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就是去別人待
A. 旅行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是什麼意思
自己經常在的地方在沒的風景也覺得普通,區另外一個地方,當地人也覺得很普通了,但對於第一次去的人也覺得是道風景。沒見過的事物總會覺得稀奇 ,沒去過的地方總想去看看,去呼吸一下那兒的空氣感受一下那裡的民情,當你在那留下了一段或好或壞的記時也許這個地方就算膩了吧,旅行也是這樣的吧,所以才會想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旅行,因為一切才開始,抱著好奇的心理,全都是嶄新的!
B. 為什麼說旅遊就是從自己待厭的地方去別人待厭的地方
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是去親自旅遊一下吧,雖說現在網路可以讓你瀏覽全球的美景,還是實地去旅遊看到的和網上的感受不一樣的,你長待的地方太熟悉了,日久生厭,去別人厭倦的地方旅遊一下吧,換一個心情,希望能幫到你!
C. 如何理解「旅遊就是從一個自己待膩的地方到一個別人待膩的地方」
這話說得很在理,旅遊的確就是這么個過程。
如果覺得膩了,就選擇出發吧。你去的城市,沒有壓力沒有焦慮,有的只是讓你放空的自在和逍遙。即使是短時間的「不膩」,也是難得的時光了。
D. 有人說,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對嗎你怎麼看
也對,你在一個地方長期呆著,估計很多地方都去得不想去了,同樣,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那是人家的地盤,人家當然很熟,熟得都煩了,而對於你,那都是新鮮的,不過旅遊就是圖個新鮮,玩個不一樣
E. 都說旅遊就是自己待膩的地方去別人待膩的地方,你們贊同這個說法
不能是說贊同,但可以說有一定的哲理。暫時離開「自己呆膩的地方」,「去別人呆膩的地方」欣賞異地風情,然後回到自己呆膩的地方。呆膩可以旅遊,也可以換房、換小區;可以移居他省、他市、他鄉,甚至移民他國。
F. 旅遊不就是從自己待膩的地方到別人待膩的地方。這句話在愛情里具體含義是什麼
把一個人的溫暖轉移到另一個的胸膛,讓上次犯的錯反省出夢想。家花不如野花香。家中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別人家的都是最好的。
G. 所謂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看別人呆膩的地方出處
「所謂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看別人呆膩的地方」這句話是郁達夫在他寫自己家鄉那篇文章里說過的,名為《故都的秋》。
(7)旅遊就是去別人待擴展閱讀: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H. 「所謂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看別人呆膩的地方」出自於哪裡
「所謂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看別人呆膩的地方」這句話是郁達夫在他寫自己家鄉那篇文章里說過的,名為《故都的秋》。
(8)旅遊就是去別人待擴展閱讀: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I. 「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是誰說的
「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是郁達夫在他寫的《故都的秋》中。
《故都的秋》的創作背景
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
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
故都的秋是他在1934年8月17日創作的散文,有1500餘字。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
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達到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9)旅遊就是去別人待擴展閱讀: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
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
1923年起在北京大學、武昌師范大學等校任教。
1930年發起並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3年初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1938年底赴新加坡,從事報刊編輯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蘇門答臘。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部分節選: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其他文學代表作還有:《懷魯迅》《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J. 旅遊就是從你呆膩的地方跑到別人呆膩的地方 累成狗一樣回到自己呆膩的地方
非常精闢的定義!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