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電動汽車實驗室導師
Ⅰ 華北電力大學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哪些導師人比較好有實力的副教授也可.
序號 姓名 性別 職稱 研究所 研究方向
1 崔翔 男 教授/博導 電磁與超導 1、電磁場理論及其應用2、電力系統電磁兼容3、光纖感測技術4、特高壓輸變電技術
2 李琳 男 教授/博導 電磁與超導 1、電力系統電磁兼容2、電磁場理論及其應用3、特高壓輸變電技術
3 王銀順 男 教授/博導 電磁與超導 1、超導電力技術及應用2、電機控制及節能技術
4 王澤忠 男 教授/博導 電磁與超導 1、電磁場理論及其應用2、電力系統電磁兼容
5 張衛東 男 教授 電磁與超導 1、現代電磁測量技術2、電力系統電磁兼容
6 盧鐵兵 男 教授 電磁與超導 1、電力系統電磁兼容2、電磁場理論及其應用
7 盧斌先 男 副教授 電磁與超導 1、現代電磁測量技術2、電力系統電磁兼容
8 齊磊 男 副教授 電磁與超導 1、電力系統電磁兼容2、電磁場理論及其應用
9 趙志斌 男 副教授 電磁與超導 1、電力系統電磁兼容2、電磁場理論及其應用
10 焦重慶 男 副教授 電磁與超導 1、電磁場理論及其應用2、電力系統電磁兼容
11 劉宏偉 女 講師 電磁與超導 1、超導電力技術及應用
12 宗偉 女 教授 電工電子 1、電網路理論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2、電力信息分析與處理
13 張慧媛 女 副教授 電工電子 1、電網路理論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2、電力系統電磁兼容
14 楊慧娜 女 講師 電工電子 1、電力系統電磁兼容2、電磁場理論及其應用
15 李和明 男 教授/博導 電機 1、交流電機及其系統分析與監控2、電機控制及節能技術3、交流電機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16 劉曉芳 女 教授 電機 1、電機控制及節能技術2、交流電機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17 尹忠東 男 教授 電機 1、高壓直流輸電與柔性輸配電技術2、分布式電源系統、新能源發電與並網技術
18 崔學深 男 副教授 電機 1、電機控制及節能技術2、交流電機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19 劉明基 男 副教授 電機 電機控制及節能技術
20 王紅宇 男 副教授 電機 電機與電器
21 秦立軍 男 教授 電力科學研究院 1、電力系統繼電保護2、電力系統輸配電自動化技術
22 張粒子 女 教授/博導 電力市場 1、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2、電力經濟分析3、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
23 曹昉 女 副教授 電力市場 1、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2、電力經濟分析
24 麻秀范 女 副教授 電力市場 1、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2、電力市場
25 舒雋 男 副教授 電力市場 1、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2、電力市場
26 王雁凌 女 副教授 電力市場 1、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2、電力經濟分析
27 鄭華 男 副教授 電力市場 1、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2、電力市場
28 毛安家 男 副教授 電力市場 1、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2、電力市場
29 程瑜 女 講師 電力市場 電力經濟分析
30 葛炬 女 講師 電力市場 1、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2、電力經濟分析
31 黃弦超 女 講師 電力市場 電力市場,電力系統經濟運行
32 艾欣 男 教授/博導 電力系統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系統安全防禦與恢復控制
33 鮑海 男 教授 電力系統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經濟分析
34 王鵬 男 教授 電力系統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經濟分析
35 董雷 女 副教授 電力系統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經濟分析
36 李岩松 男 副教授 電力系統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系統安全防禦與恢復控制
37 劉寶柱 男 副教授 電力系統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系統安全防禦與恢復控制
38 劉君 女 副教授 電力系統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系統安全防禦與恢復控制
39 馬進 男 副教授 電力系統 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
40 齊鄭 男 副教授 電力系統 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
41 孫英雲 男 講師 電力系統 1、電力系統優化與控制
42 徐衍會 男 講師 電力系統 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
43 李庚銀 男 教授/博導 電網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現代電能質量分析與控制技術3、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微電網技術
44 劉文穎 女 教授/博導 電網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3、電力經濟分析
45 周明 女 教授/博導 電網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經濟分析
46 姜彤 男 教授 電網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系統繼電保護
47 張東英 女 教授 電網 1、智能技術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2、電力系統故障分析與診斷
48 趙冬梅 女 教授 電網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智能技術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49 林俐 女 副教授 電網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智能技術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50 劉崇茹 女 副教授 電網 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
51 張海波 男 副教授 電網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智能技術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52 郝建紅 女 教授/博導 電子科學 1、非線性系統及混沌應用技術2、高功率微波及強輻射技術3、電磁場理論及應用
53 梁光勝 男 副教授 電子科學 1、系統晶元設計及應用2、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
54 孫建平 男 副教授 電子科學 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
55 高雪蓮 女 講師 電子科學 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
56 李守榮 女 講師 電子科學 1、系統晶元設計及應用2、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
57 許剛 男 教授/博導 電子信息 1、語音與圖像處理2、嵌入式系統與智能控制
58 趙蓮清 女 教授 電子信息 1、現代電子系統2、現代感測與測量技術
59 陸俊 男 副教授 電子信息 多媒體信號處理與網路組播
60 孫中偉 男 副教授 電子信息 1、信息系統與信息安全2、實時信號與信息處理
61 陳曉梅 女 講師 電子信息 電子系統測試性設計與故障診斷
62 廖斌 男 講師 電子信息 1、語音與圖像處理2、實時信號與信息處理
63 李成榕 男 教授/博導 高壓絕緣 1、電氣設備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2、電氣絕緣技術3、放電理論及應用新技術
64 李衛國 男 教授/博導 高壓絕緣 1、電氣設備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2、電氣絕緣技術
65 程養春 男 教授 高壓絕緣 電氣設備故障診斷與在線監測
66 全玉生 男 教授 高壓絕緣 電氣設備故障診斷與在線監測
67 屠幼萍 女 教授 高壓絕緣 1、電力系統過電壓及其保護2、電氣絕緣技術
68 王偉 男 教授 高壓絕緣 電氣設備故障診斷與在線監測
69 唐志國 男 副教授 高壓絕緣 1、電氣設備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
70 詹花茂 女 副教授 高壓絕緣 1、電力系統過電壓及其保護2、放電理論及應用新技術
71 鄭重 男 副教授 高壓絕緣 1、電氣設備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2、電氣絕緣技術
72 韓民曉 男 教授/博導 柔性電力 1、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微電網技術 2、高壓直流輸電與柔性交流輸電技術
73 文俊 女 教授 柔性電力 高壓直流輸電與柔性輸配電技術
74 張一工 男 教授 柔性電力 高壓直流輸電與柔性輸配電技術
75 譚偉璞 男 副教授 柔性電力 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
76 夏瑞華 男 副教授 柔性電力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
77 姚蜀軍 男 副教授 柔性電力 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
78 朱永強 男 副教授 柔性電力 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微電網技術
79 王志強 男 副教授 柔性電力 電力電子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80 劉連光 男 教授/博導 輸配電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現代電能質量分析與控制技術
81 張建華 男 教授/博導 輸配電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系統安全防禦與恢復控制3、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82 黃偉 男 教授 輸配電 1、電力系統規劃與可靠性2、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
83 劉宗岐 男 教授 輸配電 1、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2、電力系統規劃與可靠性
84 楊京燕 女 教授 輸配電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系統規劃與可靠性
85 劉春明 男 高工 輸配電 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
86 劉其輝 男 副教授 輸配電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87 劉文霞 女 副教授 輸配電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88 劉自發 男 副教授 輸配電 1、電力系統規劃與可靠性2、分布式電源技術
89 劉念 男 講師 輸配電 電力系統運行分析與控制
90 畢天姝 女 教授/博導 四方 1、電力系統繼電保護2、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
91 黃少鋒 男 教授/博導 四方 1、電力系統繼電保護2、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92 王增平 男 教授/博導 四方 1、電力系統繼電保護2、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93 楊奇遜 男 教授/博導 四方 1、電力系統繼電保護2、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94 徐振宇 男 教授 四方 1、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
95 薛安成 男 副教授 四方 1、電力系統分析、控制與保護
96 鄭濤 男 副教授 四方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
97 馬靜 男 副教授 四方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
98 肖仕武 男 副教授 四方 1、電力系統繼電保護2、電力系統故障分析與診斷
99 孫毅 男 教授 通信 1、電力系統通信2、信息系統與信息安全
100 祁兵 男 教授 通信 1、電力系統通信2、無線通信
101 孫鳳傑 男 教授 通信 1、電力系統通信2、信息系統與信息安全
102 唐良瑞 男 教授 通信 1、語音與圖像處理2、電力系統通信
103 仇英輝 男 副教授 通信 1、電力系統通信2、傳輸網技術
104 盧文冰 男 副教授 通信 1、電力系統通信2、現代感測與測量技術
105 馬永紅 男 副教授 通信 1、電力系統通信2、傳輸網技術
106 翟明岳 男 副教授 通信 1、實時信號與信息處理2、嵌入式系統與智能控制
107 吳潤澤 女 副教授 通信 1、通信網路管理2、傳輸網技術
108 楊春萍 女 講師 通信 電力系統通信,糾錯編碼
109 肖湘寧 男 教授/博導 新能源電網 1、現代電能質量2、高壓直流輸電與柔性交流輸電技術3、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
110 趙成勇 男 教授/博導 新能源電網 1、電力系統分析、運行與控制2、現代電能質量分析與控制技術3、高壓直流輸電與柔性交流輸電技術
111 徐永海 男 教授 新能源電網 現代電能質量分析與控制技術
112 郭春林 男 副教授 新能源電網 電力系統穩定分析與控制,FACTS、新能源發電並網技術
113 陶順 女 講師 新能源電網 智能配電網和電能質量
114 李月喬 女 副教授 信息電工電子 1、信息系統與信息安全2、嵌入式系統與智能控制
115 劉向軍 女 副教授 信息電工電子 1、嵌入式系統與智能控制
116 文亞鳳 女 副教授 信息電工電子 1、功率電子學及應用2、智能檢測與控制技術
Ⅱ 華北電力大學(河北)走出過哪些名人
說起名人就不得不說一下劉吉臻教授了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博士生導師,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國家能源集團首席科學家
曾任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劃重點!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
劉吉臻院士為許許多多華電學子樹立了榜樣,作為華北電力大學的名人,為華電學子樹立起了榜樣,激勵著無數華電學子去努力追逐自己的目標,並為之奮斗。在華電,還有無數傑出的校友,例如(李小鵬,王淑玲,崔翔,張慶君,律方成,王欣,田地,韓璞,盧志剛,紀延超,黃素芳,趙振輝,何永秀,蔡永勝,白雲峰,唐遠益,房方,樂科歡,陳傳敏,陳勇,王妙涵)。
他們為國家的發展而辛勤奮斗,也為自己的母校取得了崇高的榮譽,也是華北電力大學六十年來在人才培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同樣的,還有更多的人才,他們奮斗在祖國電力事業的第一線,為祖國電力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劉吉臻是華北電力大學最傑出的校友之一。
Ⅲ 華北電力大學(河北)有哪些教授的課錯過悔終身
肯定是劉雲鵬教授的啦
劉雲鵬是博士學位的是高壓教研室副主任 高壓研究所副所長。他講課很生動有趣。實力很強下面是一些他獲得的獎項老師有很好的成就講課自然也好!!
2005年獲華北電力大學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專業博士學位;2006年至2008年,在國網武漢高壓研究院從事特高壓輸電技術方向博士後工作;現為華北電力大學電力工程系副教授、高壓教研室副主任,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研究所副所長。
Ⅳ 華北電力大學電力系統專業的導師有哪些
華北電力大學電力系統專業的導師有:
姓名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田建設 電氣工程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常鮮戎 電氣工程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劉觀起 電氣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張新國 電氣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劉力豐 電氣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楊淑英 電氣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梁志瑞 電氣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宋瑋 電氣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焦彥軍 電氣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徐玉琴 電氣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趙書強 電氣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盛四清 電氣工程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趙洪山 電氣工程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栗然 電氣工程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李鵬 電氣工程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楊明玉 電氣工程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張建成 電氣工程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Ⅳ 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北電力大學)的學術團隊
團隊一:發電過程狀態監測與優化控制
負責人:劉吉臻
團隊成員:牛玉廣 曾德良 謝力 田亮 張文廣 林忠偉 王瑋
團隊二:先進輸電及其電磁基礎
負責人:崔翔
團隊成員:李琳 盧鐵兵 張衛東 趙志斌
團隊三:保護控制團隊
負責人:楊奇遜 畢天姝
團隊成員:鄭濤 薛安成 馬靜 張海波
團隊四:高壓團隊
負責人:李成榕
團隊成員:程養春 齊波 李慶民 馬國明
團隊五:新能源發電過程特性與復合建模
負責人:田德
團隊成員:姚建曦 王曉東
團隊六:電力變換與電能質量保障
負責人:肖湘寧
團隊成員:趙成勇 顏湘武 袁敞
團隊七:新能源電力系統動態模擬實驗平台
負責人:徐岩
團隊成員:梁海峰 王毅
Ⅵ 華北電力大學自動化研究生導師都有誰啊
劉吉臻
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先進控制策略在過程式控制制中的應用 電廠綜合自動化
擔任課程:自動控制
中國自動化協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華北電力大學校長
韓 璞
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火電廠計算機監控與監測
擔任課程: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控制系統數字模擬
王兵樹
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擔任課程:
劉長良
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擔任課程:《系統決策與分析》《控制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與模擬》等
馬永光
男
教授
研究方向:控制理論及應用、火電廠模擬與控制,網路控制系統
擔任課程:微機原理及應用、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
孫建平
男
教授
研究方向: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計算機控制技術,大機組智能優化控制
擔任課程:《智能控制理論》《大系統理論》《系統工程導論》
王印松
男
教授
研究方向:先進控制策略及其在電力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控制系統可靠性分析」、「非線性控制理
擔任課程:
牛玉廣
男
教授
研究方向:工業過程建模與控制、故障檢測與診斷
擔任課程:《過程式控制制》《控制系統故障診斷與容錯控制》
於希寧
女
教授
研究方向:控制理論及應用
擔任課程:《自動控制理論》《現代控制理論基礎》《現代控制理論》 《線性系統理論》
田沛
男
教授
研究方向:現代感測技術,多源信息融合,高等過程式控制制,數字圖象處理
擔任課程:
孫萬雲
男
教授
研究方向:
擔任課程:
馬平
女
教授
研究方向:控制理論及計算機過程式控制制
擔任課程:《微機原理及應用》
(我在學校網站給你找的)
Ⅶ 周濤的個人簡介
西安交通大學核能與熱能專業博士,清華大學工程熱物理博士後。2005年至現為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博士導師。現擔任華北電力大學學位與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華北電力大學核熱工安全與標准化研究所所長。
周濤教授在核反應堆熱工安全和熱能工程等方面研究成果較顯著。發表國內外期刊論文36篇,國內外學術會議論文20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6篇。獲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兼任國家空泡物理和自然循環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和西安交通大學蘇州研究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校友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核能與熱能領域的實驗與理論研究工作。負責和參與科研項目1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973,863,自然基金、國家攻關等)8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其它重大項目3 項。曾從事國家973項目「燃燒源可吸入顆粒物的形成與控制技術基礎」的子課題:外加溫場條件下可吸入顆粒物的動力學特性研究。主要研究外加溫場條件下含可吸入顆粒物的兩相流動、傳熱、傳質的特性,以及可吸入顆粒物在溫場作用下的運動規律,為提出脫除可吸入顆粒物的技術提供科學根據。完成中國博士後基金《基於非確定性數學模型的自然循環欠熱沸騰起始點判定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正負責國家973項目超臨界水堆特定條件下堆芯物理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的基礎研究中的核熱耦合研究和其它多項課題。主編或參編3部。其中正在參編國防科工委「十一五」國防特色學科專業教材一部。參與多項核電標准審評,曾擔任《核電站事故後安全殼內氫氣濃度的控制-標准》審評會議主席。擁有國家發明專利4 項。
Ⅷ 華北電力大學專業
華北電力大學(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教育部與由國家電網公司等七家特大型電力企業集團組成的校董會共同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學校創建於1958年,原名北京電力學院,1969年遷至河北,後更名為華北電力學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1995年5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華北電力學院和北京動力經濟學院合並組建華北電力大學。2005年9月,經教育部批准校部由設在保定變更為設在北京。
學校專業設置比較齊全,教學、科研條件比較完備,博士、碩士與本科教育層次兼備並與高等成人教育協調發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法等相結合的並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專業布局。目前,學校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0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教育部立項建設的重點實驗室和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後項目工作站、14個博士點專業(其中,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管理科學及工程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46個碩士點專業、53個本科專業、4個二學士學位專業,有MBA和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校現佔地1138畝,建築總面積72萬余平方米,固定資產9億多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達近2億元,圖書館藏書113萬冊。學校共有電氣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數理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等9個學院。
全校共有教職工2798人,在編專任教師1378人,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64人,正教授232人,副教授421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為學術帶頭人,以中青年教師為學術骨幹,具有良好師德和較高教學科研水平、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
學校堅持走以內涵發展為主的發展道路,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立校之本,現有各類在校生33000餘人,其中研究生5678人,本專科生18058人,成人在校生1萬餘人,外國留學生100餘人。此外,以學校為主創辦的科技學院(獨立學院)有在校生3240人。建校以來,學校培養了7萬余名畢業生,他們中許多人已經成為相應領域的優秀拔尖人才,成為我國電力行業的骨幹力量,為國家電力工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唯一的以電力為學科特色的大學,學校始終關注國際電力學科研究領域的前沿和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需要,不斷推動電力及相關學科領域的學科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學校以國家級重點學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為主的電力相關學科在多個領域的研究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領域的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形成了理論研究與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及產業發展相結合的鮮明特色,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累計創產值近20億元。學校大力加強學科研究平台建設,建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擴建和改建了一批專業基礎和基礎實驗室,具備了承接大型、高水平研究項目的能力。學校十分重視學科建設,近年來根據合理布局,強化特色、突出重點、建設平台的原則,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在優先發展電力學科、動力學科、管理工程學科的同時,積極扶植人文學科,全力推進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拓展水電、核電、風電等新型潔凈能源學科領域,並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建設多科性、研究型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多樣化和多層次化需求,積極推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各專業中增加了新技術、新成果課程,在主幹專業方面構建了以「四模塊」(基本實驗教學模塊、校內實踐教學模塊、模擬教學模塊、校外工程實踐教學模塊)為框架的實驗與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效提高了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學生因「作風扎實、動手能力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博得電力企業及其它用人單位的廣泛贊譽,近三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7%以上,在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電子設計大賽中共獲70餘項獎勵。
學校堅持「科研興校」的發展戰略,「九五」以來,承擔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課題150多項,共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8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5項;申請專利30餘項,年科研經費達1.5億元。學校先進的模擬技術在用於「神舟」四號、五號、六號航天員培訓的「固定基航天飛行訓練模擬器」的研製中得到了應用,為國家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依託自身優勢興辦了特色鮮明的科技園,2003年初,被認定為北京市十所大學科技園之一,已經成為大學與社會的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培養和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
學校與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的30餘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舉辦了EMBA、「1+1」雙碩士、本碩連讀和本科教學等不同層次的國際辦學項目,與多個國家的教育機構實現了相關課程的相互認證,就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達成了合作意向,學校聘請語言專家和外國專家的層次和數量年年上升,各方之間開始實現互派留學生、互派高級訪問學者的日常化,學校被國家外國專家局批准為國家師資外語培訓試點單位,成為國家第二批17所高校師資外語培訓試點單位之一,向國際化辦學方向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由於歷史原因,我校形成了兩地辦學的格局,學校根據兩地相距較近、交通便捷、信息暢通的實際情況,堅持並不斷探索、完善獨具特色的異地辦學一體化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條適合我校實際、獨具特色的兩地實質性一體化辦學的發展道路,實施了學科專業和院系布局調整,成立了9個跨地域的學院,合理配置資源,明確學科建設基地,減少了專業和研究方向的重復,實現了學校資源的優化重組,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
為進一步理順辦學體制,整合集成資源,促進學科融合,加強統籌管理,經教育部同意,學校校部於2005年9月變更為設在北京。校部變更後,學校將繼續保持兩地辦學格局,深化兩地實質性一體化辦學模式,更好地發揮北京在人才吸引、國際合作、信息交流、校際往來等方面的優勢,促進多方面合作,擴大社會影響,推進學校快速發展。
面對新形勢,學校確立了「遵循教育規律,適應社會需求,突出辦學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實現跨越式發展,用十到十五年的時間,把我校初步建成一所國內一流、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具有鮮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國際化全國重點大學」的發展目標,到2008年,也就是建校50周年時,力爭使學校成為教育部直屬高校行列中的一所強校;然後,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我校建設成為一所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知名大學。
歷史沿革
1958年,北京電力學院成立。當年北京電力學院成立時,莫斯科動力經濟學院的部分蘇聯專家是援助的。1958年9月22日,水利電力部下文指示:「以北京電力學校為基礎,辦一所高等學校,定名為北京電力學院,在水利電力部統一領導下,由技術改進局直接領導」。1958年10月4日,北京電力學院舉行首屆學生開學典禮。當時學院的教學管理工作包括大學本科、中專和大學預科。北京電力學校改為學院「中專部」,並於1959年3月明確中專部屬北京電業管理局領導,委託北京電力學院代管。
1960年6月22日,水電部下達了《關於北京電力學院的高等和中專分開辦理》的通知,決定學院於當年暑假搬往清河新校址,中專部仍留在原校址並恢復北京電力學校的名稱。1960年11月2日,北京電力學院和北京電力學校開始分別辦公。
到了1969年,中蘇關系緊張。1969年10月,北京電力學院決定戰略搬遷,遷出北京市。但當時學院留領導考慮到以後再回搬北京的可能性,於是決定在原地址(清河),設立了「北京電力學院留守處」。 10月底,學校搬遷到河北邯鄲,部分師生分散在邯鄲岳城水庫基地和峰峰,馬頭,邯鄲三個電廠。由於搬遷,嚴重削弱了學院的師資力量,教學、科研、生產設備損失慘重幾乎1/3。大量的圖書散失,老師流散,設備損壞,北京電力學院受到重創。
後學校領導決定學校定於河北省保定市。1970年10月,經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文革期間省政府更名為革命委員會)批准,學院決定搬遷到河北保定市,11月,學院又面臨著第二次搬遷,從邯鄲搬遷到保定。同時,根據高等教育部精神,搬遷出北京的院校,都歸屬搬遷地的教育部部門領導,學院由北京電力學院更名為:「河北電力學院」。
1961年,根據高等教育部通知,哈爾濱工業大學第六系電機系的發電廠電力網及其電力系統、高電壓技術、動力經濟與企業組織三個專業整體並入北京電力學院。哈工大當年沒有搬遷電機與電器。其他相關的電力專業被遷入北京電力學院。後因為電廠化學實驗和高壓實驗這兩個專業又被搬遷到武漢水利學院,後武漢水利學院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後又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專業動力經濟,該學科於1954年創建,1961年遷入北京電力學院,1983年合並成立了北京水利電力經濟管理學院,恢復了動經專業,1993年組建了北京動力經濟學院,是國內最早建立的管理學科之一。1977年電力系統自動化碩士點招收動力經濟專業研究生。學科建立之初就面向電力經濟,主要研究電力工程項目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與電力規劃等。1987年獲碩士授權,1998年獲博士授權,2001年獲准建立項目博士後工作站。該專業的李正、盛緒美等教授是電力行業技術經濟領域中公認的權威專家,他們主持制定的電力項目技術經濟評價條例、電力系統可靠性指標體系、電力彈性系數及電力規劃的有關規程等,被我國電力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關於北京水利電力經濟管理學院由來,該學校原來也是由華北電力學院組建的,1983年8月13日,經教育部批准,「同意在水利電力部幹部進修學院的基礎上籌建北京水利電力經濟管理學院」。10月18日,北京水利電力經濟管理學院正式宣布成立。該院是在水利電力幹部進修學院的基礎上,與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水電學校、水電部電科院動能經濟研究所,並抽調華北電力學院部分人員合並組建。建院初期,籌建處設在西單文華胡同21號,教學和學生住所暫借北京電力建設公司(原北京水利水電學校校舍)部分房舍使用。1985年8月搬遷到東郊定福庄新校舍辦學,其實這里還有個原因,那就是華北電力學院的部分教師很想從保定回搬北京,只是由於種種原因未果,於是水電部決定抽調華北電力學院部分師資組建了這個學校。
1989年12月20日根據能源部《關於北京水利電力經濟管理學院和華北電力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實施一體化方案的批復》的指示精神,於1990年9月正式試行經管學院與北京研究生部、管理幹部學院「一體化辦學」,初步形成「兩院聯合辦學」的北京校區格局。1992年10月22日,在北京德勝門外朱辛庄新校區舉行了北京水利電力經濟管理學院更名為「北京動力經濟學院」和朱辛庄校區第一期工程竣工典禮。2003年3月劃歸教育部管理,現為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2005年9月經教育部批准,校部由設在保定變更為設在北京。
大事年表
1958年北京電力學院(原校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清河四撥子路東)建立。
1969年學校遷至河北省(保定市)。
1978年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並更名為華北電力學院。
1978年學校在北京原校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四撥子路東)建立華北電力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1990年經原能源部批准北京水利電力經濟管理學院(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定福庄)、北京水利電力管理幹部學院和華北電力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實行一體化辦學。
1992年實行一體化辦學的北京水利電力經濟管理學院部分由朝陽區定福庄遷至北京德勝門外朱辛庄新校區,同時更名為北京動力經濟學院(含清河四撥子校區)。
1995年5月經國家教委批准,華北電力學院與北京動力經濟學院合並,成立華北電力大學。學校在保定和北京兩地辦學,校部設在保定,北京部分名為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2001年學校順利通過了「211工程」「九五」期間建設項目專家驗收。
2003年3月學校劃歸教育部管理,現為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
2005年9月經教育部批准,華北電力大學校部由設在保定變更為設在北京。
校理事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由原國家電力公司舉辦並管理的華北電力大學於2003年3月正式劃歸教育部管理,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和5家發電公司組建校董會,與教育部共建我校。
校董會由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組成。首屆董事會主席由原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趙希正擔任。
根據章程,董事成員單位與教育部共建華北電力大學,簽署共建協議,籌建共建資金;對學校發展規劃、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招生就業等方面提出意見;優先獲得學校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優先選擇優秀畢業生。
董事會是電力企業加強與高校聯系、促進共同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是電力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技術合作創新的有效途徑,推進了企業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與創新,從而實現企業與學校雙贏的目標。
理事會是繼董事會屆滿後,由校企雙方共同搭建的新的合作平台,既是對原董事會工作的繼承,更是對該工作的進一步拓展。
理事會成員單位仍為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國家電網公司為理事長單位。
學科建設規劃
華北電力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兼有理、文、經、管、法等多個學科門類,具有鮮明特色,面向社會服務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首批獲得研究生招生培養和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自1978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工學碩士研究生以來,經過20多年的努力,學校的學位工作和學科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既是培養高水平研究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保證,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學術水平和知名度的標志。為加強學科建設力度,學校專門成立了由校長直接領導的學位與學科建設辦公室,負責學科建設與規劃的管理工作,同時也是「211工程」辦公室的掛靠機構。近年來根據合理布局、強化特色、突出重點、建設平台的原則,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優先發展電氣工程學科、熱能工程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管理學科,積極扶植人文學科、數理學科和環境學科,拓展水電與核電學科。經過廣泛調研和專家論證,制定並編制了《華北電力大學「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華北電力大學「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子項目論證報告》。2004年正式啟動我校「十五」「211工程」第一批學科建設任務項目,包括三個重點學科項目、兩個基礎實驗室建設項目及學術師資隊伍建設項目,建設經費總額數千萬元;2005年學校投資1千萬元用於兩校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其中包括圖書館數字化平台建設及校園信息化建設項目。
經過國家審批,於2005年正式進入「211工程」院校行列。教育部正式批復了「華北電力大學2005年『211工程』項目建設方案」,重點投入兩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及一個校園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通過科學規劃,有計劃地進行學科專業布局和學位點的重點建設,我校學位點數量迅速增長,學科布局日趨合理,學科的影響日益擴大。學校現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其中,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碩士學位授權點46個,專業學位(工程碩士、MBA、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招生領域13個,45個本科專業。學校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項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學校治學嚴謹,管理嚴格,擁有一支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高的導師隊伍,學位與研究生質量不斷提高,在連續幾次全國性評估中均取得了較好的名次。 1993年全國熱能動力碩士點評估名列第三,1995年全國電氣工程學科碩士點評估名列第九,1997年在全國前四批授權的學位點合格評估中,博士、碩士點一次評估全部合格。通過加強學科建設,為進一步發展研究生教育,建設研究型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電力系統保護與動態安全監控實驗室 電站設備狀態監測與控制實驗室
國家電力公司重點實驗室 電力系統智能保護與控制實驗室 工業過程模擬與控制實驗室
熱力設備監測與故障診斷實驗室 電磁場分析、測試與電磁場兼容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高電壓與電磁兼容實驗室 能源的安全與清潔利用實驗室
研究所
電力市場研究所、自動化技術研究所、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四方研究所、電機運行控制及節能技術研究所、柔性化供電技術與電能質量研究所、虛擬技術與電磁測量研究所、電力系統動態模擬與控制研究所、高電壓與電磁兼容技術研究所、電力系統智能工程與模擬技術研究所、微納米表面技術與綠色再製造工程研究所、機械電子研究所、傳熱傳質研究所、電站機組運行優化技術研究所、動力及流體機械研究所、水資源與水利水電工程研究所、先進能量系統研究所、燃燒工程研究所、流體工程與葉輪機械研究所、熱電聯產與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所、熱力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研究中心、核電工程研究所、自動化技術研究所、電力管理與優化決策研究所、電力經濟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所、財經研究所、金融研究所、項目管理研究所、科學與工程計算研究所、法學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網路與人文研究所。
現任領導
■校黨委書記
吳志功 華北電力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生體協副主席,曾任北京高校保衛研究會會長。
■校長
劉吉臻 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學部委員、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電力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電力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中國動力工程學會自控專委會副主任、熱工自動化標准化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電氣工程師協會資深會員(FIEE)等職。
學校地址
北京校部:北京市德勝門外朱辛庄
保定校區: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204號
Ⅸ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師資力量
該院具備一支學術造詣高、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18人,教授38人,副教授32人,其中80%左右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院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我國電力發展的良好機遇,及時調整研究領域,抓住21世紀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亟待解決的四大關鍵領域能源、材料、環境和水資源,開展一系列基礎和應用研究,方向主要有新能源和先進能量系統、燃料電池、電站集控運行與模擬、汽輪機及燃氣輪機安全與可靠性分析、動力設備狀態監測及故障分析、節能理論技術及熱經濟學、流體機械及氣動聲學、燃燒技術及低污染排放、環境工程、海水淡化、材料科學和納米表面技術、機電一體化和水文學與水資源等。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部級科技或教學成果獎數十項,上述領域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的影響。 楊勇平 孫東亮 杜小澤 顧煜炯
王曉東 劉宗德 周樂平 王春波
薛志勇 陳克丕 張鍇 安連鎖 陳傳敏 陳海平 陳鴻偉 陳蘊博
程友良 杜小澤 段立強 付東 付忠廣
顧煜炯 韓中合 何青 黃國和 黃其勵
姜根山 康順 李魚 李永平 劉石
劉吉臻 劉宗德 柳亦兵 馬雙忱 潘偉平
彭林 芮曉明 孫保民 唐貴基 萬書亭
王春波 王松嶺 王祥科 王曉東 王璋奇
夏延秋 肖惠寧 徐鴻 徐進良 閻維平
楊昆 楊立軍 楊勇平 苑春剛 張鍇
張勝寒 張照煌 趙毅 周樂平
Ⅹ 華北電力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從我大一入學的時候,我們學校就流傳著一個說法,那就是,大家公認的校草和男神,是我們的時任校長!
劉吉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華北電力大學校長、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任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電力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熱工自動化標准化委員會主任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