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配件氣體發生器外殼
❶ 汽車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的外形結構是什麼樣的
汽車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根據不同位置的氣囊其外形結構是大不一樣的:DAB(駕駛員側氣囊)——
一般為圓餅狀;PAB(乘員側氣囊)——
一般為大圓筒狀(類似子彈殼);SAB(側氣囊)——
一般為短圓筒狀和短棍狀;CAB(簾式氣囊)——
一般為長棍狀和管狀;KAB(膝蓋氣囊)——
一般為圓型或球形。其外形結構有專利權,不能隨意公布圖片,抱歉~!*****看這個版的置頂貼,看完你就明白了,很有用.*****
❷ 安全氣囊有哪些主要部件
在這里,我想把我對氣囊的認識跟大家分享,同時,希望各位認同我觀點的網友,可以將我的帖子轉發到各個相關論壇,或者頂起我的帖子,以增加大家對氣囊和安全駕駛的認識,避免再有不必要的傷害,讓我們一同為我們這些駕駛員祝福,祝福我們一路平安。
一:「氣囊與安全帶結合才是最完善的安全系統」
由於氣囊爆發是由一個氣體發生器控制的,發生器內裝有Sodium Azide ,其發生氧化反應,生成大量氣體,產生爆發,而這是在很短時間內發生的,因此這種爆發沖擊力在保護駕乘者的同時,也可能因各種原因產生一定的危險。一般在設計上,設計者認為氣囊安裝位置與乘坐者的距離應在300mm以上,至少也要250mm,在這個距離外才是安全而作用最大的。
因此安全帶的重要性在這里不得不提。應該說安全帶與安全氣囊是同一系統的兩大部件,缺少任何一方,系統的作用都會打折扣。比如碰撞前的剎車多數會使駕駛乘坐者向前傾,從而造成與安全氣囊的距離不足,造成危險或減弱氣囊的作用。
實際上,氣囊系統是安全帶的附加保護裝置,只有在駕駛員和前排乘客正確繫上安全帶時,氣囊系統才能真正發揮理想的保護。
二:「氣囊並非安全氣囊」
在國外,氣囊通行的標准詞彙是「air bag」正確翻譯過來應該解釋為「空氣囊」,在國內,由於汽車市場的非理性爆發式增長,也使得我們的汽車廠家在宣傳產品的時候只追求宣傳亮點,忽略了實質的用途,而這也是為何「安全氣囊」這一容易令人誤解氣囊真正作用詞彙的出現的根本原因。
三:「氣囊屬於被動安全裝置」
氣囊是20世紀汽車上的十大發明之一,但也曾因成本高、安全性能上不穩定而倍受爭議。而且對大多數汽車來說,氣囊是否作用不取決於駕駛乘坐者。這不同於安全帶,乘坐者繫上就肯定會有作用。
四:「氣囊未暴開的可能性」
目前我們網友對於氣囊存在盲目的安全依賴,認為只要發生事故,車上有氣囊,屆時就會打開保護自己的安全。但實際上,我們知道,氣囊的打開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目前氣囊的爆發已由過去的感測器控制觸發,發展到今天計算機收集感測器信息,經過一定演算法後再決定是否啟動氣囊,而不同品牌和類型的車這一演算法是不同的。因此就會出現同一類碰撞,不同的汽車氣囊爆發情況不同。
其外,雖然目前國內沒有氣囊相關的法規和標准,但在國外早就有相關的法規可以參考,「美國國家高速交通委員會頒布的安全標准FMVSS208中規定,裝有氣囊特別是前排雙氣囊的車輛,配有雙氣囊的車輛以超過48 km/h的速度,而且是完全正面碰撞的時候,氣囊才會炸開。」
在我國,氣囊設計與匹配時,以車輛受到相當於25 km / h 以上車速正面撞擊厚水泥牆之類物質(前述法規規定壁障由鋼筋混凝土製成,前部寬度不小於3m,高度不小於1.5m,壁障厚度應保持其質量不低於7×10的4次方kg)的沖量時,氣囊將展開。氣囊的展開是以車體上感測器感應到汽車大梁在車體縱軸方向上的變形程度、車體沖擊力等構成的符合波形來判定的。」
因此,在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車輛撞擊部位不同,斜撞或撞擊部位高於、低於大梁,使大梁未受到足以使氣囊展開的撞擊力時,氣囊都有可能不展開。
在這里,說這么多不是想為任何廠商做辯解。
我是希望我們能夠清醒的意識到,如果我們只希望依賴於車內有多少個氣囊來保障自己的安全,而忽略安全的駕駛習慣,那麼遲早都將為自己交上昂貴的「生命學費」。正確的安全駕駛才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最優方案:
開車就系安全帶,不疲勞駕駛,不超速,不酒後駕車等等。
同時,也呼籲國家盡早的出台相關的政策和法規,讓此類事件有一個判定的依據和標准。讓我們應有的權益受到保護。
將其他氣囊未打開事件列舉,以免有人造謠中傷,更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從中吸取教訓,祝我們一路平安!
❸ 汽車外殼零件名稱大全
汽車外殼零件統稱為汽車橋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