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
⑴ 2030gdp中國省份排名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石恩澤 阿力米熱
隨著各省份經濟數據陸續揭曉,2022年一季度GDP20強的省份格局已定。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一季度GDP前20強的省份中,前11位的排名與2021年一季度排名一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牢牢坐穩經濟前四的寶座;而在第12位至20位中,北京和河北的排名發生了替換,雲南則超越了重慶。
西南省份中,雲南和重慶一個發力農畜牧業,另一個重振汽車工業製造,雖然路徑不同,但都在一季度突破了6000萬億元的GDP總量,朝著7000萬億元進軍。
在增速方面,20強省份均在一季度實現了正增長,14個省份增速跑贏了全國4.8%的增速,北京與全國增速持平,而江西在增速方面的表現最為亮眼,以6.9%的增速暫居第一。
其中,北京和河北的排名發生了替換,河北排名上升到第12位,北京排在第13位;雲南超越重慶,排名從2021年一季度的第17位上升到第16位,重慶市則下降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西南地區的省份,2022年一季度雲南GDP總量達至6466億元,增速5.3%,位列第16,與重慶GDP的總量僅僅相差68億元,在一季度小步趕超重慶。
滇渝的特色各自鮮明,雲南的優勢在農業和畜牧業,一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26.19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種植業產值533.03億元,增長6.4%;畜牧業產值384.75億元,同比增長5.4%。
不僅如此,雲南省一季度工業生產也快速增長,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302億元,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3%,比1-2月份提高3.0個百分點。製造業佔GDP比重為21.0%,比2021年提高2.8個百分點。
裝備、高技術製造業作為雲南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新動力,在一季度也表現亮眼。裝備製造業增長33.5%,高技術製造業增長30.9%,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3.2和20.6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作為中國汽車產業製造重地,重慶今年在汽車製造方面上鉚足了力。今年一季度,重慶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403.95億元,增速6.8%。其中,汽車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兩大行業對工業增長貢獻最為突出,分別增長16.8%和25.4%。
此外,重慶在高端製造上亦增勢強勁,新產業帶動作用增強。一季度,全市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均增長10.6%,分別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2.0和3.0個百分點。其中,光伏電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集成電路圓片分別增長92.9%、34.1%、20.7%和19.4%。
重慶的汽車產業增勢喜人的情況不僅反映在供給端,消費端的增勢也十分優秀。一季度重慶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2.1倍,佔全市限上汽車類商品的比重為13.4%。其中,3月份的銷量更是同比增長超259.9%,佔比達35.3%,創歷史新高
江西產業發力均衡,增速第一
西南省份在默默發力,中部省份也很努力,江西更是在此脫穎而出。
在一季度GDP20強省份中,江西以6.9%的增速位居榜首,較上年同期擴大1.4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值2.1個百分點。
在地區生產總值方面,江西也有所進步,朝著「萬億俱樂部」大步狂奔。一季度,江西GDP(7320.5億元)比去年同期(6575億元)高出745.5億元。
從第一、二、三產業增速上看,江西第二產業增速8%,勢頭最猛。與此同時,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7%,拉動GDP增長3.4個百分點,是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
其中,一季度,江西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高於「全國線」3.0個百分點,增速優勢較1-2月擴大0.6個百分點,較去年全年擴大1.2個百分點。
因此,江西省統計局將第二產業的喜人成績形容為「經濟增長的『壓艙石』」。
江西在工業上的野心不止如此,對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江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開展「領航企業」和獨角獸、瞪羚企業培育行動,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500家以上、專業化「小巨人」企業50家以上、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家以上,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達6500家,入國家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達9000家。
江西一季度增速亮眼,還有第三產業的一份「功勞」。
江西省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3668.1億元,增速6.1%。具體來看,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5.6%,拉動GDP增長3.1個百分點。其中,批發和零售業、營利性服務業和非營利性服務業分別增長7.4%、7.4%和8.0%,合計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4.2%,拉動GDP增長2.3個百分點。
江西省統計局也表示,一季度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穩中有進的「助推器」。此外,江西的第一產業上也做到了穩定發展。可以說,江西一季度在一、二、三產業上取得了均衡發展,是其增速喜人的一大原因。
","force_purephv":"0","gnid":"9ac09bb423f56e079","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113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916a7318ae62840.jpg","width":"1700"},{"desc":"","height":"44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caa2b5aca92a4210.jpg","width":"645"}]}],"original":0,"pat":"pdc,piece_72time,art_src_3,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65114498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redirect":0,"rptid":"857078f9983887ab","src":"時代周報","tag":[{"clk":"keconomy_1:gdp","k":"gdp","u":""}],"title":"一季度GDP20強省份出爐:粵蘇雙雙破兩萬億,江西增速暫居第一預測一下2030年中國各省經濟排行! - : 2009全國主要城市GDP排名1、上海市13698億元增9.7%(滬)中國經濟中心依然領先 2、北京市10488億元增長9%(京)第二個過萬億的城市,首都的轉型是成功的 3、廣州市8215億元增12.3%(廣東1)副省級中最高 4、深圳市7806億...
全國省份經濟排行榜: 中國各省2009年GDP排名(最新統計)名次 省份 2008GDP 增長 2008人均 2009GDP 名義增長 1 廣 東 35696 10.1% 37588 37775.49 5.83%2 山 東 31072 12.1% 33083 33621.32 8.20%3 江 蘇 30024 12.5% 33089 33478.76 10.45%4 浙 江 ...
各省gdp排名 : 2018年各省gdp排名:廣東(9.73萬億)、江蘇(9.26萬億)、山東(7.65萬億)、浙江(5.62萬億)、河南(4.8萬億)、四川(4.07萬億)、湖北(3.94萬億...
預計中部2020各省gdp多少?: 2011年中國各省GDP排名排名省份GDP(億元)增速01、廣東4563612.8、江蘇4008810.4、山東3816510.9、浙江270058.9、河南2116511.5、河北2013712.6...
中國各省份的經濟排名? : 2010年GDP總量排名省份 億元 常住人口(億) 人均GDP(元) 美元1 廣東 45472.83 0.97 46990.63 6941.52 2 江蘇 40903.34 0. 79 52106.17 7697.20 3 山...
中國發達經濟省份怎麼排? - : 如果按GDP總量的話前四依次是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如果按人均的話,依次為浙江、江蘇、廣東、山東
中國經濟省份排名? - : 2009年中國各省GDP排名 排名 省份 GDP(單位:億元人民幣) 增速 1 廣東 39082 9.5% 2 江蘇 34061 12.4% 3 山東 33805 11.9% 4 浙江 22832 8.9% 5 河南 19367 10.7% 6 河北 17027 10% 7 遼寧 15065 13.1% 8 上海 14901 8.2% 9 四川 ...
中國經濟總量省份排名 - : 09的還沒出,以下的是08的: 2008年 中國各省、直轄市經濟實力(GDP)排名 名次 省份 GDP(億元) (數據來自個地區統計局) 1 廣東省 35696 摺合5173億美元 與沙特相當 世界排名20位 2 山東省 31072 摺合4503億美元 與挪威相當 世界...
中國經濟省份排名: 名次 省份 GDP(億) 增長率 01 廣東省 25969 14.1% 02 山東省 21700 15.0% 03 江蘇省 21548 15.0% 04 浙江省 15649 13.9% 05 河南省 12464.09 14.0% 06 河北省 11631.7 13.2% 07 上海市 10297.17 12.2% 08 遼寧省 9257 13.0% 09 四川省 8367.82 12.3% 10 北京市 7720.31 12.1%
全中國以經濟指標排名,各省份從頭到尾是怎麼的排名?: 按GDP總量來排名的. 排名 城市 總量(億元) 增長率% 1 廣州 8200 12 2 深圳 7807 12.1 3 佛山 4300 15.4 4 東莞 3710 14 5 中山 1409 11.1 6 惠州 1280 11.5 7 江門 1277 11.03 8 茂名 1200 10.1 9 湛江 1050 10.1 10 珠海 992.1 9 11 汕頭 977 ...
⑵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及趨勢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團(600104.SH)、蔚來-SW(09866.HK)、理想汽車(02015.HK)、小鵬汽車(09868.HK)、廣汽集團(601238.SH)、比亞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數據:產銷規模、競爭格局、滲透率
行業概況
1、定義
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車是指採用新型動力系統,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驅動的汽車,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行業是指進行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活動的企業集合。
新能源汽車按照能源供給和應用領域,有兩種分類方式,具體如下:
2、產業鏈剖析:大型企業已實現後向一體化布局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應;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按照用途可劃分為乘用車、商用車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新能源汽車後市場服務等應用領域。
從新能源汽車行業上下游產業鏈參與企業來看,上游企業包含贛鋒鋰業、華友鈷業等原材料供應商以及寧德時代、大洋電機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主要有比亞迪、上汽集團等國產企業以及特斯拉、寶馬等外資廠商;而下游主要有國家電網、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車充電及後市場服務商。大型企業如比亞迪等,已經實現後向一體化布局。
行業發展歷程
「八五」期間,政府開始組織相關部門展開了對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隨後電動汽車列入國家攻關項目。歷經了一系列策劃之後,2011年開始,新能源汽車試點工作如火如荼的開展,從試點到全面,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歷經轉型階段,由「政策導向性市場」逐漸向「市場導向性市場」轉型。
行業政策背景
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政策規劃涉及購置補貼政策、節能減排政策、電池充電樁配套產業政策等,部分匯總如下:
我國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2020年10月,國務院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舉措。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
產業發展現狀
1、新能源汽車供需水平較為平衡
受益於政策的優惠,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從2014年開始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大幅上升;隨後2016、2017年受到騙補事件及補貼倒退的影響,產銷量增速放緩。至2021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車補貼標准將在2020年基礎上再退坡20%。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據顯示,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為354.5萬輛,同比增長159.5%。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量爆發式增長,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呈現出市場規模、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良好發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車不再享受補貼政策也是企業在2021年加大生產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式增長,達到352.1萬輛,同比增長157.6%。2012-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2年的1.28萬輛到2021年的352.1萬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可以看出我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率呈現波動性,范圍在95%-103%之間,在合理的范圍內小幅波動,說明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供需較為平衡。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率為99%。
2、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口規模呈擴大趨勢。2021年全年進口新能源汽車14.37萬輛,同比上升10.03%。
註:海關總署的新能源汽車統計口徑包括混合動力客車(10座及以上)、純電動客車(10座及以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以及純電動乘用車。
2017-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車22.29萬輛,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及出口金額都大幅上升,總計出口量55.46萬輛,同比增長148.8%,在出口金額方面,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金額為108.58億美元,同比增長236%。
2017-2020年,我國新能源進口量大於出口量,處於貿易逆差狀態。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額首次大於進口額,由貿易逆差轉為順差。
3、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速上升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步發展,2014年我國開始出現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由此也開啟我國新能源汽車元年。2015年全國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增長年,在2015年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在整體汽車行業里的佔比首次突破1%關卡,我國也在這一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全國汽車總銷量比例)達到13.4%,較2020年大幅上升。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格局
根據企查貓查詢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注冊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省。其次為江蘇、山東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亦較多。
註:顏色越深代表企業數量越多;數據截至2022年9月14日。
從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市公司的地區分布來看,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上市企業數量最多,其中不乏廣汽集團(601238.SH)、比亞迪(002594.SZ)、小鵬汽車(09868.HK)等龍頭企業。江蘇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上市企業數量亦較多,有亞星客車(600213.SH)等上市企業,安徽省有蔚來-SW(09866.HK)、江淮汽車(600418.SH)、安凱客車(000868.SZ)、漢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業。
註:顏色越深代表企業數量越多。
2、企業競爭格局
依據乘聯會統計數據,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乘用車零售銷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達到58.4萬輛;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實現零售銷量43.11萬輛;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國,實現零售銷量32.07萬輛,其他企業排名如下: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政策退坡,競爭加劇
隨著我國新能源政策補貼退市,市場進入轉型階段,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趨勢如下: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⑶ 江蘇省:提升汽車工廠產能利用率 未能達標者建立退出機制
易車訊 日前,我們從相關渠道了解到,江蘇省發改委發布《關於切實加強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的通知》指出,近年來,部分地方對汽車產業投資項目「重招引、輕監管」,在履行項目監督管理責任上存在不到位現象。
隨著汽車產業競爭加劇和產品結構重構加速,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出現了個別新能源汽車項目違規建設生產、少數地方政府違規為汽車產業投資項目提供優惠條件、部分基層政府部門履行項目監管職責不力、一些整車企業產能利用水平低下或閑置產能規模較大等突出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採取有效對策。
具體措施層面,江蘇省發改委將進一步強化對全省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的指導監督,嚴控新增整車產能,適時建立建設進度緩慢項目或產能利用率低企業的退出機制,對重大汽車零部件項目加強指導,防止和糾正地方違規備案。具體如下:
各設區市發展改革委:
汽車產業投資項目規模體量較大、資金技術密集、帶動關聯性強,是各地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和各級審計監督的焦點。近年來,隨著汽車產業競爭加劇和產品結構重構加速,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個別新能源汽車項目違規建設生產、少數地方政府違規為汽車產業投資項目提供優惠條件、部分基層政府部門履行項目監管職責不力、一些整車企業產能利用水平低下或閑置產能規模較大等突出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採取有效對策。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有關審計整改要求,更好發揮政府引導和預警作用,持續深化汽車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就加強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關注產能利用水平下降風險
根據各設區市上報數據匯總,截至 2020 年底,我省汽車產能布局在除連雲港、宿遷外的 11個設區市,建成產能 397.15 萬輛,在建產能 66 萬輛。2020 年,我省汽車產量 131.18 萬輛,同比下降 13.53%;汽車產能利用率 33.03%,同比下降 6.48 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約20 個百分點。其中,乘用車產能利用率 30.89%,同比下降 9.75 個百分點;商用車產能利用率50.34%,同比提高 18.01 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量 10.08 萬輛,同比增長 15.86%,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省汽車產量的 7.68%,同比提高1.98 個百分點。從產品看,乘用車產能利用率下降幅度較大,商用車產能利用率提升較快。從企業看,33 家已建成整車產能的企業中,僅有 5 家企業產能利用率高於全國行業平均水平,其中僅 3 家企業產能利用率屬國際通行產能利用健康標准中的合理水平,佔比不到 10%。從集中度看,已建成產能在 20 萬輛/年以下(不含)的企業數量27 家,數量佔全省的 79.4%,合計產能佔全省的 43.0%,產能利用率僅 13.6%。從地區看,9個設區市產能利用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南京、揚州市產能利用率高於55%,其他設區市應認真對比,學習借鑒。
合理的產能利用率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2016-2020 年,我省汽車整車產能利用率分別為 78%、56.7%、52.4%、39.76%、33.03%,呈現出逐年下降且與全國行業平均水平差距逐年加大態勢,目前已嚴重偏離產能利用合理區間。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之一的動力電池,目前我省建成產能約150 GWh,已超過 2020 年全國裝機量需求,但仍有一批在建、擬建動力電池項目,產能階段性過剩風險將進一步凸顯。隨著在建汽車整車產能的建成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未來「產能增加、產量下降」「兩頭擠壓」,全省汽車產能利用水平存在繼續下降風險。
二、切實認真落實項目監督管理責任
近年來,部分地方對汽車產業投資項目「重招引、輕監管」,在履行項目監督管理責任上存在不到位現象。少數整車項目建設進度嚴重滯後,重慶長安南京分公司年產 24 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備案時間已超過兩年,目前仍未開工建設;南京拜騰工廠建成後停產,鹽城國新新能源汽車項目推進受阻;一些整車企業項目建成後,產能利用率持續多年偏低,北汽新能源常州、北汽(常州)、皋開汽車、九龍汽車、北汽藍谷麥格納、華梓車業等 6 家獨立法人企業連續兩年汽車產能利用率低於 10%,東風汽車常州分公司、青年汽車江蘇分公司、大乘汽車金壇分公司等 3 家非獨立法人企業連續兩年汽車產能利用率低於 2%;2016 年以來新建的蘇州前途、淮安敏安、南通楓盛等獨立純電動汽車企業,建成後產能利用率均低於 5%。目前,我省部分地區產能利用水平已嚴重偏離合理區間,淮安、鎮江、南通、泰州(2020 年 8 月建成整車產能)4 個設區市汽車產能利用率低於10%,常州、蘇州市產能利用率低於 20%且閑置產能超過 20 萬輛。按照《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國家發展改革委 2018 年第 22 號令)要求,請上述設區市發展改革委圍繞提升產能利用水平,加快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和具體措施。
我委將進一步強化對全省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的指導監督,嚴控新增整車產能,適時建立建設進度緩慢項目或產能利用率低企業的退出機制,對重大汽車零部件項目加強指導,防止和糾正地方違規備案。各地要提高汽車產業投資項目准入條件,在我省新建汽車整車項目投資主體原則上應為全國相應領域頭部整車企業或國外知名汽車整車企業,同時需在我省設立整車研發中心、建立專業研發團隊、形成較強正向研發能力,生產的整車主要技術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各地要遵循市場公平競爭原則,堅持汽車產業投資項目企業自主決策、使用自有資金,嚴禁違規為汽車投資項目提供稅收、資金、土地等優惠條件,嚴防財政資金損失風險。各地要建立健全監督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加強汽車產業投資項目事中事後監管,堅決杜絕和糾正未批先建、邊批邊建、批小建大、批零部件建整車等違規行為,督促企業嚴格按照核准(備案)文件建設,並有效履行投資承諾和相關責任,確保項目如期建成達產。
三、注重加強市場風險研判防控
我省汽車產業規模總量全國領先、體系完備,產業集聚和開放發展程度高,是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特別是市場潛在空間大、創新研發起點高的新能源汽車項目的重要投資目的地。各地要主動應對汽車產業發展新形勢新特點,堅持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以提高汽車產能利用水平為重點,完善和落實管控措施,有效防範和化解風險。
各地要注重系統謀劃,圍繞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通過分類施策,引導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淘汰落後產能,特別是要注重防止盲目布點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深入推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兼並重組,推動本地區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強化監測預警,嚴格落實我委《關於建立全省汽車整車企業產能利用監測預警和通報約談制度的通知》(蘇發改工業發〔2022〕1140號)要求,加強產能利用監測預警,及時掌握本地區汽車整車產能變化和整車及相關主要汽車產品產量情況,定期分析產能利用水平並及時進行預警,引導社會資本理性投資、防範產能過剩風險。要突出防範重點,加大產能過剩企業監管力度,建立特別關注企業名單,重點關注產能利用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0個百分點以上且閑置乘用車產能 10 萬輛以上或商用車產能 2 萬輛以上的企業,引導其從供給端和消費端共同發力,提高產能利用水平,或積極參與兼並重組。要加強協同聯動,各級發展改革部門建立健全與工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金融等部門的協同監管和聯合執法機制,嚴防違規建設行為。
⑷ 江蘇gdp是多少
10.27 萬億元(2020年)。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0271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536.7億元,同比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44226.4億元,同比增長3.7%;第三產業增加值53955.8億元,同比增長3.8%。
(4)江蘇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擴展閱讀
一、經濟運行持續向好,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全省上下有力應對疫情沖擊,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並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出台穩增長系列政策措施,經濟社會發展加速復甦回升。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及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下降5.0%、增長0.9%、增長2.5%、增長3.7%,呈穩步回升態勢。
「十三五」時期全省經濟總量連跨三個萬億元台階,2020年突破十萬億大關,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實物量指標增勢良好。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四種運輸方式綜合貨運量增長3.3%,3月份以來保持逐月回升態勢;工業用電量增長1.6%,增速比上年加快0.3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2.8萬人,佔全國11.2%,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年末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比前三季度回落0.05個百分點。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激發。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626家,新增企業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3.5個百分點。創新動力不斷增強。
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8千家,總數超過3.2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0294家,成為全國首個突破4萬家的省份。發展質效穩步提升。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9000億元。
1-12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365.3億元,同比增長10.1%;全年減稅降費超過2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達6%,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
二、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生豬產能快速提高
全年全省糧食產量再創新高,總產量達745.82億斤,比上年增長0.6%,增產4.57億斤。其中,夏糧總產274.76億斤,增長1.3%,增產3.43億斤;秋糧總產471.06億斤,增長0.2%,增產1.14億斤。糧食總面積8108.5萬畝,比上年增長0.4%。
鄉村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培育,全省優良食味稻種植面積1450萬畝,新增稻田綜合種養超100萬畝。全年生豬出欄1825.7萬頭,下降5%;豬肉產量140.7萬噸,下降3.8%,降幅均比上年大幅收窄。年末生豬存欄1374.9萬頭,比上年末增長138.1%,其中能繁母豬存欄138.1萬頭,增長120.0%。
三、工業生產快速回升,先進製造業增勢良好
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3.5%;股份制企業增長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4.3%;私營企業增長10.1%。分行業看,全省40個行業大類中,有31個行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行業增長面達77.5%,年內呈逐季提升態勢。
先進製造業增勢良好。高技術行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0.3%、8.9%,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4.2個、2.8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7.8%,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6.5%,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從產品產量看,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挖掘機產量分別增長3.4%、22.1%、35.8%、43.2%。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2%,增速比三季度加快3.8個百分點。大量國際訂單迴流,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0.7%,比前三季度加快4.1個百分點。
參考資料來源:江蘇省統計局-2020年江蘇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⑸ 新勢力造車爆雷 南京重蹈汽車產業之殤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它曾經見證了從東吳到南朝陳國三百多年的興衰,也在近現代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而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歷史中,南京這座城市也見證了眾多車企的興衰,南京城的汽車夢也隨之起起落落。
南京所經歷的只是中國新勢力造車的一個縮影,在大浪淘沙、資本退卻的今天,很顯然新勢力造車將會困難重重。想實現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僅僅靠補貼和政策就能一蹴而就的。留給中國,留給南京的時間都不多了,在外資品牌蓄勢待發新能源的今天,用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豪賭新勢力造車已經毫無意義了。回歸初心,讓資本落到實處,發揮我們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優勢,以技術為導向,讓造車回到正軌上來,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⑹ 什麼叫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怎麼樣
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分析:補貼持續退坡,「雙積分」政策拉動產業鏈發展
補貼逐步退出將引導行業進入市場化有序競爭
多家新能源產業鏈企業披露了2018年業績預告,新能源客車、電機電控等相關企業利潤大幅下滑。分析人士指出,電機電控、負極材料、電解液等環節出現產能過剩或產品同質化現象,未來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報告分析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正經歷由慢到快、由量到質的關鍵爬坡期,2020年後即將迎來補貼退出後的平價時代。補貼逐步退出將引導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市場化有序競爭。
2018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120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2月新能源汽車產量為21.4萬輛,銷量為22.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3.4%和38.2%。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7.7萬輛和19.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2%和33.5%;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6萬輛和3.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8%和67.9%。
累計方面,2018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8.6萬輛和98.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7.9%和50.8%;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萬輛和2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和118%;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1527輛。
2018年1-12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市場競爭加劇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包括整車、三電(電池、電機、電控)、電池材料、上游資源以及鋰電設備、充電設施環節。
寒銳鈷業預計,2018年歸屬於股東凈利潤比上年增長56%-67%。對於業績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公司表示,三元鋰電池市場需求量加大,鈷產品銷售量、價齊升。此外,公司募投項目產能進一步釋放,帶動產銷量增長。
中通客車預計,2018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2500萬元至3750萬元,下降80.39%至86.93%。公司表示,2018年經營業績同比大幅下降,主要是新能源客車補貼政策持續退坡,公司銷售收入下降。同時,新能源客車推廣補貼資金未到位造成公司融資費用增加。
藍海華騰預計,2018年歸屬股東凈利潤為2200萬元至3200萬元,較上年下降75.05%-82.85%。對於業績下滑的原因,公司表示,國內新能源商用車產銷量呈現負增長,行業競爭加劇。公司新能源汽車產品訂單出現明顯下降;受整車廠商控製成本的影響,電動汽車電機控制器產品價格持續下降,而公司部分電子元器件原材料價格有所上升。
從目前情況看,電機電控、負極材料、電解液等環節都出現產能過剩或同質化現象,未來競爭進一步加劇。
上述報告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車電機電控市場處於成長期,製造商營收有望出現增長,但整體利潤率不樂觀。產品同質化、產能過剩和產業鏈中議價能力弱等因素導致電機電控廠商利潤下滑明顯;負極材料規模投資建設石墨化產能仍將持續,行業或出現產能過剩加劇,出現量增價降利減局面;鋰電設備淘汰和並購仍會繼續,由於行業發展初期不同鋰電設備供應商的客戶結構差別很大,小型設備供應商在客戶結構方面處於劣勢,鋰電設備環節的集中度將提升;充電樁產品同質化嚴重,近幾年無技術革新的背景下,充電樁製造商將面臨激烈競爭。
補貼持續退坡,市場份額有望持續集中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發展至千億級產值,2017年產銷達8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50%,2018年前11月已突破百萬輛。作為中國製造2025方針的核心焦點,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正經歷由慢到快、由量到質的關鍵爬坡期,2020年後即將迎來補貼退出後的平價時代。
報告數據預計2018年-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分別達到110萬、160萬和210萬輛,動力電池裝機量將分別達到50GWh、79GWh和110GWh。動力電池價格下降、電動車續航里程持續提升,將拉動單車帶電量提升。隨著國家補貼政策對電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持續提升,行業「領頭羊」表現出顯著技術競爭力,研發投入規模優勢凸顯,市場份額有望持續集中。
此外,補貼逐步退出將引導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市場化有序競爭,預計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將繼續退坡。預計高續航、高能量密度車型將獲更強的支持力度。
2018年7月初,中國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平台上線,乘用車企業「雙積分」交易正式啟動。
「雙積分」政策核心是從供給端促進純電動車的普及。目前「雙積分」政策規定的比例對於現階段車企來講,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在不外購積分的情況下,基本都可以在2019年-2020年通過雙積分考核要求。不排除未來政策會從供給端繼續施加壓力,提高「雙積分」政策新能源積分比例,倒逼車企進一步加大對新能源產品的投入,拉動產業鏈發展。
⑺ 目前江蘇電動汽車保有量33.4萬輛,當地的充電樁夠用嗎
目前江蘇電動汽車保有量33.4萬輛,當地的充電樁夠用。
不過有電動汽車的城市都在陸陸續續的安裝充電柱,雖然並不是很常見,數量也不是很多,但是現在的這種電動汽車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普及,所以現在對於人們來說充電柱是完全夠用的這個是不用太過於擔心的。所以從一定的程度上面來說,電動汽車的普及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所以在江蘇我覺得電動充電柱是完全夠用的,畢竟能夠適應這種充電柱的人並且購買的人還是佔少數的,所以充電柱是完全夠用的,並且充電柱的數量也會慢慢的增加所以不用太過於擔心不夠用的情況。
⑻ 總投資10億元新能源電動汽車項目落戶江蘇淮安
近日,總投資10億元的新能源電動汽車項目落戶江蘇省淮陰區。據介紹,該項目由香港悅灑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主要開發生產高、中、低檔乘用車、商用車、城市公共交通、警察巡邏車等專用車,投產後年產值20億元。
⑼ 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現狀和未來是什麼
汽車的電動化趨勢給傳統汽車帶來的改變是革命性的。傳統汽車的動力傳遞路線非常復雜,發動機、離合器、變速器、自動變速器、驅動橋,目前,像德國、法國等國家已經明確公布了停止銷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中國目前來說還沒有計劃啟動,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伴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不過發動機從2.0T降到1.5T驍雲,輪轂從22寸降到20寸,輪胎從馬牌性能胎變成其它輪胎,剎車卡鉗也從跑車卡鉗變成普通卡鉗
⑽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新能源汽車的出現表示發展越來越現代化,也體現著技術越來越先進。今天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關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的特點。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未來發展趨勢
智能聯網的未來
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家居這樣一個概念,想必今天的人已經不再陌生了。智能化、信息網路化、自動化等概念走進千家萬戶,也滲透到汽車工業的未來。如果無人駕駛汽車從設計到製造都是為了未來,那麼新能源汽車憑借「起步晚」的優勢,進入尖端技術領域的第一步。
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為了搶占市場的高度,紛紛布置先進的輔助駕駛系統,對接智能化網路技術成熟、嵌入式感測器、雷達等新部件,更致力於為產
摩托化標簽越來越清晰
新能源汽車工業的發展,時至今日,即使在續航能力、電池技術、維護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但仍有優於傳統燃料汽車的優勢。許多業內人士認為,即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燃油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將共存的市場,未來的發展標簽仍將「摩托化」。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生產方面
兩極分化是顯而易見的
在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深度受益,並開始迎來政策補貼。現在,補貼回落、准入門檻上浮、新能源汽車需求增多,也有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這無疑是對汽車價格相關的質量和技術體系如「硬體」的新一輪考驗。
產業鏈主線
總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道路肯定不會是一個主幹到終點。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主要板塊主要是汽車製造、電池系統和售後運營維護。今天,由需求發展帶來的產業鏈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增加了許多分支。
新能源汽車逐漸搶占市場的新高度,也逐漸取代普通汽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里了,你對於新能源的發展趨勢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