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電動汽車suv
❶ 雷軍電動汽車與雷丁電動汽車的區別
雷軍電動汽車現在根本沒有這個牌子一開始叫小米後來被小米公司告了改雷軍又被告了!感覺一直在三寨.要買電動車建議買雷丁大品牌值得信賴
❷ 雷軍,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間造車
3月1日,我們曾經發布一篇文章,預言了小米造車(《8分鍾告訴你:小米為什麼會造車》)。
29天後,這個預言成真了。
2020年3月30日,小米發布一則《智能電動 汽車 業務立項》的公告,公告內容稱小米集團董事會正式批准智能電動 汽車 業務立項,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公司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小米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將兼任智能 汽車 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雷軍說到:小米 汽車 ,是我人生之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
他曾在2015年表示,造車是值得一搏的風口和時代機遇,小米在三五年內不會造車,因為我們的精力不夠。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如今,時間已到,雷軍本人將親自帶隊。
多年來坐懷不亂的雷軍,或將摒棄原來對新造車只投入資金不投入真愛的策略,准備開始橫跳。年輕人的第一輛小米 汽車 真的要誕生了。
公開資料顯示,小米在2014年投資了地圖廠商凱立德;2015年雷軍創立的順為資本投資了新造車公司蔚來 汽車 ;2016年和2019年,順為又兩次投資小鵬 汽車 ;2020年4月,小米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的B輪融資。
根據國家專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報的2000多項專利中,與 汽車 相關的大約有10項,主要包括車輛定速巡航、能源補充、車輛操控、導航、輔助駕駛、行車安全、停車信息預測等。
2020年6月,小米 科技 有限責任公司進一步申請注冊了「小米車聯」商標和相關圖形商標,國際分類涉及網站服務、科學儀器等。商標狀態分別為等待實質審查、初審公告。
這些都是小米的秘密行動。
讓我們再回到小米的順為資本對蔚來與小鵬的投資。據後兩者的招股書顯示,順為資本並沒有出現在主要機構股東中,其在兩家公司上市時的持股份額均不到5%。這意味著雷軍雖然押注了新造車這一條賽道,但籌碼並不夠,所獲收益也不夠填大胃。
下一步,就該親自上陣了。
在 科技 區混得風生水起的小米,為什麼要趟造車這趟渾水?
首先我們來看看全球手機市場的報告,當然,這也是小米的重點業務之一。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2.92億台,同比下跌5.9%;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26億台,同比下跌11.2%。
根據小米2019年的年報,小米的手機業務收入占總營收的59%,但其毛利潤卻僅占總毛利潤的5.7%;而小米的互聯網業務收入,雖然僅占總營收的30.7%,但其毛利潤卻佔了總毛利潤的45%。
在資本市場眼中,小米過分依賴智能手機收入的商業模式,不夠性感。這使得小米即便在坐擁3.68億用戶月活數據下,在估值上非常吃虧。
手機市場的天花板已經非常明顯,再一條路走到黑,很可能不知不覺就被內卷了。
簡單來說,手機是小米發家的基石,但不是它走向新時代的墊腳石。
小米著名的「鐵人三項」模式眾所周知,即:硬體、軟體和互聯網服務。用雷軍的話解釋就是,「把軟體、硬體和互聯網融為一體,形成另闢蹊徑、降維打擊」。
為此,雷軍曾為小米定下「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並把小米的AIoT業務提上很高的位置,比如2020年初,雷軍發布新年全員信:確立智能時代『5G+AIoT』戰略,5年要投入500億。
所謂AIoT=Ai+IoT,也就是人工智慧+物聯網。圍繞這一戰略,小米投資了一籮筐各種各樣的智能硬體企業,智能家居、智能家電、智能穿戴設備……當然還包括智能 汽車 ,比如蔚來、小鵬 汽車 。
手機是小米的今天,但AIoT才是小米的未來。因此,小米需要一個新故事,一個能夠成為新時代絕對流量入口的故事,這就是關於造車的故事。
從行業趨勢可以看出,未來『人工智慧+物聯網』最大的應用場景就是智能 汽車 。
小米的生態鏈戰略已經很明顯,無論是智能穿戴設備、還是智能家居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嵌入到某些特定生活場景中,並解決相應問題。但它的目的並非提供一個全新生活的方式(當然也有這層含義),更重要的是搶占客廳、出行的流量入口,意圖覆蓋全場景的產品生態。
普通人一整天的行動軌跡,從卧室-客廳-路上-公司,經歷了多個場景的變化。產品目錄的擴增,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逐步形成統一的體驗生態,強化用戶的粘性,從而「佔領」用戶。消費電子巨頭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盡可能占據這些所有的場景並提供服務。
『衣食住』好解決,『行』就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領域了。
根據IHS Markit發布的《2020年中國智能網聯市場發展趨勢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 汽車 市場的智能 汽車 滲透率為45%,而2025年該數據預計將提升到60%。而其中由於中國大力對新能源、智能 汽車 的政策扶持,以及對環境保護的強力重視,預計2025年時中國市場的智能 汽車 滲透率將達到75%。
雷軍親眼目睹,中國從零開始發展,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智能 汽車 市場,且自己也曾多次置身其中。他不會忽略這個趨勢:無論新能源 汽車 目前多麼飽受爭議,未來全面佔領市場是必然的事情;無論智能 汽車 目前有多麼名不副實,未來成為互聯網流量入口的大頭也是必然的事情。
一旦某家產品在場景變化中被對手替換掉,這就意味著企業「被下線」,失去了一部分創造價值(利潤)的在線時長,並且給了其他對手以生存的空間。這種局面,是任何消費電子巨頭不能熟視無睹的,尤其是本來就強調生態的小米。
小米以及一眾中國手機巨頭的快速發展,其實都離不開當時蘋果在中國建廠所整合起來的供應鏈體系。這就像是當年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車企一樣,一邊打開國內市場給外資企業,以短期的利益換取長期的發展可能。
這一次造車的契機,是特斯拉的上海工廠的發力。現階段的電動 汽車 市場,由於特斯拉的引入和造車新勢力的極速發展,相關供應鏈體系已經相對完善,最新的國產版Model 3的零配件國產率已經接近100%。再看看特斯拉的體量,上下供應鏈幾乎一下被打通,同時價格也隨著馬斯克的「成本強迫症」不斷減低。
原本電動 汽車 最難的那些部分,無論是像松下、LG、博世、大陸、法雷奧、英偉達、英特爾(Mobileye)等海外供應商,還是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網路、華為等國內供應商,現在都具有著成熟的整套解決方案。
硬體方面的問題已經不成問題,而小米的軟體生態一直就是它的長處,通過外部采購成熟的硬體,配套自己的軟體層,一張造車藍圖又畫好了。
當然,這么想的 科技 巨頭,不只是小米一個。
2年前,中國新造車這個賽道最活躍的公司有12家:3家央企是一汽、東風、長安,3家地方國企是上汽、廣汽、北汽,3家傳統民企是吉利、長城、比亞迪,3家造車新勢力是理想、蔚來、小鵬。
如今,這個格局即將要被打破。
就從最近的新聞來看,目前准備進軍新造車賽道的 科技 公司有網路、阿里、華為、富士康、索尼,其中網路和索尼是造整車,富士康提供代工,華為提供技術服務,大眾寶馬等傳統車企也准備開始進行大反攻,另外,蘋果造車的傳聞也是甚囂塵上。
說到底,新能源車(尤其是電動車)的入門門檻比燃油車低了幾個數量級。
在過去100年裡,全世界的 汽車 工業,都是大眾、通用、福特、豐田這些傳統車企巨頭的天下,它們掌控著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瓜分了全球市場,創業公司沒有任何機會。但是在電動車時代,這一切都被顛覆了,過去鐵板一塊的江湖格局,被撕開了一道裂縫,做互聯網的這幫人,以造車新勢力的形象跑了出來。
科技 巨頭有技術、有資金、有成熟的互聯網產品開發流程,跟智能 汽車 的資源匹配度很高。隨著電動車的市場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業務模型越來越成熟, 科技 巨頭紛紛下場想分一杯羹。
以蔚來、理想、小鵬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幾乎是零經驗入場,在過去兩年賺足了風頭。蔚來的年交付量超過4萬輛,創 歷史 新高,股價更是漲了十幾倍,市值超過賓士寶馬通用福特。理想和小鵬也都是去年在美股上市,融了足夠多的美金,銷量也創紀錄,坐穩了新造車的第二陣營。難說小米看了不會眼紅。
其中,蔚來背後的資本陣容最為龐大。成立早期就拿到了騰訊、高瓴、紅杉、淡馬錫、華平等頂級機構的投資,還有馬化騰、劉強東、雷軍等大佬站台。現在,即便是經過了多輪增發,騰訊還是蔚來的第二大股東,投票權僅次於李斌。
理想早期選擇的是低速電動車賽道,第一個項目失敗後,才切換到中大型SUV的增程式路線,並推出理想ONE。後來美團王興力挺理想,多次公開鼓吹理想,在理想上市前,美團和王興個人持續加碼投資,成為理想第二大股東,僅次於李想。
小鵬背後的的何小鵬早年創辦了UC,後來被阿里收購,何小鵬加入阿里,2017年何小鵬任小鵬董事長後,阿里開始投資小鵬,並在IPO時大筆認購,成為第二大股東。
威馬則是站在網路陣營。網路從2017年開始投資威馬,隨後威馬每輪融資網路幾乎都參與,成為威馬最大外部機構股東。網路和騰訊,在早期同時投資了蔚來和威馬,後來出現分化,2017年底蔚來和威馬融資時,騰訊領投了蔚來,網路領投了威馬,自此陣營形成。
可以看到,不僅是造車的門檻低了,而且背後都有互聯網/ 科技 企業的背景可尋。
從 科技 發展的 歷史 來看,摩托羅拉、諾基亞、柯達等巨頭都沒能在工業化向信息化的技術變革中成功轉型。問題並不在戰略上,而是底層技術的切換導致公司內部產生巨大的利益與權力沖突。
如果小米能夠打破這個魔咒,肯定也能在這個時代的關鍵轉折點,擁抱新的市場。
有了硬體層面的模塊化供應商,有了 科技 企業的軟體背景,小米造車的最後的拼圖是什麼?
兩個,錢與人才。
我們親眼見證了,蔚來、小鵬、理想在美上市後的市值飆升,這也是新造車潛力的體驗,可謂是一劑「壯陽葯」。
但與此同時,蔚來 汽車 CEO李斌曾表示,沒有200億不要造車,何小鵬也說過: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誇張,現在自己跳進來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英國家電巨頭Dyson戴森曾組建了一支將近600人的研發團隊,花光了218億,可惜三年後還是宣布了終止造車計劃。
可見造車是怎樣一台「榨汁機」。
表面上來看,在手機市場中小米和蘋果還可以掰掰手腕,但是論到資本積累,那就不是一個量級了,蘋果的經營現金流量、資本儲備實在是太龐大了。
龐大到什麼程度?同樣是2019年,其經營現金流量是693億美元,投資現金流流入了458.96億元,並且還有超過2000億美元的龐大現金儲備。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表示,2020年蘋果投入了近190億美元用於 汽車 研發,且約佔全球 汽車 產業研發資金的20%以上,從中也能看出蘋果的造車野心。
以這樣「富可敵國」的資本力量,蘋果完全負擔得起造車所需的投入。除此之外,龐大資本背景+品牌號召力,也解決了另一個問題——人才的引入,光是2020年一年,蘋果從全球各大車企瘋狂挖人,包括特斯拉、克萊斯勒 汽車 、大眾集團等,目前,特斯拉前副總裁Chris Porritt就在蘋果的Titan項目中擔任重要職位。
錢與人才,這就是擺在小米造車眼前最大的兩座山,想不想跨過去、能不能跨過去,這就是小米造車能不能真正落地的關鍵。
以上都是基於現有事實的分析與推測,如今小米真的要造車了,它能夠為消費者和行業帶來什麼呢?
小米品牌之所以擁有眾多粉絲,除了本身的產品足夠優秀,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每進入一個領域,總能把這個領域的價格壓下來,讓所有消費者受益。你會發現無論是小米旗下的哪款產品,它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是一定是在相同價位中性價比最高的之一。
小米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全球采購組裝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再以高性價比取勝。小米靠著這種模式才有了如今龐大的生態鏈和出色的產品,對於那些預算有限但又想獲得較好體驗的用戶來說,小米確實是首選。
小米的支持者們,希望小米能夠將「價格屠夫」的精神帶到新能源 汽車 市場當中。打造出一輛屬於年輕人的、物美價廉的、體驗良好的新能源 汽車 。當然,小米所面臨的挑戰無疑是巨大的,像是五菱宏光MINI EV、比亞迪的低端車型都是物美價廉,它們將成為小米入局的強力阻礙。
幸運的是,小米造車,恐怕不缺投資者。
以雷軍在圈內的人脈和小米產品的口碑,足以吸引大量資金的解囊相助。大疫之年貨幣超發,資產價格和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全球資本市場的避險情緒陡升。
資本往哪裡避險?大城市核心區的房產、全球性 科技 龍頭股、消費類龍頭股都等等。投資造車新勢力,短期可吃新能源的市場紅利,長期可吃無人駕駛的技術紅利。
況且,發布會上,雷軍親口說到 『今天小米有一點點積累,是值得我們大幹一場的時候。我們有什麼,我們有錢,1080 億現金,有一萬多人的研發團隊,有全球前三的手機業務,還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態,說實話,還有我們虧得起。』
雖然現在的小米並不「缺錢」,但是筆者估摸著小米並不會親自下場造車,而是選擇代工的模式,就像近兩年互聯網公司和傳統車企們的合作一樣。
原因很簡單,傳統車企在面臨電動化、智能化的路徑上,遇到的最大難關就是對電子電器架構以及軟體層面的人才缺失,以及和原本燃油車Tier1供應商之間的相生相剋。而像小米這樣的 科技 公司,軟體層面本就是看家本領,與半導體行業也本就是親密合作夥伴,與傳統車企合作恰恰發揮各自所長。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小米的車只要便宜,貫徹著小米這個品牌一貫的口號,其銷量大概率是不會差的。這一點,五菱宏光MINI EV的大賣都足矣證明這個簡單的道理:一切看似華麗的產品賣點在實用和便宜面前都是「紙老虎」。
昨晚的發布會上,雷軍說起了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幾個蛻變,從程序員轉型到 CEO,再到天使人,最後帶領小米手機部門重回世界第三。幾次轉變都是他認知結構和人生閱歷巨大的變化和翻新。如今他終於迎來第四個蛻變。
如果說過去20年,人類的第一大智能硬體是手機,那麼未來20年,人類的第一大智能硬體一定是智能 汽車 。
小米 汽車 ,你會買嗎?
❸ 雷軍電動汽車毛病多嗎
雷軍電動汽車毛病不多。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雷軍電動汽車第一眼就覺得大氣,車型稱得上時尚,內飾還可以。優點是車身輕,提速快,爬坡有力量,續航能力好。
❹ 想問一下, 小米第一輛電動汽車,會是一輛SUV嗎
可能是SUV。
❺ 雷軍表示小米首款車將為轎車或SUV,小米造的SUV會出圈嗎
小米公司在前一段時間內是宣布將會進軍汽車產業的,而且也的確投入了比較多的資金,並且也會想要花十年的時間來讓自己打造一個汽車市場,並且也想要讓自己打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而小米公司宣布的這個事情是讓很多人都比較開心的,而且也是讓很多人都比較期待的,小米公司能夠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實踐能力,並且能夠盡快地產出自己的產品。雷軍表示小米首款車將為轎車或SUV,小米造的SUV會出圈嗎?我覺得會出圈,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小米造的這款汽車肯定會有更多的創新。
其實在我看來,我認為小米造的SUV是會出圈的,因為我覺得小米造的這款汽車肯定會有更多的創新,而且也能夠有更多的創意能夠更好的去行我們消費者的注意,並且也能夠讓我們更加喜歡小米造的汽車,而且小米造的汽車也能夠有更多的優勢。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麼想法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❻ 雷軍:小米第一輛車價格或在10萬至30萬 | 汽車產經
4月6日,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舉辦個人第三次直播活動。
雷軍表示,根據網友投票結果顯示,粉絲希望我們做中高端的汽車,因此第一款小米汽車價格區間為10萬-30萬元。
投票顯示,有1.2萬人支持用小米品牌,另有6897人支持不用小米品牌。
日前,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申請注冊「小米汽車」商標,國際分類為8類 手工器械,商標狀態為注冊申請中。
3月30日,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正式批准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先生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❼ 雷軍瑞易電動汽車怎麼樣
性能好。動力方面,8.49m的轉彎半徑可以使其擁有最大20%的爬坡能力,也較容易適應復雜的地形。瑞易配備行業內最先進的BMS電池管理系統,配置高速鋰電池,時速可達100km/h,大容量電池組,續航里程達150km。
❽ 瑞易電動車和雷軍是一個嗎
瑞易電動車和雷軍是一個,原名雷軍電動汽車。
「Revey」是個混成詞,R來自「瑞」的首字母,有祥瑞和諧之意,EV代表了電動汽車行業,REVEY是從every演變而來,把代表瑞馳公司的R提到英文單詞的最前面寓意每時每刻瑞易電動的車輪滾滾向前、瑞馳人的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和企業勇往直前不斷超越的精神。
❾ 雷軍四輪電轎燈光喇叭全沒有什麼原因
雷軍四輪電轎燈光喇叭全沒有原因是:廠家生產時沒有檢測導致。雷軍四輪電動車在生產時都會嚴格把關質量,造成電轎燈光喇叭全沒有是疏忽生產問題導致的,買家可以跟購買地進行溝通退換。雷軍電動車是濰坊瑞弛車輛製造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第四代低速電動汽車,價位低,配置高性價比很高雷丁是濰坊瑞弛車輛製造有限公司代工的第一代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