12年来首次突破500万辆,2006年,日本汽车出口量将是14年来首次突破550万辆。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日本各汽车制造企业计划2007年以后在俄罗斯、印度等国建立新的生产基地或提高已有生产基地的产能。韩国汽车2006年达到382万辆的产量。其整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增长13.9%,创下433亿美元的新纪录。出口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韩国汽车在海味的生产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的7个海外工厂生产的汽车共达100.5万辆,首次突破了100万辆。其产业资源部表示,海外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后,2007年海外生产量将会达到125万辆。德国近10年来德国汽车厂商成绩辉煌,总营业额增长率达80%,2004年产值规模2020亿欧元,年增长率7%。2005年,汽车总产量512万辆,出口362万辆,较2004年降低3个百分点。2006年新车销售额达800.8亿欧元,比2005年的新车销售额增加了40.6亿欧元。2006年德国汽车出口总值高达1700亿欧元,比2005年增长8%,占其出口总额的17%。其汽车出口总额顺差近1000亿欧元,约为德国贸易顺差总额的3/4。日本丰田汽车2006年在德国售出了约14万辆,成为继法国雷诺之后德国第二大进口汽车制造商。 §3.1.3 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态势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从汽车产业区域发展格局来看,亚太地区、欧洲和北美三个地区是世界汽车主要的生产区,也是重要的销售地区,竞争非常激烈。2006年,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总体趋缓。美、欧等汽车制造业增速放缓。其中北美地区美国汽车产量呈现负增长,美国减少了6.0%,加拿大减少了4.8%,欧洲汽车产销量也大幅度下降,德国仅增长1.1%,法国减少了10.7%。与此相反,亚太地区的汽车产业稳步发展,2006年亚太地区的汽车生产稳步增长,其中中国的汽车产量增长达25.9%,成为低迷的汽车工业的一大亮点,并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日本、韩国的汽车也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并在欧美市场也取得良好业绩。第二、汽车市场的竞争仍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导汽车产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寡头型”的市场结构具有更高的效率。目前,世界汽车工业仍然是以“6+3”为主导的发展格局。2006年通用、丰田、福特、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与雷诺-日产6家集团合计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9.1%以上,汽车销售比重超过55%;本田、标致-雪铁龙宝马紧随其后,但欧美等传统的汽车市场渐趋饱和。上述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正在加速向海外转移和兼并重组,调整产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以一些特别豪华的轿车或运动车、赛车为代表的特种轿车厂成为大型汽车集团的兼并对象,如福特汽车先后兼并或控股了美洲虎、陆虎、阿斯顿马丁等。而90年代以来,产业整合在更大规模和层次上展开。如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合并、福特收购沃尔沃轿车、通用参股菲亚特、雷诺与日产合并等。跨国汽车公司之间通过跨国界、跨地区兼并和控股、参股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六大跨国汽车集团,其年产量均在400万辆以上,几个独立厂商的年产量在200万辆以上。2005全球十大跨国公司汽车销量为5089.6万辆,占当年世界销量的80.34%。有专家预测,全球最终将仅存5-6家整车制造跨国公司。 第三、整车与零部件出现新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在激烈的竞争的形势下,汽车工业的技术更新日益加快,技术研发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并呈现新的发展特点。首先整车平台通用化,推进了产业规模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大规模的联合重组,使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各具优势的平台共用成为可能,不仅降低开发成本、风险,还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实现零部件共享;其次,整车与零部件分离,促进专业化分工。原有的整车装配和零部件纵向一体化、大量零部件企业依存于单个整车装配企业的分工模式开始转变为由一家零部件企业以多系列、大规模生产面对较多的整车装配企业,满足整车企业零部件采购的需要。而且大企业为共同利益在关键技术和零部件总成上开展横向联合研发;三是零部件模块化,改变传统产业组织结构。零部件模块化使得与整车企业进行直接交易的企业数量大为削减。生产活动更集中,可节约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改变了整车企业和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企业构成汽车企业群的关系。出现了整车企业、模块集成供应商、模块构建生产企业、以及非模块零部件生产企业共生、层次更为清晰的企业群关系;最后,外包和全球采购,加快了产业的全球化分布与产业价值链的国际转移。整车制造商越来越倾向于将部分产品的开发、制造、装配工作外包给零部件供应商,仅掌握集中关键性零部件的生产,最标准化的一般性零部件则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全球性采购。一些跨国汽车公司的企业开始把研发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开发新型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车型,发展中国家汽车研发竞争逐渐激烈。第四、汽车产业链低端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消费引领生产,目前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总体上体现两大特点:一是发达国家的汽车进入了一个质量换代升级的时代;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处于规模扩张阶段。这两大特征引领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并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的生产和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在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对国内汽车进行结构调整,重点是研发新一代的汽车产品,发展高性能、高档次的汽车,以满足国内消费者汽车消费的升级换代的需要。而在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一些一般型号、中低档次汽车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基地转移的载体,并不断扩大产量,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产业链低端部分的主要产地。中国、印度、俄罗斯、泰国、墨西哥、伊朗等国正成为汽车产业链低端部分的主要生产国。 §3.2 长三角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内背景 §3.2.1 要素投入情况从2000-2006年数据看,现阶段资本和劳动力在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作用都较大,但资本的推动作用比劳动力更明显。在此期间,单位劳动比不断下降,2006年同比增长速度为-0.27%,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达到282.09人/单位,是全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的113.94%。近五年,单位资产比处于维持状态,但2006年迅速提升,同比增长速度为16.17%,高于工业平均水平7.79个百分点,达到4177.20万元/单位,是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的116.41%。由于单位资产比增速快于单位劳动比,致使人均资产逐年提高。2006年同比增长速度为16.48%,高于工业平均水平4.87个百分点,人均资产达到14.80万元/人,是全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的102.16%。如表3.2-1[86]: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出现了逐渐做强做大的“3+X”企业,“3”指的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一汽、上汽和东风集团等第一梯队,而“X”指长安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南汽集团、沈阳华晨、哈飞、昌河、江淮、东南、江铃以及吉利和奇瑞等民企组成的中国汽车工业第二梯队。 表3.2-1 2000-2006年汽车制造业投入情况 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本行业人均资产占工业平均水平的比重%100.49101.6396.1094.9294.5197.89102.16本行业单位劳动比占工业平均水平的比重%106.55109.75112.33113.83113.01110.94113.94本行业单位资产比占工业平均水平的比重%107.07111.54107.94108.05106.81108.60116.41本行业人均资产同比增长率与工业平均水比较%-8.351.25-5.84-1.27-0.463.844.87本行业单位劳动比同比增长率与工业平均水平比较%-2.032.782.241.30-0.68-1.682.63本行业单位资产比同比增长率与工业平均水平比较%-9.994.25-3.300.10-1.141.657.79中国汽车业在与外资合作20多年后,竞争布局已和国际“6+3”格局无异,3+X的背后正是“6+3”。在中国汽车生产领域,“6+3”系统企业在华的合资合作企业已控制了中国汽车市场大部分份额,目前仅有浙江吉利和奇瑞等个别企业没有“6+3”系统背景。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如下图3.2-1:
市场占有率投入规模其他中小汽车企业吉利、奇瑞、北汽、广汽等一汽、上汽、东风等图3.2-1[87] 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格局 §3.2.2 行业影响力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可知,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25。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上游钢铁、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增长;促进了与汽车整车制造密切相关的零配件产业的迅速崛起。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本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将产生1.25个单位的需求,从而对其他部门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但是汽车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70,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本部门需要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0.70个单位的产出量。从2003-2006年度数据看,我国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2006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4881.91亿元,占到GDP的7.11%,较200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近三年均增长速度为21.51%,2006年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速度为34.66%,较2005年提高了23.1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速度分别高于GDP(现价)和工业总产值20.78和10.28个百分点。预计“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7498.59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为9.94%。1999-2006年期间,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税金总额在国家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也比较平稳。2006年较2005年增长30.32%,税金总额达到728.64亿元,占国家财政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的比重为1.94%,和上年基本持平。2000-2003年期间,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持续快速增长,2004-2006年增长9.52%,达到223.62万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数和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比重分别为0.29%和3.10%,分别较上年增长0.02和0.09个百分点。2006年,汽车行业从2005年的低迷状态中走出,产销明显增长,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产销两旺[88]。具体情况见表3.2-2: 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水平13.93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税总额819亿元,同比增长39.81%,增长额为233.19亿元,增幅同比提高53.20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为233.85亿元,同比增长48.79%,增长额为76.68亿元;应缴增值税为231亿元,同比增长16.94%,增长额为33.46亿元。
⑽ 新能源汽车行业生命周期分析复苏期
摘要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势复苏,产销远超预期2021年8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30.9万辆,同比增长1.8倍。2021年1-8月,新能源汽车总产量181.3万辆,同比增长1.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