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自行車價格
㈠ 一九四一年時北京有自行車嗎
有的,在很早之前北京就有自行車了,但是大部分都是國外進口的。
可以網路北京老紀錄片看,可以看到當時北京街頭有騎自行車的。
㈡ 自行車發展史自行車在中國
在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自行車首次被引入中國上海,當時主要是作為西方人的娛樂工具。人們通過腳踏地面來推動自行車前行。隨後,法國人米拉推出的「東洋車」——黃包車,成為了主要的代步工具,並隨著人力車行業的興盛而普及。到了光緒十年(1884年),《申江勝景圖》記錄了中國大陸首次出現自行車騎行的場景,盡管當時騎車的大部分是外國人,且自行車數量不多。
自光緒十一年起,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開始將自行車引入上海市場,到19世紀末,自行車在上海已經廣泛傳播開來。1897年,中國開始從國外進口自行車,同昌車行等商家開始經營自行車及其配件,這標志著中國本土自行車行業的誕生。
在民國時期,日本在上海等地建立了自行車工廠,而中國的自產自行車廠,如上海永久公司,也開始逐漸嶄露頭角,引領了國內的自行車消費趨勢。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其便捷性,自行車成為了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三輪車因其載貨能力被俗稱為「黃魚猛啟枝車」。
解放戰爭時期,上海的人口激增,對自行車的需求也隨之劇增,自行車的出租業務也隨之興起。1949年之後,國產自行車品牌如「飛鴿」、「鳳凰」誕生,自行車市場逐漸擴大。
在80和90年代,自行車的種類和功能變得多樣化,成為了家庭富裕的象徵。同時,像捷安特和美利達這樣的外來品牌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改變了國內自行車市場的格局。
進入21世紀,電動自行車在中國迅速流行起來,其產量和消費量居世界首位,中國因此被譽為電動自行車的王國。電動自行車,作為一種融合了機械和電子技術的個人交通工具,已經逐漸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到2010年,中國的電動自行車產量已經達到了2954萬輛,占據了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
㈢ 中國自行車發展史
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歐洲運來幾輛自行車,是人坐車上,兩腳踮地引車而走的業余消遣的娛樂性代步工具。
同治十三年,法國人米拉從日本運來人力車輸入上海,這種車稱為「東洋車」,因其色黃又叫「黃包車」,成為代步工具。隨後滬上興起了人力車的修、租、販制業。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面都可以看到黃包車夫的身影,尤其是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更是將黃包車夫寫的活靈活現。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後,英商怡和、德商禪臣、法商禮康等洋行將自行車及零件列為「五金雜貨類」輸入上海,到19世紀末在上海已有廣泛市場。原來設攤修理馬車、人力車的諸同生,於光緒二十三年選址南京路(今南京東路)604號,開辦了同昌車行,經營自行車及零配件。
光緒二十六年,上海有惠民、曹順泰等六七家車行,銷售人力車、馬車及自行車零配件,以賣帶修。
到了光緒自行車已經逐步進入中國市場,再此時中國還沒有自己的自行車生產工廠。
民國4年(1915年),上海有近20家自行車商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郵電事業發展,自行車成為郵差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需求激增,市區又新開一批自行車商店,形成了以老閘區(今黃浦區)為中心的自行車銷售網路。
民國17年同昌、大興(兩家)、得利、泰昌、潤大等成為上海六大車行。一批華人創辦的自行車零配件製造商和商辦工場也逐步創辦。如王發興工廠生產前叉、泥板;大興車行進口鋼管接頭。1930年前後,華商聘請了日本技師,生產車架(自行車主件),組裝出「紅馬」和「白馬」牌的兩種最早的國產自行車。從這時候起我們就有了自己的自行車,雖然有不少零件是需要進口,但是為我國自行車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國19年6月,以經營橡膠車胎及車料為主的車行成立上海橡皮五金車料同業公會。
民國21年,得利車行等17家規模較大的車行(職工135名)成立上海腳踏車販制同業公會。修租兼營零售的中小型車行王興業等240餘戶,次年4月組成上海市修租腳踏車同業公會。它們都參加了市商會。
民國26年;腳踏車販制業公會從17家增至30多家,稱為「大同行」;修租腳踏車同業公會由240多戶發展為400餘戶,稱為「小同行」。前者以販制為主,後者以修租為主,整個自行車市場受「大同行」中幾家大車行控制。抗日戰爭期間三輪腳踏車風行於市。三輪車身與黃包車相似,配件與自行車大同小異,車胎、鋼圈、飛輪、鏈條、牙盤、車條、車把、踏腳等都可通用。一些零件廠、工場以及車行投入三輪腳踏車裝配和經營。40年代初,上海的三輪腳踏車達2.6萬余輛。源隆、順昌、順風等一批新的車行應運而生。
民國31年12月,上海市三輪車出租商業同業公會成立,有團體會員(車行)29家,擁有出租三輪腳踏車9700餘輛;個體會員6000餘人,擁有營業三輪腳踏車16300多輛。
民國35年2月,上海腳踏車販制業同業公會更名為上海市腳踏車商業同業公會,有會員110戶。 民國之後,中國還沒有真正自己的自行車製造工業,絕大部分的所謂車行,只能製造和銷售自行車的零配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有了自己生產的「永久」、「飛鴿」等品牌。這些品牌至今已有六十六年的歷史,引領了幾代國人的自行車消費時尚,開創並演繹了中國自行車行業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㈣ 自行車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由法國人西夫拉克製成。這輛最早的自行車是木製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既沒有驅動裝置,也沒有轉向裝置,騎車人靠雙腳用力蹬地前行,改變方向時也只能下車搬動車子。
真正具有現代形式的自行車是在1874年誕生的。英國人羅松在1874年的一年時間里,別出心裁地在自行車上裝上了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是前輪大,後輪小,看起來不夠協調,不穩定。
1886年,英國的約翰.k.斯塔利,一位機械工程師,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為自行車裝上了前叉和車閘,前後輪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開辟了寬闊的前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斯塔利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基本一致了。
(4)民國時期自行車價格擴展閱讀:
自行車在中國歷史
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歐洲運來幾輛自行車,是人坐車上,兩腳踮地引車而走的業余消遣的娛樂性代步工具。
同治十三年,法國人米拉從日本運來人力車輸入上海,這種車稱為「東洋車」,因是黃色的又叫「黃包車」,成為代步工具。隨後滬上興起了人力車的修、租、販制業。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後,英商怡和、德商禪臣、法商禮康等洋行將自行車及零件列為「五金雜貨類」輸入上海,到19世紀末在上海已有廣泛市場。
原來設攤修理馬車、人力車的諸同生,於光緒二十三年選址上海南京路(今南京東路)604號,開辦了同昌車行,經營自行車及零配件。
光緒二十六年,上海有惠民、曹順泰等六七家車行,銷售人力車、馬車及自行車零配件,以賣帶修。
民國4年(1915年),上海有近20家自行車商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郵電事業發展,自行車成為郵差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需求激增,市區又新開一批自行車商店,形成了以老閘區(今黃浦區)為中心的自行車銷售網路。
由於產業特性和勞動力成本因素,近15年來全球自行車製造產業向以中國為主的有工業製造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轉移。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自行車生產基地,整車生產廠、零配件生產廠分別達到500多家、700多家,世界前五大廠商主要基地均在中國。
㈤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在現在有多高的購買力
在現在的購買力那當然是按照文物類來看待了,還是看看在民國時期的購買力比較直觀些。
狄登麥在1919年寫到:「有了一百圓的生活費,食物雖粗而劣,總可以充飢,房雖不精緻,總可以避風雨,此外每年還可以制兩身新衣裳,買一點煤,免到路上去揀去扒;更可以留餘五圓,做零用。拿了這五圓可以在年節,買一點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沒有病人及醫葯費,或者可以去近邊山上去朝香。」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想像一塊大洋在民國的購買力還是相當客觀的,應該說也具備很強的購買力。
㈥ 我想要一張老照片,歷史書上有,民國時期通貨膨脹一個工人騎著自行車去買大米 車上掛了一麻袋的錢 謝謝
費了好大勁只能找到這樣的了
㈦ 民國時期的生活用品到底是什麼樣的
說起民國,一個相近且遙遠的時代。給我的印象就是軍閥混亂,今天我佔了你的地盤,明天我奪了你的人口。也不由然的想起大上海的一片繁榮景象。
我們此篇文章不談民國軍閥如何你來我往,也不談上海為何如此的的繁榮。我們講講民國時期的生活用品到底是什麼樣的?
男性們可能就是西裝革履,頭戴禮帽。甚至不乏富家公子有洋車專座,電車也是民國時期一大特色,黃包車也是人們生活的一種方式。資產階級還有電風扇等一些高檔生活用品。自行車也是常見之物。
可是這些都是僅供於上流社會的人們,普通老百姓連電都用不了,更別提去用電風扇這種可望不可即的東西了。
褪去城市的外衣,掀開上海,沈陽等大城市的遮羞布。民國時期真的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嚮往的。甚至說那個時代的普通人生活,簡直是民不聊生,水深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