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安全救援體系是什麼意思
❶ 旅遊行業三體系認證指的那三個體系,分別是什麼意思
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
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
OSHMS1800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
ISO9000標準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國際標准化組織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標准。
ISO14000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的環境管理體系國際標准。
OSHMS18000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國際上興起的現代安全管理模式。
❷ 旅遊安全管理的意義
旅遊安全是指旅遊活動中各相關主體的一切安全現象的總稱。它包括旅遊活動各環節的相關現象,也包括旅遊活動中涉及的人、設備、環境等相關主體的安全現象,既包括旅遊活動中的安全觀念、意識培育、思想建設與安全理論等"上層建築",也包括旅遊活動中安全的防控、保障與管理等"物質基礎"。
沒有安全,便沒有旅遊。旅遊安全是旅遊業的生命線,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旅遊業發展的事實證明,旅遊安全事故的出現,不僅影響旅遊活動的順利進行,而且可能帶來巨額經濟損失;旅遊安全事故危及旅遊者生命和財產,直接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旅遊安全事故還會損害國家的旅遊聲譽,阻礙旅遊業發展。因此,加強旅遊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旅遊安全管理》主要內容包括:氣象、地質、水難、生物危害等自然災害,交通、消防、游樂設施等事故,飲食衛生、傳染病、急病急症等公共衛生事件,政治社會、刑事案件、人群聚集、文化習俗等社會文化事件的防範對策和應急處置方法,旅遊安全應急預案和應急演練,旅遊安全事故調查處理,旅遊危機管理等。
參考資料:
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旅遊安全文化建設
及時對遊客加強安全文化宣傳教育。加強法制教育,引導遊客遵紀守法;加強道德宣傳教育,引導遊客禮服謙讓;加強防火防盜宣傳教育,告誡遊客管理好火源火種,在林區不要抽煙,保管好自己的財物。要充分發揮處在工作最前沿、與遊客接觸最緊密的旅行社導游員、車輛駕駛員、賓館服務員等的宣傳優勢,要求他們在宣傳景區景點時,必須宣傳安全知識、告知安全事項,提醒遊客安全旅行。同時,充分利用景區旅遊服務系統、環保客運車載電視等,向遊客進行安全知識的宣傳。
二、旅遊安全設施建設
防護設施規范化。在車行道路危險點段必須設置防撞牆、警示樁、反視鏡等;在行人游道危險點段必須設置防護欄桿,防護欄桿的製作、材料和高度等要規范。
游覽設施標准化。索道、觀光天梯、無軌電車、環保客車、遊船、遊艇等游覽設施必須符合國家安全標准,景區要定期對游覽設施進行檢測、檢修和維護。職能部門要按有關技術和安全要求,對游覽設施准確核定載客人數、承載重量、運行速度等,並要求旅遊接待單位嚴格遵照執行,確保安全運營。
監控設施信息化。加強對景區游覽設施及部分景點危險點監控系統的設置,力爭實現對景區及游覽設施全方位、全天候的信息化監控,對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達到自動監控、自動識別、自動報警的信息化要求。
救援設施現代化。根據景區的資源類型和旅遊產品項目的特點,合理設置旅遊救援設施,盡量保證設施在使用上符合高效的原則。
三、旅遊安全隱患排查整治
要根據全年不同時期旅遊活動的特點和旅遊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針對重點時段、重點區域的旅遊安全管理重點,深入開展旅遊安全專項整治,確保旅遊活動安全有序。
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的要求,開展安全隱患專項整治。如,交警、交通、公路等部門要重點整治旅遊客運車輛帶故障運營、超載、超速運行、駕駛員酒後駕駛、疲勞駕駛等危及旅遊者人身安全的行為,切實保障旅遊車輛的安全運行。公安、食品葯品監管、衛生、工商、物價等部門要著重加強對防丟失被盜、防食物中毒、防欺詐遊客等的監督檢查。
四、旅遊安全事故應急管理
科學制訂應急預案。政府部門、景區管理部門要針對旅遊地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按照「以人為本、救援第一」、「屬地救護、就近處置」的原則,科學合理的制定事故應急預案及疏散避難預案。
建立固定應急隊伍。政府部門、各旅遊景區管理部門要結合自身制定的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領導組織和應急救援隊伍,根據旅遊安全事故的性質和等級開展相應的應急救援工作。
經常進行應急演練。政府部門、各旅遊景區管理部門要定期、不定期組織應急隊伍進行應急救援演練,增強各級應對突發旅遊安全事故的能力,熟練掌握應急方法和應急組織程序,確保應急救援工作及時、迅速、高效。
建立旅遊安全風險基金制度。要求旅遊企業向政府職能部門繳納一定數目的安全風險基金,主要用於事故應急救援、事故善後賠償,以此進一步鞭策、督促旅遊企業抓好安全工作。
❸ 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包括那幾個系統
一個完整的應急體系應由組織體制、運作機制、法制基礎和應急保障系統4部分構成。
應急救援一般是指針對突發、具有破壞力的緊急事件採取預防、預備、響應和恢復的活動與計劃。根據緊急事件的不同類型,分為衛生應急、交通應急、消防應急、地震應急、廠礦應急、家庭應急等領域的應急救援。
2020年1月,重慶市提出在渝北、萬州、黔江和永川建設4個航空應急救援基地。
特點:
1、真實性,虛擬場景現實感強(聲音、影像變化),環境中各種自然實體模擬客觀;
2、可擴展性,配置了一個強大的災害場景編輯器,可以針對不同的災害場景在三維場景中動態的更換;
3、科學性,依據科學的計算對場景進行推演,依據物理引擎計算虛擬場景的模擬演示效果;
4、實時性,必須保證虛擬現實演練中產生的各種命令或者行為能夠實時地得到響應;
5、協同性,多台計算機終端可以進行協同演練和觀察,使多個演練人員在同一個場景內進行聯合演練;
6、易用性,友好的用戶界面,符合使用者的習慣與需求。
❹ 旅遊緊急救援最早產生於哪個國家
從安全哲學的觀點看,安全是相對的,危險是絕對的,事故是可以預防的。但是目前的安全科學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能安全有效預測和預防所有事故的程度。因此,事故的應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應急救援可降低旅遊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損失,建立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是一項復雜的安全系統工程。
❺ 什麼是景區遊客安全管理
遊客安全管理的具體措施
1旅遊安全管理的部門准備措施。
(1)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政策與法規。旅遊安全管理政
策法規是旅遊安全管理的基礎,為旅遊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並為其指導方向。而且這些政策法規對遊客也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大多數遊客會通過這些法規了解自然景區的規章制度,並自覺地遵守法規條例中的規定,約束自己的旅遊行為,減少事故發生幾率。
在這方面,遼寧省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遼寧省旅遊管理部門制訂了統一規范的旅遊合同、有效的旅遊資源保護法規以及系統的遊客安全保障法律體系,大大地強化了各個景區遊客安全管理的力度與成效,從而提高了整個遼寧省旅遊企業的競爭力。
(2)理順自然景區的管理體制。從安全管理的環節和體
制來看,自然景區的日常工作涉及多個政府職能機構,包括城建、旅遊、工商、林業、公安等諸多部門,但是這些部門、機構大多沒有完全理順彼此之間的行政關系,管理體制與運作機制尚不健全,由此導致多頭領導、各自為政的現象較為普遍,形成人為的部門分割和地方割據,這種局面直接影響到風景區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及其辦事效率。經常會出現遊客安全管理的「三不管」地帶。因此應該由一個真正的中心部門來主管自然景區的遊客安全管理工作,這個部門有權利調度和分配其他各個部門的工作,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管理效率。如加拿大就成立了專門的國家公園局來全權負責的各個國家公園的所有工作,由國家公園局來調度其他相關部門,協調管理景區的安全問題。
2.旅遊安全管理的具體操作措施。
(1)做好安全評估工作,防患於未然。自然景區管理機
構必須對景區內的不安全因素做出評估,找出不安全因素、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並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在必要的地方配置設施設備,以確保遊客的安全。
例如溶洞中要有足夠的照明設施;在危險的懸崖峭壁要有防護欄;在容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的地段安置防護網。日本自然公園的汽車道所有轉彎處的外邊,必有一個直徑約為
80cm2的凸面不銹鋼反光鏡,從而大大降低了山區彎道的車
禍發生率。
(2)藉助高科技手段做好安全預測工作。科技的發展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旅遊安全管理同樣可以引入高科技手段,及時為遊客提供准確而詳細的信息,保障遊客的人身安全。
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就運用高科技監測手段,專業火山觀測組每天觀測火山的最新動態,將這些信息輸入資料庫,及時更新,為遊客提供最新的火山活動信息。遊客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安排自己的行程,避過危險時間,大大地減少了事故的發生。
(3)對於自然景區的特別旅遊項目,要求遊客具備一定
的技能或配備一定的設施。有些旅遊項目是非常危險的,如高山滑雪、深海潛水等,在這種情況下,景區管理部門可以針對遊客實施專項許可證制度。
美國很多國家公園都針對這樣的遊客發放相應的資格證書,只允許有一定技能的遊客進入特種活動區域:比如進行佩戴自攜式水下呼吸器的潛水者必須獲得使用海洋保護區的許可才能進行潛水;所有徒步旅行者都必須攜帶GPS遙感設備,以便在他們迷路時能方便聯絡。
(4)培養旅遊從業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與技能。旅遊從
業人員是直接與景區接觸的人,也是直接與遊客接觸的人,安全事故發生之後,他們也是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的人。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管理技能在整個遊客安全管理的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必須重視旅遊從業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培養他們的安全管理及安全事故應急處理技能。旅遊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直接關繫到安全事故的發生機率,具有較高的安全素質的旅遊從業人員,可以防止一些悲劇的發生。
(5)景區應具備必要的安全救援設施,使安全救援工作
及時有效。這不僅關繫到遊客的旅遊體驗問題,而且直接關繫到遊客的人身安全。這就要求旅遊管理部門做好常規准備工作,並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一旦發生意外,可以馬上啟動救援系統的各個環節,使救援工作及時到位。
高山探險和野外活動經常會發生意外,因此歐美國家都有成熟的高山救援體系。以法國為例,在登山活動頻繁的阿爾卑斯山地區,法國的救援中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方設有通訊聯絡站和救援站,由志願者組成救援隊伍,與警察、軍隊、保險、醫療等部門一起實施救援工作。救援中心要求登山者攜帶或向有關部門租借通訊聯絡器材,並且救援中心配有專門的巡邏直升飛機,每隔二十分鍾就巡邏一次,以便及時地發現意外事件並予以援救。
3.旅遊安全管理的預防補救措施。首先,進行宣傳教育
增強遊客的安全意識。總的來說,遊客安全事故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對於遊客個體而言,事故又是偶然的。正是由於這種偶然性,使得目前國內很多遊客都存在著僥幸心理,安全意識非常薄弱,這直接導致安全事故發生機率的增加。針對這種情況,景區管理部門有必要採取適當的宣傳教育手段,對遊客進行安全意識方面的教育宣傳,以減少遊客安全事故的發生。美國的冰川國家公園別稱為「熊的國度」園及鄰近區域的熊就多達300多隻。冰川國家公園充分利用解說手段對遊客進行安全意識教育,以免遭到熊的攻擊。公園管理者會告訴你:千萬不要接近熊,在公園徒步旅行時,你應該時常發出聲響,讓熊有所准備,以免因驚嚇而襲擊遊客。其次,處理好旅遊安全保險工作。旅遊安全保險實際上就是集聚社會資金對個體偶然發生的旅遊安全事故予以補償的一種方式,它在旅遊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旅遊保險可以保障旅遊活動中相關利益主體的正當權益。景區管理部門要通過適當的宣傳教育鼓勵遊客投保,並且在事故發生之後,要協助遊客落實保險賠償。還要及時總結經驗,汲取教訓。遊客安全事故一旦發生,就不可逆轉,但景區管理部門要做的就是從事故中總結經驗教訓,採取整改措施,增強安全意識,力爭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故。
❻ 想知道什麼是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
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 李宜普
在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前和發生時採取哪些預防和處理措施,是否需要建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的問題上,《安全生產法》確立了事故應急救援制度。這就突破了主要依靠事後處理的傳統模式,將事故預防工作提升到更加積極、更加超前的層面,必定促進安全生產監管方式的改革和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完善。
建立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的必要性
為加強事故應急救援、減少事故損失,多年來國家在消防、核事故、海上搜救、礦山和化工、森林、地震、洪水等方面相繼建立了應急救援體系和應急救援隊伍,發揮了很大作用。雖然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採取過很多防範措施,但始終沒有依法建立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事故應急救援體系。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各類生產安全事故頻繁發生,應急救援不力成為生產安全事故後果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對建立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忽視應急救援在預防事故、及時處理事故和避免、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存在著僥幸麻痹,重事前、輕事後,重處理、輕應急的傾向。二是缺乏事故應急救援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沒有建立統一、高效的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發生重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特別是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事故時,由於不能統一調動社會應急救援資源,往往是措手不及,臨時抱「佛腳」,結果是擴大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三是沒有科學地整合各種事故應急救援資源,救援力量分散,應急救援指揮職能交叉,缺乏必要的應急救援裝備,救援能力不能滿足需要。四是法律沒有對從事礦山開采、建築施工和危險物品生產等高危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建立應急救援制度作出規定,發生重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因不能及時有效地施救,導致死傷眾多,損失慘重。如2003年12月23日發生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川東石油鑽探公司羅家16H井天然氣井噴事故,死亡243人,其中絕大部分死亡人員是井區一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村民。據調查,該公司雖有應急救援預案但很不完善,只規定了鑽井隊內部人員的應急救援事項,沒有關於井區外部村民在發生事故時如何防護、自救和疏散等事項和措施。當井噴事故發生後,由於沒有及時告知附近村民採取必要的應急措施,致使高硫天然氣擴散並引起村民中毒死亡和大批家禽、牲畜死亡,擴大了事故後果。為將生產安全事故的事前預防與事後處理有機結合,建立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發揮應急救援在事前預防和事中搶險的重要作用,《安全生產法》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基本框架應當包括政府的事故應急救援和高危生產經營單位的事故應急救援兩大系統。政府的事故應急救援是公益性的體系,高危生產經營單位的事故應急救援是自救性的體系,兩者缺一不可。
政府的事故應急救援
《安全生產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體系。」建立各級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是各級人民政府的法定職責。要建立事故應急救援體系,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1. 確定應急救援工作的任務。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建立應急救援體系,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在生產安全事故發生時能夠及時搶救傷害人員,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 制定應急救援預案。事故應急救援涉及諸多部門、行業和企業,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當自下而上地分級制定。依照法律規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當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組織領導下,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公安、鐵道、交通、民航、建築、質檢和衛生等有關部門共同制定和實施,其基本內容應當包括:
(1)應急救援的指揮機構及其職責;
(2)有關部門的職責及其分工;
(3)應急救援組織的建設;
(4)應急救援組織的訓練和演習;
(5)事故預警和應急響應;
(6)事故的現場控制、交通管制、人員疏散、醫療急救、工程搶險等應急措施;
(7)應急救援設施、設備、器械、交通工具及其他物資的儲備調用;
(8)應急救援的通訊保障;
(9)應急救援的經費保障;
(10)應急救援信息的發布。
3. 應急救援的實施。要保證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有效實施,需要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事故應急救援責任制。各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人、有關部門和單位的負責人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的職責分工必須明確。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應當各司其職,各就各位,協同指揮。 二是建立必要的事故應急救援組織等支撐體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和條件,建立專門的事故應急救援機構或者綜合的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機構,在經費、裝備和人員等方面予以保證,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應急救援隊伍,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三是加強檢查和演練。要保證應急救援預案的落實,必須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定期組織演練,保證應急救援組織、人員、裝備的常備不懈。
《安全生產法》施行以後,各級人民政府普遍制定了本行政區域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初步形成了應急救援體系。但是這項工作處於起步階段,尚不完善,各地做法不同。目前缺乏科學、統一、高效的國家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尚未建立不同層級的生產安全事故救援組織機構和支撐體系,社會各方面的應急救援力量有待科學地整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正在研究、擬定有關辦法和規劃,推動應急救援工作的展開,最終建立健全國家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體系。
高危生產經營單位的事故應急救援
政府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的基礎是生產經營單位內部的應急救援體系的完善。《安全生產法》原則上要求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建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制度,制度應急救援預案,配置應急救援組織或者應急救援人員。但是立法時考慮到這項工作涉及面很大,暫時不宜作出全面規定,決定突出重點,先對危險性較大的高危生產經營單位的應急救援問題作出強制性的規定,適當時候再擴大范圍。
為此,《安全生產法》第六十九條規定:「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礦山、建築施工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救援組織;生產經營單位規模較小,可以不建立應急救援組織的,應當指定兼職的應急救援人員。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礦山、建築施工單位應當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並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保證正常運轉。」法律對高危生產經營單位事故應急救援作出的強制性規定,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些特殊主體的應急救援問題,降低發生事故的風險和代價。所謂高危生產經營單位不等於說這些行業的所有生產經營單位都具有較大的危險性,而是從總體上相對而言的。如建築施工單位大部分從事高空施工作業屬於危險性較大的,但也有平地施工屬於危險性不大的。但比較其他行業而言,建築行業的危險性較大、事故較多,所以將其納入高危生產經營單位進行嚴格要求是必要的。要使高危生產經營單位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制度化,應當注意以下
四個問題:
1. 建立應急救援制度是法定義務。《安全生產法》關於高危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救援組織或者指定兼職應急救援人員的規定,是一項必須遵守的義務性法律規范,如有違反有關法律規定或者造成生產安全事故的,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安全生產法》第十七條將「組織制定並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明確設定為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的一項安全生產職責。如果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沒有履行法定職責,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給予撤職處分或者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如果生產經營單位違反了法律規定,發生生產安全事故造成人員傷亡、他人財產損失的,依照《安全生產法》第九十五條的規定,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2. 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高危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根據本單位安全生產的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急救援預案應當體現企業的特點,需要明確本單位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及其負責人,有關單位的職責分工,重大危險源、危險物品和安全設備的監控預警措施,應急救援裝備的配備和維護,事故現場的應急救援保障措施等內容。那些發生事故可能危及企業周邊地區的單位、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的,生產經營單位的應急救援預案中還應包括及時告知有關單位、居民以及採取防護自救、疏散撤離、醫療救治等必要措施。
3. 建立應急救援組織或者配備專職人員。法律關於建立應急救援組織的強制性規定主要是針對大中型高危生產經營單位的,但對應急救援組織的形式、人員數量沒有作硬性的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可以靈活掌握,只要能夠保證有效實施應急救援即可。對於那些生產經營規模很小、從業人員很少的,法律不要求專建應急救援組織,但必須有人負責應急救援工作。應急救援組織應當定期組織演練,應急救援人員應當經過專門培訓,持證上崗。小型生產經營單位不設應急救援組織的,也可以與鄰近生產經營單位設立的應急救援組織或者其他專業應急救援組織簽訂應急救援協議,或者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實行自願協商,有償服務。
4. 配備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裝備是實施事故救援的物質基礎和必備手段。鑒於各行業和各生產經營單位的情況和條件不同,法律沒有對此作出統一的具體規定,只要求高危生產經營單位配備必要的器材、設備並保證其正常運轉。至於需要配備哪些應急救援裝備,應由生產經營單位視情決定。有一點應當指出,目前有些高危生產經營單位沒有依法配備必要的事故應急救援裝備,或者「缺東少西」,或者沒有及時維護、保養以至不能正常運轉,如果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不能有效實施應急救援造成他人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則應負法律責任。
❼ 救援什麼意思是什麼
救援是指個人或人們,在遭遇災難或其他非常情況(含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突發危險事件等)時,獲得實施解救行動的整個過程;而救援事業是指能夠做長久完善地准備和隨時隨地能夠及時實施解救行動的事務;而救援產業,則是一個以完善的體系、系統或鏈條為平台、以自身的系統化規模化模式化等為基礎、能夠長久完善地准備、隨時隨地實施解救行動並能夠最終實現各方應有受益和收益的實業經濟。
❽ 安全生產法中的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體系是為了保證什麼
我的工作經驗:
企業建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有兩個好處。
1.可以保證企業在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後及時有效有序的開展應急救援行動,最大限度的保護員工生命安全,降低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完備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包括了應急預案、應急隊伍建設、應急物資及資金保障等,通過建立該體系,可以增強企業應對生產安全事故的能力,同時,通過培訓與演練,也可以提高企業員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及安全防範技能,預防事故的發生。
❾ 應急體系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包括 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 建設應急基礎設施和應急避難場所、 排查和治理突發事件風險隱患、 組建培訓專兼職應急隊伍、 開展應急知識宣傳普及活動和應急演練、 建立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制度等方面內容。
(9)旅遊安全救援體系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部門應急
部門應急預案是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職責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制定的預案。
1、建設系統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
2、鐵路防洪應急預案
3、鐵路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
4、鐵路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5、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6、草原火災應急預案
7、農業重大有害生物及外來生物入侵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8、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9、重大沙塵暴災害應急預案
10、重大外來林業有害生物應急預案
11、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
12、風暴潮、海嘯、海冰災害應急預案
13、赤潮災害應急預案
14、三峽葛洲壩梯級樞紐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
15、中國紅十字總會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16、國防科技工業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17、建設工程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18、城市供氣系統重大事故應急預案
19、城市供水系統重大事故應急預案
20、城市橋梁重大事故應急預案
21、鐵路交通傷亡事故應急預案
22、鐵路火災事故應急預案
23、鐵路危險化學品運輸事故應急預案
24、鐵路網路與信息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25、水路交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26、公路交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27、互聯網網路安全應急預案
28、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29、農業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30、特種設備特大事故應急預案
31、重大林業生態破壞事故應急預案
32、礦山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33、危險化學品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34、陸上石油天然氣開采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35、陸上石油天然氣儲運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36、海洋石油天然氣作業事故災難應急預案
37、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事故應急預案
38、國家醫葯儲備應急預案
39、鐵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40、水生動物疫病應急預案
41、進出境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預案
4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民用航空器應急控制預案
43、葯品和醫療器械突發性群體不良事件應急預案
44、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應急預案
45、煤電油運綜合協調應急預案
46、國家物資儲備應急預案
47、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48、司法行政系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49、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50、公共文化場所和文化活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51、海關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52、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市場監管應急預案
53、大型體育賽事及群眾體育活動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54、旅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
55、新華社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應急預案
56、外匯管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5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