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豪車價格 » 福祿三輪汽車價格

福祿三輪汽車價格

發布時間: 2025-02-11 03:53:28

❶ 1938年使用的交通工具

在英國作家描寫上海的一部歷史小說中,男主角丹頓1903年來上海淘金時,一上岸就被一輛獨輪車吸引住了。他從未見過這樣子的車,連連發問:「它叫什麼?他們用這個來載人?」來接他的人回答:「那叫獨輪車。說來令人難以相信,我親眼看到乘坐十二個人的大獨輪車。」

上海開埠前後,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獨輪車和轎子,似乎離現代化都市還遠。這兩種交通工具也是中國傳統式的,為中國所獨有。

獨輪車,又稱小車、手推車、江北車,原先用來載貨,因重心較高,不易掌握。租界開辟後,周圍相繼建成一些工廠,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為了去較遠的紡織廠上班,往往相約合坐獨輪車前往,並且漸成風氣。從當時的照片看,一輛車上約有八九人,分坐兩邊。據1874年的統計,英法租界共有獨輪車3000輛,簡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視的「計程車隊」。由於收費低廉,一般貧民苦力均樂以獨輪車代步或運物。但是好景不長,人力車興起後,因其車速快於獨輪車,而且乘坐舒適愜意,獨輪車遂趨沒落,仍舊以載貨為主要功能。

當時的官吏、商人與小康市民,大概認為有損面子,是決不肯坐獨輪車的。他們出出入入,均乘坐轎子,而且比闊鬥富,把一頂轎子弄得花樣百出。新娘出嫁,所坐花轎有紅綠二色,綉有「鳳穿牡丹」「福祿鴛鴦」的轎簾;閨秀淑女乘坐的轎子,頂垂纓絡,旁嵌玻璃,謂之「撐陽轎」;一般市民如郎中或私塾先生,只坐普通的藍布小轎;而官場中人,轎子的等級式樣卻馬虎不得,不能越雷池半步,上海道坐的是八抬八杠的綠泥金頂大轎,知縣只能用四人抬的紅漆朱頂藍泥轎了。

2

西式馬車與東洋黃包車

隨著上海租界外國僑民的增多,式樣洋派的西式馬車應運而生,有雙輪、四輪者,有一馬、雙馬者,其式隨意構造,宜晴宜雨。每當夕陽西下,一輛輛馬車出遊兜風,沿俗稱大馬路的外灘南京路一直到靜安寺一帶,招搖而過,引人注目。稍後,上海一些有錢人不甘寂寞,也開始置備馬車,其漂亮豪華,比之外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官紳富商、公子王孫、閨閣千金、青樓女子出門無不以馬車代步。駕車出遊,成為一種時髦,尤以三月赴龍華賞花最盛極一時。彼時,富家子弟衣著光鮮,駕著自家或租來的馬車,邊上坐著妖艷的妓女,在春日的和風中款款而行,然後徜徉在花叢中作竟日之游,好不逍遙。

人力車應是日本的舶來品,故又稱東洋車。1874年,一個叫米拉的法國人,從日本引進了這個新玩意兒,又從租界當局取得了營業執照,雇日人拉車營業。後因言語不通,拉車人才為華人頂替。為求醒目計,車身一律漆成黃色,故又名黃包車。開始的時候,黃包車車輛高大,座位寬敞,輪為鐵制,行駛時隆隆作響,震動很厲害。後有人加以改進,由雙座改為單座,輪子改成類似現在的橡膠胎,行駛時悄然無聲,拉跑速度也明顯加快。當年的許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歡乘坐黃包車,常常包租一輛供其使用,或為家人使用。在20世紀20至30年代,它的數量遠超過汽車,達到五六萬輛之多。

至於腳踏三輪車的流行,則是抗戰爆發以後的事情了。日寇佔領上海後,在經濟上進行控制,壟斷汽油的配給,用於其軍事目的,致使大量汽車不能行駛,才促使了三輪車的興起。

這些早期交通工具,都須持有牌照,並向市政當局繳納捐稅,如1906年工部局收取的馬車捐就達白銀32761兩。

3

汽車來到上海

交通工具中的「驕子」——汽車,據說是寓滬西醫為求出診方便,大約在1901年時由外國僑民引進到上海的。那一年,一位叫李恩時的匈牙利人帶了兩輛汽車登陸上海,從那時起,上海乃至中國才有了汽車。汽車樣式奇異,速度飛快,路人為之驚訝不已,租界當局也不知如何對其征稅。1902年1月30日,工部局開會討論通過了為上海第一輛汽車頒發牌照的決定,不過因從未征過汽車稅,無例可循,遂按馬車規格征稅,每月捐銀2元。

現在人們叫公共汽車為「巴士」,出租汽車為「泰克西」,這些是英語的音譯。稱小汽車為轎車,偏偏不用音譯,似乎是有來歷的。19世紀末出版的小說《海上花》一書中,就出現了東洋車(黃包車)、皮篷車、鋼絲轎車、轎車、馬車等等稱謂,哪裡來的鋼絲轎車、轎車?及至讀到「將近泥城橋堍,那轎車加緊一鞭,爭先過橋」,方明白還是馬車。當時小汽車還沒有引進,所以,這里的鋼絲轎車、轎車並非是後來意義上的轎車,而是比較考究、有車箱的一種馬車。等到小汽車來到上海,人們見所未見,在萬分驚訝的同時,也想不出確切的名稱來稱呼它,暫且稱之為高級「轎車」吧,等到馬拉的轎車消失了,動力驅動的轎車卻一直沿稱下來了。

汽車落戶上海後,發展極為迅速。有外僑陸續攜汽車來上海,或從國外訂購汽車。受西風熏陶的華人也開始成為汽車的主顧。1903年上海只有5輛,1908年就增加到了119輛,但初期會駕駛車輛的人很少,所以這些汽車空擱一年半載不足為奇。在當時,汽車駕駛員是最吃香的職業,有此技術,不愁沒有人出大價錢來雇你,問題是要學會駕駛技術,談何容易。辦駕駛學校,招收駕駛學生,是後來的事情了。

有了汽車,就可以走得更遠。喜歡兜風的人棄馬車用汽車,每逢假日開著車到幽靜的充滿野趣的靜安寺附近,享受自然風光,放鬆身心,其樂融融。

4

一號汽車與藍布小轎

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馬路上,是各種交通工具最為混雜的年代,「每天要通過大量各式各樣的車輛——汽車、卡車、電車、馬車、自行車、人力車、獨輪推車、手推車……以及成千上萬的行人」。新與舊、快與慢,並駕齊驅,蔚為大觀。當時人力車的數量最多,1909年上海發放了8471輛人力車的牌照,「成為上海客運主要工具之一」。

所謂混雜的年代,最典型的例子,要數「張聾甏」的轎子,它在上海車水馬龍的馬路上是一道別樣的風景。當時人曾有兩句話,叫「雖時興而不得行」與「雖落伍而仍在行」,前者講的是周家的汽車,後者講的就是張聾甏的轎子。

擁有上海私人汽車第一號牌照的,是寧波商人周湘雲家族,但這輛車究竟哪個牌子、什麼模樣,恐怕無法考證。據周家後人回憶,這輛老爺車的原擁有者,是丹麥人,因要回國,便將此車連同牌照一起轉讓給了周家。周家老太爺周純卿將車稍加裝飾,換掉車燈,又在車門把手處,鑲嵌了銅質的「周」字,這就是後來鬧得沸沸揚揚的一號汽車。據說,猶太富翁哈同則擁有一張第一號的司機執照。哈同為擺威風,圖吉利,願以十萬銀元向周購進第一號汽車牌照,並威脅如果不允,就在街上砸爛它。哈同是租界內的風雲人物,很有勢力,周既不願出讓,又不敢讓汽車上街,免得駛上馬路,被工部局借口違反交通規則而吊銷駕駛執照,只得把車停在自家車庫里,徒成展品而已。這樣倒也使哈同的陰謀不能得逞。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轎子被人視為封建落後的「老古董」,在上海已絕少見到,只有婚禮迎新時才使用花轎。但卻有一人例外,傷寒名醫張聾甏祖傳中醫,熱衷國粹,每逢出診,他照樣乘坐一頂藍布小轎,在快似疾風、嘟嘟鳴叫的汽車旁穿梭,時人莫不相識,等於他的活廣告。

有趣的是,當時上海馬路上煤氣燈、電燈和油燈也是交相輝映,後來居上的電燈正在拚命競爭老大的位置。可以說,新生事物得以脫穎而出,都有過一個逐漸演進甚至不斷反復的過程,但先進替代落後終是必然之結果,從轎子、獨輪車、馬車到電車、汽車的發展史,也可見一斑。

5

伴張愛玲入睡的電車鈴聲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通車營業,意味著上海現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電車的起始點是靜安寺,沿愚園路、赫德路(今常德路)、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門二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東行駛,穿過南京路(今南京東路),並沿著外灘,抵達廣東路外灘。從此,叮當叮當的電車鈴聲,是上海繁華都市形象一道移動的風景,是張愛玲每天晚上枕著入睡的伴奏聲。在她以寫上海風情出名的小說中,電車也是上海的一座人生舞台,各不相乾的人在此登場,但往往來不及表演,卻要下場了。當年那部《封鎖》,全是寫電車上發生的故事,開頭寫得頗經典:「開電車的人開電車。在大太陽底下,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水裡鑽出來的曲蟮,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么樣往前移——柔滑的,老長老長的曲蟮,沒有完,沒有完……」

張愛玲居住的公寓旁邊,恰好緊鄰著一家電車場,她就喜歡半夜裡在陽台上看「電車回家」,等到它們全部進場了,她才睡下。

無軌電車則開通於1914年,為上海首創,他處沒有,被當時報刊稱之為「上海唯一之新發明」,「按電車之制,軌有多種,因地制宜,而無軌之法則創自上海,環球各國未之先有,差足稱豪」。1934年,上海又出現雙層公共汽車,還有雙層碼頭、雙層輪渡,被稱為上海「雙層交通工具」。

上海電車營運之初,曾鬧出不少笑話。當時不少人相信,「電車電車,車上帶電,乘者觸電」。為了解除市民的疑慮,不讓剛剛起步的電車夭折,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幾次試車時,都大張旗鼓進行宣傳。在盛大的通車典禮上,特地邀請社會名流虞洽卿、朱葆三等人,以及電車公司中外董事們共二三十人,乘坐第一班電車,從靜安寺出發到外灘。電車行駛時,窗戶大開,沿途的人都能看見他們在車箱內談笑風生,還不時依窗扶欄,向車窗外招手致意呢!新聞記者拍了照,登載在第二天的報紙上,轟動一時。近代上海處於社會轉型時期,任何一件新式事物的引進,上海人或許都有過懼怕、抵制,但更多的是刺激、羨慕,等到其顯示了巨大的優越性,如實用、高效、便捷、舒適,人們才會由最初的排斥態度向接觸、接受的回應方式轉變。

最初的電車車身為木殼,外包鋼片,漆深綠色,車身兩側有六扇大窗,光線明亮。車箱內長條椅子沿側橫放,乘客相對而坐。電車初行時,因乘客稀少,車門沒有後來的鐵柵護欄,便於乘客上下,一些年輕人自恃膽大,常在電車行駛途中,飛車上下。後因乘客多了,為防止乘客掉落車下,才在駕駛台和車門設拉閘、護欄。

著名文化人曹聚仁也是「飛車好手」,他回憶這一段有趣的經歷時說:「電車開頭並不設閘門,沿途可飛車而上,飛車而下。我也自負飛車能手,有一回摔了一跤,就此不敢再試了。其後裝了閘門,誰也飛不成了。」

■20年代末行駛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外灘的黃包車

■上世紀30年代租界西藏路曾改名為虞洽卿路

■四輪馬車代替了人力車和獨輪推車

■滬上最早的公共汽車路線——靜安寺至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

熱點內容
新款奧托越野圖片大全 發布:2025-02-11 12:32:07 瀏覽:498
元宵節越野賽宣傳標語 發布:2025-02-11 12:31:52 瀏覽:926
泰安產皮卡貨箱寶 發布:2025-02-11 12:14:16 瀏覽:436
從成都出發到敦煌的自駕游路線 發布:2025-02-11 12:09:20 瀏覽:86
房車遊艇地板革 發布:2025-02-11 12:06:30 瀏覽:559
皮卡堂謎題 發布:2025-02-11 11:58:57 瀏覽:900
皮卡更換離合總成 發布:2025-02-11 11:52:35 瀏覽:719
賓士豐田商務車大全 發布:2025-02-11 11:39:42 瀏覽:966
廠房車間主任任命書 發布:2025-02-11 11:39:41 瀏覽:367
尼桑帕拉丁越野車怎麼樣 發布:2025-02-11 11:38:55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