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新能源汽車增長10倍
A. 車企規劃達官方目標10倍 新能源車或將產能過剩
瞭望|警惕新能源車產能過剩風險
◆ 規劃產能已經遠遠超過預期,產能過剩風險日漸累積
◆ 各類資本競相湧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快速形成大量產能
◆ 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快速發展,動力電池面臨嚴重產能過剩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中國製造2025》中也被列入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既能夠緩解當前所面臨的能源與環保壓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可以推進我國由傳統汽車大國向現代汽車強國轉變。
由於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國內各類投資主體競相進入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據統計,2017年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3%,分別是2012年的63.3倍和60.7倍,已經連續3年在全球產銷量排名第一,佔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相伴的是,該產業產能過剩風險正在不斷累積。當前,應該採取積極措施,未雨綢繆化解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風險。
【警惕產能過剩風險日益加劇】
一是規劃產能已經遠遠超過預期,產能過剩風險日漸累積。
2012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設定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但是,根據中國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國內已經落地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過了200個,相關投資金額高達10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超過2000萬輛,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設定目標的10倍。以上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能過剩已現端倪。
二是各類資本競相湧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快速形成大量產能。
近年來,伴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力扶持,各類資本潮水般地湧向新能源汽車領域,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造車運動」。一方面,傳統的車企紛紛宣布了幾何級的產銷增長計劃。如北汽新能源計劃2020年實現年產銷50萬輛,比亞迪計劃到2020年投資150億元實現60萬輛產能等。另一方面,一批新興的互聯網企業跨界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如樂視汽車、蔚來汽車、車和家等,京東、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均對上述車企進行了投資。
此外,一些其他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開始涉足新能源汽汽車領域。如格力集團、五糧液集團、中信集團、漢能集團等均通過各種方式投資新能源汽車產業。尤其是許多沒有造車經驗的投資主體紛紛殺入該市場後,在短期內快速形成了大量產能並為產能過剩埋下隱患。
三是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快速發展,動力電池面臨嚴重產能過剩。
國內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帶動了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異常迅猛。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動力電池出貨量佔全球市場份額高達70%以上。從2014年到2016年,國內動力電池產業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368%、324%和78.6%,2016年動力電池領域的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據測算,當前形成的產能若全部釋放,會形成170GWh/年的巨大產能,大約是目前市場實際需求量的7倍多,可以滿足年產500萬輛的電動乘用車和50萬輛電動大客車的總需求,而按照相關規劃,我國到2025年都達不到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量。
【過剩風險三大成因】
首先,過度補貼等產業政策增大了產能過剩風險。
新世紀以來,國家出台了對企業和消費者的補貼、技術研發扶持、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特別是政府的財政補貼是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最大源動力。除了中央補貼外,很多地方政府按照1:1的比例對新能源汽車進行配套補貼,兩級政府的補貼總額高達6萬~10萬元,一些小型電動車變成了零成本甚至負成本。受高額補貼誘惑,大量企業不按市場實際需求過量生產,有的企業甚至違規造假「騙補」,從而埋下產能過剩隱患。
另據威爾森咨詢公司發布的《2016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報告》,若扣除政府的補貼,國內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平均市場成交價格是合資品牌的2倍,即自主品牌車價格優勢主要靠政府補貼來維持,未來隨著補貼的退坡制度實施乃至完全取消,面對合資品牌強大的技術和市場競爭優勢,國內大量靠政策刺激而建立起來的車企必將面臨市場清洗,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產生嚴重產能過剩危機。
其次,單一GDP政績觀和地方保護主義加劇了產能過剩風險。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風險高企與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政績相關。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之一,具有產值大、利潤高、帶動性強等特點。新建項目產能一旦形成,必將大幅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例如,某汽車集團新能源乘用車在某省的項目建成後,按年產60萬輛車估算,年產值將高達600億元,佔到全省GDP的1.5%。
受利益驅動,各地政府對發展新能源汽車均熱情高漲。目前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15家企業中,大部分企業背後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這種不顧本地發展條件而盲目跟風上馬新能源汽車相關項目的做法,將給以後的產能過剩埋下隱患。
此外,地方保護主義也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進程,影響了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發揮,優勢企業和高效產能無法進入,弱勢企業和僵屍企業得以生存,加劇了行業低端產能過剩風險。
再者,行業進入門檻低也易形成大量低端過剩產能。
相比較傳統汽車製造業極高的進入壁壘,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門檻較低,主要集中在電池等幾個大的核心零部件上。據測算,傳統燃油車的盈虧平衡點為200萬輛,而電動車的盈虧平衡點僅為10萬~20萬輛。正是相對較低的行業進入門檻及廣闊的市場空間,使新能源汽車易成為資本追逐的「香餑餑」。
當前,一些並不具備研發、生產以及製造新能源汽車能力甚至缺乏造車經驗的企業,利用新能源汽車行業較低的進入門檻,採取控股、合資建廠、切入供應鏈等投資手段進入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短期內易形成大量低端過剩產能,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四策兼施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其一,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繼續優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應根據最新產業及市場發展變化情況,研究編制新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進一步明確各個發展階段產業發展的戰略與目標,避免由於盲目發展引發產能過剩。
完善針對新能源汽車的政府采購制度,加強各級政府部門對新能源汽車的優先採購和強制采購,出台相關采購細則,通過技術標准控制、比例控制等推進政府采購活動有序開展,有效化解新能源汽車的過剩產能。
推動「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夥伴關系,促進市場各個主體共同合作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以克服政企信息不對稱、產業政策滯後、政策實施效率低下等導致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等問題。
其二,優化政府補貼扶持方式,加強行業監督管理。
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產品進入目錄的技術門檻,並對進入目錄的相關產品進行動態調整;改變當前補貼發放的「普惠制」,轉為「獎優扶強」,提高財政補貼的扶持效率。
為防止過度補貼,建議地方政府的補貼方向由鼓勵購置轉為支持使用,對使用環節可以增加使用年限等要求,出台停車費減免、高速公路免收過路過橋費等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充電基礎設施的補貼扶持力度等。
借鑒國外經驗,實施「汽車折價退款」的以舊換新政策等。並加大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監管力度,針對「騙補」行為,建議政府部門聯合相關行業協會等共同進行監管,同時建立匿名舉報機制和獎懲辦法,利用互聯網及媒體實現社會監督。
其三,改變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標准,打擊地方保護主義。
改變單一的GDP政績考核觀,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標准,以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統一各個地方的財政政策,由中央政府制定統一的新能源汽車標准以及車型目錄,取消地方目錄,強制規定進入目錄的新能源汽車在政府采購、市場准入、財政補貼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強對集中采購的管理,推進政府、國有企業、公共交通等單位在采購新能源汽車的招標程序等方面更加公開透明,防範各地對本地車企照顧行為的發生。
其四,加大推廣宣傳力度,培育發展消費市場。
加強示範推廣,進行消費引導。提高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數量和質量,營造促進新能源汽車健康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同時,強化消費引導,加強政府和企業協同合作,從低碳出行理念等方面共同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
從「軟體」和「硬體」兩個方面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軟體」方麵包括出台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方案等,「硬體」方麵包括充電樁、充電站、售後服務站等配套設施建設。
加快培育消費市場。主要是圍繞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努力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支持國內過剩產能走出去,加快培育知名的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在商業模式上,探索推進電動汽車或電池租賃服務、整車或固定充電樁共享服務,以及分時段租賃等。
刊於《瞭望》2018年第14期
B. 2023年電動汽車的銷售量或為現在的十倍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NavigantResearch的數據,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有望超過3.6億輛。NavigantResearch認為,隨著電池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充電樁的快速發展,未來十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將快速發展。該機構高級分析師RyanCitron解釋說,「除了這些新技術的發展,經濟發展和環保趨勢也是全球電動汽車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各國政府將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促進可持續交通產業的發展。同時,消費者可以逐漸發現替代交通的價值,例如緩解交通擁堵、避免高昂的燃油成本、保護環境和減少霧霾。」除了純電動汽車,製造商和運營商也在嘗試運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經過研究,純電動汽車更加環保,不僅降低了運營成本,還減少了排放。特別是在北美、西歐等發達國家,年輕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需求較高,這一消費群體也在向亞太等新興市場擴張。因此,年輕消費者將是電動汽車的主要目標市場。
C. 新能源汽車利好消息不斷,國網充電樁今年新增樁數將增10倍
4月14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召開2020年全面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項目集中聯動開工視頻會議。會議表示,國家電網2020年將新增投資7.8萬個充電樁,新增樁數量大增10倍。
綜合來看,年內新能源汽車利好消息不斷。產品端,里程焦慮問題正逐步得到緩解,續航600km以上的車型逐步推向市場。政策端,國務院已宣布,延長新能源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充電樁的建設也加入到國家新基建的計劃中。眾多利好消息,勢必會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一起期待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D. 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車造車熱
我覺得是一件好事情。
事物的迭代更新都是隨著當前的事物並不能滿足於當前的發展,所以產生了迭代更新,又或是另闢蹊徑,發明出另一種事物。而我認為新能源汽車就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為什麼會這么解讀?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最後,我相信很多東西其實也並非全是優點,肯定也會有一些弊端,但,探索的意義不就是不斷迭代,留下優品嗎?我相信新能源領域會越來越好!
E. 專家預測:5年後,電動汽車的價格將低於同級別燃油車
近年來,隨著國家補貼以及價格的下降,新能源汽車數量成倍增長。然而,盡管汽車的車輛整體成本較低,但汽車的價格仍然高於同級別的燃油車,這才是影響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最後專家預計,到2025年,原材料成本的降低,性能的提高以及通過共同製造來學習可能會導致電池組的電池成本低於$80/kWh。
假設電池佔一個100kWh的電池組(每千瓦時75美元)的成本約為30,000美元,那時候電動汽車的價格肯定要低於汽油車的價格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F. 新能源物流車再獲政策利好 未來5年增量規模達百萬輛
4月2日,國家郵政局與工信部聯合發布《關於促進快遞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針對與物流業與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與物聯網供應鏈的融合提出明確方向及要求,指出快遞業應當深度融入汽車、消費品、電子信息等製造領域,鼓勵快遞企業加快淘汰更新老舊車輛的同時,提高新能源車輛的使用比例。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汽車物流分會的預測,在國家及地方政策、各地政府、電商企業、物流企業的推動下,新能源物流車將繼續保持井噴式增長,並預測未來五年,國內電動物流車產銷量的年復合增速有望超50%,增量規模達百萬輛。而2020年城市配送市場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
《意見》提到,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快遞業發展的重要需求基礎。快遞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製造業發展提供重要服務保障。促進快遞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對推動製造業提質增效和快遞業轉型升級、建設製造強國和郵政強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意見》還指出,為了完成上述目標,應當通過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加強示範推廣、強化交流對接、完善標准體系及加強人才培養六個方向,形成涵蓋多方面、高層次的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國家郵政總局等部委已經多次發文,要求物流業積極引入新能源汽車,並將物流業的「最後一公里」難題,與發展新能源物流車產業相結合。2018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要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的推廣應用,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輕型物流配送車輛中,新能源車輛和達到國六排放標准清潔能源車輛的比例超過50%,重點區域達到80%。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官網消息,截至3月底,除湖北外全國公路貨運市場整體恢復勢頭良好並趨於穩定,全國開行車輛日均行駛里程也比上年上漲14個百分點。某券商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強表示,雖然疫情對汽車產業整體銷量產生負面影響,但居民線上購物的消費習慣也得到培養和提高,為買菜等電商平台配套物流的輕型商用車公司直接受益。
中韓合資企業CJ榮慶物流相關負責人向第一汽車頻道記者表示,利用新能源汽車解決中短程城市物流,加快物流車輛的物聯網與智能化對接,已經成為多個國家的發展趨勢。他同時提出,主管部門在要求物流企業更換新能源車輛的同時,應加快公共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便利通行政策、補貼機制等措施來進行配合。物流企業則應該藉此機會實施精細化服務和管理的升級,「如果新能源物流車能夠配合物流行業的集約化管理趨勢,例如引入綠色物流智慧服務平台、干支銜接型物流園區(貨運樞紐)以及樞紐內充電維修設施等的建設,能提升物流運輸行業現代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進一步優化貨物運輸結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G. 未來五至十年汽車後市場的發展趨勢
未來十年,我國仍將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步加速發展的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和居民收入將持續增長,國家也將繼續出台有利於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加之二、三線城市及農村市場的汽車需求增加,預計我國汽車消費市場將進一步擴大。
根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發動機及變速器零部件行業調查研究報告》對 2012 年至 2015 年中國汽車產量和保有量進行的預測,預計到 2015 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將突破 2,500萬輛,保有量將達到1.5 億輛。
2014 年 1-3 月汽車產量為 589.17 萬輛,同比增幅達到 9.16%,其中乘用車增幅達到 9.48%,增速高於商用車。
②我國將逐步由汽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近年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內知名汽車企業逐漸涌現,汽車生產核心技術和新技術逐漸為國內企業所掌握,出口規模逐年擴大,我國已經具備了向汽車製造國轉變的基礎。為了實現轉變的目標,我國必須首先形成多家規模化、集團化企業,兼並重組勢在必行,自主品牌必將成為政府未來大力扶持的對象。隨著近期整車及汽車零部件支持政策的陸續頒布,未來行業的發展重點著重體現在加強自主品牌企業技術開發力度;鼓勵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實施品牌經營戰略。未來自主品牌汽車產品所佔的市場份額可望逐步擴大,技術實力也會迅速提升,中國的汽車市場將逐步由汽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③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成為我國汽車發展方向
近年來,我國汽車保有量大幅上升,對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同時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日益嚴重。受益於節能環保政策的推出,未來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零部件行業將是新的投資增長點,也是未來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
在現有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背景下,鼓勵低能耗、小排量汽車的生產和消費已成為汽車工業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據工信部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統計,在節能汽車推廣政策的作用下,近幾年小排量乘用車銷量增長十分迅速。2014年 1-3 月該類型車型銷售達到 326.59萬輛,同比增長 5.25%;占乘用車銷售市場的 67.07%。
2011 年 10 月,節能汽車推廣政策調整,將節能汽車推廣標准提高了 8%,推廣車型綜合工況燃料消耗量從百公里平均 6.9 升調整為 6.3升。2012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研究確定了包括安排 60 億元支持推廣 1.6 升及以下排量節能汽車等措施。節能汽車推廣政策對節能技術的持續進步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汽車產品升級換代提速,低能耗、小排量汽車成為行業發展趨勢之一。
④產業結構調整將進一步深化
目前,我國汽車產業結構問題突出,未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將進一步深化。需大力推進跨區域兼並重組,以進一步調整產業組織結構;需提高小排量汽車比重和大力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以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需大力提高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比重,以進一步促進零部件與整車的協調發展和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需進一步調整汽車消費城鄉二元結構,大力開拓農村汽車市場。
⑤汽車產業出口還將進一步擴大
隨著我國汽車整車產品質量的提高和出口渠道的多元化,未來我國汽車出口將繼續增長,整車出口將成為自主品牌企業新的增長點;2012年,連續10年排名汽車出口第一的奇瑞出口量達 18.48 萬輛,同比增長 16.26%。
2010 年我國汽車產品累計出口金額首次超過 500 億美元。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1 年,汽車出口 81.40 萬輛,同比增長 49.50%,比上年同期增加26.90 萬輛,創歷史新高,對同期汽車增長貢獻度達 60.80%,成為拉動今年汽車銷售增長的主要力量。2012 年,我國汽車出口首次超過百萬,達 105.61 萬輛,同比增長29.70%。2013 年,我國汽車整車累計出口 87.24 萬輛,同比有所下降,累計出口金額713.09 億美元,同比增長 5.2%;2014年 1-2 月,我國汽車整車累計出口 13.07萬輛,同比下降 10.2%,累計出口金額 18.11億美元,同比下降2.4%。同時隨著全球產業的轉移,未來我國將成為跨國汽車企業重要的零部件采購基地,零部件產品出口將進一步擴大。
⑥我國汽車市場在全球地位越來越突出
隨著我國汽車產銷量的逐年增加,我國汽車工業在全球汽車市場的地位發生實質性變化,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產量占其總產量的比重越來越高;中國成為其利潤的重要來源地和增長地,對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決策機制將產生顯著影響。跨國公司將會從產品研發開始注入更多的中國元素,未來還將針對中國市場專門開發新型汽車產品
H. 肖勇:五年後或將實現3000萬輛年規模 | 2020易境思
【易境思·2020中國汽車營銷沙龍】9月4日,以「來者可追 安且吉兮」為主題的易境思·2020中國汽車營銷沙龍在浙江安吉舉行。
在分組沙龍討論環節中,廣汽新能源副總經理肖勇先生作為「5年內,中國汽車市場的走勢、峰值及份額變化?」話題組代表,分享了他們小組的觀點。
中國車市經歷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長,自2018年到達頂峰後,2019年便調頭向下遭遇負增長。而2020年國際形勢的變化、經濟發展的挑戰,讓未來充滿了更多不確定性。
長遠看來,岩慧銀中國經濟當然仍有著堅實的基礎,也有著廣袤的市場空間,這也是中國車市長期向上的基礎。但是,每個汽車人仍然迫切地想知道接下來幾年的大致境況。未來5年,中國車市的峰值會達到多少?今年,中國品牌份額不斷下滑,豪華品牌份額不斷上升,這種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中國品牌是否又會觸底反彈?
針對以上問題,該話題組進行了充分了討論與分享。
小組主持人:敏實集團CEO陳斌波
討論現場
肖勇總結,未來五年,他們更願意以謹慎樂觀的態度去做預測。
關於整體走勢,肖勇認為,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年規模大概已經到了最低谷,他們對中國市場有信心,認為到2025年能夠實現三千萬以上的年規模。
「十年後的五年後的經濟不好預測,我們不知道經濟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也不知道會不會再出現黑天鵝、灰犀牛,但是我堅信社會,十年後會產生比我們更富有的人群,後浪會比我們前浪更優秀。因為有這個觀點支撐,所以我認為未來的市場會超過三千萬。」肖勇說。
關於各個細分市場的份額,肖勇以為,把中國品牌的份額做到40%以上,可能是中國汽車人近幾年的目標。至於豪華車,他預計未來幾年都將保持2%以上的增長,五年後大概停留在20%份額的位置。
肖勇用股市舉例,來分析豪華車未來的前景。「近一個月股市雖然跌得厲害,但是有個信息不能忽視,中國A股的上市公司超過了四千家,預測十年後會達到一萬家,一萬個上市公司會帶來多少財富的增長?不用懷疑,富豪會越來越多,一個上市公司一定會帶來財富的聚集。所以說豪華車份額碧畢得到20%我覺得有極大可能,甚至會更多。」
關於新能源汽車的走勢,肖勇認為,5年後,新能源有可能達到10%以上的市場份額。「我認為到2023年的時候,純電動汽車會迎來拐點。在那之後,就不是一點點地增長了,直接是翻倍地增長,一條直線拉上去。我認為到2025年,300萬的純電動汽車年銷售粗宴不是夢想,我覺得是一定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