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能源汽車介紹ppt
1. 開了3年以上新能源車的人,能說一下新能源車的缺點和真實用車感受嗎
我開了3年比亞迪,又開了1年特斯拉,新能源車有3大缺點,奉勸想買的人要三思,不然後悔都來不及!
其中減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和發展新能源,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最重要的一步。
新能源車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孕育而生,造車新勢力出現在了大眾視野,2018年是造車新勢力從PPT造成到實際交付的元年。
如今3年過年了,你們還能記住多少造車新勢力的車標,其中又有幾家新能源車活了下來?
我們現在能在路上看見的造車新勢力車,可能只有小鵬、蔚來、理想ONE、威馬,這些新能源車活了下來,一方面是它們的車型足夠優秀,另一方面它們本質上還是資本的產物。
說得通俗易懂一點,新能源車雖然是未來發展方向,但是它在目前這個階段,還是有自身的不可避免的缺點,還沒有完全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僅靠賣車還養不活自己。
我自己開了3年的唐DM,還開了1年的特斯拉,前一段時間試駕了小鵬P7和蔚來ES8,對新能源車有較深的感受,接下來將具體介紹我在使用新能源車過程中發現的缺點和實際的用車感受,以及買新能源車是否要注重品牌?
缺點一,擔心電池安全我擔心的第一個安全問題,發生交通事故時,電池可能遭受擠壓變形發生短路自燃。
我們以新能源車使用最多的三元鋰電池為例,這種電池能量密度非常大,一旦在交通事故中遭受外力擠壓破壞,就有極大的可能出現劇烈燃燒,一旦電池出現短路燃燒,基本上幾分鍾就可能燒毀一輛車,幾乎沒有救下來的可能性。
車子燒毀我是能夠接受的,但是在交通事故中車輛出現變形,人一旦被困車中,這時要是出現電池自燃問題,這樣的後果是無法想像的。
我擔心的第二個問題,充電時發生自燃,危及其它車輛或造成不可承受的財產損失。
新能源車在充電時發生自燃的可能性是有的,所以就非常擔心車在充電時發生自燃,如果僅是自己的車燒了最多自認倒霉,但要是危及周圍車輛,那麼事情就大了。
其中最讓我擔心的還是在地下停車場充電,如果在這個半封閉的環境中出現自燃,那麼危及的車輛將更多,造成的財產損失將更大,甚至會危及人生安全。
這兩個關於新能源車的安全問題,也許是我太過於杞人憂天了,很多人可能會說燃油車也會同樣的問題,是的,沒錯!但是燃油車出現自燃,只要發現及時,是可以被撲滅的,而新能源車發生自燃很難撲滅!
好在我所擔心的問題都沒有發生,而且現在的車企也非常注重電池安全,比亞迪推出了磷酸鐵鋰「刀片電池」,廣汽埃安推出了三元鋰「彈夾電池」。
雖然刀片電池和彈夾電池並不是動力電池的一次發明創造,但是這兩種新的電池安全解決方案,成功的降低了電池在發生擠壓受損短路出現自燃的概率。
這兩種電池安全解決方案都成功的完成了電池穿刺實驗,在這種極端的測試中,兩款電池雖然都出現了短路冒煙現象,但是都沒有出現明火,這就大大的增加新能源車的安全性,讓准備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更加的放心。
缺點二,充電難,耗時耗力關於充電難的問題,我認為這是前幾批新能源車主經常遇到的問題,現在隨著充電樁的普及,想要充電已經沒有那麼困難了,但是這個還要看具體城市。
深圳和太原的充電樁就非常普及,我所在的蕪湖市充電樁普及率就稍微差點,我一開始就經常出現滿城找充電樁的情況,好在蕪湖市不大,對我造成的影響有限,但是也浪費了我很多時間和精力。
如果想要購買新能源車,首先就一定要對自己所在城市的充電樁做一個簡單的調查。
可以查看小區和公司3公里范圍內的充電樁數量,至少能夠保證在每個時間段都能夠隨到隨充,如果無法做到這樣,那麼就證明充電樁數量是不夠的,對你之後用車會造成影響。
其次是自己所在小區是否能夠安裝充電樁
我之前住在老小區,連個固定車位都沒有,所以更不可能安裝私人充電樁,而且當時我開的還是二代唐DM,充滿電要6個小時,這就更加造成了我充電不方便。
如果自己所在小區無法安裝充電樁,自己所在的城市充電樁又不是很普及,那麼我建議你暫時別買純電車,可以考慮混動車型,比如比亞迪DM-i超級混動,對充電樁的依賴就沒有那麼大。
缺點三,無法避免的里程焦慮很多人說新能源車續航里程已經達到了650公里,甚至有的車宣布續航1000公里,我們不應該再把里程焦慮作為新能源車的缺點來說了。
其實這句話很好反駁,我們看看這些長續航新能源車的售價就知道了,最少23萬以上,有的還在35萬左右,這些車根本就不在大眾消費者的選擇范圍內,大多數人購買的還是在10萬元左右的新能源車,這些車的續航里程普遍在300公里左右。
300公里的巡航能夠干什麼?跨市還可以,跨省就難了點,所以正在擔心續航里程的還是這些10萬元左右的新能源車。這些車稍微出趟遠門,首先查詢的就是沿路的充電樁位置,其次祈禱自己不要排隊,只有成功到達目的地才能長舒一口氣。
想要購新能源車的朋友注意了,如果你預算有限,無法購買長續航的純電車,那麼奉勸你三思,即使你一年也不出一趟遠門,但是長續航能力不能沒有!
如果你還是想買新能源車,我建議你考慮一下秦PLUS DM-i,這款車13萬左右,滿電滿油續航800公里以上,是個不錯的選擇。
為什麼我建議買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首先我對造車新勢力的車是非常欣賞的,它們的造型設計、內飾做工、智能配置都是頂尖水平,可以說新能源車在國內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現在小米、創維、360等 汽車 都宣布跨界造車。
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隨著傳統車企向新能源車轉型,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能夠留下來的車企目前未知,但是可以確定造車新勢力的未來生存壓力很大。
我們不知道哪些造車新勢力可以一直生存下去,所以購買它們的車就有了一定的隱患,其中最大的影響是更換電池!
電池是昂貴的,一款50kwh的動力電池,市場價在6萬左右,如果車主自行更換,那麼將是一筆巨大的經濟負擔!好在一些車企承諾電池終身質保,還有一些車企承諾對三電系統8年或12萬公里質保。
我們先不討論電池質保需要什麼條件,就討論一條,我們的新能源車可以開8年,那你的車企可以運營8年嗎?
這就是我建議大家購買傳統車企新能源車的最主要原因,這些傳統車企有燃油車作為銷量保障,還有實體廠房、有技術積累、有財力支撐, 它們的生存能力是優於造車新勢力的,我們買它們的車,至少能夠最大程度避免車還在,車企沒了。
新能源車的用車感受燃油車有好的體驗也有不好的體驗,動力強,油耗就高,動力弱,起步就頓挫,新能源車肯定也有好的體驗和不好的體驗。
好的體驗有:起步快,動力足,超車行雲流水,有不錯的操控感,並且用車成本低,保養便宜,有著好看的造型和不錯的回頭率。
不好的體驗:首先總是在充電的路上和考慮是不是要充電了,其次是乘客的乘坐體驗不好,容易出現暈車現象,最後是保值率低,二手車難賣。
對於這些不好的體驗,我還是能在接受的范圍內,買來新車又不是當二手車賣的;平時不出遠門,所以里程焦慮慢慢減輕了;只是乘客容易暈車的現象,目前一直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式。
寫在最後雖然新能源車是未來的趨勢,但還是有一些缺點存在著,對於想買新能源車的人們,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再做決定,如果盲目追趕潮流,沒有考慮實際情況,那麼就容易因為一時沖動而感到後悔和自責。
我很喜歡新能源車,但是還是想要奉勸一下人在購買之前要三思,畢竟車是奢侈品,更是消費品,只有自身真的需要,才是最適合購買的。
電車確實像數碼產品一樣,一年甚至半年就會有明顯的更新換代,所以永遠是買新不買舊。個人認為電車真正的"優勢"是與政策限制密不可分的,比如北京這樣嚴格搖號、限行的地方,電車指標意味著你能盡快擁有車輛,獲得一定的補貼並且節省購置稅(8年搖號大概率不中和兩年搖號大概率中簽的差異)。
現在10-20萬的電車普遍是500+的續航里程,北方冬季大概350-400,日常使用甚至非高峰假期出行沒什麼問題。今年新出的電車20-40萬價位里程普遍1000+,出行壓力更小。
但是既然你問缺點,說明還沒做好准備接受電車,或者說沒有迫切性——那麼如果可以選油車,不妨先買了用著。傳統的意味著更高的性價比和更好的通用性,就像上面說的,主流的經濟型新能源車也要10-20價位,主流的燃油車一般在10萬以下就有很多選擇,10-20可以選中檔以上的進口車了。而且電車雖然故障率低,但是配件維保通用性不高,基本上正經的毛病都得廠家4S店修理。
總之,結合國家政策和全球趨勢,電車代表未來,如果3-5年以後買車,直接電車、或者其他動力類型的新能源車吧。如果現在買而且當地沒有指標壓力,不妨買個性價比高的油車,先開個3-5年
2017年買的北汽EX260,續航里程250公里,家裡有車位安裝了充電樁,跑了43000公里。家裡還有一輛油車,整體電車用車感受:
1、很香,在市內上班用電車很方便,用電成本相當於油的十分之一,連續幾年的電費每年大概1200元左右。保養了兩次大概四百元左右。
2、電池也沒感覺衰減,充滿電還是顯示250公里,基本沒在外面充過電,晚上回家充上,第二天滿電,可能一直是在家用慢充,電池保護的比較好吧。
3、電車操控性很好,加速很快,現在基本上不願開油車了。當然,跑遠一點的話還是開油車。目前計劃再換一輛600-700公里的電車。
4、如果家裡有一輛油車,第二輛上電車絕對沒毛病,如果有家用充電樁就更香了。
5、目前除了里程短一些沒有其它什麼缺點。現在市面上新車都600-700公里了,里程焦慮應該緩解很多了。
只要你喜歡,現在完全可以選擇購買新能源 汽車 。
但是最近先不要考慮入手特斯拉,其他的新能源品牌你可以考慮一下;畢竟這段時間特斯拉的剎車失靈真的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新車還漲了價,這個時候顯然不是購買特斯拉的最佳時間,你可以先看一下別的品牌。
然後早期的新能源車最大的問題就是:省下油錢換電池;新能源車的油耗的確很低,但是車價高,二手車保值率極低,電池如果出現故障維修成本相當高,這個也是很多人不建議購買新能源 汽車 的原因。
但是新能源車子的優勢也很大:首先這個電車的提速是比燃油車快的,而且加速非常平順,油耗非常經濟,如果不考慮油耗的問題保養也很便宜;但是這個缺點也很明顯:純電的車子冬季續航里程偏低,夏天一開空調這個續航刷刷的往下掉,充能也不如燃油車方便快捷,燃油車加油最多幾分鍾,電動車充電就是快充也得一個小時左右。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救援:燃油車沒油了你可以選擇拿個鐵桶去加油站加油(不要用塑料容器裝汽油,容易引發火災),電動車沒電了你八成只能叫拖車,或者來個柴油發電機給你現場充電;反正這一塊上,燃油車的表現要比新能源要好一點。
可以隨心所欲的開,又不能隨心所欲的開!
這個問題我有發言權,保證不捧不黑,我會完整介紹純電動車的駕駛體驗、乘坐體驗、後期費用、保值對比、續航能力、缺點感受僅供參考。
我第一款車,比亞迪G6,燃油車,手動檔,2011年上牌,2014年過戶給小舅子。悲劇的是剛過完戶深圳限牌,15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買到一輛比亞迪工程部測試的比亞迪E6純電動車,5萬塊錢,那輛車被我兼職跑滴滴不到一年就賺回來了。17年辦理營運證之前免費更換一次電池,續航回到400,之後掛靠到租賃公司,每月可得租金4000,後來三千,明年可能就兩千或者一千了,無所謂,那個車跑到現在已經36萬公里了,早已完成了他的使命。
2017年5月,我又落地一輛比亞迪純電動E5,當時比亞迪純電也的確沒什麼可選,其他的品牌我也信不過,這輛車買的也貴了些,落地接近15萬,續航300公里。買這輛純電我就是用他來兼職賺錢的,好像不到2019年吧,我就連本帶利賺回來了,之後因為賺職單也比較少,再加上賺回來沒什麼動力了我也就沒怎麼跑,目前總里程是十萬八千公里。
接下來我從六個方面解析純電動車究竟值不值得買,會不會後悔買。
首先談談駕駛體驗,車身重,穩,加速快,我的e5官方表顯0——100需要16秒,但是我依然可以很自信的告訴你,以經濟模式起步100碼時速以內我可以秒殺40萬以下任意一款燃油車,當然這並不代表100以上就會提速慢,而是燃油車速度起來了動力也強勁了,這個的確要承認的。所以我現在看到有人買比亞迪漢EV在糾結7.9秒和3.9秒的百公里加速,我就感覺好笑,其實不用糾結,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我純電動一腳電門踩下去,發動機轉速直達10000轉,而這個10000轉是直接轉化為動力的,而油車就不行,你一腳踩下去油門是到底了,但是,燃油要轉化動力還需要一個燃燒的過程,所以還是會慢很多。
其二,乘坐體驗,相信很多人有聽說乘坐電動車會暈車,坐燃油車不會暈車,這個我也不否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首先就是電動車起步或者加速都是直接提升動力,沒有一個動力轉化的過程,再一個就是動力回饋調至過大,時速過高丟開電門會導致車輛自行急劇減速,我們都知道,急加速或者急減速都會導致乘坐人員暈車,無論你是電車或者是燃油車。但是,車是死的人是活的啊,我開這么多年的電動車,一直開的就是電力回饋最大模式,卻極少有人說暈車的。首先,急加速是可以控制的,和燃油車一樣,你只要不猛踩油門,一樣可以很平緩加速的,這種情況下你再暈車那我就沒辦法了。同理,電力回饋也是一樣啊,你可以慢慢丟棄電門啊,沒人規定你一定要把電門一下子丟掉啊,或者你可以調成電力回饋標准模式啊,不急加減速怎麼會導致乘坐人員暈車呢?很多無知之人說是輻射造成暈車的,這里我就笑笑不說話了,自己去查去。
其三,使用及維保費用;眾所周知,純電動車是沒有發動機的,所以保養方面是不需要有換機油、換濾芯這些東西的,以我的E5為例,我的車保養手冊是要求12000km保養一次,我每次大概是14000km左右去做保養,保養項目就是洗車,保養目的就是怕出現什麼故障4S店甩鍋,保養費用是120元一次。我的E5行駛里程是108000km,除去頭兩次免費,總保養費用是600元。再來看充電費用,由於我是有公司免費充電,極少在外面公共充電樁充電,據我了解,夜間23:00——次日早上7:00是充電費用最便宜的時候,這個時候充電好像每公里不足1毛錢,白天稍微貴點,咱就按平均價吧,每公里0.12元應該是夠了,以我車里程為例,總充電費用應該不到13000元。咱們做一個對比,燃油車同里程送兩次保養情況下,後續每5000公里保養一次,一次保養費用400元,燃油費用按每公里0.5元計算,算上保養燃油車比電動車多出29600元。
其四,算完使用費用當然要算保值率,我不知道15萬落地3年半十萬八千公里的燃油車現在還能賣多少錢,我也沒興趣了解,我只知道我的車賣了3.8萬(我現在買了比亞迪漢EV),加上29600元的使用差價,實際對比燃油車等於賣了67600元。我認為那些單純說電動車不保值的就是在耍流氓,實際是電動車使用越久,越能凸顯他的保值率,而且不用擔心其他問題,比亞迪電池是終生包換的,這就是我為什麼依然選擇比亞迪的原因。至於我為什麼要換車,首先是我覺得這個車已經完成了他的使命,本錢撈回來了,再一個這個車空間的確小了點,想換個更大的,最重要的是漢EV的長續航可以足夠我長途行駛了,省得每次還要同親友換車。
其五,續航能力,上面有說過,需要換一輛續航能力更強的,這個主要看自己需要,我也見過一個跑貨拉拉的麵包車續航能力只有200km,疫情期間從深圳送口罩到安徽的,只是如果是我是沒那麼大膽的,但實際是以我的車跑一千多公里也是可以的,現在高速上到處都是充電樁,只是要充五六次電著實也太麻煩了。換漢EV的話路上我充兩次電就可以回老家了。可能我的車一直是使用慢充的原因吧,三年多來我的續航基本沒變,上次實測是2020年5月份,冷空調一檔的情況下,滿電續航270往上,和新車差不多了,這個結果我也挺滿意的,慢充是比亞迪標配的7KW的樁,實際電流是5KW,充滿需要8個多小時;身邊也有免費換電池的車友,最高數據是充電能力下降到29.6KW(新車標可充43KW)即免費更換了一次電池,也就是說電池續航下降32%左右,具體更換標准建議問下4S店。
其六,電動車缺點,首先就是續航焦慮,買電動車你首先需要定位好買來是干什麼的,如果只是作為城市代步用,不經常遠途,還是很省事的;再一個就是北方地區真不建議買,我實測過開3擋暖風,車輛不動的情況下每分鍾耗電約2——3km,什麼概念?就是一輛續航300KM的車,車輛不動的情況下,開3擋暖風,約2小時就能把你車里的電放完。所以電池取暖的成本相當高。另外一個就是充電,如果你沒條件安裝自己的充電樁,或者你居住的周邊5kM范圍內沒有公共充電樁,建議你還是不要買了,否則你會後悔的。
如果常出遠門建議插混,如果生活圈不出省,純電足以了。有充電樁和沒充電樁是一天一地兩種體驗。另說開過電車是不會換回純油車了。
車馬上就三年了說下感受。
350的續航,冬天200出頭,其他300+,家裡有樁。
北京用車,確實很省錢,無論是電費還是保養。而且車也好開,不限行,不用費腦子記尾號輪換。
600+長途開過兩次,300+長途開過四五次,長途用時要比油車費時。
但是這是三年前的車,現在再買續航應該普遍500+了。500的續航,高速冬天怎麼也能開到300+,這樣無論是長短途,都沒問題。即使一輛車也可以滿足多用途用車。
建議買續航600+以上的車,按電量買,80度以上的。用起來絕對值!
榮威,3年,跑了1萬多,續航由420變成402啦,車也有點兒松的感覺,其他都好。都是自己家裡充電,沒用過快充。北京的冬天,續航到過380。
2. 新能源汽車是什麼
題主你這個問題有點廣泛啊。
新能源汽車是指採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採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
為了讓你更加清楚什麼是新能源汽車,我就根據我駕駛的北汽EV200來給你說說新能源汽車。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點,新能源汽車也分成幾個大類,包括純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氫發動機汽車、其他新能源汽車等。
而我的這個是屬於混合動力汽車。
其次,簡單說說我認識的新能源汽車吧。我家北汽EV200里程較長,跟比亞迪不相上下,我很自豪這一點。新能源汽車的特點:一是環保,二是節能,三是不用搖號啊,不用搖號,不用搖號!重要的事情說了三遍,作為北漂到北京的普通人,好不容易買了輛車,但是搖不到號是多麼的苦惱,新能源汽車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而且,一般汽車開起來的話,剎車起步如果技術不好容易不平穩,但是我家北汽EV200還是很平穩的,而且坐在裡面噪音也很小,十分安靜,我問過一起的同事,他們也比較過,覺得新能源汽車採用的是新能源,好像各方面都比較輕巧和安靜,而且污染很小啊。唯一一點有待考量的就是動力是否充足,但是就我的駕駛經歷看來,覺得還是十分足夠的,至少普通的代步完全沒有問題。
3. 左手江淮右手蔚來,安徽省將成為新能源領頭羊
安徽省的汽車工業起步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晚,畢竟早在1968年4月,江淮汽車製造廠就成功試製成功了一輛2.5噸的載貨汽車,只是來到了改革開放這個合資與進口車橫行的年代,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大眾、豐田、本田等舶來品大賺銷量和口碑,而安徽的造車工業則似乎有點掉隊了,畢竟自力更生難度更高。
數據顯示,雖然安徽也加入了長三角經濟圈,但它的汽車工業產銷規模要弱於周邊城市,而且奇瑞和江淮受限於品牌溢價較低的現狀,只能力拚中低端市場,盈利水平著實不高。
期望實現整體轉型,從農業大省升級為工業大省的任務,讓安徽一屆又一屆的掌舵班子操碎了心,但伴隨著新能源產業布局的平地而起,機會終於來了。
大眾與江淮聯姻 博弈還將繼續
其實安徽一直期望以引入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外資等各類資本的方式,來盤活國有車企以及相應的配套產業鏈,奈何第一次江淮混改引入的建投投資雖然貴為背景深厚的央企,有錢是肯定的,但本身的管理水平並沒有帶給江淮更多的經驗,也沒有提升企業的抉擇效率和執行效率,畢竟央企本身就以穩與慢出名,央企與國企的組合,對擴大規模提升行業形象有極大裨益,但對安徽急需的對機制和治理機構的整改並沒有預想中的作用。
引入外資成為了另一個解法。這一次,培養了上海現代汽車工業半壁江山的大眾汽車決定出手。在2020年5月29日,大眾汽車宣布將投資10億歐元,拿下了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並且增持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江淮大眾股份至75%,獲取了關鍵的管理權。
瞬間咸魚翻身,要知道,在2020年年初,江淮大眾還一度進入了「分手劇本」,坊間傳聞兩者在產品層面停滯不前,甚至江淮大眾的研發中心除了一個奠基儀式,其他毫無進展。彼時大眾揮舞著西雅特,時而向前一步時而向後一步,撩撥自己的合作夥伴。而江淮也沒安好心,他們雖說是准備與大眾聯手在新能源車市布局,實質上還是窺探著大眾手頭擁有的燃油車資源,一旦「勾引」成功,前有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在燃油車市場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說不定江淮大眾也能成就三分天下呢?然而對西雅特的追求被否,捷達品牌開心地將之收入囊中,當時直接動搖了江淮大眾的根本……
當然對於大眾來說,這也是一次不錯的嘗試,畢竟此前大眾一直有一個夢想,想要調整各家合資公司的股比,上汽大眾中外股比為50:50,一汽大眾中外股比為60:40,而此次雖然在最弱的江淮大眾上成功實現了目標,如果運營得當的話可能會影響到另外兩家合資公司的股比態度。
畢竟先得做出成績,說話聲音才能更響亮。
而對於安徽的工業布局來說,損失掉控股權也沒啥,畢竟此前江淮大眾就屬於半死不活的狀態,而讓大眾控股之後,起碼大眾會更加上心,投資有了,新車也就有了,比如此前念念不忘的大眾MEB電動平台,以及電動車工廠和研發中心,要知道當初為了給桑塔納做配套,養活了多少配件廠,而一旦設想中的5年內推出5款純電動車真能實現,那麼無疑安徽的汽車工業將會獲得一次難得的超車機遇和挑戰。
撿漏蔚來 並獲得重要話語權
根據2019年披露的信息,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銷12萬輛,已經占據了全國10%的比重,並且位居中部省份第一,底子還算不錯,但並沒有一個足夠強勢的領頭羊,所以當蔚來出現困境時,安徽伸出了援手。
李斌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個新創的公司沒有融到200億人民幣的能力,可能比較難開始一個新的汽車品牌。」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也發出一句感嘆:「以前看別人造車覺得100億太誇張了,現在覺得200億都不夠花。」
融資速度是造車新勢力的命門所在,只有拿到錢才有接下來的研發、建廠、量產、鋪設渠道等等一系列操作,這些新勢力的理念可能會與傳統造車企業不同,但最終都走上了相同的道路,你可以顛覆動力科技,但不能顛覆生產和銷售的模式。
融完市場上的錢,讓對手無錢可融。在這場速度競爭中,我只要比對手多融到錢,對手就會因為資金流斷裂而進入安樂死,博郡汽車是這樣,拜騰汽車也是這樣。
蔚來原計劃在上海建廠,據稱地址都去考察過無數次,但特斯拉這個「小三」出現後,「未婚妻」蔚來直接被一腳踢開,也間接導致了蔚來接下來的融資計劃難產,起碼得想個法子把這事兒給圓回去。
在危難時刻,安徽國資委挑中了蔚來,這個時間點卡得非常棒。按照原本蔚來的計劃,京滬兩地是唯一的選擇,這兩個城市的消費者購買實力強,並且一旦與城市發展綁定,售價明顯偏高的蔚來也能夠從政府采購中得到一些分潤,並且京滬本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得就明顯更好,牌照問題卡住了不少想要擁有一台車的消費者,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接受程度也明顯優於其他城市,因而不到山窮水盡,蔚來是絕對不會將基本盤從這兩個城市撤走的。
但沒辦法,上海不要它,北京看不上它,偏安安徽絕對不是最佳選擇,即便是來到合肥這個省會城市。但這可能是唯一能夠融到的救命錢,人窮則志短,不得不低頭。
那麼對於安徽來說,將蔚來收入囊中,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了中國唯一一個在定位上可以與特斯拉掰一掰手腕的品牌。如果說一個國產品牌將最便宜的車賣到30萬以上,大家都會覺得這絕對是自殺行為,但蔚來通過瘋狂的燒錢,讓市場接受了35萬起的ES6以及46萬起的ES8,這與一眾圍繞20萬左右的消費市場做文章的造車新勢力門,成功拉開了差距。
同時,蔚來已經具備了黏性非常強的粉絲群體,同時由於蔚來一貫注重服務的傳統,已購車用戶也願意將車型推薦給身邊好友。根據李斌自己的話來說,從去年9月開始,蔚來ES6已經連續8個月蟬聯了電動SUV銷量排行榜冠軍,而在剛剛過去的5月,蔚來累計交付新車3436輛,其中ES6為2685輛,ES8交付751台,從而讓它的累計銷量達到了42342輛,其中10429輛是在今年完成的,前景可期。
不出大意外的話,蔚來是活下去了。同時,由於引入了新的戰略投資者,蔚來也開始反省自己以往的做法,李斌靠砸錢砸出了一個高端品牌,但中後期繼續砸錢意義不大,而是應該專注於精細化服務上,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要求也沒那麼高,只需要差不多等同於奧迪、雷克薩斯就已經超乎他們想像了。當然,蔚來在服務上的花費依然是在燒錢,但速度相比過往要慢了一些,目標是從過往每年每單虧損4000多元,能夠控制到只虧損1000多元,這個差額如果能實現的話已經足夠讓窮怕了的安徽投資人滿意,而如果真的像規劃那樣,在第二季度實現毛利率轉正,而且在年底達到兩位數,安徽就是真正撿了一個大漏。
更何況,按照與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的協議,蔚來來到安徽之後,會將中國總部設立於此,並「建立總部管理、研發、銷售服務、供應鏈製造一體化基地」,這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也能讓安徽更好地整合由科大訊飛、京東方、江淮大眾、國軒高科等企業在這條產業鏈上的合作。
寫在最後
前景很美好,但新能源產業鏈也需要足夠的購買力支撐,畢竟大家都喜歡支持本土企業。
安徽2018年GDP為37114億元,總量全國第11名,人均則位列全國第13名,不高也不低,但勢頭相當不錯,特別是融入長三角經濟圈之後,它可以承接江蘇、浙江和上海的產業轉移,再者人口大省也必定會帶來更多的政府采購機會,這對於蔚來或者江淮大眾來說,也有著光明的前景。
當一系列基礎夯實之後,安徽將真正在新能源市場上提速,它將會交出怎樣的答卷?不好說,但我覺得,十分值得期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4. 新政解讀:30萬元以上車型不補——5張PPT看懂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新政解讀:30萬元以上車型不補,續航門檻提高至300km——5張PPT看懂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2020年4月23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聯合發布《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2020-2022年補貼標准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
從2020年起,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企業單次申報清算車輛數量應分別達到10000輛、1000輛。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須在30萬元以下(含30萬元),「換電模式」車輛不受此規定限制。
2020年,保持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等技術指標不作調整,適度提高新能源汽車整車能耗、純電動乘用車純電續駛里程門檻。
此外,針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購置補貼,將調整為「以獎代補」方式對示範城市給予獎勵。
新政從2020年4月23日起實施,其中4月23日-7月22日為過渡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