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8年電動汽車銷售量
A. 2018新能源銷量直線上升,汽車總銷量卻不容樂觀,下滑在哪兒
目前來看,國家還是力推這個行業的,而且油價不是又漲了!所以新能源會很可觀。
B.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 。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136.7萬輛 ,滲透率5.4% ,到2022年上半年 ,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60萬輛,佔全球銷量六成以上 ,市場滲透率超21.6% ,保有量突破1100萬輛 。連續七年居世界首位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量已超兩千萬輛 ,進入高速發展新階段 。
C. 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崛起 技術差距進一步凸顯
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崛起。隨著在環保、經濟、便捷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新能源車保有量快速增長。自主品牌把握住難得機遇,將大力發展新能源車視為對歐美傳統車企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不過,這些年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推廣上風生水起,但車企在發展中暴露出補貼依賴症、產能初顯過剩、核心技術仍舊缺失等不足。尤其是在國際傳統知名車企發力新能源造車後,技術差距進一步凸顯,我國新能源造車下一步該往何方發力值得深思。
新能源造車形成四大先發優勢
2018年10月,汽車產銷量環比均呈一定下降,同比降幅更為明顯,延續了7月份以來的下降走勢。但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成為行業的一大亮點。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6萬輛和13.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1%和51%。累計產銷方面,2018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7.9萬輛和8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0%和75.6%。
2018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經過這些年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車產業已經從培育期過渡到成長期,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近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年均復合增長率近130%。
1、我國在新能源造車上取得的成果稱得上豐碩。首先是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支持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培育了全球領先的市場規模。各部門先後推出40餘項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研發、生產、推廣等各個環節。我國新能源汽車連續三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
2、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已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開發等產業鏈上下游,形成了結構完整、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說,通過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補貼、對新能源公車給予運營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推動了行業顯著發展,從全球范圍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體系應該是最全的。
3、與此同時,配套環境持續優化,充電網路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公共場所、居民小區、單位內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場所充電樁的覆蓋率大幅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國共建成公共充電樁27.5萬個,同比增長了52%,新用戶私人安裝率接近80%,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已經在全國推廣使用。
4、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溢出效應更為明顯,吸引了資本、人才、技術加速集聚,帶動了產業投資就業。2017年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資超過7000億元,占整個汽車產業的投資新增投資額的50%以上。
電動汽車正在迎來快速發展的階段
中國品牌汽車企業電動汽車布局基本完成,大量互聯網公司造車的新勢力以及合資企業的新能源汽車也步入發展快車道。隨著技術日益成熟,續航里程和用戶的體驗也穩步提升。
今年1到7月份,廣汽集團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9400輛。隨著綜合工況續航里程超過410公里的傳祺GE3上市,今年公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突破2萬台。從明年開始,廣汽將以每半年一款新產品的速度密集推出純電動汽車系列產品,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品占集團整體銷售總量的10%。
面對新能源汽車業迅猛勢頭,石油化工行業也不甘落後。中國石化將發揮現有3萬座加油站的網路優勢,打造油、氣、電、氫自由組合的綜合服務體系和智慧服務體系。而且,中國石化也將研究布局電池材料和氫能產業鏈的可行性。
新能源車存量不斷累積 面臨挑戰越發突出
國新能源汽車業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依賴先發優勢。近年來,隨著新能源車存量不斷累積,同時面臨國際傳統知名車企覺醒後開始發力新能源造車,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越發突出。
1、行業一哄而上,加劇產能過剩的同時,騙補行為屢見不鮮。國內新能源汽車業的異軍突起,與財稅政策的有效支持密不可分。在補貼扶持下,不少企業哄搶市場「蛋糕」,尤其是整車和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風險在加大,一些低水平企業採取低質低價競爭方式擾亂市場,影響了我們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高端產能不足和低端產能過剩問題並存,產業出現盲目擴張、投資過熱苗頭。
面對巨額補貼誘惑,更有甚者鋌而走險,走上了騙補的道路。2016年9月,深圳五洲龍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光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上億元。從調查情況看,五洲龍公司產品尚未完工就提前辦理機動車行駛證,從而為騙取補貼鋪路。
企騙補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先生產一批「合格」的新能源車,賣給自家成立的租賃公司,然後回收已賣車輛的電池。通過將同一塊電池反復安裝在新車殼上這一方式,實現了持續騙補。從對行業摸底的情況看,騙補行為絕不僅僅是少數個案。目前,已有10餘家車企的騙補行為被查處公布。
2、市場機制不足,不少車企患上「政策依賴症」,自主發展意願不強,市場對接緩慢。我們可以從銷量結構看出,大多數企業和產品卡在補貼最低的那一條線上。」這就意味著,不少車企不願過多投入,僅僅是為了拿到補貼才勉強維持。
3、中國在電動汽車發展指數整體排名中位列第一位,但這主要體現在市場規模上,而在技術層面,中國的整車製造仍定位於低技術含量領域。新能源車上的電驅動高速軸承、控制晶元等基礎元器件,不少仍依賴進口。
主品牌車企在燃料電池電堆的科研上與國外比差距突出。質子交換膜、高壓儲氫瓶、碳紙、各類高壓精密閥門等也存在一定的技術滯後。盡管動力電池領域有產能過剩風險,但仍然欠缺原創性的技術突破。
4、資源環境制約風險加劇。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激增,全球金屬資源爭奪日益激烈。我國金屬鋰、鈷等主要動力電池資源缺乏,資源的穩定供應和價格穩定的挑戰較大。
同時,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用電清潔化等問題也不容小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鋒曾公開表示,1個20克的手機電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可以想見,如果是幾噸重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廢棄在自然環境中,將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目前,大多數車企對消費者承諾電池使用壽命和質保大都在10年以內。不過,隨著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的火熱,不久以後就將出現大量換電需求,尤其是使用頻率較高的電池組,如計程車、公交車,需求產生可能將更快。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到17萬噸。
三大方向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擔憂與希望,集中在使用可靠性、續航能力、保養費用、智能化程度等幾個方面,這些問題的核心歸根結底仍舊是技術。專家對我國新能源車技術層面突破提出三大方向:
1、支持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
2、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
3、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這三大方向無疑是自主品牌車企須牢牢把握的。
D. 新能源行業最近有什麼發展趨勢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五大發展趨勢分析
「預計到2030年,中國市場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將超過1500萬台,佔新能源總銷量的90%,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佔比將僅為10%。即在未來十年發展中,純電動汽車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6月11日,德勤戰略與運營副總監牟嘉文指出,中外品牌、新舊力量、跨界巨頭等多方勢力間的全面競爭,將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在牟嘉文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五大趨勢:
1、發展趨勢一:得益於政府政策傾斜,以及日趨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電池技術的提升,比混動車型有更低用車成本優勢的純電動汽車,未來將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據主導優勢。受產業投資政策調整的影響,針對混動汽車的投資將會逐漸減少,再加上市場終端政策支持力度正在下降甚至取消,混動車型的發展空間將不斷被擠壓。
純電汽車未來將佔主導地位 全面競爭將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了127萬輛和125.6萬輛,分別同比增長59.9%和61.7%。截止至2019年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10.2萬輛和9.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5.0%和18.1%。累計方面,2019年1-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達到了36.8萬輛和36.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5%和59.8%。
在純電動汽車產銷方面,2018年全年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8.6萬輛和98.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7.9%和50.8%。截止至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8.2萬輛和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8.2%和9.6%。
累計方面,2018年1-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完成28.6萬輛和27.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6.1%和65.2%。目前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純電動車型的產銷增長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驅動力。4月,國內純電動汽車的銷量佔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的銷量超七成。
在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方面,2018年中國全年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萬輛和2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和118%。截止至2019年4月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萬輛和2.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3.6%和50.9%;
2019年1-4月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1萬輛和8.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6.3%和43.7%。
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2018年7月產量同比為45.4%)
牟嘉文指出,除了純電汽車未來將佔主導地位,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潛力也不容忽視。但從中國以電力為核心主體的能源戰略、加氫站的建設受成本和技術水平制約、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成本高昂等因素考慮,中大型客車、公交車、物流車及重型貨車等商用車將成為氫燃料電池最先普及的領域,短期內燃料電池難以推廣到乘用車領域。
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7輛和230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54.8%和289.8%。
2、發展趨勢二:根據德勤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調研數據,60%高端車主和89%中低端車主認為續航里程超過400km的純電動汽車可以滿足他們日常的使用需求。而2019年第2批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顯示,乘用車續航里程普遍達到400km,這意味著,在技術快速提升下,續航里程將不再是用戶購買新能源車的阻礙因素,而智能化、網聯化、人性化的功能設計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產品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這也是第二大趨勢。
3、發展趨勢三:牟嘉文預測的第三大趨勢是,中外品牌、新舊力量、跨界巨頭等多方勢力間的全面競爭,將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從目前新能源車的市場佔有率來看,本土傳統汽車品牌遠超外資品牌,處於領先地位,但隨著外資、合資以及本土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加速,2020年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造車新勢力面臨存亡節點
「處於領先優勢的本土傳統汽車廠商將快速擴展全鏈條能力,以期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而那些起步晚、規劃遲、轉型慢的本土傳統汽車廠商只能聚焦價值鏈的生產製造端,成為『代工廠』。對於傳統的外資合資品牌來講,必須加速市場進入、加快產品發布,如果不能穩固佔領終端市場,將遭遇出局危機。」牟嘉文表示。
4、發展趨勢四:牟嘉文認為,新能源汽車將汽車產業價值鏈向上、下游進行了大幅延伸,產業利潤結構正在隨之改變,上游動力電池和智能科技、下游終端市場用戶服務已成為重要利潤池。由此,他預測第四個趨勢,未來新能源汽車廠商將發展為三種類型:布局全鏈條的新能源汽車廠商,聚焦終端市場流通、銷售與服務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專注整車研發采購與生產製造的新能源汽車廠商。
在新能源汽車逆勢增長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廠商目前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從行業環境來看,補貼退坡、產能過剩,以及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湧入正在加劇競爭。從自身盈利性來看,一方面成本不斷攀升,其中包括智能科技的巨額研發投入,新零售轉型與服務創新需要海量投資;另一方面盈利模式尚待重構,新的利潤來源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比如,如何創新服務和數據應用。
5、發展趨勢五:第五大趨勢是關於盈利模式。在盈利模式重構的過程中,牟嘉文指出,時下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新零售轉型(包括試水直銷模式)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直銷模式是造車新勢力為行業帶來的最大變革與沖擊,他們通過自建自營的零售新業態以及覆蓋用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為用戶帶來耳目一新的品牌體驗,解決了傳統經銷商模式下價格不透明、服務體驗欠佳等諸多弊端。
與此同時,尋找用戶體驗和成本效率的最佳平衡點是車企新零售轉型成功的關鍵,比如說,直銷模式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該模式給汽車廠商帶來了巨額資金需求、運營復雜性等多重問題,用戶體驗與成本效率難以平衡。
牟嘉文預計,對於尚沒有完成大批量交車的造車新勢力來說,未來兩年是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點,絕大多數企業會被淘汰出局。一是因為以直銷為主的新零售模式帶來的巨額資金壓力;二是供應鏈管控能力較弱,導致量產階段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加大;三是某些新進入者還停留在PPT造車空談上,並不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四是連目前最領先的新造車企業都尚未實現盈利,如果無法盡快證明盈利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性,大量新進入者將陷入融資困境,因資金鏈斷裂而被淘汰出局。
E.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如何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100萬輛,產銷規模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乘用車產業集群。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可以分為上游的動力電池製造企業、中游的整車廠和下游的充電樁產業以及汽車後市場。
能源供給體系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環節
同傳統燃油車一樣,新能源汽車的廣泛使用需要完善的能源供給配套體系的建設,快捷、高效、覆蓋面廣的能源供給系統是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的前提,目前,國內外對於電動汽車的能源供給體系已經搭建起來,包括兩種模式,一種是自充電模式,一種是換電模式。自充電模式是很多國家研究的重點,從技術路線來講主要包括常規充電和快速充電兩種形式,前者可充分利用夜間用電低谷時段進行充電,滿足車輛運行的需求,多集中於居民小區及辦公區域停車場。快充則是在特殊需求下對電能的補充,主要建在機場、火車站、醫院、購物中心、加油站等公共場所;換電模式是一種將車輛及電池分開考慮的形式,用戶可以像加油一樣及時得到能源供給。
中國動力電池PACK市場競爭格局
中國動力電池PACK市場有車企、電池廠、第三方企業獨立運營模式,同時也有合資生產的模式。不論是車企、電池廠或是第三方企業為了更好地整合企業資源與技術,合作模式多樣。
傳統和新興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策略
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策略方面,傳統車企傾向於在自有內燃機技術基礎之上,先推過渡型新能源汽車如插電混動汽車,而新興車企則更專注於純電動汽車的生產、研發。
近七成新能源汽車存在里程衰減
根據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部分受訪車主的調查發現,在不同的購買時間,有近七成車主表示新能源汽車出現不同程度的里程衰減。電池的衰減與行駛里程和溫度有關。一是行駛里程越長,充電次數越多,衰減越大;二是溫度越高,衰減越大。此外,據媒體報道,車主實際用車時續航里程與購車時部分商家宣傳不符,也是車主感到出現續航衰減的原因之一。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推出相關政策大力扶持充電樁產業的發展,充電樁的發展漸入佳境,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其中包括三個環節,上游設備生產商、中游充電運營商和下游問題解決商。國內參與充電設施運營的包括:專業的充電運營商、電動汽車企業、網路運營服務公司等,主要通過搭建運營平台為用戶提供「充電服務+增值服務」,但因前期投資巨大且電動車尚未大規模應用,充電運營行業普遍沒有實現盈利。另外,在現實狀況下,充電樁的互聯互通正在制約著行業的發展,其作為發展難點一直被行業詬病。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展望
1、政策利好 充電樁行業迎來投資熱潮
由於利好政策的推動,分布式民營充電站在全國迅速建立,而面對這個充電潛力巨大的市場,民營資本已經紛紛加入。
2、動力電池冷卻技術升級
未來,隨著電池能量密度的提高,動力電池PACK熱管理技術將會日漸突出,冷卻技術也將進一步升級。
3、新能源汽車將在電動基礎上,借力互聯網創新思維,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新能源汽車將會在中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與自動化駕駛與共享出行相疊加。並將引領未來的出行格局,對綠色環境和綠色交通產生深遠的影響
4、在硬體供應鏈方面具備獨特堡壘的整車企業將在競爭中獲利
在整車廠投資標的方面,在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還沒有那麼開放化的現階段,安歇在感測器、動力電池以及其他零部件等硬體具備獨特堡壘的整車企業將在競爭中獲利
F. 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81萬輛
1月8日,根據公安部官網消息,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81萬輛,占汽車總量的1.46%,與2018年底相比,增加120萬輛,增長46.05%。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310萬輛,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19%。
120萬輛的凈增量,基本上也可以反應,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整體上牌量會在120萬輛以上,比如2018年的整體銷量超過126萬輛,但凈增量僅為108萬輛。
乘聯會數據顯示,在奮力壓庫之下,2019年12月份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攀升13.7萬輛,2019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106萬輛,同比增長5.1%,而2018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100.8萬輛,同比增長88.5%。
2019年6月底,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補貼金額降幅達到7成,造成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持續下滑,已經錄得連續同比下跌5個月。
哪怕如此,381萬輛的整體保有量,在全球的佔比可望達到55%,這是一個駭人聽聞的比例。
如果刨去退出市場的,上牌量接近140萬輛,這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數據。
從任何一個角度上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都處於一個起飛的前夜。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G. 風暴眼|新能源車暴漲,「平價」特斯拉才是真鯰魚
出品:鳳凰網《風暴眼》
2021年上半年過去了,還記得曾經在上海車展轟動一時的特斯拉車頂維權女車主嗎?她還在想辦法拿到事發前的「完整數據」。
在得到加拿大另一位車主所分享的、比自己多了14頁的數據後,她說,但「我們都沒有制動踏板這一項關鍵數據」。
事件尚未水落石出,但並沒有妨礙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國拿出一份漂亮的銷量數據。根據乘聯會的數據,1-6月特斯拉在華銷量超過13萬輛,接近去年全年的總量(14.8萬輛)。
2021年上半年,特斯拉繼續祭出殺手鐧,Model 3又降價數次。並在7月8日,發布了大殺四方的低配Model Y售價,即國產Model Y標准續航版,單電機、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續航里程為525km,僅售27.6萬。
一時間,特斯拉官網癱瘓。消息稱,訂單排到10月份。
「雖然我不買,但會推薦別人買」,一位不喜歡特斯拉的 汽車 發燒友如是說。因為,「單純從這個價位看,特斯拉純電SUV還沒有強的競爭對手。」
去年,Model 3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為最暢銷的車型,而且電動燃油通吃,當時理想 汽車 創始人稱之為「滅頂之災」,「一輛445公里續航的車干翻了一切」。
今年的市場數據證明,並沒「滅頂之災」,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整個新能源車市場都在經歷暴漲的狂歡。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增速反而沒有跑贏大盤。
根據中國 汽車 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最新數據,今年1-6月新能源 汽車 銷售120.6萬輛,是去年同期的3倍。更為重要的是,其中乘用車銷量達114萬輛,在乘用車總銷量的佔比已經達到了12%,這是一個 歷史 性的數據。
過去四年,新能源車市場從未有如此盛況。
2017年,主管 汽車 的三部委在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 汽車 年產銷達到200萬輛」。2018年,中國新能源銷售125.6萬輛,同比增長61.7%,勢頭還算不錯,但基本靠補貼;到了2019年,在退補的打擊下,新能源車銷量只完成了120.6萬輛,反而下滑了4%;盡管2020年因為疫情延緩了退補,也只完成了136.7萬輛,距離200萬輛目標相差很遠。沒想到今年才過了半年,就達到了120萬輛。
中汽協表示,預計2021年新能源 汽車 銷量為240萬輛,同比增長76%。
中汽協副總工許海東解讀,「供給和消費兩端都有增長預期。同時,雙積分核算門檻提高也要求生產廠家提供更多新能源 汽車 。」
官方的解釋太理論,從各家車企細節看,答案也許更形象。因為不光市場總量爆發,格局也與以往大不相同。
北汽沉沒,比亞迪逆襲
在補貼豐厚的時代,北汽和比亞迪是南北兩家各自認為是第一的車企,前者稱其為「純電動車第一」,後者則主張「新能源車第一」。
2018年的高光時刻,北汽新能源純電車銷量達到15.8萬輛,比亞迪新能源車銷售22.7萬輛。
之後隨著2019年補貼退坡,2020年疫情導致運營車輛縮減,北汽新能源開始斷崖式下跌,甚至徹底的沉沒。2020年,銷量直接跌到2.59萬輛,2021年上半年,繼續跌到6959輛。回過頭來,行業猜測,北汽新能源過去的銷量里可能含運營車的「水分」偏高。
「2020年,在20萬級別的國產特斯拉的對比下,原來北汽、上汽、吉利那些自主電動車退補後性價比太低了」,行業分析認為,盡管不是同價位,但是頻繁降價後的特斯拉輸出了降維打擊。
「有的消費者乾脆直接加幾萬升級買特斯拉了,尤其是北上廣因為牌照買車的消費者。」還有部分消費者因為特斯拉降價,對未來的新產品持較高預期,選擇持幣待購。特斯拉的銷量有大約80%來自消費力較強的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總之,2020年,不斷降價的特斯拉給退補後的中國市場上了痛苦的一課。
「上海給特斯拉獨資建廠開綠燈,影響太大了」,行業協會的專家私下告訴鳳凰網 汽車 ,此舉只看到地方利益,沒有兼顧到對整個行業的沖擊。
2021年,窮則思辨,一些品牌開始崛起。
在價格的壓力下,顯然自產電池的比亞迪要抗打一些。在微跌中堅持兩年後,今年6月迎來逆襲。以月銷40116輛的成績,成功超過特斯拉,奪回了新能源銷量第一的位置。其中,DM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和EV純電動車型雙雙突破 歷史 記錄。
比亞迪的崛起,主要是靠採用刀片電池的漢成功熱賣。今年前6月,比亞迪新能源的銷量累計約15萬輛,而漢則累計銷量超9萬輛,已經成為比亞迪的主要支撐。目前,比亞迪單車售價已經突破15萬。
「我覺得不是沒有市場,是沒有一個特別好的產品解決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是去年年底時任比亞迪 汽車 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趙長江,對當時高端和低端「兩頭熱」的新能源 汽車 市場分析。
去年年底,上汽通用五菱的低價電動車和特斯拉的中高端車,讓整個新能源市場呈現「兩頭熱」現象。僅過半年,新能源 汽車 市場有了全新的格局:更便宜的特斯拉直扎大眾市場,腰部企業別無選擇,只能放手一搏。
15萬級的大眾新能源 汽車 市場,在今年有了明顯的復甦,新能源 汽車 「兩頭熱」的現象已經悄然改變。
除了比亞迪外,廣汽埃安新能源也在該細分市場有了明顯的突破。數據顯示,廣汽埃安新能源今年前5月銷量為34329輛,其中補貼後13.96萬-20.58萬的AION S車型,今年前5月累計銷量為24536輛。
五菱又出神車?
「原來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車,要麼升級,要麼低價」,新能源行業分析認為。
比亞迪、廣汽埃安等屬於前者,上汽通用五菱則屬於後者。
在五菱MINI上市前的吹風會上,彼時他們已經在柳州政府全方位的支持下,取得區域成功,正擔心柳州模式是否能在全國復制。
事實證明,柳州政府支持不是必須的,價格才是王道,僅憑五菱宏光MINI EV一款車型就拯救了一個品牌。
曾經,占據新能源 汽車 銷量半壁江山的低價電動車被監管打壓,在政策的調整下,該細分市場的巨大的升級需求正快速釋放。五菱宏光MINI EV等的爆紅,承接了這種需求,正規軍的參戰,顯然具有高舉低打的優勢,因此有更多的車企加入該細分市場的競爭。
在五菱宏光MINI EV的帶動下,長安 汽車 也在去年年底推出2.98萬起的奔奔EV國民版。數據顯示,長安 汽車 今年前5月的新能源銷量為22879輛,其中奔奔EV的銷量為22793輛,低價電動車依然成為長安新能源的支撐。
目前,哪吒、零跑和長安 汽車 紛紛推出低價電動車,並且均處於單月銷量暴漲狀態。此外,上汽乘用車推出的10萬以下的電動車科萊威,單月銷量也處於TOP10之列,並且也處於暴漲階段。
大眾ID系列在華水土不服?
當然,特斯拉並不是高枕無憂,在歐洲,他們已經遭遇了大眾ID家族的阻擊。只是在國內市場,ID家族還沒有玩轉。
據EV Sales網站公布的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數據顯示,5月份全球銷量第一為特斯拉,銷售了6.03萬輛,第二名為比亞迪,銷售了3.17萬輛,第三名為大眾,銷售了2.92萬輛。並且,在今年1-5月的銷量中,大眾以11.88萬輛的成績,同樣躋身第三位。
大眾電動車的快速增長,主要依靠歐洲市場。目前,大眾ID系列在歐洲單月銷量近 8000台,已經成為歐洲最暢銷電動 汽車 。
大眾要想進一步縮短與特斯拉之間的差距,必須拿下中國市場。
目前,大眾在中國已陸續推出ID.4和ID.6系列車型,但是效果並不明顯,5月份南北大眾兩款ID.4電動 —ID.4 X和ID.4 Crozz,合計銷量為1213輛,相比4月份還少了200 台。
ID.6成為大眾提升銷量的關鍵。因此,在今年6月18日,上汽大眾ID.6X以23.98-33.58萬元(補貼後)上市,被認為將扭轉局面。
可是,在7月5日,ID.6X的兄弟車型——一汽-大眾ID.6 CROZZ公布價格後的第三天,特斯拉推出了Model Y標准續航版車型,價格下探到27.6萬。
顯然,特斯拉Model Y標准續航版的價格是有意為之,針鋒相對的貼身肉搏即將在下半年展開,一個想贏,一個輸不起,中國成為大眾與特斯拉較量的關鍵戰場。而平價版Model Y到底有多大殺傷力,也將在下半年揭曉。
造車新勢力兩極分化
蔚來6月銷售8083輛,同比增長116.1%;理想 汽車 銷售7713輛,同比增長320.6%;小鵬 汽車 銷售6565輛,同比增長617%。造車新勢力前三強仍是蔚來、理想和小鵬 汽車 三家。從數據可以看出,理想 汽車 和蔚來兩者的差距並不大,而小鵬 汽車 和理想 汽車 的增長十分迅猛。
在國產ModelY未上市之前,「蔚小理」跟特斯拉之間尚存一條SUV車型偏好帶來的護城河。當這款27.6萬的特斯拉SUV來襲,會對新造車第一梯隊產生多大影響猶未可知。
造車新勢力第二梯隊明顯不同。緊隨小鵬 汽車 之後,哪吒 汽車 6月銷售了5138輛,同比增長536%;零跑 汽車 銷售3941輛,同比增長893%。一個比一個猛。
哪吒和零跑的爆發,秘密很簡單。
去年6月零跑 汽車 推出售價6.58萬元起的零跑T03車型,10月份又推出價格5.98萬起的零跑T03 400輕享版,從此零跑 汽車 的銷量快速攀升。同樣,目前支撐起哪吒 汽車 銷量的也是一款5.99萬元起的A0級車型。
正如前文所說,哪吒 汽車 和零跑 汽車 銷量的增長,主要依靠低價小型車,這和售價30多萬的理想 汽車 有著明顯的區別。造車新勢力第一陣營主要以中高端市場為主,而第二陣營卻以低端市場為主。
總體來說,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 汽車 市場的格局已經與去年大為不同。
特斯拉與大眾的競爭已經正式擺上檯面,傳統車企比亞迪、廣汽埃安新能源在大眾新能源消費市場已經展露出很好的勢頭。低端市場中,因五菱宏光MINI EV的成功,正吸引長安 汽車 、哪吒 汽車 和零跑 汽車 等品牌效仿。造車新勢力「蔚小理」組合依然牢固,第二梯隊的哪吒和零跑正以低價電動車意圖闖出一條新路。而學習新造車的極狐、嵐圖、智己、極氪等傳統車企新品牌還要等子彈飛一會。總之,在消費升級、產品迭代的影響下,每一個細分市場的競爭都越來越激烈。
當然還有一些企業,暫時落後。除了前文提到一落千丈的北汽藍谷,6月自主銷量的一哥吉利缺席了新能源市場的TOP10,吉利在新能源細分市場量小勢微,距離吉利兩個藍色目標的實現差距較遠。
結語:
2020年,在被問到國產特斯拉降價會造成什麼影響時,時任工信部部長、現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會回答說,「短期內無疑會給國內的其他新能源 汽車 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我們新能源 汽車 產業發展的一個機遇,壞事有的時候能變成好事,可以倒逼我們的 汽車 企業……加快戰略的轉型,……總而言之,一條鯰魚可能把整個一池水攪活。」
而上一次他提到「鯰魚」理論是2015年。當時政府選擇開放一些新能源造車指標,吸引新勢力加入,「我們希望能夠放幾條鯰魚進來,把這池水攪活。」
如今看來,雖然第一批鯰魚「蔚小理」都沒有「分配」到資質,而是各自解決,也沒有形成太大的市場影響,但是確實暫時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蔚來 汽車 的用戶學尤其被很多傳統車企學習。但是不斷降價的特斯拉所形成的壓力,已經讓豪華陣營、新造車和大眾、比亞迪等品牌都感受到了,顯然更符合鯰魚的人設。
H. 2018年1月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實現鋰離子電池裝機1.32GWh
真鋰研究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月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實現鋰離子電池裝機1.32GWh,同比暴增647.75%(呿哖同期176.1MWh),取得開門紅。這個晟績是兩個洇傃同時莋甪導致的。
去年同期洇ゐ所有電動汽車產品要重新上厷吿,嚴重影響了電動汽車產量,導致鋰電裝機量同比大幅下降(與2016年1月的577.6MWh葙笓)。訡哖雖然夶家對補貼政策調整有一致預期,但媞調整辦法並未在去哖厎出台,就意味著1月有可能按照既定政策執哘(既定的補貼政策是2018年和2017年一樣),這樣,一些膽大的企業(也可能是嗵濄非正式渠道事先從主管蔀冂處嘚菿了確認)1月份簊夲維持了正常生產。兩個因素相結合,導致電動汽車產量及對應的鋰電裝機量同比暴增。
1、從各類車輛市場看,增萇動力注崾集中在純電動乘用車和純電動客車
2018年1月1.32GWh的總裝機量中,純電動乘用車市場以550.2MWh佔比41.78%,同比增長了437.86MWh;純電動客車市場以441.0MWh佔比33.49%,同比增長了437.14MWh;值得関紸的是插混乘用車市場也實現了較大增長,以187.3MWh的裝機量趠樾純電動專用車市場排在第3位,同比暴增1555.5%。
2、從各類型鋰電看,NCM三元電池裝機過半
2018年1月1.32GWh的總裝機量中,NCM三元電池以728.8MWh佔比55.35%,單獨過半。萁ф,純電動乘用車市場NCM三元電池裝機439.0MWh,占該市場總裝機量的79.8%,佔NCM三元電池總裝機量的60.23%;插混乘用車市場本月佺蔀彩甪的是NCM三元電池,占該類電池總裝機量的25.7%;純電動專用車市場NCM三元電池裝機102.5MWh,占該市場總裝機量的82.4%。值得關注的是,1月沒有NCA電池裝機。
磷酸鐵鋰電池以510.7MWh佔比38.79%,主要用在純電動客車和純電動乘用車市場。其中,純電動客車市場以376.5MWh占該類電池的73.7%,更是佔到了該市場總裝機量的85.4%;純電動乘用車市場以111.1MWh占該類電池的21.8%,應該是去年底搶裝現象的延續。
3、從各形狀鋰電看,方形電池裝機量遙遙領先
2018年1月1.32GWh的總裝機量中,方形電池以907.7MWh佔比68.93%,在三種形狀的鋰離子電池裝機量中遙遙領先;圓柱電池以245.1MWh佔比18.61%,比重與之前幾個月相比有較明顯下降,主要是受純電動專用車市場增速不高的影響;軟包電池以164.1MWh佔比12.46%,大致與之前幾個月相當。
方形電池主要用在純電動客車市場和純電動乘用車市場,二者裝機量衯莂佔到了方形電池的40.82%和38.81%。圓柱電池主要用在純電動乘用車市場和純電動專用車市場,二者裝機量分別佔到了圓柱電池的49.66%和41.18%。軟包電池的應甪情況相對最為衯潵,但在最大的純電動乘用車市場,裝機占軟包電池總量的比重也達菿了46.43%。
4、從電池廠情況看,CATL裝機佔比接近一半
先簡單看一下車企的情況。2018年1月共有54家車企有電動汽車產量誋錄,其中16家車企電池裝機不足100kWh。裝機量位列前三位的車企(集團)分別是北汽、宇通和上汽,分別以218.4MWh、185.8MWh和134.2MWh占據了16.58%、14.11%和10.19%的市場份額,三家市場份額合計剛剛突破40%,較為分散。
動力電池行業的集中度就要高得多。2018年1月共有48家電池廠實現了裝機,其中12家電池廠裝機量不足100kWh。最大的電池廠商CATL以657.7MWh占據了49.95%的市場份額,半數市場收入囊中,這可能會加劇車企們的擔憂。國軒高科和比亞迪分別以129.7MWh和114.5MWh衯列二三位,市場份額分別是9.85%和8.70%,三家合計市場份額高達68.5%,趠濄2/3。
1月份磷酸鐵鋰電池和NCM三元電池最大的供應商都是CATL,分別以353.5MWh和304.2MWh占據了這兩類電池69.21%和41.74%的市場份額;微宏動力是最大的錳酸鋰電池供應商,以54.9MWh占據了該類電池90.34%的市場份額;鈦酸鋰全部由珠海銀隆供應。1月份國軒高科供應的幾乎都是磷酸鐵鋰電池,而比亞迪幾乎都是NCM三元電池(全部供應插混乘用車市場)。
I. 日產2018年在華銷量破156萬輛 增長2.9%
【太平洋 汽車 網 行業頻道】1月4日,日產 汽車 公布了2018年1-12月累計銷量為1563986輛,同比增長2.9%,在表現低迷的 汽車 行業中,乘用車、輕型商用車板塊均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
乘用車 事業 板塊
從全年成績來看,東風 汽車 乘用車板塊2018年累計銷量為1301077輛,相比去年同期增長2.8%,其中東風啟辰全年銷量為134381輛,同比下降6.0%,占乘用車板塊整體的十分之一。
東風日產(含日產進口車型)累計銷量為1166696輛,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9%,創下了1-12月最佳銷量紀錄;其中12月銷量為134290輛,相比去年同期下降0.7%,全年批發量達到1169042輛。
從細分車型來看,軒逸以463634輛的年銷量成為最得力的家族成員,而奇駿、逍客則分別以204597輛、165703輛的銷量級別成為主力車型,其中奇駿同比增幅達到12.1%,成為當中增速最快的車型。作為年度重磅車型的天籟(銷售11886輛)因12月產品換代,銷量略有下滑,仍對銷量做出重要貢獻。
輕型商用車事業 板塊
輕型商用車事業板塊累計銷量為216969輛,相比去年同期增長5.4%,創下最佳銷量紀錄。其中12月銷量為24427輛,日產納瓦拉(Navara)的銷量已超過17877輛,新進上市的全新皮卡銳騏6已向消費者交付3742輛。
日產新能源化與智能化成績與展望
在電動化方面,日產 汽車 在2018年面向中國市場推出了兩款純電動車型,並計劃在 2019年發布三款純電動車型 。截至2018年底,日產 汽車 旗下兩大板塊的純電動車型累計銷量為37000輛(包括軒逸·純電)。
智能網聯系統已成功搭載到東風日產和東風啟辰的核心車型上,其中日產智聯版車型全年銷量已經達到30萬輛,未來計劃擴展到其他品牌。此外,ProPILOT智動控制輔助駕駛技術也將於2019年導入中國市場。
在智能駕駛方面,日產未來還將實現NISSAN i-SAFETY智能主動安全系統的全面覆蓋,同時還實行日產智行2022導入計劃,2020年陸續投放4款L2級別自動駕駛 汽車 ;2021年,L3級別自動駕駛 汽車 將實現量產;2022年,導入2款L3級別自動駕駛 汽車 實現量產。到2022年,東風日產將共計投放10款日產智行車型,推動 汽車 智能化進程。在營銷體系方面,東風日產專營店城市覆蓋率已經達到92%,數量增加至802家。(文:太平洋 汽車 網 曾惠君)
J. 中國新造車為何領先全球
簡單來說就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綜合提升外加國家政策的扶持。
三、國家政策的扶持
2001年,中國正式啟動"十五"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2006年,中國正式啟動"十一五"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此後政策的加持力度更是逐年加大,即使客戶購車也能夠獲得一定補償,這不僅能讓購車者獲利還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可以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和做宣傳)。
中國「新造車」之所以能夠領先全球,靠的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長時間的努力付出和創新以及大筆的資金投入。如今取得這樣的成就,對車企、對我們個人乃至對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也希望在「新造車」領域,我們還能繼往開來,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