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各國新能源汽車補貼
㈠ 嘉遠汽車企業首獲歐盟M1出口認證
南京嘉遠電動汽車公司在江北新區舉行首獲歐盟M1出口認證新聞發布會,並與汽車產業互聯網平台大搜車舉行了簽約儀式,正式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嘉遠汽車自1982年創立之初,就專注於純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及整車的研發,核心驅動系統早已與國內傳統主機廠進行油改電的實驗論證,嘉遠也基於此早在 2008年,已經成為國內首家將燃油汽車改裝為高速電動汽車採用單車認證的方式出口歐洲的企業,至此嘉遠也開始逐漸積累並培育外貿經銷網路、售後服務等,2015年嘉遠全正向開發的靈族正式取得歐盟L類車型的認證,在歐洲取得合法路權。
隨著目前在國內唯一獲得歐盟M1標准認證的車型,第一批KOMI正式起運歐洲,開啟了中國微型電動汽車大規模進軍歐洲市場銷售的序幕。但和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這是一家中國名不見經傳的車企:嘉遠電動汽車。早期受困於沒有國內整車資質的嘉遠公司只能將市場眼光聚焦在歐洲。嘉遠是第一家將電差蘆動汽車批量銷售到歐洲的公司,在絕大多數車廠還沒有電動樣車的2008年,嘉遠就將時速120km/h,續駛里程120km的電動汽車銷售到歐洲,並淘到第一桶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廠房並開始了自主發展的道路。
嘉遠電動汽車,總部及研發中心坐落於南京,由於生產場地不夠,2016年將生產基地落位於滁州市,加上安徽獵豹汽車的合作基地,年產能達10萬輛以上,是一家致力於用新能源電動技術驅動未來智慧出行方式的開拓者。區別於國內眾多造車新勢力的黑馬之姿,嘉遠電動汽車已經深耕技術40年,是電動汽車技術領域的先行者。
自1982年嘉遠創始人就專注於純電動汽車技術的研發,參與組建了國內第一個行業協會,也是95期間國家內參「中國要則慶陸不要發展電動汽車」的撰稿人。1996年研發的時速100km/h的電動汽車已經成為嘉遠創始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2001年,當年搭載日本技術的電動汽車,續駛里程為260KM的時代背景下,嘉遠改裝的電動汽車續駛里程444.7KM,為當時國際最高水平;2008年,嘉遠成為國內較早將燃油汽車改裝為高速電動汽車並出口歐洲的企業;2012年前,嘉遠為國內十多個主流汽車主機廠提供初期純電動汽車方案,並提供改裝技術服務;2013年至2018年,嘉遠開始電動汽車整車的研發生產,其電動微車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50多個國家及地區。
2022年,嘉遠逐步掃清了發展上的障礙,將在這一年迎來高速發展。據悉孫頃,今年上半年嘉遠將啟動A輪融資,計劃融資20億元用於產品的批量生產、基地建設和新產品開發。
在過去的2021年,嘉遠KOMI得到國外訂單約7.2萬台,國內將聯合阿里旗下的大搜平台展開國內銷售和服務,藉助成熟的線上線下網路簽約約5萬多台。時至春節臨近,歐洲正熱火朝天的舉行一個關於嘉遠產品海外倉的洽談,來自德國、挪威、英國、希臘、法國等經銷商集團准備聯合起來組建嘉遠歐洲庫,以對應目前海外運力不暢,運費高的問題。還有白俄羅斯、波蘭等國有汽車製造商也希望聯合嘉遠在當地組織CKD生產。歐洲近年來各國都看到了電動汽車的未來,相繼出台了補貼政策。德國、法國、荷蘭、挪威等等很多國家對4萬歐元以下的電動汽車補貼9000---12000歐元,這也使得近兩年歐洲電動汽車的銷售量持續大規模增長。
嘉遠更是看到未來的微車機遇,准備今年到明年陸續推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目前的KOMI是嘉遠進入正式賽道的品牌定位產品,屬於微車類中檔產品,以定位嘉遠要做中國電動微車界的「寶馬MINI」。隨著產品市場進入的增量,嘉遠也將啟動核心零部件的合作和生產,塵封已久的第三代技術涵蓋了驅動系統,輕量化模塊化底盤車身技術,標准模塊換電技術。微車雖然小,但是技術含量不見得低。首先空間尺寸有限,能真正滿足歐盟嚴苛的碰撞要求就很難。其次微車的輕量化也是困難重重,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將有效降低微車的能耗。再者高效的驅動系統和熱管理系統也無異於精益求精。最後,還要考慮未來的大規模產品的生態。微車的電池系統是最容易統一規格產品,因為微車大小相近,能耗和功率相近。嘉遠在10多年前就提出成功的換電將首先體現在微車和重型車上,這兩個產品各有自己獨特的應用場景。
疫情過後,消費的疲軟在所難免,親民價格的產品會煥發巨大的商機。1955年,二戰後的寶馬憑借一款叫ISETTA的三輪微車成功拯救了寶馬帝國。嘉遠將在第一款靈族成熟產品上開發新的車規級靈族Plus,結合輕量化模塊化車身,高效驅動系統和標准模塊換電等核心技術的應用,製造售價最低在2萬元以內的微車產品,相信憑借核心技術和高顏值取得年銷量突破百萬台不是問題。
屆時微車之王實至名歸!
㈡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汽車
最近幾年,新能源汽車概念很火,但也引發了很多人的質疑和討論。這也讓很多的消費者感到困惑,新能源汽車是否真的就是新天然氣,或者是新石油?這都是有爭議的。
按照國家的規定,新能源汽車屬於補貼的范圍,補貼額度會隨著銷量增長。在2017年補貼最高的為純電動汽車,可以達到3萬元。雖然目前還沒有達到這個標准,但是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現在國家對新能源汽車還是有一定補助的,但是力度並不大。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就是這樣的一種汽車。中國也是在世界上最早推廣新能源汽車之一,而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中國國內,汽車產業有著很多的發展機遇。不管它未來是電動化,還是共享化,抑或是智能化,都有很大發展空間。同時新能源汽車也能解決城市交通擁堵以及城市環境問題。相信隨著未來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扶持,中國新能源汽車一定會越來越好!
㈢ 純電時代到來,奧迪宣布停止新發動機的研發,歐7到底有多狠
未來 汽車 市場是新能源 汽車 的天下這是行業的共識,那麼距離新能源 汽車 的普及到底還有多遠呢?2020年,國內新能源 汽車 全年累計銷量110.9萬輛,同比增長9.8%。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新能源 汽車 保有量達到了492萬輛。
而在歐洲市場,2020年全年歐洲 汽車 銷量同比下滑24%,創1990年最大年度跌幅,而新能源乘用車年度銷量卻實現了144%的漲幅,在2020年新能源 汽車 銷量達到了136萬輛,一舉超越了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 汽車 市場。歐洲新能源 汽車 銷量大漲,離不開政策的支持。
嚴苛排放標准和燃油稅,助歐洲新能源 汽車 銷量大增
據悉,繼法國政府於去年6月正式向購買新能源 汽車 提供政策補貼後,歐洲其它國家也相繼出台了各自的補貼政策。
在補貼方面,歐洲各國政府在年初原有政策的基礎上,增加了新能源 汽車 的激勵政策,包括氏差減免購置稅、注冊稅、所有權稅等。在罰款方面,歐盟在2020年實施了最嚴格的 汽車 碳排放標准。根據規定,歐洲車企要在2021年達到95g / km的碳排放量,目前尚有很大差距。
從歐洲各國的補貼政策來看,減免購置稅、注冊稅、所有權稅等,都對消費者購車產生了重大影響。像是歐洲那些發達國家,買車的購置稅是相當高的,僅是燃油稅率就高達200%以上。在此情形下,購買新能源 汽車 的人自然而然就多了起來。
奧迪宣布不再研發新的內燃機
近日,奧迪正式宣布不再研發新的發動機,但他們將對現有的內燃機進行改進,以適應新的排放准則。這里新的排放准則指的就是史上最嚴苛的歐七7排放標准。
據悉,歐7排放標准已經擺在桌面上討論了,其實施的時間表也逐漸明朗,即將在2021年底前交由歐盟委員會審批,有望在2025年開始實施。據報道,歐七7排放標准要求尾氣的一氧化碳排放量由現在的500-1000mg/km減少到100-300mg/km,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必須降低到30mg/km。
如此嚴格的排放標准,直接將大排量發動機扼殺在搖籃。在2025年後即便是純電動 汽車 還無法完全取代燃油車,在售燃油車必定也是小排量或混動 汽車 。這也就是奧迪宣布不再研發新發動機的根本原因。
目前,奧迪已經有MLB evo、MEB、PPE以及J1四大純電平台,組成了奧迪純電動化的基本架構,涵蓋了緊湊型車、中型車、中大型車、SUV以及高性能車等多個領域。按照奧迪的計劃,將在2025年之前推出20款全新純電動 汽車 ,純電時代已經到來。
賓士、寶馬緊隨其後
除了奧迪外,作為 汽車 巨頭的賓士和寶馬,也都制定相應的政策。在早些時候,賓士就已經計劃在2039年結束燃油車的生命周期,然而隨著政策的改變賓士也加快了在新能源 汽車 市場的轉型,與奧迪一樣不再研發新的發動機。
在歐7排放標準的影響下,到2025年賓士或將提前放棄純燃油車的銷售卜宏,繼而採取混合動力的形式作為過渡。從賓士近幾年的做法來看,也能看出端倪,旗下多款車型都有小排量發動機和48V輕混的影子。
按照計劃,賓士將在2021年推出大型純電車型架構EVA平台,生產全新純電車型。到2025年,實現25%以上的銷量為純電動車型;到2030年,插電式混合動力及純電動車型將佔全球銷量的50%以上。
而寶馬這邊同樣對新能源 汽車 給出了十年發展計劃,到2023年寶馬集團計劃在全球提供約12款純電動車型,在約90%的細分市場中為每一條產品線提供至少一款純電動車型。到2025年年底,寶馬預計將完成全球第200萬輛純電動車的交付;在未來十年,其計劃在全球累計交付約1000萬輛純電動 汽車 。
寫在最後:
從BBA的新能源 汽車 發展計劃中不難看出,都是受到了歐7排放標準的壓力,被迫加速在新能源 汽車 市場的布局。相較於賓士和寶馬,奧迪在新能源市場的布局明顯更為激進,目前已經有完善的純電平台架構。預計在未來的新能源 汽車 市場,現有的BBA排名或將改寫成ABB。
同時,隨著國外 汽車 豪強殲弊皮加速在新能源 汽車 市場的布局,對於自主車企來說,不管是造車新勢力還是以比亞迪為首的新能源品牌,都將面臨不小的挑戰,自主品牌能否在新能源 汽車 市場實現對國外 汽車 豪強的彎道超車,同樣值得期待!
㈣ 牛氣沖天辭辛丑,猛虎添翼看壬寅
對於新能源 汽車 產業來講
2021辛丑牛年自然是牛氣沖天的一年
160%的超高增長速率怕是以後再難遇見
如今2022,虎年(Chinese Tiger Year)已至
新能源 汽車 產業發展必如猛虎添翼、威勢騰飛!
所謂「吹盡狂沙始到金」
新能源 汽車 產業經過多年徘徊與積淀
2021年終是金蟬破殼、蓄勢噴發
在多重因素的助推下,2022年必將如猛虎添翼、勢不可擋……
首先在參與企業方面
除了所有的傳統車企
單就中國市場的新造車勢力來講
大家所熟知並已然成勢的蔚小理早已不那麼孤單
哪吒、高合、威馬、創維、零跑、極氪和嵐圖等均已鋒芒畢露、咄咄逼人
後面還有更加銳意與強悍的小米、核野智己和阿維塔等
一個個兵精糧足、虎視眈眈、志在必得!
2022新能源 汽車 將開啟對傳統燃油 汽車 的加速蠶食與侵吞
在車輛性能補短板方面
續航里程與經濟性已經不是問題
新能源 汽車 的充電補能不便這一短板也或將在2022年後徹底終結
除了快充,「換電補能」已呼之欲出、撲面而來
2021年10月,工信部已在全國11個城市啟動新能源 汽車 換電模式應用試點
2022年1月18日,寧德時代發布換電服務品牌EVOGO和組合換電整體解決方案
2022將是新能源 汽車 性能全面超越傳統燃油 汽車 的關鍵轉折年
從今往後大家不買新能源 汽車 的理由將越來越少
在智能化發展方面
以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智能座艙為核心的智能化在2022年將加速發展與普及
2021已實現激光雷達首次搭載量產車型的應用示範
2022年將逐漸實現自動駕駛細分場景的商業化落地
很多品牌及車型將在2022年開始搭載L2級以上自動駕駛系統,如特斯拉、蔚來、小鵬、豐田、智己改宴喊、極狐和阿維塔等
鋼鐵俠馬斯克更是放豪言要在2022年實現完全無人駕駛
如果說2021年是電動 汽車 的智能化元年
那麼2022年才是大量智能化車型市場化落地的關鍵轉折年
在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截止2021年11月,我國已建成充電樁230多萬根、充電站1.4萬座、換電站1200多座
按照相關規劃,下一步還將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的建設
到2025年時力爭將車樁比由當前的約3:1提升到1:1
更加完善與充分覆蓋的充換電基礎設施將加速點燃消費者擁抱新能源 汽車 的熱情
在產品線豐富度方面
從A00級到C級和D級、從混合動力到增程式和純電動、從國產到外資、從轎車到SUV和轎跑,等等
車型產品極大豐富、簡直令人目不暇接
就目前已知,各類車企將在2022年推出超過90款新能源車型
總有一款適合您!
在安全性方面
根據「真鋰研究」團隊的持續跟蹤與對照分析
新能源 汽車 的起火自燃等事故比例已大幅下降
新能源 汽車 動力電池的本質安全及系統安全已獲得根本性突破與提升
配套供應鏈、工藝技術和規模效應等方面
一方面隨著行業的不斷向前發展,全產業配套供應鏈更加優化與完善
其次從材料到電池再到整車製造祥友各環節製造工藝更加成熟,產品品質和良率進一步提升
還有各環節生產製造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斷得升,生產效率極大提升
以上各方面因素疊加,並隨著終端新能源 汽車 產銷量的不斷增長,全行業整體規模效應逐步顯現,車輛成本不斷下降
各國政府扶持政策層面,
2022全球共進,新能源 汽車 發展全面提速
中國方面,2022年中國政府對新能源 汽車 的財政補貼和購置稅減免優惠等仍將繼續,各種非經濟性支持如不限行不限號和路權開放等不變
美國方面,拜登政府已通過總額達1740億美元的電動 汽車 支持法案,從刺激需求、製造和供應鏈、建立充電基礎設施的全國網路、研究和創新四個方面全面支持電動 汽車 產業的快速發展,試圖趕超中國
歐洲方面,歐盟委員會於 2021年7月發布的Fit for 55法案有望在2022年正式落地,進一步加大歐盟各國碳減排力度
此外,在新能源 汽車 補貼政策方面,德國2022年補貼不退坡,單車依然保持最高補貼9千歐元,另外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2022補貼均不退坡
盡管利好多多,但也有困難和挑戰
全球疫情蔓延繼續,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甦仍面臨諸多困境
「缺芯少料」成為常態,車規級晶元和鋰鈷鎳等主要關鍵資源及材料供應持續偏緊
政局不穩和地緣政治因素破壞原料供需平衡及導致價格波動頻現
以上困難和挑戰都將不同程度影響到新能源 汽車 的 健康 快速發展,過程中定會有所波折,但總體上看,就中國市場而言,2022年產銷量保持40-50%的增長還是有充分保障的,對應的新能源 汽車 年度總銷量約為500-550萬輛左右
㈤ 歐盟新能源汽車投資加碼 中國車企能否分杯羹
同時,動力電池領域配套產業也開始在歐洲布局。微宏動力德國動力電池PACK工廠生產廠房落成,將為歐洲客戶提供電池模塊和電池組。作為鋰電池結構件龍沒啟頭,科達利也將在匈牙利、德國和瑞典設立全資子公司及建有生產基地項目。
對於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來說,進軍歐洲市場是其展現實力和全球化最好的機遇,但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第一,在歐洲市場投資建廠的成本將遠高於國內,建成後的運營成本也會高於國內。第二,在歐洲市場銷售的整車或動力電池產品,需要滿足更為嚴苛的法規以及技術標准。第三,在歐洲建設生產基地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還需要警惕是否會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悔腔,畢竟歐洲已經吸引了不少日韓動力電池企業落戶。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㈥ 「圍獵」特斯拉
撰文|熊宇翔?編輯|路由社
世界上最暢銷電動汽車,正在經歷誕生以來最嚴峻的挑戰。
2019年,特斯拉Model3成為全球最暢銷電動汽車,一年交付量超過30萬輛。
具體到區域市場,2019年和2020年前10個月,特斯拉Model3前後成為歐洲、中國這兩個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市場的最暢銷車型,單一市場交付量均超過9萬輛。
但在歐洲和中國,傳統汽車豪強與新勢力們,正在東、西兩個市場同時發起對特斯拉的合圍。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JATO的數據,今年10月,歐洲市場電動汽車市場銷冠被大眾ID.3摘得,單月銷量達到10475輛,Model3退出銷量榜單前十。在中國市場,11月,造車新勢力三強蔚來、理想、小鵬分別達成5291、4646、4224輛交付成績,比亞迪漢當月銷量則高達10105輛。
另一邊,今年年底,特斯拉上海工廠將正式開始生產SUV車型ModelY,對於喜愛SUV車型的中國消費者來說,國產ModelY或許會是一個更對市場胃口的爆款選擇。同樣,ModelY也會在柏林工廠進行生產,投放到歐洲市場。
對中國、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速變化,特斯拉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反應,依然在按照既定的路線前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㈦ 德國將減少新能源車補貼 插混車型明年取消補貼
易車訊近判讓日,我們從相關渠道獲悉,德國計劃逐步減少針對新能源車閉桐的政府補貼力度,預計針對插混車型的政府補貼,會在今年結束時取消。同時,針對純電動車型而言,從現在開始一直到2025年,政府補貼也會逐步縮減至取消。
從2023年開始,德國銷售的插混車型將取消政府補貼,原因是政府部門認為當前的插混轎沖坦車型具有足夠強的競爭力,無需補貼。同時,到2023年,德國純電動車的政府補貼會降至4000歐元(約2.76萬人民幣),並會持續縮減至2025年取消為止。
㈧ 4萬億大市場,歐盟擬推出5650億歐元能源計劃,為何如此看好新能源車
大家好,非常高興回答提出的問題,歐盟地區將要推出5650億歐元的能源計劃來促進當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那麼為何歐盟會如此看好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前景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小夥伴們還有什麼不同看法的?大家可以一起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一下。
㈨ 電動汽車會是未來發展趨勢嗎現在買電動汽車怎麼樣
電動汽車是未來的,發展的趨勢,其實根據現在電動汽車的發展來看的話,電動汽車將傳統的汽車行業可以講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甚至包括現在原有的傳統燃油車的整體的技術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拿國內的車企來說,長城奇瑞,吉利,北汽,長安,比亞迪等,這些都有自己的電動汽車,甚至是一些新勢力的加入。
電動汽車在使用的時候可以靠電力相對於普通的人為車來講,用車的成本要遠遠低於傳統燃油車的,雖然對於現階段而言,電動汽車處在起步的階段,但是隨著政府的補貼再加上新能源汽車在很多方面具有的優勢,對於日常有剛需,並且作為城市通勤的人來說,這些都是一個非常便利的福利。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再去懷念功能機了,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智能手機的功能太過強大,現在人的生活已經完全離不開智能手機了,第二個原因就是現在的手機電池和充電技術快速發展,目前手機電池動輒就超過4000毫安,中度使用兩天都沒有問題,而且目前很多智能手機廠商都推出了快充技術,目前最大的充電功率已經達到了65w,也就是說沖個十幾分鍾就足夠你用一整天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再也不會有人顧慮手機電量問題了。
㈩ 歐盟新節能減排計劃出爐欲在2050年消滅燃油車
據外媒綜合報道,歐盟執委會近日提出了新的節能減排計劃。如果該計劃獲得通過,歐盟將在2050年在歐洲大中型城市徹底淘汰燃油車。該計劃旨在實現歐洲的零排放交通,其中目標包括:到2030年搏空仿將歐洲傳統燃油汽車的數量減少一半;到2050年在城市淘汰所有燃油車;到2030年,大城市的物流系統將實現零排放。計劃繼續支持混合動力、純電力、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技術。政府將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和消費進行補貼,調整傳統燃油車的稅收政策。該計劃一提出,歐盟運輸委員會主席西姆卡基纖拉就遭到了全球主要汽車製造商和相虧型關協會的炮轟。英國司機工會評論說:「如果他想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帶回中世紀,那麼他這樣做正好!」針對批評人士,卡拉斯承認,歐盟委員會的提議確實激進,但他也表示,計劃中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並強調,如果歐盟想要徹底擺脫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就必須實現這些目標。歐盟委員會估計,該計劃將耗資1.5萬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