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新能源汽車與瑞典哪個公司合作
A. 總額27億港元 恆大汽車啟動新一輪配股
10月11日,恆大汽車戰略合作夥伴大會在天津生產基地舉行,恆大汽車提出了為期三個月的攻堅戰,為確保恆馳首款車型恆馳5 LX明年初在天津工廠如期下線,恆大汽車從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調集核心研發團隊前來支援,持續關注。
B. 起售價130萬歐元 恆大與柯尼塞格合資公司推出首款超跑Gemera
財經網汽車訊?瑞士時間3月3日,恆大與柯尼塞格成立合資公司後的首款產品,新能源超跑Gemera在日內瓦全球首發。Gemera定義為大型四座超級跑車,並且是世界上首台大型四座超跑。相比於其他超跑,新車擁有更寬敞的乘坐空間及豐富的儲物空間。
Gemera採取限量生產模式,年產300輛,起售價130萬歐元,未來三年的產量已被全部預定。
新車搭載2.0T雙渦輪發動機+三台驅動電機組成的動力系統,最大功率達到1700千瓦,峰值扭矩為3500N?m,百公里加速時間1.9S,0-400km/h加速時間在20S內。此外,新車綜合續航里程達1000公里,純電模式下,續航里程可達50公里。
Gemera整車設計出自Selipanov之手,其先後擔任布加迪汽車首席設計師、柯尼塞格總設計師,整體造型延續柯尼塞格品牌風格,同時融入了時下流行的設計元素,並保留了柯尼塞格標志性的旋翼式車門。
2019年,恆大與柯尼塞格成立合資公司,總部位於瑞典,恆大持股65%,柯尼塞格持股35%,Gemera正是該公司生產的第一款車。該款車使用的電池是恆大新能源科技集團研發生產的最新一代產品,逆變器由恆大控股的荷蘭e-Traction公司研發生產。
2019年11月12日,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峰會上,提出三到五年成為世界最強新能源車企的目標,並計劃建造十大生產基地及三年投資450億的規劃。據悉,恆大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恆馳的首款車型「恆馳1」,計劃今年上半年亮相,並於2021年實現全面量產。
此前,恆大以9.3億美元收購NEVS的51%股權,10.6億收購動力電池企業卡耐新能源,5億元人民幣收購湖北泰特機電有限公司70%股權,收購荷蘭e-Traction,獲得了商用車輪轂電機驅動技術,全資收購英國輪轂電機公司Protean,144.9億元收購廣匯集團40.964%股份。恆大幾乎完成了電動車核心產業鏈的收購,其中還包括銷售渠道。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C. 一下子推出6款新車!不差錢的恆大這是要飛啊!
如果說2014年被譽為造車新勢力的誕生元年,那麼2020年可以說是造車新勢力的折戟之年,當年超過上百家的注冊車企,如今存活下來的僅剩鳳毛麟角。在這看似日益惡劣的市場環境下,卻依舊有新車企選擇迎難而上,這就是新品牌——恆馳。
恆大在地產、足球上,恆大都證明過自己的成功,而在造車方面,恆大則顯露了自己未來成功的底氣。
造車並非只是一項情懷工程,品質也並非是靠PPT表現出來的,恆大在大量投入之下所推出的6款車型,讓人眼前一亮的同時也對未來的量產版本更加充滿期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D. 恆大新能源汽車更名恆馳,首期規劃年產100萬輛,你覺得可能嗎
可能
大造車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2017年牽手賈躍亭入股FF,但雙方就公司經營權等問題進行了數論對峙和交鋒後最終不了了之,而財大氣粗的恆大就此決定放棄FF這個爛攤子,另起爐灶。
也有消息稱,恆大新能源全新品牌即恆馳汽車的首款車型最快將於2020年正式亮相。
比這場令人瞠目結舌的「買買買」和「建建建」,「恆馳」這一品牌名稱似乎顯得有些常規和低調,不過我們也希望恆馳能像其含義中所表述的在造車上做到「恆久遠」,未來真的能讓恆馳牌汽車「馳天下」。
E. 恆大科尼賽克合資結碩果,首款超跑Gemera全球首發
瑞士時間3月3日,恆大與科尼賽克成立合資公司後的首款產品——世界頂級新能源超跑Gemera在日內瓦進行全球首發。恆大科尼賽克強強聯手,創造出這一驚艷世界的頂級超跑。
現場視頻:Gemera日內瓦全球首發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F. 一口氣發布6款新車,看來許家印和恆大汽車也想做一次後浪!
8月3日,恆大汽車集團在上海、廣州同時發布恆馳首期六款汽車,覆蓋從A到D級別,以及轎車、轎跑、SUV、MPV、跨界車等乘用車車型。
7月27日,恆大健康發布公告,公司更名為「中國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其最重要的業務。
業務范圍也從電動汽車生產的動力電池、汽車動力總成、先進汽車製造、汽車銷售和智能充電。並且將努力用3到5年的時間將自己變成世界上最大、最強大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工業和信息化技術部部長苗圩表示,五年前,政府希望在電動汽車市場上增加一些「貓魚」,指的是新來者和外國競爭對手,浙江有助於刺激創新並引進新進技術。最終結果將是為哪些倖存者提供更健康和強勁的市場。
總部位於北京的研究公司EqualOcean的分析師馮林彥說:「金錢在汽車製造中固然重要,但管理團隊的能力更重要。」她認為房地產開發商缺乏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生產出吸引客戶的新一代汽車。
恆大能否成功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分一杯羹,也將在下半年的市場中可以窺見。依靠大量資金注入,合作並購的方法能否成功,也將得到檢驗。
撰文??趙陽
主編?孫臣
圖片?網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G. 許家印豪擲300億|恆大汽車何時能造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購瑞典NEVS之後,恆大還是沒有一分汽車整車銷售收入。去年,在那場很受矚目的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峰會上,恆大高調「量產下線」了「國能93」(「NEVS93」),但這款車卻意外消失在了恆大的產品規劃序列中。
在業績交流會上,恆大健康高管們談到產品上市規劃時,並沒有提及這款「量產下線」的「國能93」以及生產這款車的天津基地。
彭建軍表示,通過設立在奧地利格拉茨的AEPMT(歐洲項目聯合指揮中心),對分布在德國與奧地利的3個車型項目組,分布在歐洲、日本、美國的造型設計團隊等團隊進行統籌管理,確保新車型如期於2021年底~2022年初實現大批量投產。
潘大榮在提及新能源汽車業務報表數據時也表示,「到2021年恆馳全系列產品陸續實現全面量產後,我們的報表數據會有非常明顯的改善。」
問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情況時,彭建軍特別「拎出」了廣東南沙、上海松江兩個生產基地,表示它們將於2020年下半年竣工,2021年投產,首期規劃產能均為20萬輛,但沒有提及已經建設完畢、已經具備量產功能的天津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恆大方面並未表示恆馳系列產品將率先在哪個基地展開生產,而「國能93」及其背後的薩博平台似乎不再是恆大的重點。彭建軍在介紹正在同步研發的14款車型時候表示,已「基於本特勒底盤,開發出恆大3.0架構下的大、中、小三大平台」。
國能和天津基地似乎被「邊緣化」了。有接近恆大的人士對智庫君表示,公司內部甚至已經在傳天津基地要被出售的信息,但從其資源和地位來看不太可能。
天津基地是國能汽車及其創始人蔣大龍在國內的首個整車項目,擁有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是恆大在建的生產基地能夠正常運轉的前提,需要指出的是,如嚴格遵從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也只有天津基地達產後,其他基地才能進行生產。
繼續「買買買」?
新能源汽車耗資巨大,不過,恆大對這種狀態也頗有心理准備。
此前,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便表示,恆大在新能源汽車的三年投資預算是450億,其中,2019年投資200億、2020年投資150億、2021年投資100億。盡管近兩年投資額度將逐漸減小,但從絕對量上看仍是相當大的規模。
恆大將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持續投入,恆大健康的高管也在業績發布會上重申了這一點,並表示會繼續投入研發和製造。按照規劃,恆大將研發14款新能源車型,並在2021年底~2022年初實現大批量投產。
值得關注的是,恆大還會繼續進行並購嗎?在過去一年中,恆大健康先後入股了瑞典NEVS、上海卡耐新能源、泰特機電等新能源整車、電池、電機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更早的2018年,恆大還斥資145億元成為汽車經銷商集團廣匯集團的第二大股東,大手筆並購是恆大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特色路徑,許家印也將「買買買」視為恆大的策略之一。
此外,恆大有計劃進一步加強在控股公司中的地位。去年11月,恆大健康曾發布公告稱,將通過全資子公司MiniMinor向NEVS增資30億美元,增資完成後,恆大將持有NEVS的82.4%股權,NEVS創始人蔣大龍控制的NationalModern將持有NEVS的17.6%股權。
據悉,上述增資並未完成,具體交易將「在一年內作出」。而在此之前,恆大健康也曾增資電池企業卡耐新能源。2019年7月,恆大健康子公司恆大新能源科技集團與深圳市邦亞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前者出資1.78億元人民幣收購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9.5890%股權,而之前恆大已經收購了卡耐新能源70.27%股權。
顯然,恆大並購的步伐並不會戛然而止。不過,在財大氣粗地收購產業鏈上下游公司時,恆大內部也開始出現變化,「土豪」如恆大,也面臨著疫情之下經營壓力增加的情況。
3月17日,恆大集團發布了一則關於在集團系統海選恆大寶集團人才的通知,要求各單位結合業務開展情況進行推薦。各單位上報調崗人員名單後,恆大這一內部變動迅速在社交網路發酵。
啟信寶的數據顯示,恆大寶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20年2月28日,注冊資金30億元,由深圳市盈貿投資有限公司100%持股,經營范圍為房地產銷售、汽車、電動車、新能源汽車的銷售等。
這輪調整中,恆大新能源汽車也不能排除在外。一位恆大新能源汽車內部人士對智庫君表示,恆大集團旗下所有業務均有波及,新能源汽車也不例外。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H. 押寶恆大汽車,許家印「換道」自救
也許在許家印眼中,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算問題,包括造車這件事情。
即便有太多的前車之鑒在告訴他,「造車並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核心的研發和技術都必須經過反復的打磨和深化。」
但這些對於「實幹家」許家印而言,都比不上花錢去買工廠、聘請高級工程師來得方便。2019年全年,許家印帶領恆大高管團奔走全球23個國家、47個城市、考察了全球58家汽車產業企業,用「買買買」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汽車王國。
只是作為旁人的我們一直不明白,做房地產起家的商人,沒有汽車產業的專業儲備,在面對龐大的汽車產業鏈時,他依靠什麼去判斷「這是自己所想要的東西」。
但恆大汽車真的誕生了,這一切看來如此的突然且輕率。
錢真的可以買來一切嗎?
燒錢大戶恆大汽車
無論出於什麼根本原因讓許家印決定踏足汽車圈,他還是做到了「不做則已,一做驚人」的現狀。
如今談起恆大,除了房地產和足球俱樂部之外,汽車的話題幾乎一直沒有間斷。
看好戲的人比期待者多,畢竟這么多的造車新勢力在「沖鋒陷陣」,多一個恆大汽車,似乎只是多了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
?
近日,有關恆大汽車的談資又出現了。
據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披露的一項股權交易轉讓成交公告顯示,「恆大國能新能源汽車(上海)有限公司20%股份,轉讓標的44282.000142萬元,最終成交價格44282.000142萬元。」但接手方沒有公示。
從交易獲得的信息中得知,上述標的項目於2019年12月12日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官網掛牌轉讓。標的為恆大國能新能源汽車(上海)有限公司20%股權,底價為4.43億元,於2020年6月1日正式成交。
而在上海地區,和恆大汽車有過項目接觸的就是上海市松江區政府。
在2018年2月,上海市松江區政府與當時還是國能電動汽車的瑞典公司簽署過合作協議。在恆大國能新能源汽車(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後的公開資料中也有顯示,天津恆大國瑞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持股80%,上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0%。
然而有意思的是,此次股權標的交易轉讓的20%正是來自於松江區政府。即便不知道是哪位接盤俠如此勇猛,但國有企業資本在此時退去,難免引來諸多猜想,其中最多的當然是「喜歡買買買的恆大汽車,如今把車造得如何?」
在許家印建立的「恆大汽車王國」里,財大氣粗和過度自信一直都是靠前的標簽。
如同2017年寶能斥資66.3億元收購觀致汽車51%的股權一樣,恆大在2018年也宣布正式進入造車行業,而且許家印在2019年還曾豪氣的公開表態,「恆大計劃3年投入450億元用於造車」。
450億元人民幣對於恆大而言算什麼?
2018年,恆大合約銷售金額高達5513.4億元,同比上升10.1%;年度核心凈利潤達783.2億元,凈利潤722.1億元,總資產達18,800億元,凈資產3,086億元。
450億元的投入,對於他們而言應該只是房地產營收的「毛毛雨」。
作為中國房地產界處於前三甲的恆大,3年投入450億元,不僅負擔的起,還該有富餘。
在富人的游戲中,此刻錢早已不是簡單的消費工具,這是野心和慾望的「天梯」。但這一切必須仰仗於恆大房地產項目賺錢,才能一直供血給「不斷燒錢」的恆大汽車。
據最新財報顯示,恆大2019年實現合約銷售額6011億元,同比增長9%;核心利潤408.2億元,同比下降48%;資產負債率77.9%,同比增加4.2個百分點;凈負債率159.3%,同比增加7.4個百分點;現金余額2287.7億元,同比增長12%。而在恆大健康財報上,2019年凈虧損為49億元,上年同期虧損額為14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業務虧損32億元,負債表現達到628億,其中包括借款、融資租賃、租賃負債及股東貸款各項。
從2018年宣布造車至今,近二年不到的時間內,「燒錢」的新能源板塊便負債高達628億元。不知道這一切是否也在許家印的預料之內。
然而,這位豪氣的中國商人並沒有想要及時止損,恆大汽車似乎勢在必得。
換道超車
比起汽車行業裡面經常使用到的「彎道超車」一詞,許家印似乎更加喜歡用「換道超車」。
但所謂的「換道」其實就是恆大自身正在尋求的另一種生路。
在2019年《財富》500強名單中,恆大以56.5億美元的利潤排名世界第107位,比起2018年的230位又提升了92個名次。如果2020年恆大可以保持其穩定的業績,沖進財富百名榜絕對沒有問題。
但對於目前的恆大而言,107位和100位的差距,不僅僅只是營銷業績上數字,面對當下房地產大局需要降溫的現狀,恆大和許家印必須作出下一步大膽的猜測和前進。
2016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住不炒」,要全面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房地產商的黃金時代也畫上句號,房地產行業終於降溫,收心。
作為恆大起步壯大的基石,房地產板塊一直是恆大賴以生存的「空氣」
試問,如果許家印要在其他地方有所突破,找到一個能和恆大現有幾千億的銷售規模相匹配的項目,這個項目也同樣需要較長的周期運轉,需要土地,需要資金鏈,需要人才,如果你是許家印,你會選擇什麼?
千億、萬億級別的市場是什麼?
或許汽車,就是被許家印找尋到的全新目標。
如同古代建築中國的榫卯結構一般,汽車項目剛好契合的安裝在可以匹配房地產萬億級別的卡扣里。
這應該便是許家印所說的「換道超車」。
在早前期采訪報道中許家印曾說,「目前,歐洲很多國家已經對燃油車停止銷售給出了時間表,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是未來全世界的趨勢,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年產銷佔比60%,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個朝陽且市場空間巨大的產業。」
這份朝陽且市場空間巨大的產業在恆大的醞釀下,2019年8月,恆大汽車正式發布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恆馳。
而在恆馳之前,許家印從2018年6月開始,進行了一系列動作,只為了讓恆馳的誕生萬無一失。
2018年6月25日,恆大健康以67.46億港幣(約合56億人民幣)收購時穎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2018年11月6日,恆大斥資144.9億元入股廣匯集團,拿下瑞典國家電動汽車有限公司NEVS的51%股權。
2019年2月20日NEVS變更為恆大國能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獲得整車資質。
2019年4月,恆大集團全國招聘3萬名精英,涉及新能源汽車與房地產等領域。
5月18日,恆大汽車研究院全球公開招募8000人,涉及研發、製造、品牌、營銷、銷售等諸多環節。
6月,恆大與廣州政府簽訂戰略協議,總投資1600億將汽車產業基地落戶南沙,隨後在沈陽建設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投資規模達1200億。
2019年11月12日,恆大新能源汽車峰會上,許家印請來了德英法等國家13家世界500強企業,從產業工程技術、造型設計、製造設備、零部件、電機、電池等領域企業的CEO及高管1100多人出席峰會。
在這個簡單的時間脈絡里,一家車企該有的一切都被迅速地開展著。
如同恆大造房一樣,規模化,效率化,這場被譽為「世界汽車工業史上前所未有的史詩級聚會」無疑為恆大汽車帶去了聲量和流量。
快馬加鞭下的無奈
但看上去萬無一失的買買買戰略並沒有讓恆大汽車顯得格外耀眼,反而網端流出了「借造車之名行圈地之事」的說法,不僅如此,今年5月,恆大高管泰特機電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呂超離職。
他發文提及恆大的房地產造車與汽車產業發展規律相悖,恆大是「拿真地,造假車」,用造車的相關項目投資換取政府的住宅用地資源。
無論這樣的說法是否屬實,民眾對於一家房地產商換道造車的想法依舊頗有微詞,畢竟汽車經歷百年磨合,而如今造車新勢力的現狀也折射出了「造車不易,涉水太深」的真理。
再有錢的恆大也該經不起每年幾百億的資金投入卻沒有回報的未來,造車這條路,阻且長。
許家印真的想清楚而為之了嗎?
隨著2020年疫情在國內蔓延,車企們倍感壓力,更何況是剛起步的造車新勢力。
理想汽車李想在3月時就感慨:「上百個新造車企業中,能堅持到今天,且從不拖欠員工的工資,從不拖欠供應商的貨款,能做到的估計已經不超過5個了。」
拜騰汽車方面前不久宣布,公司核心管理層明確將降薪80%,以緩解疫情帶來的資金問題。
大家都在拉緊褲腰過日子,其實恆大也一樣。
因為疫情影響,恆大汽車工廠推進進程放緩。而截止目前,恆大造車業務板塊投資已超3000億元,恆大上海松江和廣東南沙的生產基地將在2020年下半年竣工,這個「汽車王國」已多箭齊發,再無回頭之路。
在許家印的完美計劃中,「工廠將於2021年投產,首期規劃了20萬的產能,新車將在2021年底實現批量投產。」
當然,這也僅僅只是個規劃,和房地產樓盤銷售中心的巨大樓盤布局圖一樣,好看且誘人,但實際的呈現未必如此。
書上說,「對於一家企業而言,自身的使命和目的,其出發點只有一個,即顧客。」
無疑,恆大房地產擁有眾多用戶,但恆大汽車至今未知,這個換道超車之下的恆大汽車,將來該受哪些用戶的擁戴。
夏天/文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I. 恆大再投250億造車,首款新能源車今年上半年亮相
在我們擔憂恆大健康虧損之際,未來兩年人家又安排了250億資金的投資。據悉,為了搶占規模和效率,據悉其計劃3年投資450億人民幣(2019年投資200億,2020年投資150億,2021年投資100億),規劃在中國、瑞典及"一帶一路"的相關國家,建設10大整車生產基地,並建設相應配套的核心技術的零配件生產基地(如電池、動力總成等)。
據了解,恆大新能源已在全球聘請15位設計師同步研發15款車,未來10-15年內將實現年產500萬輛汽車,而為了將許家印的"十五字戰略"貫徹到底,恆大在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投資還將持續進行。
至於虧損,想必進軍新能源造車的恆大也早已做好了打持久戰的准備。目前特斯拉和蔚來依舊處於虧損中,可見造車確實投資大、周期長,就像人們說的類似"燒錢的無底洞"。
小編語
比起不斷陷入"資金荒"的蔚來、威馬等造車新勢力,背靠恆大集團的恆大新能源確實令人羨慕。雖然由於新能源投資巨大,導致恆大健康在2019年的虧損進一步擴大,但是背後的恆大集團在2019年依舊取得了很好的業績。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對於一年地產業務擁有6010.6億元銷售業績的恆大來說,一點小小的虧損完全能夠扛得住。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