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安全生態安全
Ⅰ 生態旅遊如何改革
生態旅遊的改革創新,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根據當地的生態旅遊資源,出台保護生態環境的規范性文件。其次,要改革過去簡單粗放的管理手段,形成一整套完整規范的旅遊服務產業體系。最後,要大力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提供安全的,環保的,趣味性的旅遊產品。
Ⅱ 生態安全意義是什麼
廣義生態安全包括兩層基本含義:一是環境、生態保護上的含義。即防止由於生態環境的退化對經濟發展的環境基礎構成威脅,主要指環境質量狀況低劣和自然資源的減少和退化削弱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撐能力;二是外交、軍事上的范疇。即防止由於環境破壞和自然資源短缺引起經濟的衰退,影響人們的生活條件,特別是環境難民的大量產生,從而導致國家的動盪。你可以去網路去看看~~很全的~~祝你開心~
Ⅲ 簡述對生態旅遊者常用的管理措施
一、對旅遊者的生態管理
旅遊者旅遊活動對環境影響頗大,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有必要對旅遊者的行為進行規范性管理。這種管理的基本目標是科學區劃分流和疏導遊人,合理確定與控制生態環境容量和經濟總量,避免生態旅遊區超負荷接待遊人。
(一)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管理的目標
1.促進旅遊者滿意度的提升
滿意度是旅遊者在生態旅遊景區停留游覽之後對整個游覽經歷的個人感知評判,該評判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景區的資源、景區的環境、遊玩的心情、行程的安全度等。對遊客的管理可以促進上述四個方面的優化,從而提升旅遊者對生態旅遊景區的滿意度。
2.強化對旅遊過程的控制
對旅遊者的生態管理,就是通過對旅遊主體實施全程式控制制和管理,將旅遊過程置於管理者的掌握和控制中,保證旅遊全過程的流暢性、安全性以及滿意性。對旅遊過程的控制主要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對旅遊者個人行為的控制,其二是對旅遊者的流動規模和流動方向的控制。這兩個層面的控制都必須以整個生態旅遊景區統籌管理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對生態旅遊景區內的旅遊者實現合理的組織,避免因旅遊者擁擠而出現遊程中斷或暫停,保障旅遊者獲得最佳的空間感受和旅遊經歷,同時也確保管理者對旅遊全過程的安全性實施監控。
3.優化生態旅遊景區的經營效益
對旅遊者的生態管理,從本質上看,是為實現生態旅遊景區效益的最大化。生態旅遊景區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從旅遊者行為規范化來說,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的管理能夠減少因旅遊者不文明行為造成的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降低旅遊者對生態旅遊景區的巨大生態壓力,使生態旅遊景區中的生態環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對旅遊者進行事先的行為教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旅遊者因不遵守規則而造成的意外傷亡事故,因此生態旅遊景區的管理有助於增加生態旅遊景區的社會效益。同時生態旅遊景區中旅遊者的安全也成為生態旅遊景區樹立品牌形象、提升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在生態旅遊景區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保障的條件下,景區形象和品牌較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可,其經濟效益的實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管理的內容
1.規范旅遊者行為
規范旅遊者行為是指從道德標准出發對旅遊者的不文明行為加以糾正。生態旅遊景區中常見的不文明旅遊行為包括:亂扔亂刻,破壞公共設施,損害樹木,踐踏草坪,隨意給動物餵食,隨處吸煙和點火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被視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在生態旅遊景區中由於旅遊者在新環境中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淡薄而時有發生。為此,生態旅遊景區應採取措施,對旅遊者進行行為規范。
2.對旅遊者實行環境意識教育
環境意識又稱生態意識,其核心是具有生態意識成分和特徵的環境倫理。生態意識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態知識、生態規律、生態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環境倫理、生態文化理論及審美知識等。通過這些知識的普及,要使遊客真正懂得作為一個生態旅遊者,必須履行生態義務,奉行生態道德,提倡生態文明。
3.保障旅遊者安全
在自然型生態旅遊景區中,旅遊者的不當行為如不加以制止或限制有可能演變成為事故或災難,因此生態旅遊景區對旅遊者管理應該根據不同的生態景區環境為旅遊者提供安全行為的指引,避免因旅遊者行為不當而引發各種悲劇。
4.保護生態旅遊景區資源
保護生態旅遊景區資源主要可以分解為兩個方面的內容,即一方面對旅遊者流量、容量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是針對資源保護的措施,防止人為破壞。
Ⅳ 生態環境也屬於安全領域嗎
生態環境不屬於安全領域,屬於生態學領域。生態安全屬於安全領域,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明確將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生態安全由此正式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Ⅳ 生態安全的重要性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生態安全對保持植物生態系統、動物生態系統、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穩定性,對促進防洪安全、人居安全和人類健康安全,
對發展國家生態旅遊、氣象環境,對促進國家政治、軍事安全等重要方面意義的分析,以生態修復為基本內容的水土保持措施是生態安全以至國家安全的有效手段。
國家生態安全,是指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生態環境處於不受或少受破壞與威脅的狀態。衡量生態安全的標準是大范圍內動植物生態系統的穩定、功能的正常發
揮和動植物間物質能量轉移的穩定性,應和國家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在同一層面,是國家安全的又一種外延。
Ⅵ 生態安全和土地生態安全的區別是什麼
生態安全包括水生態安全、大氣生態安全、生物安全、海洋生態安全等概念
土地生態安全是生態安全的子項目,一個是總體,一個是具體的
土地生態安全是生態安全的一小部分
Ⅶ 中國面臨的主要生態安全問題
生態安全是指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情況。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等影響的保障程度,包括飲用水與食物安全、空氣質量與綠色環境等基本要素。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健康的整體水平,尤其是指生存與發展的不良風險最小以及不受威脅的狀態。
生態安全強調保障生態安全的生態系統應該包括自然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從范圍大小也可分成全球生態系統、區域生態系統和微觀生態系統等若干層次。從生態學觀點出發,一個安全的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尺度內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也能夠維持對脅迫的恢復能力,即它不僅能夠滿足人類發展對資源環境的需求,而且在生態意義上也是健康的。其本質是要求自然資源在人口、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三個約束條件下穩定、協調、有序和永續利用。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大,人地矛盾加劇。盡管世界各國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已取得不小成就,但並未能從根本上扭轉環境逆向演化的趨勢;由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及其所引發的環境災害和生態災難沒有得到減緩,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空洞的出現與迅速擴大,及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等全球性的關繫到人類本身安全的生態問題,一次次向人類敲響警鍾。
因此,不管作為個人、聚落、住區,還是作為區域和國家的安全,都面臨著來自生態環境的挑戰。生態安全與國防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並構成國家安全、區域安全的重要內容。保持全球及區域性的生態安全、環境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已成為國際社會和人類的普遍共識。
生態安全具有整體性、不可逆性、長期性的特點,其內涵十分豐富。
1.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存環境或人類生態條件的一種狀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必備的生態條件和生態狀態。也就是說,生態安全是人與環境關系過程中,生態系統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
2.生態安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絕對的安全,只有相對安全。生態安全由眾多因素構成,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滿足程度各不相同,生態安全的滿足也不相同。若用生態安全系數來表徵生態安全滿足程度,則各地生態安全的保證程度可以不同。因此,生態安全可以通過反映生態因子及其綜合體系質量的評價指標進行定量地評價。
3.生態安全是一個動態概念。一個要素、區域和國家的生態安全不是一勞永逸的,它可以隨環境變化而變化,反饋給人類生活、生存和發展條件,導致安全程度的變化,甚至由安全變為不安全。
4.生態安全強調以人為本。安不安全的標準是以人類所要求的生態因子的質量來衡量的,影響生態安全的因素很多,但只要其中一個或幾個因子不能滿足人類正常生存與發展的需求,生態安全就是不及格的。也就是說,生態安全具有生態因子一票否決的性質。
5.生態安全具有一定的空間地域性質。真正導致全球、全人類生態災難不是普遍的,生態安全的威脅往往具有區域性、局部性;這個地區不安全,並不意味著另一個地區也不安全。
6.生態安全可以調控。不安全的狀態、區域,人類可以通過整治,採取措施,加以減輕,解除環境災難,變不安全因素為安全因素。
7.維護生態安全需要成本。也就是說,生態安全的威脅往往來自於人類的活動,人類活動引起對自身環境的破壞,導致自己生態系統對自身的威脅,解除這種威脅,人類需要付出代價,需要投入。這應計入人類開發和發展的成本。
Ⅷ 國家生態安全講了些什麼呢
國家生態安全的內容
國家生態安全,是指一國生存和發展所處生態環境不受或少受破壞和威脅的狀態。實現生態安全,主要是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種質資源、大氣等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永續利用,使之適應國民教育水平、健康狀況所體現的「人力資本」以及機器、工廠、建築、水利系統、公路、鐵路等所體現的「創造資本」持續增長的配比要求,避免因自然資源衰竭、資源生產率下降、環境污染和退化給社會生活和生產造成短期災害和長期不利影響,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於經濟快速穩步發展的我國來講,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高度重視國家生態安全勢在必行。
當前國家生態安全的內容主要有4個方面:國土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大氣資源安全和生物物種安全。
1.國土資源安全。國土資源安全是指國土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結構始終處於一種有效供給狀態,即在動態上滿足當代人和未來所有人發展的需要。國土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國土資源的多少和優劣是決定一個國家生態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目前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37.1%,其中水蝕面積165萬平方千米,風蝕191萬平方千米。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萬多平方千米,近1/3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脅。2003年全國凈減少耕地253.74萬公頃。森林資源和草地面積正在逐年減少,濕地受到中度和嚴重威脅,其他生態系統也退化嚴重,造成生態功能下降,生態平衡失調,已對國土安全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另外,還要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來儲存垃圾,一些難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污染物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引發環境危害。
2.水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就是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或者是水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我國水資源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8%,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可利用水資源為8000億立方米~9000億立方米,現在一年的用水總量已達到5600億立方米,預計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將達到7000億立方米~8000億立方米,接近我國可用水資源的極限。目前有2/3的城市出現供水不足,上百個城市甚至嚴重缺水,3.6億農村人口飲水未達到衛生標准。現有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河流污染由局部發展到整體,由城市發展到鄉村,由地表發展到地下。2002年我國約有192.4億噸廢水超出環境自凈能力。2003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60.0億噸,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12.4億噸,比上年增加2.5%;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億噸,比上年增加6.6%。而廢水處理率很低,許多廢水未經任何處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導致我國主要河流普遍被污染,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海洋污染也比較嚴重……水資源的危機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3.大氣資源安全。大氣資源安全是指大氣質量維持在受納體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對受納體造成威脅和傷害的水平。目前我國向大氣中排放的各種廢氣數量很大,遠遠超過大氣的承載能力。2003年,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158.7萬噸,其中工業來源的排放量1791.4萬噸,生活來源的367.3萬噸。煙塵排放總量1048.7萬噸,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846.2萬噸,生活煙塵排放量202.5萬噸。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量比上年增加8%~15%左右;工業粉塵排放總量1021萬噸,比上年增加12%左右;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1941萬噸,比上年增加1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近1倍。我國每新增一單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為日本的近兩倍。根據環保總局發布的《200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城市佔41.7%,較上年度增加7.9個百分點,但城市空氣污染依然嚴重。
4.生物物種安全。生物物種安全是指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相關生態過程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保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我國是世界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現在已經有1431種動植物處於瀕危或接近瀕危狀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35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405種。由於野生資源的日益減少,造成全國經常使用的500多種葯材每年約有20%短缺,尤其是占葯材市場80%供應量的野生葯材嚴重短缺,對中葯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外來物種不斷侵入我國,威脅到我國生物物種的安全。
我國生態安全現狀
我國生態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人口增長和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態安全面臨更加嚴重的威脅,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努力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1.生物生態堪憂。主要集中在生物入侵、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失衡等方面。由於森林砍伐、濕地開發、外來生物物種入侵以及人類的其他活動,導致我國野生動物生存空間急劇縮小。近50年來,我國約有200種植物滅絕;脊椎動物受威脅的有433種,滅絕和可能滅絕的有10餘種,還有20餘種珍稀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2.土壤生態問題惡化。區域性土壤環境質量下降,酸化、鹽鹼化和荒漠化等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土壤污染呈現出多樣性和復合性,已有約1/7的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我國受酸雨影響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1/4,長期的酸雨加速了土壤的酸化過程,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土壤次生鹽鹼化危害嚴重,鹽鹼化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10左右,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積減少,農產品產量下降。土壤荒漠化使土地資源大量喪失,區域生態環境惡化加劇。雖然我國為防治土地荒漠化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目前荒漠化的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控制。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8.7%。由於城市與經濟的發展,建設用地與耕地矛盾突出。
3.水患問題繁多。表現為淡水資源匱乏,水體污染嚴重,水澇災害頻繁。由於人口基數大,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水資源分布貧富不均,主要河流污染嚴重,水質差。由於農業灌溉技術落後、水利設施不配套、城市管網水漏失等原因,導致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為了獲得淡水資源,人們加大對地下水的開采力度,導致地下水耗竭,地表塌陷、山體滑坡等生態問題。目前全國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水質的惡化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近年來我國洪澇災害出現頻繁,造成了巨大的損失。2006年,重慶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乾旱。同年,8次台風過境使我國部分省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災。台風「碧利斯」來襲時,湖南、廣東、福建的一些地方出現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一些地方出現嚴重的洪澇災害,共有800多萬人受災。
4.環境生態問題嚴重。環境污染是破壞生態平衡、危及生態安全的罪魁禍首。人類功利地對大自然的盲目攫取和征服,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國家的生態安全。
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為因素,主要是長期沿襲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同時,一些地方的環境和資源保護監管薄弱,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管理,也是造成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保護生態資源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條件之一,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我國將全民動員,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使生態環境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
Ⅸ 生態安全的定義
生態系統 完整性和健康的整體水平,尤其是指生存與發展的不良風險最小以及不受威脅的狀態。 一是環境、生態保護上的含義。即防止由於生態環境的退化對經濟發展的環境基礎構成威脅,主要指環境質量狀況低劣和自然資源的減少和退化削弱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撐能力;
二是外交、軍事上的范疇。即防止由於環境破壞和自然資源短缺引起經濟的衰退,影響人們的生活條件,特別是環境難民的大量產生,從而導致國家的動盪。 廣義生態安全概念以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1989)提出的定義為代表:生態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次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組成一個復合人工生態安全系統。
Ⅹ 生態安全的安全現狀
我國的生態安全形勢十分嚴重:土地退化、生態失調、植被破壞、生態多樣性銳減並呈加速發展趨勢,生態安全已經向我們敲起了警鍾!
就當前來說,我國的生態安全危機集中表現在4個問題上: 國土資源安全是指國土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結構始終處於一種有效供給狀態,即在動態上滿足當代人和未來世代人發展的需要。
1. 根據全國第二次遙感調查結果,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1%。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65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遍布各地,幾乎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不僅發生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而且平原地區和沿海地區也存在,特別是河網溝渠邊坡流失和海岸侵蝕比較普遍;水土流失在農村、城市、開發區和交通、工礦區都有發生。
2. 中國天然草原面積3.93億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的41.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為3.31億公頃,占草原總面積的84.3%。人均佔有草原0.33公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草原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扭轉。
3. 截止200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3.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46%,影響近4億人口的生產與生活;沙化土地面積為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12%;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為31.8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32%。
4. 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全國森林面積達到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24.56億立方米。中國森林面積佔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積佔世界的3.2%,列第6位。中國森林資源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森林面積、蓄積不斷增加,結構逐步改善,質量有所提高。森林面積和蓄積均居世界前列。但森林覆蓋率僅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積居世界122位。森林資源地域分布極不均勻,占國土面積32.19%的西北5省(自治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86%。
5. 1997年至2004年,中國耕地面積減少了5.7%,8年之間凈減少耕地746.7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面積僅1億公頃左右,現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國現有耕地總體質量偏低,存在土壤養分失衡、肥效下降、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一是中低產田所佔比重偏高,全國高產穩產田只佔耕地總面積的35%。二是耕地有機質含量偏低,土壤養分不均衡。三是「占優補劣」現象嚴重。在耕地「占補平衡」的過程中有些地區僅重視數量平衡,忽視耕地質量平衡,新增耕地質量偏低,使中低產田的比重繼續增大。四是土壤酸化加劇,退化嚴重。由於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漬化、潛育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壤退化。
6. 另外,還要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來貯存垃圾,一些難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污染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引發環境危害。 水資源安全就是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或者是水資源的供需的動態平衡。
1. 我國水資源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8%,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可利用水資源為8000~9000億立方米,一年的用水總量已達到5600億立方米。目前有2/3的城市出現供水不足,上百個城市甚至嚴重缺水;仍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尚未達到衛生標准。
2. 我國現有水資源浪費嚴重。主要是低效率使用,重點是農業的大水漫灌和工業生產中的低重復使用,萬元GDP用水量,發達國家一般在50立方米,而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730立方米。
3. 水污染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的緊缺。2004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482.4億噸。其中工業廢水221.1億噸;城鎮生活污水261.3億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分別為90.7%和74.2%;城市污水處理率45.6%。
4.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1.8%、30.3%和27.9%;珠江、長江水質較好,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水質差。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石油類。
5. 2004年監測的27個重點湖庫中,滿足Ⅱ類水質的湖庫2個,佔7.5%;Ⅲ類水質的湖庫5個,佔18.5%;Ⅳ類水質的湖庫4個,佔14.8%;Ⅴ類水質湖庫6個,佔22.2%;劣Ⅴ類水質湖庫10個,佔37.0%。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質均為劣Ⅴ類。主要污染指標是總氮和總磷。
6. 2004年,全國近岸海域共監測246個站位,一、二類海水比例佔49.6%;三類海水佔15.4%;四類、劣四類海水佔35.0%。四大海域比較,黃海和南海水質總體上較好,渤海和東海污染有加重趨勢。
7. 2005 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 82 次,累計發生 面積約 27 070 平方公里,東海仍為我國赤潮的重災區。赤潮主要對沿岸魚類和藻類養殖造成影響,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 6 900 萬元。 大氣資源安全是指大氣質量維持在受納體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對受納體造成威脅和傷害的水平。 2004年監測的342個城市中,132個城市達到二級標准(居住區標准);達到三級的城市有141個;劣於三級的城市有69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的人口占統計人口的33.1%;暴露於未達標空氣中的城市人口占統計人口的66.9%。2. 目前我國向大氣中排放的各種廢氣遠遠超過大氣的承載能力,且有加重趨勢。2004年,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1891.4萬噸,生活排放量為363.5萬噸。煙塵排放量1095.0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886.5萬噸,生活排放量為208.5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904.8萬噸。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近一倍,單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國的26.4倍,美國的6倍。 3. 2004年,全國出現酸雨的城市298個,占統計城市的56.5%。酸雨頻率大於40%的城市佔統計城市的30.1%,其中湖南常德、江西德興、浙江麗水、安吉、開化酸雨頻率為100%。4. 2004年,中國成為世界汽車第四大生產國和第三大消費國,汽車產量和保有量分別達507萬輛和2742萬輛,摩托車產量和保有量分別達1700萬輛和7900萬輛,農用運輸車產量和保有量分別達200萬輛和2500萬輛。2004年,中國石油消耗3.1億噸,其中三分之一用於機動車。
5. 2004年春季,中國共出現15次沙塵天氣過程,比上一年同期明顯增多。 生物物種安全是指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相關生態過程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保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1. 生物多樣性是物質資源的巨大寶庫。我國是世界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已經有1431種動植物處於瀕危或接近瀕危狀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35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405種。由於野生資源的日益減少,造成全國經常使用的500多種葯材每年約有20%的短缺,尤其是占葯材市場80%供應量的野生葯材嚴重短缺,對中葯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2. 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表明,中國現有濕地3848.55萬公頃(不包括水稻田濕地),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只有約40%的自然濕地納入353處保護區,得到較好的保護。
3. 另外,出現的與物種相關的轉基因生物技術和生物體,有可能帶來難以預想的災難性後果,安全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對這種技術的應用,我們應該採取慎重態度。中國政府在2003年頒布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中,把國家生態安全問題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其目標是通過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 同時,外來物種不斷侵入我國,威脅到我國生物物種的安全。我國34個省市均發現了外來侵入物種,幾乎涉及了所有的生態系統,物種類型包括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從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如草本植物大米草、豚草、紫莖澤蘭、空心蓮子草、鳳眼蓮等;動物類麝鼠、非洲大牛蛙、食蚊魚;外來病害口蹄疫、瘋牛病、禽流感等。生物入侵在我國不斷加劇,並構成潛在威脅,導致我國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災害頻發,甚至直接危害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