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車圖片改裝
A. 高位截癱老漢靠什麼為兒子娶妻的
高位截癱老漢自力更生, 靠磨菜刀為兒子娶妻。
趙安昌說,如今他有低保、新農合,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很滿意,更重要的是,靠著20多年風里來雨里去的走街串巷,他為兒子娶上了媳婦,也有了孫子。
好堅強的男人,為他的頑強點贊了!
B. 申通慢遞,是改成牛車了還是驢車了,航空部採用蒼蠅運快遞了吧
是啊,最近的申通都慢得像蝸牛了
C. 清明上河圖資料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鑒賞
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D. 關愛的故事圖片40字
山洞裡住這狐狸媽媽和小狐狸,小狐狸肚子餓了,嗚嗚地哭著向狐狸媽媽要吃的,「嗚——嗚——媽媽,肚子餓了。」狐狸媽媽說:「你等著,媽媽這就給你找好吃的。」 狐狸媽媽翻過一座山,翻過兩座山,又翻過第三座山,終於來到了長著葡萄的村莊。 「對不起,我的孩子餓得直哭,讓我摘一串葡萄吧。」狐狸媽媽這么說著,跳上葡萄架,摘了一大串葡萄,急急忙忙往山裡跑。翻過一座山,翻過兩座山,又翻過第三座山,家就在眼前,狐狸媽媽聽見小狐狸嗚嗚的哭聲了,可是它實在跑不動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樹下,坐下來休息。忽然,遠處傳來了汪汪的狗叫聲,獵人帶著狗追來了!怎麼辦?狐狸媽媽大聲喊:「嗚——嗚,有危險快逃呀!」 小狐狸聽見媽媽的叫聲,趕忙逃出山洞,向深山裡逃去。後來,小狐狸到處在深山裡尋找著媽媽的蹤影,一年、兩年,小狐狸不知不覺的長大了。有一天,小狐狸來到和媽媽住過的山洞附近的一棵樹下,發現樹下長著一串葡萄,它嘗了一顆:「呀!好甜呀!」小狐狸又想起了媽媽的話:「你等著,媽媽這就去給你找吃的。」於是,小狐狸放開嗓子,對不知在什麼地方的媽媽喊道:「媽媽,謝謝您!」 一個發生在一位遊子與母親之間。遊子探親期滿離開故鄉,母親送他去車站。在車站,兒子旅行包的拎帶突然被擠斷。眼看就要到發車時間,母親急忙從身上解下褲腰帶時,由於心急又用力,她把臉都漲紅了。兒子問母親怎麼回家呢?母親說,不要緊,慢慢走。 多少年來,兒子一直把母親這根褲腰帶珍藏在身邊。多少年來,兒子一直在想,他母親沒有褲腰帶是怎樣走回幾里地外的家的。 另一個故事則發生在一個犯人同母親之間。探監的日子,一位來自貧困山區的老母親,經過乘坐驢車、汽車和火車的輾轉,探望服刑的兒子。在探監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親給兒子掏出用白布包著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經炒熟,老母親全嗑好了。沒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頭。 服刑的兒子接過這堆葵花子肉,手開始抖。母親亦無言語,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兒子,賣掉了雞蛋和小豬崽,還要節省許多開支才湊足路費。來前,在白天的勞碌後,晚上在煤油燈下嗑瓜子。嗑好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們像小山一點點增多,沒有一粒捨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許多夜晚。 服刑的兒子垂著頭。作為身強力壯的兒子,正是奉養母親的時候,他卻不能。在所有探監人當中,他母親衣著是最襤褸的。母親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著千言萬語。兒子「撲通」給母親跪下,他懺悔了。 羅莎琳是一個性格孤僻、膽小羞澀的13歲少女。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索非婭在一家清潔公司工作,靠微薄的薪金把羅莎琳一手撫養大。因為家境的貧困,羅莎琳常常受到別人的歧視和凄侮,這些都給她幼小的心靈投下了濃重的陰影。久而久之,她對母親開始心生怨恨,認為正是母親的卑微才使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難。 2002年2月下旬的一天,索非婭由於工作出色而被允許休假一周。為了緩和母女之間的關系,索非婭決定帶女兒去阿爾卑斯山滑雪。但不幸降臨了,她們在雪地里迷了路,對雪地環境缺乏經驗的母女倆驚慌失措。她們一邊滑雪一邊大聲呼救,不想,呼喊聲引起了一連串的雪崩,大雪把母女倆埋了起來。出於求生的本能,母女倆不停地刨著雪,歷經艱辛終於爬出了厚厚的雪堆。母女倆挽著手在雪地里漫無目的地尋找著回歸的路。 突然,索非婭看見了救援的直升機,但由於母女倆穿的都是與雪的顏色相近的銀灰色羽絨服,救援人員並沒有發現她們。 當羅莎琳醒來時,發現自己正躺在醫院的床上,而母親索非婭卻不幸去世了。醫生告訴羅莎琳,真正救她的是母親。索非婭用岩石割斷了自己的動脈,然後在血跡中爬出十幾米的距離,目的是想讓救援的直升機能從空中發現她們的位置,也正是雪地上那道鮮紅的長長的血跡引起了救援人員的注意。 多年前一個炎熱的夏季,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一個小男孩偷偷跑到家附近的河裡游泳。他匆忙脫下鞋子、襪子和襯衣溜出了家門。他歡快地跳進水裡,沒意識到一條鱷魚正從對岸緩緩地游過來。 小男孩的媽媽透過窗戶看到了正在發生的一切。恐懼霎時抓住了媽媽的心,她急忙跑到河邊,使勁叫喚男孩的名字。小男孩聽見媽媽的呼喚,轉身往回遊。但太遲了,等他游到媽媽身邊時,鱷魚追上了他。 站在岸上的媽媽一把拉住孩子的手,鱷魚也死死咬住了孩子的腿,一場「拉鋸戰」在他們之間展開了。鱷魚顯然比媽媽強壯許多,但媽媽堅決不放手。幸運的是,一個農夫開車經過,聽見媽媽的尖叫,從卡車里沖出來,開槍打死了鱷魚。 幾周後,小男孩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雙腿和雙手布滿了傷痕。腿上被鱷魚攻擊的地方,傷口深得可以看見骨頭。手臂上的傷痕,是媽媽抓住他時留下的。 一名記者聽說此事,到醫院采訪小男孩,他問男孩是否可以看一下他的傷口。男孩先是緩緩抬起了他的雙腿。隨後,他驕傲地對記者說:「看看我的手臂吧,那裡有一道很深的疤痕,當時我媽媽死不鬆手才留下的。」看著這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記者知道:母愛已經烙在了小男孩的心裡,比眼前的傷痕還深百倍千倍。 茜十一歲那年,媽媽得了癌症。露茜知道後心裡很難過,但媽媽卻說她只需要去醫院住一段時間,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一天下午,媽媽把露茜叫進卧室說:「請你為媽媽做一件事,好不好?」 「是准備去醫院用的東西嗎?」露茜知道媽媽明天就要開始化療了。媽媽搖搖頭,在露茜的額頭上親了一下,說:「我想請你為我理發。」 露茜大吃一驚,哪有讓小孩子理發的?況且,媽媽有一頭美麗的金色長發,足有一英尺長,媽媽對頭發非常愛惜,平時都去高級發廊打理的。 露茜拿起媽媽的一綹頭發,放在剪刀中間:「您確定嗎?」 「確定,請動手吧。」媽媽調皮地一笑。 露茜有點兒興奮,也有點兒緊張,雖然她平時最喜歡擺弄芭比娃娃的頭發,但剪真人的頭發,這可是頭一回。只聽「咔嚓」一聲,一綹頭發悄無聲息地落在地上。 「哎呀,太短了!」 「沒關系,很好看,哈哈。」 「糟糕,又剪短了……」卧室里充滿了母女倆的歡聲笑語,地上的頭發也越來越多。等露茜完工的時候,媽媽的頭發只剩下兩三英寸了,而且長長短短,像是被人胡亂修剪的草坪。媽媽對著鏡子哈哈大笑,摟著露茜說:「謝謝寶貝,我太愛這個發型了,看起來就像一個有個性的搖滾明星。」母女倆抱在一起笑個不停。自從媽媽病了以後,家裡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歡樂的笑聲了。 晚上,爸爸看到媽媽的樣子嚇了一跳,說:「親愛的,你的頭發怎麼了?」媽媽若無其事地說:「哦,我讓露茜剪的。反正化療以後頭發也會掉光的,不如先讓孩子開心一下。」 現在,露茜也是一個母親了。回想起那個冬季的下午,她終於明白媽媽是個多麼了不起的女性。面對病痛和死亡,她先想到的是讓女兒開心。為此,她毫不猶豫地獻出自己最後可以奉獻的東西。 一位從越南歸來的美國戰地記者給MBA學員放影一卷他在戰場上實拍的影片:畫面上有一群人奔逃,遠處突然傳來機槍掃射的聲音,小小的人影,就一一倒下了。放完了,他問同學們看見了什麼。「是血腥的殺人畫面!」他沒有說話,把片子搖回去,又放了一遍,並指著其中的一個人影:「你看!大家都是同時倒下去的,只有這一個,倒得特別慢,而且不是向前仆倒,她慢慢地蹲下去……。」看到同學們還是看不懂的神色。他居然抽搐了起來:「當槍戰結束之後,我走近看,發現那是一個抱著孩子的年輕媽媽,她在中槍要死之前,居然還怕摔傷了幼子,而慢慢地蹲下去。她是忍著不死啊。 「忍著不死!」何等偉大的母親! 其實世界上遠不止人類有母愛。每一種生物,都有偉大的母愛!到南美洲考察的科學家在風雪中經常看到成千上萬的企鵝,面朝著同一個方向立著。是什麼原因使它們能如此整齊地朝同一個方向呢?細細觀察後,考察隊員們終於發現,每一隻大企鵝的前面,都有著一團毛絨絨的小東西。原來它們是一群偉大的母親,守著面前的孩子,因為自己的腹部太圓,無法府身在小企鵝之上,便只好以自己的身體,遮擋刺骨的寒風
E. 形容一個老人坐在驢車上的成語
平時一個老人坐在驢車上的成語,那就叫做老驢拉磨越轉越慢,就是比喻這個意思。
F. 中國J6無人機准備怎麼打群攻還是伴隨編隊36計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此題就當是對日心理戰吧,歡迎來YY
1、那些衛星圖無從考證,是一些外國媒體度傳出來的。殲6早就退役好長時間了,沒必要改成無人機,成本也不低的。
2、最多的用途就是當做「神風特攻機」,也就是在飛機裝上炸葯去撞擊目標。但是可操作性不強,首先殲6無法容納大型導航裝置其次就是改造那麼多成本很高的不亞於重新製造一架無人機。先進無人機都是靠衛星導航來遙控指揮的,作戰效能有限。
3、沒有可借鑒的,是國外媒體渲染緊張局勢的一個手段。因為美國最緊要對台軍售,所以外國媒體搞這些唯恐天下不亂。
4、殲6確實該成過無人機,但是作戰效能很差。首先是腿短續航能力差第二隱身效果差載彈量低,還不如航展上的無人機好用!!
今年航展的"翼龍",還有"夜鷹"、"鷂鷹"無人機都很優秀。
G. 70年來,你認為出行上有了哪些變化
我們這是個小山村,我就來說下我爺爺曾經給我描述我們這里出行方式的變化吧!
1949年,爺爺14歲,爺爺說他是走路到5公里的鎮上的初中讀書的。
1959年~1969年,當了老師的爺爺在這十年裡一直從縣城50多公里的路挑著書走進山裡給學生發書。
1979那年爺爺44歲,爺爺存了點錢買了輛帶橫梁的二八單車,他就是用這輛單車接送我爸伯叔姑去鎮上上學的。
2009年~2019年,伯父買了小車,小鎮到市裡也通高速了,原來8個小時的摩托車到4個小時的大巴變成了2個小時的車程。
1949年~2019年,這中間間隔了70年,出行方式變化很大,這也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水平正在提高!
H. 急急急! 請問下出交通事故 對方正常行駛 但是對方大燈是私自改裝的疝氣燈 對方有責任嗎
私自改裝的疝氣燈只要符合國家對於汽車燈光的質量標准就可以,總不可能賓士可以裝氙氣燈,面的就不能裝吧。不知道你的保險范圍是什麼,只要雙方都保了交強險以及三者險,可以與對方協商責任范圍,盡量把責任算到保險公司那方,避免自己的損失。
I. 求關於現代出行工具 古代出行工具 圖片和介紹
在《古代戰爭館》里,陳列著兩輛大型彩繪銅車馬(前邊的一輛編為1號,後邊的一輛編為2號,均為復
製件)。銅車馬原件系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發掘出土,每輛車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大小約為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車馬的系駕革皮挽具齊全,裝飾華麗。這是繼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後,我國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
1號銅車馬通長2.25米,高1.52米,雙輪單轅,轅長1.834米。轅的前端接衡,衡上置雙軛。駕四馬,兩驂兩服。車輿平面為橫長方形,寬740毫米,進深485毫米。輿的前、左、右三面立欄板,前欄板頂端有軾,後面辟車門。輿內立十字形傘座,座上插一長柄銅傘。銅御官俑腰系絛帶,斜佩劍,站立在車輿內。傘蓋正好籠罩了整個車輿和御官俑。車輿欄板左側上部焊接著二件銀質承弓器,上置銅弩。車輿內置銅矢66支;車輿左欄板外焊接銅矢箙1件。車輿前欄板背面與軾間中部空間縛結銅矢匣1件。車輿右欄板內側插有銅盾l件。車馬革皮具上發現文字29處,共49字,均為小篆體,其內容均是編號。
2號銅車馬除了一些金銀飾件外,其餘全部為青銅鑄件。車馬通長3.17米,車高1.062米。雙輪單轅,轅長2.46米。轅的前端接衡,衡上有兩軛,套駕四馬,即兩服兩驂。車輿分為前後兩部分,平面呈凸字形,通長1.24米。輿的前部是御手駕車之處,內有跽坐的御官俑一件。御官俑腰間束帶,帶後佩一柄扁莖圓首劍;輿的後部四周立有箱板,前有軾,後邊辟門,左右兩側及前邊各有一窗,上有魚脊形的弓橑,弓橑上覆蓋著橢圓形的拱形車蓋,把車的前後兩部分罩於車蓋之下。輿的後箱內出土囊狀的帶蓋銅方壺一件,四折銅頁一件。
車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戰工具,從秦陵銅車馬的形制和結構來看,1號銅車較為輕巧靈便,車輿上又配備了弩、矢、盾等多種兵器,應是從屬2號車的前導車。2號銅車車體較大,有車篷,安穩舒適,富麗典雅,除御官俑的佩劍外,無其他兵器裝備,應是主人的乘輿。東漢蔡邕《獨斷》載"有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是謂五時副車"。《後漢書·輿服志》載:"五時車,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馬亦如之。"《晉書·輿服志》有"座乘者渭之安車,倚乘者謂之立車,亦謂之高車"的記載。
銅車馬的製作工藝非常精湛。它結構復雜,僅二號銅車馬就有3000多個零。它們厚的達6厘米,薄的如紙僅0.12-0.2厘米粗的直徑達5厘米,細的如發絲直徑僅有0.05厘米,它的合金成份為銅82-86%、錫8-13%、鉛0.12-3.76%。它的製造工藝十分精巧。零部件基本上都是鑄造成型,還使用了嵌鑄、焊接、鑲嵌、銼磨、拋光、鏨刻等技術。本上各活動部分至今仍很靈活,車窗開啟自如,牽引轅衡還能使車輪轉動,使車輛前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車駕出行,作為儀仗隊的大駕"鹵簿",屬車就有81乘之多。秦始皇陵西側出土的銅車馬,是秦代高級乘車的具體形象,為研究秦王朝的輿服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近代以後,在北京街頭出現了一些由外國引進的交通工具,如東洋人力車、西式馬車、自行車、三輪車等。雖然這些交通工具是近代以後才傳人中國的,但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些來自國外的交通工具也是以人力和獸力作為驅動動力,
東洋車,也稱人力車、黃包車,因最先由日本人發明製造而得名,是解放以前北京最普遍,也是最廉價的交通工具。19世紀70年代末,東洋車在中國許多大中城市中頗為流行,但北京卻很晚才出現。據記載,第一輛人力車於1 886年出現在北京街頭,是私人從日本買進的。這種人力車裝置兩個輪子,兩個車柄,一個座箱,座箱有幕可以舒張,以御風雨遮日曬,一個人用手挽車柄拉行,運送過往行人。
北京的人力車起步雖然較晚,但是發展卻十分迅速,逐步取代了明清兩朝主宰街頭的騾車,成為北京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據胡樸安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介紹,過去「北京轎車盛行,蓋彼時尚無人力車,凡出門覓代步者,皆用轎車。自人力車興後,轎車之身價一落千丈」。人力車的迅速崛起,原因很多。第一,東洋車小而輕便,非常適應北京狹窄的胡同和街道。第二,隨著19世紀末北京人口的增長,大量移民涌人北京尋找體力活,北京落後的工商業水平無法吸納這些勞動力,因此大量勞動力轉而從事拉車工作。第三,北京上層消費人群和流動人口眾多,對公共交通有旺盛的需求,為人力車行業提供了較大的客源。第四,人力車成本不高,製造技術簡單,便於仿造和推廣。在人力車傳人中國不久,北京便出現了許多家中國人自己經營的人力車行。1901年,北京第一家國產人力車公司「茂順車行」推出了自己生產的人力車,價格定在每輛車47兩白銀。在1925年到1932年之間,北京城共有30多家人力車生產廠(當時稱皮車行) 在眾多因素的作用下,特別是北京開始自己生產人力車,大大促進了,人力車行業的發展。1917年,北京共有人力車20674輛,其中屬於私人所有的2286輛,用於商業的17988輛。1932年,北京人力車的數量增加到42900輛,其中屬於私人的4300輛,用於商業的38600輛。到1 939年,由於三輪車的興起,人力車的數量則有所減少,共計37036輛,其中屬十私人的2489輛,用於商業的34647輛。人力車夫的總數超過了5萬人,占當時城區人口的5%。當時的人力車夫大多是貧苦老實的本分人,有時累死累活干一天,還不能養家糊口,老舍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中的男主角祥子就是舊社會的人力車夫悲慘命運的真實寫照。
西式馬車也是一種西方傳統交通工具,清末由天津、上海傳人北京,是城中官僚、買辦、商人與外國人交際的必備之具.當時北京的西式馬車有船式、轎式、網輪、二輪各種形式,有帶頂的及敞篷的.有單,拉的也有雙馬拉的,訂大人家白何的及商行出租的等等。達官貴人、豪門巨富的馬車裝飾極為豪華精美。僅以車圍子為例,夏天用單的,圍子兩邊和車簾全部鑲宮紗;冬天車圍子則用氈或棉的,外邊都鑲包角、安玻璃,最講究的車圍子和門簾鑲l 3塊玻璃,稱為「十三太保」。光緒庚子以後,隨著北京馬路的修築,北京馬車的數量也不斷增加。據統計,1932年,北京僅用於商業運營的馬車就達到了9400輛。出租馬車的車行多集中於東城,如大佛寺的第~馬車行,燈市口的乘風馬車行及三友馬車行,東四大街的昌永、三盛和盛金馬車行,交道口的飛鴻、公升馬車行等。與此同時,自行車也開始出現在北京街頭。據說第一輛自行車是外國使團作為禮物送給光緒皇帝的,光緒皇帝經常在宮中騎自行車作為娛樂。後來,末代皇帝溥儀也在宮中學騎自行車,為了方便,下令將一些地方的門檻鋸掉了。北京較早的關於自行車的描寫,是蘭陵憂患生1909年在《京華百二竹枝詞》中的:「臀高肩聳目無斜,大似鞠躬敬有加。噶叭一聲人急避,後邊來了自行車。」他還解釋說:「騎自行車者,見其有一種專門身法,拱其臀,聳其肩,鞠其躬,兩目直前,不暇。作左右顧,一聲噶叭,辟易行人。人每遇之,急避兩旁,而騎車者遂得意洋洋飛行如鳥而去。」可見,當時自行車還是一種 新奇的東西,往往是富家子弟用來顯示時髦的工具。清末,北 京經營自行車的鋪子只有三四家,不僅售賣,而且租賃自行車。民國以後,自行車在北京更加普遍,逐漸從紈絝子弟的玩 物變成了貧民百姓的代步工具。1932年,北京共有自行車64100輛,經營自行車的車行三四十家。騎自行車者,是中下曾人士和青年學生
與人力車不同,自行車的製造工藝要求較高,故北京的自行車均為外國產品:在20世紀二三卜年代.北京的有錢人多買英國進口的藍牌、三槍、鳳頭、雙金人等名牌。而一般市民則購買價格相對便宜的飛利浦車。30年代以後,日本的僧帽、富士等自行車大量涌人北京。日本自行車的特點是,適應日本人身高設計,車身不高,載重力強,騎起來也相當輕快.』缺點是太重。由於底價傾銷,價格很便宜,故商店的伙計、小職員和學生多用它。還有一種車,比進口車價更便宜,那就是北京各個商行自己『『攢」的自行車。就像現代任攢電腦一樣,樣,當時北京各個車行用進口的英國、日本自行車零件加上一些國產件,組裝成整車,並且起上一個仿冒英國名牌的名字。這些車質量高低相差很大,但有一個特點是共同的,就是便宜。當然,也有顧客購買零件委託車行攢的車。這類自行車往往為不講牌子的市民騎用,在當時街頭的自行車中佔大樂。另外.因當時人穿長衫者較多,男式車從後面不方便,故多時興騎女車。
三輪車是一種自行車改造而成的交通工具,可以載人也目可運貨,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非常流行,逐步取代了人力車的地位。三輪車狀似人力車與自行車的一種結合體。三輪車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有一個可以轉向的車輪,車把、車鈴、車閘、腳蹬子和車座,用鏈條帶動後部的車輪轉動。三輪車後部主要是車廂,廂體為木製半圓形,可以並排乘坐兩個人。車廂上安裝有可以折疊的防雨篷,下面裝有彈簧和兩個輪子。座位下面是一個木箱,可以開啟,裡面存放車夫的工具雜物等。座位上有用布和棉絮做成的坐墊,下方有腳踏板。車廂前面兩看掛鉤,可掛防雨門簾,門簾一般用帆布或油布做成,冬季則改用棉門簾,擋風避寒。
三輪車大約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北京的第一輛三輪車是日本人贈送給當時的北洋政府大官僚江朝宗的。直到1937年,北京街頭才出現了專門用作代步工具的營業性三輪車。由於三輪車比人力車輕便、快捷、穩當,車夫的勞動強度比拉人力車要小,並且價格也不太貴,因而三輪車在京城很快普及。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事緊張,造成汽油等燃料奇缺,汽車的運營量迅速減少,使一部分乘客轉向坐三輪車,更刺激了三輪車的發展,遍布北京街頭、車站、醫院、旅館、戲園子、城門、牌樓等繁華場所,發展達到了高峰。到1940年,北京租賃三輪車的車行就達到了200餘家,三輪車總數達到1萬輛左右,相比之下,人力車的數量則迅速減少。到解放前夕,街上跑的大部分都是三輪車,而人力車已經寥寥無幾。北京解放時,人力車基本不存在了。
J. 因趙本山一夜爆紅的「象牙山」,如今怎麼樣了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麼村莊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名人把自己的地方帶火了也是給百姓帶來一定的收益,也會對這位名人是感恩戴德,象牙山這個地方是不是特別熟悉,就是趙本山帶火的一個村莊,其實這個村的原名叫做是康屯村,也是《鄉村愛情》拍攝電視劇的取景地。
象牙山居委會也是冷清,門口就是幾個擺小攤的,謝大家的超市也變成了小攤,買的都是平常的東西就是價格卻是非常的高昂,很顯然這個村子變成了農民謀取利益的工具,從一個小山村變成一個「旅遊景點」,村民的心也是變了,來一個宰一個也不會希望你會來第二次,那個樸素的「象牙山」已經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