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是去別人呆膩的地方
❶ 都說旅遊就是自己待膩的地方去別人待膩的地方,你們贊同這個說法
不能是說贊同,但可以說有一定的哲理。暫時離開「自己呆膩的地方」,「去別人呆膩的地方」欣賞異地風情,然後回到自己呆膩的地方。呆膩可以旅遊,也可以換房、換小區;可以移居他省、他市、他鄉,甚至移民他國。
❷ 旅遊就是從自己待膩了的地方走到別人待膩了的地方,是這樣嗎
這話說得很在理, 旅遊 的確就是這么個過程。
旅遊 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一般會固定在一個地方居住和生活,在這個地方上班工作,每天的生活就是工作單位和家裡兩點一線,沒有什麼樂趣可言。如果想要放鬆心情的話,就會到另外一個地方住上幾天的時間,看看不一樣的風景,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但其實那個地方對長期生活在那裡的人也是一樣的感覺,一樣的無聊和乏味。 因此就有了這樣的一句話, 旅遊 就是大家從自己待膩的地方,跑到了別人待膩的地方。 雖然這句話很不解風情,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可能大家也發現其中的問題了,那就是大家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其實說到底,大家旅行的意義,就是要收獲旅行的好心情。你所在的城市不一定不美,不一定就沒有值得游覽的地方,但就是因為你長期生活在這里,失去了感受美的心情。 沒有辦法輕松自在地在這個城市裡享受它的美好,才會覺得疲乏倦怠。 換一個城市,帶著旅行的目的出發,才能夠真正獲得放鬆。你去旅行的城市也不見得有多好,但是能夠短暫地逃開現實生活,逃開煩悶的工作,就已經是很好的事情了。
如果覺得膩了,就選擇出發吧。你去的城市,沒有壓力沒有焦慮,有的只是讓你放空的自在和逍遙。 即使是短時間的「不膩」,也是難得的時光了。
「 旅遊 就是從自己待膩了的地方,到別人待膩了的地方去」 這句話已流行多年,似乎有它的一定道理,但是這樣消極的解釋又不符合 旅遊 積極層次上的意義。
第一,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人生在世總有一樣東西是你義無反顧,奮進全力去爭取的。古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知識為我們的靈魂提供能量,索求知識一方面是讀書,另一方面就是實踐。身體上的旅行也是實踐,旅行也能學到知識,並且能對知識加以理解和補充,比如人文境觀和自然境觀,哪些厚重的 歷史 和唯美山水,如親臨現場觀察,再加上讀書的收獲,就又是一次精神的升華和一次靈魂的洗滌。知識是精神食量,能量攝取多的情況下,也需要靠旅行去幫助消化,樂山樂水,知與行的和諧統一為人生增添了翅膀。
第二,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於美麗,就是誘惑於傳說。即使遠方的風景,並不盡如人意,我們也無需在乎,因為這實在是一個,迷人的錯。到遠方去,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王維的詩告訴我們,遠處的山才是風景,才是我們嚮往的地方。人生的一個過程之中,沒有旅行的過程不能是完美的過程。苟且的生活不如有詩意的棲居。
第三,說走就走,是人生最華美的奢侈,也是最燦爛的自由。李白的「五嶽尋仙不見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的「會當陵絕頂,一覽眾山小」。無不說明先人們都是在旅行的過程中體驗人生,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才華的人的氣質來自於名山大川的豪邁,來自於大江大河的澎湃。人生就是要感受美麗的善良的,丑惡的病態的。而只有在充滿了艱辛的人生旅途中,始終調整好自己觀風景的心態,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背上行襄,帶上書籍,帶上美酒,更別忘了帶上自己,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旅遊 就是從自己待膩了的地方,走到別人待膩了的地方。。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可又不盡然。就說我吧,一旦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喜歡東游西逛,滿眼都是新奇。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一種「 旅遊 」吧!
一個景點,早就存在在那裡,可「養在深閨人未知」,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也不覺得有什麼希奇之處。一旦被外人發現,卻新奇的了不得,一傳十,十傳百,去的人多了,便成了景點。比如張家界就是如此,人們從吳冠中的畫中知道了還有這么美好的地方,引起人們的注意,開發成了 旅遊 景點,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這種說法確有一定道理,可那陌生的地方須確有好山好水,名勝古跡,不然的話就難以有持久的巨大的吸引力。一般來說雖然是陌生的地方,城市與鄉村的景象基本上來說是大同小異的,其給人的新鮮之感也只能是短時的,有限的。就這一點而言,別人呆膩的地方雖然對自已有吸引力,但這吸引力與著名 旅遊 景點相比還是不可同時而語的。
所以我認為,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卻不盡然。
「 旅遊 就是從自己待膩了的地方,走到別人待膩了的地方。」這句話流行了許久。可是,有沒有發現,還是有很多人走在路上,而且與日俱增。
其實, 我覺得「 旅遊 」更多的是那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看看大自然的風光旖旎,看看人文的厚重,看看曾經因為忙碌忽視的親情,友情,看看自己。
1、 旅遊 是親近自然。 有時間,有閑情,隨意遊走在陌生而又嚮往的大自然中,一草一木,山川河流,風雲變幻,都有不一樣故事和心得,逃離於熟悉的工作生活空間,只賞這天之佳作!奔跑在草原上,赤足在溪水間,雪地上翻滾……那一瞬的快樂無可替代。所以,我覺得 旅遊 也是自己的一種放歸和放縱。
2、 旅遊 是親近文化。 每一處名勝古跡,每一做城市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與深深的地緣特色,一座博物館,一條街道,一道 美食 ,一句方言都透著別樣的風情和厚重。
3、 旅遊 是親近家人,友人。 與家人,友人同游,多了歡聲笑語,少了家長里短,鍋碗瓢盆,喝酒品茗,呆座痴看都充滿溫情,心是暖的,感情交流多了。情意,友誼加深了。
4、 旅遊 是親近自己。 一個人的旅行,是一種放鬆與放空,是一種對自己的再審視,是一種心緒的整理,是一種整理之後的再提升。 心游是旅行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旅行不是過別人的生活,看自己的風景;而是換個場景,換個心境,養一顆靜心,平和一份心性,惜一番真情!認可並回歸終究註定離不開的那個城。
三月下旬赴杭州,兩游西湖,一晴天,一雨日。漫步在在白堤、蘇堤,真切感受到了什麼是「水光艷漣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詩句終不再錮於書頁,而是活色生香跳出來,繪成一幅空靈水墨畫。
我覺得歷代詩人都把美景寫全了,今人觀景,脫口而出的還是他們的句子,彷彿隔著時光的唱和。歐陽修說「人在舟中便是仙」,確實美麗的景緻,能夠讓人暫時忘卻紅塵煩惱,飄然若仙起來。
誠然,近幾年城市建設大同小異,高樓大廈好像復制粘貼一樣,走到哪兒都似曾相識。但自然景觀是獨一無二的,若不身臨其境,這些美景只能存在想像中。
記得小學時有篇課文《美麗的日月潭》,一直搞不懂怎麼北邊像太陽,南邊像月亮。後來有幸去游覽,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我還停留在小學二年級的記憶呢。親眼看了,親身感受到了,至此這個景觀才鮮活了,從眼裡走到了心裡。
所以,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游遍天下美景,詩詞里的,書里的,屏幕里的,圖片上的,都想去看一看。肯定也有失望的時候,覺得言過其實不過如此,觀景不如聽景。無所謂,這都是經歷。有句話說,最美的風景永遠在路上,其實,那種出發後躍躍欲試迫不及待的心情,也很美。
我還有個夢想,是吃遍天下 美食 。雖說世界趨於大同,很多 美食 在網上在自己城市都可以買到,但總是原產地的味道最純。在杭州吃了糟油鳳爪,念念不忘,回家自己買了太倉糟油,做出來卻完全不對味。在大連吃的鍋包肉,天津嘗過的鍋巴菜,長沙的臭豆腐,韓國的烤肉,台灣的夜市小吃……別處吃不到嗎?吃得到,但就不是那個味。貧窮如我,吃不起米其林,嘗一口當地特色 美食 ,足以慰我一路辛勞了。
旅遊 是從自己呆膩的城市,到別人呆膩的城市嗎?不出門,看到的永遠是平庸熟悉的景緻,只有在路上,才會有期待,有不期而遇的驚喜。
外面的天地很大,我要帶著我的夢想出發了,你呢?
首先,我要說的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我愛我的家鄉,愛那裡的綠水青山,朴實善良的鄉親,怎麼會待膩呢,這主要是看個人的理解了。
人們現在的生活富裕了,喜歡 旅遊 了,主要是想欣賞自己沒看到的風土人情,還有險峰峻嶺,瀑布河流,順便也放鬆一下心情,豐富自己的閱歷。
就像我們這春天有滿山遍野的桃花,秋天有萬畝葡萄,都特別美,這樣的地方怎麼會待膩呢!
對於」
「的說法,我不敢苟同。
什麼叫家?我認為,家就是我們生活的居住場所,它包括周邊環境,我的家永遠待不膩。不僅待不膩,而且通過家庭成員的愛護,環境的不斷變化,感覺天天都有新鮮感,有生機與活力。家是我納涼的大樹,避風的海灣,永遠欣賞不夠。無論我走到再遠的地方,再美麗無比的地方,我終究還會回來的,因為它是我的家。
旅遊 的目的地是景點,通過打造,讓人觀賞的場所。在這種場所、景點,是待不膩的。因為它是固定的景點,流動的遊客,一旦要將這個景點待膩了,那可能不成為遊客了。再說,景點能吸引人去觀光,又有誰能夠待得膩呢?遊客之所以在遊玩一段時間後要離開,那是景點上容納不了那麼多的遊客居住和生活。再說了, 旅遊 景點也不可能讓遊客居住,那是賓館不是景點了。所以旅客走了,不是待膩了,而是不得不離開,讓下一波人再來,再來的遊客隊伍中很可能就包括離開的遊客。
我們從上述分析,題目的觀點出現邏輯思維問題。我們外出 旅遊 ,壓根就不是從待膩的地方到別人待膩的地方。而是從一個溫馨的地方到人人嚮往的地方,再回到溫馨的地方。這就是我對 旅遊 的認識。
的確如此, 旅遊 就是從一個待膩了的地方到別人待膩了的地方。此話有理,百分之五十一以上是正確的。
旅遊 的目的,或有或無,有也是千差萬別。但從功效來講,無外乎幾點:
一、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環境,換一種心情。也許能讓你在嘈雜中找回安靜。
二、去看幾處風景,讓你的心靈感受到沖擊,精神上有所開明。
三、感受一下不同的文化氛圍,體驗到文化積淀的魅力,促使自新。
四、見幾個老友,聊聊人生,風景不外乎過往的曾經。
五、曬一堆百無聊賴的擺拍照片,讓自己羨慕過的人羨慕一下自己。
六、獨自去,獨自回,收獲自知。
七、去之前不爽,回來之後更不爽。
凡此種種,與待膩和沒待膩無關,關乎自己的心境。
若你豁達,到處都是風景,散步即是旅行。
若你揶揄,天堂亦是地獄,旅行也是遭罪。
讓自己開心一點,畢竟,人間不值得。
有些道理,「誰的新歡,不是別人的舊愛」?
交友如此, 旅遊 亦然。
但同一個人,在別人是舊愛,對於另一個人確是新歡。同一處景物,在別人認為是平淡無奇,在你看來卻是天下獨有。
所以說 旅遊 就像交朋友,談戀愛。
別人認為美好的你不一定認為。
別人覺得膩煩的地方也許你能看到新奇。
我們曾很多次組織一幫文友去同一個地方采風,要求回來後要寫稿編專輯的。
一些文友認為風景很熟悉,時限過了也沒能交上稿子。一些浮光掠影寫了一兩篇,質量不高。但一部份文友,卻在別人忽略過的地方找到了靈感,找准了 情感 和哲理抒發敘寫的出口和路徑,一兩篇飽含詩情畫意人生哲理的 美文 就呈現在隊友面前,讓人拍案叫絕,自嘆:我怎麼沒發現呢?
「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這道理,大家都懂。
是的!旅行就是這么一個過程。
就好像雖然家鄉也有好多美景,有的人卻一生不去看看一樣,但別人的家鄉卻要認真看一看究竟。
可能的一種心理是:自己在此不急,別人的地方可不是說去就去!
也許,人從生下來那天起就一直對未知的產生了好奇。
有人嘗慣了自己的味道,要到別人那裡去換換空氣。
也有人把它當作「讀書」的過程,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眼界大開,心也豐富。
有的人則是累了倦了,到外面去放鬆放鬆,不在乎去了一個新的地方,還是熟悉的別人的故土。
我常常是這樣,越熟悉越願意飛身而去,一種親切感的眷戀,更妙不可言的是置身其中的「參與式」之樂。
你呢?
❸ 旅遊就是從你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
記得周立波說過一句話,「什麼是 旅遊 ?旅遊就是從你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這句話仔細想想,它是那麼精闢。 旅遊 過的人都有體會,等你到了 旅遊 目的地,等你興奮的心情平靜下來,你最想的就是回到那個讓你呆膩的地方、那個讓你呆膩的家。
自從興起 旅遊 熱,國內的 旅遊 景點去過不少,回來後覺得還是自己的地方好,可能只有自己的才實在,別人的那都是過眼雲煙。如今沒有了當初 旅遊 的興奮與沖動,但暑假在家清閑的日子慢慢呆膩了,總要不斷出去走走。於是今天我騎上車想回到我的學校去看看,除了想回學校看看,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學校的空地上有我親手開辟的一片菜園,不知現在可有果實。
出了嘈雜喧鬧的市區,空氣慢慢變得清新,心情也慢慢變得好了。放假回城的時候,地里的玉米苗剛剛出牙,如今已是鬱郁蔥蔥。放眼望去,早已不見滿眼的金黃,變成了一望無際讓人興奮的綠。
天空時而陰時而晴,襲緩襪一會兒艷陽高照,一會兒不知從哪飄來洶涌的烏雲,滴下稀疏的雨滴。太陽出來時我躲進路旁的樹拍激蔭,烏雲上來時我駛上寬闊的大道。一路風塵一路汗水,但我並沒有哪拿感覺累。等到了我熟悉的村莊學校,那熟悉的情景,那熟悉的鄉親,讓我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學校大門的鎖銹跡斑斑,學校門口的路上落滿樹葉,校園里荒草叢生。校園里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只有幾只鳥雀與雞在來回漫步,好像在找蟲子吃。
我急切地走到我的菜園,一陣驚喜過後又是一陣悲哀。幾根黃瓜長得像樹棍那麼粗,並且已經有些變老、變黃;爬滿支架的豆角秧掛滿了長短不齊的果實,可惜很多已經變老了;幾株筍瓜、南瓜爬滿了地皮。
還好多虧放假時鏟除了雜草,沒有看到荒草覆蓋菜地的慘敗景象。當初種菜也是閑來無事,覺得空地閑著也是閑著,不如種點青菜,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能帶來實惠,何樂而不為呢?
可能沒有算好青菜成熟的日子,果實偏偏都感到了假期里成熟。可不論怎麼樣我曾經收獲那份憧憬與快樂,盡管我沒有享受到那份果實,但我苦過累過快樂過,我沒有遺憾。
那片菜園曾經給過我驚喜、興奮、希望,就像我教過的學生一樣。收拾完可用的黃瓜、豆角,我已經果實累累,感覺收獲頗豐,很是興奮。這時太陽已躲進雲層,遠處不時湧上來股股的黑雲,感覺可能要下雨。於是又匆匆踏上回城的路途。
回到城裡的時候,已是華燈初上,路上不時滴落的小雨弄濕了衣衫,不知是雨水還是汗水。回到家沖了一個涼水澡,渾身的疲勞便煙消雲散了。這一天我覺得過得很充實,久違的感覺悄悄洋溢,深深體會到了運動與變化的精彩。
❹ 都說「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如何看待這句話你對旅行是怎麼理解的
我覺得旅行是一種享受,我從大一開始就利用各個長短的假期窮游,因為窮,所以,游的時候也就只能用學生證去走一走那些國家的旅遊景點,因為學生證半價啊,而一些城市的游樂場反而沒去過幾個,因為我覺得游樂場大多是大同小異的,而且我的性格又不是可以在游樂場玩起來的那種人,自然也就不願意去玩。
任何話都不能影響我對旅遊的看法,因為旅行是特別好,特別享受的事情,在陌生的城市享受異鄉的風土人情,和在熟悉的城市是恨不一樣的感覺,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前因為條件有限,人們只能先讀萬卷書,然後在行萬里路。那麼現在交通這么發達,先行萬里路也無妨。
反正,在路上是一種特別好的狀態,什麼都不想,沒錢了就立刻回家,然後期待下一次再出發,我很享受這種感覺,任何話也動搖不了我。
❺ 「所謂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看別人呆膩的地方」出自於哪裡
「所謂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看別人呆膩的地方」這句話是郁達夫在他寫自己家鄉那篇文章里說過的,名為《故都的秋》。
(5)旅遊是去別人呆膩的地方擴展閱讀: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❻ 旅行,就是到一個別人呆膩了的地方
大多數人填寫「愛好」一欄,都會出現兩個字:旅行。
旅行,似乎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最為普遍、最為愜意的放鬆方式,每每臨近周末和節假日,總會和親朋好友商量去「玩兒」一趟,度度假。
可很奇怪,旅行回來,至少有80%的人會說兩個詞:「沒意思」、「累」。
我一直不懂為什麼。
十年來,我和妻子去過很多地方,天津青島蘇州廈門貴州海南香港印度尼西亞......
有的地方是特意去旅行,有的地方僅僅是經過,而有的地方,甚至只是在車上看了一眼。
可每一次,妻子總是在旁邊默默地看著我,然後說一句「這個瘋子」。
因為我每到一個地方,總是抑制不住地興奮和高亢。
我經常給朋友說,去什麼地方不重要,只要有合適的人一起,那就肯定會很開心。
另外,只要是到了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哪怕它並不是一個旅遊景點,哪怕它只是一個鄉鎮一條路,甚至是一片破敗和臟亂不堪的狼藉之地,我依舊會生出一種愉悅的感受。
所以旅遊的時候,我能不報團堅決不報,能休息好了再玩就盡量多休息,哪怕玩的「景點」少很多。
說實話,沒有裝X,就是這樣的心情,自然而然。
很多人去旅行,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去過那個地方,看過那處風景,玩過那個項目。
我不。
我旅行,只是想去看看那裡的人怎麼生活,那裡到底是什麼樣子,那裡有些什麼東西。
我也很少和別人討論某個地方「好不好玩」,我更喜歡討論的是某個地方「去沒去過」,僅此而已。
因為說到底,旅行,其實只是到了一個別人呆膩了的地方,換幾天你呆膩了的環境生活,別的都一樣,不是嗎?
你覺得巴厘島美,你覺得旺角熱鬧,可那裡的人還幻想著去北京的老胡同看一看,去上海的外灘瞧一瞧。
另外,再舉個栗子。
很多人到某個城市,去街邊的小攤吃東西,若是老闆上菜稍慢或者語氣稍差,就會很不高興地說:快點快點,我是專門來這里旅遊的!有的時候,甚至會上升到「這個城市的人素質不行」這樣的高度。
奇了怪了,你是去旅行的,別人是在那裡生活的,顧客縱然是上帝,可是憑什麼要求別人因為你是來旅遊的就對你更好一些?況且,和這個城市的素質有半毛錢關系?
你不樂意了盡管走沒關系,不差你這一單生意。畢竟在那個地方的小攤,主要消費對象是當地人,不是你--外人。
你不能帶著新鮮感和興奮感要求別人在他呆膩了的地方給你同樣新鮮和興奮的回應,何況別人僅僅只是一個路邊小販,我們都是人。
現在年齡慢慢長大,漸漸成熟了一些。
有的時候和朋友出去,都是強忍著自己的高亢和興奮,只是在心底「自娛自樂」。
但是,如果有一個人「點燃了那團火」,那我就停不下來了。
所以我的每一次旅行總是以愉悅和依依不捨的心情而結束,從來沒有出現過「沒意思」和「勞累」。
如果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連一點激情都不會出現,那你和在當地呆膩了的那些人有什麼區別?
你何苦花一堆錢花一堆時間然後到一個雖然陌生但在你心裡已經「呆膩了」的地方生活那麼短短的幾天?真的,何苦呢?
以後,想約我同游的人,如果你總是「累」總是「沒意思」,那麼請罷,立即放下你手中正在撥我電話的手機。
我的旅行,是到一個別人呆膩,而我不僅沒有膩,還充滿著激動和興奮的地方。
看看別人在那裡的日子,感受別人在那裡的生活。
而不是到那個地方繼續聽你抱怨。
❼ 有人說,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對嗎你怎麼看
也對,你在一個地方長期呆著,估計很多地方都去得不想去了,同樣,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那是人家的地盤,人家當然很熟,熟得都煩了,而對於你,那都是新鮮的,不過旅遊就是圖個新鮮,玩個不一樣
❽ 為什麼說旅遊就是從自己待厭的地方去別人待厭的地方
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是去親自旅遊一下吧,雖說現在網路可以讓你瀏覽全球的美景,還是實地去旅遊看到的和網上的感受不一樣的,你長待的地方太熟悉了,日久生厭,去別人厭倦的地方旅遊一下吧,換一個心情,希望能幫到你!
❾ 「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了的地方到別人活膩了的地方。」此句話該如何理解
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了的地方到別人活膩了的地方透露出的含義就是:
我們總是羨慕自己沒去過的地方然後嚮往去旅遊而總是覺得自己住的地方沒啥意思,殊不知你覺得已經住得沒意思的地方別人也跟你對自己沒去過的地方一樣想去呢,所以哪裡都可以去旅行,因為處處都是風景。
(9)旅遊是去別人呆膩的地方擴展閱讀:
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了的地方到別人活膩了的地方的類似旅行的句子:
1、身未動,心已遠。
2、夢想,並不奢侈,只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3、一個人的旅行,在路上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4、旅行要學會隨遇而安,淡然一點,走走停停。
5、一輩子是場修行,短的是旅行,長的是人生。
6、當遺忘變成另一種開始,我踏出了旅途的第一步!
7、要麼讀書要麼旅行,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8、因為有夢,所以勇敢出發,選擇出發,便只顧風雨兼程。
9、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古鎮情懷,流水江南,煙籠人家。
10、一顆說走就走的心,一個會拍照的情侶,一段甜蜜的旅程。
11、旅行的理由不需要闡述太多,一個字就可以概括全部:走。
12、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風景,而是去尋回自己——最本真的自己。
13、我們一路上興致勃勃地參觀,當夕陽西下時,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14、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發現一種久違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