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婚車價格
① 如何解決農村天價彩禮問題
春天,萬物萌發。許多新人都會在這個時節張羅自己的頭等大事。但是結婚可不光是兩個新人,兩個家庭的事兒,還牽扯到親戚朋友之間的人情往來,相互關系,所以這場面往往就越辦越大。有錢的花大錢辦,沒錢的借錢也要大辦,許多新人家庭經濟負擔沉重,有苦難言。今年民政部要全面推進婚俗改革,倡導簡約適當的婚俗禮儀。可這結婚畢竟是個家務事,該怎麼管呢?
正在忙著張羅婚禮的人,名叫袁明臣,在河南省柘城縣皇集鄉孔樓村裡,按照村裡的習俗,不管哪家新人結婚,都得請一個這樣德高望重的老人來當辦喜事的總管,簡稱「喜總」。
不過,如今的袁明臣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村委任命的紅白理事會副會長,這個協會的成立,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助當地百姓換個思路,改改辦婚禮的那些規矩,就眼前的這個婚禮,他早就幫新人的父親算清了帳。
新人父親袁明忠說:「現在是請了10桌,七十多不到八十個人,要在以前得十多桌,五千多塊錢。」
袁明臣說:「現在減半了,兩千多塊錢,你算省多少錢,現在260 ,以前450。包括煙、酒都省了多少,原來像這樣的喜事煙都得十塊的,現在有五塊的,八塊的,七塊的。原來一瓶酒是20的,現在10塊的。」
柘城縣屬於河南商丘,歷史悠久,傳統不少,尤其是在辦婚禮這件事上更是從來不含糊。單說喜宴這一項,流水席一支,全村老少輪番上陣,得從晌午吃到點蠟,誰家都想講個排場,於是喜宴價格也層層飆高,不算煙、酒花銷,一桌酒席四、五百都打不住。幾十桌下來,就得幾萬塊的花銷。
喜宴廚師楊芳振說:「以前都講排場,盤子多,坐底就是十五六,雞魚大件的也都多。肯定都吃不了,16個壓桌盤,跟現在8個盤和6個盤相比是不一樣。」
除了喜宴,彩禮也是個大頭,在河南少則六萬六、八萬八,多則萬紫千紅一片綠,一些地方甚至要備上十幾萬的彩禮錢才能結下這個親。
紅娘景素霞說:「互相比,要是你的孩子都嫁到12萬,我的孩子肯定也要嫁到12萬,我的閨女長得也不差,人家都要到12萬,我閨女長得好為啥要不到12萬。」
2018年柘城縣農民的的人均收入只一萬多塊錢,比起務農的鄉里鄉親,近幾年都在外打工的袁明忠夫婦,每年還能有個兩三萬塊的收入,但是兒子結婚要一下拿出一二十萬還是有些費力。
在准備兒子的婚禮前,老袁著實有點上火,婚禮如果辦小了吧,怕被親戚朋友看笑話,辦大吧,家裡的財力也確實撐不住。結果還沒等老袁想出辦法來,村裡先出了辦法。對於新娘的彩禮,組織以紅娘為首的力量勸說各家少要一些,一旦女方被做通思想工作,縣委縣政府則會接力上場,把他們評為「移風易俗光榮戶」。
老袁的媳婦兒懂事,幾乎沒有跟男方要彩禮;而讓他操心的婚宴標准,則寫進了鄉規立在村口:婚禮宴請范圍只能是直系親屬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近姻親關系,每桌坐10人,標准控制在330元之內,酒最好也不能多於兩瓶。鄉里一聽說哪個村裡要辦喜事,就會馬上召集村兩委和紅白理事會會員、鄉賢五老上門做簡辦新辦的思想工作,之後為了防止當天出現反彈,還得安排包村幹部現場監督。
鄉幹部唱黑臉,辦喜事的村民們得到的是真實惠,個把月下來,不用鄉幹部到場,只要委託喜總在現場,不僅監督大家節儉辦喜事,而且還把場面襯托的熱熱鬧鬧。
和喜宴標准一起降下來的還有賓客們的份子錢。在此之前,喜宴上大魚大肉、好酒好菜的款待,份子錢當然誰也不好意思隨少了,就這樣,村裡的份子錢一度漲到了上千塊。
在樹立文明鄉風活動中,禮錢不能超過200塊被明確寫進了村規鄉約,婚禮上收錢,喜總也會盯著大家的錢數是不是超標,老鄉雖然有人嘴上嘟囔,其實暗地裡大家還是鬆了一口氣。
在喜總袁明臣看來,過去,許多人花了大價錢辦婚禮、參加婚禮,但卻都不是自己真心想出錢,現在鄉里讓自己在當喜總的同時,提醒他們婚事簡辦,也算自家人給自家人找一個台階下。
借村裡有威信的老人倡導節儉辦婚禮,並將婚禮流程、彩禮數額等通過村民公約的形式來固定下來,這是許多地方總結出來的做法。在浙江,紅白理事會在和一些新人交流的時候發現,許多年輕人確實也已經厭倦了在大酒店大辦一場的想法,也願意新事簡辦。
但是新人的父母總覺得孩子結婚,如果不大操辦一下有點說不過去。於是村裡的工作人員就幫著孩子做父母的工作。
老人的工作做通了,婚宴就擺在新郎家裡,燜大鴨就是最大的菜,親戚朋友吃得高興,也對這個變化伸出大拇指。
新人辦酒省下了錢,不光自己負擔輕了,還拿出6000塊錢,捐給了村裡的愛心互助基金會。
今天,許多年輕人對自己的婚禮和婚姻都有很成熟的想法,婚禮是為自己辦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一些地方的民政部門也看到了年輕人這些想法,為他們搭建平台。
在江西上饒,熱鬧的鑼鼓隊伍後面,是奮力踩著自行車帶著媳婦兒趕去結婚的新郎們,他們都是去參加縣里組織的集體婚禮。
第一次看到對方穿上中式禮服,許多新人都很驚喜。
華鵬和妻子已經認識了5年,五年時間里,兩人也親眼見證了許多親朋好友的婚禮。
華鵬說:「我有個朋友結婚5年了,我當時去的時候,婚車具體多少不知道,反正超過10輛以上,婚慶搞了兩天。我問他用了多少錢,他說二、三十萬。」
五年過去了,華鵬到了娶親的時候,壓力卻小了。過年後,村裡的紅白理事會來家裡宣傳節儉辦婚事,倆人一商量,就決定參加縣里組織的集體婚禮。
華鵬妻子夏燕說:「如果要兩邊父母傾其所有來舉辦一次非常豪華的婚禮,我感覺這樣很自私,其實我自己很羨慕那些跟自己的另一半,一起拼搏一起奮斗,自己所得的成果,感覺那樣很踏實很自豪。」
沒有排場的車隊,沒有奢華的酒席,17對新人在簡約而隆重的傳統婚禮中收獲幸福。
結婚儀式是走近婚姻的一個見證,相比婚禮,在一些新人看來,領證其實更有儀式感,一些地方的民政部門還推出了婚禮式頒證。
在山東章丘,十七對新人在約好的日子裡,沒有到民政局,而是來到了這個古樸的小院。濟南章丘區把結婚頒證的儀式搬到了這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三德范村。在新人父母和親友的見證下,民政局工作人員為新人們頒發了結婚證。
陳澤和高敏是一對「90後」戀人,經過近兩年時間的戀愛,他們決定以這樣的方式來見證兩人的結合。
類似的婚禮式頒證,不僅在濟南,在全國不少地方都有實行,通常情況下,新人只要提前向民政部門電話預約,就可以享受「婚禮式頒證」服務。一些民政部門還會根據登記者需求,不定期在一些重要節日和特殊場地推出一些個性化的「婚禮式頒證」服務。
濟南市章丘區民政局局長張慶峰說:「結婚頒證是法律意義上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工作比較忙,到結婚登記處辦結婚證往往順手就辦了。這種婚禮式頒證主要目的一個是倡導移風易俗,倡導不再大操大辦;第二就是讓新人的父母和親屬都參與登記活動,讓他們增加這種結婚的儀式感和增強對婚姻的責任感。」
看完這些婚禮最大的感觸就是:要改變婚俗其實就是讓一切回歸根本。不管是領證,還是結婚都是如此。領證是兩位新人以夫妻身份生活的開始,宣誓既是過程,也是真心的起誓。婚禮和喜宴就是和親朋好友分享喜悅、共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宴席的高檔決定不了未來的幸福,愛的傳遞更在於平淡而持久。這樣的婚俗既顯愛情可貴,更讓追求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