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8年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
① 5月新能源汽車銷量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6.6萬輛和44.7萬輛,環比增長49.5%和49.6%,同比增長均為1.1倍,市場佔有率達到24%,其中乘用車為26.3%。1-5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7.1萬輛和200.3萬輛,同比均增長1.1倍。中汽協表示,按照月度變動規律,對全年銷量超過500萬輛.全國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運行情況方面,1-5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96.3萬台,其中公共充電樁增量同比上漲253.8%,隨車配建私人充電樁增量持續上升,同比上升516.5%。截至5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358.1萬台,同比增加91.5%。樁車增量比為1:2.1,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
「行業內企業正在全力搶抓二季度最後一個月重要窗口期,在穩定二季度產銷形勢的同時,力保全年預期。尤其是進入到6月份後,購置稅減半等政策開始發力,預計6月產銷形勢將會繼續好轉。」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在他看來,我國汽車產業目前處於普及的後期,居民對汽車的消費需求數量仍是非常巨大的,加上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帶來的行業紅利,產業發展的基礎有保障。
② 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狀況
首先看一下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情況,2016年新能源乘用車有70多萬輛,增長速率是40%,要比我國傳統的增長速率高20倍,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市場佔有率很低,不足1%,所以說在全球大的形勢下,它的發展的趨勢和發展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同時可以看到目前來講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區域追求集中在中國和美國,在美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也很好。
③ 現在電動汽車的佔比
現在電動汽車的佔比21.6%
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已達21.6%
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汽車產業半年報,上半年汽車產銷迎來強勢回升,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增長1.2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已達21.6%,提前完成「2025年新能源汽車佔比20%」的目標。
④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 。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136.7萬輛 ,滲透率5.4% ,到2022年上半年 ,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60萬輛,佔全球銷量六成以上 ,市場滲透率超21.6% ,保有量突破1100萬輛 。連續七年居世界首位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量已超兩千萬輛 ,進入高速發展新階段 。
⑤ 大摩:20年後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超70% 特斯拉退居第三
財聯社(上海,編輯 周玲)訊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近日對電動 汽車 的未來做了展望。該公司預計,到2040年,電動 汽車 將佔全球 汽車 銷量的72%。而當前電動 汽車 市場領頭羊的特斯拉,未來可能將被大眾和豐田超越,退居第三。
2019年全球 汽車 總銷量約6550萬輛,而電動 汽車 (包括混合動力 汽車 )銷量約220萬輛,這為未來電動 汽車 增長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大摩預計,大眾 汽車 2040年將銷售1,120萬輛電動 汽車 ,總銷量將位居榜首。該行看好大眾的原因包括其 與福特 汽車 結成的電動化聯盟、現有工廠生產能力、龐大供應鏈基礎。
豐田被認為是未來僅此於大眾的第二大電動 汽車 公司,在2040年將銷售650萬輛電動 汽車 。
特斯拉退居第三
目前在電動 汽車 市場佔有率第一的特斯拉,2019年該公司銷量約為36.7萬輛,較2018年增長約50%。
而大摩預計,特斯拉在2040年將銷售490萬輛電動 汽車 ,位居第三。盡管將被大眾和豐田超越, 但這意味著特斯拉未來20年的銷量仍有逾10倍的增長空間。
大摩雖然在7月底將特斯拉基準目標價從740美元上調至1050美元,「牛市」目標價從2000美元上調至2500美元,但該機構對特斯拉的評級實際上是「跑輸大盤」。
大摩分析師喬納斯(Adam Jonas)指出,特斯拉目前的業務范圍和規模,遠小於蘋果和亞馬遜當時達到這些估值時的水平。他認為,這一估值溢價相當高,同時也需持謹慎態度。
大摩還認為,2040年特斯拉或許已經涉足其他非 汽車 業務。
另外,大摩預計通用 汽車 2040年將銷售410萬輛電動 汽車 。大摩此前建議通用 汽車 將其公司名稱改為Ultium,後者是通用推出的一個新的模塊化平台和電池系統的名字,以凸顯其在電動化方面的努力。
除此之外,大摩指出,電動 汽車 市場還有許多其他潛在競爭者,包括尼古拉(Nikola)、蔚來(Nio)、美國洛茲敦 汽車 (Lordstown Motors)、WorkHorse,以及其他許多希望在電動 汽車 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公司。
⑥ 電動汽車2012年到2022的增長量
42%。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3.8%,結束了連續3年的下降趨勢。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搭載組合輔助駕駛系統的乘用車新車市場佔比達20%。
_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從2021年汽車銷量情況來看,第一季度由於同期基數較低,汽車市場同比呈現快速增長,第二季度增速有所放緩,第三季度受晶元供給不足影響最大,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第四季度明顯恢復,好於預期,確保了全年穩中有增的良好發展態勢。
對此,付炳鋒表示,新能源汽車成為今年車市最大亮點,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的新發展階段,呈現出市場規模、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良好發展局面,為「十四五」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預計今年汽車總銷量同比增長5%左右乘用車方面,2021年,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140.8萬輛和2148.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1%和6.5%,增幅高於行業增速3.7個百分點和2.7個百分點。在國內強大的消費市場促進下,我國乘用車市場已經連續7年超過2000萬輛。
與此同時,2021年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467.4萬輛和479.3萬輛,同比下降10.7%和6.6%。從全年商用車走勢看,一季度由於同期基數較低,產銷呈現大幅增長,二季度開始銷量同比下降,下半年下降趨勢更加明顯。
「我國汽車產銷總量已經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並在『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付炳鋒認為,我國作為汽車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正向汽車強國邁進。
中汽協預計,2022年我國汽車總銷量預計將達2750萬輛,同比增長5%左右。其中,乘用車為2300萬輛,同比增長7%;商用車為450萬輛,同比下降6%;新能源汽車將達到500萬輛,同比增長42%,市場佔有率有望超過18%。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繼續領跑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全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達13.4%,高於上年8個百分點。
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94.2萬輛和291.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7倍和1.6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0.1萬輛和60.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倍和1.4倍;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完成0.2萬輛,同比呈現增長。
付炳鋒表示,從新能源汽車走勢情況來看,全年保持了產銷兩旺的發展局面,3月份開始月銷量超過20萬輛,8月份超過30萬輛,11月份超過40萬輛,12月份超過53萬輛,表現出持續增長勢頭。2021年,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銷售247.6萬輛,同比增長1.7倍,佔新能源乘用車銷售總量的74.3%。
新造車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並在細分市場上有所表現。2021年,新造車企業共銷售汽車94.7萬輛,同比增長2.2倍,市場佔有率為3.6%,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
銷量之外,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創新成果領域同樣亮點紛呈、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接近300瓦時/公斤、系統能量密度超過200瓦時/公斤,智能網聯汽車車載基礎計算平台實現裝車應用,人工智慧晶元算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明顯提升。2021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售954.3萬輛,同比增長23.1%,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4.4%,接近歷年最好水平。
同時,重點企業集團市場集中度保持平穩。2021年,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銷量合計為2262.1萬輛,同比增長1.7%,占汽車銷售總量的86.1%,低於上年同期1.8個百分點。
⑦ 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再創歷史新高,市場佔有率達27.1%,你怎麼看
近日,中汽協發布最新產銷數據,新能源汽車產銷雙雙創歷史新高。2019年1-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5.2萬輛和79.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5.6%和118.3%,增速較上年同期均有所提升。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1.3萬輛和80.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09.9%和107.8%;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1萬輛和4.2萬輛,同比分別下降68.8%和59.5%;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24輛和237輛,同比分別下降69.5%和55.7%。在市場持續保持高增長勢頭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
其中純電動汽車累計銷量56.3萬輛,同比增長119.1%,市場份額27.1%,較上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分車型看,9月銷量前五位的車型分別是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純電動乘用車、燃料電池乘用車和燃料電池客車。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銷量達到0.8萬輛同比增長149.4%,占據市場絕對主導地位;純電動乘用車銷量0.7萬輛同比下降59.1%,占據市場絕對主導地位。
⑧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是什麼
你好,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新能源行業的競爭第一個就是一個價格的競爭。第二一個就是他的動力,電池的一個續航里程的一個競爭第三的一個就是它的一個安全性,以及動力系的競爭,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