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7改裝車友江蘇微信群
1. 高爾夫7音響怎樣改裝好
第一步:入門級改裝
很多車友是第一次接觸並且改裝汽車音響,對汽車音響的認識不是很深,預算不是很多,只想初步改善下原車效果,做了功課的汽車音樂愛好者會知道,換喇叭,加功放,加低音,才是一套完整的系統,OK,這樣的認識也算可以了,但是為什麼要加功放?為什麼要加低音?怎麼樣才能出到好效果?一般入門級初次升級的車友,初次會選擇升級前後門的喇叭,這是比較常見的,用原車主機推動,這樣的搭配也是可以,但是喇叭的選擇很重要,選擇一對實際功率輸出在50W左右的,靈敏度高的喇叭這樣原車主機驅動比較輕松,細節層次感會比原車好很多!預算足的情況下,升級一對有升級潛力的適合自己聽音風格的套裝喇叭做為前門,下次升級就可以直接升級一台二路或者四路功放驅動前門喇叭,加了功放以後的聲音表現細節更多,聲音的清晰度和質感表現會更好!喇叭升級以後可以體驗跟原車風格完全不一樣的效果,隨著聽力提升,一對喇叭滿足不了我們聽音需求的時候,可以考慮進行下一步升級。第二步升級:功放
因為是原車主機驅動升級的喇叭,原車主機功率普遍是在(40W×4或者50W×4還有些是25W×4)的狀態。升級一台二路或者四路功放驅動現有的喇叭,細節效果馬上提升。如果是升級四路功放更好,可以把後門喇叭也推動了,前後功放放大信號,聲音銜接一致,整體效果表現更好。可以明顯感覺到音質提升。第三步升級:低音
第一二步走完了,有些車主覺得低頻不夠,畢竟原車喇叭是6.5寸的中低音喇叭,不是超低,在一些低頻下潛頻率低無法表現,要表現鼓點的力度跟穿透力,是很欠缺的。比如蔡琴的「渡口」,對比有低音跟沒有加低音的音響系統,就非常明顯的感覺聲音的變化,一些靈敏度低的就無法聽到鼓點敲擊的那一下,就算有也是很乾很乾,沒有力度的,這樣的效果其實是不完整的,是殘缺的,這個時候就能體現低頻的魅力跟好處了。所以選擇一隻適合自己的低音是非常重要的,低音聽人聲干凈點的有瑞典德利仕,法國盧西雅,魔立方,卓傲等,聽搖滾聽動態的可以選擇美國捷力,美國蜘蛛精。走到這一步,原來的四路功放可以選擇繼續推前後喇叭,如果功放功率足的情況下,可以繼續用四路功放,二路推前門喇叭,二路功率輸出橋接一路推一隻低音,後門喇叭用原車主機驅動,做為前門的輔助。這樣的好處是:性價比。缺點是:對低音控制力不夠!如果低音功率大於功放數據,那麼橋接二路的功率輸出對低音的控制力會受到限制,無法表現那種收放自如的狀態。那麼就可以選擇四路功放繼續
2. 陪我走過這些年——愛車高爾夫的升級改裝過程報告分享!
從有買車念頭的第一天起,本人就沒有動搖過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高爾夫。不像今天,10-20萬的價格區間內有如此多的小車可供大家選擇,雖然「神車」還要加價,我還是較早的擁有了「她」。本人購置的高爾夫6是2011款1.4T自動舒適型(就那時的動力而言還是杠杠的),買這輛車就是准備後期自己折騰,不是不愛GTI,只是那時對於一個剛步入社會不久的大學畢業生而言,24萬的價格還是令人望而怯步。不過對於GTI的熱愛就一直沒有停留過,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本人小高身上的「改變」。
改裝自然是我等屌絲必然走上的道路,和眾多車友一樣,第一步自然是大燈尾燈,海拉原裝淚眼讓自己的腰包承受不了,所以就買了當時性能較為穩定的國產大燈(淚眼亮度和海拉比,還是有距離的),R20尾燈自然也不會少。為了換燈,本人還特意驅車趕往常州店小二那,實體店安裝調試。期間還置換了中控(德賽西威262,帶後視雷達)及GTI中網,當然價格也比較公道,在本人接受范圍之內。大燈是雙光透鏡,一遠一近(氙氣),對付一般路況還是足夠的,老婆當時也是為了行車安全沒有過分反對,當然只是大燈,哈哈。
第二步自然是輪圈輪轂咯,當時已不滿足老款的戰斧,而是愛上了高7GTI的戰斧二代(我更喜歡叫它「飛刀」)。那麼問題來了,選多少寸,16、17還是18寸呢?為了美觀但是還要兼顧到輪胎的選擇,最後折中選了17寸。輪胎選擇的是飛德勒ss595競速胎,價格實惠,而且人字花紋太帥了,抓地力強,耐操得很,就是胎噪大,車輛的舒適性也有所影響,胎型是215 45 R17,兼顧了操控,開起來也不會像225/235那樣耗油。
第三步不是避震和剎車^o^而是包圍,因為避震本人了解不多(希望論壇的大神們為小弟補習補習),所以就屌絲地噴了一個紅色卡鉗,哈哈,幾乎沒啥成本,那麼問題又來了,這樣車身整體與四個輪胎匹配的有些不協調,感覺像穿了「大腳」,當然有些同學反倒喜歡這種效果,猜想有些CROSS的感覺吧。而我想到的是換包圍,當時高爾夫6的包圍選擇也不多,R-line小包、R20、GTI(後兩者為大包,價格也不菲,都是台灣製造,也有人在論壇里收原裝拆卸下來的)。屌絲的我還是選擇了一款國產小包圍,也不知道啥品牌,其實是被店家給忽悠了,店小二聲稱材質是PP的,但也有人說是玻璃鋼的,反正價格還行,就給小高安上了,果然視覺效果有改善,不喜者勿噴:-D。補充一下:我的尾翼安裝的碳纖維的,當然GTI原廠的也不錯,但是沒這款運動且霸氣,所以就這么任性的改了。
第四步排氣,既然有了GTI的外貌,排氣管自然不能看上去太寒磣,單邊雙出缺點霸氣,那就來個雙邊雙出吧!!!原裝控勿噴,哈哈!關注是很多廠家,進口的果斷排除,最後選擇了CGW的品牌,音浪聲還是很低沉的,款型是高壓迴流扁鼓(俗稱M鼓),也不像暴走族刻意營造的噪音,影響周邊群眾,基本2000轉以下不會吵到人,音浪低沉有力,有些超跑的感覺,自我陶醉下,哈哈哈哈……
第五步當然必須只能是原裝GTI大盤咯,不過近4000的價格還是讓我有些?舍,但是那手感,外加能夠實現定速巡航(高速上很管用),還兼帶跑車必備的換擋撥片,怎能就這么錯過,勒緊褲腰帶,上吧!要說操控手感,真是有太大的改變了,超車用換擋撥片也真是夠帥的,受電影《極品飛車》影響,還購置了金屬加長撥片,裝上後瞬間高大上了,同期還改了金屬踏板。
淚眼效果
尾燈效果及霸氣的尾排
室內效果
國際慣例,大鵬展翅
沐浴照
當然這些東西也非一日辦成,改裝的樂趣也全部體現在這里了,外觀內飾都是在這4年裡慢慢實現的。隨著經濟收入的漸長,自己也著手准備入手第二輛車,目標SUV,當然小高仍是我的最愛,因為真的培養出感情了,一家都懂的。以上就是我和各位分享的東東了,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業人士指正,本人絕對虛心接受。看在這篇誠意之作的份上,申請加精!!!!!!哈哈,各位晚安~ 許久未來高爾夫論壇了,之前說要買的SUV也已上路,買的是自主性能SUV(MG GS 銳騰),上汽痛定思痛後的第一款嘔心力作,擁有8秒破百的能力(220匹馬力/350牛米),動力、空間、顏值絲毫不輸合資品牌(途觀、翼虎等),關鍵是頂配四驅才18萬,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忘了說了,小高現在老婆開,我偶爾也玩一把,操控很好,小高畢竟鋼炮小車,駕駛樂趣令人懷念。以下是兩輛愛車共同出鏡:
3. 高爾夫7改裝方案推薦
高爾夫是一輛尋味十足的車,不但原裝就早已德味十足,高爾夫GTI和高爾夫R等原裝性能卓越版本也是高爾夫迷們的精神實質圖騰圖片。目前市面上有關高爾夫的改裝計劃方案有很多,上到動力爆改,放到素車外型改裝總會有一樣能合你食慾。今日大家就一起來看看這一高爾夫7改裝計劃方案強烈推薦吧!
高爾夫7改裝計劃方案強烈推薦
圖上計劃方案走的是素車改裝線路,採用的車系是1.4T車系,因而包圍著毫無疑問得改裝成更為活動的樣式。買車人選取了一套Abt進氣格柵前唇和gtd款進氣格柵 ,側裙選用了高爾夫7R的側唇,總體看上去有點兒特性范但決不展現自我。輪圈會是這一改裝計劃方案的一大閃光點,一套二手BBSsuperrs三片鍛造輪轂和高爾夫是最佳搭檔。尾端排氣管拆換成CGW中尾段排氣管,排氣管引擎聲有點兒渾厚,假如需要能夠加個排氣閥門。
高爾夫7普通改裝怎麼弄?
針對剛觸碰高爾夫改裝的小夥伴還可以試著先從輕處理改逐漸,比如原裝輪圈能夠自身噴塗噴為灰黑色,頂棚能夠貼黑頂。與此同時假如買真碳纖維材料前唇得話價錢會非常貴,能夠選用國內水轉印零件。若要在動力層面提高,提議立即刷ECU一階,一般 1.4T汽車發動機刷一階後動力能提高20匹上下,針對之後段加快十分有協助。費用預算不足得話剎車卡鉗可以不拆換,立即採用更性能的制動片反倒會出現更強的實際效果。
高爾夫優點和缺點點評
缺陷:
1、變速器有點兒抖動。雙離合器變速器的確換檔十分痛快,可是一擋轉二擋的時候會發生抖動感,平穩性一般。
2、油門踏板佔比感較弱。高爾夫前半部油門踏板踩下覺得動力比較弱,可是一旦踩過零界點後渦輪機動力暴發看起來生硬,跟車時必須留意。
優勢:
1、外型和內飾都非常精美。高爾夫的外型每一代都那麼經典好看,車內飾在同等級車系中也算得上較為高檔的,R-LINE版本的撥片換擋也是同等級中獨一無二的配備。
2、動力強悍。即便是1.4T車系動力主要表現都充足出色,深踩下渦輪增壓干預後動力源源不絕。
3、耗油量較低。盡管做不到飛度那般的完美耗油量主要表現,可是高爾夫在城區耗油量一般 僅有7升上下,針對一台兩箱車來講徹底能夠接納。
4. 高爾夫7旅行版改裝案例 改完就是靚仔了
本期我給大家帶來高爾夫旅行版改裝案例,相比其他旅行車,高爾夫旅行版顯然更少見,因此改裝案例就更少了。
車主在買了高爾夫旅行版後,沒多久就換了第一套RotiformRSE輪轂,不過因為沒有改避震,看著有點像SUV一樣。
接著車主又改了一套雙U大燈總成,換了Billstein避震,效果一下子就出來了,顏值提升了很多。雖然改裝避震犧牲了一點通過性,不過買旅行車的人顯然會更在意顏值。
後來車主收到了一套VMR710輪轂,同時比較大膽的做了蒂芙尼藍噴漆改色,至於這樣的顏色搭配還是各花入各眼了。但是這個輪轂噴漆堅持沒多久就開始掉色了,最後車主花了很長時間才將輪轂恢復到原來的顏色。
截至發稿前,車主又給車子換了一套Rotiform LAS-R輪轂,數據是19寸 8.5J ET35,搭配的輪胎規格為235/35R19。
本期高爾夫旅行版改裝案例鳴謝車主:mk7wagn_official
5. 高爾夫換隔音棉利弊,高爾夫7換隔音棉後遺症。
相信剛提一段時間大眾高爾夫7的車主已經飽受車廂內的那股異味的摧殘,大眾高爾夫7的原裝隔音棉的確是對車廂內的氣味影響很大。不過還好大眾廠家還是比較負責任的,讓4s店免費幫車主更換新的隔音棉。那同時許多高爾夫7的車主也產生了新的問題,究竟高爾夫拆裝隔音棉有什麼利弊呢?異味難熬,那麼我們在更換隔音棉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
1.尋找靠譜的廠家,最好是4s店的技師,不要盲目相信其他改裝廠的忽悠。
2.在更換之前應該查看一下新的隔音棉,聞聞是否有異味,不然就白忙活了。
3.更換的過程中盡量監督工作。
4.更換完後打開窗戶進行一段時間的通風。
最後提醒一下大家,如果大家覺得自己的車輛噪音非常大,可以嘗試選擇靜音型輪胎,和更換發動機腳墊。胎噪也是汽車行駛過程中噪音的主要來源,更換靜音型輪胎對行駛品質還是有一定提升的,發動機機腳墊的老化會導致發動機的震動無法吸收被傳進駕駛艙內造成異響。
6. 誰有高爾夫球友的群告訴我幾個。
上海高爾夫球群:170076556
深證高爾夫球群:29945695
中國高爾夫球友群:162342863
現在高爾夫群不多,大多是一些地域的,或是一些球隊的。
樓主如果想了解什麼東西的話可以直接在網上提問,或是加入個球隊,經常還有比賽之類的,可以更好的與其他球友溝通嘛
7. 分享我的高爾夫,7.5Gti二階改裝心酸史
本人汽車之家潛水多年,看帖無數,由於文采有限加上拍照水平幾乎為零!直到今天才第一次鼓起勇氣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酸史[尷尬][尷尬][尷尬]開了35000公里的車,35000之前不是Gti那隻是一輛車,真正體會它叫Gti才剛剛開始,下面我一一道來!首先聲明本人不是商家單純的說說自己的一些經歷,有可能會錯,但保證每個字實事求是!希望能幫到大家!!!跟所有男人一樣,喜歡汽車,談不上發燒友但骨子裡一直有著那份喜愛,這里就不說為什麼換Gti了,18年我三十二仍然毫不猶豫的選擇Gti!(情懷所致,經濟能力有限更高端的咱買不起)[偷笑][偷笑][偷笑]
回家的路上滿油的狀態,承認都希望能夠快一點,有而不用跟沒有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發出來只是對新程序的認可!!!
謝謝車友們像看流水賬一樣看著我的這些文字!成績黨,外觀黨都沒有錯,大家一起在安全的情況下開心的玩車,雖然發的這些也許沒有幫助,但真的希望車友們改裝的道路上盡量少走彎路!再一次感謝車友和群里的兄弟,特別謝謝老劉小錢,以後大家共同討論,共同進步,共享樂趣!太多的人覺得我們是瞎折騰,但是每個人愛好都不一樣,快樂就好!這段經歷不算精彩,但是會讓我一生難忘!!!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發帖,大家多多見諒,感謝車友!(先享受當下不折騰車的日子,以後我上38渦輪再跟大家分享)
8. 高爾夫改裝總結:分享7萬改裝件的風暴藍RLINE
經評論區提醒,還是上個價格清單吧 四門無匙進入+自動大燈+二代胎壓監測 3000 RES訂制無閥門款排氣 +GTI尾唇 5800 HG MOTOTSPORT 一階 5100 碳纖方向盤 1400 原廠液晶儀表 4800 275C車機 4200 RS檔把 950 尾翼 250 原廠GTI腳墊 620 盲區監測 2400 前雷達剎停 1100 自動防眩光內後視鏡 600 電動座椅骨架帶三組記憶+迎賓模式 3700 18寸鍛造圈 7000 mc6輪胎 3300 TEIN SAZ避震 5000 superPro可調李子串 1700 AP9540卡鉗+FECC高碳碟+GD鋼吼+AP剎車油+AP剎車片+訂制合頭橋碼 11000 GTE大燈 5000 高R下中網 650 銀耳 210 鋼琴烤漆側窗壓條 570 後備箱隔音棉 140 外置空調濾 58 奧迪Q2L蒸發箱+自動空調面板 4500 多色氛圍燈 2500 前鏟 470 總計 76018 ~~~~~~~~~~~~~~~~~ 車子已經一年了,前半年只做了一些原廠舒適性改裝,後半年姿態動力制動都改了改,正逢假期,也沒出去,就寫個帖子嘮嘮吧。 剛提車就去改了四門無匙進入,自動大燈,二代胎壓監測,這幾個必改的,非常實用也便宜並且全是原廠件,新提車的都建議加裝一下。這邊額外提一下 二胎胎壓監測,論壇里見過部分車友改過之後使用中時不時會報故障碼,其實就電腦沒刷好,要把原車間接胎壓監測關掉。
改了這么多,回頭再看看最初原廠的樣子,不得不說還是挺好看的。
而且還不用擔心警察叔叔讓你還原,(坐標深圳)
然後開了小半年,臨近冬天,就萌生了換排氣的想法,某寶入了RES無閥門款,定製的小管徑,低扭不損失,共振不明顯,從來沒有炸街(不踩到45千轉以上聲音都不大),感覺還挺滿意的。
珠三角查改裝,還是碼下
改完排氣沒多久,又對動力有想法,想刷個一階,網上查了很多,眾說紛紜,大多數的意見就是DQ200的箱子能承受的極限扭矩就250,也有部分人現身說法表示自己改了兩三年都沒問題。 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 魯超(鍵盤車神教教主)的說法,這個箱子的確問題是挺多的,但是這么多年了,大眾修修補補也解決的差不多了,而且變速箱設計肯定是有冗餘的,不可能說250極限就是250,ECU該刷還是可以刷的,不是說刷了一定壞變速箱,沒刷就一定不壞變速箱。主要還是看使用環境吧。 考慮到本人還是高速快速路居多,市區不算多,還是決定刷,品牌HG MOTOTSPORT。刷後提升至 190 310, 01 7秒多,買菜夠用,而且感覺123檔比刷前平順了很多(無法驗證,純屬個人主觀感覺)。
由於車款較新,不能obd直插,需要拆下板子,讀數據
拆板子
又開了一兩個月,快春節了,改車的想法又來了,這次改了很多東西,碳纖方向盤,原廠液晶儀表,275C車機,RS檔把,尾翼,自動空調面板,原廠GTI腳墊,盲區監測,前雷達剎停,自動防眩光內後視鏡,帶2組記憶電動座椅骨架。 這么多物件中最推薦改裝的是: RS檔把(手感和美觀度提升一大截),原廠GTI腳墊(用過的最好的腳墊,當然貴是貴,一分價錢一分貨),盲區監測(配合倒車影像和右後視鏡折疊,停車挪庫非常好用,再小的位置也有信心停進去),前雷達剎停(使用這么久觸發過一次,萬一真蹭了別人車少說幾百,多的上千,還浪費時間,這東西值得),自動防眩光內後視鏡(2020年了必須有的),帶3組記憶電動座椅骨架(有了電動座椅就真的回不去手動了,老闆還幫忙刷出了迎賓座椅模式,熄火座椅自動後撤,上車座椅自動前迎,逼格滿滿,現在沒有都不習慣了)。 可改可不改的: 液晶儀表,275C車機,尾翼。 這邊說一下,液晶儀表剛上車很炫酷,但是如果不改車機不能導航投屏(么的靈魂),然而上了275C實現了導航投屏後,你會發現並不是那麼好用,首先每次上車要用手機給車機開熱點,不然無法實時路況沒法用,這就給使用便利性帶了很多問題。強制讓自己用了兩個月車機導航後,再用回CAR PLAY只能說,真香!考慮到儀表加275C 換下來快小一萬了,性價比的確不高。 尾翼,遠看還可以,但是對於強迫症來說,近看無法接受,這種副廠件對吻合度做不到百分之百,所以效果還是差強人意,以上觀點適用於100-400的尾翼,可能上千的尾翼會好點吧。
原車的內飾
改後內飾,差別蠻大
尾翼遠看還湊合
最後個人感覺不推薦改的:碳纖方向盤,和自動空調面板。 方向盤剛改完用著還可以,時間久了真是膩味啊,加上這個價格,不值。 自動空調面板,純裝B用,實際使用特別不好,改這個都是彎路,用了一天退了。
然後就是春節,疫情回來,又開始了一波大改。18寸鍛造圈,mc6輪胎,TEIN SAZ避震,superPro可調李子串,AP9540卡鉗,原廠GTE大燈,高R下中網,銀耳,鋼琴烤漆側窗壓條,後備箱隔音棉,外置空調濾,換奧迪Q2L蒸發箱加面板,多色氛圍燈,前鏟。 嚴格來說,這次改裝最好用的就是:外置空調濾,奧迪Q2L蒸發箱以及自動空調面板。外置空調濾一個幾十塊,裝上後空調濾芯會非常耐臟。Q2L這個蒸發箱完美適配高爾夫,裝車後零故障,實現了雙區恆溫,這個使用感受真滴很好,AUTO模式就可以,風量適中,溫度適宜。另外面板忘了是哪個型號,反正要買帶OFF的,使用方便很多
多色氛圍燈,中控可調,和液晶儀表顏色一致,總共四個車門,手套箱,四個腳窩,效果還可以,奧迪原廠,不是特別亮,也挺好,太亮反而汽配城風格了。
拍花了,比較懶,沒有再去拍,主要還是想不起來
其他就全是心情件了,每個件的屬性對我來說百分之80%是為了帥。GTE大燈主要是跟風暴藍顏色比較配,雙L日行燈加隨動,說起來挺高級,其實用處不大。18寸的鍛造圈加225 40的胎,帥!高R下中網,帥!鋼琴烤漆側窗壓條 為全車黑化做准備。銀耳,看起來還行,就是做工一般,便宜也就算了。後備箱隔音棉沒感覺實際作用,心裡安慰,價錢不貴。superPro可調李子串,車身降了蠻多,為了所謂的底盤平衡,換了這貨,沒感覺多大提升。
沒洗車,差評,將就看吧
要說明一下,一般副廠的R下中網都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牌照框下邊沒有預留兩顆牌照螺絲的孔位,強迫症患者慎改,因為所有的賣家不會主動告訴你,我就是廢了好大力氣裝完車了才發現少了這兩個螺絲孔位,懶得再麻煩了,如果提前知道不會換
這玩意兒加工時1700,十分不劃算,沒那麼大提升,全是心理安慰
剛換完輪轂剎車避震
近距離
可遠觀
姿態符合我的審美
說下TEIN SAZ這個避震,當時出於對安裝師傅的相信和尊重,沒有旁站監工,去忙別的了。 改好後試過幾種不同的車身高度,前後2.5指,前後2指,前1.5,後2,個人感受:姿態來說感覺目前的前1.5,後2最好(但是裝了前鏟後下某些地庫會剛好蹭一點點),但是實用性來說還是前後2指好點,不擔心蹭。感覺再低根本沒法用了,天天擔心蹭,怎麼好好開車呢? 剛開始用的前8後6的阻尼,舒適性真的跟原車相差無幾,還達到了降低車身的目的,期初是很滿意的。但是用了1個月吧,出問題,右前避震異響,就像鳥叫一樣 吱吱吱,只要有路面起伏 避震起作用就會出聲,非常煩人,開久了聲音更頻繁,於是索賠了一根新的,不知道還是否會異響,安裝師傅說可能是太軟了,於是調了前10後8,明顯感覺硬了點,不過還能接受,只要後續不發生異響就滿足了。網上瘋傳TEIN的避震異響多,不知道到底是安裝師傅的問題還是產品本身的問題。
索賠了一根新的,希望不要再異響
然後重點說下這個AP9540的卡鉗,這也是本次改裝學到的一個安裝方面的知識。
AP9540上車,你能發現有什麼問題嗎?
是的,卡鉗安裝反了!聽起來是不是挺可怕的?這也是車友群中某位大神一眼發現的,並且還給了科普,在這里由衷感謝。 簡單的說,AP9540是一款四活塞卡鉗,它的安裝應該符合小的活塞在上,大的活塞在下,這樣的好處就是當你採取制動的時候,小活塞先起效果,然後大活塞起效果,從而達到線性的剎車腳感。如果卡鉗裝反了,大活塞在上,那麼每次制動的時候只有兩個大活塞起作用,小活塞就閑置了,也就浪費了部分剎車性能,當成二活塞在用。 知道了原理,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會裝反?首先,卡鉗供應商提供了不合適的卡鉗,高爾夫用的是前置卡鉗,而這款應該是後置的。其次,師傅的安裝經驗不夠豐富,沒有仔細觀察活塞大小順序,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判斷方法也很簡單,把輪轂拆下,可以看到卡鉗前部有一個箭頭,如果箭頭是沿著車輪前進的方向,那麼就沒有安裝錯誤。
對於前置卡鉗,正確的安裝應該如圖,上邊小活塞,下邊大活塞
順便提一下,剎車盤網上也有人裝反,正確的如圖(箭頭表示車輛前進方向)
箭頭向下,沿著車輪前進方向,就是正確的。
解決的方法也不難,卡鉗對調一下油管就可以,然而問題總比想像中的多,對調後發現油管太長了,會蹭輪轂,咨詢了卡鉗方面的專家,了解到AP的很多油管其實是可以對調的,但是9540這款正好對調後會過長,沒辦法,師傅先幫我用鉗子掰了一下,暫時不蹭輪轂,然後訂一對原廠前置卡鉗的油管,之後裝上問題就算是解決了。
可以看到,箭頭是向上的,背離車輪前進的方向,的確是安反了,後續拆下卡鉗看活塞大小也印證了這一點。
對調油管後蹭輪轂
掰了一下,暫時不蹭。
嘮嘮叨叨寫了這么多,不知道能否給大家一些有用的參考,也算是對於自己改車的一個回顧和總結。 之後再買車只會原廠加裝,不再搞這么多了,如果你也經歷了深圳4.18,相信你懂我。
最後一張高糊車照結束,謝謝觀看。
9. 求個東莞的大眾高爾夫微信群
自己網路搜微信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