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收購汽車4S店
1. 汽車4s店收購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問題
需要了解汽車4S店所代理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和消費者認可度,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其次,代理汽車品牌給予4S店的優惠政策有哪些?,最後,銀行的貸款政策、4S店員工的技術構成等都必須請專業評估師加以評估。
如果回答對您有幫助,請採納。
祝你創業成功!
2. 汽車4s店的經營產值中什麼占最大份額
31%。汽車4s店的經營產值中占寶馬4S店份額的31%,集中度較高。截至2016年,寶馬的四大核心經銷商包括:廣匯汽車(於2016年收購寶信汽車,其中廣匯汽車有28家寶馬4S店,廣匯寶信有42家寶馬4S店)。
3. 賣車不掙錢「4S店之王」資不抵債,千億巨頭巨虧68億
2020年,龐大集團在「鬼門關」前歷經盤桓。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4S店大佬龐慶華近二年來為龐大集團的續命、為了扭轉財務困局而多方奔走、殫精竭慮之中,但是,和公司名稱一樣,ST龐大即便是破產重整這個事情也變得又「龐」又「大」,似乎都不容易!
輝煌了近半個世紀的龐大集團,就這樣要完了嗎?
它曾是全國第一的 汽車 經銷商、中國首家在A股上市的 汽車 經銷商集團、「中國 汽車 銷售服務十大企業集團」第一名……締造了龐大集團的龐慶華也是叱吒中國 汽車 經銷商界的領軍人物。
然而,這一切都在2019年夏天戛然而止。這家命懸一線的千億 汽車 銷售帝國,經由業務的調整規劃,正讓一線曙光緩緩落進停滯深淵的業績谷底。
壹
迫於市場壓力, 汽車 經銷商傳統業態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2019年,整個 汽車 行業都十分浮躁,新車銷量持續下滑,部分車企被邊緣化,上下游供應商產業鏈受到牽連,就連4S店也開始叫苦抱怨不賺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帝國崩塌」、「瀕臨破產」等一系列負面詞彙,把這家汽貿領域龍頭企業,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昔日國內十大經銷商集團之一的龐大汽貿集團,突然陷入破產重組以及債務危機的現狀中,不得不試圖通過破產重整計劃,重獲最後一線生機。
被譽為「4S店之王」的千億 汽車 銷售帝國,如此之快步入黃昏引人錯愕。
要知道, 2018年龐大營收維持在420億元的較高基數;2017年,憑借705億的業績,龐大還曾位居《財富》中國500強第115名。
2019年12月10日晚間,ST龐大(601258.SH)發布公告稱,河北省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批准了《龐大集團重整計劃》。
按照法院的公布的評估材料,龐大集團本部賬面資產總額為302.07億元,按照市場價值法進行評估,評估價值總額為97.66億元;按照清算價值法進行評估,評估價值總額為50.17億元。但是,按照法院的最終統計,其債務合計272.8億元,龐大集團已嚴重資不抵債。
與破產不同,重整的目的恰恰就是避免企業走向破產清算。而為了實現重整,原控股股東龐慶華及其關聯自然人無償讓渡其所持的210624.17萬股股票(占龐大集團總股本的32.21%)給投資人。
而 原董事長龐慶華則凈身出戶,與龐大再無關聯。據啟信寶數據顯示,龐大集團法人、董事長已由龐慶華變更為元維資產董事長馬驤。
難道龐慶華真的要離開自己一手締造並苦心經營長達16年之久的龐大集團嗎?
貳
我這一輩子就幹了一件事,那就是賣車。
搞了40多年 汽車 的龐慶華,他自言自己是汽貿行業一塊「活化石」,見證了中國 汽車 發展史,多次踏准中國 汽車 流通的發展脈搏,曾帶領企業站上了全球汽貿的山巔。
龐慶華,生於1955年8月,祖籍河北灤縣。
了解過龐慶華的人其實都知道,他並沒有什麼華麗的過往,16歲離開校園,干過修理工,開過理發店、飯店,為了謀生嘗試各種有可能發展的崗位。
藉助當時國家一系列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再加上龐慶華與生俱來的經商天賦,一路摸爬滾打,從最初的河北唐山灤縣物資局的機電設備公司,到改制後的冀東物貿,到改名後的龐大汽貿集團,再到躋身2011胡潤中國富豪榜,龐慶華的人生就和龐大集團一樣,直沖雲霄。
千禧年後,中國 汽車 市場開啟了第一個黃金十年,年度產銷由最初200萬輛,迅速躍升至2010年的1800萬輛。
龐慶華抓住這波大機遇,一邊迅速擴張 汽車 品牌代理權,一邊嘗試 汽車 消費信貸業務,伴隨4S店等銷售網點的遍地開花,龐大的業績曲線急速飆升。
那時,創始人龐慶華春風得意、風光無二,更被視為中國 汽車 經銷行業無出其右的領軍人物。
2011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後,龐大迎來了高光時刻,並創造了三個行業第一:首家IPO登陸A股的 汽車 經銷商集團,當年全球市值最高的 汽車 經銷商集團,當年上市單筆融資額最高的民營企業。
上市當年,龐慶華名利雙收,在胡潤富豪榜上身家漲至100億元。龐大集團市值曾一度超過630億元,就此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 汽車 經銷商。
叄
讓龐慶華始料未及的是,黃金十年後, 汽車 行業消費增速趨緩;而且在此之後,龐大膨脹了,在全國范圍內瘋狂拿地擴張,漸漸地,錢不夠用了,就開始發債募資。
2011年,龐大554.55億元營收同比僅增3%,6.5億元凈利已是近年峰值;倘若著眼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表現,2012至2018年,龐大數值僅2016年為正。
財報顯示, 2012年至2018年龐大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39.85億、603.15億、563.75億、660.09億、704.85億、420.43億,扣非凈利潤-0.44億、-2.73億、-3063.61萬、1.95億、-2.09億、-68.41億。
也就是說,上市之後,除2016年外,龐大的主營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且越虧越大。
高速列車般加碼行駛讓龐大停不下來,進而開始鋌而走險,連續多次違法操作。2012年,龐大捲入「欺詐門」的漩渦,被大量卡車車主圍堵股東大會。
據統計, 在過去7年裡,龐大先後6次被曝涉嫌違法違規,違法佔地、變相銷售、內幕交易等等。
另據天眼查顯示,關於龐大集團的法律訴訟共計1115條,追償權糾紛最多,共761條,其他如融資租賃合同糾紛、買賣合同糾紛、土地糾紛、勞動糾紛也不少。
上市八年間,龐大集團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已逐漸消失,快速擴張使龐大集團的資產負債率一路走高,日益緊張的資金鏈使其從雲端墜落,並長期處於求「錢」若渴的狀態。
光陰太瘦,指縫過寬,僅八年光景,深陷債務危機、資金鏈緊張的龐大集團於2019年從雲端墜落,一地雞毛,一年多以來過著風雨飄搖的日子,對於龐慶華來說,簡直是苦不堪言,其如此突兀境地令人唏噓!
肆
最終,這家曾經的千億 汽車 銷售帝國,不得不走上重整的自救之路。
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重整,龐大集團的改革已經初見收益。 據ST龐大2019年度財報顯示,公司2019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2億元,扣非凈利為虧損39億元,較2018年的虧損61.6億元大幅增長。
回顧除2019年外前3年的財務表現,不可否認的是,從絕處逢生至重獲新生,龐大在爬脫經營谷底的路上,依然阻力重重。昨日的「4S店之王」要王者歸來了嗎?
然而好景不長,近日,擬推出的股份回購計劃又遭交易所問詢。
5月14日《證券日報》消息, 近日,ST龐大推出股權回購計劃,因2019年全年和2020年一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44億元和-2.8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9億元和-1.7億元,均發生大額虧損。而ST龐大在此背景下擬支付5億元至10億元用於股份回購計劃一事,引起交易所問詢。
此外,上交所對於ST龐大重整投資人能否完成業績承諾也提出了質疑。
事實上,龐大集團遭受困境的背後,折射出的是整個 汽車 行業所面臨的挑戰。
2018年,乘用車市場整體銷量2235萬輛,同比降幅5.8%。這是1990年以來,數據紅線的首次跌落。當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車企與經銷商之間的固有「矛盾」迅速激化。
現如今, 汽車 經銷商早已經告別了以前高利潤的時代,再加上經營成本和獲客成本的日益增加,經銷商面臨的壓力也逐漸增大。
2020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各行各業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汽車 行業也頗為艱難。但只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氣與魄力,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參考資料:
礪石商業評論《龐大集團敗在哪兒?》、
道哥說車《龐大集團前十股東:龐慶華持股第二,讓渡股份成空談》、
一波說《賣車不掙錢?巨虧39億,ST龐大有能力5~10億股權回購?》、
華商韜略《千億巨頭龐大集團「自己告自己」,是「真破產」還是「苦肉計」?》
4. 4家車企破產,龍頭經銷商集團關了31家4S店,車市進入寒冬
來源:汽車服務世界
11月份還沒過去一星期,整個汽車行業的輿論圈子儼然被知名車企重組、停擺、出售股權等新聞承包了。
1-4日,包括華晨、北汽、恆大、長江等在內的4家車企6次曝出不好的消息。
但這樣的廣匯,卻在疫情之後陷入了利潤下滑的困局,整體狀況也受到資本市場和汽車行業的共同關注。
業績上,1-9月,廣匯汽車的凈利潤13.12億元,同比下滑41.6%,與經銷商經營狀況直接掛鉤的現金流更是連續三個季度為負。
此前,《汽車服務世界》也報道過,廣匯汽車上半年的利潤下滑超6成,是下滑幅度最大的4S店集團。
渠道上,1-9月,廣匯汽車一共關閉了31家門店,新開了11家門店,集團門店規模減少了20家。
廣匯的盈利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作為主營業務的整車銷售板塊,該板塊1-9月在營收上佔了8成,但毛利率僅為2.55%。
與此同時,廣匯汽車的維修服務、傭金代理等業務,毛利率超50%,其中售後維修業務更是廣匯唯一出現利潤增長的業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匯的資金鏈問題自然受到關注。
10月,廣匯汽車就被曝「資金鏈陷入緊張」,也有多個投資者針對「廣匯汽車資金呈現持續流出狀態」現象詢問廣匯汽車董秘。
關於公司股價、市值暴跌的原因,但廣匯卻並未給出回復。
但是,廣匯汽車三季度的現金流持續出現70餘億元的「漏洞」也是基本事實,為了補充流動資金,廣匯汽車控股股東還在9月質押了部分股權。
加上10月的時候正通、潤東先後發布股權轉讓/凍結信息,這些經銷商巨頭的動向真實反映了經銷商群體的經營壓力開始加劇。
巨頭們的資金壓力都始終存在,非巨頭的狀況自然也不敢說好。
4S店:被騙or賣龍蝦?這是一個問題
當賣車不再能獲得高額利潤已經成為現實的當下,4S店的日子不容易已經是基本事實。
此前,中國流通協會公布了3組數據體現了4S店的不易:上半年近八成4S店的新車銷量處於下滑趨勢;不到30%的4S店能盈利;有1019家4S店相繼退網。
4S店經銷商撐不下去退網、維權等新聞今年就沒停過,上述出問題的車企幾乎都被自己的經銷商維過權,在此就不過多贅述。
我們來看另一群4S店經銷商面臨困境後的做法和遭遇。
有相關人士指出:下半年汽車市場增長乏力,廠家填補市場的預期不容易實現。
各家車企業績止跌回升的背後,是成千上萬家汽車經銷商,背負著艱巨的任務,承受著巨大壓力。
這種情況下,一些撐不住、想擴大盈利空間的4S店經銷商,會選擇跟非主機廠/車企進行合作等方式減輕自身的負擔、增加自身的盈利空間。
但這種「沒有車企和所屬集團保護」的做法,其中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10月31日,浙樣紅TV報道:杭州多家寶馬經銷商與汽車代理公司合作,卻被騙了上千萬。
一位杭州蕭山汽車城十多年開店經驗的汽車經銷商老闆向媒體反映:自己與某汽車事務代理公司開展了業務合作,但從9月下旬開始,該公司老闆突然失聯、電話關機、辦公室人去樓空。
媒體在采訪過程中,陸續發現有不少當地4S店經銷商與車主均被該公司拖欠車款,金額高達1000多萬元。
這些經銷商之所以會受騙,原因很簡單:
1、價格便宜:原價28萬的寶馬車,該代理商只賣26萬,低於市場價的五六個點;
2、經銷商想要獲取更多利潤,從該公司訂車以後轉賣可以賺取差價。
3、經銷商會選擇的汽車事務代理公司都會是熟人且有過業務往來,有一定信任基礎。
上述報案的店主跟該公司老闆認識了十多年,卻還是被騙了。
事實上,車企與4S集團的每一次變動,對於最下游的4S店個體來說都是一次洗牌。
過程中他們要麼緊跟上游的腳步走一步看一步、要麼慌路求生找別的賺錢機會,有些4S店老闆覺得自己救不了自己的汽車生意,乾脆選擇發展第二產業了。
在湖北有汽車經銷商的投資人,一邊開店賣車,一邊開店賣小龍蝦,賣小龍蝦的利潤比賣一年車的利潤還高,這已經成為坊間「美談」。
是循規蹈矩繼續承壓苦苦支撐?還是冒著風險跟「車圈的老朋友(汽車事務代理公司)合作」/亦或者發展自己的第二春賣個龍蝦啥的?
這指不定會是未來3萬家4S店老闆隔三差五的靈魂拷問。
寫在最後:
本文的出發點並非唱衰4S店,只是盤點4S店群體當下的真實境況。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文中並沒有出現「4S店遇難了、獨立售後能不能趁機獲益」等相關言論。
原因很簡單,今年4S店不好、獨立售後也不算理想,只是行業今年、尤其是下半年巨頭整合的動作太多,導致大家的輿論焦點多放在了「強者正在如何越強」身上。
兩個月前,汽車服務世界發過一篇文章《2020年二季度,近1.5萬汽服店轉讓,實體店難在「實體」?》體現了汽服店現狀,其中提到了一點:去年誰店多,誰光榮;今年誰店多,誰頭大。
這其實表明:2020年,獨立售後面臨的窘境與車企、4S集團以及4S店群體是類似的。
動盪的時候,強者的抗風險能力雖然更強,但他們必須進行的轉型動作可能也更慢。
小船怕風浪,大船難轉彎。
-END-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5. 汽車 4S 店紛紛倒閉,汽車商家該如何自救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4S店倒閉潮這個提法其實是不客觀的。事實上,目前4S店雖然處於經營困難期,但是選擇退出的投資人依舊是少之又少,就算有人退出,也能夠迅速找到大型集團接盤。這也就是說,汽車4S店的總體數量還是基本穩定的,如果我們再算上包括一些新進入的品牌在持續開店,那麼全國4S店的總量也是穩中有升的。
那麼,現在4S店遇到的主要問題在哪裡呢?我認為是新車銷售銳減,新車利潤率大幅降低。根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百強經銷商毛利結構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新車銷售的毛利佔比從13年的42%下降到14年的39.4%,想必到了今年還將進一步降低。這說明,大型汽車經銷商已經不再靠新車銷售過日子,而是不斷的做大基盤數字,挖掘售後和水平事業的利潤率。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4S店倒閉潮這個提法其實是不客觀的。事實上,目前4S店雖然處於經營困難期,但是選擇退出的投資人依舊是少之又少,就算有人退出,也能夠迅速找到大型集團接盤。這也就是說,汽車4S店的總體數量還是基本穩定的,如果我們再算上包括一些新進入的品牌在持續開店,那麼全國4S店的總量也是穩中有升的。那麼,現在4S店遇到的主要問題在哪裡呢?我認為是新車銷售銳減,新車利潤率大幅降低。根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百強經銷商毛利結構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新車銷售的毛利佔比從13年的42%下降到14年的39.4%,想必到了今年還將進一步降低。這說明,大型汽車經銷商已經不再靠新車銷售過日子,而是不斷的做大基盤數字,挖掘售後和水平事業的利潤率。
我舉一個例子,有地區的奧迪經銷商幾乎賣車是全線虧損,那麼經銷商的策略是把曾經每月300台的目標下降到目前的200台左右,這樣可以實現整體的盈虧平衡。經銷商們和車企其實是唇亡齒寒的關系,車企也不太可能逼迫經銷商為了達成提車KPI而強行壓庫,而經銷商也不可能因為賣車虧損就不進行銷售,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平衡狀態。在我看來,其實銷售的寒冬期對於大型汽車經銷商集團而言或許是好事,他們正虎視眈眈的精心挑選著獵物,一旦發現有合適的綿羊就會立馬撲上去,現在的收購成本可是比旺季要低很多。雖然我們說現在並沒有什麼汽車經銷店的倒閉潮,但是經銷商們轉型卻是早已在思考的問題。經銷商怎麼轉型?我們還是可以先看看上圖百強經銷商的收入構成:新車銷售收入依舊是收入的大頭,但份額卻在降低;其次是零部件和維修服務,收入也下跌了幾個百分點;相比之下二手車業務、金融保險以及其他業務是在大幅上升。對比美國經銷商,新車收入不過是佔到半數,其次是二手車銷售,然後才是維修和零部件。
這個數據說明幾個問題:第一,新車價格在下降,雖然量在上升,但是收入佔比卻在下跌;第二,維修保養服務的流失率在提升,原因是4S店在這一塊是暴利;第三,二手車業務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第四,消費者對4S店提供的金融和保險服務其實並沒有那麼感興趣。
其實我們分析當前的形勢的確可以證明以上幾個觀點。首先是銷售層面,汽車電商大潮正在來臨,但是汽車電商絕對是只會對大集團有效果,而根本輪不到小經銷商吃肉。以最近汽車之家開始獨家銷售雙龍為例,汽車之家啟用自家的廣告位、呼叫中心來支持雙龍銷售,而以前的雙龍經銷商只負責試駕和交車服務,成交一台汽車之家支付服務費(大意如此)。這裡面,雙龍在全國的總代理其實是龐大集團,這次汽車電商之所以能夠做起來完全是因為龐大集團可以完成整體的物流鏈和供應支持,而這個案例放在大型品牌上其實並不太可能復制。同樣的,易車也開始在做包銷、定製以及中介服務,道理也差不多,汽車垂直網站希望利用自己的流量優勢,將原有的經銷商轉化為落地服務站,傳統經銷商乾的是苦活累活,掙得是服務費,最終汽車電商對於汽車經銷商而言並非是出路,反而可能是一個坑。
但是我也說了,汽車電商對於大型汽車集團還是有好處的。原因在於,一個大型汽車集團在擁有大部分品牌後,其實可以完全繞過汽車垂直網站,自己建立銷售平台來進行電商活動。這更像是現在的機票銷售,汽車垂直網站是攜程,大型汽車集團就是各大航空公司,而未來還會出一些比價網站——類似去哪兒。從趨勢上看,這是大概率事件,當前只是汽車垂直網站和大型汽車經銷商集團聯手開拓電商的階段,而後會是相互割裂,對於小經銷商而言,幾乎沒有太多選擇,要麼被收購,要麼成為汽車垂直網站的供應商。
我們再看看維修保養環節。現在眾多的O2O汽車服務創業項目大受追捧,搶走了很多汽車經銷商的售後服務業務。但我采訪的一位業內人士指出,O2O服務其實對於經銷商而言沒有任何競爭力,目前經銷商只是不願意放棄唾手可得的高額利潤,但是一旦汽車經銷商要發力售後,只需拉低售後價格,回廠率可以大幅提升,而那時候O2O服務賴以生存的低價策略其實沒有太多的抵抗力。隨著業務減少,O2O服務的技師收入開始下降,人才將很快流失,那麼服務質量也隨之而降低,那麼更多消費者會選擇4S店。當然,此時4S店的售後保養環節毛利率也會大幅下降,但勝在穩定持續,而這將成為小經銷商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未來最大可能發展的部分是二手車銷售業務。一方面各大品牌在主推品牌二手車業務,另一方面,由於經銷商依然是新車交付的渠道,在合適的價格前提下,車主會優先考慮置換服務,畢竟在流程上更無縫,所以經銷商只要控制好二手車來源就可以充分發展。通過翻新和維修業務,可以將本身低價購進的二手車溢價售出,這顯然是二手車高利潤率的關鍵,更主要的還在於這個有4S店信譽背書的。
至於金融和保險服務,我個人並不看好。保險由於當前網路車險的突飛猛進,4S店已經占不了什麼便宜,更多是通過保險代理在賺取差異,而金融業務主要是主機廠的金融公司在負責,4S店也是按照金融滲透率獲取補貼,幾個點的收益而已。除非大型汽車經銷商集團自建金融公司,獲得更好的利益,但是要付出的成本和風險也極為可觀。其他還有諸如延保服務等,只能說聊勝於無。
沒有顛覆性的出來,談何大面積倒閉?年年都有經銷商關門,新聞媒體總是會放大,引起話題。在做營銷的時候,有個詞語叫:「一句話攔截"!目的是引起關注。
去看看軍事論壇是不是總有美國跪舔中國的新聞,小編都不是傻子,他們知道這樣寫了就會增加瀏覽量。所以新聞報道不就是為了引流而增加廣告收入嗎?
不可否認經濟下行,但是像說4S大面積倒閉的,我沒發現。我從年初到現在,看到的倒閉新聞也就那麼七八家。。。還不是某單一品牌的。倒閉的原因是因為資金鏈斷裂,但是哥們,4S店從開業到運營過兩三年的,資金鏈哪會那麼容易斷裂?老闆不作死,是不會死的。連經銷商退網都要炒作個新聞,君不見,自從有了4S店以後,每年都有退網的,正常的很。
最開始我說的,想要一個行業消亡,必定先要有顛覆性的東西出來。
汽車之家和易車做汽車咨詢平台和推廣平台這么多年,如果整合主機廠資源做汽車買賣的生意,是不是可取,答案是可取的,汽車之家和易車目前都在試水平行進口車的銷售,我接觸過他們的整套流程。首先我表示,整個流程和體系簡直就是一坨渣渣。
然後我無意的問了一句:為什麼只做平行進口車?
他們回答:因為主機廠不給車他們。
在我心中的疑惑頓時明朗了。
那些說什麼阿里天貓京東賣車的,都散了吧,該幹啥幹啥去,那賣的車都是4S店的車,又不是主機廠直供車。還有現在不是流行什麼B2C銷售,O2O銷售嗎?
我很遺憾的告訴你們,現在有這樣的創新公司,跟主機廠玩,必須滿足一個條件,交車程序必須到4S店去,成交數量要算在4S店,至於分成獎勵怎麼算,那是另外一回事。這樣做的目的是兩個:第一,保證車主利益,第二,保證客戶體驗,第三,保證車源合法。第四,保證政治正確。如果你脫離這幾個,想把車直接給到車主手中,你當汽車是家用電器?一個拖掛車拖一台車走一趟的費用,誰承擔?這都不算成本的嗎?
4S店開那麼多家,知道為什麼嗎?覆蓋率是一個銷售提升的重要指標!覆蓋率的增加,是更大程度保證客戶利益的,同時也增加了商家的競爭性,獲利的仍然是客戶!一個地區的獨家經營是對客戶體驗的破壞和市場的壟斷。市場經濟懂不懂?汽車經銷商埠,是目前中國市場經濟體現最充分的行業。
說到這里,你們明白了嗎?
要改的不是經銷商,不要老是把矛頭指向4S店
改還是不改,倒還是不倒,要看主機廠的臉。這些企業都是央企和國企。《銷售管理辦法》就是一汽,東風,上汽他們擬稿,然後交到發改委,發改委再以這個形成了目前的銷售管理格局,就算你是長城或者比亞迪你要是敢違反《銷售管理辦法》,都是屬於犯法的事兒。就是說,怎麼玩,他們自己說了算。
要改的不是4S店本身,要改的是主機廠願意以平等互惠的原則的和4S店進行合作
什麼東西在我們國家都變味了,主機廠都是大爺,下到4S店好吃好喝,吃拿卡要。
說個小細節:某中日合資品牌,日本的高管來中國視察,到了某4S店以後,首先是召集所有員工,然後日本老頭站在隊伍面前跟大家鞠躬: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結束以後,老頭帶著日本人一行是站在門口對出去的員工一個一個的鞠躬。(大家弄懂雙方的姿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