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造電動汽車上面臨的挑戰
1. 小鵬汽車快速迭代,那他將會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到底有哪些
小鵬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主要有不太好完美的售後服務,老款車型交付周期太長,處理老用戶的維權等問題。這可能與小鵬汽車產能提升較慢有關。老款車型較晚交付,新一代產品的規劃也應該隨之調整。此次新款車型的推出,可能與小鵬汽車想踩住補貼新政正式實施的節奏,以高性價比在市場中站穩腳跟有關。但是,踩住了節奏,卻喪失了用戶信任,是得是失呢?小鵬汽車內部協調可能出現了問題。如果要推出新款車型,那麼應該要給用戶提供充足的決策信息。新車型就要推出了,銷售人員還在向外宣傳有誤的信息,這本身就不太尋常。
老款車型交付周期太長。這可能與小鵬汽車產能提升較慢有關。老款車型較晚交付,新一代產品的規劃也應該隨之調整。此次新款車型的推出,可能與小鵬汽車想踩住補貼新政正式實施的節奏,以高性價比在市場中站穩腳跟有關。但是,踩住了節奏,卻喪失了用戶信任,是得是失呢?小鵬汽車內部協調可能出現了問題。如果要推出新款車型,那麼應該要給用戶提供充足的決策信息。新車型就要推出了,銷售人員還在向外宣傳有誤的信息,這本身就不太尋常。
在7月10日,在G3 2020款開啟預訂的消息公布之後不就,有不少2019款小鵬G3車主對此感到不滿。7月13日,在廣州、北京等地出現了小鵬汽車用戶集體維權的情況,近日更是有車主建立了「小鵬汽車車主維權官方網站」,內設「維權新聞」「維權社區」等版塊。
2. 電動汽車發展經過了哪幾個階段,為何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進入低潮,後來又是什麼
電動汽車發展經過了5個階段。
第一階段:19世紀中期,1881年,第一輛使用鉛酸電池的電動汽車出現
燃油汽車出現之前,純電動汽車早就開始應用。1900年,歐美出售的4200輛汽車中,40%是蒸汽機車,38%是電動汽車,剩下的22%才是燃油汽車。當時燃油車還在用外燃機技術,開起來噪音大,而且冒著黑煙,對於歐洲上層消費者來講並不是首選。原來燃油車也有黑歷史!
第二階段:20世紀初期,內燃機的發展,讓純電動汽車退出市場。
隨著發動機技術發展,啟動機的發明以及生產技術的提高,燃油車在這一階段形成了絕對的優勢。再對比電動汽車的充電的不便性,這一階段純電汽車退出了汽車市場。
(20世紀初的燃油車)
第三階段:20世紀60年代,石油危機使人們又重新重視純電動汽車
此時歐洲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由於石油危機的出現,人們開始反思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使人們重新審視純電動汽車。受到資本的推動,在那十幾年裡,電動汽車的驅動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純電動汽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小型電動汽車開始占據固定的市場,如高爾夫球場代步車。
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電池技術的滯後,使用電動汽車製造商改變發展方向
這一階段由於電池技術發展滯後,沒有重大的突破,使電動汽車製造商面臨巨大的挑戰。汽車製造商在市場壓力下,開始研發混合動力汽車,以克服電池和續航里程短的問題。
(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
(HEV 混合動力)
第五階段:21世紀初期,電池技術有所突破,各國開始大規模應用電動汽車
這一階段電池密度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水平也以每年50公里的速度提升,電機的動力表現已經不弱於一些低排量的燃油車。我國更是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發展和產品落地,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產量最高的國家。
3. 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末電動汽車沒有得到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要是電池技術的滯後造成的。
20世紀80到90年代,電池技術的滯後,使用電動汽車製造商改變發展方向
這一階段由於電池技術發展滯後,沒有重大的突破,使電動汽車製造商面臨巨大的挑戰。汽車製造商在市場壓力下,開始研發混合動力汽車,以克服電池和續航里程短的問題。
21世紀初期,電池技術有所突破,各國開始大規模應用電動汽車
這一階段電池密度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水平也以每年50公里的速度提升,電機的動力表現已經不弱於一些低排量的燃油車。我國更是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發展和產品落地,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產量最高的國家。
4. 新能源汽車已發展約20年,目前市場現狀如何還將面臨哪些挑戰
說到新能源汽車,相信很多朋友都不覺得陌生,因為這種車型在我國的大街小巷中都是較為常見的,尤其是一些注重生活質量,懂得節約與環保的人,更是會在買車的時候優先選擇新能源汽車,這種車子似乎比燃油車更受歡迎,銷量呈現出節節攀升的趨勢。新能源汽車發展約有20年,目前市場現狀比較穩定,銷量高,而且口碑也越來越好,選擇新能源車子的年輕人佔大多數,那麼新能源汽車還會面臨哪些挑戰呢?我覺得新能源汽車面臨的挑戰可能就是配置的升級與續航的提升。
隨著大環境等等影響,新能源汽車勢必能夠成為未來的主流,期待著後續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好的改變。
5. 新能源汽車發展存在的難題該怎樣解決
6. 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都面臨著哪些問題呢
對於我國新能源汽車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技術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加之新能源的相關核心技術本身就較為復雜,現階段我認為現階段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三種:
1. 基礎設施缺乏
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產品發展和推廣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多數中小城市並沒有足夠給汽車充電的設備,多數充電樁均是在公交車站,而對私家車來說並沒有專用的設備,這成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計程車因其運營成本可能會為充一次電排上幾小時的隊,但這對私家車來說就極其不便,這是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的又一大阻礙。
第二,新能源汽車價格較高。主要原因有如下幾方面:一方面,研發和推廣費用較高。新能源汽車處於起步階段,多方面研發都屬於探索性嘗試階段,因此需要較高的費用支撐,也因此推高了汽車的成本和市場價格。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的多數關鍵組件都是從國外進口的,這也推高了新能源汽車的製造成本。另一方面,商家認知存在誤區。部分生產廠家認為新能源汽車屬於新時代技術條件下的新型產品,因此一味追求高的價格,卻沒有進行市場調研,了解市場需求和對產品價格的承受能力,反而不利於產品在市場上的進一步推廣。
7. 純電動汽車面臨哪些挑戰
對於換電模式來說一定程度上面解決了續航里程焦慮和充電焦慮,同時也省去充電時間過長的問題,換電模式帶來的優勢多多,但是對於換電模式來說也是有挑戰的。對於電池來說在更換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換電站和相對於的基礎建設布局,換電運營商則需要承擔高昂的換電站建設費用、儲備電池費用。加上換電站土地審批的流程比較長加上各類的手續相對來說比較繁瑣;其次就是對換電模式而言需要有統一電池標准,換電車型的數量也對於換電運營商也是一種成本的壓力。所以電池運營商的盈利能力至關重要,用戶達不到一定規模,換電站的運營成本也很難收回。
8. 電動汽車在推廣中面臨那些問題
雖然基於電動汽車的優點和國家的政策支持,電動汽車滲透率快速增加,然而,我們必須看到電動汽車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阻礙了電動汽車的進一步發展。比如從用戶角度來看,存在老舊小區充電難、冬季電能衰減過快、售價依然偏高等問題。從電網角度來看,在無序充電的情況下,電動汽車充電高峰同用電高峰存在部分重疊,對電網構成一定的負擔。
為應對這些挑戰,經中國能源網研究中心同有關專家交流,認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配電網的升級改造需求尚待深入量化評估
目前配網層面對電動汽車的接納能力還缺乏系統深入的調查分析。雖然從定性的角度,大家都看到了部分配網進行增容的必要性,但是未來電動汽車在哪些場所、增加到什麼程度配網需要增容改造?這些場所現有的配網現狀如何?怎樣通過有序充電降低配網改造需求?這些問題有待量化分析。
二、充電樁利用率低造成相關基礎設施的浪費
一方面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配網存在潛在的增容需求,但另一方面很多公共充電樁卻存在利用率低的問題。這是存在矛盾的方面。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課題報告2017 典型區域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及互聯互通調研報告》的調研,有4家運營商的充電樁使用時間每天小於1小時,有3家每天在1~2小時,有3家每天在2~3小時,有4家每天在3~4小時。而利用率低的原因包括:布局不合理、運維不及時、充電停車位被燃油車搶占、運營商之間信息和支付方式無法互聯互通等。
三、電動汽車尚未與電網實現互動
雖然各方對V2G都寄予厚望,但從目前來看,除極少數車型外,電動汽車僅是從電網購電,單純扮演了負荷的角色,遠未實現有效互動。而僅作為負荷,則意味著電網承擔了更多的調節服務供能,這一服務目前是單向的。
車網尚未大規模實現雙向互動使得很多美好的暢想(電動汽車在高峰賣電、低谷買電,提供輔助服務)只停留在"PPT"層面。V2G落地的技術挑戰、對電池的影響等都需要深入評估。
9. 「互聯網+」下汽車產業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一)在戰略上,缺乏明確的國家和產業發展戰略和有效的協調機制
相比之下,國內車企缺乏引領車聯網技術發展的積極性,被動跟隨。 IT企業專注於通信和信息服務,對車輛安全和節能要求缺乏了解,在車載終端開發方面與車企缺乏密切聯系。隨著智能汽車技術的加速發展和實施,電動汽車、智能汽車和網聯汽車將逐漸融合,智能汽車的國際技術標准和法規也將升級完善。
(五)從企業層面看,互聯網汽車製造給傳統汽車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沖擊
在智能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谷歌、蘋果等互聯網巨頭,以及網路、阿里等國內互聯網企業,通過與汽車的戰略合作,開始涉足智能汽車和車聯網行業。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早已在美國進行測試,網路等中國企業也在加速自身發展。互聯網企業大規模進入汽車行業,給傳統汽車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汽車的根本屬性是滿足人類出行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汽車行業本身不會受到干擾。然而,隨著智能化和網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不積極吸收新技術、轉型緩慢的傳統汽車企業很可能被取代或成為「代工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