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汽車 » 西安燃油新能源汽車

西安燃油新能源汽車

發布時間: 2022-12-28 17:33:25

A. 西安提出2030年汽車全面電動化 2025年個人購車新能源佔比50%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舉措,是落實黨中央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有效途徑。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國辦發〔2020〕39號)、工信部等14個部門關於印發《推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行動計劃》(工信部聯通裝〔2020〕159號)、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門關於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發改產業〔2020〕202號)等文件精神,搶抓機遇,加快構築汽車產業發展新優勢,經市政府同意,現就推動我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發展思路

深入貫徹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緊扣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方向,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自主培育和引進合作並重,強化整車整機帶動、創新引領、應用牽引,著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化、產業基礎高端化;依託龍頭企業,持續補鏈、強鏈、延鏈、增鏈、穩鏈,培育聚集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鏈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將西安打造成全國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產業發展實現「一躍升四突破」:

(一)產業規模實現新躍升。到2025年,力爭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佔全市汽車製造業的40%以上,產銷規模穩居全國前列。

(二)核心競爭力提升取得新突破。整車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載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千瓦時/百公里,市場推廣規模全國領先。

(三)關鍵領域發展取得新突破。高級別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新能源汽車與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深入融合發展。

(四)品牌培育打造取得新突破。培育國際、國內知名的汽車品牌,打造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核心零部件企業,形成市場認可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多元化的西安新能源汽車製造品牌。

(五)綠色交通體系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注冊汽車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提高,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萬輛左右;公共領域全面電動化,提升重載貨車、工程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力爭到2030年全面實現電動化。

三、發展重點

(一)加快新能源汽車迭代升級。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為方向,強化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積極布局智能網聯汽車、氫燃料汽車等引領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領域,推動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多技術路線並重,實現乘用車、商用車及專用車全系列多元化發展。

(二)提高產業鏈穩定性競爭力。著力構建安全可控、層級合理、供給全市、配套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以整車需求為牽引,做強動力電池,做大電機、電控,破解「卡脖子」瓶頸及短板弱項,形成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

(三)改善新能源汽車使用環境。推進全市汽車電動化,持續提高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制定相關標准和完善監管體系,營造良好的使用環境。

四、主要任務

(一)發展壯大整車規模

1.擴大新能源乘用車領先優勢。大力支持比亞迪發展新能源汽車,推動比亞迪發揮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先、品牌領先、市場領先優勢,支持企業DM-I超級混動和純電動並行發展,推出更多具有競爭力的新車型,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依託現有基礎,積極引進國際高端品牌和造車新勢力,進一步擴大全市新能源汽車產能。鼓勵支持西安吉利加大研發投入,及時推出更多性能優異、性價比高的車型產品,搶占市場,充分釋能。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乘用車基本形成高、中、低端全覆蓋,純電動與混合動力多路線,轎車和SUV全系列發展的格局。(責任單位:西咸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管委會;配合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投資局)

2.推動新能源載貨車規模化量產。鼓勵支持陝汽、比亞迪加快產品結構優化,加大純電動、氫燃料、無人駕駛重卡的技術儲備和產品研發,針對不同用途、不同工況、不同需求,豐富系列、拓展車型、加快推廣。支持專用車企業針對電動汽車特點,做好現有產品升級換代,加快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研製上市,做專做精新能源專用車。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載貨車實現多技術路線並舉、產品系列全覆蓋、產銷規模行業領先。(責任單位:西咸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管委會;配合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

3.加快新能源客車投產釋放產能。支持比亞迪純電動客車基地充分釋放產能,依託品牌優勢、營銷渠道,豐富客車品種,實行定製化生產,進一步擴大產銷規模。實施品牌培育工程,以公交、旅遊觀光車、通勤車等市場為重點,研發生產適應城市和農村不同使用條件、耐用、經濟的城鎮客車系列產品,激發現有客車企業的發展潛力,大力培育特色客車自主品牌,不斷做大新能源客車製造產業規模。(責任單位:高新區管委會、相關區縣政府;配合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

(二)貫通產業鏈供應鏈

1.做大做強動力電池產業。推動比亞迪、三星環新等企業持續放量和提產擴能,加快比亞迪刀片等新型動力電池、北汽雙園等高端動力電池項目建設,力爭到2025年,全市汽車動力電池形成配套西安、供應全國,產銷規模居全國前列的發展格局。(責任單位:西咸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管委會;配合單位:市工信局、市投資局、市發改委)

2.培育拓展產業鏈體系。圍繞整車需求牽引,堅持政策引導、企業主導、園區承載,加快引進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三電」核心部件企業,以及車聯網、車規級晶元、汽車電子電器等關鍵核心部件企業,補齊短板弱項,形成自主可控、層級合理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責任單位:西咸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管委會,相關區縣政府;配合單位:市投資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

3.構建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優化產業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區域,持續強化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加快標准廠房建設,優化園區「軟硬體」實力,創新入園政策,不斷提高園區承載能力,通過整車帶動、服務吸引,力促一批新能源汽車配套企業聚集發展,打造1—2個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責任單位:西咸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管委會,相關區縣政府;配合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投資局)

(三)強化突破關鍵領域

1.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以新能源汽車作為智能網聯技術率先應用的載體,支持和推動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企業跨界協同、跨領域融合。發揮全市科研資源豐富的優勢,鼓勵支持高校、企業、研發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重點聯合攻關復雜環境融合感知、智能網聯決策與控制、信息物理系統架構設計等關鍵技術,突破研發車載智能計算平台、高精度地圖與定位、車輛與車外其他設備間的無線通信(V2X)、線控執行系統等核心技術和產品。積極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範應用,支持西咸新區、高新區、航天基地等區域,率先建設智能網聯汽車先導區和測試示範區。(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配合單位:西咸新區、高新區、航天基地管委會,相關區縣政府)

2.布局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以龍頭企業為依託,整合高校科研機構、汽車企業以及制氫運氫等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台,重點推進燃料電池電堆、超臨界水蒸氣制氫等重大技術攻關項目產業化應用。支持推動陝汽等整車企業,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試驗、適應性改進,鼓勵有條件的區縣、開發區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示範,探索研究市場運營商業模式,加快產業化步伐。(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西咸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管委會;配合單位:市交通局、市市場監管局)

3.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鼓勵陝汽、比亞迪、法士特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高水平的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和博士後工作站等,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產業鏈協同創新,產學研聯合攻關,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關鍵環節、瓶頸技術,突破整車控制、車身輕量化、電動汽車底盤、動力電池設計、電池正負極材料、驅動電機及控制器、智能駕駛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支持龍頭企業加強標准化建設,參與國內外、行業標准起草,引領行業發展。(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西咸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管委會)

(四)突出產業市場拓展

1.推動公共領域汽車全面電動化。鞏固公交車電動化成果,加快計程車、網約車全面電動化進程,加強黨政機關、公共機構和企事業單位采購需求管理,鼓勵其帶頭使用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比例。穩步提升駕校和考試車輛、物流配送、環衛、工程建設等領域新能源汽車佔比。2021年起,新投運的綠色物流轉運中心城市配送轉運車輛全部採用純電動車;2022年起,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車、計程車、網約車全部實現純電動。到2024年,現存非純電動公交車、計程車基本完成淘汰或退出;到2028年,非純電動網約車全部完成退出。鼓勵渣土車、環衛車等電動化,2022年底前爭取向市場投放1000輛小型電動建築垃圾運輸車;力爭到2025年,渣土、環衛(中小型)、攪拌、城市客運、景區、通勤、物流、駕校和考試等車輛實行電動化替代。(責任單位:市交通局、市機關事務中心、市國資委、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發改委、市文化旅遊局、西安城投集團;配合單位: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鼓勵私人領域推廣使用。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停車便利、不限行、充電樁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整車企業加大新能源汽車宣傳力度,普及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經濟性等方面知識,進一步加大渠道建設和促銷力度、開展「以舊換新」等模式,讓利消費者,促進私人用戶購買新能源汽車。健全市場流通機制,鼓勵新能源汽車二手車交易並完善鑒定評估機構,不斷壯大交易份額。到2025年,私人購買的新能源汽車佔比逐年提升,力爭全市新增注冊個人購置汽車中新能源汽車佔比50%左右。(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3.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貫徹落實《西安市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按照適度超前、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原則,加快推進充電設施建設,鼓勵融資租賃等新型商業模式,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覆蓋全市的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網路,滿足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需求。到2022年,全市新建成投運集中式充電場站200個、充電樁10000根。力爭到2025年建成投運新能源汽車充電站350個、充電樁20000根。(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配合單位: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4.強化新能源汽車安全監管。切實加強新能源汽車產業安全監督,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日常監督管理,完善營運車輛安全管理制度體系,貫徹落實新能源汽車缺陷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做好動力電池、充電設施等產品的質量監督檢查。支持制定新能源汽車整車、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安全檢測標准,逐步推動動力電池針刺試驗等綜合測試工作。加強新能源汽車報廢回收管理,督促指導有資質的回收拆解企業做好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加大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和故障應急處置力度,完善應急預案,及時處理消防、救災和人員疏散等重大應急事故。(責任單位:市交通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公安局;配合單位:市工信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市汽車產業工作專班統籌協調作用,市級相關部門、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各負其職,協同推進,研究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重大事項,全市形成上下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汽車專項資金向我市汽車項目傾斜支持。用活、用足先進製造業強市等相關政策,繼續兌現落實現行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補貼政策,實施三環內新能源物流車不限行等差異化交通管理措施,研究制定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鼓勵銀行、擔保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機構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信貸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並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

(三)強化人才保障。依託我市科技資源優勢,加快建立適應新能源汽車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機制,鼓勵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陝西交通運輸學院、西安汽車職業大學等院校合作共建培訓基地,提高專業技能人才實踐能力。發揮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和企業作用,探索「訂單式」人才培訓機制,對操作人員加強針對性技能培訓。

(四)嚴格督導考核。建立工作考核機制,完善督查督辦舉措。市級相關部門,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制定工作計劃,細化目標任務,明確完成時限,將目標任務層層落實到具體部門和責任人,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確保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B. 新能源汽車有哪些

新能源汽車有以下這些品牌:
1、特斯拉:特斯拉(Tesla)汽車公司成立於2003年,只製造純電動車,總部設在了美國加州的矽谷地帶,特斯拉Tesla汽車集獨特的造型、高效的加速、良好的操控性能與先進的技術為一身,從而使其成為公路上最快且最為節省燃料的車子;
2、比亞迪:2003年,比亞迪正式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現「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進入汽車製造與銷售領域,開始民族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征程。發展至今,比亞迪產業格局日漸完善並已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具創新的新銳新能源汽車品牌;
3、吉利汽車: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生產經營為主要產業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始建於1986年,經過十八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如今吉利汽車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旗下的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得到了市場一致肯定;
4、奇瑞汽車: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1月8日,注冊資本41億元。公司跳出傳統汽車能源動力,大力推進研發新能源汽車,旗下S18是目前中國第一款以微型車為平台的電動汽車。據業內人士介紹,該車的單次充電范圍可達120公里,足以滿足日常城市的使用需求;
5、長安汽車:長安汽車以「引領汽車文明、造福人類生活」為使命,致力於為全球消費者提供節能環保、安全時尚、經濟適用的汽車。特別是在新能源領域走在了行業領先水平。2007年,中國第一台氫內燃機在長安成功點火,中國第一輛產業化混合動力轎車傑勛下線。

C. 新能源和燃油車銷量

新能源和燃油車銷量
8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銷量達187.1萬輛,同比增長28.8%,環比增長2.9%。其中,8月份轎車銷量為94.9萬輛,同比增長29.2%,環比增長5.1%;8月份SUV銷量為83.6萬輛,同比增長30.5%,環比增長0.5%;8月份MPV銷量為8.6萬輛,同比增長11.3%,環比增長2.9%;8月份新能源銷量為53.0萬輛,同比增長111.4%,環比增長9.0%。

D. 新能源汽車有哪些 什麼是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一般來說是指採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汽油、柴油)作為動力來源,或是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而採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的汽車。

新能源汽車覆蓋的范圍其實挺廣的,電動汽車、氫能源動力汽車、太陽能汽車、替代能源(天然氣、乙醇等)汽車等等這些都可以看做是新能源汽車。

現在談到新能源汽車,很多時候大家所指都是電動車,甚至有的乾脆將新能源汽車與電動汽車劃等號。

電動汽車再往下分就會分為純電動汽車( Electric Vehicle,EV,以Tesla為代表),混合動力汽車(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以豐田普銳斯為代表),還有燃料電池汽車(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FCEV, 暫時沒有找到大家熟悉的代表)。

燃料電池汽車,其實我感覺大家基本都不大看好它。而混合動力,大家一般都願意將它看作是過渡時期的東西,因為純電動汽車是未來,只是技術上尤其是電池技術上一直沒有革命性的突破,所以混合動力有一個過渡時期的空間。

純電動汽車就不講了,相信大家很多人都對特斯拉做了很多的了解。

下面我們跟著題主的問題再稍微再深入一點點探討一下混合動力吧。

混合動力汽車(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是指採用傳統燃料,同時配有發動機和電動機的車型,它能改善車輛的低速動力輸出和降低油耗。
一般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舉例兩種比較常見分類方法吧。

按電機輸出占整個系統輸出的比重來分(其實這樣分法是有一定爭議的,下面僅僅為一種意見),也就是按混合度來分可以分為:

微混合動力系統(BSG),是指在傳統發動機基礎上,加裝皮帶驅動啟動電機,一般這個電機都為一般發電起動(stop-start)一體式發電機,用來控制發動機的啟動和停止。
輕混合動力系統(ISG),車輛可以在減速、制動等工況進行能量吸收,採用電機帶動車輛,以節省燃油。一般ISG的混合度在20%以下
中混合動力系統,發動機為主要動力來源,大扭矩助動電機作為輔助動力來源,與主要動力相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加速時輔助發動機驅動車輛,一般這個比重為30%左右。
完全混合動力系統,一般這樣的系統採用最高能到650V的高壓啟動電機,混合程度比較高,甚至可以達到50%。
外接式(Plug-in)充電混合動力汽車。這個應該就是題主所提的插電式混合動力吧,也有人稱之為增程式混合動力。它其實兼具了純電動和混合動力車的基本特徵,在一定行駛里程內使用純電模式驅動,超過這個里程就會啟動內燃機,採用混合模式驅動。

E. 西安計程車為什麼沒有油補

因為要促進提倡新能源計程車。
目前根據交通部的規劃,2020年之後我國重點區域的公交車將全部更換為電動汽車,這是硬性要求。電動汽車巨大的市場需求缺口將是電動汽車企業的巨大機遇。越來越多的燃油計程車和公交車被電動車取代,公共交通領域的燃油車即將被徹底叫停。
傳統燃油車將在2030年前完全退出中國市場。因此,很多大城市在2020年不領取計程車燃油補貼。也就是說,目前的城市傳統汽油計程車將退出市場,如果推廣新能源電動計程車,將不會獲得燃油補貼。

F. 合肥,西安爭奪新能源汽車之都,花落誰家

在新中國建立之初, 汽車 工業百廢待興。一汽長春,二汽十堰等 汽車 製造基地崛起。那個時候的 汽車 製造基地的選址,主要是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有沒有工業基礎,像是長春,就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基地之一,也得到過蘇聯的工業援助。二是要考慮國家安全,畢竟當時還處於冷戰時期。要保護還比較脆弱的,剛剛開始崛起的重工業基地。

改革開放之後,情形又發生了變化。東南沿海的上海,廣州,等地區率先開放,吸引外資。於是沿海開放城市成為了 汽車 製造業中心,比如上海大眾,廣州本田,豐田等等。

最近20年,隨著自主品牌崛起, 汽車 製造業也開始從東南沿海,向內陸逐漸轉移。比較典型的兩個例子,一個是廣西柳州,雖然城市不大,卻依靠五菱 汽車 的大賣,成為全國聞名的 汽車 城市。另一個是河北保定,依靠長城 汽車 ,迅速發展了起來。

未來,新能源 汽車 時代到來之後,中國很多的城市開始想要抓住這個機會,成為中國新能源 汽車 之都。最近我就看到很多城市在爭相成為新能源 汽車 之都,競爭比較激烈的,一個是合肥。一個是西安。

合肥在新能源 汽車 領域方面,有哪些領先的地方?

為什麼合肥號稱自己是新能源 汽車 之都呢?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目前中國造車新勢力公司最大的是蔚來 汽車 ,蔚來 汽車 已經與合肥市簽署了關於蔚來中國項目的合作框架協議。蔚來 汽車 的總部落戶合肥。

其次,江淮 汽車 的總部也是在合肥,而江淮 汽車 也已經與大眾 汽車 合資,今後大眾新能源 汽車 將會在合肥落地。

第三,是新能源 汽車 中最重要的動力電池,在電池方面,國軒高科是合肥企業,是中國實力僅次於寧德時代的新能源 汽車 電池供應商。而國軒高科也已經與大眾 汽車 展開了合作。今後增長的潛力不小。

此外,長安 汽車 二期等50多個新能源 汽車 重大項目,也都在合肥。而合肥重點聚焦蔚來、江淮、國軒高科等上下游企業120餘家,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配套的完整產業鏈。

還有一個與新能源 汽車 不太沾邊,但是又有點兒聯系的是科大訊飛,中國最先進的語音識別技術,目前不管是新能源 汽車 還是燃油車,都開始支持語音識別了。科大訊飛,也是合肥的企業。

西安與合肥爭搶新能源 汽車 一哥?

另一個號稱要打造中國新能源 汽車 之都的城市是西安,其實說到西安的時候,我們腦子里是想不到有什麼重要的 汽車 廠商的,陝汽算一個,但主要是生產商用車,而不是乘用車。

其實最近幾年西安在 汽車 產業的布局也有不少。還是先說整車企業。2018年,寶能新能源 汽車 落戶西安,總投資達到400億元。這是寶能在新能源 汽車 產業的重大布局。

而傳統 汽車 廠商方面,比亞迪新能源 汽車 製造基地已經建成,吉利 汽車 西安基地,今後也會主要生產新能源 汽車 ,具備30萬輛的產能。由於陝汽是西安當地企業,因此可以通過新能源,實現產品在重卡、輕卡、客車及新能源商用車等領域的覆蓋。

說完了傳統廠商,再說說供應商。最重要的還是在電池方面,三星SDI的電池是全球最知名的電池供應商,也已經落戶西安。此外,包括國能、德飛等動力電池,以及捷普電機等電機、電控企業也已經落戶西安,可以說在新能源 汽車 的產業鏈上,也已經是具備了相當不錯的基礎。

所以合肥,西安,這兩個城市都已經把打造新能源 汽車 產業,當時是重中之重。做法也都差不多,就是吸引重量級的企業落戶,然後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那麼這兩個城市,大家更看好誰今後的發展呢?

熱點內容
國產賓士4座商務車報價及圖片及報價 發布:2025-02-05 20:49:32 瀏覽:659
皮卡改裝掛牌 發布:2025-02-05 20:47:14 瀏覽:648
錦州龍工30鏟車價格 發布:2025-02-05 20:40:47 瀏覽:57
台州到北京動車價格 發布:2025-02-05 20:40:14 瀏覽:950
越野車前面的燈沒有玻璃 發布:2025-02-05 20:25:25 瀏覽:164
本田思域十代內飾改 發布:2025-02-05 20:22:57 瀏覽:819
依維柯皮卡車架 發布:2025-02-05 20:21:15 瀏覽:692
上海哪有改裝賽弗越野輪胎輪轂 發布:2025-02-05 20:20:00 瀏覽:721
成龍開什麼豪車 發布:2025-02-05 20:15:10 瀏覽:31
上海到廈門自駕游路線推薦表 發布:2025-02-05 20:06:44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