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出遊季節 » 水文與旅遊安全的關系

水文與旅遊安全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4-23 00:53:41

❶ 舉旅遊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在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地理科學的迅速發展和地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都對高中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戰性的新課題。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 課程性質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跨「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個學習領域。高中地理課程由"必修"與"選修"課程組成。

二、 課程的基本理念

1. 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2. 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3. 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4.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5. 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三、 課程設計思路

1. 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2. 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3. 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必修課程的設計注意其結構的相對完整和教學內容的新穎、充實,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時代性。

4. 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由「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各2學分,36課時)七個模塊組成。選修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部分學校因條件不具備,可暫緩開設「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但應積極創造條件,盡早開設。本課程標准對選修課程學習順序不作具體規定,選修課可以在必修課之前、之後或者同時開設。

5. 報考普通高校相關專業(如地學、環境、農林、水利、經濟、管理、新聞、旅遊、軍事等)的學生必須修滿地理選修課程4學分。

-------------------------------------------------------------------------------------------------------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這三個維度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 知識與技能

1. 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2. 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

3. 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

4. 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

二、 過程與方法

1. 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2.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 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3. 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4. 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關於內容標準的編排體例,說明如下:

⑴內容標准由標准、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

⑵「標准」是學生學習高中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表述。

⑶「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可根據條件選擇,也可自行設計。

⑷「說明」是對標准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

必修課程

地理1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宇宙中的地球

l 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l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l 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l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l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l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l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l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l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l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l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l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l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l 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l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l 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l 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l 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l 選擇一種形式(如寫一篇小短文,繪制一幅圖,或者製作一段計算機動畫等),向家人或同學講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l 運用教具、學具,或通過計算機模擬,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解釋晝夜更替與四季形成的原因。

l 觀察某種天文現象,並查閱有關資料,說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及體會。

l 繪制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l 根據本地條件,進行地質、地貌、水文等野外觀察。

l 利用身邊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溫度計,做一次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l 用計算機設計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水循環或洋流運動的動畫。

l 通過角色扮演(或講故事、觀看錄像等)形式,說明某自然要素變化時,會導致其他要素發生變化。

l 收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

l 有條件的學校,可對水井進行定點、定時觀測,記錄水位、水色等變化情況,並分析其變化規律和主要原因。

l 以本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為主題,分組開展研究性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l 針對本地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成立課外監測小組,制定計劃,開展活動。

地理2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人口與城市

l 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l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l 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l 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l 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l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l 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l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l 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l 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l 舉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l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l 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l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l 聯系「21世紀議程」,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l 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l 運用本地人口資料,繪制圖表,探究本地人口的發展模式和人口遷移的特點。

l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l 收集資料,對比不同地區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異。

l 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l 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一工業企業的布局特點,以及該工業企業的原料供應和市場聯系。

l 模擬設計某地區交通運輸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方案,簡述設計理由。

l 聯系本地實際,撰寫一篇有關環境治理或生態保護的小論文,並展示交流。

l 舉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班會,制定本班愛護環境的守則。

l 結合實際,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並參與宣傳環境保護的活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3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l 了解區域的含義。

l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l 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l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l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l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l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l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l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l 結合實例,了解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l 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l 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l 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l 模擬赴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荒漠、高山地區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區所能觀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說出到上述地區旅行應攜帶的主要生活用品。

l 開展一次模擬活動(如南水北調「調出區」居民與「調入區」居民的對話),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l 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這片土地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這片土地讓你來規劃開發,你將作何打算?為什麼?

l 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工廠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而提出改進措施。

l 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城鎮建設實際,討論城市化過程對於區域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

l 調查本地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危害,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保護、治理措施。

l 收看相關電視節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

l 用電子地圖(網路或光碟形式)查詢城鎮、交通、旅遊等信息。

說明:「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准」主題的區域,採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本部分至少選擇3個中國案例,1個外國案例。

選修課程

選修1 宇宙與地球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宇宙

l 簡述「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

l 根據圖表,概括恆星演化的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l 舉例說出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意義。

l 運用天球坐標系簡圖,確定主要恆星的位置。

l 運用星圖進行星空觀察,說出星空季節變化的基本規律。

2.太陽系和地月系

l 了解太陽的圈層結構。

l 運用圖表等資料、結合模擬演示,說明太陽系的組成以及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徵。

l 簡述月球概況及其運動特徵。

l 分析月相圖,說明月相變化規律,並解釋月相變化與潮汐變化的關系。

3. 地球的演化

l 運用圖表,說出地質年代的劃分,以及不同地質年代的地殼運動、成礦規律和生物演化簡史。

l 簡述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並解釋海陸分布及地表形態特徵。

4.地表形態的變化

l 讀地表景觀圖片,說出河流、海岸、黃土、冰川、風沙、喀斯特等地貌類型的主要特徵。

l 舉例說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
l 觀看有關宇宙與地球的影像資料,如「神奇的地球」等,交流觀後感。「天體的來龍去脈」 「宇宙與人」

l 收集探索「地外文明」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看法。

l 閱讀星圖,觀察四季星空,辨認銀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後座、天鷹座、天琴座、金牛座、獵戶座、獅子座等星座和北極星、織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恆星。

l 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陽活動和月球面貌。

l 連續觀測半個月以上的月相,記錄並總結月相的變化規律,分析月相變化的原因。

l 組織一次野外地質考察活動,觀察岩層及地質構造,採集岩石、礦物標本,尋找化石,討論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l 收集有關圖片資料,舉行一次專題討論會,「重建」恐龍時代的地球環境。

l 讀簡單的地質構造圖,說出地質構造類型,並繪制地質剖面示意圖。

l 結合本地的地貌類型,開展關於地表形態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學習。

說明:「簡述『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和「根據圖表,概括恆星演化的主要階段及其特點」兩項,旨在運用具體事例說明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永無止境,以增強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

選修2 海洋地理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海洋和海岸帶

l 觀察海底地形圖,運用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l 運用圖表等資料,歸納海水溫度、鹽度的分布規律。

l 運用圖表,分析海 — 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l 簡述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l 說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運用地圖及景觀圖片,概述海岸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l 列舉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

l 運用資料,說明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2.海洋開發

l 說出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l 說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

l 運用資料,說明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l 舉例說明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l 簡述海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3.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

l 分析風暴潮、海嘯的成因,說出其危害及應對措施。

l 運用資料,說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及其對海洋環境產生的危害,簡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4. 海洋權益

l 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l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l 舉例說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l 收集有關資料,寫一篇關於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帶影響的小論文。

l 圍繞「厄爾尼諾現象利與弊」的辨題,運用材料,開展辯論。

l 沿海地區的學校,可調查本地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現狀,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l 觀看介紹海洋的影像資料或參觀海洋科普場館,以「21世紀是海洋世紀」為主題,舉辦一次演講會。

l 收集資料,展示海洋空間開發的成果,並以詩歌、繪畫、科幻小品等形式暢想未來的海洋空間開發。

l 在廣泛收集圖片等資料的基礎上,舉辦小型展覽,展示海洋及海島的自然風光、珍稀動物、風土人情等。

選修3 旅遊地理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旅遊資源的類型與分布

l 簡述旅遊資源的內涵,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l 比較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

l 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舉例說出其重要價值。

3.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

l 舉例說明旅遊景觀的觀賞方法。

l 運用資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遊景區的景觀特點,並從地理角度說明其形成原因。

l 結合實例,簡述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l 針對某一實例,評價旅遊資源的開發條件。

4. 旅遊規劃與旅遊活動設計

l 分析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的相互影響,初步學會對旅遊景區的景點、交通和服務設施進行規劃設計。

l 學會收集旅遊信息,根據旅遊資源狀況,確定旅遊點,選擇合理的旅遊路線。

l 說明地形、氣候、水文等條件與旅遊安全的關系,以及應採取的安全防範措施。

5. 旅遊與區域發展

l 闡明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

l 舉例說出旅遊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l 舉例說明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l 收集世界和中國旅遊景區的各種資料,在班級進行展示交流。

l 結合自己的旅遊經歷,交流欣賞旅遊景觀的親身體驗。

l 上網查詢並下載旅遊景區的信息,設計一份模擬旅遊活動方案。

l 設計一條本地「一日游」的旅遊路線。

l 由學生自己擔任「導游」,開展一次體驗性的導游活動。

l 討論到某地旅遊應當採取的安全措施。

l 結合本地實際,組織一次關於生態旅遊的專題討論會。

l 將學生的游記、攝影作品、旅遊紀念品等集中起來,進行展覽交流。

選修4 城鄉規劃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 城鄉發展與城市化

l 舉例說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歸納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

l 比較不同國家城市化過程的主要特點及其意義。

l 舉例說明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l 比較在不同地理環境中,鄉村聚落的分布特點,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l 舉例說明鄉村集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2. 城鄉分布

l 運用資料,分析現代城市或村鎮的空間形態、景觀特色及其變化趨勢。

l 舉例說明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如何實現城鎮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l 舉例說明在城鄉發展過程中,為了保護特色景觀和傳統文化所應採取的對策措施。

3. 城鄉規劃

l 說明城鄉規劃對於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l 了解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項目選址、功能分區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方法。

l 理解在城鄉規劃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等部門的一般布局原則。

4. 城鄉建設與生活環境

l 了解城鄉人居環境的基本評價內容,分析房地產開發的地理區位因素,評價居住小區的環境特點與結構功能。

l 說出商業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以及不同商業部門布局的特點與功能。

l 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的城市交通網路的特點。

l 舉例說明文化設施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l 在鄉村集市上對趕集人進行調查,粗略估計集市的服務范圍。

l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圖和有關資料,分析其用地結構和功能分區,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樣加以改進。

l 選擇一個你熟悉的城市,討論該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如何保護城市文物和歷史文化。

l 選擇一個你熟悉的城市,討論該城市存在的城市環境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建議。

l 開展一次關於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的問卷調查,撰寫一份調查報告。

l 運用有關資料,進行一次城鄉規劃的模擬練習。可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提交規劃方案,開展比較評價。

l 模擬「選房購房」活動:通過上網瀏覽、收集廣告資料、實地調查考察等多種途徑,對幾處商品房的區位、布局、設施、環境等方面進行評價。

l 繪制社區主要的文化、教育、體育設施的分布草圖,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選修5 自然災害與防治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

l 列舉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

l 結合實例,簡述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l 運用資料,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l 運用地圖,說明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的分布。

2. 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l 運用地圖,指出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區域分布。

l 簡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地貌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

l 分析台風、寒潮、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l 列舉蟲災、鼠災等生物災害帶來的主要危害。

3. 自然災害與環境

l 比較同一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

l 結合實例,說明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4. 防災與減災

l 舉例說明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預測、災情監測和評估中的作用。

l 以一兩種自然災害為例,列舉適當的應對方法或應急措施。

l 舉例說出中國防災、減災的主要成就。

l 展望人類利用高科技趨利避害的遠景。
l 圍繞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開展一次研究性活動。

l 收集本地區有關自然災害前兆的諺語,以及防災減災的有效方

❷ 氣象與水文的關系,氣象與水文的關系知識

交叉學科是氣象水文學,水文主要針對研究水在自然環境中,經水文過程在固液氣三態轉換的規律,包括降水蒸發下滲產匯流等一系列過程,進一步為工程建設管理,人為活動提供水文依據,比如防洪灌溉水資源調度等,本人不是氣象專業,了解到的氣象學是主要研究大氣水的相關內容。交叉學科水文氣象學,可以通過氣象研究水文的降水蒸發等機理。(個人見解,如有錯誤,煩請見諒)

❸ 在旅遊中常常遇到旅遊安全的問題,影響旅遊安全的因素有 A.旅遊地的地形、氣候、水文等自然環境條件

D

❹ 2.影響旅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旅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①自然災害:如地形地質,氣象氣候,水文條件等
②旅遊硬體設施情況:如交通,景區,旅行社等硬體設施
③社會文化環境:如戰爭,流行性疾病,以及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等

❺ 喀斯特地貌對水文交通旅遊得影響

(1)由於漏斗、地下暗河較發達,地表水減少。
(2)不利於交通的建設。
(3)本身是一種旅遊資源,有利於旅遊業的發展。

❻ 水文學與水資源有何關系

水資源學和水文學水資源學不是水文學的延伸和發展,但水文學是水資源學的基礎,這個論點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可以從水資源和水文學所研究的范疇及其相互關繫上認識到。水資源學是對水資源進行評價並制定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水資源規劃,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以及
詳見參考資料。

❼ 地質災害與旅遊的關系

一、地質災害對旅遊的影響

(一)地質災害對旅遊者的心理產生影響

旅遊安全原則是旅遊者出遊的基本原則。在生產快速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地質災害還無法控制的當代,人們對安全的社會需要日益重視。因此對於地質災害旅遊地的選擇十分小心。地質災害尤其是像地震這樣嚴重的地質災害對公眾的出遊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干擾,地質災害使人們產生恐懼心理,影響旅遊者的愉悅感,尤其是出於人身安全方面的擔憂遊客最終選擇放棄出遊或更改出遊計劃,導致旅遊需求大幅下降(王能洲等,2009)。

(二)地質災害對旅遊地的影響

地質災害對旅遊地景區的影響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滑坡、泥石流等對旅遊地產生的危害比較輕微的影響;另一類是地震、火山等對旅遊地產生的比較嚴重的危害。滑坡泥石流一般只是對景區局部的景點產生破壞,對於整個旅遊地的影響並不大,不會影響旅遊地正常的運轉。而大地震、火山對旅遊地的影響往往是毀滅性的打擊。

1.地震、火山等對旅遊地的影響

大地震、火山等往往會對旅遊地的景區產生毀滅性的破壞。如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個旅遊景區被損壞了568個,累計損失達278.40億元(尤薇,2008)。其中世界遺產地都江堰—青城山景區的很多古建築倒塌,大熊貓棲息地卧龍景區受到很大的破壞。另外通往景區的道路也是受到嚴重的破壞。旅遊地的破壞也直接影響到旅遊業的經濟發展,大地震過後旅遊業幾乎處在停滯的狀態,旅遊團、餐飲服務業都受到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2.滑坡、泥石流等對旅遊地的影響

滑坡、泥石流也會損壞旅遊地的自然景觀,使大自然巧奪天工的造詣受到破壞。但是滑坡、泥石流破壞范圍是比較小的,它只是發生滑坡泥石流的局部自然景觀受到了破壞。它對旅遊地的影響相對於地震來說是比較小的。

(三)地質災害對旅遊活動項目的影響

(1)地質災害類型直接限制了旅遊景區景點活動項目的開發程度。地震、崩塌造成的旅遊資源,由於地震、塌陷地質災害發生周期較長,規模較大,易於開發外,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體的開發較困難。

(2)地質災害條件直接限制了旅遊景區景點活動項目的策劃。地質項目的策劃也要考慮經濟效益,災害穩定區,旅遊項目策劃落實;災害活動區,一般不予考慮項目建設。

(3)地質災害環境間接限制了旅遊景區景點活動項目的選擇。景區景點的建設首先要考慮環境,環境優美,可以配合開發;環境不優美,地質災害資源單獨開發,就會出現單調不和諧的情況。

(四)地質災害對旅遊發展規模的影響

(1)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的開發必然受到人員規模的限制。如天坑地縫等塌陷地質災害旅遊資源,由於道路建設的制約,限制了一次容納旅遊者規模。

(2)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的開放時間必然受到天氣的限制。有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區域,下雨天,暴雨天氣是不宜開放的。塌陷災害旅遊資源中的天坑類在雨天也不安全,不宜開放。

(3)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開發首先要進行災害體防治,經濟投入高,間接限制了旅遊開發規模。

(4)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多處於山區、深山區,通達性差,間接影響地質災害旅遊資源的開發規模。

(五)地質災害對旅遊管理的影響

(1)增加管理難度。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必須建立災害應急防治體系,建立專門防災機構,設置專門人員,加強災害的預測或監控工作。

(2)增加標識設置。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必須設置災害區的警示標識,並隨時檢查。

(3)增大防災抗災的宣傳教育力度。在地質災害區的旅遊景區景點,有義務加強防災常識的宣傳教育。

地質災害對旅遊業發展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從經濟上,影響旅遊發展的建設費用,從旅遊發展上,影響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心理、影響旅遊活動項目策劃與選擇、影響旅遊發展規模和旅遊經營管理。

二、旅遊開發促使地質災害的發生

(一)地質災害發生的規律性

1.地域性規律

不同的地質環境條件,存在著不同類型的潛在地質災害隱患。如以岩溶地貌為主要景觀的廣西、雲南和貴州等地的地質遺跡開發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岩溶塌陷、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

2.相關性規律

主要指不同類型的潛在地質災害及其發育程度、規模等都與不同的地質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和水土流失都和水文氣象條件及地貌特徵、岩土組合等密切相關;而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與所在區域的地殼活動密切相關。

3.誘發性規律

人類對地質遺跡不規范的旅遊開發活動,如排污設施不完善、遊人密度過於集中、各類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不規范建設、過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游線設計等。這些將是引發或加重一些潛在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如土地退化災害、地球化學異常災害、水源枯竭災害等。

4.伴生性規律

誘發潛在地質災害的制約和影響因素之間有共生、伴生、因果、誘發的關系,有可能導致各種地質災害成群出現,連續發生,使災情擴大。如地震往往伴生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危岩和地面變形等。而地下水位變化,往往會引起水土流失、地下水質污染、泉水乾涸、地方病、地裂縫等災害。

(二)不合理的旅遊開發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

地質災害會對旅遊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合理的景區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導致一些地質災害的發生。地質遺跡旅遊開發活動是加劇各類潛在地質災害的重要影響因素和直接誘發因素之一,必須嚴格規范各項旅遊開發活動,將其對潛在地質災害的影響減少到最小。中國的許多旅遊區都位於山區。以陡、峻、險、奇而聞名的諸多景區或景點,是自然地質作用的產物,也往往是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的危險區或危險點。在山嶽景觀開發建設時大規模的劈山修路和建設索道,使得山體邊坡和植被遭到破壞,引起滑坡、塌方、水土流失等嚴重的地質災害(郭威和丁華,2001)。旅遊排污設施不完善,生活污水和固體垃圾亂排亂放,污水隨雨水滲入岩土體,可能導致地下水質污染、水土流失、地方病等災害,甚至使岩土體逐漸軟化,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過度抽取地下水、遊人密度過大或過於集中、植被破壞等旅遊活動行為,可能導致地下水位超常下降、地下水質污染、泉水乾涸等災害。因此要嚴格控制開發的強度、加強對天然土壤植被的保護、合理抽取地下水、控制遊人密度、採用綠色施工法等措施來保護景區的地質旅遊資源。

❽ 窮游導致的安全問題有哪些

最主要的安全就是疾病。因為住的比較差,吃的比較差。
一、犯罪
雖然對犯罪與旅遊的關系學術界至今仍有爭論,但由於給旅遊者帶來創傷的嚴重性和影響的社會性,犯罪成為旅遊安全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表現形態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威脅到旅遊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國內外學者對旅遊與犯罪給予廣泛關注,並把犯罪作為旅遊社會文化影響之一。deAlbuquerque(1999)對加勒比海地區旅遊犯罪的研究得出針對旅遊地居民犯罪以暴力為主,而針對旅遊者的則以財產性犯罪為主的結論。黃建軍(2000)對昆明的個案研究證實了上述論點。
旅遊活動中存在的犯罪現象數量眾多(發生在昆明住宿場所與交通場所的1547起案件中就有980起旅遊犯罪案件)(黃建軍,2000)。在福建省旅遊安全調查中,曾經遇到犯罪的遊客共108人,佔57.8%。而旅遊部門中曾經發生或處理過犯罪問題的共49個,佔44.95%。其中尤以侵犯公私財產類的偷竊和欺詐為最,分別為31個和9個,共佔36.6%。
旅遊活動中存在的犯罪現象大體分為盜竊、欺詐、暴力型犯罪三大類(圖)。

調查中,曾經被盜竊、欺詐、暴力侵犯的旅遊者分別為54人、40人、14人,分別占犯罪形態的50%、37%、13%。盜竊與欺詐犯罪均屬財產類犯罪,犯罪數量較多,作案范圍廣,其核心目的就是非法獲取旅遊者的錢財。
暴力型犯罪是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與財產性犯罪的實施密切相關,即在侵犯財產的同時侵犯了旅遊者的人身安全。其往往包括搶劫、侵犯人身自由、性犯罪等。例如2006年新年第一天,在泰國南部度假勝地蘇梅島,來自英國威爾士的21歲女遊客凱特琳·霍頓被兩名當地的漁夫奸殺。2006年9月1日,武漢一商務考察團到巴西考察時,下飛機乘小型旅遊車前往裡約熱內盧市內賓館途中遇到搶劫,包括現金和財物在內,每人平均損失約5000美元。2007年11月3日,廣州市白雲山風景區發生一起搶劫殺人案,被害人薛某的肋部、胸部被三名歹徒猛刺數刀,薛某因心臟破裂失血性休克當場死亡。
當然,其他還有性犯罪和與毒品、賭博、淫穢有關的犯罪。應該指出,毒品、賭博、淫穢並不一定給旅遊者帶來直接的安全威脅。但毒品、賭博、淫穢本身是犯罪的溫床,是威脅旅遊安全的潛在因素之一。2000年6月,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發生了對遊客的性侵犯,隨之而來的還有財物搶劫。
二、疾病(中毒)
旅途勞累、旅遊異地性導致「水土不服」和客觀存在的食品衛生問題等可能誘發旅遊者的疾病或導致食物中毒等。調查中,曾發生過的疾病或出現過食物中毒等問題的旅遊者有40人次,佔21.4%;發生或處理過疾病或中毒事件的旅遊部門33個,佔29.7%。食物中毒造成的影響面較大,對旅遊者的危害相對疾病而言也較為嚴重。例如:2002年8月美國迪士尼樂園141名遊客感染沙門氏病菌,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2005年10月11日,濟南一旅遊團141人,在北京旅遊地某飯店午飯後,共有79位老年遊客食物中毒被送往醫院治療。
三、交通事故
在旅遊業運行各環節中,旅遊交通是安全問題影響最大的環節之一。旅遊交通事故往往具有毀滅性。調查中,34名遊客曾遇到交通事故,佔18.2%;共13個部門發生或處理過交通事故,佔11.7%。
按照交通形式,旅遊交通事故可分為:
(一)道路交通事故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交通事故50萬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均超過10萬人,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2007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27209起,造成81649人死亡,380442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2億元。近年來,旅遊交通事故也並非少見,相對而言,旅遊交通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如2008年5月1日,一輛香港旅遊大巴在西貢發生翻車事故,18人死亡。出事大巴載著慈雲山鳳凰村的61名乘客,由黃大仙前往西貢,駛至一轉彎處突然失控側翻,18名死者全部為女性,年齡在30歲至80歲之間。
(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重特大交通事故呈急劇上升之勢。2007年,全國高速公路事故導致5925人死亡。2008年也發生諸起重大交通事故,如2008年1月7日,渝湛高速公路洋青段發生特大交通事故,一輛深圳開往南寧的卧鋪大客車與一輛液體運輸半掛車追尾後,沖過防護欄與迎面另一輛貴陽開往珠海的卧鋪客車相撞。事故造成10人死亡,39人受傷。2008年9月4日,從福建莆田開往義烏的卧鋪大客車,行駛至金麗溫高速公路往金華方向俞庄隧道處時,車輛從正面碰撞隧道口擋牆,造成車上10人當場死亡,36人不同程度受傷,車輛嚴重損壞。
(三)航空事故
相對於其他交通方式而言,航空交通相對安全,但對民航客機而言,任何事故都可能是災難性的。2002年4月15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129北京一釜山航班在韓國慶尚南道金海市墜毀。機上共有155名乘客和11名機組人員。確定死亡人數為122人,失蹤6人,倖存者38人。2002年5月7日,中國民航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機在大連海域失事,帶走了103名乘客和9名機組成員的生命。2004年11月21日,由包頭飛往上海的MU5210航班起飛後不久在包頭機場附近墜毀。機上47名乘客和6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2008年9月14日,俄羅斯一架波音737客機當天在烏拉爾山區中部城市佩姆附近墜毀,機上88人全部遇難。機上載有82名乘客,外加1名嬰兒,5名機組人員。
(四)水難事故
指在水體中出現的安全事故,隨游輪、竹排等水上交通和水上旅遊項目的出現而出現,包括海難、內河(湖)安全事故等。水文景觀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旅遊資源。我國不少水文景觀旅遊地,因地處海、河、湖濱,客觀上存在不少水上游覽安全隱患。1999年11月24日,「大舜」號客貨滾裝船,載客304人,汽車61輛,由煙台港出發赴大連,途中遇風浪於15時30分返航。調整航向時船舶橫風橫浪行駛,船體大角度橫搖。由於船載車輛系固不良,產生移位、碰撞,致使甲板起火,船機失靈,經多方施救無效,於23時38分翻沉,造成28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約9000萬元人民幣,是迄今為止我國死亡最多的水難事故。2002年9月26日,塞內加爾「喬拉」號發生特大沉船悲劇遇難人數近千人,僅有64人有幸在海難中生存下來,這堪稱非洲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海難。「喬拉」號設計載客人數為600人,其中頂部甲板上限定載客人數為500人,而事發時船上載客的實際人數為1037人。嚴重超載是沉船事故的主要原因。
(五)纜車等景區交通事故
纜車索道雖然使旅遊景區提高了區內交通的便力度,但容易使遊客大量集中於容量有限的景區而引發安全問題。1999年10月3日,貴州馬嶺河峽谷國家自然風景區纜車墜毀,造成14人死亡,21人受傷。2005年9月5日,奧地利蒂羅爾州發生一起嚴重的纜車事故,一架直升機吊起的一個重達750公斤的水泥構件在纜道上方200米處突然脫落,並砸在一輛纜車上,致使纜車墜落,車內5人當場3死2傷。由於纜索失靈,水泥構件砸落處的前後2輛纜車也隨之失控,一些乘客被從纜車中拋出,造成6死3傷。這起事故共造成9人死亡、10餘人受傷。
四、火災與爆炸
近年來火災事故發生頻繁。2008年1~6月,全國共發生火災80057起(不含森林、草原、軍隊、礦井地下部分火災),死亡862人,受傷332人。雖然旅遊業中因火災與爆炸死亡的人數較低於旅遊交通事故,但是火災與爆炸往往造成嚴重的後續反應,如基礎設施破壞、財產損失等,甚至造成整個旅遊經濟系統的紊亂。2004年12月30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家舞廳發生大火,造成183人喪生,其中多數是青少年。2007年12月12日,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人民路溫富大廈(28層,1~3層為綜合性商業經營場所,4~28層為公寓)一樓「朵朵鮮」花店(經營塑料花)發生火災,造成二樓舞廳21人死亡。2008年9月20日,深圳龍崗區龍崗街道舞王俱樂部發生特大火災事故,44人死亡87人受傷,住院59人。2008年9月20日,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的萬豪酒店發生爆炸,53人死亡另有266人受傷,其中包括一些外國人。警方懷疑一輛裝有炸葯的汽車沖進酒店並引爆了炸葯。當地媒體稱,這是發生在伊斯蘭堡的最嚴重的一起恐怖襲擊。
五、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旅遊活動中相對於人為災害,由天氣、洪水等不可控的自然原因引起的安全問題,是旅遊安全的常見表現形態之一。由於自然災害對旅遊活動的破壞性及其對旅遊者、旅遊企業、從業人員生命財產乃至資源的危害性而引起較為廣泛的研究。吳必虎(2001)把旅遊中的自然災害劃分為四個類型:
(一)威脅人類生命及破壞旅遊設施的自然災害
包括:颶風、台風、氣旋和龍卷風、洪水、暴雪、沙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海嘯、雪崩、泥石流等地質及地貌災害;其他自然災害如森林火災。
(二)危及旅遊者健康和生命的其他自然因素和現象
這些因素包括缺氧、極端氣溫、生物鍾節律失調等。缺氧和高山反應多發生在海拔較高的旅遊地,並可能由此引發肺氣腫、腦腫等致命的症狀。極端氣溫主要是指極端高溫(如沙漠)和極端低溫(如兩極和高山)。生物鍾節律則表現在航空旅行中,並可能伴隨著疲乏、睡眠障礙、食慾不振現象的出現。其他還有航空旅行所引起的暈動瘂等。
(三)旅遊者與野生動植物、昆蟲等的接觸產生的危險
主要在於大型兇猛動物對旅遊者帶來的傷害與威脅。如熱帶亞熱帶海濱時常出現的鯊魚咬傷旅遊者的現象。其他如有毒昆蟲、植物也容易導致旅遊者的皮膚疾病或身體傷害。
(四)環境因素導致的疾病
主要指傳染性疾病在旅遊者中間發作的可能性及其對旅遊者的危害。與旅遊活動有關的環境疾病中最具威脅的多為熱帶地區的環境所特有的疾病如瘧疾、登革熱等。其他環境因素引發的問題還有水土不服等。2003年在我國出現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就對旅遊者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從而使眾多旅遊者取消行程。
六、其他意外事故
除了上述五種表現形態外,旅遊安全表現形態還包括其他一些特殊、意外的突發性事件。例如2007年2月22日,在昆明圓通山動物園,一名6歲女孩在與老虎合影時,被獸性大發的老虎咬傷,後經搶救無效身亡。又如2008年6月8日下午,在江西余干縣烏泥鎮銅鼓包村互惠河漁池湖段兩岸,村民自發組織劃龍舟慶端午活動,少數在岸上觀看的群眾凶下雨路滑不慎落水,導致9人死亡,2人失蹤。在作者的旅遊安全事故調查中,發生或處理過除上述形態外的其他安全問題的旅遊部門有10個,佔9.0%。

❾ 什麼叫旅遊安全

安全是一種心理需求,旅遊業的發展基礎是旅遊安全 旅遊安全既是旅遊活動的保障又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旅遊安全事故的客觀存在除了直接沖擊旅遊企業和脆弱的地區旅遊業外還將損害國家的形象和影響國際關系。

❿ 影響旅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旅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災害:如地形地質,氣象氣候,水文條件等
②旅遊硬體設施情況:如交通,景區,旅行社等硬體設施③社會文化環境:如戰爭,流行性疾病,以及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等

熱點內容
上海大眾全部車型cc越野車型 發布:2024-11-23 00:49:35 瀏覽:961
尼桑商務車中控台圖片 發布:2024-11-23 00:49:32 瀏覽:895
自改房車改裝配件大全集 發布:2024-11-23 00:27:16 瀏覽:194
商務車有混合動力嗎 發布:2024-11-22 23:29:16 瀏覽:280
超級房車賽汽車運動評測 發布:2024-11-22 23:29:15 瀏覽:562
房車廁所會臭嗎 發布:2024-11-22 23:21:42 瀏覽:7
朗逸14款內飾圖片 發布:2024-11-22 23:19:14 瀏覽:492
電動老人代步汽車價格一台多少錢 發布:2024-11-22 23:07:57 瀏覽:937
美國牧馬人越野車報價 發布:2024-11-22 23:04:49 瀏覽:231
陸巡哪個排量越野最強 發布:2024-11-22 22:45:44 瀏覽: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