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不能跑長途
㈠ 電動汽車可以上高速嗎電動汽車適合跑高速嗎
對於電動汽車可以上高速嗎這個問題。在我國,最低時速不低於60公里,並且按規定懸掛號牌的電動汽車,可以上高速。但是那種根本不掛牌子的電動助力車,是不能上高速的,嚴格來說連普通道路都不能上。如果你駕駛的是類似於小螞蟻、宏光MINI EV那種微型電動代步車的話,即使是最高的車速不高於100公里每小時的動力表現,但這樣的速度確實在高速上略顯弊端。同時,基於這種微型車的車身結構,上高速明顯也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
除了那些微型代步電動車之外,其他能跑120公里每小時的純電動汽車是綽綽有餘的。其次是續航能力,高速行駛確實是電動車的弊端之一,這也制約著很大一部分意向消費者對純電動汽車的選擇。話又說回來,如今十萬以下的這類車型目前續航多數都能做到在300-350公里之間的續航,八折的高速續航理論來說200公里充電是沒問題的,但是在冬季或是嚴寒的地區,八折的高速續航還得打折扣,你想想還能剩下多少。
當然,續航里程的多少直接取決於電池儲能和自身重量,所以更多的儲能必定花費更多的資金。目前市面上能達到600公里續航的車型基本能夠滿足一般的長途出行需求。同時,目前國內大部分地區能用充電樁的差距都控制在300公里以內。當然,除了西藏、新疆這種特殊的遠途旅行。
㈡ 新能源車可以開長途嗎
新能源 汽車 現在當然不適合跑長途,就目前的電池技術而言,跑長途還是比較麻煩的,新能源 汽車 跑長途充電就是一個難題,現在新能源 汽車 的續航里程較短,充電樁的分布覆蓋面積小而且分布不均勻,用新能源 汽車 跑長途半路沒電了怎麼辦?
果路程過遠,那麼最好在出發之前就計劃好充電策略,並且最好能打電話給服務站確認是否有提供充電樁設備。
總結幾點,如果你想跑長距離,這里有幾件事情需要准備:
1、出發前給車充滿電
2、提前規劃好路線
3、遵守交通法規
中國新能源車企發展迅速,2021年,我國新能源 汽車 產銷量、滲透率以及動力電池裝車量、充電樁普及率迅猛增長,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 汽車 保有量高達603萬輛。根據中國 汽車 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至8月,新能源 汽車 產銷分別完成181.3萬輛和179.9萬輛,累計銷量的滲透率更是接近11%。在新能源 汽車 產業如火如荼的發展過程中,盡管公眾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近年來有所提升,因為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有自己的優勢,比如不限牌、不限號,雖然售價偏高,但油費低。對於新能源電動 汽車 安全性、續航問題(續航短、冬夏續航差別大)和二手保值率低的痛點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如何有效解決以上幾點問題帶給消費者的顧慮,將是推動新能源 汽車 產業進一步快速發展的關鍵。
關於續航的問題,如今已經有很多的新能源車型將續航做到了600km這一級別,同時隨著充電基礎設施的普及,新能源車在國內市場相信也會更加受歡迎。下邊幾款超強續航車型推薦給大家,希望對你們購車有所幫助~
新能源 汽車 屬於新興產業,是未來趨勢,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就能夠研發出,充電時間短,續航里程長的技術!
㈢ 新能源汽車能跑長途嗎
新能源汽車能跑長途,但在跑長途前,首先需要計劃好路線,規劃好充電地點,其次是注意路況,最後是出發前充滿電,路上及時充電,別去偏遠地區,以防超出續航里程沒地方充電。
新能源汽車能跑長途。但在跑長途前,首先需要計劃好路線,規劃好充電地點;其次是注意路況;最後是出發前充滿電,路上及時充電;別去偏遠地區。
新能源汽車跑長途需注意的具體事項如下:
1、計劃好路線,規劃好充電地點很多人說新能源汽車不能跑長途,其實是怕沒有充電樁。但最近幾年,基本上全國大多數地方都滿足充電條件了,一般在高速服務區及酒店也是有很多充電樁存在的。只要提前規劃好路線,找好充電地點,那是沒有問題的。
2、注意路況新能源汽車雖多,但純電動的越野車比較少見。目前,大多數純電動汽車還是適合跑鋪裝路面的。
對於非鋪裝路面來說,一般的砂石路還好,有些太過崎嶇的山路,建議還是不要考慮走為好。因此,在出發之前,一定要確認是否有特殊路況。
3、出發前充滿電,路上及時充電除了出發前給車充滿電,在路上也要及時充電,以防愛車在途中沒電。所以在晚上住旅館或酒店時,正是充電的好時候。
目前,大多數酒店都有專用的新能源汽車充電位置,不過有些需要預約。對於去外地玩的朋友,還是得提前做好規劃。另外就是在酒店充電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4、別去偏遠地區雖說充電樁和充電方式越來越多,但還是不建議去一些特別偏遠的地區,尤其是開著純電動汽車。畢竟燃油車如果沒油了,還可以加點油開出來。但純電動汽車除了拖車,真的是沒有其他辦法了。
(圖/文/攝: 問答叫獸) @2019
㈣ 純電動汽車如何跑長途
目前 純電動 汽車續航里程可穩定達到400公里以上,充電時間可從4-8小時縮短至15-50分鍾。長跑沒有問題。
從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建設來看。新能源電動汽車起步之初,國內相關配套設施確實匱乏,很多車主只能選擇使用家庭電網充電。比如大規模的專屬充電站只有北京、上海等一些一線城市才有,數量依然有限。但隨著近年來國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大大小小的共享充電站隨處可見,高速公路服務區也有相關的獨立充電裝置。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純電動汽車不再受續航半徑的限制。從現在新能源 電動車 的工作環境來看。早期純電動汽車受續航半徑限制的部分原因來自路況。路況太差的時候,基於純電動車的動力特性,即使能走遠,車主也不敢走遠。現在路況大大改善,高速公路網遍布各大城市。從這個角度來看,完全不用擔心純電動汽車走不遠的問題。
㈤ 開電動汽車能跑長途嗎在路上怎麼充電
我作為純電動車主表示,當然能啊,有充電樁覆蓋的地方都可以跑。但是也必須承認,這種車的長途便利性遠遠不如帶發動機和油箱的車,包括增程混動(REEV)插電混動(PHEV)、油電混動(HEV)和純汽油車。,拋描叫拖車,這就是無法到達;相反,續航只有120km的五菱MINI EV低配版,在平均60公里一個服務區的京滬、滬蓉高速上,從上海出發也能慢慢蹭到南京,這就是能夠到達。
但現階段純電動車跑長途還是要慎重,必須提出做好規劃,途中不確定因素太多。如果是油電混是可以跑的,純電動以現在的技術來看,應該是跑不了,續航里程太短。而且沒有充電樁一些新能源汽車設備,會出現很多問題。
㈥ 為什麼電動汽車開高速不行
很多人趁著新能源汽車的熱潮購買了各種電動車,但是在用車的過程中發現電動車在跑高速的時候相比汽油車存在很多問題,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續航的問題;其實不光是跑高速,就算得跑市區的道路,電動車也存在續航問題,而且電動車最大的問題不說別的就是續航。
那克服行駛阻力方面呢?在行駛阻力方面,有來自地面的還有來自空氣的,其中空氣阻力是呈指數級增長的,越快阻力升高越快,所以電池的負擔也會隨之快速增長,進而整體續航降低。
所以電動車跑高速不行歸根結底還是電池的問題。
㈦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購買電動汽車,開電動汽車能進行長途旅行嗎
現在電動汽車越來越普及,買電動汽車的人也越來越多,而且電動汽車也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電動汽車的優點有很多,比如提速快,電費低,省錢,環保等優點,但有一個問題總是困擾著想買電動汽車的人,那就是電動汽車能否長途旅行。
開電動汽車的人可能會有旅程焦慮,當電池低於百分之20時候,我想大部分人應該會經常頻繁的看電池還剩多少點,還有現在很多電動車的電池發虛,標著500公里實際只能跑400公里,這都是開電動車需要面對的問題。不過電動汽車還是能長途旅行的,就是不方便一些,當充電站向現在的加油站一樣普及的時候,電動汽車的長途旅行會更加方便。
㈧ 純電動汽車能夠跑長途路線嗎
隨著我們現在環保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們收入的上升,我們越來越重視自己身邊的一些環境保護,所以說純電動汽車也出現在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純電動汽車可以說是新能源時代的開啟,所以說使用它也是有好處的。然而在新能源汽車這一方面肯定動力也會存在一系列的缺點,這也是我們最關注的地方。在熱點上網友們討論的焦點就是純電動汽車是否能超長途路線,對於長途路線來說肯定是需要動力的支持,如果說純電動汽車沒有足夠動力支持的話肯定是有問題的。那麼對於這件事情來說,純電動汽車能跑長途路線嗎?
㈨ 有人說電動汽車開高速不行,這是為什麼呢
電動汽車開高速不行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續航里程不夠長。現在的電動汽車充滿電一次大概只能夠跑個200多公里差不多,所以要跑長途根本就跑不完。如果說在中間找一個地方充電的話,那麼就會有一個非常長的充電時間,這對於我們行使的效率來說影響非常大。如果說是一個比較老的電動汽車,那麼它的行駛距離可能還會更短一些,因為它的電池是會不斷老化的。
一.續航里程不足
如果是開汽油車的話,那麼無論你跑多遠的距離都是沒有問題的,你只需要找一個加油站加上油就可以立馬出發。但是電動車卻不行,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大概只有200多公里。如果說你要趕1000公里的路,那麼在這個中間你可能需要充電四五次才能夠把這條路給趕完,這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情。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關注+轉發哦。
㈩ 電動車能夠滿足長途駕駛嗎為什麼呢
我覺得以目前電動車的水平來說,並不能夠很好的滿足長途駕駛的需求。因為目前電動車充滿一次電能夠行駛的距離也就是兩三百公里,跑不了更遠了。而且電動車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電池還會持續的衰敗,用久了能夠開出來的公里數就更短。如果要長途駕駛的話,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更好的選擇還是使用油車。
效果差
如果你是開200公里以內的長途,那麼電動汽車還是可以滿足你的這種需求的。因為絕大部分的電動汽車充滿一次電大概能夠行駛200~300公里差不多。但是如果你要開的長途是超過200公里的話,那麼使用電動汽車就是非常麻煩的。電動汽車充一次電大概需要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如果你要跑1000公里,也就是說你中途需要充電四五次,充電的時間會非常長。如果使用油車的話,早就已經到了。