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炎陵旅遊日記
❶ 有人去過株洲炎陵--酃峰么如果去的話大概需要准備些什麼大概需要花費多少
去過。你是徒步旅遊的嘛。周五晚上到山腳下。,周六早上爬山橫穿凌峰。周日可以下山。帶好驢友專用的。帳篷。登山鞋子。食物。等等,晚上睡覺冷。帶羽絨帶和羽絨衣服
❷ 關於描寫炎陵的優美句子
炎陵縣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不僅有大自然的格外垂 炎帝陵公祭炎帝
青,而且有許多先進文化在這里發祥、光大。
炎陵縣旅遊資源獨具特色,不乏奇、絕、古、名。斑斕的文化,英雄的業績,壯麗的河山,在這里交相輝映,
炎陵縣全境為八面山,萬洋山及青台山環抱,境內河溪縱橫,峰巒疊翠,名山秀峰,異彩紛呈
炎陵是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神州第一陵——炎帝陵,以超時空的力量,牽引著海內外炎黃子孫跨洋過海,前來謁陵祭祖尋根探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以其原始、秀麗野趣吸引四方來客考察探險、避暑療養、觀光旅遊;神話第一山——湘山公園,集神話傳說、名勝古跡、旅遊健身於一體,使遊人流連忘返。
❸ 炎陵在哪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
炎陵縣地處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西麓。地處東經113°34'-114°07',北緯26°03'-26°39'。東西寬50.49公里,南北長50公里,環周200餘里,俗稱五百里山水。全縣總人口20萬,其中客家人約佔66%。總面積203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人口密度最小的縣,區域分布為「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域和庄園」。
炎陵縣原名酃縣,始建於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因「邑有聖陵」——炎帝陵,1994年更名為炎陵縣。炎陵是中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神州第一陵——炎帝陵,牽引著海內外炎黃子孫跨洋過海,前來謁陵祭祖尋根探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以其原始、秀麗野趣吸引四方來客考察探險、避暑療養、觀光旅遊,景區內珠簾瀑布區域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13萬個/cm3,為亞洲第一。同時擁有湖南「四個第一」:湖南第一高峰——酃峰(神農峰),海拔2115.2米;「湖南第一林」——我國南方成片面積最大的10萬畝原始森林、世界罕見的珍貴孑遺植物福建柏群落、「植物活化石」南方鐵杉頂級群落;湖南第一臼——由250萬年前第四紀冰川運動形成的眾多形態各異的冰臼;湖南第一瀑——高300多米、由兩個梯級瀑布組成的白水瀑。
❹ 株洲炎陵有什麼好玩的
主要就是有一個炎帝陵,主要是祭祖,意義在於遊玩!
然後有個桃源洞,我前年去開發了80%作業,空氣還是比較清晰,有點原始森林的感覺,但是離縣城都要跑一個多小時,而且山路十八彎,自己開車做好准備,坐車的話去那邊車次也比較少,不過進去可以品嘗當地野菜和野味!
❺ 株洲炎帝陵旅遊景點介紹
摘要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西瀕斜獺水,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廟之後,已有千餘年歷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毀屢建。[1]炎帝陵核心景區面積5平方千米,總規劃面積102.5平方千米。[2]
❻ 炎陵是什麼地方
炎陵縣地處湘東南 邊陲,東西寬50.4 9公里,南北長50 公里,環周200餘 里,俗稱五百里山水。建縣於公元12 11年(嘉定4年),原名酃縣。因華 夏始人炎帝葬於此,1994年更名為炎 陵縣。炎陵是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 育示範基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神州第一陵——炎帝陵,牽引著 海內外炎黃子孫跨洋過海,前來謁陵 祭祖尋根探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以其原始、 秀麗野趣吸引四方來客考察探險、避 暑療養、觀光旅遊。
❼ 想從株洲市去炎陵玩 計劃旅遊景點 神龍谷 炎帝陵 桃源洞 要多久的時間遊玩旅遊路線乘車路線是怎樣的
株洲到炎陵82元,神農谷和桃源洞是同一個地方,兩天時間足矣。
❽ 炎陵縣旅遊
炎陵縣,隸屬於湖南省株洲市,地處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西麓,東西寬50.49公里,南北長50公里。炎陵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4′54"至114°07′15",北緯26°03至26°3930"。炎陵縣轄6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1個國有農場、1個社會事務管理局,總面積2030平方公里,19.14萬人(2012年)。
2013年,炎陵縣地區生產總值48.91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2012年增長11.6%。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曾是炎帝神農氏嘗百草的地方,境內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神農谷。炎陵縣境內保存著華南地區面積最大(10萬畝)的原始森林,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13.6萬個/cm3,為亞洲第一,分布有全國面積最大的萬畝杜鵑花、最原生態的高山濕地景觀、名動中外的「千年鳥道」等。
旅遊資源
炎陵是毛澤東、朱德等偉人進行過諸多首創性革命實踐活動的紅色根據地,現存有大量的歷史遺存和革命紀念地。現已開放紅色遺址有「中國工農紅軍在炎陵縣革命活動紀念館」、「名人園」、「接龍橋戰斗遺址」、「葉家祠」、「周南學校」、「上洞紅軍醫院」以及「江家試館(紅軍標語)」等。
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它坐落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9公里處的鹿原陂。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十大文化遺產、新瀟湘人文八景、湖南省最佳景區。炎帝陵主要景點有:炎帝陵殿、神農大殿、御碑園、碑廊、九鼎台、聖火台、牌坊、闕門、石雕祀像等。四周配建規模宏大的奉聖寺、胡真官祠、天使行台、崇德坊、宰牲亭、時祭公館、詠豐台等古建築群,也有鹿原洞、霞橋、池(又名洗葯池)、黃楊山、龍爪石等勝跡。
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
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東北部,距離炎陵縣城45公里。1992年成立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2005年更名為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湘山公園
湘山公園(又名炎帝公園),位於炎陵縣城西邊的湘山,總面積1.13萬畝,其中國有林面積1.07萬畝,水面積0.06萬畝。
主要景點有:湘山寶塔、湘山古寺、湘山門樓、知青閣、紅軍橋、五子廟、名人園、游泳池、游樂園、鐵索橋、紅軍戰斗遺址等。
洣泉書院
洣泉書院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始建於宋嘉定年間,原名黃龍書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縣周仁魁重修,並拔官田充實經費,更名為烈山書院。嘉慶二年(1797年),將烈山改為洣泉書院。1996年洣泉書院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洣泉書院一直為炎陵縣文化重地。
紅軍標語博物館
紅軍標語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紅軍標語專題博物館,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博物館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博物館主體建築,第二部分為文化廣場,佔地總面積1.4萬平方米。其中博物館主體佔地面積157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92平方米。博物館陳列的紅軍標語是從1927年10月(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至1938年2月(湘贛游擊隊)期間的標語。
梨樹洲風景區
梨樹洲風景區位於炎陵縣策源鄉的梨樹洲村,分上洲、中洲、下洲。平均海拔1450米。梨樹洲景區是炎陵縣七大旅遊區之一。
大院農場
大院農場位於炎陵東南邊陲,羅霄山脈中段,萬洋山西麓,東接江西遂川,南與策源鄉相鄰,西、北與十都鎮和江西井岡山市交界,距離炎陵縣城46公里。
萬壽宮
萬壽宮是毛澤東、朱德第一次會師舊址。
宋朝郡主趙玉蝶墓
趙玉蝶是宋朝淑德皇後族尚宋諸王女、長沙郡主,後隨夫尹鵬飛遷居酃縣霞陽留田。2008年12月列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橋頭江家
橋頭江家是毛澤東舊居。橋頭江家位於炎陵縣水口鎮水南村,現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擔丘
八擔丘位於炎陵縣中村鄉中村村小鋪頭,保護范圍553平方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何孟雄故居
何孟雄故居位於中村鄉龍潭村何家組,始建於晚清時期,系江南民宅,當地俗稱「何家大屋」,是何孟雄的老曾祖父何青雲所建住宅,故居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訴苦
軍民訴苦台位於中村鄉中村墟頭,是毛澤東當年號召貧苦農民團結起來打倒土豪,發動群眾參加土地革命所在地,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❾ 跪求一份關於炎陵的調查報告
炎陵縣原名酃縣。因華夏始人炎帝葬於此,1994年更名為炎陵縣。炎陵縣地處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西麓。東與江西(寧岡、井岡山、遂川)交界。全縣總面積2030.24平方公里,人口196652人,其中農業人口147964人,非農業人員48688人。縣轄15個鄉鎮。2001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91億元。炎陵縣建縣於嘉定4年(公元1211年),原名酃縣。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陵寢,座落在縣城之西17公里處的鹿原陂。為紀念這位華夏文明的偉大先祖,1994年4月5日,酃縣更名為炎陵縣。炎陵縣公路交通發達,106國道貫穿全境,距鐵路醴茶線茶陵站61公里,距京廣線株洲站224公里,距郴州站172公里,距廣州站620公里,距京九線井岡山168公里,茶陵火車站在縣城設有辦事處,可辦理通往全國各地的客貨運輸。
炎陵縣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各鄉鎮均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電傳和無線尋呼,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行動電話能在全國漫遊。2001年小水電開發創歷史新水平。落實20處40台,總投資1.5億元,總裝機30995千瓦,開工新建電站9座,改造增容2處,建成後年增發電量1.56萬千瓦時,相當於前50多年來開發總量的76%。小城鎮建設力度加大。完成了井岡路高標准改造,湘山路一期工程建設,中心廣場硬化、亮化、綠化建設,霞陽北路建設。鄉鎮工業小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2001年新入區企業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100萬元。
炎陵縣物產資源豐富。境內竹木資源豐富。活立木蓄積量700萬立方米,楠竹蓄積量4000萬根。2001年,筍竹產業發展邁入新階段。圍繞「擴面、提質、增效」,新造和擴面筍竹林486.67公頃,發展各類筍竹加工企業45個,採伐楠竹200萬根,加工楠竹120萬根,加工鮮筍1.5萬噸。筍竹產值達1.025億元。縣內盛產香菇、木耳、茶葉、玉蘭片、竹筍、魔芋、絞股蘭、杜仲、厚朴等山產品以及玉環柚、柰李、高山雪晶梨等優質水果,還盛產各類名貴中葯材。 炎陵是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神州第一陵——炎帝陵,以超時空的力量,牽引著海內外炎黃子孫跨洋過海,前來謁陵祭祖尋根探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以其原始、秀麗野趣吸引四方來客考察探險、避暑療養、觀光旅遊;神話第一山——湘山公園,集神話傳說、名勝古跡、旅遊健身於一體,使遊人流連忘返。
珍聞傳奇,英雄業績,光榮傳統,炎帝精神,激勵後輩,催人奮進。歷史和今天的交融,獨特的資源優勢,獨有的文物名勝,自然天成造就著炎陵人傑地靈。改革開放以來,這塊土地展示出前所未 有的勃勃生機,已成為湘東南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炎陵縣工業已初步形成依託電力發展的冶金、建材、陶瓷業;以竹筍、水果、魔芋、山野菜為原料的綠色食品工業;以竹木資源為優勢的高檔傢具、裝飾材料等竹木產品加工業。
建置沿革
[編輯本段]
據史書記載,自置海陽縣起,炎陵縣已有1673年的歷史。
秦漢期間,隸屬南海郡揭陽縣。東晉咸和六年(331)設立海陽縣, 改屬東官郡管轄,東晉義熙九年(413)置義安郡,郡治設在海陽縣內。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全國撤郡設州,翌年,義安郡改名潮州(因本州東南部瀕臨大海,以「潮水往來復」之意得名)。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又恢復義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義安郡再次改稱潮州。唐玄宗天寶六年(742)改州為郡,潮州改名為潮陽郡。唐乾元六年(758)復屬潮州。元代,潮州改稱潮州路總管府。明清兩代,潮州改為潮州府。
宋代以後,海陽縣幅員逐步縮小,北宋宣和三年(1121)割出永寧、祟義、延德三鄉另建揭陽縣;南宋紹興二年(1132)廢揭陽縣,重新並入海陽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劃光德鄉的弦歌、清遠、汫洲三都,太平鄉的宣化、信寧二都,懷德鄉的隆眼城、秋溪、蘇灣三都,共8都,置饒平縣。嘉靖四十二年(1563)割海陽縣的下外莆、中外莆、上外莆三都和揭陽縣的蓬州、砣江、鱷浦,饒平縣的蘇灣,共7個都,置澄海縣。
清乾隆三年(1738)又割出海陽縣的豐政都和揭陽縣藍田都,大埔縣的清遠都,嘉應縣的萬安都,組成豐順縣。
1951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粵東辦事處在炎陵縣成立,同年11月,撤銷粵東辦事處,成立湖南省人民政府粵東行署。
1953年1月,拆縣屬和城屬的城關鎮,設炎陵市,當年改名潮州市,縣市平行並立,同屬粵東行署領導。
1958年底,撤銷潮州市建制,並入炎陵縣。
1979年8月1日,恢復潮州市建制。
1980年1月,以潮州鎮和下津、六畝、卧石、黃金塘、社光5個大隊的地域重建潮州市,縣、市再次分開建制。
1983年7月1日,縣市合並取消炎陵縣建制,統稱潮州市。
1991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潮州市升格擴大區域(轄炎陵縣、饒平縣、湘橋區)的同時,恢復炎陵縣。縣城設於楓溪。
1992年4月23日在楓溪掛牌辦公。同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民政部批准,縣城遷址庵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