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出遊季節 » 食品安全屬於旅遊危機管理

食品安全屬於旅遊危機管理

發布時間: 2022-02-20 17:48:38

❶ 什麼時期是多數食品安全危機處理的最佳時間

我們開店一般都是保質期的三分之二過去了,就開始調低一點價格,開始搞活動,搞促銷,買多了也好消化掉。

❷ 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看法是什麼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繫到千千萬萬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問題。

在我們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令人心驚膽戰。對中國的食品安全現狀,有資料描述道:「中國食品安全標准目前採用國際標準的比列僅為23%,二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英法德國家農業出產品採用國際標准已達到80%以上。」

而對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網上流傳著這樣的的話:中國在食品中完成了科普:從大米中我們認識了石蠟;從火腿腸中我們認識了敵敵畏;從咸鴨蛋、辣椒醬中我們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里我們認識了福爾馬林;從木耳中我們認識了硫酸銅;最近我們又從奶粉中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學作用。

❸ 食品安全法屬於公法還是私法

你好,食品安全法按照部門法分類,屬於行政法。
食品安全法第一條就很明確了食品安全法的目的: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它的意義我認為有一下幾個方面:1 維護社會穩定 食品安全肯定也是老百姓安全感的一個重要內容;2 促進經濟發展 食品安全直接影響食品行業包括農產品的貿易和旅遊發展 3 提高國民的身心健康水平,食品的污染造成食物中毒特別是慢性中毒對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的心身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 4 可以提高國家的國際形象 一個國家的食品安全沒有問題,這個國家及國民的自尊,信心等都不一樣。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條: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三條: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式控制制、社會共治,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條: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保證食品安全,誠信自律,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五條: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其職責由國務院規定。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對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會同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制定並公布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承擔有關食品安全工作。

❹ 旅行社領隊人員遇到食品安全事故應如何處置

摘要 管理者應該從此事中吸取教訓,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體系,對食物從源頭上進行監管控制,保障景區食品安全檢查長期性、制度化,而不是隨意應付或事後進行補救。

❺ 食品安全危機有哪些

食品安全危害(Food safety hazards)是指潛在損壞或危及食品安全和質量的因子或因素,包括生物、化學以及物理性的危害,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 危險。一旦食品含有這些危害因素或者受到這些危害因素的污染,就會成為具有潛在危害的食品(Potentially hazardotIs foods),尤其指可能發生微生物性危害的食品。
食品安全危害可以發生在食物鏈的各個環節,其差異較大,按照HACCP危害分析的通常分類,有四種類型。
一、生物性危害
常見的生物性危害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以及黴菌。
1.細菌
按其形態,細菌分為球菌、桿菌和螺形菌;按其致病性,細菌又可分為致病菌、條件病菌和非致病菌。食品中細菌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危害表現在兩個方面。
(1)引起食品腐敗變質。
(2)引起食源性疾病。若食品被致病菌污染,將會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2.病毒
病毒非常微小,不僅肉眼看不見,而且在光學顯微鏡下也看不見,需用電子顯微鏡才能察覺到。病毒對食品的污染不像細菌那麼普遍,但一旦發生污染,產生的後果將非常嚴重。
3.寄生蟲
在寄生關系中,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具有重大的食品安全意義。畜禽、水產是許多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消費者食用了含有寄生蟲的畜禽和水產品後,就可能感染寄生蟲。例如吸蟲(Trematoles)中間宿主是淡水魚、龍蝦等節肢動物,生吃或烹調不適,會使人感染吸蟲。
4.黴菌
黴菌可以破壞食品的品質,有的產生毒素,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黃麴黴素、雜色麴黴素、赭麴黴素可以導致肝損傷,並具有很強的致病作用。
二、化學性危害
常見的化學性危害有重金屬、自然毒素、農用化學葯物、洗消劑及其他化學性危害。
1.重金屬
重金屬,如汞、鎘、鉛、砷等,均為對食品安全有危害的金屬元素。食品中的重金屬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1)農用化學物質的使用、工業三廢的污染;(2)食品加工過程所使用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機械、管道、容器以及食品添加劑中含有毒金屬;(3)作為食品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從含高金屬的地質中吸取了有毒重金屬。
2.自然毒素
許多食品含有自然毒素,例如發芽的馬鈴薯(土豆)含有大量的龍葵毒素,可引起中毒或致人死亡;魚膽中含的5一a鯉醇,能損害人的肝腎和心腦,造成中毒和死亡;霉變甘蔗中含3一硝基丙醇,可致人死亡。自然毒素有的是食物本身就帶有,有的則是細菌或黴菌在食品中繁殖過程中所產生的。
3.農用化學葯物
食品植物在種植生長過程中,使用了農葯殺蟲劑、除草劑、抗氧化劑、抗菌素、促生長素、抗霉劑以及消毒劑等,或畜禽魚等動物在養殖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合成抗菌葯物等,這些化學葯物都可能給食物帶來危害。世界各國對農用化學葯物的品種、使用范圍以及殘留量作了嚴格限制。例如歐盟規定,中國出口到歐洲的蜂蜜中氯黴素的殘留不得超過0.1ng/mL。
4.洗消劑
洗消劑是一個常被忽視的食品安全危害。問題產生的原因有:(1)使用非食品用的洗消劑,造成對食品及食品用具的污染;(2)不按科學方法使用洗消劑,造成洗消劑在食品及用具中的殘留。例如,有些餐館使用洗衣粉清洗餐具、蔬菜或水果,造成洗衣粉中的有毒有害物毒,如增白劑等,對食品及餐具的污染。
5.其他化學危害
化學性危害情況比較復雜,污染途徑較多,上面講的是一些常見的、主要化學性危害,還有濫用食品添加劑、機械潤化油等其他化學性危害。
三、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與化學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相比,有其特點,往往消費者看得見。因而,也是消費者經常表示不滿和投訴的事由。物理性危害包括碎骨頭、碎石頭、鐵屑、木屑、頭發、蟑螂等昆蟲的殘體、碎玻璃以及其他可見的異物。物理性危害不僅令食品造成污染,而且時常也損壞消費者的健康。
四、轉基因食品的危害
自從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恩教授開發成功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被逐漸應用於農產品的生產,但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目前卻沒有一個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1999年3月,《自然》雜志發表了康乃爾大學Losey等人認為轉基因作物有毒性的論文,引起了世界的震驚,其報道的轉基因Bt玉米毒死黑脈金斑蝶的幼蟲可謂轉基因作物短期不良反應的一個實例12]。據推測,長期不良效應的發現正如六六六、DDT、PPA等葯物的不良效應一樣需要一定時間。歐盟國家在2000年6月決定暫停轉基因產品的種植和流通,日本曾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深信不疑,但自Losey等人的論文發表後,也將重新對轉基因食品的安 全進行進一步研究。轉基因技術的應用一方面給食品行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另一方面轉基因食品安全的不確定性也給食品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市面上的食品安全檢測儀都能適應多種情況,不論是工作環境還是食物材料,都能夠准確分析出是否符合安全衛生標准、是否有不良添加或有毒有害物質等。
冠宇儀器本著秉承「重合同、守信用、優質服務、互利雙贏」的經營理念為核心,以產品技術創新為依託、保障食品、葯品、環境、水質安全為己任 ,同時為食葯監系統、農業系統、畜牧系統、漁業系統、食品企業等提供專業的檢測儀器、先進的技術支持和高效的整體解決方案。

❻ 如何看待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並不令人樂觀:劇毒農葯、獸葯的大量使用;添加劑的誤用、濫用;各種工業、環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種病原體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發現;生物技術和食品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帶來的可能的負面效應;周邊國家疫情的頻繁發生;國內外人口流動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現和原已消滅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復燃等。近年在市場上曾發現食物加吊白塊、雞鴨飼喂激素、麵粉加增白劑、海鮮用甲醛浸泡等,還有在水果上噴施催熟劑、膨大劑,在蔬菜上噴施劇毒農葯等案例。

拓展資料:

對於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有以下七點


一、監管疏漏,「蘇丹紅一號」事件呈現出國家、企業等對在食品生產中被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的監管存在漏洞。


二、執行不力,我國於2002年5月將孔雀石綠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葯及其化合物清單》中,禁止用於所有食品動物。但在實際檢測中,卻發現在我國很多地方,孔雀石綠仍在被普遍使用。


三、欠缺考證盲目定論,「轉基因水稻事件」告訴我們,對於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不能輕易下結論。在沒有精確的考證之前,任何單角度的結論都要慎重。


四、利益驅動逃避責任,以「雀巢金牌成長3+」奶粉碘含量超標事件為例。雀巢在這場博弈中的表現出的企業利益第一,逃避責任的做法並不是個例,其實很多其他行業的知名企業在利益與責任的博弈中也有極其相似的表現。

五、政策法規不健全,國家在管理和規范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導致問題不斷。

六、媒體誤導草木皆兵,由媒體片面報道引發的軒然大波,不得不通過權威部門發布的權威數據來消除,包括國際間的貿易往來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甲醛啤酒事件――「國產啤酒95%含有甲醛」的說法是否有誇大事實的嫌疑,或者說這樣的「失實」報道能不能在媒體職業操守范圍內經過嚴格的核實而避免。另外,同行業競爭對手的惡性競爭,也是導致此類「鬧劇」時有發生的原因。

七、標准滯後,國家監管部門應該根據國際標准及時修改舊標准,尤其是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更要與國際接軌。

❼ 如何運用公共危機管理處理食品安全問題

要多學習吧

❽ 酒店危機管理的措施有哪些a加強源頭管理b嚴格消毒c進行衛生檢查的嚴格履行衛

你說的酒店危機管理只是屬於食品安全相關的一小部分,還有公關危機處理,消防危機處理等很多內容的。

❾ 公關危機處理的四個階段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危機公關的實施,包括危機防範、危機診斷、危機處理三大步驟。
一、危機診斷
以往我們的危機公關,最缺失的就是對危機的分析診斷。李華先生在危機創傷理論中,首次推出的危機診斷工具——STR危機診斷模型。 危機診斷的第一步,先要弄清楚發生的事情屬於什麼性質,即Situation。 1、根據危機創傷理論,對公眾造成創傷的事件,稱之為危機。 2、沒有對公眾造成創傷,但是引起公眾關注的負面事件,稱之為丑聞。 3、沒有引起公眾關注,但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負面事件,稱之為事故。 根據危機創傷理論,危機,因為對公眾造成創傷的事件,會導致公眾對你的態度和印象發生變化。丑聞,因為沒有對公眾造成創傷,只會帶來公眾對你的態度和印象的「極化」——即喜歡你的人更加喜歡你,討厭你的人更加討厭你。事故,在沒有引起公眾關注之前,不會對公眾的態度和印象形成影響;但是如果處理不得當,引起公眾關注,則可能升級為危機,導致公眾態度和印象的變化。 應對丑聞,原則是「不傷害公眾」。只要不演變為危機,丑聞反而能帶來忠誠度的提升!所以一些企業、特別是明星,會故意製造丑聞來炒作!應對事故,原則是「遵循規則、避免爭議」,防止因爭議而升級為危機;其中,規則是指大家共同認可、形成共識的規則,而不是企業單方制定和推出的規則。(日本著名經濟學家青木昌彥先生對規則的定義為「shared belief」,即「共同信念」、「共識」的意思)。 危機診斷的第二步,就是分析危機對公眾造成的創傷,即Trauma。 1、公眾代價。危機可能會讓公眾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以及多高的替代成本。是生命健康,還是財產損失,等等。 2、公眾捲入程度。危機對多少人造成影響?影響程度有多深?也就是危機事件跟你的關系有多密切。 3、公眾關切程度。危機對你造成的影響,是不是你最關切、或者最在意、最計較的。 危機診斷的第三步,就是判斷危機對自己會造成多大的威脅,即Risk。 1、期望落差。外界質疑,是否會指向外界期望最高、我們自己最重視的地方,也就是期望落差最大的地方。比如麥當勞的衛生問題。 2、關聯性。是否會導致對其他地方的質疑,類似醫學上的傳染性。比如,鐵路的調度信號系統,一個地方出問題,會讓大家感覺其他地方的信號系統也不安全;而高速公路的大客車事故,則不會讓大家感覺其他道路、或者客車也會發生事故。 3、敏感性。是不是屬於敏感問題、或者敏感人群。比如食品安全問題,就是我國近年來比較敏感的問題;城管、官員、富二代、官二代,就是敏感人群。 4、抵抗力。以往公眾印象較好,抵禦危機沖擊能力就較強。比如像蘋果等偶像級企業,危機對其影響就較小。
二、危機處理
危機創傷理論指出,因為危機是公眾對我們態度和印象的變化,所以處理危機的指導原則,是「對人不對事」。導致危機的事件總會過去,但公眾對我們的態度和印象,卻會一直保留下去。 所以,危機公關其實是因事見人,而不是就事論事。所以,那種隱瞞事實、或者顛倒黑白的危機公關做法,盡管可以讓事情「很圓滿」的過去,但對於真正的危機——公眾對我們的態度和印象變化,卻不會帶來任何幫助,而且會非常有害。 危機處理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要建立信任,這是危機公關成敗的基礎! 就像如果病人不信任醫生、則再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治癒病人一樣,醫治公眾的創傷,最重要的也是建立信任。沒有信任,後面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危機公關也就失敗了! 公眾對你的信任,百分之九十九來自於你在危機發生之後的第一反應。因為我們都是根據別人在事後的第一反應,來判斷其動機,進而確定其是否值得信任。 而第一反應最重要的,是要讓公眾感受到你的善意,也就是你對公眾利益的尊重和維護,即你是為了公眾好。這樣,公眾才會相信你以後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公眾利益,才會建立對你的信任。 如果第一反應沒有讓公眾感受到善意,則在以後就要採取更加極端的措施,體現更加強烈的善意,才能挽回公眾信任。而且越晚行動,越難挽回。 以往公眾形象好的企業,危機時更容易獲得、或者延續公眾的信任,所以抵禦危機沖擊能力比較強。 第二,在取得信任的基礎上,要對症下葯,恢復公眾的創傷。 1、如果公眾付出的代價越高,而且外界對我們的期望值越高、我們自己越重視,就要為公眾提供更多的保障。比如,航空方面的安全措施就比其他交通方式嚴格,航空的保險金額也高於其他交通工具。 2、公眾捲入程度越高,而且關聯性越高,就要做到公眾最關注的信息的透明。比如永和豆漿,被曝光其豆漿為沖制而非現磨之後,在店裡明確標明了豆漿是現磨還是沖制,做到了對消費者透明。 3、公眾關切程度越高,而且敏感性越強,就越要向公眾提供詳細信息,打消公眾疑慮。比如國外在重大航空事故處理上,調查非常周密,考慮非常全面和周到,會給公眾帶來很大的信心,相信同樣的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第三,要治療危機給企業造成的內傷。 危機在內部的處理如果不嚴格,就會對企業的價值觀造成極大的沖擊,讓大家放鬆對產品質量、服務等企業最為重視的方面的要求,動搖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 所以,危機發生之後,一定要明確責任、嚴肅處理,而不能公開為其進行辯護和包庇,變相對其進行縱然,最終姑息養奸,造成企業價值觀的崩潰。 從長遠看,危機對企業價值觀造成的負面影響,比市場份額和金錢上的損失更嚴重,因為它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危機,直至導致企業滅亡!
三、危機防範
1、建立以一把手為主的、可能導致危機的各業務部門負責人、可能受危機影響的各支持部門負責人、以及外部顧問組成的危機處理小組。 2、建立事故匯報和評估機制。企業危機事件最大的來源,是事故處理不當而升級為危機。所以,各業務部門出現的事故,無論大小,都應及時向危機處理小組匯報事故及其處理的詳細情況。 3、完善企業對外的各種規則,並與規則影響到的各方深度溝通,達成共識,以避免爭議的發生,盡量防止事故升級為危機。比如溫州動車事故對賠償標準的爭議,關鍵在於各方的共識。 4、媒體輿論監測,隨時了解外界對自己的評論、批評甚至傳言,評估其對公眾的影響。 5、定期評估自己的公眾形象,檢討公眾是否喜歡我們,有多喜歡我們,為什麼喜歡我們。 6、危機公關實戰演練。訓練正確的第一反應、正確的應對媒體、正確的對待傳言和批評。

企業危機管理的對策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著多種危機,並且無論哪種危機發生,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企業通過危機管理對策把一些潛在的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把必然發生的危機損失減少到最小的程度。雖然危機具有偶然性,但是危機管理對策並不是無章可循。我們通過對企業危機實踐總結,不難發現危機管理對策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2]
(一)做好危機預防工作
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排除偶然的原因,多數危機的產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如果企業管理人員有敏銳的洞察力,根據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能夠及時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機的發生或使危機造成的損害和影響盡可能減少到最小程度。因此,預防危機是危機管理的首要環節。 1、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企業進行危機管理應該樹立一種危機理念,營造一個危機氛圍,使企業的員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充滿危機感,將危機的預防作為日常工作的組成部分。首先,對員工進行危機管理教育。教育員工認清危機的預防有賴於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全員的危機意識能提高企業抵禦危機的能力,有效地防止危機發生。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員工時刻把與公眾溝通放在首位,與社會各界保持良好的關系,消除危機隱患。其次,開展危機管理培訓。危機管理培訓的目的與危機管理教育不同,它不僅在於進一步強化員工的危機意識,更重要的是讓員工掌握危機管理知識,提高危機處理技能和面對危機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整個企業的危機管理水平能力。 2、建立預防危機的預警系統。預防危機必須建立高度靈敏、准確的預警系統。信息監測是預警的核心,隨時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及時加以分析和處理,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預防危機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信息的收集與監測:一是隨時收集公眾對產品的反饋信息,對可能引起危機的各種因素和表象進行嚴密的監測。二是掌握行業信息,研究和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經營方針。三是研究競爭對手的現狀、進行實力對比,做到知己知彼。四是對監測到的信息進行鑒別、分類和分析,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類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預測,並在必要時發出危機警報。 3、建立危機管理機構。這是企業危機管理有效進行的組織保證,不僅這是處理危機時必不可少的組織環節,而且在日常危機管理中也非常重要的。危機發生之前,企業要做好危機發生時的准備工作,建立起危機管理機構,制定出危機處理工作程序,明確主管領導和成員職責。成立危機管理機構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是順利處理危機、協調各方面關系的組織保障。危機管理機構的具體組織形式,可以是獨立的專職機構,也可以是一個跨部門的管理小組,還可以在企業戰略管理部門設置專職人員來代替。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規模以及可能發生的危機的性質和概率靈活決定。 4、制定危機管理計劃。企業應該根據可能發生的不同類型的危機制定一整套危機管理計劃,明確怎樣防止危機爆發,一旦危機爆發立即做出針對性反應等。事先擬定的危機管理計劃應該囊括企業多方面的應酬預案。在計劃中要重點體現危機的傳播途徑和解決辦法。
(二)進行准確的危機確認
危機管理人員要做好日常的信息收集、分類管理,建立起危機防範預警機制。危機管理人員要善於捕捉危機發生前的信息,在出現危機徵兆時,盡快確認危機的類型,為有效的危機控製做好前期工作。 (三)危機處理的理論依據(游昌喬先生的危機公關5S原則)1、承擔責任原則(SHOULDER THE MATTER) 危機發生後,公眾會關心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利益的問題,利益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因此無論誰是誰非,企業應該承擔責任。即使受害者在事故發生中有一定責任,企業也不應首先追究其責任,否則會各執已見,加深矛盾,引起公眾的反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是感情問題,公眾很在意企業是否在意自已的感受,因此企業應該站在受害者的立場上表示同情和安慰,並通過新聞媒介向公眾致歉,解決深層次的心理、情感關系問題,從而贏得公眾的理解和信任。 實際上,公眾和媒體往往在心目中已經有了一桿秤,對企業有了心理上的預期,即企業應該怎樣處理,我才會感到滿意。因此企業絕對不能選擇對抗,態度至關重要。 2、真誠溝通原則(SINCERITY) 企業處於危機漩渦中時,是公眾和媒介的焦點。你的一舉一動都將接受質疑,因此千萬不要有僥幸心理,企圖矇混過關。而應該主動與新聞媒介聯系,盡快與公眾溝通,說明事實真相,促使雙方互相理解,消除疑慮與不安。 真誠溝通是處理危機的基本原則之一。這里的真誠指「三誠」,即誠意、誠懇、誠實。如果做到了這「三誠「,則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1)、誠意。在事件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公司的高層應向公眾說明情況,並致以歉意,從而體現企業勇於承擔責任、對消費者負責的企業文化,贏得消費者的同情和理解。 (2)、誠懇。一切以消費者的利益為重,不迴避問題和錯誤,及時與媒體和公眾溝通,向消費者說明消費者的進展情況,重拾消費者的信任和尊重。 (3)、誠實。誠實是危機處理最關鍵也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我們會原諒一個人的錯誤,但不會原諒一個人說謊。 3、速度第一原則(SPEED) 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在危機出現的最初12-24小時內,消息會象病毒一樣,以裂變方式高速傳播。而這時候,可靠的消息往往不多,社會上充斥著謠言和猜測。公司的一舉一動將是外界評判公司如何處理這次危機的主要根據。媒體、公眾及政府都密切注視公司發出的第一份聲明。對於公司在處理危機方面的做法和立場,輿論贊成與否往往都會立刻見於傳媒報道。 因此公司必須當機立斷,快速反應,果決行動,與媒體和公眾進行溝通。從而迅速控制事態,否則會擴大突發危機的范圍,甚至可能失去對全局的控制。危機發生後,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態,使其不擴大、不升級、不蔓延,是處理危機的關鍵。 4、系統運行原則(SYSTEM) 在逃避一種危險時,不要忽視另一種危險。在進行危機管理時必須系統運作,絕不可顧此失彼。只有這樣才能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化害為利。 危機的系統運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幾點: (1).以冷對熱、以靜制動:危機會使人處於焦燥或恐懼之中。所以企業高層應以「冷」對「熱」、以「靜」制「動」,鎮定自若,以減輕企業員工的心理壓力。 (2).統一觀點,穩住陣腳:在企業內部迅速統一觀點,對危機有清醒認識,從而穩住陣腳,萬眾一心,同仇敵愾。 (3).組建班子,專項負責:一般情況下,危機公關小組的組成由企業的公關部成員和企業涉及危機的高層領導直接組成。這樣,一方面是高效率的保證,另一方面是對外口徑一致的保證,使公眾對企業處理危機的誠意感到可以信賴。 (4).果斷決策,迅速實施:由於危機瞬息萬變,在危機決策時效性要求和信息匱乏條件下,任何模糊的決策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所以必須最大限度地集中決策使用資源,迅速做出決策,系統部署,付諸實施。 (5).合縱連橫,藉助外力:當危機來臨,應充分和政府部分、行業協會、同行企業及新聞媒體充分配合,聯手對付危機,在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同時,增強公信力、影響力。 (6).循序漸進,標本兼治:要真正徹底地消除危機,需要在控制事態後,及時准確地找到危機的症結,對症下葯,謀求治「本」。如果僅僅停留在治標階段,就會前功盡棄,甚至引發新的危機。 5、權威證實原則(STANDARD) 自己稱贊自己是沒用的,沒有權威的認可只會徒留笑柄,在危機發生後,企業不要自己整天拿著高音喇叭叫冤,而要曲線救國,請重量級的第三者在前台說話,使消費者解除對自已的警戒心理,重獲他們的信任。 (以上摘自著名危機公關專家游昌喬先生創導的「危機公關5S原則」)[3]
(四)危機的善後工作
危機的善後工作主要是消除危機處理後遺留問題和影響。危機發生後,企業形象受到了影響,公眾對企業會非常敏感,要靠一系列危機善後管理工作來挽回影響。 1、進行危機總結、評估。對危機管理工作進行全面的評價,包括對預警系統的組織和工作程序、危機處理計劃、危機決策等各方面的評價,要詳盡地列出危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2、對問題進行整頓。多數危機的爆發與企業管理不善有關,通過總結評估提出改正措施,責成有關部門逐項落實,完善危機管理內容。 3、尋找商機。危機給企業製造了另外一種環境,企業管理者要善於利用危機探索經營的新路子,進行重大改革。這樣,危機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商機。 總之,危機並不等同於企業失敗,危機之中往往孕育著轉機。危機管理是一門藝術,是企業發展戰略中的一項長期規劃。企業在不斷謀求技術、市場、管理和組織制度等一系列創新的同時,應將危機管理創新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一個企業在危機管理上的成敗能夠顯示出它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成功的企業不僅能夠妥善處理危機,而且能夠化危機為商機。

熱點內容
黃海n1皮卡車發動機 發布:2025-02-08 17:02:53 瀏覽:806
岳陽至華容商務車聯系號碼 發布:2025-02-08 16:21:08 瀏覽:267
酷拉皮卡句子 發布:2025-02-08 16:18:01 瀏覽:333
西安二手豐田越野車 發布:2025-02-08 16:16:37 瀏覽:727
江淮帥鈴t6改裝房車價格 發布:2025-02-08 16:12:54 瀏覽:731
帝豪車迎賓燈打開 發布:2025-02-08 16:11:26 瀏覽:621
海格房車c型 發布:2025-02-08 15:58:30 瀏覽:524
湖南房車品牌 發布:2025-02-08 15:58:25 瀏覽:568
鈴木越野吉姆斯 發布:2025-02-08 15:53:59 瀏覽:82
汽車故障碼賓士商務車0521 發布:2025-02-08 15:45:08 瀏覽: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