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日本汽車價格
㈠ 日本最早造車的企業,三菱汽車歷史
三菱汽車隸屬於日本三菱集團,1970年從三菱重工獨立後又於2004年回歸三菱集團。最初以「MMC三菱汽車」作為品牌的商標,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使用「?MITSUBISHI?MOTORS」的商標。在目前的一線日系車廠中,三菱的規模應該算是中游位置,不過它卻擁有日系中最悠久的造車歷史。
商標上的「三菱」(Mitsubishi)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的晚期,它最初是以商會的形式出現,後來經過發展,演變成為了三菱合資會社。第一次大戰帶動了海陸空移動工具的發展,三菱也藉此機會發展技術。1917年,三菱將主力業務的造船業獨立出去,「三菱造船」開始試行運營,開展了以造船為主的多元化的運營策略。
圖:三菱GTO發表於1990年。
三菱汽車1993年全額收回DSM公司,1995年改名為美國三菱汽車製造公司MMMA(Mitsubishi?MotorManufacturingofAmerica),2002年又改名為北美三菱汽車MMNA。1998年,戴姆勒與克萊斯勒的合並使三菱與戴姆勒建立了資本與業務上的合作關系,直到2004年,戴姆勒-克萊斯勒所擁有的三菱汽車股份返回到三菱重工的手上,三菱汽車重回三菱集團的旗下,基於重組的關系,三菱的WRC車隊於2006年開始休業。就這樣,三菱與克萊斯勒長達三十多年的合作就此落下帷幕。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㈡ 80後心中的「打怪英雄」,有哪些陪伴過TA的車
奧特曼打怪獸,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你可否知道,54年前的今天(7月10日),就是奧特曼的生日?而當年片中的汽車,在今天看來也是年過半百的老車了。今天我們就帶你重溫經典。
奧特曼起源
《奧特曼》是日本圓谷株式會社出品的空想科學特攝電視劇,不過這家公司最初不是因奧特曼火的,而是1966年1月2日首播的《奧特Q》。乍一看名字跟奧特曼很像,但整個系列片是沒有奧特曼的,不過,它開創了日本特攝史第一部以怪獸做主角的連續劇。
總的來說,奧特曼「主角車」的變化,也反映了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史。從最初兩集用美國車,到後來用上本國的汽車,我們看到,日本發展初期受美國汽車影響很大,因為在上世紀中期,美國的汽車在設計、舒適性、性能、營銷等各方面都走在前列,那時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美國汽車的巔峰時代。
而作為一個汽車工業剛起步的島國,日本人也順理成章學習當時最強的美國和歐洲。所以我們看到馬自達Cosmo的設計像歐洲跑車,豐田CoronaMarkII雙門版的設計像美國車,任何國家在汽車發展上想變得更強,大多會經過「抄襲、模仿、借鑒、創新」四個階段,而中國現在正從第三到第四階段的轉變,我們離汽車強國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不是么?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城市中的靈活小能手 K-Car發展史(一)
K-Car(全稱KeiCar),車身輕盈,尺寸小排量小,短小的車身遊走在城市中說得上動作敏捷。不過在當下的國內路上基本上已經看不到這些小車的身影,甚至很多年輕人根本沒有K-Car或者微型車這個概念,但是K-Car在日本佔了汽車總銷量的三分之一,甚至在日本汽車銷售榜前十佔有一半以上,而曾幾何時,國內大街上幾乎被這些微型小車占據。那為什麼在日本那麼火爆,在國內卻無人問津呢?現在大部分國人買車第一時間都是想到SUV,或者是一些長軸距的車型,大多選擇買一些空間大大大裝東西多多多的車型,那些小排量小空間的車型基本上看都不看,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兩國地形差異與政策。
大家都知道日本國土面積並不大(大概一個雲南省那麼大吧),人口密度也相對較大(1.26億),街道也比較窄小,K-Car這些小車正正就符合這種地形,可以自由地穿梭在這些大街小巷。中國可以走的都是城市快速路或者高速,可能在回到家門口才會走一些小路,當然就想買一些大車開更舒服,如果在日本人人都開一台像卡宴(Porsche?Cayenne)這樣的大車,路又窄,你說還咋走呢?
而且日本政府對於K-Car也有許多的優惠政策,一般的私家車購車時要交5%的購置稅,K-Car只需要3%,還有汽車重量稅、強制保險費、基於排量的道路稅都是要比普通汽車低很多的,還有最吸引的就是購買K-Car是不需要車位證明的,一般車需要車位證明才可以購買。小型的尺寸與發動機排量就可以反映出日本日常的駕駛環境,不足1.5米的寬度與660cc的排量,日本城區的速度限制不超過40KM/h,小排量也足夠滿足日常出行的動力。K-Car就是為日本的市場和地形打造的一種車型,在日本怎麼能不火。
圖:誰說K-Car是用來買菜的,大寬體大尾翼去斗車一樣行。
其實中國並不是沒有K-Car,奧拓(Alto)、安馳(1991年的大宇Tico其實是來自1988年的鈴木Fronte)、北斗星(鈴木Wagon?R)、吉姆尼在日本也是660cc(K6A引擎)的車型,還有就是大發鈴木的各種0.6小貨車(例如長安的SC6320G就來自鈴木的Carry)、微面(K-Van)等也曾統治過中國馬路上的能見度。日本與中國對待K-Car的方式如此不同,可能是中國對K-Car有誤解,認為K-Car就是國內的微面,而日本的K-Car卻是一個車型標準的劃分,相應的政策也促使了日本K-Car受歡迎的程度。國人對K-Car的看法還是以為是那些配置很低,尺寸又小的車,下一回就跟大家介紹一下現代化的K-Car,看看對比以前有什麼進步,下回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世界上最貴的豐田車,價值120萬美元,二手車價值不輸歐美超跑
目前在二手車市場幾乎看不到同款車,即便是有,報價通常都不低於100萬美元,而且是可遇不可求,如果同款車拿去拍賣,有可能再次打破紀錄,因為存世的車型較少,現有的車型基本都被收藏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