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新能源汽车产业峰会
①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1881年,第一辆使用铅酸电池的电动汽车出现:
燃油汽车出现之前,纯电动汽车早就开始应用。1900年,欧美出售的4200辆汽车中,40%是蒸汽机车,38%是电动汽车,剩下的22%才是燃油汽车。当时燃油车还在用外燃机技术,开起来噪音大,而且冒着黑烟,对于欧洲上层消费者来讲并不是首选。原来燃油车也有黑历史!
2、第二阶段:20世纪初期,内燃机的发展,让纯电动汽车退出市场:
随着发动机技术发展,启动机的发明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燃油车在这一阶段形成了绝对的优势。再对比电动汽车的充电的不便性,这一阶段纯电汽车退出了汽车市场。
3、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石油危机使人们又重新重视纯电动汽车:
此时欧洲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由于石油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反思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重新审视纯电动汽车。受到资本的推动,在那十几年里,电动汽车的驱动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纯电动汽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型电动汽车开始占据固定的市场,如高尔夫球场代步车。
(1)首届新能源汽车产业峰会扩展阅读:
关于新能源汽车,欧美各国在十九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相关探索,在氢燃料、生物燃料等技术方面也已经有产品推出。金融危机肆虐之下,节能环保新能源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选择。市场推广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政策规划上,近年来,美、日、德等汽车工业强国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家计划。
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绿色新政,计划到2015年普及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日本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核心内容,并计划到 2020年普及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下一代汽车”达到1350万。
德国政府在2008年11月提出未来10年普及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并宣称该计划的实施,标志德国将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显然,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最早、最先进的美日欧国家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通过美日欧来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是必然选择。
② 新能源汽车哪一年正式推出
1.在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新能源汽车成功步入我国市场。
2.在2009年,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虽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重依然微乎其微,但它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已开始释放。相比在乘用车市场的冷遇,“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商用车市场已开始迅猛增长。
3.在2010年,我国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 6月1日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7月,国家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新能源汽车正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首批进入补贴名单的车就包括北汽新能源EV系列,包括北汽新能源EV150,EV160。
4.在未来的五年内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小型电动车。目前还出现了很多新能源出租车,例如可以应用换电模式的北汽新能源EU220,就是一款非常适合出租用途的新能源汽车。
5.我们预测从今天开始的未来五年内,新能源汽车将逐步革新,并逐渐代替常规汽车,并也可能衍生出除电热能混合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外,诞生压缩空气新能源汽车或者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环保汽车,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环境友好发展原则。
③ 新能源汽车的历史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
2008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出击之势。2008年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08年1-12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主要是乘用车的增长,1-12月新能源乘用车销售899台,同比增长117%,而商用车的新能源车共销售1536台,1-12月同比下滑17%。
2009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虽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重依然微乎其微,但它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已开始释放。2009年1-11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61.96%,至310辆。2009年1-11月,新能源商用车——主要是液化石油气客车、液化天然气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等——销量同比增长178.98%,至4034辆。相比在乘用车市场的冷遇,“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商用车市场已开始迅猛增长。
2010年,我国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2010年6月1日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0年7月,国家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新能源汽车正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
④ 恒大造车真正目的是什么
目的有:吸引资金,给自己的恒大地产填窟窿。产业转型,布局电动车市场,占领新能源市场。为拿补贴,做新能源电动车是有国家补贴的。
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召开,峰会现场,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预算为三年450亿元,恒驰第一款车——“恒驰1”将亮相。
秉持“核心技术必须世界领先、产品品质必须世界一流”的发展定位,已构建覆盖整车制造、电机电控、动力电池、汽车销售、智慧充电、共享出行等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各关键环节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
实施全球一体化研发模式,在全球九大国家协同研发。拥有瑞典和中国广州、上海、天津、沈阳等多个高端制造基地,打造高品质的“恒驰”全系列产品。
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研究总院下辖汽车研究院、动力研究院和电池研究院。
其中汽车研究院招聘正副院长、造型研究院院长、首席总工程师,整车架构平台、动力总成、整车集成、车身、底盘、电子电器、车联网、自动驾驶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首席造型设计师,外观/内饰总设计师,各领域的技术总监、工程师和设计师等。
⑤ 新能源汽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推广的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主要是在2008年底启动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经历了2009年、2010年参与城市轰轰烈烈的圈地立项、剪彩、启动仪式和成立产业联盟后,2011年以后忽然冷却下来。“政策热、市场冷”,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的尴尬写照。究其原因,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分析认为,政策集中度不够,“在产品成熟度不够的情况下,示范城市不宜搞得太多。”“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原本计划自2009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
⑥ Data | 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说了些什么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将携手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江淮大众,在2020-2024年期间共同投资约150亿欧元,加速布局中国电动出行领域。
宝马集团
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到2030年将单车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9年降低至少三分之一。到2025年,宝马集团将在研发上投资超过300亿欧元;到2030年,交付超过700万辆电动汽车,其中三分之二为纯电汽车。
上汽集团
将在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上持续投入,计划在2025年前投放近百款新能源产品,新能源车型数量上再翻一番。其中,插电混动产品不少于20款,氢燃料产品不少于10款。
日产汽车公司
日产正在联合开发更高能量密度和成本可接受的新一代电池,争取十年内使电动汽车总成本竞争力和传统燃油车相当。
写在最后
政策补贴在今后一段时间仍是保证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按照计划,补贴即将退出舞台,这也是推动产业更加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让各方一齐发挥作用,纯电动完全市场化才更有可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⑦ 国家出手:重点调查恒大、宝能等造车项目
电动知家消息,11月25日上午,据等多家媒体报道,网传一份由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发改委在11月18日前向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上报各地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情况。《通知》重点提到了“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企业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和拟投资建设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情况,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
而针对网传的消息,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这件事正在落实,现在还不方便讲。”
2019年11月12日,恒大汽车在广州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伙伴会议。在峰会上,许家印表示,恒大造车缺乏技术、人才、经验,因此要走换道超车的路子,把能买的技术,能买的企业,都给它买了。恒大集团未来三年在造车方面的投资为450亿元,依次为200亿元、150亿元与100亿元。并且在现场阐述了恒大造车的五句三字经: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霸气!许家印总结恒大造车:买买买!)
一年之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场气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⑧ 大咖齐聚海口 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将于9月15日开幕
据了解,3天的活动包含20场会议论坛、技术展览及多场同期活动,预计将有1000多名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政产学研高层云集海南。
大会主题峰会将探讨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跨界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趋势,探索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凝聚产业共识,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碳中和。
政府高层及行业专家:
万钢,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
张玉卓,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沈晓明,海南省委书记、省委深改委(省委自贸港工委)主任
冯飞,海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李小鹏,交通运输部部长
苗圩,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徐冠华,科学技术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倪强,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秘书长,省委自贸港工委办主任
辛国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相里斌,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甘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
史明德,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前驻德国大使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能源局
欧阳明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委员会联合主席
张进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赵福全,清华大学教授,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
国外政府及国际机构嘉宾:
Alok Sharma (阿洛克·夏尔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会议(COP26)候任主席,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原大臣
John Edwards(吴侨文),英国驻华贸易使节
Jo Hawley(贺颂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
James Norman(诺杰),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华南外交联络领事
Dan Dorner,清洁能源部长级合作机制(CEM)主任
Inger Andersen,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任
Fatih Birol,国际能源署(IEA)署长
李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总干事
Carlos Manuel Rodríguez,全球环境基(GEF)首席执行官兼主席
国外企业领袖:
Herbert Diess,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
Frank Weber,宝马集团董事、负责研发
Elon Musk,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
中畔邦雄,日产汽车副社长
Mark Reuss,通用汽车公司总裁
Holger Klein,采埃孚集团董事
Volkmar Denner,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
郑根昌,LG新能源副社长、电池研究院院长
袁小林,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
国内企业领袖:
徐留平,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竺延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辛保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俊,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王晓秋,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李斌,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刘静瑜,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欧阳楚英,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裁
陈志鑫,海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副主席
王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
于德翔,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黎明,地平线总裁
单记章,黑芝麻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⑨ 2022首届中国徐州国际汽车博览会 焕新起航!
在徐州,看见世界
据主办方卓锐车展管理机构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徐州国际车展将吸引国内外近百个品牌参展,包括国际豪华品牌、一线品牌和近年来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领域崭露头角的自主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等,各家品牌将携手旗下全系车型及最新车型、乘用车、新能源车、豪华超跑、房车、商务用车、机车、改装车等共几百款车型盛大亮相,展会规模将是前所未有。而本次展会上,来自全世界汽车工业领域的前沿技术也将汇聚于此,携带最新技术的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将是一大亮点。为了向各方呈现一次高规格的汽车盛会,主办方也将利用大数据、AI、VR、AR等先锋前沿技术融入展会全流程,为参展商和观众带来一次体验一流的科技盛宴。
除硬科技之外,主办方更希望前来参观的观众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独具魅力的汽车文化,为此还将特别组织策划“走进祖国航天事业主题活动”“卓锐跑跑卡丁车体验乐园”“侏罗纪体验区”“动漫展”等各类趣味活动,使之在娱乐大众身心的同时,也能激起民众对汽车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充实视野,激发更多创造力。
同时我们还希望把车展打造成为全民狂欢的盛大节日,卓锐大舞台上,4天有不同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时下最热度网红零距离接触、模特大赛、抖音大赛、街舞大赛、二次元、电竞大赛、潮童秀等。
紧握时代浪潮,多方共襄盛举
本次徐州国际车展更为侧重新能源和新一代智能汽车,为吸引到此领域的专业人士及汽车爱好者前来观展,在宣发环节和展会服务上也利用了最新的科技手段创新赋能。作为本次车展的策划和执行机构,卓锐车展管理机构依托卓锐营销矩阵,将全国首创的VIP客户邀约系统应用在内,它将为参展商提供集车展VIP客户邀约、入场通知、客户维护、数据收集与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客户管理集成系统。基于AI人脸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O2O2O(线下-线上-线下)客户行为SAD(snatch-analysis-distribute)系统,将帮助经销商把握并记住每一位客户,为精准营销创造商机。
此外,本次车展在传播思路上也有大幅度的升级,突破按媒体分类进行宣传推广的传统广告思维,创新性地以人为中心,以衣食住行与休闲娱乐消费等生活轨迹为主线,进行强针对性的多维场景植入及媒介选择,主动、被动传播同步开启,在传统的网络宣传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关键推广渠道,触达更精准的个体,保障传达效果最优化。
站在如今消费升级的浪潮之上,以及国家倡导清洁能源和“双碳战略目标”的今天,徐州国际车展的举办将对推动徐州及淮海经济区汽车产业发展、激活市场、促进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对我国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相信在“专业、创新、激情”理念的指引下,徐州国际车展将发挥地缘优势,以多方携手,强强联合的姿态,服务好国内国际参展商,与行业精英伙伴共襄盛举。
2022年5月1日 – 5月4日,2022首届中国徐州国际汽车博览会将在徐州淮海绿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欢迎各汽车品牌厂商、经销商、媒体朋友们前来共商行业未来,也衷心期待社会各界人士的盛情光临。徐州国际车展将以拥抱姿态,与您共赴多彩未来。
⑩ 圆桌讨论“新形势下汽车行业趋势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
HICOOL 2020 ENVISION YOUR FUTURE
2020年9月12日,理想 汽车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先生、ARCFOX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俞晨先生和36氪CEO冯大刚先生在 HICOOL 全球创业者峰会上与来自全球 80 多个国家的 2000 多位海外创业者及现场参会嘉宾分享了一场关于“新形势下 汽车 行业趋势与新能源 汽车 未来的发展”的圆桌讨论。
@HICOOL @沈亚楠 @俞晨 @ 冯大刚
一起了解未来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冯大刚: 感谢各位莅临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我是主持人36氪的CEO冯大刚,这位是理想 汽车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先生,这位是ARCFOX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俞晨,欢迎两位。
今天的主题是:在新形势下, 汽车 行业的趋势和新能源 汽车 未来的发展。今年8月的时候新能源乘用车迎来了自2018年5月份以来最好的一个市场增长,其中新能源的乘用车批发销售量突破了1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了43.7%,意味着整个市场和用户对于新能源车的信心在不断增强。
我们应该看到新能源车毕竟还是新生事物,今天还有两个数据,一个数据是 在今天整个的中国 汽车 保有量中,新能源不超过1.5%。 说的是存量,如果看增量,依然有95%是燃油车,意味着我们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我们如何向新的行业转型?这种直接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如何把市场做大?首先第一个问题,如果说要打造面向未来的新能源车,当下最重要的发力点是什么?比如动力模式?还是自动驾驶?还是智能服务?或者是其他东西,还有哪些东西是我们非常快要解决的东西?先有请沈总。
未来新能源 汽车 最重要的发力点是什么?
沈亚楠: 这个问题比较大。 汽车 的竞争是一个全方位的竞争,单在某一个点突破都是很难获得胜利的。所以在我们看来,理想 汽车 坚持在三个方面考虑这个事情。
第一个是新的电驱动,第二个是新的智能,最后是新的商业模式,这代表三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如何解决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车的一个驱动形式的问题。 今天有很多的方案,纯电,像ARCFOX是很好的纯电车,还有比亚迪一直是做双模投入很多,理想 汽车 我们是坚持增程的模式。
在行业里面有很多的讨论,有人说这个好,那个好,其实对我们来说,整个行业努力的方向是让更多的传统燃油车转向新能源车,至于说在新能源车之内区分各种技术路线,其实是百家争鸣的。每个方案都有用户群和技术的优势,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个技术方案是一招制敌的,如果想一招制敌恐怕是不太现实的,这是驱动的形式。
第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客户更愿意接受智能新能源车 ,不光是新能源车,大家希望的是一辆智能车。智能车的标志是什么?浅显地来看是车主不再用手机了,更深层次的是说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车。通过OTA不断升级,就像手机一样,每次升级都有新的功能,新的用户体验,甚至在 汽车 上通过OTA升级还能改变 汽车 的性能,包括刹车的性能、加速的性能提升,油耗的降低。这个智能是客户选择新车时候越来越重要的一个考量点,和驱动形式一样重要。
第三,也是理想 汽车 一直在做的,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客户关系。 过去比较传统的车,是把车通过批发的形式,然后再直接去满足客户,售后是4S店来满足的,今天这个时间点,直接的客户关系是对我们最重要的资产,我们全采用全直营的方式,自己服务客户,包括卖车,包括服务,包括售后的保养,这样的话才能够积累你的客户资源,积累这个客户关系。我们认为这个发力点不能偏废,这三方面都需要。
冯大刚: 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突破口,如果要系统性地解决用户的体验,不可能是一个点,应该是全方位的。北汽的俞总,您同意刚才沈总说的吗?
俞晨: 谢谢主持人,谢谢沈总。我们的观点跟沈总的观点也是非常类似, 目前我们在新能源方面主要聚焦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在 科技 ,就是生产力方面; 第二个是在模式上。 如果有产品,而没有模式,这个产品或者 科技 方面的力量没有办法进步,只有模式,没有产品的话,这个模式也不会长久。
所以,我们在产品上,主要还是在 科技 方面,我们也在做一个往前的研究,我们现在跟华为一起建了1873的艾维斯实验室。一方面是基础科学研究,一方面是应用 科技 ,其实我们作为企业来说,在应用 科技 方面会应用得更多,我们跟华为的合作更多的是在具体的产品应用上,比如说一些传感,激光雷达方面的,可能信息比较多,有很多合作方面的东西。
另外一方面我们在模式上,模式跟自身的DNA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现在的状态,国有企业这样的性质,现在的模式,直营也好,分销也好,是处于一种过度阶段,直营也好,传统模式也好,都有一个发展。我们现在走的方向是复合型的战略,我们重点采用的是直营模式,我们本身就有这样的资源。同时在广泛的市场上还会采用相对传统的模式,但是在形式上会有一些变化,也是交付跟销售是分开的,也是这样的模式,学习理想这样优秀企业先进经验。我们觉得殊途同归,最后都是要服务好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来满足用户。
新能源产业如何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36氪CEO 冯大刚
冯大刚: 我本来以为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但是作为服务消费者来说都是一致的。下一个问题请问俞总,ARCFOX的αT即将上市,预售价应该是28万,可能跟今天很多新轿车势力第一款的定价,以及市场中高端车的定价是比较一致的,在这样的一个激烈竞争中,一个新能源车企应该怎么去入手,做出差异化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呢?
俞晨: 我们有时候内部在讨论,差异化是怎么打造的? 我们感觉差异化应该是从自身的DNA上来找,机制也好,本身的资本来源也好,DNA上的东西决定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我们ARCFOX在很多产品上,或者模式上,也是向理想这样的优秀企业在学习,在靠拢。我们本身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很大的一个优势是在资源的采用上,今天会场上就我们一个企业有比较大的展台,也是感谢政府领导的支持。我们这样的一些资源促成了我们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说在产品上,因为产品是我们传统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我们能够跟麦格纳这样的公司合作制造,我们一起合资在镇江,专门为ARCFOX这个产品进行生产和制造。
麦格纳有将近100多年的制造 历史 ,宝马的5系也是他们代工生产的,他们在制造方面有比较长时间的传承。我们国内也有优秀的供应商资源,比如北京奔驰,北京现代,都有采购的优势,我们ARCFOX能够在采购上,在供应链上形成一定的小小的优势。我们在制造和供应链两个传统企业的优势上,把它放大,这样的话我们的竞争优势也会初步建立起来,同时在外部,因为刚才是属于外因,我们学习理想这样的优秀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内外点的结合构建我们的差异化竞争力。
冯大刚: 虽然定价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背后还是有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不管是资源,合作伙伴,供应链,制造,很多东西是内在体现差异化的。沈总,包括前段时间行业都知道理想是增程式的技术路线,确实有一些争议,可能认为纯电动是未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理想 汽车 一直坚持增程式的道路,还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会变成电动式的?
沈亚楠: 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得比较多,首先行业里面比较纠结,我们自己反而没有那么纠结,我们的客户也没有那么纠结。因为我们做出使用增程技术路线的出发点,主要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的。
从客户的角度讲,客户在选择新能源车的时候,非常浅显,只有三个需求。
第一个是好不好开 ,因为电驱动的车天然比燃油车更好开,因为加速更平顺,更安静,更线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关心方不方便。 我们今天加油还是很方便的,到处都可以加到油,但是一旦到纯电车,或者电动车,大家就会想家里能不能充电桩,即使家里能安充电桩,出远门的时候怎么补电,就会有方便不方便的问题。
第三个, 消费者很简单,就是考虑合不合算, 价格怎么样。
我们之所以选择做增程,最主要的是看客户的这三个需求。
第一,因为增程式,底子还是纯电车,只是增加了一套增程系统,所以在好开方面跟纯电车是一样的,比PHEV有优势的,因为PHEV的底子是燃油车,没电的时候还是燃油车的体验。
第二是方便,今天我们国家的充电设施也在逐步的改善,但实际上这个速度还是不尽如人意的,从方便的角度讲,我们在想能不能让客户无论有充电条件,还是没有充电条件,都可以方便地使用我们的电驱动的车,我们就选择了增程。可以慢充,可以快充,可以加油,我们做持续地监控了很多数据,目前为止,理想在市场上有15000多辆了,接近60%的里程都是纯电形式的,剩下的里程主要是大家跑长途,或者出远门的时候,就会通过加油的方式来补,所以很方便。
第三,便不便宜,合不合算。我们增程的结构,电池的成本会极大的降低,从总体的成本来讲,跟同性能的燃油车相比,因为所谓的行业专家,有的时候拿我们跟小轿车比较,当然不是一个东西。同性能、同尺寸的车,我们的成本只是略高于燃油车,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讲,买我们的增程车是不用付购置税的,所以综合的购买成本甚至低于燃油车。有了这三个方面,非常符合客户的要求,这是我们的一个观点。
另外,我们在行业里面,对于 社会 的贡献来讲,无论是纯电车还是增程车,其实对整个国家的节能减排都是有贡献的。只要能替代一辆燃油车,不管是纯电替代,还是增程替代,排放都会下降很多。
第二,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角度讲。为什么做纯电,为什么做增程,做我们新的技术,还是希望在我们 汽车 行业上,能打出中国产业的优势。过去我们在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劣势,无论是纯电还是增程,我们都实现了所谓的弯道超车,就不再受制于变速箱和发动机的技术落后性了。
特斯拉的优势是什么?
理想 汽车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沈亚楠
冯大刚: 谢谢沈总,刚才我们在讨论为什么理想选择增程式,不说理想选择,而是消费者选择了。我问什么时候会改变,答案也很明显,这是由消费者决定的。
下一个问题,还是从沈总开始,一会儿也请俞总回答。最近有一个说法,很多企业没有搞清楚特斯拉究竟赢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可以拆开问,我们先问是不是,然后再说是为什么。特斯拉已经赢了吗?如果赢了,什么地方做得最出色?两位都可以回答一下。
沈亚楠: 特斯拉的势头是非常猛的,自从Model 3国产之后,在主要的限排城市,销量都是遥遥领先的。之所以说很多人没有搞明白特斯拉为什么赢,是因为我们每天也在讨论如何跟特斯拉竞争。我们的看法是什么, 特斯拉为什么能赢?主要赢在解决了充电,它用它的方案,帮用户去解决充电的问题。 因为如果真的去试开一辆Model 3,从尺寸、配置、制造质量,从业内人来讲,都不是一辆非常好的车。
冯大刚: 不是终端的优势,是网络的优势。
沈亚楠: 对,今年特斯拉会为客户在全中国铺设4000个超级充电桩,过去6年只铺设了2000个,一旦你解决了这个充电的问题,让你的客户无论有充电条件,还是没有充电条件,都会感觉到一定程度上的放心。在我们600米左右的地方就有三根特斯拉的充电桩,客户的心理会有很大的变化。
我们讲特斯拉赢,就赢在能源网络上 ,这个能源网络也是有局限的,因为超充桩不是越来越好铺,而是越来越难铺,因为有限的城市资源,如果被单一的品牌,不能被别的车共用的占用了,实际上对于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没有太多的好处。我们理想 汽车 把充电桩直接安在了你的车上,你给一个补能的装置,这样更方便。
冯大刚: 俞总怎么看这个问题,有没有可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吗?
俞晨: 特斯拉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北汽新能源的大楼是诺基亚的大楼,在亦庄,后来诺基亚离开以后,我们就买了这个楼,放在长的时间轴上,只有某一个时刻是赢的,但是最终是什么样?现在也不知道。
我们国内有那么多优秀的企业,有的把它放在眼里,有的也不一定把它放在眼里,输赢来说还未定,我想有理想 汽车 、小鹏、 蔚来 ,有这么多优秀的企业,也包括ARCFOX,包括我们北汽。
特斯拉的成功,其实跟初期的时机也有点关系,他们2014年进来中国,当时国家是开始启动电动车的行情了,但是很多企业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特斯拉的出现顺应了这个时机和潮流,同时又开创了很多产品标准的形式,比如说大屏,比如说OTA,比如说各种各样的电驱动,包括一些对电池安全的标准,这些东西都是开创性的。
所以消费者也好,行业内也好,都不自觉把它作为一个先行者和标杆来对比,一对比,这个势能就上去了,当然它本身也做得很好,现在也在中国投资了,进入市场以后,Model 3的出现也把价格拉下来了,也进入了充分的市场竞争,也开始进入完整的竞争。 汽车 行业前面20多年,30多年,跟合资品牌,外资品牌的竞争 历史 来看,可能还是会有很强的较量,特别是像OTA,车载生态等等,都有很强的比拼机会。
如何提高新能源 汽车 的市场占有率?
ARCFOX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 俞晨
冯大刚: 我们反过来再问,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去打败它?狭义的是说打败特斯拉,更广义的说,新能源车只占市场的5%,怎么去赢得市场?
俞晨: 我们相对比较传统, 第一是从 历史 的角度来看,从市场竞争 ,充分竞争,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些提升,跟特斯拉进行竞争,这是相对可以实现的。 第二是对用户的体验和把握上 ,理想也好,蔚来也好,就是用户思维的把握上,传统企业最大的缺憾就在这儿,我们是甲方思维,并没有充分的了解用户,我们来更深入的进行一个发展,同时再结合产品跟制造方面的优势,和对中国市场理解的优势,相信我们在市场上能够跟特斯拉,或者说跟油车进行更广泛的竞争。
沈亚楠: 跟特斯拉竞争,从中、长期来讲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特斯拉赢在独立的充电网络,但是一寸长就有一寸险,有强的地方就有弱的地方,下一步的体量发展就会受限于自己充电网络铺设的速度,会给自己形成一个瓶颈。因为在美国不存在这个问题,美国95%的特斯拉用户是有家用充电桩的,在中国会受到充电网络瓶颈的限制。而且走了一条自己单独的技术路线,从整个 社会 化的解决充电基础设施角度讲,他们是走了一条另外的路,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更有信心的是打败它在智能方面,因为今天来讲,如果从智能座舱的角度来讲,理想 汽车 肯定是胜过了特斯拉,淘宝卖的特斯拉最好的零配件是什么?还是手机架。多数的特斯拉用户还是要在车里用手机,因为觉得它的导航不好用,它的音乐是用H5实现的,只能做128K的音乐。
美国人在做这些方面跟咱们中国人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在智能方面一定能赢过它。 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确特斯拉是有领先的,但是通过我们的数据积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在人工智能,数据算力方面也是有机会超越它的。 唯一它作为先行者,确实在品牌上相对有一定的领先优势,通过我们的不断积累,无论是新轿车,还是北汽孵化的ARCFOX,还是有机会跟它去竞争的。
新能源 汽车 的竞争格局及市场规模
冯大刚: 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在探讨未来新能源车的竞争格局,我想知道两位怎么判断竞争格局会跟以前一样吗?
有很多人说新能源车看起来跟智能手机更像一些,未来是像燃油 汽车 的格局还是智能手机的格局?智能手机的竞争会非常快速,比如10年,传统 汽车 可能百年才杀出一个格局出来,在这个手机方面,我们是全方位的竞争,既有系统竞争,又有生态竞争,这是不一样的,原来是一条线的竞争,现在是一张网的竞争,这些东西都不一样,包括合作格局,过去是每个人发展自己的东西,今天是共建很多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两位觉得未来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新能源的市场空间是什么样的?
沈亚楠: 从终局的角度讲,我们认为智能电网 汽车 这一波,从结果来看非常像智能手机,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品牌的整合, 汽车 行业本来在国外就没有中国这么多品牌,我们认为终局来讲,和智能手机差不多。智能手机现在就是苹果为代表,国外的品牌,然后中国是华为、oppo、vivo、小米,基本上是这样的格局。还有从非智能手机转型到智能手机很成功的企业,三星,基本上是这么一个格局。
智能手机剩下的品牌可能比这几个品牌略多一点,甚至是一样的,特斯拉占据了苹果类似的地位,但是它的市场份额受限于我刚刚说的这些问题,不应该有苹果那么高。中国一定会崛起,华为、oppo、vivo和小米,一定会的。传统车厂一定有像三星一样转型成功,生存下来的企业,所以整合,然后有新的入局者,这是我们认为的结果。但是从时间周期上讲,肯定会比智能手机要慢,这一点也是我们最近思考很多的。
我以前是做手机的,我是经历过这一轮变化的,之所以智能手机的转化会这么快,是因为一方面客户的需求,从非智能手机到智能手机转化非常快,另外从供应的角度讲,因为供应链无论是做智能手机,还是做非智能手机,供应商体系差不多,昨天做诺基亚的手机,可能一个月之后就能够转做小米手机了,需求变化很快,供应也跟得很快。
汽车 会有一个差异,第一客户转化会稍慢,但是也会很快,下一步会有一个拐点,越来越多的客户会非常想要买智能电动 汽车 ,因为我们目前看到只要是试乘试驾过理想ONE的用户,或者现在在看理想ONE的用户,就很难回去开传统车了,所以会有这种拐点。从供应链的角度讲,研制的程度要远远高于手机,传统车商要很长时间才能转型服务新能源 汽车 。
冯大刚: 手机用户的更新换代可能是一到两年,但是 汽车 不会,也许需要五到十年,完成这个替代会在什么样的维度上?
沈亚楠: 每年我们还有2500万辆,我们看的不一定是保有量,每年的转化率,我估计到2025年的时候,国家新能源整体的规划是有机会实现的,保守500万辆每年,激进一点是750万,这是2025年非常有机会做到的。其中可能纯电占一部分,增程和插混占另外一部分。
冯大刚: 沈总说得还有点保守,俞总,刚才说到这个比喻,到底更像是智能手机,还是更像传统燃油车,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俞晨: 刚才沈总已经说得非常完整了,非常全面了,对于格局的判断,我们从销售的角度,从市场的角度,消费是在升级, 在20-40万的区间的车, 蔚来、小鹏都在这个区间,在这个区间竞品比较少,也是传统燃油车必争的区间,同时也是下一代消费升级的,原来20万以下车的需求升级。 未来最重要的竞争环节还是在这个价格区间内 ,产品上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加剧,其他的沈总说得非常全面了,我就不再补充了。
冯大刚: 还有一个问题没有问,新能源车的市场规模会有多大?
俞晨: 我们也是期待在2025年500-800这样一个区间,我们北汽集团一直期待在2025年实现集团的全面转型,同时我们自己ARCFOX也是北汽集团转型的一个重要的先锋,今年我们会推出第一款车,每年会有新车推出,每一款新车都会给消费者带来新的惊喜。
冯大刚 : 感谢两位嘉宾带来的精彩分享,谢谢!
* 本文由理想 汽车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先生、ARCFOX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俞晨先生和36氪CEO冯大刚先生分享,内容源自 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速记稿,未经授权,不可转发。
本期创业话题
#未来一年最值得投资的TOP领域
> 立刻分享 > 我的精彩创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