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房車內飾 » 房車扭力軸和鋼板橋

房車扭力軸和鋼板橋

發布時間: 2021-05-24 18:27:09

『壹』 7.58W起售的匯斯誠拖掛房車,兩種布局清新雅緻

這兩款匯斯誠拖掛房車在外觀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經典的白色車身輔之紅灰雙色彩貼,大氣簡約。車型外觀尺寸為5350X2250X2450mm,廂體尺寸是4300X2000X1900mm;全高亮度鋁板車身不僅更加堅固,也更符合房車輕量化的設計需求;1350kg的整備質量,1.6L及1.6L以上排量的家用車即可牽引,C照即可拖掛上路。
底盤方面也是採用了國內最常見的愛科底盤,搭載德國AL-KO撞剎制動系統和扭力軸,四個加強駐車支腿可讓房車露營駐車更加穩定;車頭處還可安置空調外機。
外部功能上,這款車配有市電介面、注水口和散熱口等設施。外置遮陽棚和戶外抽拉爐灶均能選裝,滿足更多樣化的房車旅行體驗。
盡管兩款車的外飾配置及內飾功能布局(從前往後依次為雙人對坐卡座、廚房區、雙人對坐卡座/單排坐椅、獨立衛生間和衣櫃)基本一致,但是內飾上的小差異還是各具特色,藍黃雙色內飾給人的感覺都非常小清新哦!
水電方面兩車均有2000W充電逆變一體機、200A電瓶、漏電保護、接地保護、燃氣熱水器、冷熱保溫水管等設施。
藍色內飾車頭處的雙人對坐卡座旁邊配有兩扇大車窗,可保證其採光性。卡座旁邊有小型的吧台可用,隨手放置小物件比較方便。中間的升降餐桌平常休閑就餐也不錯,還可降下去與卡座拼成一張雙人床。
32寸小米電視機可在晚上休息前看看劇放鬆放鬆,旋轉設計使用更方便。
廚房區域的操作空間很寬敞,日常做飯完全不會有局促的感受。操作檯面上配有電磁爐和洗菜盆;
上方的微波爐可加熱烹制簡單的食材,歐式七孔插座日常給手機或其它電子產品充電都十分方便。
操作台下方有雙開門車載冰箱,80L的容積不大大小,存放新鮮食材或飲品都是可以的。
至於其它的儲物櫃都是可用來放置一些日常行李物品;進門處還有立式衣櫃可存放大件的行李物資。同時隱藏在中部卡座區下方的大型儲物空間也絕對讓您的行李有地可放。
中部會客區同樣也是雙人的對坐卡座,也能拼床使用,睡下一個小朋友沒有問題。上方除了儲物空間之外,還有家用式變頻空調,出行必備配置之一!
房車獨立衛生間的空間很寬敞,內部有衛浴鏡、洗漱台盆、抽拉淋浴花灑、照明燈、換氣扇等設施。另外可根據需求選裝固定式或便捷式馬桶。
在衛生間的外邊還有熱水器及家用式洗衣機,與mini洗衣機相比能洗滌更多衣物。
黃色內飾黃色這款車的內飾布局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但其卡座拼床的方式更加方便,輕輕一拉調整拼床就行。
車頭會客區依然是對坐卡座的設計,中間的餐桌是拆卸式的設計,需拼床的話直接調整卡座下方的拉桿就行。
廚房區的配置布局和前一款基本一致,對面的卡座是單排的設計,更加簡潔大方,拼床使用方便快捷。
衛生間和衣櫃等其他配置都是一樣的,就不重復介紹啦。喜歡這兩款車的話就趕緊來現場看看吧,更多車型及特惠活動就等你來發現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貳』 麥弗遜/雙叉臂/多連桿懸掛有什麼區別

懸掛系統

英文叫SUSPENSION,一般是指從車架連接部以下的行走系統的總稱。其實車輛要行駛,無非都是那幾個參數:前束、內傾角、主梢後傾角,而最常調整是前面兩者,後者一般為原廠設定,沒有多少機會會去對其作出調整。而懸掛形式具體可分為:獨立式懸掛、半獨立式懸掛、非獨立式懸掛等三種。原則上,某一台車使用哪種懸掛形式,主要是要看車廠為這台車所作的市場定位,當然也涉及到生產成本這一個重要因素,例如一台5萬元以下的經濟型房車,就不會、也不需要用上先進的懸掛形式去提高其操控性能。

雙搖臂式懸掛機構

獨立懸掛最早的使用者依稀記得是法國人,而汽車業界公認最好的獨立懸掛竟然也是這種被認為是最復雜的「雙搖臂」結構(Double wishbones suspension)。這種懸掛形式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它的好處,簡單的說就是可以令車輪可以在較大范圍內與地面保持一定角度的垂直狀態,減少輪胎附著力變化范圍,從而令彎內彎外都可以保持輪胎的附著力。所以使用雙搖臂結構的車型,在彎路性能也是公認為最好的,也因為它的突出優點,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的超級跑車都仍然在採用著這種懸掛形式,好象FERRARI、 LAMBORGHINI、BUGATTI等等,當然也有好多我們能買得到也買得起的房車使用,最出名的莫過於HONDA,舊款的ACCORD(CD5)、CIVIC(EK、EG)懸掛形式上都使用著雙搖臂機構。

麥花臣式(MacPherson strut suspension),發明者是FORD,是一種使用得最廣的懸掛形式,絕大部分用於前輪懸掛,其最大的好處是便宜,結構非常也簡單,起碼設計上的費用就減輕一大截,特別是前輪驅動的車子,一隻連接於副車架的搖臂,羊角上接避震機,再加上防傾桿,或者外加一至兩條結構加強桿(穩定桿)即構成麥花臣式懸掛系統。但其缺點也不少,最大應該是其貼地性能相對於其他幾種懸掛形式都算差,因為其幾個可變數基本不能調教,即使可以調整,幅度也非常少,例如國產的BORA,如果想調整輪胎的內傾角,原裝的系統只能調整非常小的幅度,另外最常調整的前束也只能用轉向橫拉桿來作出輕微的調整,位置相對固定,所以遇到大幅度上下運動或轉向時,不能夠令輪胎角度變化相對穩定,導致輪胎附著力下降。目前市場上基本所有的頭轆車和部分的後輪驅動車型,例如BMW的E46等就是使用麥花臣式懸掛機構。

麥花臣式懸掛機構

多連桿(Multi-link),多連桿結構的盛行是近這二、三十年的事,最早使用這種懸掛形式於量產車上的是BENZ的S-Class W126車系,及與其差不多時間推出的NISSAN、BMW上。當時因為這種懸掛形式還處於萌芽階段,結構相對簡單,所以有好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會覺得它就是「雙搖臂結構」的變種,因為它的外觀甚至功能與雙搖臂系統非常相近,但後來推出的多連桿機構不斷地出現5連桿,甚至6連桿,人們才發現這種結構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延展性,而結構也越來越復雜,甚至某些環境下比雙搖臂更有優勢。市場上具備這種懸掛結構的車型也越來越多,而且都是鼎鼎大名的貨色,例如舉目都系既廣州HONDA ACCORD(CM),還有就筆者的Dream car:SKYLINE GT-R R34等等。

多連桿式懸掛機構

其實懸掛系統裡面仲有好多種形式,例如全拖臂、半拖臂;VAG車上面最中意的扭力軸(Torsion beam suspension);極為新及復雜的空間陣式;雙搖臂的另一變種:推桿式;甚至小車已極少使用,而一代名車、新款的FORD野馬還在使用的鋼板彈簧式等等。但有一個趨勢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各間車廠都不斷引入輕量化材料來製造他們的懸掛系統,原因很簡單,懸掛下重量直接影響車輛的起步性能和燃油消耗量、引擎響應性等各方面的性能,正如ENZO FERRARI的名言:大10匹,不如輕10斤!

鋼板彈簧式懸掛機構,使用於後輪

F1賽車上使用的推桿時避震機構,避震機構與懸掛機構分開,有助懸掛下減少到最低

『叄』 180馬力300扭矩夠用拖掛房車嗎

牽引車需要具備這些條件才可以牽引房車
動力方面,首先,自動擋可以持續性地對拖掛房車產生穩定的拉力,所以要優於手動檔汽車。其次,對於拖掛房車的列車來講,高扭矩比高功率更重要。所以對於動力來講純電動車>柴油車>汽油車。
對於最大組合重量,根據發動機功率有一個黃金經驗法則:將牽引車和拖掛房車的允許總重量相加,然後除以發動機功率。每千瓦不得超過50kg的負載,或者每馬力不得超過37kg的負載。但重要的不是功率,在拖掛房車組合中行駛時,重要的是在盡可能低的發動機轉速下獲得最大扭矩。
前驅還是後驅,在牽引拖掛房車時,前驅、後驅還是四驅更適合?前驅的牽引車是最不適合的,因為拖掛房車的作用力不會在前軸上。而後輪驅動是比較適合的選擇,不過如果是在濕冷的結冰路面,也會有後輪打滑的現象,因此擁有全時四驅或分時四驅的牽引車是最佳選擇。當然具有有效牽引力控制(ASR)的平衡性良好的前輪驅動車輛也適合作為牽引車。
軸距及後懸,更大的牽引車軸距,可以提高牽引列車的穩定性。牽引車的軸距越大,行駛越穩定。牽引車的後懸越短,行駛穩定性越好。特別是前驅的車輛,較短的後懸可以減少對前輪的拉力,從而提高牽引力。
重量方面,拖掛房車的總質量,不得超過牽引車的空載質量(越野車除外,因為越野車擁有強大的發動機及四驅動力,一般可以拖拽1.5倍的拖掛房車)。牽引車更高的重量可以使拖掛房車及牽引車組合更加穩定,同時也可以縮短剎車距離及提高穩定性。
牽引系統方面,歐洲拖掛房車需要13針的線束,來為剎車燈、轉身燈、倒車燈等提供電力支持。還需要一個拖車臂與50mm的拖車球套裝。與美式拖掛房車不同點在於,歐洲拖車臂與球是一個整體,這樣行駛起來更加的穩定。而在拖掛房車滿載時,拖車球的離地高度應在35-40厘米左右的范圍。

『肆』 汽車獨立懸掛有什麼優缺點

優點是穩定性,安全性提高。

『伍』 汽車的懸掛分哪些都有什麼優缺點

1、懸掛的分類

(l)非獨立式懸掛:兩側車輪安裝於一根整體式車橋上,車橋通過懸掛與車架相連。這種懸掛結構簡單,傳力可靠,但兩輪受沖擊震動時互相影響。而且由於非懸掛質量較重,懸掛的緩沖性能較差,行駛時汽車振動,沖擊較大。該懸掛一般多用於載重汽車、普通客車和一些其他車輛上。

(2)獨立式懸掛:每個車輪單獨通過一套懸掛安裝於車身或者車橋上,車橋採用斷開式,中間一段固定於車架或者車身上;此種懸掛兩邊車輪受沖擊時互不影響,而且由於非懸掛質量較經;緩沖與減震能力很強,乘坐舒適。各項指標都優於非獨立式懸掛,但該懸掛結構復雜,而且還會便驅動橋、轉向系變得復雜起來。採用此種懸掛的有下面兩大類車輛。

①轎車、客車及載人車輛。可明顯提高乘坐舒適性,並且在高速行駛時提高汽車的行駛穩定性。

②越野車輛、軍用車輛和礦山車輛。在壞路和無路的情說下,可保證全部車輪與地面的接觸,提高汽車的行駛穩定性和附著性,發揮汽車的行駛速度。

2.彈性元件的種類

(1)鋼板彈簧:由多片不等長和不等曲率汽車懸架那種比較好的鋼板疊合而成。安裝好後兩端自然向上彎曲。鋼板彈簧除具有緩沖作用外,還有一定的減震作用,縱向布置時還具有導向傳力的作用,非獨立懸掛大多採用鋼板彈簧做彈性元件,可省去導向裝置和減震器,結構簡單。

(2)螺旋彈簧:只具備緩沖作用,多用於轎車獨立懸掛裝置。由於沒有減震和傳力的功能,還必須設有專門的減震器和導向裝置。

(3)油氣彈簧:以氣體作為彈性介質,液體作為傳力介質,它不但具有良好的緩沖能力,還具有減震作用,同時還可調節車架的高度,適用於重型車輛和大客車使用。

(4)扭桿彈簧;將用彈簧桿做成的扭桿一端固定於車架,另一端通過擺臂與車輪相連,利用車輪跳動時扭桿的扭轉變形起到緩沖作用,適合於獨立懸掛使用。

3、減震器

多採用筒式減震器,利用油液在小孔內的節流作用來消耗振動能量。減震器的上端與車身或者車架相連,下端與車橋相連。多數為壓縮和伸張行程都能起作用的雙作用減震器,

4、導向裝置

獨立懸掛上的彈性元件,大多隻能傳遞垂直載荷而不能傳遞縱向力和橫向力,必須另設導向裝置。如上、下擺臂和縱向、橫向穩定器等。

5、非獨立懸掛與獨立懸掛

一般來說,汽車的懸掛系統分為非獨立懸掛和獨立懸掛兩種,非獨立懸掛的車輪裝在一根整體車軸的兩端,當一邊車輪跳動時,另一側車輪也相應跳動,使整個車身振動或傾斜;獨立懸掛的車軸分成兩段,每隻車輪由螺旋彈簧獨立安裝在車架下面,當一邊車輪發生跳動時,另一邊車輪不受影響,兩邊的車輪可以獨立運動,提高了汽車的平穩性和舒適性。
由於現代人對車子乘坐舒適性及操縱安定性的要求愈來愈高,所以非獨立懸掛系統已漸漸被淘汰。而獨立懸掛系統因其車輪觸地性良好、乘坐舒適性及操縱安定性大幅提升懸架 類型、左右兩輪可自由運動,輪胎與地面的自由度大,車輛操控性較好等優點目前被汽車廠家普遍採用。常見的獨立懸掛系統有多連桿式懸掛系統、麥佛遜式懸掛系統、拖曳臂式懸掛系統等等。每種方法均有各自的優缺點和適應性
現在最流行的也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麥弗遜,雙叉臂和多連桿三種形式。那麼這三種主流懸架有些什麼特點?各自有哪些性能特徵呢?
雖然按照懸架的檔次和復雜程度以及用料來排名的話,多連桿是最好的,其次是雙叉臂再其次是麥弗遜,雖然檔次可以這樣劃分,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這三種懸架之所以能在各種車型上大量存在當然有著各自的性能優點。
在這三種懸架中,麥弗遜是結構最簡單的,也是製造成本最低用途最廣的。它主要用在大多數中小型車的前橋上。它以簡單獨霸天下。也正是因為他簡單所以他輕,響應速度快。並且在一個下搖臂和支柱的幾何結構下能自動調整車輪外傾角,讓其能在過彎時自適應路面,讓輪胎的汽車懸架系統接地面積最大化,而且佔用空間小適合小型車以及大部分中型車使用。但是由於結構簡單使得懸掛剛度較弱,穩定性差,轉彎側傾明顯。

麥花臣式懸吊系統(McPhersonType)又稱為支柱式懸吊系統,此種懸吊常見於前懸吊,堪稱是最被廣泛運用者。這是一種利用避震器為車輪定位用支柱的懸吊形式,支柱上部經由橡膠置絕緣體固定於車身,支柱下部用連桿連結以定位,避震器為筒型,裝在支柱內部。支柱可在導管內上下滑動,最大優點為構造簡單,佔位置小,前輪之後傾角不會因車輪的跳動而改變,另外在麥花臣式懸吊以外的懸吊,外傾角方向的定位需要上臂,犧牲空間,麥花臣式懸吊因避震器有此功能,可增大車室空間,在引擎橫置的FF車因布置空間無餘地,此優點就顯得特別重要;缺點為行駛不平路面時,車輪易自動轉向,故駕駛人須用力保持方向盤,當受到劇烈沖擊時,滑柱易造成彎曲,因而影響轉向性能。

麥弗遜事實上是演變自雙A臂的一種懸吊型式。他將雙A臂的上支臂替換成避震器+彈簧,而下支臂不變。另外,由於避震器就是麥弗遜的上臂,所以這樣的避震器要特別堅固才行。基本上,麥弗遜廣泛的運用於前懸吊系統,因為少了上支臂的關系,使得其佔用的前輪底盤空間減少,能輕松的安置與橫置引擎的車子,在能帶來不錯的操控效果時,還能兼顧設計成本。

麥弗遜式(MacPherso又譯為麥花臣或支柱式)

麥花臣式懸吊系統(McPhersonType)又稱為支柱式懸吊系統,此種懸吊常見於前懸吊,堪稱是最被廣泛運用者。這是一種利用避震器為車輪定位用支柱的懸吊形式,支柱上部經由橡膠置絕緣體固定於車身,支柱下部用連桿連結以定位,避震器為筒型,裝在支柱內部。支柱可在導管內上下滑動,最大優點為構造簡單,佔位置小,前輪之後傾角不會因車輪的跳動而改變,另外在麥花臣式懸吊以外的懸吊,外傾角方向汽車懸架平面圖的定位需要上臂,犧牲空間,麥花臣式懸吊因避震器有此功能,可增大車室空間,在引擎橫置的FF車因布置空間無餘地,此優點就顯得特別重要;缺點為行駛不平路面時,車輪易自動轉向,故駕駛人須用力保持方向盤,當受到劇烈沖擊時,滑柱易造成彎曲,因而影響轉向性能。

麥弗遜事實上是演變自雙A臂的一種懸吊型式。他將雙A臂的上支臂替換成避震器+彈簧,而下支臂不變。另外,由於避震器就是麥弗遜的上臂,所以這樣的避震器要特別堅固才行。基本上,麥弗遜廣泛的運用於前懸吊系統,因為少了上支臂的關系,使得其佔用的前輪底盤空間減少,能輕松的安置與橫置引擎的車子,在能帶來不錯的操控效果時,還能兼顧設計成本。

拖曳臂式(Trailing-Arm又譯為拖戈臂式)

拖曳臂式(Trailingarmtype)是專為後輪設計的懸吊系,以支臂結合車軸前方的車身部主軸與車軸,其中車身部主軸的旋轉軸垂直於車身中心線者,亦即直向後方,稱為拖曳臂式或全拖曳臂式,使用這類系統的車像PEUGEOT車系、CITROEN車系、OPEL車系等,而半拖曳臂式之擺動臂系傾斜於車身中心線即斜向後方。拖曳臂式懸吊的結構為車身部的主軸直接結合於車身,然後將主軸結合於懸吊系統,再將此構件安裝於車身,彈簧與避震器通常是分開安裝或是構成一體,直立安裝於車軸附近。懸吊系統本身的運動,支臂以垂直車身中心線的軸,亦即平行於車軸的軸為中心進行運動,車軸不傾斜於車身,在任一上下運動位置,車軸平行於車身,對車身外傾角變化為零。其最大的優點乃在於左右兩輪的空間較大,而且車身的外傾角沒有變化,避震器不發生彎曲應力,所以摩擦小,當其煞車時除了車頭較重會往下沈外,拖曳臂懸吊的後輪也會往下沈平衡車身,而其缺點為無法提供精準的幾何控制汽車懸架彈簧。

單純的拖曳臂式設計其實算得上是過時的產品了。不能調整傾角,不能提供較佳的乘坐舒適性都是其硬傷。但是PSA集團就是能夠把旗下車系的拖曳臂調的比大部分日系車的雙a或多連桿還要好!不得不佩服法國人的調校技術,很有自己的一套哲學。雖然在引擎技術上沒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是操控優秀,以小搏大,wrc佳績就是證明(今年車手冠軍肯定是雪鐵龍的了,車隊則是在雪鐵龍和標志中產生..沒差,反正都是psa集團的..).不過,即使如此,拖曳臂在旗下高級房車上也漸漸被多連桿取代了,畢竟最求最佳舒適性才是高級房車的精髓

雙差臂懸掛擁有上下兩個搖臂,起橫向力由兩個搖臂同時吸收,支柱只承載車身重量。因此橫向剛度大。由於上下使用不等長搖臂(上長下短),讓車輪在上下運動時能自動改變外傾角並且減小輪距變化減小輪胎磨損。並且也能自適應路面,輪胎接地面積大,貼地性好。但是由於多了一個上搖臂,所以需要站用較大的空間,因此小型車的前橋一般布置不下此種懸掛。

在支柱式懸吊系統問世前,乘用車的獨立懸吊式前懸吊為雙差臂式懸吊,但是,支柱式問世後,除了一部份外,幾乎所有的乘用車前懸吊都改用支柱式。不過,最近苛求乘坐舒適性與操縱安定性的車種開始在前後輪都採用幾何學變化,柔軟協調等設計自由度高的雙A臂式懸吊,為有外傾角變化控制用臂的懸吊形式。臂的布置是下臂與支柱式差不多,上臂是兩端已有橡膠襯套的A型臂結合車身與車軸,車身常有副框架,主軸布置於副框架上,副框架與車身通常在四處經絕緣體結合,彈簧與避震器為盡量增長行程,裝於上臂上與車身間,藉這些連桿的布置設計,即可將外傾變化。雙A臂式懸吊的優點首推設計自由度,因不對避震器施加彎矩,所以摩擦小,因在副框架上布置連桿,容易兼顧懸吊系的剛性與震動絕緣。缺點是零件數多,也要求定位精度,成本上重量上都不利單廂小貨車之類的商用車,這是HONDA從F1賽車上所產生的理念,也是本田車系最喜用的懸吊系統。

雙A臂,這個目前在成本與操控間取得最完美平衡的設計已經存在相當長的時間,諸如多連桿,麥弗遜等皆為其衍生設計。雙A臂懸吊就結構學而言是最堅固的懸吊,能帶來更多的幾何調整以提供有效的舒適性與操控性。舉個實例,civicek9之所以那麼受歡迎,基本上就是基於其前後雙a臂的懸吊設計所帶來的極佳操控(後代的civic卻拔掉了雙a用麥弗遜來替代前懸吊,實在是可惜了)。不過由於只有4根連桿,僅僅只能提供傾角變化無法大幅調整束角,所以他仍然不夠優秀,因此聰明的設計師設計了一種有橫向及縱向拉桿(提供更多幾何角度控制)的復合懸吊,於是多連桿誕生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雙A臂可是F1的不二選擇。

拖曳臂式(DoubleWishbone又譯為雙叉骨式或雙許願骨式)

多連桿懸掛,通過各種連桿配置(通常有三連桿,四連桿,五連桿),首先能實現雙叉臂懸掛的所有性能,然後在雙叉臂的基礎上通過連桿連接軸的約束作用使得輪胎在上下運動時前束角也能相應改變,這就意味著彎道適應性更好,如果用在前驅車的前懸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轉向不足,給人帶來精確轉向的感覺;如果用在後懸掛上,能在轉向側傾的作用下改變後輪的前束角,這就意味著後輪可以一定程度的隨前輪一同轉向,達到舒適操控兩不誤的目的。跟雙叉臂一樣,多連桿懸掛同樣需要佔用較多的空間,而且多連桿懸掛無論是製造成本還是研發成本都是最高的所以常用在中高級車的後橋上。
近年的汽車廠苛求乘坐舒適性與操控安定性的底盤性能,因而采雙A臂式懸吊與多連桿式懸吊系,形成所謂的復合式多連桿(Multi-link),不過兩者原理相同,因連桿的數目及固定點不同,各車廠命名方式不同。以將車軸定位,連桿大都汽車懸架裝置檢測台經由襯套先安裝副框架,副框架經絕緣體固定於車身,此構成原理與雙A臂式懸吊差不多,只不過雙A臂式懸吊是以上下二支A臂或是以三隻連桿形成A字形狀,另有一組固定於車身的機構來連結,而像賓士車廠所謂的多連桿不過是采拖曳臂式懸吊與雙A臂式(多一隻連桿)懸吊系,形成所謂的復合式多連桿(Multi-link),之所以會如此設計是因為多連桿式獨特的連桿配置結合拖曳臂的舒適性與雙A臂的操控性、抓地性,能提供平穩的行駛性急吸收大部分從路面傳來的震動,並能自動調整輪胎角度,消除對地外傾角變化,車身晃動時,使輪胎與路面永遠保持90度垂直,抓地力自然佳。因此要兼顧操縱安全性乘坐舒適性,就得適當的設定連桿安裝位置,角度,襯套等特性,各車的多連桿式吊可達成如此復雜連桿配置,是由於容易用電腦解析模擬多連桿式懸吊系的優缺點,多連桿與雙A臂式懸吊同樣構造復雜,各零件需要高精度,成本高,重量增大(有些使用鋁合金制連桿來減輕重量)是其缺點,但可平衡達成其它懸吊方式,達不到的前述性能要求,因此目前多連桿式也可說是最復雜也是最先進的。

基本上,多連桿可以看作為雙A臂的衍生設計。但之所以要把他從雙A里單獨分類出來,是因為現在的多連桿設計已經變的越來越多樣化了,有些多連桿上甚至找不到一點雙a的痕跡(甚至還有上下A臂加三連桿的超瘋狂設計,全車懸吊的材料成本高出別人2~4倍,所以有些車貴不是沒有道理的…)。多連桿就目前對於高級房車來說是最佳設計,比雙a更多變的幾何調整讓他能達到更佳的舒適性,穩定性與操控性。很多車廠在標榜自己旗下的高級房車時,都會宣傳自家的多連桿又參與了什麼新設計之類的,可謂高級的代名詞。不過成本高昂,較占底盤空間使之只能用於後懸吊都是其缺點。

多連桿式(Multi-Link)

所以總的來說,現在最經汽車懸架設計濟適用,性價比最高的前獨立懸掛是麥弗遜,能做高性能調校和匹配的懸掛是多連桿和雙叉臂。結構最復雜實現性能最多的是多連桿。但由於後兩者在結構上使其質量較重所以為了達到更好的響應速度常用鋁合金打造,那麼成本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來說,汽車的前後懸掛系統包括彈簧和減震器兩個部分,按照結構來分,多見有以下結構形式,麥佛遜,雙A臂(雙橫桿),拖曳臂,扭力梁和多連桿。
麥佛遜式懸掛多用於前輪,是獨立懸掛的一種,而且是結構非常簡單的一種,布置緊湊,節省空間,前輪定位變化小,具有良好的行駛穩定性。所以,大部分的轎車前懸均採用這種結構,差別主要在選材和減震器、彈簧的調校上面。但麥弗遜式懸架在使用中也有缺點,就是行駛在不平路面時,車輪容易自動轉向,故駕駛者必須用力保持方向盤的方向,當受到劇烈沖擊時,減震器易造成彎曲,因而影響轉向性能,所以很多不吝惜空間和成本的豪華轎車上面並沒有採用此種形式。
雙A臂懸掛擁有上下兩個搖臂,起橫向力由兩個搖臂同時吸收,支柱只承載車身重量。因此橫向剛度大。由於上下使用不等長搖臂(上長下短),讓車輪在上下運動時能自動改變外傾角並且減小輪距變化減小輪胎磨損。並且也能自適應路面,輪胎接地面積大,貼地性好。但是由於多了一個上搖臂,所以需要站用較大的空間,本田的轎車前懸喜歡採用這種結構,civic為人所稱道的操控性,前懸的雙A臂有一定的功勞,遺憾的是8代civic沒有沿用這種結構,而採用了麥佛遜另很多車迷遺憾。
拖曳臂式懸掛系統是專為後輪設計的懸掛系統,像標致車系、雪鐵龍車系、歐寶車系等歐洲轎車比較喜歡採用這種懸掛系統。拖曳臂式懸掛系統的最大優點是左右兩輪的空間較大,而且車身的外傾角沒有變化,避震器不發生彎曲應力,所以摩擦小,乘坐性佳,當其剎車時除了車頭較重會往下沉外,拖曳臂懸吊的後輪也會往下沉平衡車身,而其缺點是無法提供精準的幾何控制,不過如果調校得當,可以用最少的成本和空間達到最好的效果,所以現在的小車多採用這種形式的後懸掛。
扭力梁懸掛是一種半獨立懸掛汽車電控懸架系統方式,這種懸掛結構簡單,傳力可靠,但兩輪受沖擊震動時會互相影響。對細小的震動能夠較好地過濾,而對於大坑洞的反應會比較生硬,大眾集團的車型多採用此種後懸掛,不過最新的PQ35平台均改成了多連桿式。
多連桿懸掛系統,又分為5連桿和4連桿。多連桿後懸掛能實現主銷後傾角的最佳位置,大幅度減少來自路面的前後方向力,從而改善加速和制動時的平順性和舒適性,同時也保證了直線行駛的穩定性,在車輛轉彎或制動時,5連桿後懸掛結構可使後輪形成正前束,提高了車輛的控制性能,減少轉向不足的情況。很多豪華轎車的前懸也使用了4連桿前懸它通過運動學原理巧妙地將牽引力、制動力和轉向力分離,同時賦予車輛精確的轉向控制。
綜上所述,雖然多連桿有很多先天的優點,似乎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一下多了這么多受力點,調校會比較困難,而且在佔用空間和成本上沒有優勢,所以我們在購車時不必太在意是否採用了多連桿,如果是A級以下的車型,前麥佛遜,後拖曳臂是非常好的搭配,B級以上則各車廠有不同的喜好,原則上只要和整車風格協調一致,我們大可不必非要認定一種懸掛方式,如果追求性能,那麼可以去專業改裝店做深度調校。

『陸』 前驅和後驅的汽車區別很大嗎

1、駕駛感受不同:

日常駕駛中,敏感的車主會感受到前驅車是前面兩個輪子「拉」著走。而後驅車則是後面兩個輪子「推」著走。

加速的時候,由於車的重心由前轉移至後,後驅車能獲得更好的抓地力,操控性也更佳,而前驅車對轉向的精準度會略差。在急轉彎時,前驅車動力過猛會出現「轉向不足」的現象,也就是感覺車頭往外推。

2、空間上的區別:

相同軸距情況下,因為後驅車採用縱置發動機,往往會擠占車內空間,而前驅車大多是橫置發動機,位置比較靠前,車內空間會較大。而後驅車受車身結構影響後排地板會有高高隆起,影響後排中間乘客的乘坐感受。

3、外觀上的區別:

主要差別是在側面的視覺效果。前置前驅的車型一般前懸較長。而前置後驅的車型前懸相對較短,車頭顯得修長。

4、使用成本:

維修保養方面前驅車和後驅車差別較小。耗油方面,驅動形式的影響和車重,發動機排量,變速箱較小。

『柒』 都說硬軸非承載越野能力強,比如賓士G這種,但是像軍用悍馬H1為什麼是前後獨立懸掛

四輪驅動系統可以自動通過向打滑車輪施加制動而降低打滑輪胎的轉速

悍馬H1裝備名為TorqTrac 4技術的四輪驅動系統。它可以自動通過向打滑車輪施加制動而降低打滑輪胎的轉速,同時差速器自動將四個車輪的驅動力進行重新分配。如果你還嫌這些不夠,那麼還可以選裝一個Off-Road Adventure Package的選裝包。這套裝置包括多種越野用裝備,如前後伊頓(Eaton)鎖止差速器,當你駕駛H1攀登岩石、爬大坡、過深溝時,可以按下一個按鈕,前後差速器立即鎖止,幫你渡過障礙。這套選裝包還包括了一套12000磅的絞盤、以及越野專用輪胎等。
悍馬H1的分動器讓駕駛員能改變傳動形式以適應不同路況,提供分高低擋的全時4驅系統。整個傳動系統的齒輪減速比為史無前例的33:1。極高的傳動系中心線和帶齒輪的軸頭等設計賦予了H1近半米的離地間隙。悍馬在城市車流中和在野外叢林中能一樣敏捷。
悍馬H1採用的4輪全獨立懸掛和硬度可變的重負荷彈簧。前懸掛的大穩定桿提高了操控性,特別是減輕了轉彎時的側傾現象。懸掛系統和輪轂輪胎的出色配合使該車在最惡劣的路況下也可以應對。中央輪胎充氣系統(CTIS)讓駕駛員可以調節胎壓以適應不同的路況。
在雪、沙或泥地上給輪胎放氣能加大其觸地面,從而提高摩擦力。回到正常路面上後只要撥一下控制台上的開關就可以給輪胎充氣。充、放氣都能在行駛間進行。該車的重心低,軸距長,輪距寬,因此開起來非常穩定,即使車身側傾40度也能繼續行駛。該車名為TT4的牽引力控制系統隨時監測每個車輪的轉速,通過制動器和差速器遏制車輪打滑並把扭力傳遞給有附著力的輪子上。

以上是悍馬的獨特驅動系統,回到話題,在說軍用車,軍車不是不注重越野,而是著重了通過性,配合軍車獨有的馬力和獨特的懸掛系統,讓軍用在復雜路面才得以淋漓盡致

『捌』 汽車里的馬力和扭力各是什麼概念與什麼有關系

首先,簡單的說:

兩者有些關系.
馬力是工程技術上常用的一種計量功率的單位,和平時所說的功率等同,1kW約等於1.3匹馬力。一般馬力和極限速度有一定正相關
扭矩是使物體發生轉動的力。發動機的扭矩就是指發動機從曲軸端輸出的力矩。在功率固定的條件下它與發動機轉速成反比關系,轉速越快扭矩越小,反之越大,它反映了汽車在一定范圍內的負載能力。
功率P=扭矩×引擎曲軸角速度ω
舉個通俗的例子,比如,像人的身體在運動時一樣,功率就像是身體的耐久度,而扭矩是身體的爆發力。

然後復雜的說:

汽車驅動理論
馬力與扭力哪一項最能具體代表車輛性能?有人說「起步靠扭力,加 速靠馬力」,也有人說「馬力大代表極速高,扭力大代表加速好」,其實這些都是片段的錯誤解釋,其實車輛的前進一定是靠引擎所發揮 的扭力,所謂的「扭力」在物理學上應稱為「扭矩」,因為以訛傳訛的結果,大家都說成「扭力」,也就從此流傳下來,為導正視聽,
本文以下皆稱為「扭矩」。

扭矩的觀念從小學時候的「杠桿原理」就說明過了,定義是「垂直方向的力乘上與旋轉中心的距離」,公制單位為牛頓-米(N-m),除以重力加速度 9.8m/sec2之後,單位可換算成國人熟悉的公斤-米(kg-m)。英制單位則 為磅-呎(lb-ft),在美國車的型錄上較為常見,若要轉換成公制,只要將lb-ft的數字除以7.22即可。

汽車驅動力的計算方式:

將扭矩除以車輪半徑即可由引擎馬力-扭力輸出曲線圖可發現,在每一個轉速下都有一個相對的 扭矩數值,這些數值要如何轉換成實際推動汽車的力量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除以一個長度」,便可獲得「力」的數據。舉例而言,一 部1.6升的引擎大約可發揮15.0kg-m的最大扭力,此時若直接連上185/ 60R14尺寸的輪胎,半徑約為41公分,則經由車輪所發揮的推進力量為15/0.41=36.6公斤的力量(事實上公斤並不是力量的單位,而是重量的單位,須乘以重力加速度9.8m/sec2才是力的標准單位「牛頓」)。

36公斤的力量怎麼推動一公噸的車重呢?而且動輒數千轉的引擎轉速更不可能恰好成為輪胎轉速,否則車子不就飛起來了?幸好聰明的人類發明了「齒輪」,利用不同大小的齒輪相連搭配,可以將旋轉的速度降低,同時將扭矩放大。由於齒輪的圓周比就是半徑比,因此從小齒輪傳遞動力至大齒輪時,轉動的速度降低的比率以及扭矩放大的倍數,都恰好等於兩齒輪的齒數比例,這個比例就是所謂的「齒輪比」。

舉例說明,以小齒輪帶動大齒輪,假設小齒輪的齒數為15齒,大齒輪的齒數為45齒。
當小齒輪以3000rpm的轉速旋轉,而扭矩為20kg-m時,傳遞至大齒輪的轉速便降低了1/3,變成1000rpm;但是扭矩反而放大三倍,成為60kg-m。這就是引擎扭矩經由變速箱可降低轉速並放大扭矩的基本原理。

在汽車上,引擎輸出至輪胎為止共經過兩次扭矩的放大,第一次由變 速箱的檔位作用而產生,第二次則導因於最終齒輪比(或稱最終傳動 比)。扭矩的總放大倍率就是變速箱齒比與最終齒輪比的相乘倍數。舉例來說,手排六代喜美的一檔齒輪比為3.250,最終齒輪比為4.058,而引擎的最大扭矩為14.6kgm/5500rpm,於是我們可以算出第一檔的最 大扭矩經過放大後為14.6×3.250×4.058=192.55kgm,比原引擎放大了13倍。此時再除以輪胎半徑約0.41m,即可獲得推力約為470公斤。然而上述的數值並不是實際的推力,畢竟機械傳輸的過程中必定有磨 耗損失,因此必須將機械效率的因素考慮在內。

論及機械效率,每經過一個齒輪傳輸,都會產生一次動力損耗,手排變速箱的機械效率約在95%左右,自排變速箱較慘,約剩88%左右,而傳動軸的萬向接頭 效率約為98%,各位自己乘乘看就知道實際的推力還剩多少。整體而 言,汽車的驅動力可由下列公式計算:

驅動力= (扭矩×變速箱齒比×最終齒輪比×機械效率)/[輪胎半徑(單位為公尺)]

馬力亦非「力」乃「功率」的一種
了解如何將扭矩經由變速箱的齒比放大成為實際推力之後,接著可以研究什麼叫做「馬力」。馬力其實也不是一種「力」,而是一種功率 (Power)的單位,定義為單位時間內所能做「功」的大小。盡管如此,我們不得不繼續使用「馬力」這個名字,畢竟已經用太久了,講「功率」恐怕沒幾個消費者聽得懂?

功率是由扭矩計算出來的,而計算的公式相當簡單:功率(W)=2π× 扭矩(N-m)×轉速(rpm)/60,簡化計算後成為:功率(kW)=扭矩(N-m) ×轉速(rpm)/9549,詳細的推導請參看方塊文章。然而功率kW要如何 轉換成大家常見的「馬力」呢,這又有一段故事得講。
英制或公制?
1PS=735W;1hp=746W
馬力定義竟然不一樣!

談到引擎的馬力,相信不少人會直覺地想到什麼DIN、SAE、EEC、JIS等等不同測試標准,到底這些標準的差異在哪兒,以後有空再研究;有點誇張的是由於英制與公制的不同,對「馬力」的定義基本上就不一樣。英制的馬力(hp)定義為:一匹馬於一分鍾內將200磅(lb)重的物體拉動165英呎(ft),相乘之後等於33,000ft-lb/min;而公制的馬力(PS)定義則為一匹馬於一分鍾內將75公斤的物體拉動60公尺,相乘之後等於4500kg-m/min。經過單位換算,(1lb=0.454kg;1ft=30.48cm)竟然發現1hp=4566kg-m/min,與公制的1PS=4500kg-m有些許差異,而如果以功率W(1W=1Nm/sec= 9.8kgm/sec)來換算的話,可得1hp=746W;1PS=735W兩項不一樣的結果。
同樣是「馬力」,英制馬 力與公制馬力的定義竟然不一樣!難道英國馬比較「有力」嗎?

到底世界上為什麼會有英制與公制的分別,就好像為什麼有的汽車是右駕,有的卻是左駕一樣,是人類永遠難以協調的差異點。若以大家 比較熟悉的幾個測試標准來看,德國的DIN與歐洲共同體的新標准 EEC還有日本的JIS是以公制的PS為馬力單位,而SAE使用的是英制的 hp為單位,但為了避免復雜,本刊一率將馬力的單位標示為hp。近來,越來越多的原廠數據已改提供絕對無爭議的KW作為引擎輸出的功率數值。

不過話說回來,1PS與1hp之間的差異僅1.5%,每一百匹馬力差1.5匹,差異並不大。一般房車的馬力多半僅在200匹馬力以下,兩者由於定義的差異也僅3匹馬力左右,因此如果您真要「馬馬計較」,就把SAE 標準的數據多個1.5%吧!不過SAE、JIS、DIN、EEC各種測試標准之 間亦有些許差異,這個老問題已經爭論過很多次了,單位之間不能真正劃上等號,然而在差別不怎麼多的情況之下,就當作相同吧!因此 管他是PS或hp,都差不多可以視為相等。

終於可以做結論了!將上述獲得的馬力與功率換算方式代入功率與扭矩的換算公式,並且將扭矩的單位換算為大家熟悉的kg-m之後,可得下列結果:
英制馬力hp=扭力(kg-m)×引擎轉速(rpm)/727
公制馬力PS =扭力(kg-m)×引擎轉速(rpm)/716

知道這些公式之後有什麼用呢?從「馬力hp=扭力×轉速/727」看來, 如果能增加引擎轉速,扭力不變的情況下,便能增加馬力。例如若能 將轉速從6000rpm增加到8000rpm,等於增加了33%,但因為凸輪軸的 限制使得8000rpm時的扭力下降了10%,則仍能使馬力增加19.7%,這 說明了時下改裝計算機的為何能在解除斷油後大幅增加馬力。
所以不要被「增加??匹馬力」的廣告所著魔。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在同樣的轉速下,增加20匹馬力,代表能增加多少推力呢?以最大扭力點發揮於5000rpm的情況下,將公式稍微變換一下,可發現增加的扭力=20hp×727/ 5000rpm=2.9kgm。再將這個結果代入汽車驅動力的公式,同樣以喜美 的一檔計算,2.9×3.250×4.058/0.41=93公斤。對於一噸重的車身而言,影響似乎也不怎麼大;再者如果相差5匹馬力的話,推力更僅增加23公斤,可見相差5匹馬力,根本也沒差多少,所以能「增加5匹馬力」的產品,到底應該花多少錢去改裝,您自個兒會拿捏了吧?

大馬力決定真性能!
到底大馬力的車子跑得快,還是大扭力的車子跑得快?從公式可以知 道大馬力的原因是「高轉速的時候仍保有高扭力數值」,也就是說要 有大馬力,不只是低轉速的扭力要好,連高轉速的扭力都得繼續維持 ,這表示扭力與馬力的爭論根本是多餘的,只要能做到高馬力,除了表示各轉速區域的扭力都很大之外,更代表材料技術的優越性,將活塞、進排氣閥門的材質與重量予以強化與輕量化,才能將引擎轉速提高。

扭矩與功率的換算公式推導
假設一圓的半徑為r(單位為m),扭矩為T(單位為N-m),則圓周上切線 方向的力F=T/r,由於功率的定義為「每秒鍾所作的功」,對於圓周?動而言,每旋轉一圈所作的功為:F×圓周總長2πr 將F=T/r代入計算,每一圈所作的功Work=F×2πr=(T/r)×2πr=2πT
再乘上引擎轉速rpm就是每分鍾所作的功,但功率P的單位是N-m/sec ,所以需除以60,轉換成每秒所作的功。代入公式:P=T2πrpm/60,將常數整理後,則可得P(kW)=Trpm/9545。

由上文可見,一台車的動力由發動機傳輸到車輪,需要經過多組齒輪因此有所損耗,如果德制馬力測的是傳遞到車輪上的動力,那麼同樣發動機用在不同車型上的動力輸出應該不同,試拿bmw330和bmw530做比較,其功率均是225hp/5900rpm;結論,要麼bmw在數據上造假,要麼它測的是發動機輸出凈值。

『玖』 汽車獨立 懸掛排名

1、懸掛的分類

(l)非獨立式懸掛:兩側車輪安裝於一根整體式車橋上,車橋通過懸掛與車架相連。這種懸掛結構簡單,傳力可靠,但兩輪受沖擊震動時互相影響。而且由於非懸掛質量較重,懸掛的緩沖性能較差,行駛時汽車振動,沖擊較大。該懸掛一般多用於載重汽車、普通客車和一些其他車輛上。

(2)獨立式懸掛:每個車輪單獨通過一套懸掛安裝於車身或者車橋上,車橋採用斷開式,中間一段固定於車架或者車身上;此種懸掛兩邊車輪受沖擊時互不影響,而且由於非懸掛質量較經;緩沖與減震能力很強,乘坐舒適。各項指標都優於非獨立式懸掛,但該懸掛結構復雜,而且還會便驅動橋、轉向系變得復雜起來。採用此種懸掛的有下面兩大類車輛。

①轎車、客車及載人車輛。可明顯提高乘坐舒適性,並且在高速行駛時提高汽車的行駛穩定性。

②越野車輛、軍用車輛和礦山車輛。在壞路和無路的情說下,可保證全部車輪與地面的接觸,提高汽車的行駛穩定性和附著性,發揮汽車的行駛速度。

2.彈性元件的種類

(1)鋼板彈簧:由多片不等長和不等曲率汽車懸架那種比較好的鋼板疊合而成。安裝好後兩端自然向上彎曲。鋼板彈簧除具有緩沖作用外,還有一定的減震作用,縱向布置時還具有導向傳力的作用,非獨立懸掛大多採用鋼板彈簧做彈性元件,可省去導向裝置和減震器,結構簡單。

(2)螺旋彈簧:只具備緩沖作用,多用於轎車獨立懸掛裝置。由於沒有減震和傳力的功能,還必須設有專門的減震器和導向裝置。

(3)油氣彈簧:以氣體作為彈性介質,液體作為傳力介質,它不但具有良好的緩沖能力,還具有減震作用,同時還可調節車架的高度,適用於重型車輛和大客車使用。

(4)扭桿彈簧;將用彈簧桿做成的扭桿一端固定於車架,另一端通過擺臂與車輪相連,利用車輪跳動時扭桿的扭轉變形起到緩沖作用,適合於獨立懸掛使用。

3、減震器

多採用筒式減震器,利用油液在小孔內的節流作用來消耗振動能量。減震器的上端與車身或者車架相連,下端與車橋相連。多數為壓縮和伸張行程都能起作用的雙作用減震器,

4、導向裝置

獨立懸掛上的彈性元件,大多隻能傳遞垂直載荷而不能傳遞縱向力和橫向力,必須另設導向裝置。如上、下擺臂和縱向、橫向穩定器等。

5、非獨立懸掛與獨立懸掛

一般來說,汽車的懸掛系統分為非獨立懸掛和獨立懸掛兩種,非獨立懸掛的車輪裝在一根整體車軸的兩端,當一邊車輪跳動時,另一側車輪也相應跳動,使整個車身振動或傾斜;獨立懸掛的車軸分成兩段,每隻車輪由螺旋彈簧獨立安裝在車架下面,當一邊車輪發生跳動時,另一邊車輪不受影響,兩邊的車輪可以獨立運動,提高了汽車的平穩性和舒適性。
由於現代人對車子乘坐舒適性及操縱安定性的要求愈來愈高,所以非獨立懸掛系統已漸漸被淘汰。而獨立懸掛系統因其車輪觸地性良好、乘坐舒適性及操縱安定性大幅提升懸架 類型、左右兩輪可自由運動,輪胎與地面的自由度大,車輛操控性較好等優點目前被汽車廠家普遍採用。常見的獨立懸掛系統有多連桿式懸掛系統、麥佛遜式懸掛系統、拖曳臂式懸掛系統等等。每種方法均有各自的優缺點和適應性
現在最流行的也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麥弗遜,雙叉臂和多連桿三種形式。那麼這三種主流懸架有些什麼特點?各自有哪些性能特徵呢?
雖然按照懸架的檔次和復雜程度以及用料來排名的話,多連桿是最好的,其次是雙叉臂再其次是麥弗遜,雖然檔次可以這樣劃分,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這三種懸架之所以能在各種車型上大量存在當然有著各自的性能優點。
在這三種懸架中,麥弗遜是結構最簡單的,也是製造成本最低用途最廣的。它主要用在大多數中小型車的前橋上。它以簡單獨霸天下。也正是因為他簡單所以他輕,響應速度快。並且在一個下搖臂和支柱的幾何結構下能自動調整車輪外傾角,讓其能在過彎時自適應路面,讓輪胎的汽車懸架系統接地面積最大化,而且佔用空間小適合小型車以及大部分中型車使用。但是由於結構簡單使得懸掛剛度較弱,穩定性差,轉彎側傾明顯。

麥花臣式懸吊系統(McPhersonType)又稱為支柱式懸吊系統,此種懸吊常見於前懸吊,堪稱是最被廣泛運用者。這是一種利用避震器為車輪定位用支柱的懸吊形式,支柱上部經由橡膠置絕緣體固定於車身,支柱下部用連桿連結以定位,避震器為筒型,裝在支柱內部。支柱可在導管內上下滑動,最大優點為構造簡單,佔位置小,前輪之後傾角不會因車輪的跳動而改變,另外在麥花臣式懸吊以外的懸吊,外傾角方向的定位需要上臂,犧牲空間,麥花臣式懸吊因避震器有此功能,可增大車室空間,在引擎橫置的FF車因布置空間無餘地,此優點就顯得特別重要;缺點為行駛不平路面時,車輪易自動轉向,故駕駛人須用力保持方向盤,當受到劇烈沖擊時,滑柱易造成彎曲,因而影響轉向性能。

麥弗遜事實上是演變自雙A臂的一種懸吊型式。他將雙A臂的上支臂替換成避震器+彈簧,而下支臂不變。另外,由於避震器就是麥弗遜的上臂,所以這樣的避震器要特別堅固才行。基本上,麥弗遜廣泛的運用於前懸吊系統,因為少了上支臂的關系,使得其佔用的前輪底盤空間減少,能輕松的安置與橫置引擎的車子,在能帶來不錯的操控效果時,還能兼顧設計成本。

麥弗遜式(MacPherso又譯為麥花臣或支柱式)

麥花臣式懸吊系統(McPhersonType)又稱為支柱式懸吊系統,此種懸吊常見於前懸吊,堪稱是最被廣泛運用者。這是一種利用避震器為車輪定位用支柱的懸吊形式,支柱上部經由橡膠置絕緣體固定於車身,支柱下部用連桿連結以定位,避震器為筒型,裝在支柱內部。支柱可在導管內上下滑動,最大優點為構造簡單,佔位置小,前輪之後傾角不會因車輪的跳動而改變,另外在麥花臣式懸吊以外的懸吊,外傾角方向汽車懸架平面圖的定位需要上臂,犧牲空間,麥花臣式懸吊因避震器有此功能,可增大車室空間,在引擎橫置的FF車因布置空間無餘地,此優點就顯得特別重要;缺點為行駛不平路面時,車輪易自動轉向,故駕駛人須用力保持方向盤,當受到劇烈沖擊時,滑柱易造成彎曲,因而影響轉向性能。

麥弗遜事實上是演變自雙A臂的一種懸吊型式。他將雙A臂的上支臂替換成避震器+彈簧,而下支臂不變。另外,由於避震器就是麥弗遜的上臂,所以這樣的避震器要特別堅固才行。基本上,麥弗遜廣泛的運用於前懸吊系統,因為少了上支臂的關系,使得其佔用的前輪底盤空間減少,能輕松的安置與橫置引擎的車子,在能帶來不錯的操控效果時,還能兼顧設計成本。

拖曳臂式(Trailing-Arm又譯為拖戈臂式)

拖曳臂式(Trailingarmtype)是專為後輪設計的懸吊系,以支臂結合車軸前方的車身部主軸與車軸,其中車身部主軸的旋轉軸垂直於車身中心線者,亦即直向後方,稱為拖曳臂式或全拖曳臂式,使用這類系統的車像PEUGEOT車系、CITROEN車系、OPEL車系等,而半拖曳臂式之擺動臂系傾斜於車身中心線即斜向後方。拖曳臂式懸吊的結構為車身部的主軸直接結合於車身,然後將主軸結合於懸吊系統,再將此構件安裝於車身,彈簧與避震器通常是分開安裝或是構成一體,直立安裝於車軸附近。懸吊系統本身的運動,支臂以垂直車身中心線的軸,亦即平行於車軸的軸為中心進行運動,車軸不傾斜於車身,在任一上下運動位置,車軸平行於車身,對車身外傾角變化為零。其最大的優點乃在於左右兩輪的空間較大,而且車身的外傾角沒有變化,避震器不發生彎曲應力,所以摩擦小,當其煞車時除了車頭較重會往下沈外,拖曳臂懸吊的後輪也會往下沈平衡車身,而其缺點為無法提供精準的幾何控制汽車懸架彈簧。

單純的拖曳臂式設計其實算得上是過時的產品了。不能調整傾角,不能提供較佳的乘坐舒適性都是其硬傷。但是PSA集團就是能夠把旗下車系的拖曳臂調的比大部分日系車的雙a或多連桿還要好!不得不佩服法國人的調校技術,很有自己的一套哲學。雖然在引擎技術上沒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是操控優秀,以小搏大,wrc佳績就是證明(今年車手冠軍肯定是雪鐵龍的了,車隊則是在雪鐵龍和標志中產生..沒差,反正都是psa集團的..).不過,即使如此,拖曳臂在旗下高級房車上也漸漸被多連桿取代了,畢竟最求最佳舒適性才是高級房車的精髓

雙差臂懸掛擁有上下兩個搖臂,起橫向力由兩個搖臂同時吸收,支柱只承載車身重量。因此橫向剛度大。由於上下使用不等長搖臂(上長下短),讓車輪在上下運動時能自動改變外傾角並且減小輪距變化減小輪胎磨損。並且也能自適應路面,輪胎接地面積大,貼地性好。但是由於多了一個上搖臂,所以需要站用較大的空間,因此小型車的前橋一般布置不下此種懸掛。

在支柱式懸吊系統問世前,乘用車的獨立懸吊式前懸吊為雙差臂式懸吊,但是,支柱式問世後,除了一部份外,幾乎所有的乘用車前懸吊都改用支柱式。不過,最近苛求乘坐舒適性與操縱安定性的車種開始在前後輪都採用幾何學變化,柔軟協調等設計自由度高的雙A臂式懸吊,為有外傾角變化控制用臂的懸吊形式。臂的布置是下臂與支柱式差不多,上臂是兩端已有橡膠襯套的A型臂結合車身與車軸,車身常有副框架,主軸布置於副框架上,副框架與車身通常在四處經絕緣體結合,彈簧與避震器為盡量增長行程,裝於上臂上與車身間,藉這些連桿的布置設計,即可將外傾變化。雙A臂式懸吊的優點首推設計自由度,因不對避震器施加彎矩,所以摩擦小,因在副框架上布置連桿,容易兼顧懸吊系的剛性與震動絕緣。缺點是零件數多,也要求定位精度,成本上重量上都不利單廂小貨車之類的商用車,這是HONDA從F1賽車上所產生的理念,也是本田車系最喜用的懸吊系統。

雙A臂,這個目前在成本與操控間取得最完美平衡的設計已經存在相當長的時間,諸如多連桿,麥弗遜等皆為其衍生設計。雙A臂懸吊就結構學而言是最堅固的懸吊,能帶來更多的幾何調整以提供有效的舒適性與操控性。舉個實例,civicek9之所以那麼受歡迎,基本上就是基於其前後雙a臂的懸吊設計所帶來的極佳操控(後代的civic卻拔掉了雙a用麥弗遜來替代前懸吊,實在是可惜了)。不過由於只有4根連桿,僅僅只能提供傾角變化無法大幅調整束角,所以他仍然不夠優秀,因此聰明的設計師設計了一種有橫向及縱向拉桿(提供更多幾何角度控制)的復合懸吊,於是多連桿誕生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雙A臂可是F1的不二選擇。

拖曳臂式(DoubleWishbone又譯為雙叉骨式或雙許願骨式)

多連桿懸掛,通過各種連桿配置(通常有三連桿,四連桿,五連桿),首先能實現雙叉臂懸掛的所有性能,然後在雙叉臂的基礎上通過連桿連接軸的約束作用使得輪胎在上下運動時前束角也能相應改變,這就意味著彎道適應性更好,如果用在前驅車的前懸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轉向不足,給人帶來精確轉向的感覺;如果用在後懸掛上,能在轉向側傾的作用下改變後輪的前束角,這就意味著後輪可以一定程度的隨前輪一同轉向,達到舒適操控兩不誤的目的。跟雙叉臂一樣,多連桿懸掛同樣需要佔用較多的空間,而且多連桿懸掛無論是製造成本還是研發成本都是最高的所以常用在中高級車的後橋上。
近年的汽車廠苛求乘坐舒適性與操控安定性的底盤性能,因而采雙A臂式懸吊與多連桿式懸吊系,形成所謂的復合式多連桿(Multi-link),不過兩者原理相同,因連桿的數目及固定點不同,各車廠命名方式不同。以將車軸定位,連桿大都汽車懸架裝置檢測台經由襯套先安裝副框架,副框架經絕緣體固定於車身,此構成原理與雙A臂式懸吊差不多,只不過雙A臂式懸吊是以上下二支A臂或是以三隻連桿形成A字形狀,另有一組固定於車身的機構來連結,而像賓士車廠所謂的多連桿不過是采拖曳臂式懸吊與雙A臂式(多一隻連桿)懸吊系,形成所謂的復合式多連桿(Multi-link),之所以會如此設計是因為多連桿式獨特的連桿配置結合拖曳臂的舒適性與雙A臂的操控性、抓地性,能提供平穩的行駛性急吸收大部分從路面傳來的震動,並能自動調整輪胎角度,消除對地外傾角變化,車身晃動時,使輪胎與路面永遠保持90度垂直,抓地力自然佳。因此要兼顧操縱安全性乘坐舒適性,就得適當的設定連桿安裝位置,角度,襯套等特性,各車的多連桿式吊可達成如此復雜連桿配置,是由於容易用電腦解析模擬多連桿式懸吊系的優缺點,多連桿與雙A臂式懸吊同樣構造復雜,各零件需要高精度,成本高,重量增大(有些使用鋁合金制連桿來減輕重量)是其缺點,但可平衡達成其它懸吊方式,達不到的前述性能要求,因此目前多連桿式也可說是最復雜也是最先進的。

基本上,多連桿可以看作為雙A臂的衍生設計。但之所以要把他從雙A里單獨分類出來,是因為現在的多連桿設計已經變的越來越多樣化了,有些多連桿上甚至找不到一點雙a的痕跡(甚至還有上下A臂加三連桿的超瘋狂設計,全車懸吊的材料成本高出別人2~4倍,所以有些車貴不是沒有道理的…)。多連桿就目前對於高級房車來說是最佳設計,比雙a更多變的幾何調整讓他能達到更佳的舒適性,穩定性與操控性。很多車廠在標榜自己旗下的高級房車時,都會宣傳自家的多連桿又參與了什麼新設計之類的,可謂高級的代名詞。不過成本高昂,較占底盤空間使之只能用於後懸吊都是其缺點。

多連桿式(Multi-Link)

所以總的來說,現在最經汽車懸架設計濟適用,性價比最高的前獨立懸掛是麥弗遜,能做高性能調校和匹配的懸掛是多連桿和雙叉臂。結構最復雜實現性能最多的是多連桿。但由於後兩者在結構上使其質量較重所以為了達到更好的響應速度常用鋁合金打造,那麼成本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來說,汽車的前後懸掛系統包括彈簧和減震器兩個部分,按照結構來分,多見有以下結構形式,麥佛遜,雙A臂(雙橫桿),拖曳臂,扭力梁和多連桿。
麥佛遜式懸掛多用於前輪,是獨立懸掛的一種,而且是結構非常簡單的一種,布置緊湊,節省空間,前輪定位變化小,具有良好的行駛穩定性。所以,大部分的轎車前懸均採用這種結構,差別主要在選材和減震器、彈簧的調校上面。但麥弗遜式懸架在使用中也有缺點,就是行駛在不平路面時,車輪容易自動轉向,故駕駛者必須用力保持方向盤的方向,當受到劇烈沖擊時,減震器易造成彎曲,因而影響轉向性能,所以很多不吝惜空間和成本的豪華轎車上面並沒有採用此種形式。
雙A臂懸掛擁有上下兩個搖臂,起橫向力由兩個搖臂同時吸收,支柱只承載車身重量。因此橫向剛度大。由於上下使用不等長搖臂(上長下短),讓車輪在上下運動時能自動改變外傾角並且減小輪距變化減小輪胎磨損。並且也能自適應路面,輪胎接地面積大,貼地性好。但是由於多了一個上搖臂,所以需要站用較大的空間,本田的轎車前懸喜歡採用這種結構,civic為人所稱道的操控性,前懸的雙A臂有一定的功勞,遺憾的是8代civic沒有沿用這種結構,而採用了麥佛遜另很多車迷遺憾。
拖曳臂式懸掛系統是專為後輪設計的懸掛系統,像標致車系、雪鐵龍車系、歐寶車系等歐洲轎車比較喜歡採用這種懸掛系統。拖曳臂式懸掛系統的最大優點是左右兩輪的空間較大,而且車身的外傾角沒有變化,避震器不發生彎曲應力,所以摩擦小,乘坐性佳,當其剎車時除了車頭較重會往下沉外,拖曳臂懸吊的後輪也會往下沉平衡車身,而其缺點是無法提供精準的幾何控制,不過如果調校得當,可以用最少的成本和空間達到最好的效果,所以現在的小車多採用這種形式的後懸掛。
扭力梁懸掛是一種半獨立懸掛汽車電控懸架系統方式,這種懸掛結構簡單,傳力可靠,但兩輪受沖擊震動時會互相影響。對細小的震動能夠較好地過濾,而對於大坑洞的反應會比較生硬,大眾集團的車型多採用此種後懸掛,不過最新的PQ35平台均改成了多連桿式。
多連桿懸掛系統,又分為5連桿和4連桿。多連桿後懸掛能實現主銷後傾角的最佳位置,大幅度減少來自路面的前後方向力,從而改善加速和制動時的平順性和舒適性,同時也保證了直線行駛的穩定性,在車輛轉彎或制動時,5連桿後懸掛結構可使後輪形成正前束,提高了車輛的控制性能,減少轉向不足的情況。很多豪華轎車的前懸也使用了4連桿前懸它通過運動學原理巧妙地將牽引力、制動力和轉向力分離,同時賦予車輛精確的轉向控制。
綜上所述,雖然多連桿有很多先天的優點,似乎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一下多了這么多受力點,調校會比較困難,而且在佔用空間和成本上沒有優勢,所以我們在購車時不必太在意是否採用了多連桿,如果是A級以下的車型,前麥佛遜,後拖曳臂是非常好的搭配,B級以上則各車廠有不同的喜好,原則上只要和整車風格協調一致,我們大可不必非要認定一種懸掛方式,如果追求性能,那麼可以去專業改裝店做深度調校。

『拾』 中國拖掛式房車廠家

渴望浪跡天涯,帶著行囊出發,五湖四海為家。對於很多家裡已經有汽車的朋友來說,拖掛房車對於他們的旅行更為方便。小編總結了十款拖掛房車廠家以及各自比較暢銷的拖掛房車車型供你參考。

01 帝盛拖掛房車

這款小拖掛的外輪廓尺寸為5350×2200×2490mm,廂體內部尺寸為3960×2100×1850mm,最大總質量1490kg,室內面積8.316平方米,可住4-5人。

熱點內容
烏蘭布和越野注意 發布:2025-04-15 20:40:27 瀏覽:859
國內允許房車上高速嗎 發布:2025-04-15 19:45:06 瀏覽:413
汽車塑料內飾變形 發布:2025-04-15 19:42:25 瀏覽:318
大眾邁特威t6六座露營房車 發布:2025-04-15 19:38:28 瀏覽:427
e系內飾顏色 發布:2025-04-15 19:36:33 瀏覽:450
桑塔納200內飾 發布:2025-04-15 19:23:52 瀏覽:563
張家口木蘭圍場自駕游攻略 發布:2025-04-15 19:23:02 瀏覽:282
越野路書冰島 發布:2025-04-15 19:10:04 瀏覽:220
淮安寶馬7糸二手車價格 發布:2025-04-15 18:58:33 瀏覽:693
越野摩托車cqr是誰家的 發布:2025-04-15 18:58:23 瀏覽: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