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房車內飾 » 錫林郭勒房車

錫林郭勒房車

發布時間: 2021-05-05 20:58:47

❶ 蒙古族人的習俗

1、多彩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如下: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綉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

有的綉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鼻煙壺用玉石、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製成。晚輩同長輩相見時,晚輩曲身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敬獻長輩,長輩用左手接受,聞後歸還。同輩相見時用右手相互交換鼻煙壺,雙方聞後歸還。

(1)錫林郭勒房車擴展閱讀:

禁忌注意:

首先到蒙古族家裡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里,挽著袖子,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不論客、主,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

進屋後,忌諱亂坐位置。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坐西邊,女人坐東邊。

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打罵孩子。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揭短。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待人家講完後再問。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

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隨便撒倒奶子;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

喝茶的忌諱:敬茶時忌諱滿杯;忌諱用左手倒茶;忌諱從門里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諱長吁短嘆。

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水;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狸肉,狗肉、貓肉。

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後忌諱伸懶腰。

相對與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准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總之,到牧區作客,必須注意這些細小的日常禮節上的禁忌,這是不僅是對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我們心情愉快的一個保證,當然,若是你對這些禁忌一無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況下,真誠地道歉,他們也是可以原諒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嘛。

❷ 錫林郭勒盟房車露營自駕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未來幾年應該挺不錯的~~~
多在雜志報紙上宣傳,肯定還要在網上。
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用露營的,還有房車租賃。

❸ 蒙古族習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里,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子較高,紐扣在右側。袍子的領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調。
首飾: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
(2)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願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蒙古酒是從牛奶中提煉而成,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綿厚醇香,無色透明,少飲延年健體、活血補氣,男女老幼皆可飲之。蒙古族人製做「牛奶酒」歷史悠久,據史書載,蒙古勃兒只斤鐵木真1206年建國時每逢吉慶之日狂飲此酒,增添喜日氣氛。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尤為盛產蒙古酒。然而,時過700多年,生產蒙古酒的原始工藝流傳至今仍未改變。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 」的意思。 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積雪,下雨時包頂不存水。包的門方長而小且連地面,寒氣不易侵入。包的百葉哈納是用數根相等的細木棍和牛皮繩連結而成,用時拉開便成圓形的蒙古包牆,搬遷時折疊,又能當勒勒車的車板。包的頂端有個口就是天窗,可通煙通氣,又可採光。
4、生產風俗
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親訪友、出外辦事都需乘馬。馬的體質不但結實強健,而且極耐粗放飼養,以忍苦耐勞著稱。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
勒勒車,也叫「大樣車」,這種車的輪子較高,直徑最長的有一米四、五。軸輪多是用樺、榆、硬雜木而製成,車轅較長,除車身外一般相當於半身的長度。它可以拉水、搬運蒙古包、運燃料、用於婚喪嫁娶,適應於草原、沙漠上通行。
庫房車,車體上放置一木製長方形有蓋有門的櫃,櫃外用鐵皮包封,或圍生牛皮,可防風、防水、防潮。櫃內可儲藏糧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車,車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制桶,用來拉飲用水,平時蓄水用。
駱駝,是沙漠地區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別是在冬季,牧民放牧願騎駱駝,騎乘較暖,忍苦耐勞,幾天不喂草、不飲水也能過的去,冬季行路。搬運主要依靠駱駝,在沙漠中,常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駱駝,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魚貫而行,因此駱駝被人稱為「沙漠之舟」。
5、祭祀風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起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 祭敖包的時間,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六、七、八月間。祭祀時,敖包插上樹枝,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經文,祭禮儀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相傳游牧時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賜,因此,祀天、地諸神時,就要宰殺牲畜來報答。
(3)酒祭:就是把鮮奶、奶油,一滴一滴灑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這種祭神的風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稱作「酒注禮」,至今有的地方還能看到。據說它的意思是說,神不僅要吃肉,也要飲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一大堆牛、馬、羊糞。祭祀時,各戶都走近火邊,念著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瑪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燒,燒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認為火最潔凈,用火可以驅逐一切邪惡。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貴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過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時,也有這種禮祭,現在已經沒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娛樂風俗
(1)賽馬:是草原上最激動人心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賽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華里。賽手不穿靴襪,只穿華麗的綵衣,頭上束著紅、 綠綢飄帶,顯得既輕便又英武。當駿馬疾馳的時侯,賽馬人騎在馬上如騰空一般,表現出嫻熟的騎藝。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輪著摔,一上來就互相抓握,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摔跤人數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雙數,總數不能出現奇數。摔跤手的服飾比較講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褲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條綉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上衣是牛皮製做,上邊釘滿銀釘或銅釘(卓都格),背後中間有圓形銀鏡或」吉祥」之類的字,腰間系有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腳登蒙古靴或馬靴。優勝者脖子上常套著五顏六色的布條頂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於軍事訓練,後改為娛樂的活動。分靜射和騎射兩種。
(4)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愛的民族樂器,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草原牧民愛馬頭琴,對馬頭琴有特殊的感情。馬頭琴的琴聲優美動聽,有人形容:「對於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
(5)音樂、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稱。每當宴會,慶祝節日, 歌聲常常一個接一個。唱古老的民歌,民間傳說的故事, 唱草原富饒美麗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聲悠長而高亢,音調多激昂,歌的韻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會、節日、婚禮用的和奏樂器是兩股胡琴,四股胡琴、蕭等。
(6)「好來寶」:是蒙古民間獨特的曲藝形式,是一種說唱藝術。它有固定的曲調和唱詞。一般是兩人拉著四胡對唱或一人自問自答。說唱演員不但能拉會唱,而且有觸景生情的靈感,有隨編隨唱的本領,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較濃,如今在錫林浩特市有時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來寶」人數不等,有自編、自拉、自演,典調動聽,形式多樣且好看。
(7)蒙古象棋:類似國際象棋,由棋盤和棋子組成,棋盤有深淺兩色間隔排列的64個小方塊,棋子共32枚,雙方各16枚,有諾顏(王爺),哈屯(王後),也稱波日斯,各一枚,哈薩嘎(車),駱駝,馬各2枚,厚烏(兒子)各8枚。 對奕時白格先走,以後雙方輪流走一著,吃掉對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車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著,雙方任何一個「厚烏」到達對方最末一格時,都可變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個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對方的「烏努欽厚烏」(孤兒)。「王」被對方將死,就算輸棋,雙方均剩「王」或雙方只剩同色格的單駱駝算和棋。
(8)「沙嘎」那達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種玩法。沙嘎的寬凸面叫「好尼」(綿羊),寬凹面四」牙瑪」(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馬),窄凹面則「烏和日」或「特模」(牛或駱駝)。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是娛樂、游戲的意思,它源於摔跤、射箭、賽馬三項競技,現已成為草原上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民間體育活動的隆重集會。

❹ 蒙古族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

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

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4)錫林郭勒房車擴展閱讀: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里,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蒙古習俗

❺ 蒙古族的資料

蒙古族是東亞及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及蒙古國。全球蒙古族人口約為一千萬人,其中六百萬人居住在中國大陸境內,其餘的分布於蒙古國以及俄羅斯。

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於內蒙古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另外東北三省也有大量分布,而在俄羅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

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蒙古族所說的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代蒙古人的祖先稱為原始蒙古人。

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蒙古民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奶食、和肉食。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藝,起源於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和新年(也稱白月)。

(5)錫林郭勒房車擴展閱讀:

13世紀初起,蒙古族開始根據回鶻、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創制蒙古文字。此後,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相繼問世,有些一直流傳至今。

其中,歷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民族傳統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與筷子舞等。

中國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特色,在傳統的節日里,蒙古族群眾仍然喜歡穿上民族服裝,參加騎馬、射箭、摔跤等體育競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馬頭琴,跳傳統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

即使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現代化與民族特色融為一體。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傳統蒙古袍的古樸特點,又洋溢著現代化的華美氣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築上的蒙古包造型裝飾和大型彩繪奔馬圖及奔馬雕塑,鮮明地表現草原文化的風格。

❻ 蒙族資料

蒙古族
【民族概況】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人口480.684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其中雲南有1.3萬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交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隨忽必烈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通海蒙古族從祖國西北大草原來到雲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鳳山腳下,已有740多年的歷史。700多年來,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憑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把杞麓湖之濱、鳳凰山之麓建設成了魚米之鄉。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語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

【歷史】
蒙古族歷史悠久,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唐代,那時只是蒙古眾多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這個部落的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以後逐漸西移。各部落之間競相掠奪人口、牲畜和財富,形成了無休止的部落戰爭。13世紀初,成吉斯汗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落,建立了統一的蒙古貴族政權。1219年西征,版圖擴大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1368年元朝滅亡。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7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以後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
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年7月29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年9月10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9月1日)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12月5日)
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1日)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7日)

【禁忌】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習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是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薦骨、四肢、肋骨、胸椎、羊頭,有的地區還要加羊心、羊肝、直腸和羊肚。製法是將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鍋,水溫上升後,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開,並經常翻動。腸、肚、心、肝和燎好的羊頭另鍋煮爛。另配調料。開宴時將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盤子里,尾巴朝外,羊頭上要刻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時主人要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先動刀切割,然後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須煮羊胸脯肉給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別。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餚。

【宗教】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製成。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有團結互助的風尚,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等。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眾人圍成一圈,一邊舞蹈,一邊擊掌高歌。近幾年與內蒙古的親戚來往增多,開始舉辦「那達慕」盛會,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參加。

【節慶】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用炒米做「崩」時加羊油、紅棗、紅、白糖拌勻,捏成小塊,就茶當飯。未經蒸炒的糜子多用來與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餅;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麵粉做成饊子狀的「章汝」的習慣。東部的哲里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烙制的煎餅是當地較有特色的一種食品。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婚俗】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開始談婚論嫁。小夥子的父母委託信賴的說親人,擇個好日子帶上兒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說親。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夥子就收下獻上的哈達和一盤餅食,這事就此定了下來。冬天是舉辦婚禮的好日子,經雙方選定日子後,新郎家於傍晚時分到姑娘家接親,至此婚禮已經開始,民族風格濃厚、趣味橫生的各種婚禮節目連續上演,一直到東方發白;接親的隊伍才跨上駿馬,同送親的隊伍一道往新郎家進發。在離新郎家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迎親的隊伍到家後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親人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後,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親戚們一一行磕頭禮並敬酒。眾人也會興奮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歡樂在草原上盪漾。

【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干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好漢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並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項目。

❼ 內蒙古有什麼風俗習慣

1、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 (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2、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里,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

3、駕(乘)車在草原上游覽或到牧民家訪問做客,汽車行駛中路遇畜群,要早鳴笛,以使畜群早些避開,否則車輛猛然驚畜,牲畜急跑會掉膘。

如果在草原上遇見畜群,汽車和行人要繞道走,不要從畜群中穿過,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畜主的不尊重。到牧民家時要看看蒙古包附近是否栓著馬,不要貿然駛入,免得馬驚掙斷韁繩跑失;

4、進包要從火爐左側走,坐在蒙古包的西側或北側,東側是主人起居處,盡量不坐。入座時不要擋住北面哈那上掛著的佛像。進包後可席地而坐,不必脫鞋,但不可坐在門檻上;

5、在牧民家或在旅遊點,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要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6、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民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

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要是你前頭的人都不得不喝下這碗酒,那你也非得喝下不可,這時最好方法是多給天、地、火神敬獻一點。)

7、尊老慈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慈幼。到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

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罵。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❽ 蒙古族節日習俗資料(最好帶照片)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祭敖包也算是一個。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把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里,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子較高,紐扣在右側。袍子的領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調。
首飾: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
(2)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願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蒙古酒是從牛奶中提煉而成,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綿厚醇香,無色透明,少飲延年健體、活血補氣,男女老幼皆可飲之。蒙古族人製做「牛奶酒」歷史悠久,據史書載,蒙古勃兒只斤鐵木真1206年建國時每逢吉慶之日狂飲此酒,增添喜日氣氛。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尤為盛產蒙古酒。然而,時過700多年,生產蒙古酒的原始工藝流傳至今仍未改變。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 」的意思。 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積雪,下雨時包頂不存水。包的門方長而小且連地面,寒氣不易侵入。包的百葉哈納是用數根相等的細木棍和牛皮繩連結而成,用時拉開便成圓形的蒙古包牆,搬遷時折疊,又能當勒勒車的車板。包的頂端有個口就是天窗,可通煙通氣,又可採光。
4、生產風俗
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親訪友、出外辦事都需乘馬。馬的體質不但結實強健,而且極耐粗放飼養,以忍苦耐勞著稱。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
勒勒車,也叫「大樣車」,這種車的輪子較高,直徑最長的有一米四、五。軸輪多是用樺、榆、硬雜木而製成,車轅較長,除車身外一般相當於半身的長度。它可以拉水、搬運蒙古包、運燃料、用於婚喪嫁娶,適應於草原、沙漠上通行。
庫房車,車體上放置一木製長方形有蓋有門的櫃,櫃外用鐵皮包封,或圍生牛皮,可防風、防水、防潮。櫃內可儲藏糧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車,車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制桶,用來拉飲用水,平時蓄水用。
駱駝,是沙漠地區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別是在冬季,牧民放牧願騎駱駝,騎乘較暖,忍苦耐勞,幾天不喂草、不飲水也能過的去,冬季行路。搬運主要依靠駱駝,在沙漠中,常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駱駝,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魚貫而行,因此駱駝被人稱為「沙漠之舟」。
5、祭祀風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起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 祭敖包的時間,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六、七、八月間。祭祀時,敖包插上樹枝,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經文,祭禮儀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相傳游牧時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賜,因此,祀天、地諸神時,就要宰殺牲畜來報答。
(3)酒祭:就是把鮮奶、奶油,一滴一滴灑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這種祭神的風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稱作「酒注禮」,至今有的地方還能看到。據說它的意思是說,神不僅要吃肉,也要飲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一大堆牛、馬、羊糞。祭祀時,各戶都走近火邊,念著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瑪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燒,燒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認為火最潔凈,用火可以驅逐一切邪惡。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貴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過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時,也有這種禮祭,現在已經沒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娛樂風俗
(1)賽馬:是草原上最激動人心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賽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華里。賽手不穿靴襪,只穿華麗的綵衣,頭上束著紅、 綠綢飄帶,顯得既輕便又英武。當駿馬疾馳的時侯,賽馬人騎在馬上如騰空一般,表現出嫻熟的騎藝。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輪著摔,一上來就互相抓握,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摔跤人數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雙數,總數不能出現奇數。摔跤手的服飾比較講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褲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條綉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上衣是牛皮製做,上邊釘滿銀釘或銅釘(卓都格),背後中間有圓形銀鏡或」吉祥」之類的字,腰間系有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腳登蒙古靴或馬靴。優勝者脖子上常套著五顏六色的布條頂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於軍事訓練,後改為娛樂的活動。分靜射和騎射兩種。
(4)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愛的民族樂器,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草原牧民愛馬頭琴,對馬頭琴有特殊的感情。馬頭琴的琴聲優美動聽,有人形容:「對於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
(5)音樂、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稱。每當宴會,慶祝節日, 歌聲常常一個接一個。唱古老的民歌,民間傳說的故事, 唱草原富饒美麗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聲悠長而高亢,音調多激昂,歌的韻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會、節日、婚禮用的和奏樂器是兩股胡琴,四股胡琴、蕭等。
(6)「好來寶」:是蒙古民間獨特的曲藝形式,是一種說唱藝術。它有固定的曲調和唱詞。一般是兩人拉著四胡對唱或一人自問自答。說唱演員不但能拉會唱,而且有觸景生情的靈感,有隨編隨唱的本領,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較濃,如今在錫林浩特市有時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來寶」人數不等,有自編、自拉、自演,典調動聽,形式多樣且好看。
(7)蒙古象棋:類似國際象棋,由棋盤和棋子組成,棋盤有深淺兩色間隔排列的64個小方塊,棋子共32枚,雙方各16枚,有諾顏(王爺),哈屯(王後),也稱波日斯,各一枚,哈薩嘎(車),駱駝,馬各2枚,厚烏(兒子)各8枚。 對奕時白格先走,以後雙方輪流走一著,吃掉對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車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著,雙方任何一個「厚烏」到達對方最末一格時,都可變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個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對方的「烏努欽厚烏」(孤兒)。「王」被對方將死,就算輸棋,雙方均剩「王」或雙方只剩同色格的單駱駝算和棋。
(8)「沙嘎」那達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種玩法。沙嘎的寬凸面叫「好尼」(綿羊),寬凹面四」牙瑪」(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馬),窄凹面則「烏和日」或「特模」(牛或駱駝)。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是娛樂、游戲的意思,它源於摔跤、射箭、賽馬三項競技,現已成為草原上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民間體育活動的隆重集會。

❾ 蒙古族的風俗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里,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子較高,紐扣在右側。袍子的領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調。
首飾: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
(2)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願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蒙古酒是從牛奶中提煉而成,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綿厚醇香,無色透明,少飲延年健體、活血補氣,男女老幼皆可飲之。蒙古族人製做「牛奶酒」歷史悠久,據史書載,蒙古勃兒只斤鐵木真1206年建國時每逢吉慶之日狂飲此酒,增添喜日氣氛。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尤為盛產蒙古酒。然而,時過700多年,生產蒙古酒的原始工藝流傳至今仍未改變。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 」的意思。 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積雪,下雨時包頂不存水。包的門方長而小且連地面,寒氣不易侵入。包的百葉哈納是用數根相等的細木棍和牛皮繩連結而成,用時拉開便成圓形的蒙古包牆,搬遷時折疊,又能當勒勒車的車板。包的頂端有個口就是天窗,可通煙通氣,又可採光。
4、生產風俗
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親訪友、出外辦事都需乘馬。馬的體質不但結實強健,而且極耐粗放飼養,以忍苦耐勞著稱。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
勒勒車,也叫「大樣車」,這種車的輪子較高,直徑最長的有一米四、五。軸輪多是用樺、榆、硬雜木而製成,車轅較長,除車身外一般相當於半身的長度。它可以拉水、搬運蒙古包、運燃料、用於婚喪嫁娶,適應於草原、沙漠上通行。
庫房車,車體上放置一木製長方形有蓋有門的櫃,櫃外用鐵皮包封,或圍生牛皮,可防風、防水、防潮。櫃內可儲藏糧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車,車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制桶,用來拉飲用水,平時蓄水用。
駱駝,是沙漠地區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別是在冬季,牧民放牧願騎駱駝,騎乘較暖,忍苦耐勞,幾天不喂草、不飲水也能過的去,冬季行路。搬運主要依靠駱駝,在沙漠中,常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駱駝,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魚貫而行,因此駱駝被人稱為「沙漠之舟」。
5、祭祀風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起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 祭敖包的時間,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六、七、八月間。祭祀時,敖包插上樹枝,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經文,祭禮儀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相傳游牧時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賜,因此,祀天、地諸神時,就要宰殺牲畜來報答。
(3)酒祭:就是把鮮奶、奶油,一滴一滴灑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這種祭神的風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稱作「酒注禮」,至今有的地方還能看到。據說它的意思是說,神不僅要吃肉,也要飲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一大堆牛、馬、羊糞。祭祀時,各戶都走近火邊,念著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瑪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燒,燒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認為火最潔凈,用火可以驅逐一切邪惡。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貴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過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時,也有這種禮祭,現在已經沒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娛樂風俗
(1)賽馬:是草原上最激動人心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賽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華里。賽手不穿靴襪,只穿華麗的綵衣,頭上束著紅、 綠綢飄帶,顯得既輕便又英武。當駿馬疾馳的時侯,賽馬人騎在馬上如騰空一般,表現出嫻熟的騎藝。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輪著摔,一上來就互相抓握,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摔跤人數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雙數,總數不能出現奇數。摔跤手的服飾比較講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褲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條綉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上衣是牛皮製做,上邊釘滿銀釘或銅釘(卓都格),背後中間有圓形銀鏡或」吉祥」之類的字,腰間系有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腳登蒙古靴或馬靴。優勝者脖子上常套著五顏六色的布條頂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於軍事訓練,後改為娛樂的活動。分靜射和騎射兩種。
(4)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愛的民族樂器,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草原牧民愛馬頭琴,對馬頭琴有特殊的感情。馬頭琴的琴聲優美動聽,有人形容:「對於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
(5)音樂、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稱。每當宴會,慶祝節日, 歌聲常常一個接一個。唱古老的民歌,民間傳說的故事, 唱草原富饒美麗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聲悠長而高亢,音調多激昂,歌的韻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會、節日、婚禮用的和奏樂器是兩股胡琴,四股胡琴、蕭等。
(6)「好來寶」:是蒙古民間獨特的曲藝形式,是一種說唱藝術。它有固定的曲調和唱詞。一般是兩人拉著四胡對唱或一人自問自答。說唱演員不但能拉會唱,而且有觸景生情的靈感,有隨編隨唱的本領,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較濃,如今在錫林浩特市有時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來寶」人數不等,有自編、自拉、自演,典調動聽,形式多樣且好看。
(7)蒙古象棋:類似國際象棋,由棋盤和棋子組成,棋盤有深淺兩色間隔排列的64個小方塊,棋子共32枚,雙方各16枚,有諾顏(王爺),哈屯(王後),也稱波日斯,各一枚,哈薩嘎(車),駱駝,馬各2枚,厚烏(兒子)各8枚。 對奕時白格先走,以後雙方輪流走一著,吃掉對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車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著,雙方任何一個「厚烏」到達對方最末一格時,都可變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個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對方的「烏努欽厚烏」(孤兒)。「王」被對方將死,就算輸棋,雙方均剩「王」或雙方只剩同色格的單駱駝算和棋。
(8)「沙嘎」那達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種玩法。沙嘎的寬凸面叫「好尼」(綿羊),寬凹面四」牙瑪」(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馬),窄凹面則「烏和日」或「特模」(牛或駱駝)。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是娛樂、游戲的意思,它源於摔跤、射箭、賽馬三項競技,現已成為草原上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民間體育活動的隆重集會。

❿ 請問多倫旅遊應該去哪玩好呢

上個星期跟著旅行社去了內蒙古多倫的一個地方,特別好玩,叫塞納灣小鎮度假區,從北京出發三個小時就到了,真的是住到小鎮里吃喝玩樣樣都有,中午到那有蒙古特色得讓下馬酒儀式,歌手給我們敬酒獻哈達,之後辦理入住,客房讓我們很驚喜,有蒙古包還有小別墅,大家都歡喜的找自己的客房,興奮的忘記了舟車勞頓,在這樣的環境住宿,真的是能忘記城市中的喧囂與浮躁,午飯後我們在度假區我們玩的不亦樂乎,游樂場、騎馬、射箭、真人CS、場地拓展等等,一張套票無限次玩,真的是太劃算了,套票里還包含的篝火晚會,欣賞了蒙古歌手的表演,馬頭琴,歌舞表演,真的是嗨到爆的節奏。

熱點內容
朗逸改內飾顏色 發布:2025-01-17 21:26:12 瀏覽:715
去韓國旅遊5天要多少錢2018 發布:2025-01-17 21:16:43 瀏覽:877
新奧馳V3內飾圖片 發布:2025-01-17 21:03:57 瀏覽:259
雅閣十代混動內飾照片 發布:2025-01-17 21:02:48 瀏覽:156
吉普指南者越野性能 發布:2025-01-17 20:59:47 瀏覽:234
我想找二手房車價格 發布:2025-01-17 20:50:31 瀏覽:545
老婆不讓買豪車 發布:2025-01-17 20:50:14 瀏覽:846
梟龍越野車四驅結構 發布:2025-01-17 20:39:22 瀏覽:661
紅黑色內飾車 發布:2025-01-17 20:38:34 瀏覽:649
二手四驅越野麵包 發布:2025-01-17 20:14:57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